Ⅰ 聲樂中口腔共鳴的是怎樣發聲練習的
如果你要練習唱歌 請參照
一、技巧
1、體會胸腔共鳴:微微張開嘴巴,放鬆喉頭,閉合聲門(聲帶),象金魚吐泡泡一樣輕輕地發聲。或低低的哼唱,體會胸腔的震動。
2、降低喉頭的位置:(同上);喉部放鬆。
3、打牙關:所謂打牙關,就是打開上下大牙齒(槽牙)。給口腔共鳴留出空間,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開了。然後發出一些母音,如「a」.感覺感覺自己聲音的變化。
4、提顴肌;微笑著說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試試看,聲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軟齶;打一個哈欠,順便長嘯一聲。
注意:在大聲說話時,注意保持以上幾種狀態就會改善自己的聲音。切記,一定要「放鬆自己」,不要矯枉過正,更不要只去注意發音的形式,而忘了說話內容。
二、氣息問題
發音「震動,震動」氣息,要使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就要有飽滿的氣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隨時保持一定的呼吸壓力。平時可以多做些深吸緩呼的練習。最好在練習說話的時候先站起來,容易找到呼吸狀態,要坐的話,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傾。
運用氣息的時候,千萬不要「泄氣」,要在上述的呼吸壓力中緩緩的釋放,並且要善於運用,嘴唇把氣攏住,這樣來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壓力平衡。
三、聲線問題
我們的發音,有一個不容易察覺的線路,比如打呼哨,聲音很響亮,道理就在於氣息暢通,聲音集中,通行無阻。說話也是這樣,要盡量讓自己的氣息貫通,讓氣音盡量沿著口腔內部的中縱線穿透而出。 這樣才能使聲音集中而響亮。
下面我們說下唱歌的基本方法:
一、姿勢
1、身體要直; 2、重心要穩; 3、上胸要開; 4、雙肩要松; 5、面部自然; 6、精神振奮;
二、呼吸...(呼吸方法有多種...我們應曲風而異)
1、鎖骨呼吸法; 2、胸式呼吸法; 3、腹式呼吸法 4、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一般我國的美聲唱法多才用與第4種:胸腹失聯合呼吸法......通俗就較為隨意點了)
練習呼吸的方法:
(一)可分無聲呼吸練習:1、快吸快呼 ;2、快吸慢呼 ;3、慢吸慢呼;
(二)發聲呼吸練習:頓音、連音或連頓結合的練習。
再說下唱歌時應該如何起音;
第一、要防止用過多和過猛的氣息去沖擊聲帶。
第二、要防止聲帶過於松垮,不積極攏閉合去擋氣。
第三、要防止起音時喉頭擠、卡、壓、使喉頭失去彈性。
起音時,一定要做到發生自然,氣息柔和,打開喉嚨,穩定喉頭,聲音流動,並將打哈欠,放下喉頭,空氣通過聲門而吹的三個動作,在同一時間完成。同時還要掌握好氣息,聲帶,共鳴的協調配合速度。
閉合哼鳴的練習方法:
1、正確站立的歌唱姿勢和積極興奮的歌唱狀態。
2 、用口鼻垂直吸氣,鼻孔興奮張開。哼唱時,要有流鼻涕的感覺,要均勻。柔和地從鼻腔向外嘆氣,一定要有嘆氣感,通暢感,橫膈膜有各顯的支持點。
3、哼唱時,嘴似閉非閉,上下齒不要咬死,舌頭平放,舌頭舔在下牙床上,喉頭下沉輕輕提氣。
4、哼唱時,聲音是從上口蓋以上發出的,眉心和鼻深處有輕微的振動感,而且每個音都是從同一位置上哼出來的。
最後我們說下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又為流行唱法,比較強調歌唱者本人的自然噪音,並不特別講究聲音的共鳴和音量,但強調情緒的渲染,非常重視歌曲感情的表達。
演唱上要求吐字清晰,音調流暢,表情真摯,有時如口語說白似地低吟淺唱。有時又強勁有力地高聲喊唱。帶有極調的傾訴性和宣洩性,具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和表現風格的能力:同時也很注意歌唱的自然化和生活化。使用話筒演唱也是通俗唱法的特點之一,很講究使用話筒的技巧,充分發揮電聲擴大音量和美化聲音的作用。以減輕演唱的負擔,在唱法上也有結合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前者如日本的浪曲新唱。後者如法國小曲中的美聲派。、
如果你只是單純想發聲 請參照
發聲訓練
系統科學地提高發聲能力(氣息和共鳴控制、吐字歸音及正確用聲),是每個人應該了解、最好能夠掌握的。另一方面,關於普通話,我想說的是:雖然在一些地方也會用到方言講課,比如廣東地區就有用粵語講授的課程,但是普通話作為中國人的標准用語,還是有必要也對普通話進行正音訓練。
本文中提到的內容,不是萬金油,需要綜合每個人的情況,側重點不同,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吧。不過有一點,如民族唱法或者美聲唱法那樣的發聲訓練是非常科學而且有效的,但是必須要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否則適得其反。
我的文章會有7個部分,它們是口部訓練、氣息控制訓練、共鳴控制訓練、聲音彈性、吐字歸音訓練、用聲與嗓音保護,其他注意。
第一部分、口部訓練
口腔靈活,說話才利索。有沒有感覺早晨起來說話沒有下午或者晚上那麼順當?當然了,嘴巴肌肉休息了一晚上,當然沒那麼靈活。所以做做口腔體操,幫助我們更好地使用嘴巴——
1、口的開合練習
張嘴象打哈欠,閉嘴如啃蘋果。開口的動作要柔和,兩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鬆,舌頭自然放平。做這個練習,克服口腔開度的問題。
2、咀嚼練習
張口咀嚼與閉口咀嚼結合進行,舌頭自然放平。
3、雙唇練習(這個練習還有助於女孩子美唇啊,呵呵)
雙唇閉攏向前、後、左、右、上、下,以及左右轉圈
雙唇達響
4、舌頭練習
舌尖頂下齒,舌面逐漸上翹
舌尖在口內左右頂口腔壁,在門牙上下轉圈
舌尖伸出口外向前伸,向左右、上下伸
舌在口腔內左右立起
舌尖的彈練,彈硬齶、彈口唇
舌尖與上齒齦接觸打響
舌根與軟齶接觸打響
第二部分、氣息控制訓練
沒有氣息,聲帶不能顫動發聲。但只是聲帶發出聲音是不夠的。想要嗓音富於彈性、耐久,需要的是源源不斷供給聲帶氣流。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些氣息控制的方法,幫助大家控制氣流,進而控制聲音。
一、胸腹聯合呼吸法
吸氣後兩肋擴大,橫膈膜下降,小腹微收。
這種呼吸活動范圍大、伸縮性強,可以使氣息均勻平衡。理想的狀態是做到「吸氣一大片、呼氣一條線;氣斷情不斷,聲斷意不斷」。
我以前學唱歌的時候,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空腹練氣。訓練氣息,不能在飽腹的時候,否則容易造成胃下垂等。有句話叫「飽吹餓唱」,不過對於培訓師來講,不能太餓,否則沒力氣講幾個小時,呵呵。進行呼吸練習的時候,我建議大家還是在空腹的時候進行比較好。
練習方法:
1、慢吸慢呼
總體的要求——站穩,雙目平視前方,頭正,肩放鬆,象在曠野呼吸花香一樣,慢慢吸足氣。要感覺到腰腹之間充氣膨脹,氣入丹田,但是要收小腹。保持幾秒後,輕緩呼出。
可以在呼氣的時候加入以下練習:呼氣時練習xiao lan(拼音小蘭),一聲聲漸漸遠去;或者數數1、2、3、4……,嘴上用力,發音之間不要閉住聲門,不要跑氣換氣,數得越多越好。
2、快吸慢呼
快速短促地吸氣,並保持氣息;呼氣時緩緩呼出,配合聲音,平穩均勻。培訓講課過程經常用到這個方法。呼氣時,可以通過以下發聲練習:
巴 拔 把 爸 低 答 底 大
誇大上聲練習:好 美 滿 想 仰 場……
換氣練習:廣場上,紅旗飄,看你能數多少旗,一面旗,兩面旗,三面旗,四面旗,五面旗……
相聲小品里的「數來寶」經常用這個形式,大家可以觀察演員的呼吸。
二、強控制練習
要求氣要吸得深並保持一定量,呼氣要均勻、通暢、靈活。
強控制練習需要一點聲樂練習知識,在這里不好介紹。大家可以回想:《智取威虎山》里楊子榮喝酒唱歌那一段,最後結尾有個「啊——哈,哈,哈,哈哈哈……」基本的感覺就是這樣。要體會隔肌和腹肌的作用,發聲的時候氣息是應該下沉的。
參考練習詩詞:
岳飛《滿江紅》,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陳然《我的「自白」書》
新聞聯播播音員在播報簡訊的時候,一般都用強控制。播音員海霞是個很典型的例子,聽說她在進北廣的時候並不優秀,但是大學四年非常刻苦,最終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三、弱控制練習
1、吸氣深呼氣勻。緩慢持續地發出ai uai uang iang 四個音。
2、誇大聲調,延長發音,控制氣息。
花紅柳綠 H--ua H—ong L—iu L—v (發音時,聲母和韻母之間氣息拉長,要均勻、不斷氣)
3、通過誇大連續,控制氣息,擴展音域。
參考練習詩詞:
李白《靜夜思》,孟浩然《春曉》等。
氣息控制訓練可以把握「深、通、勻、活」四字方針,注意氣息和內容的結合。
我自己在講課過程中,最初有發生氣息支持不夠、尾音弱、換氣不夠等問題,後來慢慢克服了。要想氣息順暢,除了要對自己培訓的材料非常熟悉外,有必要考慮在一些用詞吐字的地方,氣息支持該怎麼處理。好的處理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講課效果,尤其在增強感染力、說服力上更加有效。
單純的語音、氣息訓練效果並不好,需要大家在實際講課過程中不斷體會、運用。
第三部分、共鳴控制訓練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越在嘈雜的地方,我們說話越大聲,結果聲嘶力竭,自己嗓子累得要命。其實培訓的時候也有,如為了讓學員都聽到,尤其人多的時候,我們不自覺就提高音調嗓門,不久就有「失聲」的感覺,呵呵。
其實好的用聲者,使用在聲帶上的能量只佔總能量的1/5,而4/5的力量用在控制發音器官的形狀和運動上面。在產生共鳴的過程中,共鳴器官把發自聲帶的原聲在音色上進行潤飾,使聲音圓潤、優美。科學調節共鳴器官可以豐富或改變聲音色彩,同時起到保護聲帶的作用,延長聲帶的壽命。
我們在培訓的發聲中,多採用中聲區,而中聲區主要形成於口腔上下,這就決定了用聲的共鳴重心在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鳴為主。在這里我稍微提一下共鳴腔。一般提到的共鳴腔有頭腔、鼻腔、口腔、胸腔,這四個共鳴腔最基本。聲樂學習中還有提到腹腔共鳴,不過有些人不贊同這個提法。
培訓中除了口腔共鳴為主之外,胸腔共鳴是基礎,可以加多一點,如果有高音的時候,增加呼吸量,發揮一點鼻腔、頭腔的作用更好。
要想聲音圓潤集中,需要改變口腔共鳴條件。發音時雙唇集中用力,下巴放鬆,打開牙關,喉部放鬆,提顴肌、頰肌、笑肌,在共同運動時,嘴角上提。可以通過張口吸氣或用「半打哈欠」感覺體會喉部、舌根、下巴放鬆,這時的口腔共鳴會加大。在打開口腔的時候,同時注意唇的收攏。
1、口腔共鳴訓練
口腔共鳴發聲最主要的一點,是發聲的時候鼻咽要關閉,不產生鼻泄露。通過下列練習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基本都是以開口母音為主練習:
ba da ga pa ta ka
peng pa pi pu pai
普通話的四個聲調,准確的叫法是第一聲 陰平;第二聲 陽平;第三聲 上聲;第四聲 去聲。我們在進行聲音訓練的時候,多用陰平聲調進行,這樣有利於體會聲音和氣息。
片語練習:
澎湃 冰雹 拍照 平靜 抨擊 批評……
嘩啦啦 噼啪啪 咣啷啷 撲嗵嗵 胡嚕嚕……
快樂 宣紙 挫折 菊花 捐助 吹捧 烏鴉……
繞口令:
山上五株樹,架上五壺醋,林中五隻鹿,櫃中五條褲,伐了山上樹,取下架上醋,捉住林中鹿,拿出櫃中褲。
2、鼻腔共鳴訓練
鼻腔共鳴是通過軟齶來實現的,標準的鼻輔音m,n和ng就是這樣發聲的。有人覺得鼻音重顯得聲音好聽、有厚度,但是過多的鼻音有如感冒,是不好的。
發 a i u 的音,加點鼻腔共鳴體會
加鼻輔音 ma mi mu na ni nu
片語練習:
媽媽 光芒 中央 接納 頭腦 ……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
3、胸腔共鳴訓練
胸腔的空間及共鳴能量大,發出的聲音有深度和寬度,聲音更渾厚、寬廣。
「a」母音直上、直下、滑動練習
片語練習:
百煉成鋼 翻江倒海 追悔莫及 ……
小柳樹,滿地栽,金花謝,銀花開。
4、頭腔共鳴、腹腔共鳴
基本在說話過程中用不到這兩個共鳴。蘿卜干發送的那個聲樂視頻片段中,老師有讓男學生發高音,體會聲音從眉心發出的感覺。基本來說,做好胸腔、口腔、鼻腔共鳴,演講、培訓綽綽有餘。
很多人走南闖北每天講課,如果象平時那樣用聲說話,嗓子肯定受不了。我曾經問過一個聲音很渾厚、很有磁性的台灣老師他的發聲與氣息,當時他的回答是,他以前學過幾年美聲唱法,所以培訓時他運用一點腹式呼吸法,結合胸腔共鳴,所以嗓音可以保持長久的圓潤渾厚,聲音穿透力也更好。
經過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訓練後發出的聲音,有的人稱之為「機械音」。它比我們平時說話的聲音增加了後天修飾的方法和技巧,是要通過專業系統培訓才可以達到的,不要自己盲目練習,否則容易損壞聲帶。
Ⅱ 共鳴怎樣控制和訓練
原理概述
共鳴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原發聲體與受振體兩者之間的振動頻率相同,也就是說作為受振體固有的振動周期與原發體振動的周期相同,發生共振作用的關系。而這種共振關系之間的傳導途徑不同,又可以分為感應振動(Inctive vibration)和受迫振動(Forced vibration)兩種。感應振動是通過空氣傳導的,而受迫振動則是通過媒質傳導的。人聲的共鳴不僅有通過聲門波直接傳導的感應共鳴,同時也有通過骨、肌肉等媒質傳導的受迫共鳴。因此,人聲的共鳴是一種復合共鳴效應。人類發聲的共鳴器官,在喉以上有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在喉以下有氣管、胸腔。從廣義上來說,胸腔和頭腔的骨組織都有傳導聲音的作用,但是它們的作用不是相等的。胸腔的骨組織加胸壁本身的振動,所引起的共鳴是很明顯的;頭腔的骨組織由於位置、容積都不相同,所引起共振的強弱也不一樣。一般來說,額竇部位的共鳴最強最清楚,因為它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等共鳴區全部聲波的直接振盪。共鳴作用僅次於額竇的就是枕骨,它的位置靠近喉腔,直接接受頸椎骨的聲波傳導,戲劇家稱這種情況為「腦後摘筋兒」。播音學的審美要求播音發聲的共鳴控制採取以胸腔共鳴為基礎,以口腔共鳴為主,以混合共鳴為後備的聲道共鳴方式。以口腔共鳴為主,就是說口腔是一個可以調節控制的共鳴腔,既可以保持語言的清晰度,也有利於改善播音的音色。所以其他腔體的共鳴都必須在口腔取得良好共鳴的基礎上來實現。
口腔共鳴對於播音發聲的重要性是因為播音是以言語聲為主的發聲過程,而言語聲又主要是通過口腔來調節的。特別是母音的響度與口腔的控制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是因為母音泛音在可調節共鳴管中得到特殊共鳴的緣故。泛音的最高值稱為母音的共振峰(Formant)。在母音的頻譜中,共振峰是一些諧波幅值較大的范圍,而在語音學上則作為母音聲學特點的表徵。
圖8各共鳴腔體解剖圖
表9普通話母音振峰平均數據
例字〖〗母音〖〗基頻共振峰(Hz)〖〗第一共振峰(Hz)〖〗第二共振峰(Hz)〖〗第三共振峰(Hz)男〖〗女〖〗男〖〗女〖〗男〖〗女〖〗男〖〗女衣〖〗i〖〗210〖〗320〖〗290〖〗320〖〗2360〖〗2890〖〗3570〖〗3780屋〖〗u〖〗210〖〗320〖〗380〖〗420〖〗440〖〗650〖〗3660〖〗3120迂〖〗ü〖〗210〖〗320〖〗290〖〗320〖〗2160〖〗2580〖〗3460〖〗3700啊〖〗a〖〗210〖〗320〖〗1000〖〗1280〖〗1160〖〗1350〖〗3120〖〗2830喔〖〗o〖〗210〖〗320〖〗530〖〗720〖〗670〖〗930〖〗3310〖〗2970婀〖〗e〖〗210〖〗310〖〗540〖〗750〖〗1040〖〗1220〖〗3170〖〗3030
由上圖8可以看出,發母音u、e、o時,舌部提高加上軟齶的作用,將口腔和咽腔隔開後為前後兩個共鳴室,而且在前的口腔比在後的咽腔大;發母音ü、i時,後腔則大於前腔。因此從表9中可以看出。母音u、e、o的特徵是低共振峰,而母音ü、i的特徵是高共振峰。
播音共鳴控制的主要作用在於美化音色。播音對音色總的要求是朴實大方、圓潤集中。朴實大方的音色主要是以胸腔共鳴為基礎的聲區來體現;圓潤集中的音色則表現為那種以口腔共鳴為主的聲音效果。根據對人聲機理的分析,從聲帶的前上緣經過咽後壁再到軟硬齶交界點直至口唇的通道,聲學上把它叫做「共鳴管」。
實踐表明,聲部不同共鳴管的長度也不一樣。聲部的確定,不僅取決於發聲整體的大小,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們對共鳴管長度的調節,調節的重點就是控制喉頭的位置。根據觀察,平時男低音和男中音喉的位置是在第五、第六頸椎范圍內,歌唱時則降至第七頸椎,並很少有明顯的位置變化。在共鳴管中形成的不同頻率的泛音,就會引發相應腔體的共鳴效應。林俊卿先生認為:「胸腔的某些部分在聲帶發低音時恰有和聲關系(Harmonic relation)。就是說,它的天然振動頻率與聲帶的發音有倍數的關系,能對聲帶發音的基音或某些高諧和泛音起共鳴作用。」這種胸腔共鳴的控制方法對播音也是適用的。所謂「打開口腔」、「唇舌力量集中」、「聲掛前齶」以及吐字歸音的「叼住彈出」、「拉開立起」、「到位弱收」、「音節形成棗核形」等,則都是一些口腔共鳴的控制方法。氣息與聲波經口咽彎道進入由上齒、上齒齦、硬齶、軟齶構成的口蓋穹隆,密度和壓力增大。聲束射向齶前區,不僅由於齶前穹隆對聲波的折射使得聲音更加集中,而且這個區域屬於三叉神經支配區,當它受到刺激時會使喉肌張力增加,從而增加聲音的明亮度。口腔共鳴使聲音明亮結實,字音圓潤清晰,它也稱為「中音共鳴」或「中部共鳴」。
根據解剖學原理,共鳴器官能夠受控並隨意活動的部分是軟齶、咽部與舌部,共鳴控制的一切方法都應該關注由這三部分有關肌肉的活動促成的結果。
訓練
共鳴是控制泛音,改善音色的關鍵。共鳴器官主要就是指的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胸腔等可以引發聲音共振的生理結構。藝術語言發聲的特點決定了它主要採取以口腔共鳴為主,以胸腔共鳴為基礎的聲道共鳴方式。
(一)口腔共鳴練習
1.用開口母音做拼合音節練習
盡可能發得准確、響亮、集中。如b—a—ba;p—a—pa;b—ai—;p—ai—pai;b—an—ban;p—an—pan等。
適當打開後槽牙,從容地發復韻母ai、ei、ao、ou,體會聲束沿上顎前行,「掛」於硬齶前部的感覺。
2.兩字詞、四字詞練習
澎湃 冰雹 碰壁 玻璃 蓬勃 噴泉 批判 拍打
百煉成鋼 波瀾壯闊 壁壘森嚴 翻江倒海
3.象聲詞練習
叭噠噠 滴溜溜 咕隆隆 噼啪啪 撲通通
呼啦啦 咣當當 嘩啦啦 乒乓乓 刷拉拉
4.合口音、撮口音練習
烏鴉 花絮 挫折 快樂 吹捧 汪洋
虛假 宣紙 菊花 捐助 雪恨 燎原
(二)鼻腔共鳴練習
交替發口音及鼻化母音,體會軟齶升起和下垂的不同狀態及產生的不同聲音色彩。如:a~a~a~a;i~i~i~i;u~u~u~u等。(~為鼻化母音符號,發音時軟齶下垂,氣息從口鼻同時流出)
拇指及食指輕按鼻骨兩側,發口音ba、bi、bu、pa、pi、pu,使聲束打到硬齶前部,此時鼻翼兩側會感到微弱振動;再發ma、mi、mu鼻腔的振動明顯加強。在練習中會發現,a、i、u中,a音鼻共鳴最弱,而i、u鼻共鳴就強一些。這是因為舌位高,口腔通道小,音波容易上傳鼻腔的緣故。因此在發高母音時,應適當擴大口腔通道,以避免過量的鼻音色彩。
(三)胸腔共鳴練習
母音「a」按音階上下滑動練習;放鬆胸部及小腹用低音吟唱,感覺聲音從胸部透出,混厚而有力;用較低的聲音彈發聲門音「he」,感覺聲音像從胸部發出,體會胸部的響點,由低到高地一聲聲彈發,體會胸部響點的上移。然後再反之,反復體會;朗誦意境深邃的詩文。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
好!黃山松,我大聲為你叫好,
誰有你挺得硬,扎得穩,站得高;
九萬里雷霆,八千里風暴,
劈不歪,砍不動,轟不倒!
要站就站上雲頭,
七十二峰你峰峰皆到;
要飛就飛上九霄。
把美妙的天堂看個飽!
不怕山谷里陰風的夾襲,
你雙臂一抖,抗得准,擊得巧!
更不畏高山雪嶺寒徹骨,
你折斷了霜劍,扭彎了冰刀!
誰有你的根底艱難貧苦啊,
你從那紫色的岩上挺起了腰;
即使是裸露著的根須,
也把山岩緊緊地擁抱!
你的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動搖,
每一根針葉都閃爍著驕傲;
那背陽的陰處,你橫眉怒掃,
向著陽光,你進出勁枝萬千條!
啊,黃山松,我熱烈地贊美你,
我要學你艱苦奮戰,不屈不撓;
看!在這碧紫透紅的群峰之上,
你像昂揚的戰旗在呼啦啦地飄。
(張萬舒《黃山松》)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沖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狂風吼叫——雷聲轟響——
一堆堆烏雲,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一晃就消失了。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高爾基《海燕》)
Ⅲ 怎樣練習胸腔共鳴
歌唱的共鳴器官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而根據聲音特色和聲區劃分,分別有頭腔共鳴,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歌唱發聲時,我們的聲音通過我們體內的各個共鳴腔體,引起共振,這就是共鳴。共鳴對聲音起著修飾美化的作用,任何一個優秀的歌手,其發聲和美妙的歌唱都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上,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技巧
1.體會胸腔共鳴:微微張開嘴巴.,放鬆喉頭,閉合聲門(聲帶),象金魚吐泡泡一樣輕輕地發聲..或低低的哼唱,,體會胸腔的震動.
2.降低喉頭的位置:(同上);喉部放鬆.
3.打牙關:所謂打牙關,就是打開上下大牙齒(槽牙).給口腔共鳴留出空間,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開了.然後發出一些母音,如"a".感覺感覺自己聲音的變化.
4.提顴肌;微笑著說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試試看,聲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軟齶;打一個哈欠,順便長嘯一聲.
:姿勢
1.身體要直
2.重心要穩
3.上胸要開
4.雙肩要松
5.面部自然
6.精神振奮
呼吸...(呼吸方法有多種...我們應曲風而異)
1.鎖骨呼吸法
2.胸式呼吸法
3.腹式呼吸法
4.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一般我國的美聲唱法多才用與第4種:胸腹失聯合呼吸法....通俗就較為隨意點了)
練習呼吸的方法:
(一)可分無聲呼吸練習:
1.快吸快呼
2.快吸慢呼
3.慢吸慢呼
(二)發聲呼吸練習..頓音.連音或連頓結合的練習
Ⅳ 共鳴腔怎麼練
口腔共鳴的訓練一般採用雙唇用噴法(發P音)、舌尖用彈法(發T音),要有意識集中一個點發,就象子彈從口腔里射出,擊中某一個目標,音要從上齶打到硬齶前端,然後送出,發音時鼻腔要關閉,注意發雙唇音聲母時要滿口保持緊張,發的響亮、集中。
中聲區主要形成於口腔上下,用聲的共鳴重心在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鳴為主。發音時雙唇集中用力,下巴放鬆,打開牙關,喉部放鬆,提顴肌、頰肌、笑肌,在共同運動時,嘴角上提。口腔共鳴發聲最主要的一點,是發聲的時候鼻咽要關閉,不產生鼻泄露。
(4)共鳴的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唱高音不能過分誇張鼻音,不要將聲音都落到鼻腔里哼唱。注意以頭腔共鳴為主,配以其它腔體共鳴的整體效果。
唱低音時防止聲音下壓,不能將聲窩在喉嚨里吼,咽腔要充分打開,讓聲音自然放出。
高、中、低音發母音的著力點位置要高,盡量統一到三個聲區的集中點鼻腔底部,這樣才能使三個聲區的發聲共鳴得到銜接和靈活調整。
Ⅳ 怎麼練習共鳴
起來就是九個字:「高位置,深呼吸,巧協調」。做到這九個字
就能產生有共鳴的聲音。我所說的「高位置」是指頭腔共鳴;
「深呼吸」是指有支點的、深部位的呼吸,這是唱出有威力的高
音的先決條件。
為了獲得高位置,也就是頭腔共鳴,我先談談對共鳴的
認識。
什麼叫共鳴?打個比方,司號員如果只吹號嘴,也能發
出聲音,但是這個聲音是乾巴的、沒有力量的。如果加上號
身,就可以吹出圓潤的、有剛有柔的、有力度變化的、很有
光彩並能傳得很遠的聲音,這個號身就是軍號的共鳴腔體。
號嘴在氣的作用下發出聲音,聲音在銅管腔體里產生了共振,
就可以形成有共鳴的聲音。
同樣道理,人聲的共鳴是氣流通過聲門振動聲帶發出基
音,隨後得到咽腔、口腔、鼻腔、頭腔、胸腔等各共鳴腔體
的共振,這樣的聲音應該是可以被歌者控制的,又是可以根
據藝術表現的需要而進行調整的。要獲得好的共鳴效果,了
解一下人體各腔體的基本作用和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口腔和咽喉腔是人體重要的共鳴腔體,統稱口咽腔。它
的腔體形狀、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能
夠調節共鳴。通過口咽腔的作用可以上連頭腔,下連胸腔,形
成混合共鳴,所以口咽腔是混合共鳴的聯絡站。
頭腔包括額竇、蝶竇和鼻腔。頭腔和胸腔,它們的腔體
是固定的、不變的,它們不能起調節共鳴的作用,但是可以
被口咽腔的動作和氣息的流動引起振動,達到共鳴的效果。
以男高音為例。一般說來發低音時,使用胸腔共鳴是主
要的,這樣聲音寬厚有力。發中音時應以正確的口咽腔共鳴
為主,這樣聲音明亮清晰。發高音時,應以頭腔共鳴為主,這
樣高音就會明亮而豐滿,也就是常說的有光彩的金屬感。
以上分別談到了三個部分的共鳴腔體和高、中、低音的
相互關系。在演唱中,每首歌曲幾乎都包含著高音、中音和
低音。因此我在實踐中感到,頭腔、口咽腔、胸腔這三部分
的共鳴腔體,從來就沒有分開過。我認為要科學地把這三個
部分的共鳴腔體有機地、合理地結合在一起,使我們發出高、
中、低的每一個音都有這三個共鳴腔體不同比例的振動,這
樣才能產生較好的共鳴效果。所以發高、中、低音的時候,只
是三個腔體的振動比例不同,而聲音的音色,基本上應該是
統一的。只有這種混合共鳴的聲音,才能達到無論是高、中、
低的哪一個音,都是圓潤的、有光彩的、優美和富有樂感的。
就頭腔、口咽腔、胸腔來說,我認為首先獲得正確的口
咽腔共鳴是主要的。因為口咽腔包括喉頭、上下齶、牙齒,尤
其是雙唇、舌、小舌、軟齶、咽壁等等,這都是很靈敏的組
織。口咽腔又是吐字的重要部位,演唱中的語言和感情的表
達,全靠口咽腔在極迅速的瞬息變化中來完成。口咽腔在把
字吐清楚和准確地表達語氣、詞意的同時,還起著共鳴和調
節共鳴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要上連頭腔、下連胸腔,這樣,才
能唱出具有藝術魅力的歌聲來。
如果說,大腦是指揮我們唱歌的「司令部」,那麼有力的
氣息就是歌唱的「後勤部」,而口咽腔的作用就如同「前沿陣
地」那樣重要了。在這個陣地上,舌、唇、齒、小舌、軟齶、
硬齶、咽壁等諸「戰斗員」相互配合好,對我們的歌唱就能
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時,只有調節、運用好口咽腔共鳴,才
能更好地帶動頭腔和胸腔的共鳴。因此,我認為:只有依靠
科學的方法,充分發揮口咽腔的功能和它調節共鳴的作用,
才能得到良好的、平衡的混合共鳴。
(三)我是怎樣獲得頭腔共鳴的?我是通過哼鳴的練習,
先獲得混合共鳴,並進一步獲得高音共鳴(即頭腔共鳴)的。
我認為通過哼鳴的練習,可以獲得良好的混合共鳴。以
男高音為例,應該在中音區的g1音到高音區的d2音之間,多
做大三度哼鳴的練習:
我練習哼鳴的時候,基本上是笑肌微提,上下齶各有上提和
下放的感覺,雙唇和上下齒自然地似閉似不閉,舌頭放平。當
聲帶發出的基音通過咽腔沿舌面向前移動時,軟齶和小舌有
輕輕向上提的感覺,基音在口咽腔和鼻咽里同時產生共鳴,
連同眉心處都有振動的感覺。我認為這種輕柔、和諧的振動
過程,就是哼鳴練習的基本方法。
我感到做哼鳴練習的時候,氣息一定要保持深呼吸的狀
態,就是讓氣息由上腹部部位均勻向上流動,在上腹部有明
顯的支點感覺。正確的哼鳴給內耳聽覺帶來一種豐滿的、有
光彩的聲音感,氣息從鼻子里出來,但不是鼻音。正確的哼
鳴應該是整個口咽腔和鼻腔共振後產生的一種和諧的聲音。
1、2、3三個音都像從同一個地方飛出來似的。在低音區練習
哼鳴的時候,應伴有明顯的胸腔共鳴的聲音,到音高一些的
時候,胸腔共鳴就不明顯了。以上是我練習哼鳴的體會和感
覺。
把哼鳴練習好,是很重要的。從實踐中我感到通過哼鳴
練習,使我比較容易地獲得了混合共鳴,而且對高音的訓練
幫助很大。哼鳴是一種不太強烈的練習,做這種練習既能使
歌唱者比較容易體會到聲音共鳴的感覺,又能使歌唱者本人
容易聽辨到自己的發音,不斷地進行調整,而且不會輕易使
聲帶和咽部、喉部的肌肉過分疲勞。做這種練習還可以增強
咽部,喉部肌肉的韌性。因此,這是最容易得到正確混合共
鳴的一種練習方法。
在高音區進行哼鳴練習的時候,也就是唱到E調的高音
i 以上的時候,自然而垂直地打開嘴巴發母音「a」,就會比較
容易發出一個富有共鳴的高音區的「a」;
任何一個母音都可以用來做這樣的練習。當練習到一定的程
度,有了把握的時候,就可以不用「m」音來帶了:
要練好高音,我認為應該先耐心地、反復地練習好中音區,使
中音區的聲音能強能弱,能漸強漸弱。在中音區的聲音基本
上都能獲得比較豐滿的共鳴情況下,再進入高音區的練習,
是有益的。在這里我想強調一下練習好中音區的聲音是非常
必要的,因為他是唱好高音或者低音的基礎。
練習哼鳴要有一個從摸索到掌握、從不熟練到熟練,並
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這樣一個過程,是要付出較長時間的
細致勞動的。
Ⅵ 怎樣練習共鳴
共鳴的原理是利用強而有力的氣息將聲音提升到口腔、咽腔、鼻腔及頭腔等共鳴腔,令聲音加上一些回響。
訓練共鳴發聲時要有「意識」將聲音盡量推向後。(只需有意識,聲音當然不可能在頭後面出。)
最初練習時因某些肌肉可能不當地被收緊,發出的聲音可能比較生硬,經過不斷練習後便會慢慢改善。
這訓練過程很可能需要老師的協助,好的老師應該可診斷那些肌肉應該收緊,那些不應。
單靠唱歌去練很難有顯著的進展,聲樂式的訓練需要以機械式的方法去訓練橫隔膜的力度。
而練習共鳴也需要老師近距離示範原音(不經音響器材)的發聲。不過,並不一定需要長期跟老師學習。好的老師能令學員於短期(一至三個月)內掌握呼吸和發聲的秘訣而能自己正確地緞練
當然,這要視乎學員的領悟力、練習的時間、根基和決心等因素。
Ⅶ 唱歌時候有哪幾種共鳴的發聲位置,要怎麼練習呢
唱歌發聲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於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
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唱歌必須以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
1、做獲得氣息支點的練習,體會吸與聲的配合,利用科學的哼百唱方法,體會並調節自己的歌唱共鳴。
2、學會張開嘴巴唱歌,上下齒松開,有下巴鬆鬆的「掉下來的感覺」舌尖鬆鬆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時,從低到高,母音不度斷裂連起來唱,口咽腔同時從小到大張開。
4、氣息通暢的配合,發出圓潤通暢自如的聲音。
5、咬字、吐字准確、清晰。
(7)共鳴的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關於唱歌呼吸法:
1、學習正確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藝術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礎。由呼吸控制的歌聲才是聲樂,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聲樂界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唱歌」之說,說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確實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
2、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氣,將氣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氣息時使下肋骨附近擴張起來,腹部方面,橫膈膜逐漸擴張,使腹部向前及左右兩側膨脹,小腹則要用力收縮,不擴張。
背部要挺立,脊柱幾乎是不動的,但它的兩側卻是可以動的,而且也是必須向下和向左右擴張的,這時氣推向兩側與背後並貯在那裡,保持住然後再緩緩將氣吐出。呼吸不要聳肩用丹田呼吸,注意找好歌曲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