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農業區位論研究問題的方法

農業區位論研究問題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8 20:00:32

❶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謝謝

較准確的回答是:
區位論起源於19 世紀20 ~30 年代,其主要內容是探討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法則及一般規律,尋找工業、農業、商業等經濟活動的最佳地點,即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布局在什麼地方最好,傳統區位論研究的是如何在一國國內進行生產布局,如果我們把研究的地域范圍擴大,把全球作為可供選擇的生產布局地點的話,就會發現,區位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於分析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選擇策略。
較詳細的回答是
區位一詞來源於德語「standort」,英文於1886年譯為「location」,即定位置、場所之意,我國譯成區位,日本譯成「立地」,有些意譯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況下也可用。「區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入,那麼「區位」是什麼意思呢?課本中的解釋是:「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對區位一詞的理解,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②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例如: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的選擇與農業用地的選擇,工廠的區位選擇,公路、鐵路、航道等路線的選線與規劃,城市功能區(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文化區等)的設置與劃分,城市綠化位置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的選擇,房地產開發的位置選擇,國家各項設施的選址等。

區位論作為人類征服空間環境的一個側面,是為尋求合理空間活動而創建的理論,如果用地圖來表示的話,它不僅需要在地圖上描繪出各種經濟活動主體(農場、工廠、交通線、旅遊點、商業中心等)與其他客體(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須進行充分地解釋與說明,探討形成條件與技術合理性。由於其實用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使區位活動成為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位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如何合理的選擇區位,這是人類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外(主要是國外)的許多區位理論都從多個角度對各種情形下的區位活動進行了探索。筆者在此只是想從教學的、並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對區位選擇提出一些應遵循的原則,以有利於學生對區位活動的理解,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1.因地制宜原則

區位理論發展至今,依然存在著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假設條件過於理想化、一些理論注重理論推導,與實際相距甚遠等。如一些經典的區位論: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等等。因此,我們在選擇區位時,不應死搬硬套區位理論,而應根據具體的經濟活動和具體的地點,仔細考慮當地影響區位活動的各種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場、交通、勞動力的素質和數量、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以使我們的區位活動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獲得經濟效益。唯物辯證法認為,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點,也就是要實事求是。總之,我們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我們所運用的理論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例如北京的城市綠化,為了把首都綠化成國際大都市,而盲目引進洋樹種、草種,大面積的鋪草坪,致使原來每年每平方米0.6立方米的綠化用水定額提高到每平方米1立方米,不僅提高了綠化成本,而且使本來就處於中等生態脆弱的半乾旱的北京更加缺水。而國際大都市倫敦的綠化,選用的卻是本地的野生植物,不用澆水。

2.動態平衡原則

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可以劃分為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靜態因素如土壤、地形、氣候、礦產資源等,主要為自然因素;動態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技術等,主要為社會經濟因素。在各因素中,由於動態因素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因而我們應更多地考慮其對區位選擇所產生的影響。辨證地、以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有助於我們從紛繁復雜中准確地找到影響區位科學研究的最主要因素,從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提到了這一點。

例如: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由於工業所有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強;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中,有些因素如軍事、宗教等對現代城市區位的影響已很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資源等自古到今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巨大影響,在現代社會中,有些新的因素如旅遊、科技等成為影響一些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鐵路(也可以推廣到絕大部分的交通運輸線——筆者注)建設中,經濟、社會因素對鐵路區位的影響,已經超過自然因素而成為決定性因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區位因素在不同時空的發展和變化。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認為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我們應用矛盾的觀點認識和改造世界,應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這也就是我們在區位選擇中用動態的觀點思考、並平衡考慮各因素的影響這一動態平衡原則的基本出發點。

錢學森曾指出,地理科學所研究的內容是一個「地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區位無疑是這一復雜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動態性等特點。因此,從系統論的角度,我們在區位選擇時,也應遵循動態平衡的原則,對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進行動態的分析,並對各因素的變化及其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做出充分的預測,從而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做出最合理的區位選擇。

3.統一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作為整體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個部分、關系、屬性有機組成的統一體,都是由它的若干變化、發展階段、內在聯系而構成的過程。因此,我們認識事物時既要對事物及其過程的有關要素進行分析,還要對事物發展與影響從整體上進行統一把握。區位論產生與產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時期,並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它是經濟發展和經濟分工的產物。產業革命後,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現代工業迅速發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社會分工普遍得到加強,企業間競爭趨於激烈,迫使工廠企業尋求最佳區位,以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最大利潤,區位論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這就使得從區位論誕生開始,經濟效益便成為它最關注的對象。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它的良性發展來自於內部各組成要素(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與統一。區位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動態的環境子系統,它要求我們在區位選擇(也就是建立區位系統)時,不僅要保持系統內各部門的協調統一,同時也要保持系統(區位系統與地理系統)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在區位活動中不僅關注經濟效益、同時要保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這一點在大部分的區位論中幾乎沒有提及,而這一點對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卻至關重要。

區位論從點、線、面等區位幾何要素進行歸納演繹,從地理空間角度提示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揭示了各區位因子(因素)在地理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對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建樹和應用領域的拓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當我們在運用具體的區位理論來指導具體的區位選擇時,應當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堅持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與統一,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區位選擇這一問題。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將使我們能更清醒地去思考我們的一些短期行為、一些經濟活動和行政命令給環境和我們自身可能帶來的影響、危害甚至是災難!

建議你最好自己再上網查一下,這樣會對你更有幫助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503/ca637931.htm

❷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應用研究

微觀尺度的研究以納瓦佛等人在非洲盧安達丘陵地帶農村聚落的研究為代表。

❸ 區位理論的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理論的創始人是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他於1826年完成了農業區位論專著——《孤立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簡稱《孤立國》),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國」理論的前提條件
1.在孤立國中只有一個城市,且位於中心,其他都是農村和農業土地。農村只與該城市發生聯系,即城市是「孤立國」中商品農產品的唯一銷售市場,而農村則靠該城市供給工業品。
2.「孤立國」內沒有可通航的河流和運河,馬車是城市與農村間聯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國」是一天然均質的大平原,並位於中緯,各地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等都完全相同,宜於植物、作物生長。平原上農業區之外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獵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國與外部世界隔絕。
4.農產品的運費和重量與產地到消費市場的距離成正比關系。
5.農業經營者以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為目的,並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調整他們的經營品種。
(二)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
1.杜能區位理論的基本經濟分析。杜能根據其理論前提,認為市場上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決定農業經營的產品和經營方式;農產品的銷售成本為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之和;而運輸費用又決定著農產品的總生產成本。因此,某個經營者是否能在單位面積土地上獲得最大利潤(P),將由農業生產成本(E)、農產品的市場價格(V)和把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的費用(T)三個因素所決定,它們之間的變化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
P=V-(E+T)
按照杜能理論的假設前提進一步分析,「孤立國」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國各地商品農產品的唯一銷售市場,故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都要由這個城市市場來決定。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孤立國」各種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應是固定的,即V是個常數。杜能還假定,「孤立國」各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產同一農產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個常數。因此,V與E之差也是常數,故上式可改寫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數,也就是說,利潤加運費等於一個常數。其意義是只有把運費支出壓縮為最小,才能將利潤增至最大。因此,杜能農業區位論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歸為一點,就是如何通過合理布局使農業生產達到節約運費,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潤。
2.杜能圈。根據區位經濟分析和區位地租理論,杜能在其《孤立國》一書中提出六種耕作制度,每種耕作制度構成一個區域,而每個區域都以城市為中心,圍繞城市呈同心圓狀分布,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為自由農作區,是距市場最近的一圈,主要生產易腐難運的農產品。
第二圈為林業區。本圈主要生產木材,以解決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築和傢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穀物輪作區。本圈主要生產糧食。
第四圈是草田輪作區。本圈提供的商品農產品主要為穀物與畜產品。
第五圈為三圃農作制區,即本圈內1/3土地用來種黑麥,1/3種燕麥,其餘1/3休閑。
第六圈為放牧區,或叫畜牧業區。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杜能根據假設前提,得出的農業空間地域模型過於理論化,與實際不太相符。為了使其區點陣圖式更加符合實際條件,他在《孤立國》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將他的假設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現實存在的國家與「孤立國」有以下區別。
(1)在現實存在的國家中,找不到與孤立國中所設想的自然條件、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物理性狀都完全相同的土地。
(2)在現實國家中,不可能有那種唯一的大城市,它既不靠河流邊,也不在通航的運河邊。
(3)在具有一定國土面積的國家中,除了它的首都,還有許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國各地。
針對以上情況,杜能根據市場價的變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對「孤立國」農業區位模式產生的巨大影響,對「杜能圈」進行了修正。他假設當有一條通航河流可達中心城市時,若水運的費用只及馬車運費的1/10,於是一個距城100英里,且位於河流邊上的農場,與一個同城市相距10英里遠,位於公路邊上的農場是等同的。這時,農作物輪作制將沿著河流兩岸延伸至邊界(如圖所示)。
杜能還考慮了在孤立國范圍出現其他小城市的可能。這樣大小城市就會在產品供應等方面展開市場競爭。結果根據實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場范圍。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僅市場范圍大,市場價格和地租亦高。相反,小城市則市場價格低,地租亦低,市場波及范圍也小。

❹ 農業區位論的介紹

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布局的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部或絕大部分農產品都要以商品形式投入市場,因而利潤(純收益)的大小成了農業布局的決定性指標,任何無利生產在經濟上都是不可行的。

❺ 杜韋伯的農業區位論的內容意義

農業區位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國的水稻種植業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亞的牧羊業分布在東南部等地;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農業的區位選擇實際上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中心:地理位置,農業的區位因素

❻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介紹

德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馮.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1783-1850)於1826年出版了《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一書,首次系統地闡述了農業區位理論的思想,其定了農業區位理論的基礎。作為農業區位理論的開山之作,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同時也是影響最大、最主要的農業區位理論。

❼ 農業區位一般原則一系列地理問題

我國傳統上是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重點中屬首位。農業知識是高中地理的重點,歷年高考地理試題從來就關注農業生產及地區差異問題,因此對農業區位的知識分析與拓展是非常必要的。

【知識要點簡析】

所謂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具體位置,如東南或西南;二是指分布狀況,如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分布。

1.掌握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區位選擇的影響

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其中自然條件中的氣候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各地區由於熱量、光照、水分條件的差異形成了農業生產極為明顯的地域性。多種多樣的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截然不同,平原地區地勢平坦,適於發展耕作業,丘陵山地利於發展畜牧業、林業和各種水果的生產。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對發展耕作業具有重要意義。不同類型的土壤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土壤肥力條件不同,農作物長勢也明顯有差異。另外,世界各國的農業還要受到國家政策及政府幹預的影響。同時,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對農業區位影響也不容忽視。但是,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最終還是取決於市場的需求量。因此,農民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才能合理地進行農業規劃。例如,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分別處在我國的東北部和西南部,由於諸多因素,如地形、氣候、勞動力等條件的差異,分布著不同的農業類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農業區位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不同的農業生產部門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

例如,下列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與影響其布局的主導因素進行搭配:古巴的甘蔗——炎熱的氣候;河西走廊的糧棉——水源;黑龍江省的大豆;江南丘陵的茶樹——土壤;橫斷山區立體農業——地形;南京市周圍形成大規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農業生產基地——市場;乳肉畜牧業、園藝業——交通;我國有計劃地建立了一批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政策。自然條件對農業區位選擇有重要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性的,人們可以根據當時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3.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發展理念

根據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各地區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合理進行農業的區位布局。例如、農業生產活動利用改造的因素天然橡膠由熱帶擴大到北緯22°、玻璃溫室的農業、丘陵緩坡修築梯田、江南丘陵茶園的噴灌以及三江平原的小麥種植等都是因地制宜、合理進行農業的區位布局的結果。

【試題命題趨勢】

1.分析我國不同地區,尤其是東部季風區、西北內陸區、青藏高原區的農業發展條件差異的區位因素。

2.分析我國主要商品糧、商品棉及商品糖生產基地的優勢區位條件。

3.分析我國包括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特徵差異的區位因素。

4.分析發展中國家三種不同類型的農業特徵產生的區位因素。

5.分析發達國家三種不同類型農業現代化特徵及其產生的區位因素。

6.通過區域平面圖或等高線圖,來分析自然條件如地形、城市、河流對農業生產地區差異產生的影響。

【思路方法點撥】

1.在分析農業的區位因素時,應該採用綜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1)具體試題中設問的知識歸類;(2)農業區位因素的展示;(3)抓住農業的主導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例如,閱讀有關我國畜牧業的圖(右圖)文資料,回答:

我國東部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區,西部是以畜牧業為主的牧區。西部牧區主要分布於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自然植被主要為草原和荒漠。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西部牧區畜牧業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養馬、牛、羊、駱駝、氂牛等牲畜。無論東部農區和西部牧區,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礦區周圍的畜牧業都為當地居民供應 等禽畜產品,其生產布局主要受 因素影響。

[答案]肉、乳、蛋;消費市場。

[解析]根據圖文資料可知,本題主要考查農業區位因素的問題,展示農業的區位因素可知,在大中城市及工礦區周圍,由於人口密集,市場需求量大,多分布以肉、乳、蛋為產品的飼養業。

2.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對不變的,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則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因而對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的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例如、近些年來,大慶的周圍形成了以生產蔬菜、肉、蛋、奶為重點的農業生產基地,就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南方的柑橘、荔枝大量運往北方市場,主要是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發展;荷蘭的鮮花遠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是因為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發展農業必須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因時、因地制宜,使人的主觀行為與自然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科學合理地作出農業的區位的安排與決策。

❽ 農業區位論的簡介

農業區位論指以城市為中心,由內向外呈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因其與中心城市的距離不同而引起生產基礎和利潤收入的地區差異。
由德國農業經濟學家杜能(J. H.Thünen)首先提出,他的學說又稱杜能農業區位論。他根據在德國北部麥克倫堡平原長期經營農場的經驗,於1826年出版《孤立國對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系》一書,提出農業區位的理論模式。即在中心城市周圍,在自然、交通、技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不同地方對中心城市距離遠近所帶來的運費差,決定不同地方農產品純收益(杜能稱作「經濟地租」)的大小。純收益成為市場距離的函數。按這種方式,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由內向外呈同心圓狀的6個農業地帶:第一圈稱自由農業地帶,生產易腐的蔬菜及鮮奶等食品;第二圈為林業帶,為城市提供燒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產穀物為主,但集約化程度逐漸降低的農耕帶;第六圈為粗放畜牧業帶,最外側為未耕的荒野。杜能學說的意義不僅在於闡明市場距離對於農業生產集約程度和土地利用類型(農業類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首次確立了土地利用方式(或農業類型)的區位存在著客觀規律性和優勢區位的相對性。
杜能以後百餘年來,有大批農業經濟學家先後多次論證、應用和修訂杜能的農業區位學說。如勞爾(E.Laur)應用杜能原則,把全世界農業經營類型按集約程度排列為七大農業經營地帶,並以西北歐工業區域為世界農業集約化中心。由於杜能學說只考慮市場距離對農業布局的影響,現代農業區位論者除考慮這一因素外,還考慮自然、技術、社會、行為、政策因素。同時,研究農業區位更多注意農業區域的優化組合,以便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❾ 農業區位論的古典農業區位論

和杜能試圖解釋大范圍地區宏觀的農業區位不同,現代的農業區位論者更多地注意研究具體農場的「農業決策」。在一些農業經濟學者看來,一個農場的生產類型即它的生產專業化方向不過是代表一個農場主決策過程的最終結果,由若干個具有類似生產類型的農場所組成的土地利用區域,不過是各個農場主按照他們自己的條件所作出的若干種決策的混合物;解釋和論證一定的農場生產類型的區位,必須研究農業決策。這類研究廣泛運用了各種數學方法,如運用線性規劃確定總生產費用最小而純收益最大的農作物最優組合;運用博弈論研究面對種種不確定性和風險(如天氣變化、市場變化等)的農場主如何作出生產上的最優決策,以爭取最壞情況下的最好可能性;運用馬爾可夫鏈研究生產革新的空間擴散等。影響農業決策過程的因素,不僅有各種社會經濟因素、技術因素、自然因素,而且有農場主的行為因素,如個人業務知識、經驗、偏好以及冒險精神,等等。通過農業決策論的研究,不僅可以論證解釋已有的農業區位,而且還可能預測它的變化。

❿ 杜能農業區位論的理論概要

杜能對於其假想的「孤立國」,給定了以下六個假定條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個城市;
2.不存在可用於航運的河流與運河,馬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質條件一樣,任何地點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與其它地區隔絕;
5.人工產品供應只來源於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品供應則只來源於周圍平原;
6.礦山和食鹽坑都在城市附近。
於是產生了下面兩個問題:第一,在這樣一種關系下,農業將呈現怎樣的狀態;第二,合理經營農業時,距離城市的遠近將對農業產生怎樣的影響。換句話說,即為了從土地取得最大的純收益,農場的經營隨著距城市距離的增加將如何變化。
孤立國的前提條件除上述給定的六個外,從需要解答的問題中可知,企業經營型農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農業,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條件。
杜能考察問題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這一方法是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質條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擾,而只探討一個要素(即市場距離)的作用。即不考慮所有的自然條件差異,而只是考察在一個均質的假想空間里,農業生產方式的配置與距城市距離的關系。這種研究方法即我們通常所利用的兩種基本科學方法(演繹和歸納法)之一的演繹方法。 根據前述各種假設,以及運費與距離及重量成比例,運費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動等前提條件,杜能給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農產品的市場價格;
C農產品的生產費;
Q農產品的生產量(等同於銷售量);
K距城市(市場)的距離;
t農產品的運費率。
地租收入R對同樣的作物而言,隨距市場距離增加的運費增多而減少。當地租收入為零時,即使耕作技術可能,經濟上也不合理,而成為某種作物的耕作極限。在市場(運費為零)點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極限連結的曲線被稱為地租曲線。每種作物都有一條地租曲線,其斜率大小由運費率所決定,不容易運輸的農作物一般斜率較大,相反則較小。杜能對所有農業生產方式的土地利用進行計算的結果,得出各種方式的地租曲線的高度以及斜率(圖3-1上部)。因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是以追求地租收入為最大的合理活動,所以農場主選擇最大的地租收入的農作物進行生產,從而形成了農業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結構。 如圖所示,農業生產方式的空間配置,一般在城市近處種植相對於其價格而言笨重而體積大的作物,或者是生產易於腐爛或必須在新鮮時消費的產品。而隨著距城市距離的增加,則種植相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而言運費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圍,將形成在某一圈層以某一種農作物為主的同心圓結構。隨著種植作物的不同,農業的全部形態隨之變化,將能在各圈層中觀察到各種各樣的農業組織形式。以城市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為自由式農業、林業、輪作式農業、穀草式農業、三圃式農業、畜牧業這樣的同心圓結構。
第一圈——自由式農業圈
為最近的城市農業地帶,主要生產易腐難運的產品,如蔬菜、鮮奶。由於運輸工具為馬車,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術,因此需要新鮮時消費的蔬菜,不便運輸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產品(如鮮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處生產,形成自由式農業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規模所決定的消費量大小而決定。
第二圈——林業圈
供給城市用的薪材、建築用材、木炭等,由於重量和體積均較大,從經濟角度必需在城市近處(第二圈)種植。
第三圈——輪作式農業圈
沒有休閑地,在所有耕地上種植農作物,以穀物(麥類)和飼料作物(馬鈴薯、豌豆等)的輪作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塊地的六區輪作,第一區為馬鈴薯,第二區為大麥,第三區為苜蓿,第四區為黑麥,第五區為碗豆,第六區為黑麥。其中耕地的50%種植穀物。
第四圈——穀草式農業圈
為穀物(麥類)、牧草、休耕輪作地帶。杜能提出每一塊地的七區輪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總有一區為休閑地,七區輪作為第一區黑麥,第二區大麥,第三區燕麥,第四區、五區、六區為牧草,而第七區為荒蕪休閑地。全耕地的43%為穀物種植面積。
第五圈——三圃式農業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遠的谷作農業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農業圈。三圃式農業將農家近處的每一塊地分為三區,第一區黑麥,第二區大麥,第三區休閑,三區輪作,即為三圃式輪作制度。遠離農家的地方則作為永久牧場。本農業圈內全部耕地中僅有24%為穀物種植面積。
第六圈——畜牧業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產谷麥作物僅用於自給,而生產牧草用於養畜,以畜產品如黃油、乳酪等供應城市市場。據杜能計算本圈層位於距城市51~80km處。該區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為城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類和奶類製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此圈之外,地租為零,則為無人利用的荒地。

閱讀全文

與農業區位論研究問題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燧石雜質解決方法 瀏覽:1000
如何毛孔變小最快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28
彎管計算方法 瀏覽:100
蕁麻疹快速治療方法是什麼 瀏覽:100
手機去內存方法 瀏覽:63
小米note3音樂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
柚子茶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822
心理學與治療的研究方法 瀏覽:689
學生在校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534
大數字相加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987
研究學霸學習的方法 瀏覽:649
寫出常用的煮漿方法及特點 瀏覽:186
如何學初三英語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96
快速簡單安全的減肥方法 瀏覽:933
常用硫酸制備方法 瀏覽:817
非淋性前列腺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680
過濾煙嘴使用方法 瀏覽:552
臉部紅血絲的治療方法 瀏覽:331
雙面羊絨的邊如何縫制方法視頻 瀏覽:755
腦血管堵塞手腳無力用什麼方法治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