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細菌繁殖方式
細菌可以以無性或者遺傳重組兩種方式繁殖,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二分裂法這種無性繁殖的方式:一個細菌細胞細胞壁橫向分裂,形成兩個子代細胞。並且單個細胞也會通過如下幾種方式發生遺傳變異:突變(細胞自身的遺傳密碼發生隨機改變),轉化(無修飾的DNA從一個細菌轉移到溶液中另一個細菌中),轉染(病毒的或細菌的DNA,或者兩者的DNA,通過噬菌體轉移到另一個細菌中),細菌接合(一個細菌的DNA通過兩細菌間形成的特殊的蛋白質結構,接合菌毛,轉移到另一個細菌)。細菌可以通過這些方式獲得DNA,然後進行分裂,將重組的基因組傳給後代。許多細菌都含有包含染色體外DNA的質粒。
處於有利環境中時,細菌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集合體,例如菌簇。
細菌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某些細菌處於不利的環境,或耗盡營養時,形成內生孢子,又稱芽孢,是對不良環境有強抵抗力的休眠體,由於芽胞在細菌細胞內形成,故常稱為內生孢子。
芽孢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有些湖底沉積土中的芽抱桿菌經500-1000年後仍有活力,肉毒梭菌的芽孢在pH 7.0時能耐受100℃煮沸5-9.5小時。芽孢由內及外有以下幾部分組成:
1.芽孢原生質(spore protoplast,核心core):含濃縮的原生質。
2.內膜(inner membrane):由原來繁殖型細菌的細胞膜形成,包圍芽孢原生質。 還有細模製】
3.芽孢壁(spore wall):由繁殖型細菌的肽聚糖組成,包圍內膜。發芽後成為細菌的細胞壁。
4.皮質(cortex):是芽孢包膜中最厚的一層,由肽聚糖組成,但結構不同於細胞壁的肽聚糖,交聯少,多糖支架中為胞壁酐而不是胞壁酸,四肽側鏈由L-Ala組成。
5.外膜(outer membrane):也是由細菌細胞膜形成的。
6.外殼(coat):芽孢殼,質地堅韌緻密,由類角蛋白組成(keratinlike protein),含有大量二硫鍵,具疏水性特徵。
7.外壁(exosporium):芽孢外衣,是芽孢的最外層,由脂蛋白及碳水化合物(糖類)組成,結構疏鬆。
⑵ 我們可以如何運用細菌快速生長,繁殖
不夠清楚.
1) 用於科學研究.如在轉基因過程中利用細菌來快速增加某一目的基因的數量,利用細菌的快速繁殖來研究某一基因的突變頻率或交換頻率等.
2)利用細菌的快速繁殖進行生產.如在發酵罐里生產氨基酸.
如果是要增加細菌的繁殖速度,可以:1)給予適當提高的溫度;2)給予含豐富全面營養的培養基;3)加入某些加快其細胞分裂的物質;……
⑶ 細菌和病毒怎樣繁殖
細菌的繁殖方式與速度
細菌生長速度很快,一般細菌約20min分裂一次。大腸埃希菌20-30分鍾繁殖一代;結核桿菌18-20小時繁殖一代。若按此速 度計算,一個細胞經7h可繁殖到約200萬個,10h後可達10億以上,細菌群體將龐大 到難以想像的程度。但事實上由於細菌繁殖中營養物質的逐漸耗竭,有害代謝產物的逐漸積累,細菌不可能始終保持高速度的無限繁殖。經過一段時間後,細菌繁殖速度漸減,死亡菌數增多,活菌增長率隨之下降並趨於停滯。
將一定數量的細菌接種於適宜的液體培養基中,連續定時取樣檢查活菌數,可發現其生長過程的規律性。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培養物中活菌數的對數為縱坐標,可繪制出一條生長曲線(growth curve)。
根據生長曲線,細菌的群體生長繁殖可分為四期:
1.遲緩期(lag phase) 細菌進入新環境後的短暫適應階段。該期菌體增大,代謝活躍,為細菌的分裂繁殖合成並積累充足的酶、輔酶和中間代謝產物;』但分裂遲緩,繁殖極少。遲緩期長短不一,按菌種、接種菌的菌齡和菌量,以及營養物等不同而異,一般為1—4h。
2.對數期(1ogarithmic phase) 又稱指數期(exponential phase)。細菌在該期生長迅速,活菌數以恆定的幾何級數增長,生長曲線圖上細菌數的對數呈直線上升,達到頂峰狀態。此期細菌的形態、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較典型,對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細菌的生物學性狀(形態染色、生化反應、葯物敏感試驗等)應選用該期的細菌。一般細菌對數期在培養後的8—18h。
3.穩定期(stationary phase) 由於培養基中營養物質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積聚,該期細菌繁殖速度漸減,死亡數逐漸增加,細菌形態、染色性和生理性狀常有改變。一些細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謝產物大多在穩定期產生。
4.衰亡期(decline phase) 穩定期後細菌繁殖越來越慢,死亡數越來越多,並超過活菌數。該期細菌形態顯著改變,出現衰退型或菌體自溶,難以辨認;生理代謝活動也趨於停滯。因此,陳舊培養的細菌難以鑒定。
細菌的生長曲線在研究工作和生產實踐中都有指導意義。掌握細菌生長規律,可以人為地改變培養條件,調整細菌的生長繁殖階段,更為有效地利用對人類有益的細菌。例如在培養過程中,不斷地更新培養液和對需氧菌進行通氣,使細菌長時間地處於生長旺盛的對數期,這種培養稱為連續培養。
病毒的繁殖
病毒一般都是被蛋白質衣殼(除了支原體),它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細胞中存在一個類核體,裡面含有RNA和少量非組蛋白質,在細胞質中也有散在的RNA。
病毒的繁殖還是依靠RNA的功能,首先病毒要侵襲其他病毒(如噬菌體)或侵襲其他非病毒界的生物,然後通過自身攜帶的RNA聚合酶或是寄主自己的RNA聚合酶,依靠寄主的蛋白質等為原料繁殖自己(主要是通過以RNA為遺傳物質的轉錄或逆轉錄。先是RNA的繁殖,然後在產生蛋白質衣殼),最後出現新的病毒個體後,突破寄主細胞擴散開來(有的病毒還「偷」了寄主細胞的細胞膜變成了自身的囊膜)。
其實你說到的病毒還是比較一般的,還有一種病毒叫「朊病毒」,它是只含有蛋白質的病毒,但是它可以侵襲動物的神經系統,以達到繁殖自己的目的!科學家估計它可能也是含有RNA,但是很小或很少沒有被實驗檢測出來!
參考資料:病毒學
⑷ 細菌的繁殖方法方式有多少
有性生殖:兩性生殖細胞融合,產生合子,合子經過有絲分裂產生個體。無性生殖:裂體生殖和出芽生殖。
與細胞分裂差不多。首先是一個細菌分裂,細胞膜裂開,細胞質由一份變為兩份,細胞核也隨著裂開成為兩個了,裡面的DNA等遺傳物質等分為兩份,分別在兩個新細胞中,這樣,原先細菌的後代就有了與原細胞同樣的基因了。單細胞生物都是這樣繁殖的。包括多細胞生物,它們都是由一個生殖細胞(受精卵)分裂,變成各種細胞而繁殖的。二分分裂繁殖是細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長菌體,染色體復制為二,然後垂直於長軸分裂,細胞赤道附近的細胞質膜凹陷生長,直至形成橫隔膜,同時形成橫隔壁,這樣便產生兩個子細胞。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的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能耐受低溫、高溫和乾燥,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輕,可隨風飄散到各處,當遇到適宜的環境時.芽孢可萌發成一個細菌。芽孢是細茵抵抗不良環境的休眠體,而不是細菌的生殖細胞。細菌培養是一種用人工方法使細菌生長繁殖的技術。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數量大,種類多,它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成為致病的原因。大多數細菌可用人工方法培養,即將其接種於培養基上,使其生長繁殖。培養出來的細菌用於研究、鑒定和應用。細菌培養是一個復雜的技術。
⑸ 細菌等微生物具有超強的繁殖時,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的研究方案
班級匯報,什麼樣的環境才是適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環境呢,成功了可要記得與父母一起分享?二,一個細菌會分裂繁殖為多少個。三。 能設計實驗探究適宜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知道微生物適宜生存的環境:細菌是通過分裂方式繁殖的? b? 學生閱讀P47資料 請同學們回家後動手試一試,必須保證哪些條件相同? 大家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不停繁殖。那麼。 4,現在的地球會是這個樣子嗎.講解。【教學准備】 牛奶(或其他食物)兩份【教學設計】一、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你們想不想自己製作一杯酸奶呢、算一算、畫一畫 100分鍾後? 3。 情感 態度,那麼微生物是怎樣生活的。【教學重? c:我們身邊生活著這么多的微生物. 制定書面實驗計劃,有的細菌大概每20分鍾就能分裂一次,它是由新鮮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發酵而成的?怎樣做到,使他們樂於探究?原 來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適宜的環境:製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愛的食品? 2、新授 一「瘋狂」繁殖的細菌 1、談話導入 直接提出研究話題。 二、拓展. 思考實驗中的變數與定量。 科學知識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2、微生物適合怎樣的環境 1. 猜想 小組內交流猜想。 (可結合上節課的內容)篩選出有爭議的觀點 3: 能通過模擬操作和數學運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在適宜條件下. 提出問題 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強、各小組課後根據自己的假設和研究計劃進行實驗? 4個小時(240分鍾)後呢. 集體交流 大家覺得他的設計中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嗎、難點】 設計實驗探究適宜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從古到今:要驗證這個觀點. 指導實驗設計 a!(注意衛生微生物的生活環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小結 細菌繁殖速度之快確實讓人驚訝
⑹ 怎麼做細菌培養
細菌培養是一種用人工方法使細菌生長繁殖的技術。大多數細菌可用人工方法培養,即將其接種於培養基上,使其生長繁殖。培養出來的細菌用於研究、鑒定和應用。
具體培養步驟:
以光合細菌培養方法為例。光合細菌培養的方法,按次序分為容器、工具的消毒,培養基的制備,接種和培養管理四個步驟。
(一)容器、工具的消毒參考、此處從略。
(二)培養基的制備
1.培養用水
如果培養的光合細菌是淡水種,菌種培養可用蒸餾水,生產培養可用消毒的自來水(或井水)配製。如果培養的光合細菌是海水種,則用天然海水配製培養基,注意在海水中加入磷元素時,不能用磷酸氫二鉀,應用磷酸二氫鉀,不然會產生大量沉澱。
2.滅菌和消毒菌種培養用的培養基應連同培養容器用高壓蒸氣滅菌鍋滅菌。小型生產性培養可把配好的培養液用普通鋁鍋或大型三角燒瓶煮沸消毒。大型生產性培養則把經沉澱砂濾後的水用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後使用。
3.培養基配製根據所培養種類的營養需要選擇合適的培養基配方。按培養基配方把所需物質稱量,逐一溶解,混合,配成培養基。也可先配成母液,使用時按比例加入一定的量即可。
(三)接種培養基配好後,應立即進行接種。光合細菌生產性培養的按種量比較高,一般為20%~50%,即菌種母液量和新配培養液雖之比為1∶4~1∶1,不應低於20%,尤其是微氣培養,接種量更應高些,否則光合細菌在培養液中很難占絕對優勢,影響培養的最終產量和質量。
(四)培養管理光合細菌的培養過程中,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管理操作和測試,生長情況的觀察、檢查以及出現問題的分析處理等三個方面。
日常管理和測試:
(1)攪拌和充氣:光合細菌培養過程中必須充氣或攪拌,作用是幫助沉澱的光合細菌上浮獲得光照,保持菌細胞的良好生長。小型厭氣培養常用人工搖動培養容器的方法使菌細胞上浮,每天至少搖動三次,定時進行。大型厭氣培養則用機械攪拌器或使用小水泵使水緩慢循環運轉,保持菌體懸浮。微氣培養是通過充氣幫助菌體上浮,因為培養液中溶解氧含量增加,光合細菌繁殖受到抑制,產量下降,所以必須嚴格控制充氣量。一般採用定時斷續充氣,充氣量控制在1~1.5升/(升·h)之間,溶解氧量保持在1×10-6以下。
(2)調節光照度:培養光合細菌需要連續進行照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根據需要經常調整光照度。白天可利用太陽光培養,晚上則需要人工光源照明,或完全利用人工光源培養。人工光源一般使用碘鎢燈或白熾燈泡。不同的培養方式所要求的光照強度有所不同。一般培養光照強度應控制在2000~5000lx之間。如果光合細菌生長繁殖快,細胞密度高,則光照強度應提高到5000~10000lx。光照強度可通過調整培養容器與光源的距離或使用可控電源箱調節。
(3)調節溫度:光合細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很廣,一船在23~39℃的范圍內均能正常生長繁殖,可不必調整溫度。在常溫下培養也可通過調整,將溫度控制在光合細菌生長繁殖最適宜的范圍內,使光合細菌更好地生長。
(4)酸鹼度的測定和調整:在培養光合細菌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酸鹼度的變化。由於光合細菌的大量繁殖,菌液的pH值上升,這意味著光合細菌正處於指數生長期。但當pH值超過最適范圍甚至生長的適應范圍時,光合細菌的生長達到頂點,隨後生長下降。如果能及時調整菌液的酸鹼度,使pH值保持在最適范圍,則光合細菌能繼續生長繁殖。為了延長光合細菌的指數生長期,提高培養基的利用率和單位水體的產量,測定和調整PH值是非常重要的。一船採用加酸的辦法來降低菌液的酸鹼度,醋酸、乳酸和鹽酸部可使用,最常用的是醋酸。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必須每天或隔天測定菌液的pH值,當pH值上升超出最適范圍,即加酸調整。如果在培養過程中不測定、調整酸鹼度,當光合細菌的生長達到一定密度後pH值也上升到9以上,細菌生長受阻,此時應採收或再擴大培養。在培養過程中不調整PH值,獲得的最終產量低。
⑺ 細菌繁殖的主要方式是什麼
細菌主要以無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即細菌生長到一定時期,在細胞中間逐漸形成橫隔,由一個母細胞分裂為兩個大小相等的子細胞。細胞分裂是連續的過程,分裂中的兩個子細胞形成的同時,在子細胞的中間又形成橫隔,開始細菌的第二次分裂。有些細菌分裂後的子細胞分開,形成單個的菌體,有的則不分開,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如鏈球菌、鏈桿菌等。
二、細菌的群體生長繁殖可分為四期:
1.遲緩期
細菌進入新環境後的短暫適應階段。該期菌體增大,代謝活躍,為細菌的分裂繁殖合成並積累充足的酶、輔酶和中間代謝產物:但分裂遲緩,繁殖極少。遲緩期長短不一,按菌種、接種菌的菌齡和菌量,以及營養物等不同而異,一般為1—4h。
2.對數期
細菌在該期生長迅速,活菌數以恆定的幾何級數增長,生長曲線圖上細菌數的對數呈直線上升,達到頂峰狀態。此期細菌的形態、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較典型,對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細菌的生物學性狀(形態染色、生化反應、葯物敏感試驗等)應選用該期的細菌。一般細菌對數期在培養後的8至18小時。
3.穩定期
由於培養基中營養物質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積聚,該期細菌繁殖速度漸減,死亡數逐漸增加,細菌形態、染色性和生理性狀常有改變。一些細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謝產物大多在穩定期產生。
4.衰亡期
穩定期後細菌繁殖越來越慢,死亡數越來越多,並超過活菌數。該期細菌形態顯著改變,出現衰退型或菌體自溶,難以辨認;生理代謝活動也趨於停滯。因此,陳舊培養的細菌難以鑒定
此外,細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另一方面,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也有著廣泛的運用。望採納,謝謝!!!
⑻ 細菌生殖的方式是什麼
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速度是幾何倍數.
(一)細菌個體的生長繁殖
細菌一般以簡單的二分裂法進行無性繁殖,個別細菌如結核桿菌偶有分枝繁殖的方式。在適宜條件下,多數細菌繁殖速度極快,分裂一次需時僅20~30分鍾。球菌可從不同平面分裂,分裂後形成不同方式排列。桿菌則沿橫軸分裂。細菌分裂時,菌細胞首先增大,染色體復制。在革蘭氏陽性菌中,細菌染色體與中價體相連,當染色體復制時,中價體亦一分為二,各向兩端移動,分別拉著復制好的一根染色體移到細胞的側。接著細胞中部的細胞膜由外向內陷入,逐漸伸展,形成橫隔。同時細胞壁亦向內生長,成為兩個子代細胞的胞壁,最後由於肽聚糖水解酶的作用,使細胞壁肽聚糖的共價鍵斷裂,全裂成為兩個細胞。革蘭氏陰性菌無中介體,染色體直接連接在細胞膜上。復制產生的新染色體則附著在鄰近的一點上,在兩點之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將兩團染色體分離在兩側。最後細胞壁沿橫膈內陷,整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子代細胞。
(二)細菌群體生長繁殖規律
細菌繁殖速度之快是驚人的。大腸桿菌的代時為20分鍾,以此計算,在最佳條件下8小時後,1個細胞可繁殖到200萬上,10小時後可超過10億,24小時後,細菌繁殖的數量可龐大到難以計數據和程度。但實際上,由於細菌繁殖中營養物質的消耗,毒性產物的積聚及環境PH的改變,細菌絕不可能始終保持原速度無限增殖,經過一定時間後,細菌活躍增殖的速度逐漸減慢,死亡細菌逐增、活菌率逐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