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說明風景資源如何由三類景觀要素組成
一、旅遊文化景觀的構成
旅遊文化景觀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部分.諸如建築的樣式、地塊的形狀、色彩的繽紛、食物的風味與製作方法等都可以說是旅遊文化景觀的重要特徵.一般認為,以下要素可以作為組成不同旅遊文化景觀的主要因子.
1、自然景觀.自然景觀與旅遊文化景觀常被視為對立的兩種景觀類型,但是,由於旅遊文化景觀是指疊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景觀.所以,自然景觀與旅遊文化景觀的表現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是旅遊文化景觀的依託與載體.
2、聚落景觀.由於人口聚居而形成的聚落,有城市和鄉村之別,它們的出現、發展和差異,是人類空間、建築、技術等諸多文化差異的集中體現,也往往是區域旅遊文化景觀的主要標志之一.
3、宗教景觀.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體現.宗教景觀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各種宗教在典型建築、教民聚落結構、地名特徵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4、種族與人口.人類作為旅遊文化景觀的創造者,一方面,獨立於旅遊文化景觀之外;另一方面,又作為旅遊文化景觀的一個要素而存在,體現區域人口的多寡、種族的差異等特點.所以種族與人口本身又是各種旅遊文化景觀的典型標志之一.
5、農業與工業景觀.農業和工業的生產方式,可以以各種景觀形式展現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進而產生旅遊文化景觀價值.
6、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景觀.主要指存在於各地的民間戲劇、娛樂、服飾、節慶,以及新外來文化的流傳.
二、旅遊文化景觀的特點
1、地域性.在以地帶性明顯的自然因素參與構成的旅遊文化景觀中,其外貌表現出相應的地域性特徵.
2、多樣性.由於各地地理環境、歷史、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使世界各地從人種、人口、語言、民族、風情到技術、產業、政治體制等方面都存在著千差萬別的特色,也使旅遊文化景觀的類型呈現出復雜的多樣性.
3、復雜性.因為旅遊文化景觀不僅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也包含作為人類文化載體並給人類文化形成以重要影響的自然要素.因此,旅遊文化景觀的構成要素具有顯著的復雜性.
4、變化性.文化作為一種十分活躍的景觀因子,既體現了一定景觀的特色,同時又在不斷地更新、發展,從而使旅遊文化景觀形態也處在一個不斷的變化過程中.
⑵ 風景資源的外界對風景資源的環境影響分析
除了自然因素,如大風大雪、林火、風化侵蝕、雨水沖刷、泥石流等,對自然風景資源的環境影響主要來自人類的活動,從性質上來講,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類對風景資源的不利影響,如毀林造田,建造人工構築物、修建公路鐵路等,都會破壞資源本身的完整性和穩定性,阻撓其生存發展的自然規律。另一類影響也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那就是,人類活動對風景資源的正面影響,如風景林改良、植樹造林、防病治蟲、合理管理、保護風景資源免受破壞等,這種影響有助於自然風景資源的健康發展,同時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以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來影響它的生存發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
人類活動對風景資源的不利影響(或稱負面影響),在中國二十多年自然風景資源開發實踐中是屢見不鮮的,從影響的形式來劃分,可分為掠奪式影響、侵佔式影響、干擾式影響和隱性影響四種。
1)掠奪式影響是指由於利益驅使,人類從自然資源中無償獲取一部分資源,而對自然風景環境造成的影響,如開山取土採石,偷獵野生動物、伐木、取水、放牧、采礦等。這是一種對自然資源的直接掠奪,長期影響往往會造成資源枯竭,整個生態系統和景觀視覺質量都會受到極大影響。
2)侵佔式影響是指原本屬於風景區的土地等其它資源被外來物所侵佔,如毀林、圍湖造田、人類活動侵佔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建造大型建築(如重修古建、建賓館、飯店、私人住宅、商店、寺觀廟宇等)、建索道、修道路、架橋梁、架設管線等。侵佔式影響通常是一種長期性的、大范圍的資源破壞行為,根本改變了土地的利用形式,也是一種最普遍的影響形式,往往造成自然風景區域城市化、商業化、人工化。如果得不到嚴格控制,最終會使自然資源的特色衰竭殆盡,消失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中。
3)干擾式影響主要指遊人行為對風景資源造成的影響,包括旅遊垃圾、人為破壞植被、人為火災、攀爬山體、遊人排泄、干擾動物活動、大量遊人造成地面沉降等,這種個別影響大多不會對風景資源造成太大影響,但長期積累、不斷影響,會對景觀資源帶來較大的生態破壞,同時影響視覺質量。
4)隱性影響主要是指周圍大環境對風景資源產生的負面影響,城市化的擴大,工業污染造成的空氣、水源污染、氣候變化、酸雨等不斷波及風景保護區域,造成自然風景資源保護區內的氣候、水源、空氣質量發生大范圍的根本變化,最終影響植物、動物的生存環境,使自然風景區內的物種生存規律受到干擾,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人類除了會對風景資源產生負面影響,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對風景資源產生正面影響。正面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一個尚處於原始狀態的風景區域,如原始森林,如果沒有人為干涉,除了科學考察,那麼這片風景區域對欣賞者來說只會產生不安、恐懼心理(獵奇心理除外),因為人在風景空間中,具有對安全性和視覺方向性,如對水、路線、目的地、氣候、庇護所、視覺可及性、休息所等信息的需求。只有當人的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人才會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欣賞活動才能進行下去。因此對未開發的風景資源,人類必要的影響將有益於對它的了解、保護和利用。第二,採取措施保護風景資源免受侵害,有益於其自身生態的完整性和發展的穩定性。另外,當不利影響產生不良後果以後,可通過人力彌補和改良,如拆除破壞資源的人為物,植樹造林、防治病蟲害,林相改造、減少遊人量、減弱人為侵佔或破壞的程度。第三,通過改善風景區內、外的生態環境,促使其氣候、溫度、水源、空氣狀況等得以改良,提高風景元素的生存質量。第四,自然風景可在人類能動性的支配下,適當改造,以適宜人的視覺審美需求,這樣就提高風景景觀視覺質量,也就提高了資源的存在價值。因此,人類對風景資源既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又可以促成正面的影響,負面影響是應當避免的,正面影響是應當鼓勵的。另外,從影響的時效上講,又可分為主動影響和被動影響,主動影響即有預見性地提前對風景資源施加影響,防微杜漸,以避免出現資源破壞現象;被動影響即在負面影響出現後才採取的彌補措施,很明顯,風景資源的管理需要更多的正面影響,主動影響,而盡量減少或杜絕負面影響和被動影響。
無論是正面影響、主動影響,還是負面影響,被動影響,又都存在一個累積的問題,即影響累積。它包括橫向累積和縱向累積兩個方面,橫向累積指同一時期風景區域內各個局部的環境影響會累積成整體影響;縱向累積指同一區域或同一因子持續受到影響而產生不斷的變化,並漸漸影響到其它區域和其它因子,使影響擴大、深化。累積影響有時是一種不易覺察的影響,需要一段時期才會顯現出來,因此,對於負面影響的累積需要特別注意,才會避免由於影響累積對風景資源產生深刻的、大范圍的影響,導致很多無法挽救的損失。
⑶ 旅遊景點評估方法
旅遊景點評估方法
1、評價指標的甄選
在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實踐中,很難構建符合所有資源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因此,許多學者都根據具體的操作實踐來制定評價的指標體系。盧雲亭(1991)、郭康(1995)和宋劍霞(1994)根據他們在北京、河北、陝西的實際調查和歸納分析,提出了「八度」評價指標體系,即規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審美度、組合度、知名度。郝曉蘭、李蘭維(1994)在對呼和浩特地區旅遊資源的評價過程中,將旅遊資源開發潛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首先劃分為旅遊資源價值和旅遊區位條件兩個評價綜合指標層,在每個綜合指標層下又設若干個評價因素指標層。其中,旅遊資源價值綜合指標層包括四個評價因素指標層,旅遊區位條件指標層包括三個評價因素指標層。每個評價因素指標層又可以山若干個評價因子構成,這些評價因子是最基本的指標單元,例如,觀賞價值這一評價因素就由美感度、奇特度和規模度三個評價因子構成。這樣,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就由評價綜合指標層、評價因素指標層和評價因子指標層三層構成。
需要提出的是,2003年出台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GB/T18972一2003)以國家標準的形式確定了旅遊資源的評價指標體系,將其分為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及可以計算附加值的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三大評價項目,每一評價項目又設若干個固定的評價因子這樣做看上去顯得統一而權威,實際上它對許多旅遊資源,尤其是價值類型相對比較單一的資源來說就顯得很不公平。實際上,在很多時候硬性地對資源評價規定一套評價指標是徒勞的,因為旅遊資源的類型、價值和開發利用途徑是如此豐富,很難用某個單一的萬能指標體系去適應這種多樣和豐富,這也是現行的國家標准為許多學者所批評(黃遠水,2006;劉益、黃向、劉家明等,2006;朱竑,2005;王建軍,2005;王良健,2006;楊振之,2006)的一個重要原因。
2、確定不同指標的重要程度
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並非所有指標都同等重要。這些要求根據策劃或規劃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通常,各指標的地位通過對它賦予的權重來進行表達。而在資源評價中經常談論的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等就是根據權重計算方法的差異進行劃分的。
確定權重有很多方法,包括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灰色模型法、五點記分法等。其實,無論哪種方法,都或多或少摻雜主觀因素。其是否客觀與科學,與評價者和專家團隊的學識和經驗關系很大。
3、確定評價分級
評價分級的作用是比較同一種資源的相對地位。傅文偉(1994)對資源的評價指標用計分方法分為5級;張國強(1998)將風景資源分為5個等級,即特級景源、一級景源、二級景源、三級景源和四級景源,分別相當於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本地級;《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GB/T18972一2003)也將旅遊資源單體評價劃分為5級,並規定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五級、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而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4、評分
按照確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旅遊資源進行單項評分。然後根據資源各單項指標得分以及該項指標的權重,根據加權求和算出資源的總得分,最後按照起初擬定的評價分級對資源進行評價總結,從而確定該資源所處的等級。
⑷ 地質景觀資源價值及其評估
一、地質景觀的定義
地質景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在內外地質營力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表形態和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保留在岩層中的生命遺跡及地質構造遺跡。地質景觀具有實用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資源。它具有以下特點:①地質景觀是地質作用的產物;②地質景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③地質景觀具有較高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④地質景觀具有資源性質,可以開發利用,轉變為社會經濟效益[38]。簡單地說,地質景觀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重大觀賞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色。
地質景觀資源是城市地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發展城市旅遊事業的基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開展地質景觀資源調查,對於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地質景觀資源,普及地球科學知識,豐富景區的科學內涵,提高旅遊質量,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地質景觀資源的分類
由於對地質景觀含義的理解不同,劃分側重點不同,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劃分方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便於世界各國申報自然遺產工作,於1993年將有關地質景觀資源劃分為13類[39];《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把與地質有關的景觀類型劃分為2大類20個亞類[39];陳安澤先生將地質景觀劃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39];我國地質礦產部1994年12月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劃分為7類:①典型地層剖面和構造剖面;②重要的古生物化石;③特殊的地質地貌景觀;④岩石礦物;⑤獨特的水體景觀;⑥地質災害遺跡;⑦其他地質遺跡。城市地質景觀資源調查中,分類主要依據《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的劃分方案,並參考陳安澤先生地質景觀劃分方案。
三、地質景觀資源價值及評價
地質景觀資源評價,是對調查區地質景觀資源質量、品位、等級、價值、開發條件等進行綜合評價,為合理開發和保護地質景觀資源服務,為地質公園建設和旅遊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標准中涉及地質景觀評價標準的有3條: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主要階段並包括生命紀錄的突出模式;代表重要的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的突出模式;含有最好的自然現象形成物和面貌,例如,最重要的生態學的突出模式,具有特別美的地貌景觀或具有特別的自然與文化要素相結合的地區。地質景觀資源評價指標一般劃分為4級,即世界級(Ⅰ級):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具有特殊的科學價值;國家級(Ⅱ級):國內具有典型意義,有特殊的科學價值;省級(Ⅲ級):省內具有典型意義,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地(市級)(Ⅳ級):在轄區內有重要保護價值,具有科普教育意義。
1.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分級標准依據地質景觀資源的科學研究和劃分標准,使分級標准與其科學內涵相一致。
2)定量分級與定性分級相結合的原則。
3)科學性與旅遊學相結合的原則。
2.評價方法
地質景觀資源的評價方法,一般採用定性評價、定量評價以及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評價也稱專家打分法,是傳統的方法,也是經常使用的方法。它是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制定打分標准,對地質景觀進行打分。定量評價是用數學的方法,建立評價模型,主要有模糊數學法、層次分析法、序列綜合法、公式法、調查統計法、復雜分析法等。在進行地質景觀評價時一般採用數學模型法。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是在大量調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將直覺判斷與信息資料處理、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提高地質景觀資源評價工作的科學性。
盧雲亭先生在進行風景資源評價時,將評價內容歸納為「三、三、六」項,即三大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美學價值)、科學研究價值;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六項條件:景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物或景類的地域組合條件、客容量條件、客源市場條件、開發投資條件、施工難易條件。張亞立等對旅遊資源評價內容進行了細化,制定了地文景觀科學品位的評價體系。郝芳等在對國家地質公園評價時分三個層次,即地質遺跡資源評價(相當於地質景觀資源評價)、地質公園評價、地質公園運行評價。並設定不同的評價指標,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40]。
國土資源部將地質遺跡評價標准進行了細化,制定了國家地質公園評審辦法(試行),採用分項計分辦法,共分為3類12項48個評分因子(表2-3-1)。在城市地質資源調查中,地質景觀資源的評價強調其科學性和自然屬性,主要包括地質景觀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性、優美性。
表2-3-1 國家地質公園評分
(1)典型性
指地質景觀的類型和它在該類型中的代表性及規模。地質景觀類型在國際、國內的代表意義,發育程度和保存完好度,可視景觀的密集程度。
(2)稀有性
指主要地質景觀在國內外的罕見和珍稀程度,景觀的稀有性不但有重要的保護價值,而且對遊客有強烈的吸引功能。
(3)優美性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以及自然環境對遊客感官、休閑遊憩活動的愉悅、舒適程度。地質景觀的美學評價因子包括科學美、自然美兩個方面,尤以自然美為主要評價因素。
(4)科學價值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或地質景觀組合,在地質科學上具有全國立典或代表意義。《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按科學價值把地質遺跡區劃為國家級、省級和縣(市)級。國家級地質遺跡必須符合下述三個條件: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的地質證據;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5)系統性和完整性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的發育演化階段系統而完整,並且保存完好。
⑸ 風景資源的風景資源認識
人類對風景資源的認識決定了處置它的態度。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風景資源,改變以往視風景資源為征服和利用對象的看法,將它置於地球生態系統的網路之中,冷靜分析,科學認識,才能處理好人與風景資源的關系,順應時代要求,造福於後代。 這一狀態的風景區域中有大量的人工設施,破壞性建設已很明顯,植被面積明顯減少,人工干預的程度已超過環境容量的閥限,森林自然力呈下降趨勢,環境質量因商業化、城市化而銳減,此時如想讓自然力得到恢復,管理上應非常謹慎,以保護和恢復植被為主要工作。
這是根據風景資源的存在狀態進行的分類,我國自然資源保護區根據資源類型和保護方式又可分為三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干擾的自然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多樣性及景觀遺留地為目的;風景名勝區是具有觀賞、文化或科學價值,自然風景優美或文化遺產比較集中,可供游覽或進行科學文化考察的特定地區;森林公園主要是征對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景觀而建立。這些自然資源保護區的建立都有雙重目的,一是保護這些土地免遭私人開發,保持其共有性;第二就是要保護使其處於自然狀態。從80年代開始開發至今,由於開發力度和使用率的不同,我國各類風景資源已出現明顯的分級,呈現多個發展階段:首先是存在大量尚未開發的資源,一些具有特殊資源價值的自然景觀還沒有被發現、開發;一些自然風景資源已得到初步開發,如廣東帽峰山森林公園、杭州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80年代開始開發的一些保護較好的風景區處於適度開發的狀態,如黃龍風景名勝區、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等;而一些風景區已處於過度開發的狀態,如九寨溝風景區、泰山風景區、武陵源風景區、新疆哈納斯自然保護區、十渡風景區、中嶽嵩山、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山頂凍原地帶等。因此,從總體上來看,隨著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國內外旅遊業呈不斷增長的態勢,已開發的旅遊風景資源,特別是有名的景區已承受較大的負荷,呈現資源衰退之勢;同時,各地又在不停地開發新的資源,或加大對已有資源的開發力度和范圍。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景區的壓力,但這些開發很多都存在盲目性和極強的商業目的,所以新開發的景區難免步大景區的後塵,不斷出現資源破壞的現象,這是需要每一位業內人士關注的。
⑹ 旅遊資源評價及其方法
旅遊資源評價指按照某些標准來確定某一旅遊資源在全部旅遊資源或同類旅遊資源中的地位,也就是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對旅遊資源進行比較,以確定某一旅遊資源的重要程度和開發價值。
旅遊資源評價及其理論研究始於本世紀70年代,評價方法分為兩類:
1、經驗分析法。在大量調查、考察的基礎上,憑經驗進行評價;
2、定量評價。將評價指標數量化,建立量化模型,採用旅遊資源質量等級加權,即評價值為各評價指標的標准值ai分別加權後的數值和。
旅遊資源特性
具體來說,自然資源包括:氣候、地形,動植物、海灘、自然風景等,而人文資源則包括:民族、風土、人情、歷史古跡、博物館、飲食菜餚、工藝美術、文學音樂、舞蹈、電影、電視,及眾多的娛樂設施等。
1、旅遊資源的多樣性:旅遊資源多種多樣,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和當代新建的,它與旅遊目的的多樣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2、旅遊資源的壟斷性,即不可轉移性:大家常常稱旅遊業為「無形貿易」,「風景出口」,實際上就是憑借著這些千姿百態的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把旅遊者從世界上每個角落吸引到旅遊地來的。旅遊資源不同於其它各種資源,它有強壟斷性。
正如世界建築史上最偉大的奇觀之一的萬里長城,是在別的國家看不到的。正像許多遊客講的那樣,「到了中國,沒有去北京,等於沒有去中國,到了北京,不去游長城,等於沒有到北京。」
3、旅遊資源的季節性:除了會議、商務等形式的旅遊以外,觀光旅遊受季節的制約最大。這特別表現於海濱城市,每到夏季,前來避暑的遊客蜂擁而至,以至於出現了超飽和現象吃、住、行、游、購、娛樂等都出現了問題,以致有人發出「花錢買罪受」的怨嘆。
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來這些,旅遊勝地的遊客就寥寥無幾。因此,旅遊的季節性造成旅遊業的淡旺季。旺季越長,旅遊業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遊資源的民族性: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背景、經濟狀況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服飾裝束、風土人情、住宅建築、風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如內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南地區的竹樓,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傣族的潑水節,藏族的浴佛節,侗族的花炮節,彝族的火把節,壯族的歌圩等等。在這些盛大民族節日和盛會里,各族人民身著艷麗的服裝,載歌載舞,興高采烈,氣氛非常熱烈。這些盛會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來講,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
以上幾個特性來看,旅遊資源猶如一面鏡子,它以獨特的方式反映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藝術、物質和文明水平。通過它們不僅可以看到過去,還可以展望未來,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⑺ 旅遊資源現狀
8.2.1 旅遊資源類型
從湖南省已知或已開發的旅遊區(點)的資源特徵、性質及類型來看,總結歸納有三大類型:第一類是自然界中地理環境和生物所構成的自然景觀資源,風光和物象能給人以自然美感,並吸引人們前往游覽觀光。其特徵:自然風光中的山、水、石、洞、氣、光、生物等,經過巧妙的天然組合,造成千變萬化的旅遊環境和景象,觀光旅遊者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生理過程,便可產生種種想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類是指古代人類社會活動的遺跡和現代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等為主要觀光內容的人文景觀資源。其重要特徵:它是古今人類政治、經濟活動的記錄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風貌和特徵的集中反映,給人們以知識、教育、啟迪和娛樂。人文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社會性質、意識形態和文化素養的支配和控制。第三類即有人文景觀又有自然風光,兩者有機結合而構成的綜合類型。
(一)自然景觀資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積達10.49萬km2,佔全省總面積的49.56%。據統計,境內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餘座。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為重要類型的自然景觀,給人們提供內容非常豐富的觀賞游覽,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風景畫。
(2)秀水:湖南省水系發育,擁有湘、資、沅、澧四大水系和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庫以及與水有關聯的名井、名泉、地熱溫泉、瀑布景觀星羅棋布。山以水秀,樹以水青,景以水名,這就構成當今頗具魅力的賦情景觀——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內碳酸鹽類岩石出露非常廣,岩溶地貌十分發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資源豐富。可開辟旅遊的溶洞有以下幾種類型:純天然洞穴、洞穴與石刻相結合構景、溶洞與古建築相結合構景、特殊類型的溶洞。
(4)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遊林場:湖南省是一個森林資源大省,是我國南方所特有動植物科屬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佳木奇花有75種,其中銀杉、水杉、水松、銀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為珍貴。為了有效地保護、開發、利用森林自然景觀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全省先後建立了62個自然保護區和35個森林公園。依地域和交通狀況,全省可分為四片大的森林風景區:①以張家界為中心,包括天門山、猛洞河、桃花源、鳳凰山的湘西北風景區;②以洞庭湖為中心,包括岳陽樓、君山、大雲山、鐵山水庫、南湖的湘北風景區;③以韶山為中心,包括花明樓、嶽麓山、桔子洲頭、雲陽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東風景區。④以莽山為中心,包括蘇仙嶺、五蓋山、天鵝山、東江水庫、九嶷山、舜皇山、那溪、雲山、黃桑坪的湘南、湘中風景區。
(5)風景地貌景觀:根據地質條件、地層岩性、地貌形態等特徵以及人文景觀的藝術特徵,湖南的風景地貌景觀有4種主要類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崗岩地貌。
(6)野生動物資源:湖南省的野生動物資源在中國占據很重份量,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150種珍貴動物中,湖南省就佔40種,為保護好這些世界珍稀動物,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野生動物(白鰭豚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大鯢野生動物(大鯢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三個省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江口鳥洲鳥類及其棲息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護區;目平湖白鶴及濕地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以及五個縣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7)天象景觀資源:湖南省的氣候可以用四句話來形容,春溫多變、夏熱且長、秋常乾旱、冬寒甚短。全年無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氣壓和陽光作用,氣候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四季分明,景象萬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風霜、春雨、冬雪、霧靄、雲霞等重要的氣候要素都成為天象景觀資源之構景主體。
(二)人文景觀資源
(1)古建築類型:湖南省古代建築保存下來的數量很多,它們分屬各個不同朝代所建,不僅具有文物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陽的岳陽樓、衡山的南嶽大廟、寧遠的文廟、長沙市的嶽麓書院,以及沅陵的龍興寺、通道的回龍橋等。古建築主要由樓閣、寺殿、祠廟、橋梁、亭台、坊塔等類型組成。
(2)古陵墓類型:湖南省境內的古陵墓數量比較大,歷經的朝代較多,時間跨度比較寬,文物和歷史價值比較高。有轟動世界的長沙馬王堆古漢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較著名的古陵墓還有岳陽的魯肅墓、汨羅屈原墓、永順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國近代史上歷史名人的墓葬,如長沙市嶽麓山上的黃興墓、蔡鍔墓、蔣翊武墓、曾國藩墓等。
(3)古遺址、古戰場、古窯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紀60年代在桂陽縣境喀斯特溶洞中發現了一件古人類的遺物,經鑒定為舊石器晚期的刻紋骨椎,證實了湖南大地的確曾是古人類活動場所。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或村落遺址,先後在我省的許多地方發現,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區及洞庭湖一帶。我省境內最重要的古戰場遺址在岳陽的巴陵古戰場。古城址主要有鳳凰縣黃絲橋古城、長沙天心閣古城、漢代北練城遺址、汨羅市春秋時代羅子國城遺址、桃源縣戰國時代采菱城遺址、常德漢代索縣城遺址、邵東縣邵陽城遺址,此外還有鳳凰縣沱江鎮、道縣道口鎮、武岡城關茶陵城關也都保留有古城門和城牆。古窯址以長沙市望城縣銅官古窯最有名,還有湘陰縣的岳州窯、岳陽的鹿角窯以及衡陽唐代衡州窯。
(4)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祠、堂:湖南省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長沙的黃興、邵陽的蔡鍔、瀏陽的譚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此外,歷史上還有許多他鄉賢達名士、騷人墨客留跡於湖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行吟於沅湘之野,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寫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賦詩多首。唐代書畫家歐陽詢,是今長沙市望城縣書堂鄉人,當地留有石筆架,洗筆池等古跡。還有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朱熹、辛棄疾、米芾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類型:位於長沙市開福區上大壠的湖南省博物館存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出土文物、資料達十萬余件,各市縣級的博物館,也都保存著本地區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在湖南省考古歷史上,最為轟動、震驚中外的要數1972年春發現和發掘的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之馬王堆西漢墓。湘楚文化歷史悠久,碑林石刻到處可見,在碑碣叢中,現存曠世古稀長沙嶽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長的碑文是祁陽浯溪石刻《大唐中興頌》,文奇、字奇、岩奇,世稱「三絕」碑。
(6)革命傳統教育類型: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30年的輝煌歷程中,湖南省被譽為中國的「革命勝地」。以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左權等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為優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先進的革命民主人士,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為緬懷先烈們、先輩們以及英雄的三湘兒女的豐功偉績,建立了(革命)故居紀念館,修復和開辟革命活動舊址紀念地。這些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場所和文物,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課堂,供現代人參觀瞻仰,構成了我省一項極為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如韶山、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宜章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等。
(7)民族民俗風情: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除漢族之外,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等42個民族。民族民俗風情,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生活在湖南省境內的少數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有獨特的服飾,優美的歌舞,傳統的習俗和民族風韻。在具有民族風格古建築中,侗族的鼓樓、涼亭、風雨橋;苗家的吊腳樓;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別具一格,建築藝術價值高。少數民族婦女,精於耕織。紡織、穿、綉的工藝相當精美,顯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數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於靈感,易於觸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擺手舞、八寶銅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蘆笙舞、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等。
(8)現代工程及城市市容類型:現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設,根據山區的地形地貌,設計很有特色且實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觀區「矮寨公路」,橫跨雪峰山脊樑段的盤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礎設施,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湖南省境內的現代高速公路一般設計成雙向六道全封閉,這些現代工程宛如一條銀帶,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構成一道亮麗的景觀資源。
在山水景觀中,大型建設工程能成為構景主體的還有水庫的大壩。湖南境內的大型水庫工程,壩址選在江河幽險之處。每座大壩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造型及規模都不一樣,但都表現出雄偉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大壩、水庫里的水、周圍群山共同構成極具特色的湖島型的風景旅遊區,既可以開展水上運動,還可依山傍水修建療養基地與水上運動訓練基地。
(三)綜合景觀資源
(1)園林風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樓、閣坊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融為一體,依據造園的結合手法,形成一種景觀藝術空間。
(2)田園風光:田園風光之構景主體為農田、耕地、果園、苗圃、農宿農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農田耕地的特徵表現為:山區以梯田為主,丘陵區為多邊塊田,平原湖區則為大面積方格網狀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區,具有湖區特色的田園風光處處可見。
(3)其它特殊類型景觀:包括高校旅遊、觀看軍事訓練和表演、工礦企業旅遊、科普教育旅遊以及探險旅遊等。
8.2.2 旅遊資源基本特徵
(1)廣泛性: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能讓旅遊者體察感觸到的民族風俗風情;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現代建築,內容相當廣泛,非常豐富。
(2)景觀組合性和綜合性:表現在一些旅遊資源既具有旅遊觀賞價值,又有科學考察意義;既是自然風景區,又是人文景觀區。它們相互聯系又互為補充,具有構成景象組合特點。
(3)社會變異性:隨著時代的變遷或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徵。
(4)地域性: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地理環境以及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5)不同層次結構的特點。
(6)地區分異性。這種特點反映了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性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制約。
(7)總體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線一片一帶一源」。
8.2.3 旅遊資源分區及現狀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遊資源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分區,有利於我們對全省境內的旅遊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有利於有計劃有步驟的開發並突出各個區的特徵,進而為整個旅遊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在進行分區時,考慮如下原則:
第一,旅遊資源類型的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歷史背景和民族特點以及交通條件的基本狀況相似性,顯示出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和潛在力;
第三,區內資源開發現狀、遠景和發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於規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遊網路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區內要有一個知名度比較高的骨幹風景名勝地作為核心與依託,以此帶動區內其他景點(區)的發展。
根據以上基本原則,將湖南旅遊資源分為Ⅰ—Ⅵ區,具體情況詳見表 8-2。同時編制出1∶50萬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布與分區圖(圖8-1),該圖表反映了我省旅遊資源的總輪廓和基本格局,也體現了湖南省旅遊資源的發展現狀。
表8-2 湖南省旅遊資源分區一覽表
圖8-1 湖南省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圖
⑻ 分析文化景觀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景點分析,都有個通常方法.叫做swot分析.S代表 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經過這些分析後,一般的發展方向,就可以制定出來了.
文化景點相比自然景觀景點發展分析要更加細致,例如同類文化產品的競爭力、100公里內類似同類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相關連性、此類文化的發展空間分析等
自然景觀由於可以派生出文化景觀,所以比文化景觀自身有優越處.除上述方法之外,可以在景觀特色分析上下功夫,挖掘和派生出文化和故事.從視覺到內在,充分理解景觀特色,使今後的旅遊產品多樣化、旅遊路線精緻化、旅遊資源再生化.
⑼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和技術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與旅遊資源的評價一樣,也可歸為兩大類:一類為定性評價,一類為定量評價。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標准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例如對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等的評價,與評價人的感覺、素養有直接關系。定量評價方法更科學和客觀一些,但其評價數據的來源必須可靠。定量評價工作是基於人類價值判斷的統計性規律和人類認識的比較法則。
目前,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已趨向於以定量評價為主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融合了較多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
在研究技術上,網際網路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評價研究中。這些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空間分析手段,為旅遊管理和輔助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與數學分析模型的集成發揮空間分析功能相結合,建立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旅遊開發條件模型、風景區環境容量模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旅遊經濟效益模型,可輔助旅遊管理部門做出合理的開發決策。
國內外近年來也越發重視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的應用。姚長宏(2002)在貴州六盤水市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中,完成了基於ArcView的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建立了包括地質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圖層,以及人口、經濟等方面資料的資料庫。此外,還有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評價方法,如崔越(2002)基於UML建立了旅遊資源的評價模型;駱華松(2000)利用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的旅遊資源評價模型等。王建軍和鄭進軍(2004)應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針對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實際工作的需要,研究開發出「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信息系統」;龐淑英等(2004)利用計算機編程實現了評價模型的自動評分功能,開發出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以具有很強的可視化開發能力的Delphi5.0為語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為後台資料庫的自動評分子系統;Jafar等(2008)對伊朗波斯灣南部海岸的生態旅遊潛力進行評價前,運用已有衛星圖像對海岸線以及周圍環境進行調查,這對於一些地勢險要的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工作也是值得借鑒的。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
(一)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內容
1.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價值評價
對旅遊地某一地質體或某一地質現象特色或特徵的定性評價。如:旅遊地的山體、湖泊、水體、氣候、交通條件等。地質旅遊資源個體的價值評價,要以旅遊地的地質特點為依據來進行,以便使評價結果具有客觀真實性,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科學價值
地質旅遊資源包含地質科學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等。而科學價值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科學知識普及與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現代科學技術成就。
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通常具有很強的科普科考旅遊價值。在現有的世界級和國家級相關評價標准中,可以看出對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多以科學價值為主。如世界自然遺產的標准,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①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中國建設部於2005年4月提出的《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標准》與世界自然遺產的特徵大致相同,但具體規定了以下標准: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動等的突出例證;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如河流、山脈、瀑布等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
中國於1994年11月通過的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的標准如下:①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②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③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2)觀賞價值
觀賞價值是指地質旅遊資源能為旅遊者提供的美感種類及強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質旅遊資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所以觀賞性在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中佔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觀賞性的強弱往往決定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品級和旅遊價值。
對美學價值的分析強調線條、形體、色彩和質地四個要素,強調多樣性、奇特性、協調統一性等形式美原則。以地質景觀造型、景觀色澤、景觀要素組合,並依附於地質環境的植被、生態,構成地質旅遊景觀的觀賞價值,諸如名山大川、峽谷峻嶺、湖河泉瀑、奇峰異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大多景色秀麗、造型獨特、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地質現象千姿百態,特殊的地質構造條件加上相應的近代自然地理環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質奇觀,能吸引旅遊者旅遊、觀光、考察、鑒賞,滿足旅遊者愉悅要求,從而顯示地質旅遊資源的觀賞價值。
(3)文化價值
標志地球滄桑巨變的地質景觀,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質奇觀的認識,地質現象科學內涵的揭秘,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以及景觀鑒賞、增長知識的需求。優美、奇異的地質景觀通常都是人們游覽觀賞的風景名勝區,多有歷代遊客、文人、名家的旅遊人文資源的積淀。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美的協調,形成自然與人文地質旅遊資源的復合旅遊景觀。
(4)特異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類地質資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稀缺程度。獨特性高意味著該地域該類型的地質資源少、吸引范圍大、級別高,因而開發價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國性的地質旅遊資源特別是世界自然遺產具有很高的特異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質條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特殊的地質奇觀,這是地質旅遊資源的地域性特徵。這種地域性特徵不僅決定了地質資源本身的獨特性,還決定了當地生態、人文景觀的獨特性。特定的地質環境,常常會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態類型,構成特定的綜合自然景觀。如果某項地質旅遊資源有其獨特的旅遊價值,特別能滿足人們追新獵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這項地質旅遊資源就在某種意義及程度上具有壟斷性,人們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由此可見,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珍稀價值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的一項絕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質資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質旅遊資源所應有的。
(5)康體價值
一些特定的地質資源以及地質體構成的風景名勝區、旅遊地,可供療養康體的溫泉、開展體育與探險活動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遊項目,具有特殊的旅遊價值。
2.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
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地質旅遊資源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僅僅對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品質的評價,還難以考察各種地質旅遊資源在整個區域內的組合關系和該區域所具有的總體特色,應強調旅遊地的綜合地質特徵和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將地質旅遊資源集中分布的空間范圍作為一個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評價,主要分析評價以下內容:
(1)多項綜合性定性評價
著重對一個地區的綜合地質特徵、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對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慮其級別(多用於地質現象評價)。除級別特色和特徵定性評價,應還有其他定性評價,如面積(區域綜合地質體)、體積(單一地質體)等,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和地區級三個級別。
世界級:指具有世界性意義,在全球都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旅遊資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地質現象、地層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組合、地貌特徵(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還有首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種群、礦物岩石等,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世界罕見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安德列斯大斷裂」(未來洋殼孕育地帶)。
國家級:國內典型地質現象、地質景觀,在國內具有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典型地質現象對比,國內具有對比意義,成為國內其他地區研究的重要參考地,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中國典型的山東—安徽的「郯廬大斷裂」(山東郯城到安徽廬江)。
地區級:可作為國內同類地質現象、地質景觀進行對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區域內保存完好、發育齊全,出露良好,交通區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地質構造方面如區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區的「青峰大斷裂」(房縣、保康、南漳、谷城)。
(2)資源類型組合
地質資源要素是相互有機結合還是處於分離狀態,分布是相對集中還是分散,這些都直接影響地質旅遊資源質量的高低。最佳的風景區都以地質資源要素組合完美和諧而見長,並且在分布上各景區各有特色。
擴大范圍來看,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互相補充和要素組合的協調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質旅遊資源所在區域內的各類旅遊資源是否構成優勢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種類眾多、聚集度高的整體優化結構。凡環境質量優、組合狀況佳的屬區位環境價值高的地質旅遊資源。地質資源個體同區域內其他地質資源個體的關聯性與功能互補性也影響開發的價值。
(3)地質背景條件
地質旅遊資源特徵、展布、景觀結構、景觀的旅遊價值等都決定於地質背景條件,依附於地質構造的復雜多樣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脆弱,其旅遊開發的適應性不大。例如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既是精品旅遊資源的高度富集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多重脆弱區。生態環境穩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頻發,較小的擾動就可能造成極大的環境災難,而且一旦破壞就難以恢復,從而在較長時期影響該區的旅遊資源環境。
(4)旅遊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國際、國內及地方三個級別。根據地質旅遊資源的個體品質評價和資源系統評價結果來確定其吸引客源的類別。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方法
1.「三三六」評價法
此方法由北京師范大學盧雲亭教授提出。所謂「三三六」是指「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的評價體系。
「三大價值」指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三大價值」的定性評價從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進行評價,是旅遊區確定開發方向的基礎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遊開發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考慮旅遊地社區和服務接待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主要考慮旅遊活動給當地社區帶來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影響;環境效益則主要是研究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破壞程度。
「六大條件」是指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遊資源容量條件、旅遊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投資條件、施工條件等六方面。「六大條件評價」是一種綜合性評價,實質上涉及了旅遊活動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的環境背景條件。
2.「六字七標准」評價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黃輝實根據旅遊資源本身和其所處的環境提出了「六字七標准」評價法。該方法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環境兩方面評價旅遊資源,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運用較少,但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參考方法。
對旅遊資源本身的評價採用六字標准:「美」:旅遊資源給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歷史;「名」:具有名聲或與名人有關;「特」:特有的或少見的稀缺資源;「奇」:給人新奇之感;「用」:有應用價值。
對旅遊資源所處的環境方面採用七個評價標准:包括季節性、環境污染狀況、與其他旅遊資源之間的聯系性、可進入性、基礎結構、社會經濟環境、客源市場等七項標准進行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的五級評價法
該方法在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准中被提出。從三個方面、八個要素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分,最終根據得分的高低將旅遊資源劃分為五個等級。旅遊資源評價的三個方面為旅遊資源的要素價值、旅遊資源的影響力和旅遊資源的附加值等。這三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又可細分為八個評價因子:旅遊資源的觀賞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圍以及環境安全等。
在五個等級的旅遊資源中,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三、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
(一)定量評價步驟
1.根據評價對象選取評價指標
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及旅遊開發需求,地質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和共性選取評價指標,這些要素的確定盡可能具體、全面,並且在所涉及的內容上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
對諸多旅遊資源進行評價,不管是採用哪種數學模型,都涉及旅遊資源的比較和重要性排序問題,所以評價模型中評價因子的選擇必須遵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區分判別性。
2.組織合適的評價者
由於價值觀和文化等差異,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評價結果不同。但從實驗統計學規律得出,不同人群或個體,對於同一事物現象的價值判斷趨向一個相同的結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也不例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價值評價可依據價值判斷的統計學規律來進行。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應盡量選用不同專業背景和盡可能多的人員來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權威性和可信性。
由於每一評價體系只能是客觀狀況在一定層次上的主觀反映,所以應建立一個由多個評價角度組成的綜合評價模式,才可科學、完備地反映地質資源質量,通常由專家和旅遊者兩者結合來進行評價。
(1)專家評價
根據層次分析法技術要求,邀請一批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實業部門和旅遊教育科研部門的專家,評估組成員來自旅遊行業各個部門,這可以保證較大的評估面。
具體方式可組織地方高等院校、旅遊行政管理、旅行社、國土、環保、園藝等旅遊各部門專家,對地質旅遊資源區域進行實地考查,考查工作應細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進行各評價指標的分值評價與權重判定。
(2)旅遊者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結果是為旅遊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旅遊開發效益密切相關,最終為旅遊者服務。因此評價結果應當與旅遊者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選擇相吻合。
由於專家對資料收集更全面,因而與旅遊者的感知有差異,使評價結果具有非大眾化的傾向。旅遊者的選擇也應該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隨機抽取。有些評價者為同一群體,其內部一致性較高,不具有代表性。評價主體應為存在著生活地域、年齡和文化層次等方面差異的旅遊者。
3.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
由於各項評價因子對評價項目的影響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對各因子的指數分配中不能按均權處理,而應視其在評價項目中的作用大小來確定其權重的大小。評價權數的確定,來自於地質學、旅遊學等專家的經驗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事實。
能用測量數據計算出其對於各評判等級隸屬度的,屬於顯數值因子;難以直接測量或用數值描述的,屬於隱數值因子,可通過問卷調查統計,用經驗法獲得,也可以通過在特爾菲咨詢系統支持下的層次分析法獲得。這一過程工作量頗大,而且相同的評價要素在不同的旅遊地其權重值也有差異,應因地制宜。
4.建立評價模型
基於對專家或旅遊者體驗的深入分析後,建立規范化的評價模型,然後運用數學方法得到評價結果,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數量值。
把每項評價指標評估系數的平均值,乘以該項要素的權重系數,計算出地質旅遊資源在該項要素上的單項權重得分。其基本數學模型式(蔣素梅,2009)為:
地質旅遊
式中:Q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權重;P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分值;n為評價因子的數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地質旅遊資源中的各項因子價值高低,用總分值也可以與其他資源進行橫向比較。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方法
目前旅遊資源綜合量化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綜合價值評價模型、模糊數學評價法、綜合評分法、價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為常用的是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等。這些方法相結合通常用於地質旅遊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如Liu等(2006)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納斯景區具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對其生態旅遊資源進行了評價;張捷(1997)以九寨溝喀斯特為例,構造比較和評價矩陣,運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權重,從地學角度和遊客角度闡述了喀斯特旅遊資源在九寨溝旅遊業中的地位;陳詩才(1993)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旅遊地學資源進行了評價。
在這些方法中,層次分析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能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表示為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並能將數據、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直接有效地結合;特別是它能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給予量化,對目標結構復雜且又缺少必要數據的情況時更為實用。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塞蒂(T.L.Saaty)於1973年提出的一種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能解決資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參與旅遊資源指標權重的設立,可使整個評價過程在定性指導下定量比例盡可能大,從而得以提高評價的准確性。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點是通過人們較易進行的兩兩相互辨別而達到整體比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為總目標層、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評價因子層是最基本的層次,指標的權重和分值計算從該層開始自下而上逐層進行。
圖4-1為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模型樹。採用了保繼剛(1996)《旅遊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中建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因子權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將旅遊資源評價分成若干層,構成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樹。
(2)邀請專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顯重要等評判級別,分別以1,3,5,7,9或其倒數作為量化標准,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間相對於上一層次的某項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經計算,排出最後的結果。
(3)最後根據其權重排序,按權重賦予各個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該表可以用一定的給分標准對旅遊資源進行分項評價打分,得到綜合結果。
圖4-1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體系
表4-2評價因子權重表
2.特爾菲法
特爾菲法又稱專家意見征詢法,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數學家赫爾默和達爾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並投入應用。主要方式是,通過問卷的形式集中一些專家的意見(一般為20~50人),通過溝通—統計—再溝通—再統計,直到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被集中確定為止。利用特爾菲法對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三個層次中的具體資源價值體現,邀請專家進行評分,據此計算出各層內部之間的權重值作為評價參數;在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模型中,合理地確定各評價層中評價指標權重系數是衡量一個評價模型優劣的關鍵。
將特爾菲法引入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是使旅遊地評價由定性轉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運用特爾菲法獲取資料,最後能相對客觀、有效地確立各評價因子權重。由於特爾菲法相對來說比較省時間、省財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國在旅遊地評價、開發中,越來越多地採用這一方法。
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綜合評判法在農林、氣象、地質勘探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以模糊推理為主,定性與定量結合,各相關因子劃分為不同等級,分別為每一個等級賦一個初值。最後,對區域景點或景區進行分項打分,再採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出各景點(區)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評判資源價值的大小。
模糊綜合評判法利用模糊隸屬度理論把定性指標合理地定量化,較好地解決了現有評價方法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評價過程不合理問題。這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化程度較高的浮標方法,已廣泛應用到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
4.地質旅遊資源的計算機評價系統
龐淑英等(2003)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以面向對象的具有較強開發能力的Delphi軟體為開發工具,以Access軟體作為資料庫管理系統,能有效地、合理地為地質旅遊資源自動評分。
將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並運用計算機的輔助,可完成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流程,如圖4-2所示:
圖4-2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