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種企業內部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是一種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
『貳』 業務分析和業務建模用什麼方法和工具
UML是面向對象的分析設計方法,DFD是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當然UML功能強,表述容易清晰,對將來採用面向對象的實現會省很多力氣。 UML是面向對象分析方法的表達工具,涉及的圖包括用例圖,活動圖,類圖,時序圖,協作圖,狀態圖等等;可以涵蓋從需求分析到設計,編碼整個開發過程用到的模型。 DFD是面向過程分析方法的表達工具,功能大概等價於用例圖,活動圖,加上E-R模型,可以涵蓋面向過程分析(業務建模,概念建模)中所用到的模型。
『叄』 需求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結構化的分析方法是傳統的分析法,它的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可以不需要精確地定義系統,只需要根據業務框架確定系統的功能范圍,以及每個功能的處理邏輯和業務規則,功能需求規格書等。因為不需要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方式比較靈活多樣,可以採用圖表、示例圖、文字等等方式來描述系統。在系統開發以前,一般還可以採用更為直觀的原型系統方式和最終用戶進行交流和確認,因此對業務需求的要求會低一些,業務需求階段的周期相對容易控制;通過業務全景圖,最終用戶也能了解系統的功能;通過功能活動圖和業務規則的描述,也可以相對精確地描述業務系統;因為沒有嚴格的標記語言,可以採用適當的篇幅描述適當的系統。當然,這種方法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分析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可能缺乏共同語言,機器不能識別業務需求書,在設計階段還需要繼續和用戶確認一部分功能。
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的最大好處是在需求階段,就能夠非常精確地描述一個系統,採用程序語言的方式和最終用戶交流(最終用戶必須要熟悉這種語言),能夠在項目一開始就發現很多問題,避免在開發的過程中出現需求的反復,而且在系統設計和開發階段不需要最終用戶參與。在實施上,一般可以採用場景、業務功能等方式來描述,比較適合於業務流程環節多的系統,或者軟體產品的開發。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現實中,絕大多數的應用系統都很難在需求階段就可以被精確地抽象化定義,所以這種方法的缺點和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用戶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最終的業務系統應該是什麼樣,或者採用一種抽象的方式能夠確定最終的應用系統;其次,因為最終用戶不需要參與設計和開發階段的工作,所以雙方確定業務需求的過程也會比較長;同時,因為是精確描述,因此描述系統的語言是非常邏輯化的,一般通過某種方式可以使機器識別業務需求,採用這種方式寫的業務需求是非常格式化的,一方面描述一個系統需要的信息非常多,可能使需求說明的篇幅非常長,不便於理解和閱讀;另外由於通過抽象的方式來推演最終系統的運行方式,對業務人員的要求非常高。
『肆』 基本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有哪幾種
基本分析法主要包括宏觀經濟分析。主要探討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宏觀經濟政策對股票活動和股票市場的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主要通過一系列經濟指標來反映。 中觀經濟分析。主要探討業和區域經濟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拓展資料:
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是以企業內在價值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決定企業價值和影響股票價格的宏觀經濟形勢、行業發展前景、企業經營狀況等進行詳盡分析(一般經濟學範式),以大概測算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和安全邊際,並與當前的股票價格進行比較,形成相應的投資建議。基本分析認為股價波動軌跡不可能被准確預測,而只能在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情況下"買入並長期持有",在安全邊際消失後賣出。
其中宏觀經濟分析主要探討各經濟指標和經濟政策對證券價格的影響。
經濟指標又分為三類:先行性指標,這些指標的變化將先於證券價格的變化;同步性指標(如個人收入、企業工資支出、CDP、社會商品銷售 售額等),這些指標的變化與證券價格的變化基本趨於同步,滯後性指標(如失業率、庫存量、單位產出工資水平、服務行業的消費價格、銀行未收回貸款規模、優惠利率水平、分期付款占個人收入的比重等),這些指標的變化一般滯後於證券價格的變化。
除了經濟指標之外,主要的經濟政策有: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信貸政策、債務政策、稅收政策、利率 與匯率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等。
行業分析和區域分析是介於宏觀經分析與公司分析之間的中觀層次的分析,行業分析主要分析產業所屬的不同市場類 型、所處的不同生命周期以及產業的業績對於證券價格的影響;區域分析主要分析區域經濟因素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公司分析是基本分析的重點,
公司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公司財務報表分析。財務報表分析是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通過對公司財務報表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比較、組合、分解,求出新的數據,用這些新的 數據來說明企業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全、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否妥善、企業的業務前景是否光明。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目標有公司的獲利能力、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的 償債能力、公司的資金來源狀況和公司的資金使用狀況。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趨勢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垂直分析法。
(2)公司產品與市場分析。包括產品分析和市場分析兩個方面。前著主要是分析公司的產品品種、品牌、知名度、產品質量、產品的銷售量、產品的生命周期;後者主要分析產品的市場覆蓋率、市場佔有率以及市場競爭能力。
(3)公司資產重組與關聯交易等重大事項分析。
『伍』 業務分析
首先,先從08年銷售狀況來分析,08年對比07年的經營情況怎麼樣?上升還是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那些?上升的原因有那些,做了哪方面的工作?
其次,分析一下重大節慶做了那些促銷,對整個全年的銷售取得了什麼樣的幫助。
再次,分析一下目前的商品結構,商品結構、價格帶是否適合當前的消費群體,有那些方面的不足,需要那些方面的改進。
最後,布局方面,商品的分類陳列是否合理,工藝品應該還包括是否對相關的工藝文化的介紹,等等各方面需要改進。
09年的銷售計劃,也應該從08年的總結當中提煉出來,經營是要靠自己去慢慢摸索的,我們沒有辦法能夠幫你做出總結,希望這些能夠幫到你
『陸』 如何提高業務分析能力
思維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來源於實踐。 實踐之前要學習,學習是最直接的方法。 首先,明確你要提高哪方面的分析判斷能力。 第二,學習相關知識,你的分析判斷根據是什麼?就是理論。理論是什麼?所以需要學習相關知識。 第三、開始使用你學到的東西,來分析案例。案例是什麼?就是實際生活中的事情。如果不會分析。可以先學習、模仿別人怎麼做的。但模仿時候,不是照搬別人的。而是要有自己的心得。心得就是感受感想。 當你有了感受和感想。你的分析判斷能力就得到了鍛煉。 方法原理已經有了,具體要做好就得多練習實踐了, 成功就是簡單事情重復做。
『柒』 業務組合的業務組合戰略的研究方法
SwoT分析法
SW0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我們常用來作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其中,S、w是內部凼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
波士頓(BCG)矩陣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用市場增長和市場份額矩陣圖(波士頓矩陣圖)來解決業務組合的平衡問題。該方法區分出4種業務組合:(1)問題型業務(Question Marks,指高增長、低市場份額);(2)明星型業務(stars,指高增長、高市場份額);(3)現金牛業務(cash cows,指低增長、高市場份額);(4)瘦狗型業務務(Dogs,指低增長、低市場份額)。這一工具通過市場份額和市場增長速度(市場生命周期)對業務單元進行分析,是一種考慮業務組合平衡和發展的方式。如果一個公司沒有現金牛業務,說明它當前的發展缺乏現金來源;如果沒有明星業務,說明在未來的發展中缺乏希望。
利用這種工具,可以將集團的各項業務(政策性業務除外)進行歸類,這四類業務並不能簡單地排出誰好誰壞,關鍵是針對不同類型的業務進行不同的分析,制定不同的競爭戰略。比如「瘦狗」業務。一般被認為最壞的業務組合,但其可能在充實產品序列或為公司在某市場中保持一個可靠的形象方面仍然有其存在價值。另外,更為重要的是要保持不同業務組合之間的平衡,找出符合公司自身情況的組合邏輯,並據此在不同的業務組合中合理分配資源。如果公司確定的目標是取得收入的增長,那麼相應的資源配置可能需要向明星業務和問題業務傾斜,如果公司以追求穩定的現金流為目標,就應該維持和發展現金牛的業務。
但這種方法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一是這種方法並沒有解決企業如何選擇新業務的問題。二是評分等級過於寬泛,可能會造成兩項或多項不同的業務位於一個象限中;其次,由於評分等級帶有折中性,使很多業務位於矩陣的中間區域,難以確定使用何種戰略;此外,這種方法也難以同時顧及到兩項或多項業務的平衡。 三是假設這些業務是獨立的,但是許多公司的業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如果金牛類業務和瘦狗類業務是互補的業務組合,如果放棄瘦狗類業務,那麼金牛類業務也會受到影響。
四是用相對市場份額作為競爭力,只考慮了銷售增長率和相對市場份額,而沒有考慮其他的變數。五是在計算現對市場份額時,假定「市場」可以被准確地確定。這並不一定是事實,尤其在某些情況下,山於地理、產品或者消費者細分市場的變化,市場的邊界處於『種不斷變動的狀態。
GE多因素組合矩陣
為克服BCG矩陣的明顯缺陷,通用公司於上世紀70年代開發了GE矩陣 (即吸引力/競爭力矩陣),這是規劃、業務組合的又一種企業經營方法。它採用的由行業市場前景和企業競爭能力構成的九宮圖,根據業務單元運營所處的相關市場的吸引力程度和、Ik務單,亡存該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這兩個方面來對業務單元進行分析。其中,市場吸引力因素通常被視為外生變數,企業無法控制。市場吸引力程度主要考慮市場規模、市場增長率、周期性、競爭結構、進入壁壘、行業利潤率、技術等指標;食業競爭能力可視為內生變數,企業可加以控制。競爭能力優勢主要考慮市場份額、營銷、研發、製造、管理層能力、財務資源等指標。GH矩陣將市場吸引力的三種標准戰略對策細化為九種對策,然後對企業的每項業務依盈利能力、市場增長率、市場質量和法規形勢等行業因素,以及市場地位、生產能力、研究開發能力等企、lp實力因素作定量化分析,最後綜合確定其在矩陣中的位置,分別採取相J逝的對策。
對於那些具有很大增長潛力和競爭優勢的業務單元,公司應該繼續投資,對丁那些最不具備競爭力或沒有市場吸引力的業務單元,則應退卅。對於處於中問位置的單位,可能較難作出進或退的決策,但這一工具也可以幫我們識別出這些業務單元在矩陣中定位形成的原囚,業務今後的走向,並制定出切合自身實際的戰略措施。
但這一矩陣同樣存在兩大缺陷: 『是按照GE的思想,同一產業內的企業只有自身實力的不同,而不存在外部環境的區別,事實上具體企業層次上的外部環境與整個產業層次上的外部環境是不同的。二是盡管選擇的內外部岡素較多,但基本上都是資源和環境的因素,沒有自接體現關系未來長期趨勢的企業內部能力因素和產業發展階段的特徵。
母合優勢理論
20世紀80年代彼得斯(T.J.Peters)和沃特曼(R.H.waterman)提山企業應以核心業務為基礎發展業務,由於該理論克服了組合計劃中山於管理復雜所帶來的問題,迅速為企業所接受。進入90年代,普拉哈拉德(c.K.Prahaland)和哈默爾(G.IIamel)將核心業務理論進步升華,提出企業應以核心能力作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基礎來建立業務組合並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模式。很多公刊努力定義其核心能力,但由於缺乏分析工具,而且核心能力概念無法解釋那些、Ik務高度分散化也能成功企業的原凶。所以該理論並沒有為制定公司層次戰略提供太多實際的指導。後來,古爾德(Michael G001d)、坎貝爾(Andrew campbell)、亞歷山大(Marcus Alexander)等人於1995年提出的母合優勢琿論填補了核心能力概念的不足之處,提供了種有效制定公司戰略計劃的工具。
母合優勢理論主要是解決如何將總部的戰略技能或核心能力與業務單元取得競爭優勢所需的關鍵成功因素結合起來。這一方法建立的基礎是:公司應當發展適合總部母合優勢的業務組合;反過來,公司總部也應該發展適合其、業務組合的母合優勢。
這樣,公司應該能夠在以下兩方面逐漸增加適合度:(1)業務單元的成功關鍵因素與公司總部的技能、資源和特性之間的適合度;(2)公司總部的技能、資源和特性對於業務單元在總部的幫助下提升、lk績的機會(業務單元的培育機會)之問的適合度。
經過組合,可能的結果如下:
(1)核心區業務:是那些總部能夠增加其價值而不會損壞其價值的業務,它們是未來戰略的核心。核心區業務有改善業績的機會,公司對其業務的滅鍵成功因素理解也比較徹底。在業務組合中,公司應優先發展核心區業務。
(2)核心區邊緣業務:指該業務與有些總部特徵匹配,與另一些總部特徵不匹配。也就是說,總部既可以增加價值也可能使價值受損。綜合後的影響很難確定。所以需要公司決策層作出准確的分析和判斷,並盡可能使他們轉化為核心區業務。
(3)壓艙區業務:是那些總部清楚理解但無法提供幫助的業務,雖然關鍵成功要素具有匹配性,但是缺乏母合的機會,所以壓艙區業務進一步創造價值的可能性比較小,這些業務如果獨立運作可能會更加成功。壓艙區業務的價值創造活動增長緩慢,並使得經理人員無法從事更具創新性的活動,而且一旦環境發生變化,這種業務就有轉化為異質性業務的風險。經理人員應該為壓艙區業務需求轉化為核心區邊緣業務或核心區業務的母合機會,否則公司應該放棄該項業務。
(4)價值陷阱業務:是那些總部提供的增值服務與業務單元的所需的關鍵成功因素不適合,而且,總部的關注可能會給業務單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這類業務有改善業績的機會,業務暫時的高收益往往是決策者不能做出明確的判斷,從而使公司未來陷入價值困境。
(5)異質型業務:是指存存明顯不適合的業務,這些業務沒有什麼增值機會,而且他們的行為與總部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業務麻該堅決退出。
母合優勢理論不只是單純地分析、Ik務單元奉身的情況,而是將業務單元與集團總部的定位聯系起來,而且其對總部層面的戰略定位主要是一個能力培育者的角色。
『捌』 常用的分析方法及模型有哪些
質量及生產管理工具
1.TPM:生產改善過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2.TQM:一項持續變革的有效管理體系
3.定置管理:強化現場管理和謀求系統改善的科學管理方法
4.5S現場管理法:現場科學管理的基礎工具
5.六西格瑪:世界最先進的質量管理法
6.JIT生產方式:使生產有效進行的新型生產方式
7.QFD法:一種顧客驅動的先進質量管理應用技術
8.田口方法:質量管理利器、企業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工具
9.甘特圖:最常用的項目控制管理的有效工具
10.OPT:改善生產管理技術的新方式
11.PDCA:循環有效控制管理過程和工作質量的工具
12.AUDIT法:保證產品質量的先進質量管理控制方法
13.大規模定製:21世紀最重要的、最具競爭優勢的生產模式
『玖』 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是什麼
1. 描述型分析
這是最常見的分析方法。在業務中,這種方法向數據分析師提供了重要指標和業務的衡量方法。
例如,每月的營收和損失賬單。數據分析師可以通過這些賬單,獲取大量的客戶數據。了解客戶的地理信息,就是“描述型分析”方法之一。利用可視化工具,能夠有效的增強描述型分析所提供的信息。
2. 診斷型分析
描述性數據分析的下一步就是診斷型數據分析。通過評估描述型數據,診斷分析工具能夠讓數據分析師深入地分析數據,鑽取到數據的核心。
良好設計的BI dashboard能夠整合:按照時間序列進行數據讀入、特徵過濾和鑽取數據等功能,以便更好的分析數據。
3. 預測型分析
預測型分析主要用於進行預測。事件未來發生的可能性、預測一個可量化的值,或者是預估事情發生的時間點,這些都可以通過預測模型來完成。
預測模型通常會使用各種可變數據來實現預測。數據成員的多樣化與預測結果密切相關。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預測能夠幫助做出更好的決定。預測模型也是很多領域正在使用的重要方法。
4. 指令型分析
數據價值和復雜度分析的下一步就是指令型分析。指令模型基於對“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和“可能發生什麼”的分析,來幫助用戶決定應該採取什麼措施。通常情況下,指令型分析不是單獨使用的方法,而是前面的所有方法都完成之後,最後需要完成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