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促進內隱編碼的教學方法包括

促進內隱編碼的教學方法包括

發布時間:2022-07-10 03:58:33

1.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有哪些

1、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參觀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自主學習法,任務驅動法,課堂教學等。

2、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路技術等五個使用階段。傳統教學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幾副歷史掛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於各學科教學領域。

(1)促進內隱編碼的教學方法包括擴展閱讀:

1、由於時代的不同、社會背景、文化氛圍的不同、研究者研究問題的角度和側面的差異,使得中外不同時期的教學理論研究者對「教學方法」概念的界說自然不盡相同。

2、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能夠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各種要素,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並能進行優化組合。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軟體技術水平直接制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一方面,教學媒體軟體的製作技術尚不全面成熟;另一方面教學軟體的製作確有相當的技術難度,因為它涉及到多門學科的理論與技術,而同時精通多方面學科、熟悉製作全過程技術的人員較少。所以,教學軟體成為世界性的問題。

2. 內隱學習和內隱記憶理論對教學具有什麼意義

CarolAugarSeger指出可以根據三個標准來界定內隱學習,並受到了多數研究者的認可。它的界定有三個標准:一是內隱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是意想不到的,至少被試不能用語言表達或者很難用語言表達;二是被試學習的信息比簡單的猜測和概率計算更為復雜。這一標准使內隱學習只包含了那些涉及復雜知識的任務,而且還避免了預先判斷內隱知識的表徵;三是內隱學習不涉及有意識假設檢驗的過程,而是作用於刺激的認知加工的伴隨結果。至於內隱學習的定義也是各種各樣。

3. 教學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任務驅動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7、參觀教學法

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參觀教學法一般由校外實訓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後,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識。

8、現場教學法

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9、自主學習法

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3)促進內隱編碼的教學方法包括擴展閱讀: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

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的實際,對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

其次,無論選擇或採用哪種教學方法,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另外,教師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還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性。

4.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3、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4)促進內隱編碼的教學方法包括擴展閱讀: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學的方法,對教育有關的因素進行分析測試,研究教學的過程。

數據有兩種類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數據。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數據。數據的特徵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數據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論文、日記、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個學科不同程度的交叉。這些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哲學。這些學科交叉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發現應該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釋,可能不適合其他的時間、空間。

5. 上海教師資格證習題

1、自學輔導是一種(B)班級集體和個別化相結合的教學
2、傾向於整個事物問題進行內隱的感知領悟的思維形式是(A)直覺思維
3、教師按教學要求把教材分成各個單元,在每個單元完成之後進行「診斷測驗」,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直到學生掌握有關教學內容為止,這種教學稱為(B)掌握教學
4、布魯納所倡導的「發現式教學」的教學方法是一種(C)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5、在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中,傳統的智力測驗能夠測出的智力是(C)分析性智力

6. 如何有效開發小學語文中的隱性課程

1問題的提出
「隱性課程」的概念由美國學者傑克遜於1966年在《課堂中的生活》一書中正式提出,其後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共同構成了整個教育課程的兩大內容,其概念的界定也是相對於顯性課程而言的,是指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 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泛指在學校教育中沒有被列入課程計劃,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隱性課程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是人的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誘因。顯性課程不系統、不規范、不合理、不科學勢必要影響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可以說,不重視顯性課程的教育不能稱之為教育,而不重視隱性課程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是殘缺不全的教育。隱性課程於人文學科中對於學生情感方面熏陶的重要作用,而課堂又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主體,研究課堂隱性課程的開發策略有其重要的實踐意義。
2中小學語文隱性課程開發的意義
新課程標准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語文隱性知識的開發可以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給予方向指導,便於其去掌握教學過程,因為語文學科自身人文學科的特性,導致部分知識無法僅僅依靠理性知識的傳授而獲得,因其局限性,教法也比較單一。基於此,大多數都沒有真正領略到詩歌特有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注意對其積極作用的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人文素養的培養其次,隱性課程是學生主體成長發展的重要食糧。
3中小學語文課堂隱性課程的分類
傅建明認為, 學校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教科書中的隱性課程; 第二層面是教學活動中的隱性課程; 第三層面是教學活動之外的隱性課程。這三層構成了一個動態的隱性課程的三維結構。因此探討其層面的隱性課程, 發掘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的隱性課程因素。
3.1環境因素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學生的人數等。這些因素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中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但在隱性課程中卻佔有重要的地位。語言的學習一向強調語言環境的重要性,語言環境的營造應該從語言學習的主要活動場所――教室開始。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漢語學習特點的樣式, 如牆報的設計、掛圖、桌椅擺放的設計選擇等都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很好的視覺刺激,有利於師生、生生的互動與交流, 桌椅應該經常變換, 給學習者以新鮮感。這一切都構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來自自然環境方面的因素。
3.2教師、師生人際因素
語文教師的教學與引導對語言學習者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富有有效的教學行為和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 會對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產生極大的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的培養與提升,發揮其隱性課程的作用。同時,在課堂應該建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人際關系。也可以被看作是由師生共同構建的一種人文環境。它的建立對語言學習者大有裨益。心理學研究表明: 師生關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程度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語言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的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共同創造的關系氛圍,也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因素。
4隱性課程在中小學語文課堂詩歌教學中的開發策略
4.1創設情境,讓生命在詩意中昂揚
在中小學語文課堂詩歌教學中,可以通過營造詩歌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定一些主題,諸如讓學生辦詩歌板報等,重陽節讓學生收集相關詩歌等,在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詩歌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的詩大都可以入樂歌唱。具有和諧上口、鏗鏘悅耳的音樂美。現代新詩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詩歌有嚴格的規范和要求, 但要強調詩歌的節奏韻律具有音樂一樣的旋律美。因此,在詩歌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感知詩歌本身的音韻美。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講授詩歌時配以適當的音樂,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符合詩歌意境的情境,通過對節奏的變化和情感起伏的感悟,獲得深層次的理解。
4.2教師引領、師生交流,讓學生多元化個性自由綻放
傳統教學講究觀念的一致性,即教師努力將學生的不同理解統一於教師對作品的劃分、概括中。教師是「引導者」,只不過是想方設法將學生引導到自己的見識范圍內。教師的一言一語並不是不可質疑的權威,學生的所感所想並不是毫無意義。因此,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學時應積極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加深體驗、深化認識。

7. 什麼叫內隱記憶法

內隱學習是一種區別於傳統外顯學習的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它是有機體通過與環境接觸,無目的、自動地獲得事件或客體間結構關系的過程。本文將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及特徵進行介紹,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內隱學習;不知不覺;教學應用

兒童無需系統地學習語詞和語法規則,就能不知不覺地就學會說母語;一對夫妻會隨著相處時間的不斷增長,而不自覺地學會對方說話的語氣和神態,因此越來越有「夫妻相」;圍棋的新手看大量的棋譜,即使不加點撥,棋藝也會有所長進。以上這些學習過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發生於不知不覺中。這種不同於傳統的有意識、有目的獲得知識的學習過程,就是近來引起學術界廣泛探討的內隱學習,它普遍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本文將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及特徵進行介紹,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內隱學習的概念

國際上,第一篇以「內隱學習」為題目的論文,是美國心理學家A.S.Reber於1967年發表的文章——《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al Grammar),在這篇文章中,內隱學習的概念被首次提出[1]。他在研究中要求規則發現組被試尋找字母串的內在結構,而記憶組被試則記憶所呈現的字母串。結果發現,被試在評價新字母串是否符合語法時,規則發現組反而不如記憶組的表現好。Reber據此認為記憶組對復雜材料進行了內隱學習,這種無意識獲得復雜信息的加工過程至少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優於外顯加工。正是在Reber這個著名的實驗中,內隱學習這種不知不覺、自動產生的學習正式成為心理學研究者關注的對象。20世紀80年代,隨著世界范圍內掀起的內隱記憶研究熱潮,無意識認知的影響迅速輻射到心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內隱學習也在這個時候尾隨著內隱記憶的熱潮,於90年代成為認知心理學的又一個研究熱點。和傳統外顯學習的產物相比,內隱學習所習得的知識通常表現為緘默知識的形式。英國物理化學家和思想家Planyi於1958年首次提出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這一概念[2]。在《人的研究》一書中將人類通過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區分為「內隱」和「外顯」兩種形式。外顯知識是指那些通常意義上可以用運用言語、文字或符號的方式加以表達的知識,而緘默知識則用來指那些無法言傳或表達不清楚的一類知識。Planyi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認識論命題——「我們所認識的多於我們所能告訴的」。和內隱學習的實證研究相比,緘默知識的探討多集中於理論思辨階段,在下面的篇幅中,我們將結合內隱學習的產物——緘默知識闡明內隱學習的特徵。

內隱學習:一種不知不覺的學習

(一)語言類學習的不知不覺。

自然生活中,語言是重要而普遍的現象。它不僅包括大量的詞彙,由復雜的語法規則構成,而且能夠排列為有豐富意義的語言流。它既不同於實驗室創造的人工語法,也區別於人為安排的序列順序。可以說,語言是內隱學習在自然生活中最理想的研究對象。事實的確如此,無論是母語的自然獲得還是第二語言的內隱學習,都吸引了諸多研究者的興趣。在真實世界中,母語是人們的第一語言,從一出生人們就浸潤在母語的氛圍中,因此可以說人們在多年的浸潤中,對單詞的拼寫規則已進行了內隱學習,因為實驗證明語言的拼寫規則幾乎是不可能外顯傳授的。在Cleeremans(2001)[8]的一項研究中,選取母語為法語的一至五年級學生為被試,用對非詞的判斷任務調查他們對正確語法規則的內隱學習。為了避免每個被試對單詞的敏感性不同,實驗所使用的材料是非詞。實驗一、二均使用是非判斷;實驗三、四則進行填空測驗。結果發現被試對於非詞的偏好完全遵循母語單詞的拼寫規則,他們對拼寫規則非常敏感,且敏感性從低到高依次為:雙輔音字母的頻率規則;母音從不雙寫的規則;雙輔音的位置規則。由此可見,遷移現象不僅僅出現於實驗室的抽象規則知識,而且能夠在自然情境中發生。在長達5至8年的母語學習中,潛在的規則已經不知不覺地遷移到了非詞中。侯偉康和秦啟庚(1996)[9]對國內中學生進行了漢字特徵的分類研究。他們在漢字特徵識別范圍內探討了學生漢字的內隱學習特點,實驗採用特徵分類方法測量內隱、外顯學習,這些特徵包括顯著性特徵—筆劃維度,非顯著性特徵—漢字偏好維度。

結果發現:(1)在漢字偏好特徵的學習上,外顯學習難以獲得底層規則,操作僅處於隨機水平,而內隱組被試則表現出更強的底層規則的遷移特性,而且,這種底層規則的順利遷移過程無需有意識的控制加工就能完成。(2)漢字的偏好特徵還表現出高潛力的內隱知識。外顯組同時使用了兩種維度進行分類,而內隱組僅使用筆劃維度進行分類,但內隱組選擇力卻絲毫不遜外顯組。由此可見,法語、漢語母語被試均表現出極強的內隱學習特點,這表明母語規則不僅能夠內隱獲得,而且母語的內隱學習是強有力的。而在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中,內隱學習的作用也得到了研究者們的充分肯定。只是在外顯學習和與內隱學習何者對語言學習更具貢獻的問題上,研究者尚存在爭議。例如Bialystok(1979)[10]運用法語語法判斷任務考察了規范的外顯知識和直覺的緘默知識之間的不同作用,結果發現:內隱與外顯學習各有優勢。在判斷句子語法是否正確時,緘默知識非常有利;病句的進一步分析則需要語言外顯知識的介入。而Michas和Berry(1994)[11]對希臘語學習的研究結果則表明:盡管內隱學習也能夠掌握規則知識,但是其成績卻比外顯學習的差。

鑒於此,一些內隱學習論者提出,第二語言的學習應當遵循母語(第一語言)的獲得方式,將個體置身於純粹外語環境生活中就可以產生充分的內隱學習,從而掌握第二語言;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外顯知識是緘默知識的必備先導,應重視規則的教授。暫且不論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何者唱主角,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內隱學習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語感的培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語感是對語言從形式到內容,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用在內的綜合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人們獲得語感的過程是自動的,無需意識努力去發現語言結構的規則,卻可以在言語行為中准確地使用它們;語感獲得後人們就能夠對語言規則進行遷移,從而在以後的言語活動中更加自如地運用這些規則;人們對語感的認識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可以說,語感是通過內隱學習獲得的。

可見,我國傳統語文教育中,「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涵泳」、「吟誦」等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因為它們符合內隱學習的規律。相信我們每一位上過學念過書的人都明白背誦對語感培養的意義。如今的筆下生輝和妙語連珠離不開兒時不厭其煩的背誦;李白、杜甫、蘇東坡、李清照等偉大的文學家,也是在這一代又一代學童的搖頭晃腦中涌現出來的。按照內隱學習的理論,也就是說對一些符合文字規則的精品進行過度記憶會導致個體能夠隨心所欲地駕馭文字及其組句規則,孜孜以恆的背誦帶來了某種驚人的能力——語感[12]。而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學生應該最大頻次、最多形式(例如聽、讀、寫)地與詞彙進行接觸;在教授復雜的語法結構時,更應該讓學生反復實踐自然而然地掌握語法規則。當然僅僅靠內隱學習也是不夠的,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外顯與內隱學習應當雙管齊下。例如既要精讀也要泛讀,既要精聽也要泛聽。

(二)運動類學習的不知不覺。

近些年來,內隱學習的應用研究除了在教育領域引起廣泛關注外,在運動領域也放射出光彩,人們漸漸對這種普遍而強大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引人注目的研究更是不斷涌現。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研究最初由健忘症病人的研究發現,研究表明,健忘症病人雖然不能回憶起剛剛發生的事,但卻能夠進行正常的動作技能學習。例如在操作鏡畫(mirror drawing)任務中,病人的學習曲線與正常人無異;在轉子追蹤(Pursuit rotor)、雙手跟蹤(bimanual track)等其它學習和測驗任務中,病人也表現正常的學習能力。健忘症病人在意識明顯受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正常學習動作技能,這意味著動作技能學習可以內隱地獲得。Ammons等人(1958)[13]發現,通過內隱策略習得的技能能夠保持相對較長的時間,而通過外顯策略獲得的技能只能保持相對較短的時間。這個發現對於運動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運動技能的掌握,盡量使用內隱學習方式,而不是外顯學習。「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就是這個道理。Magill(1997)[14]採用Pew的軌跡追蹤任務,對不同重復概率和學習方式(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學習效果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100%的重復概率下,內隱學習組的成績與外顯組的成績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一樣可以提高被試的操作技能。但在50%的重復概率下,內隱學習組的成績明顯好於外顯學習組。這表明在模糊的規則條件下,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有優勢。Masters(1992)[15]對應激條件下的內隱學習進行了研究。他的實驗被試包括外顯組和內隱組,兩組被試分別使用外顯策略和內隱策略練習高爾夫球的擊球任務。實驗結果顯示,在應激條件下,外顯學習組被試的技術動作不連貫或有中斷現象,而內隱學習組被試的操作績效仍能持續進步。據此Masters提出:在把生手訓練成行家的過程中,把外顯學習降低到最低效限度,練習者就會較少地出現壓力情境下的技術中斷情況。這是因為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抗干擾能力強。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運動技能不僅可以內隱獲得,而且內隱學習在運動技能領域還表現出外顯學習無法比擬的優勢:內隱學習不僅能使運動技能保持時間更長,而且還有利於復雜運動技能的掌握,以及對各種應激條件的適應。

受此啟發,在運動技能的教學中,我們應注重發揮內隱學習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應該在兒童早期進行多項或單項的體育運動項目訓練,因為這對促進學生對以後體育項目的喜愛,和提高單項技能有很大好處。另外,除了進行體育課堂教育外,學校應堅持多渠道、多途徑、持久地進行體育知識的宣傳和引導,通過宣傳櫥窗、廣播等形式大力宣傳學校體育在培養學生體育能力、體育意識方面的作用,讓學生不自覺地受到熏陶。也就是說,對學生或運動員某一技能的訓練,應該讓練習者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中進行練習,採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將學生置身於大量的體育情景學習中。也提出,如果學習者能夠內隱地獲得環境規則知識,我們就沒必要在他們練習時去問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向學習者提供一些簡單明了的語言線索,指明環境中重要信息「在哪裡」,而不是「是什麼」,讓學習者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下練習。

(三)書法學習的不知不覺。

除了語言學習和動作技能學習以外,書法也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內隱學習。從兒時父母手把手的指導到學齡期間的不斷練習,從橫豎不分、歪歪扭扭到行若流水、獨具一格,我們的確無意之間領悟到了許多有關寫字的規則,但是我們卻無法道明這其中的奧妙——下一筆的起始位置到底在哪裡。現實生活中的書法屬於知覺—運動領域的技能,書法中內隱加工表現形式為知覺預期,即人們能夠根據當前的筆畫預測下一筆的起始位置,對於英語來說則是根據當前字母的特點對即將出現的字母進行預測,這種預測是內隱的,迅速的,自動化的。Kandel等人(2000)[16]對書法運動的知覺預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被試能夠從當前字母的規則中預測出下一個字母;而且字母呈現的速度越接近真實生活中的書法,被試的預測越准確,但被試並未意識到字母的外顯特點。這就證明真實的書法活動中也存在內隱學習。概括地說,知覺預期正是通過內隱運動知識進行的。鑒於書法學習的不知不覺性,書法練習應當盡量利用內隱學習的效果。例如在書法教授和書法練習中,應當注重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內隱學習,並恰當地將內隱訓練和外顯訓練結合起來。

綜上,內隱學習是一種區別於傳統外顯學習的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它是有機體通過與環境接觸,無目的、自動地獲得事件或客體間結構關系的過程。這種普遍存在的學習過程和外顯學習共存於任何一次的學習中。在常規的學習情境下,外顯學習佔主導地位;但是在情境多變、緊張應激、事物結構高度復雜、關鍵信息不明確、個體生理條件差(例如精神失常,大腦病變,神經受損)的學習情境中,內隱學習優於外顯學習。這些都昭示了內隱學習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前景。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隱學習研究將在更多的領域凸顯出更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8. 如何進行內隱學習

按照上面的理論,內隱學習就是不要讓學習者外顯的學習某種規則,而是給特很多關於這些規則的材料,讓其在這些材料的不斷感知、接受、「暴露」中,自動的習得這些內在的規則。就像我們學習語言那樣,在我們早期的時候,似乎沒有有意識的學習,而我們的語言能力卻能夠突飛猛進的提高。這是無法完全用外顯學習能夠說明的。那麼如果能夠在實驗中證明,只要給學習者不斷「暴露」學習材料,而不加以外顯的教學,學習者能夠習得這種規則的話,那麼內隱學習的神奇的效應就顯示出來了。
但是,實際上很多實驗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僅僅給予這些「暴露」,僅僅進行內隱學習是不能夠掌握知識、規則的。比如最近挪威的一項關於內隱學習的研究表明,僅僅的內隱學習不能夠習得關於化學中關於分子組成的規則。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做了三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是讓2個實驗組僅僅內隱學習,一個組學習化學分子規則,只呈現分子的示意圖而沒有任何說明,一個組學習其他圖案,相當於控制組。結果顯示,2個組在後面的測試中對規則的習得沒有顯著差異,均與隨機水平無顯著性差異。
第二個實驗則更深入的考察了,內隱和外顯學習對規則習得的各自作用,研究者將被試分成四個組,其中前2個組沒有任何外顯學習,後2個組有外顯學習,但程度不同,第四個組有更多的外顯學習,第二個組有相關的外顯學習,結果顯示前二個組依舊沒有表現出規則習得,和隨機水平無異。後兩個組卻表現出很強的規則習得的效應的,與前兩個組有極其顯著的差異。表現出很好的規則習得的效果。而第三個實驗,則降低了實驗的難度,還是發現,僅僅的內隱學習是無法習得規則的,而外顯學習卻能夠。
這個研究與先前的一個研究互為呼應,它認為內隱學習所獲得的規則僅僅是基於統計基於相同情況多次呈現而照成的,一旦當測驗的材料與學習的材料不同這種規則習得效應就會消失。而外顯學習則沒有這個限制,在新刺激面前,同樣表現出規則的遷移和表達。
當然,這些爭議還在研究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外顯學習同樣也是學習的重要的一種形式,或者說學習當中,既有內隱學習成分,也有外顯學習成分。關鍵是這兩種成分如何配合、有機的促進我們的學習進程。單獨強調內隱學習似乎不是一種更科學的思路,將兩者有機合成,或許是解答內隱學習的真正本質的有效途徑。

9. 教師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提出的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和指導原理。 這一概念表明: 1、教學原則的合目的性。教學活動永遠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進行的,教學原則要能夠促進有效教學,必須有利於目的的實現。 2、教學原則的合規律性。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一般來說,正確的教學原則必然是真正反映了教學規律的,這樣才能給予教學工作正確的指導。 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脫離了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 歷史上的教育家們提出了無數的教學原則,今天在國內外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驗和教學改革中,人們又不斷地提出新的教學原則,各種各樣的教學原則,其適用范圍和有限性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教學原則是人們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如《學記》中便總結了教學相長、啟發誘導、長善救失等教學的寶貴經驗,屬於教學原則范疇,只不過未加科學論證。公元前6世紀,孔子就提出教學中要經常復習和進行啟發等要求。在西方,公元前5世紀,希臘智者派普羅塔哥拉提出練習和稟賦同樣需要,學習要有相當的深度等要求。到了近代,教育家們明確提出了教學原則的概念,制定了一系列教學原則。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1632)中提出37條教學原則,並試圖給予論證。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1834)中,總結了33條「教學規律」與「教學規則」。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Л.В.贊科夫從教學促進學生一般發展著眼,提出了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使全班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等教學原則。巴班斯基運用系統論的整體觀點提出了13條原則。美國J.S.布魯納依據認知派的結構主義心理學,提出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反饋原則,等等。

這里所要講到的教學原則是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或稱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原則) 教學的整體協調原則,是指從教學所承擔的任務來講,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不能偏廢任何一方面;從教學對象來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反對面向部分,以充分體現「教育機會人人平等」的義務教育宗旨和原則;從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來講,要充分發揮各要素在達成教學目標過程中的整體作用。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文以載道,並有教書育人的好傳統。在教學中貫徹教學整體協調原則的基本點是:實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即教學要求向學生傳授反映客觀實際的真理性知識和實際有用的知識技能,使教學內容具有嚴密的科學性,並結合知識技能的傳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學具有教育性,並將二者有機結合。一般來說,科學性是思想性的基礎,不講科學性,把錯誤的思想教給學生,就是誤人子弟,根本談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學性的靈魂,沒有思想性就影響了科學性,因為只有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概念。

10. 教學措施包括什麼方法

教學中,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採取多種措施,從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措施包括:改革教學方式,由常規的灌輸式教學轉向講座、討論、課程論文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革教學手段,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設計展板、參觀等手段,增強教學過程中的感性認識;改革教學體系,聘請外教、豐富教學內容,由於在教學實習中教師人手不夠,同時由於本身知識的局限性,通過聘請場內指導教師進行現場指導的方法,使同學們能更好地了解實習場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操作性強;改革考核方式,本課程是學校進行考核改革最早也是一直堅持下來的課程之一,除了進行常規的考核方式外,還增加了開卷考試、論文設計、模擬解答等方式,注重了考核學生的應用能力。 通過幾年來的課程建設,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上取得以下成果: 1、 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 通過在課堂教學和實習教學中參與小組討論、專題講座等,同學們能就一個專題廣泛查閱資料,充分發揮討論與答辯在強化知識學習和增強學習效果方面的作用,擴大了視野;同學們能在實際工作中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通過提出問題,綜合地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循環,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2、 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習教學環節的實施,讓同學們在生產第一線親自實踐養豬生產的全過程,從而對養豬生產的工作計劃、日常管理、問題處理等有一全面了解,培養同學們的動手能力。 3、 改善了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使用、討論、講座等教學形式的開展,促進了對豬生產學有關知識的理解、加深了記憶,達到了深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4、培養了實用型人才

閱讀全文

與促進內隱編碼的教學方法包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過濾煙嘴使用方法 瀏覽:548
臉部紅血絲的治療方法 瀏覽:327
雙面羊絨的邊如何縫制方法視頻 瀏覽:752
腦血管堵塞手腳無力用什麼方法治 瀏覽:532
貴州學習方法哪裡學 瀏覽:406
變壓器串連接方法 瀏覽:398
愛衛唾液試紙使用方法 瀏覽:621
魚鉤魚線魚竿的連接方法 瀏覽:242
一建各科內各種計算方法編制方法 瀏覽:574
葛藤蔓的種植方法 瀏覽:502
小米平板的照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89
毛囊增生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564
99999999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28
蔚來汽車倒車剎車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175
蝗蟲飛機的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948
預防治療近視的方法 瀏覽:59
瓷磚下面潮濕用什麼方法快速干 瀏覽:87
腦部淋巴瘤治療方法 瀏覽:841
增加現金流凈額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9
釣魚主線和竿的連接方法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