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代化學之父是誰
中國近代化學之父(出處 無錫人文網)
徐壽,字生元、號雪村,1818年生,無錫錢橋社裡人,化學與機械專家。青年時代目睹朝廷腐敗無能,即棄科舉,轉研讀自然科學和西方科學知識,經20多年刻苦學習,他掌握了化學、物理、機械、數學等多門學科知識。1868年起,主持上海翻譯館館務並參與翻譯工作達17年,共譯介出版了《汽機發軔》等西方科技書籍17部計105本168卷,專論9篇。其中有許多是化學著作,系統介紹西方近代化學知識,並首創用新造漢字命名化學元素。1873年徐壽任江南製造局提調。1874年他在上海與英國傅蘭雅等創辦格致書院,開始化學實驗的演示工作,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同時創辦《格致匯編》刊物,對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推動我國近代化學的發展起了先驅作用。因積勞成疾,徐壽於1884年病逝。其傳世譯著有《化學鑒原》、《化學考質》、《西藝知新》、《化學求數》、《法律醫學》等。
中國近代化學工業之父范旭東
湖南湘陰人。他懷抱實業救國的抱負,一生致力於興辦中國近代化學工業,先後在天津、南京等地創辦了久大精鹽廠、永利鹼廠、南京錏廠和黃海化工研究社,填補了我國化學工業的空白。
希望能幫到您 歡迎討論~
⑵ 社會學學生必讀書目
社會學專業學生必讀/參考書目
一、社會學概論
1、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3、鄭杭生 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1、3為必讀書目,2為任選書目;對象:大一學生。
二、社會學理論
4、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華夏出版社。
5、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華夏出版社。
6、馬爾科姆·沃特斯:《現代社會學理論》,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7、布賴恩·特納 編:《社會理論指南》,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版。
※ 任選其中兩本精讀;對象:大二學生。
三、社會學研究方法
8、艾爾·巴比:《社會研會方法》,華夏出版社。
9、勞倫斯·紐曼:《社會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謝宇:《社會學方法與定量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11、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3、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4、Matthew B. Miles & Michael Huberman:《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重慶大學出版社。
※ 分別從8、9,11、12,13、14中任選一本(共三本)精讀;對象:大一、大二學生。
四、社會統計學
15、盧淑華:《社會統計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6、李沛良:《社會研究的統計應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17.柯惠新、沈浩:《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8、郭志剛:《社會統計分析方法——SPSS軟體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9.戴維·K.希爾德布蘭德 等:《社會統計方法與技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 分別從16、17和18、19中任選一本(共兩本)精讀;對象:大二、大三學生。
五、重要分支社會學
(一)經濟社會學
20、汪和建:《現代經濟社會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1、周長城:《經濟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2、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經濟社會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3、弗蘭克·道賓:《經濟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尼爾·弗雷格斯坦:《市場的結構——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經濟學與社會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26、斯梅爾瑟、斯威德伯格:《經濟社會學手冊》,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
※ 從20、21中任選一本,從22、23、24、25、26中任選兩本精讀;對象:大三、大四學生。
(二)組織社會學
27、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28、理查德·斯格特:《組織理論》,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29、張永宏 主編:《組織社會學的新制度主義學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沃爾特·鮑威爾 等主編:《組織分析的新制度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1、李友梅 等主編:《組織管理與組織創新——組織社會學實證研究文選》2008年。
※ 從27、28中任選一本精讀,從29、30、31中選讀部分論文精讀;對象:大三、大四學生。
(三)政治社會學
32、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導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
33、基思·福克斯:《政治社會學》,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 從32、33中任選一本精讀;對象:大三學生。
(四)社會分層與不平等
34、邊燕傑 主編:《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美國社會學者分析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
35、邊燕傑、吳曉剛、李路路 主編:《社會分層與流動:國外學者對中國研究的新進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6、戴維·格倫斯基 編:《社會分層》,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
37、格爾哈斯·倫斯基:《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8、陸學藝 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 從34、35、36、37、38中任選2-3本精讀;對象:大三、大四學生。
(五)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
39、鄭功成:《社會保障學:理念、制度、實踐和思辨》,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40、鄭功成:《社會保障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1、鄧大松:《社會保險》,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42、穆懷中:《社會保障國際比較(第2版)》,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43、哈特利·迪安 等:《社會政策學十講》,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4、肯·布萊克默 等:《社會政策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5、熊躍根:《社會政策:理論與分析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46、彭華民、景天魁:《西方社會福利理論前沿:論國家、社會、體制與政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版。
※ 從39、40、41、42中任選三本精讀,從43、44、45、46中任選三本精讀;對象:大二、大三學生。
六、社會學專業雜志
47、《社會學研究》、《社會》、《青年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綜合)
※ 前三本雜志為社會學專業學生必讀雜志;對象:社會學所有年級的學生。
※※ 上面有些著作沒有註明出版年份,請找相應的最新版本。
※※※ 請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中按要求認真閱讀上面指定的著作,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社會學專業的學生或畢業生
⑶ 李四光的小時侯的故事
1、李四光從小就勤於思考,善於動腦,詩歌不懂就問的好學生。長大後,李四光也能把小時候看到的大石頭與大學中學習的地質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從而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學說,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這說明,作為學生,一定要善於思考,而且要把理論與現實有機的結合,才能將來為祖國做出貢獻。
2、李四光從小上的是私塾,後來到武昌求學。他到武昌水陸街的湖北省務處報名,小心謹慎地從錢袋子里掏出一元錢買了張報名表。由於工作人員態度不好,弄得他很緊張,在填表時把自己的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填錯了就得新買一張報名表,對借錢來讀書的李四光來之不易。
他想了想決定把原名李仲揆改了,他把「十」改成了「李」,把「四」保留了下來。「李仲揆」變成了「李四」,他覺得太俗,這時他抬頭看到大廳中央一塊橫匾上有四個大字:「光被四表」,於是就在「李四」後面加了一個「光」。
(3)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擴展閱讀
1、李四光(1889—1971),男,蒙古族,湖北省黃岡市人,中共黨員。生前系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地質學家。
2、新中國成立之際,李四光排除干擾,從英國秘密回國,歷經周折,於1950年5月,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盡管年事已高,但他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⑷ 求羅伯特.波義耳所有著作名稱!!
羅伯特·波義耳
Robert Boye 1627一1691
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它的作者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革命導師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波義耳是怎樣一位科學家?在發展化學科學上作出了哪些突出的貢獻呢?
巨人輩出時代的乎凡經歷
波義耳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也是近代科學開始出現的時代,這是一個巨人輩出的時代。波義耳在1627年1月25日生於愛爾蘭的利茲莫城。就在他誕生的前一年,提出「知識就是力量」著名論斷的近代科學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剛去世。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比波義耳小16歲。近代科學偉人,義大利的伽利略、德國的刻卜勒、法國的笛卡爾都生活在這一時期。
波義耳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家境優裕為他的學習和日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童年時,他並不顯得特別聰明,他很安靜,說話還有點口吃。沒有哪樣游戲能使他入迷,但是比起他的兄長們,他卻是最好學的,酷愛讀書,常常書不離手。8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倫敦郊區的伊頓公學,在這所專為貴族子弟辦的寄宿學校里,他學習了3年。隨後他和哥哥法蘭克一起在家庭教師陪同下來到當時歐洲的教育中心之一的日內瓦過了2年。在這里他學習了法語、實用數學和藝術等課程,更重要的是,瑞士是宗教改革運動中出現的新教的根據地,反映資產階級思想的新教教義熏陶了他。此後波義耳在實際行動中雖然未參與任何一派,但是他在思想上一直是傾向於革命的。
1641年,波義耳兄弟又在家庭教師陪同下,游歷歐洲,年底到達義大利。旅途中即使騎在馬背上,波義耳仍然是手不釋卷。就在義大利,他閱讀了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後他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的格式寫的。他對伽利略本人更是推崇備至。
波義耳的哥哥們和他們的父親一樣,在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中都是保皇派。1644年,他父親在一次戰役中死去。家庭情況的突變,經濟來源的中斷,使波義耳回到戰亂的英國。回國後他隨著同情革命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一起遷居到倫敦。在倫敦他緒識了科學教育家哈特利怕,哈特利泊鼓勵他學習醫學和農業。
波義耳在家裡是14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在他三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也許是缺乏母親照料的緣故,他從小體弱多病。有一次患病時,由於醫生開錯了葯而差點喪生,幸虧他的胃不吸收將葯吐了出來,才未致命。經過這次遭遇,他怕醫生甚於怕病,有了病也不願找醫生。並且開始自修醫學,到處尋找葯方、偏方為自己治病。哈特利伯的鼓勵使他下決心研究醫學。當時的醫生都是自己配製葯物,所以研究醫學也必須研製葯物和做實驗,這就便波義耳對化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他翻閱了醫葯化學家的許多著作,他很崇拜比他大50歲的比利時醫葯化學家海爾蒙特。海爾蒙特不論白天黑夜,完全投入化學實驗,自稱為「火術的哲學家」。這就成為波義耳學習的榜樣。波義耳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實驗室,整日渾身沾滿了煤灰和煙,完全沉浸於實驗之中。波義耳就是這樣開始了自己獻身於科學的生活,直到1691年底逝世。
英國皇家學會的元老
一批對科學感興趣的人,其中包括教授、醫生、神學家等,從1644年起定期地在某一處聚會,討論一些自然科學問題。他們自稱它為無形學院。1648年因為倫敦戰局不穩,更因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軍隊攻佔了牛津,革命派首領克倫威爾任命無形學院的成員維爾金斯擔任牛津瓦當學院的院長,無形學院的部分成員也紛紛遷往牛津,活動的中心從倫敦轉移到牛津。1660年,因政局趨於穩定,活動中心又轉回到倫敦。隨著無形學院的隊伍擴大,在1660年的一次集會上,宣布正式成立一個促進物理——數學實驗知識的學院。不久經國王批准,這學院變成以促進自然科學知識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皇家學會根據培根的思想,十分強調科學在工藝和技術上的應用,建立起新的自然哲學,成為著名的學術團體。
波義耳1646年在倫敦就參加了無形學院的活動。後來由於厭倦首都上層社會生活中的空虛,更重要的是想集中精力做一些科學實驗,於是遷往他父親一所偏遠的庄園,在那裡讀書、進行科學實驗,一住就是8年。庄園的生活雖然安靜,但是對於波義耳的科學活動畢竟有很多不便之處,特別是他很想念那些無形學院的朋友們。1654年,他遷往牛津,寄宿在牛津大學附近一個葯劑師家裡。以後他又建立了自己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為自己聘用了一些助手,有些助手還是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例如羅伯特·虎克後來也戌為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他發現了形變同應力成正比的固體彈性定律,製成了顯微鏡,觀察到植物細胞。這些助手在波義耳領導下進行觀察和實驗,並幫助波義耳收集整理科學資料和來往信件。這樣就在波義耳的周圍形成了一個科學實驗小組,波義耳的實驗室也一度成為無形學院的集會活動場所。波義耳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都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也是在這里完成的。據統計,在1660一1666年的6年裡,他寫了10本書,在《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了20篇論文。在牛津,波義耳一直是無形學院的核心人物,正式成立一個促進實驗科學的學術團體也是波義耳的主張。不過當皇家學會在倫敦成立時,波義耳身在牛津,所以沒有成為該學會的第一批正式會員,但是大家都公認波義耳是皇家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固而被任命為首屬幹事之一。
1668年,波義耳得知他姐夫去世的消息後,決定從牛津遷往倫敦,和他親愛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住在一起。到倫敦後,他又在他姐姐家的後院建造了一所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對於社交活動,他看得很淡漠,甚至有點厭惡。但是他卻把自己的科學活動與皇家學會密切地聯系起來,因而在皇家學會贏得很高的聲譽,是科學界公認的領袖。1670年他園勞累而中鳳,經過很長時間的治療才痊癒。因此1680年波義耳被選為皇家學會會長時,他因為體弱多病又討厭宣誓儀式而拒絕就任。
傑出的成就,不朽的貢獻
波義耳在科學研究上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過氣體物理學、氣象、熱學、光學、電和磁、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工藝、物質結構理論以及哲學、神學。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學。
和當時的許多科學家一樣,波義耳首先研究的對象是空氣。通過對空氣物理性質的研究,特別是真空實驗,他認識到真空所 產生的吸力乃是空氣的壓力。他做了一系列實驗來考察空氣的壓力和體積的關系,並推導出空氣的壓力和它所佔體積之間的數學關系。在他的著作《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中,他明確地提出:「空氣的彈性和它的體積成反比」。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在此後15年也根據實驗獨立地提出這一發現。所以後人把關於氣體體積隨壓強而改變的這一規律稱作波義耳一馬略特定律。這一定律用當今較精確的科學語言應表達為;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
在化學實驗中,波義耳讀了不少前人的有關著作,也了解到當時的一些科研成果。這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思想,同時也為他整個實驗的安排提供了指導。當時德國有位工業化學家格勞伯,大半生從事化學實驗,對金屬冶煉、酸鹼鹽的製取有較多的研究,對於振興德國的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格勞伯的事跡以及他的關於化學實驗的著作《新的哲學熔爐》給了波義耳一個重要的啟示,使他認識到化學在工業生產中所具有的廣泛意義,化學不應只限於製造醫葯,而是對於整個工業和科學都有著重要作用的科學。為此,他認為有必要重新來認識化學,首先要討論的是什麼是化學。
波義耳根據自己的實踐和對眾多資料的研究,主張化學研究的目的在於認識物體的本性,因而需要進行專門的實驗)收集觀察到的事實。這樣就必須使化學擺脫從屬於煉金術或醫葯學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專為探索自然界本質的獨立科學。這就是波義耳在《懷疑派化學家》中所闡述的第一個觀點。為了引起人們的重視,他在書中進一步強調指出:「化學到目前為止,還是認為只在製造醫葯和工業品方面具有價值。但是,我們所學的化學,絕不是醫學或葯學的婢女,也不應甘當工藝和冶金的奴僕,化學本身作為自然科學中的一個獨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個方面。化學,必須是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學」
為了確定科學的化學,波義耳考慮到首先要解決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最早提出元素這一概念的是古希臘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他用元素來表示當時認為是萬物之源的四種基本要素:火、水、氣、土,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進一步明確提出構成萬物的四元素說。這一學說曾在兩千年裡被許多人視為真理。後來醫葯化學家們提出的硫、汞、鹽的三要素理論也風靡一時。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對這些傳統的元素觀產生了懷疑。他指出:這些傳統的元素,實際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為許多物質,比如黃金就不含這些「元素」,也不能從黃金中分解出硫、汞、鹽等任何一種元素。恰恰相反,這些元素中的鹽卻可被分解。那麼,什麼是元素? 波義耳認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學方法再分解的簡單物質才是元素。例如黃金,雖然可以同其它金屬一起製成合金,或溶解於王水之中而隱蔽起來,但是仍可設法恢復其原形,重新得到黃金。水銀也是如此。
至於自然界元素的數目,波義耳認為:作為萬物之源的元素,將不會是亞里士多德的「四種」也不會是醫葯化學家所說的三種,而一定會有許多種。現在看來,波義耳的元素概念實質上與單質的概念差不多,元素的定義應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現在這種科學認識是波義耳之後,又經3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才清楚的。波義耳當時能批判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而提出科學的元素概念已很不簡單,是認識上一個了不起的突破,使化學第一次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在《懷疑派化學家》一書中,在明確地闡述上述兩個觀點的同時,波義耳還強調了實驗方法和對自然界的觀察是科學思維的基礎,提出了化學發展的科學途徑。波義耳深刻地領會了培根重視科學實驗的思想,他反復強調:「化學,為了完成其光榮而又庄嚴的使命,必須拋棄古代傳統的思辨方法,而象物理學那樣,立足於嚴密的實驗基礎之上。」波義耳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波義耳把這些新觀點新思想帶進化學,解決了當時化學在理論上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為化學的健康發展掃平了道路。如果 把伽利略的《對話》作為經典物理學的開始,那麼波義耳的《懷疑派
化學家》可以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
實驗和觀察是一切的基礎
在波義耳眾多的科研成果中,還有幾項不能磨滅的化學成就。波義耳常說,「要想做好實驗,就要敏於觀察。」這幾項成就都是實驗中敏銳觀察的結果。
在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後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波義耳發現深紫色的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的。這一奇怪的現象促使他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由此他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也是在這一類實驗中,波義耳發現五信子水浸液和鐵鹽在一起,會生成一種不生沉澱的黑色溶液。這種黑色溶液久不變色,於是他發明了一種製取黑墨水的方法,這種墨水幾乎用了一個世紀。
在實驗中,波義耳發現,從硝酸銀中沉澱出來的白色物質,「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變成黑色。這一發現,為後來人們把硝酸銀、氯化銀、溴化銀用於照像術上,做了先導性工作。
晚年的波義耳在製取磷元素和研究磷、磷化物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他根據「磷的重要成分,乃是人身上的某種東西」的觀點,頑強努力地鑽研,終於從動物尿中提取了磷。經進一步研究後,他指出:磷只在空氣存在時才發光;磷在空氣中燃燒形成白煙,這種自煙很快和水發生作用,形成的溶液呈酸性,這就是磷酸,粑磷與強鹼一起加熱,會得到某種氣體(磷化氫),這種氣體與空氣接觸就燃燒起來,並形成縷縷自煙。這是當時關於磷元素性質的最早介紹。
波義耳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說:「人之所以能效力於世界,莫過於勤在實驗上下功夫。」
回答者:匿名 2-25 14:27
3小海 試用期 一級(90) | 我的貢獻 | | 網路首頁 | 退出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網路 幫助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添加到搜藏
羅伯特·波義耳
Robert Boye 1627一1691
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它的作者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革命導師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波義耳是怎樣一位科學家?在發展化學科學上作出了哪些突出的貢獻呢?
巨人輩出時代的乎凡經歷
波義耳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也是近代科學開始出現的時代,這是一個巨人輩出的時代。波義耳在1627年1月25日生於愛爾蘭的利茲莫城。就在他誕生的前一年,提出「知識就是力量」著名論斷的近代科學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剛去世。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比波義耳小16歲。近代科學偉人,義大利的伽利略、德國的刻卜勒、法國的笛卡爾都生活在這一時期。
波義耳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家境優裕為他的學習和日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童年時,他並不顯得特別聰明,他很安靜,說話還有點口吃。沒有哪樣游戲能使他入迷,但是比起他的兄長們,他卻是最好學的,酷愛讀書,常常書不離手。8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倫敦郊區的伊頓公學,在這所專為貴族子弟辦的寄宿學校里,他學習了3年。隨後他和哥哥法蘭克一起在家庭教師陪同下來到當時歐洲的教育中心之一的日內瓦過了2年。在這里他學習了法語、實用數學和藝術等課程,更重要的是,瑞士是宗教改革運動中出現的新教的根據地,反映資產階級思想的新教教義熏陶了他。此後波義耳在實際行動中雖然未參與任何一派,但是他在思想上一直是傾向於革命的。
1641年,波義耳兄弟又在家庭教師陪同下,游歷歐洲,年底到達義大利。旅途中即使騎在馬背上,波義耳仍然是手不釋卷。就在義大利,他閱讀了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後他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的格式寫的。他對伽利略本人更是推崇備至。
波義耳的哥哥們和他們的父親一樣,在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中都是保皇派。1644年,他父親在一次戰役中死去。家庭情況的突變,經濟來源的中斷,使波義耳回到戰亂的英國。回國後他隨著同情革命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一起遷居到倫敦。在倫敦他緒識了科學教育家哈特利怕,哈特利泊鼓勵他學習醫學和農業。
波義耳在家裡是14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在他三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也許是缺乏母親照料的緣故,他從小體弱多病。有一次患病時,由於醫生開錯了葯而差點喪生,幸虧他的胃不吸收將葯吐了出來,才未致命。經過這次遭遇,他怕醫生甚於怕病,有了病也不願找醫生。並且開始自修醫學,到處尋找葯方、偏方為自己治病。哈特利伯的鼓勵使他下決心研究醫學。當時的醫生都是自己配製葯物,所以研究醫學也必須研製葯物和做實驗,這就便波義耳對化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他翻閱了醫葯化學家的許多著作,他很崇拜比他大50歲的比利時醫葯化學家海爾蒙特。海爾蒙特不論白天黑夜,完全投入化學實驗,自稱為「火術的哲學家」。這就成為波義耳學習的榜樣。波義耳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實驗室,整日渾身沾滿了煤灰和煙,完全沉浸於實驗之中。波義耳就是這樣開始了自己獻身於科學的生活,直到1691年底逝世。
英國皇家學會的元老
一批對科學感興趣的人,其中包括教授、醫生、神學家等,從1644年起定期地在某一處聚會,討論一些自然科學問題。他們自稱它為無形學院。1648年因為倫敦戰局不穩,更因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軍隊攻佔了牛津,革命派首領克倫威爾任命無形學院的成員維爾金斯擔任牛津瓦當學院的院長,無形學院的部分成員也紛紛遷往牛津,活動的中心從倫敦轉移到牛津。1660年,因政局趨於穩定,活動中心又轉回到倫敦。隨著無形學院的隊伍擴大,在1660年的一次集會上,宣布正式成立一個促進物理——數學實驗知識的學院。不久經國王批准,這學院變成以促進自然科學知識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皇家學會根據培根的思想,十分強調科學在工藝和技術上的應用,建立起新的自然哲學,成為著名的學術團體。
波義耳1646年在倫敦就參加了無形學院的活動。後來由於厭倦首都上層社會生活中的空虛,更重要的是想集中精力做一些科學實驗,於是遷往他父親一所偏遠的庄園,在那裡讀書、進行科學實驗,一住就是8年。庄園的生活雖然安靜,但是對於波義耳的科學活動畢竟有很多不便之處,特別是他很想念那些無形學院的朋友們。1654年,他遷往牛津,寄宿在牛津大學附近一個葯劑師家裡。以後他又建立了自己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為自己聘用了一些助手,有些助手還是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例如羅伯特·虎克後來也戌為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他發現了形變同應力成正比的固體彈性定律,製成了顯微鏡,觀察到植物細胞。這些助手在波義耳領導下進行觀察和實驗,並幫助波義耳收集整理科學資料和來往信件。這樣就在波義耳的周圍形成了一個科學實驗小組,波義耳的實驗室也一度成為無形學院的集會活動場所。波義耳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都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也是在這里完成的。據統計,在1660一1666年的6年裡,他寫了10本書,在《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了20篇論文。在牛津,波義耳一直是無形學院的核心人物,正式成立一個促進實驗科學的學術團體也是波義耳的主張。不過當皇家學會在倫敦成立時,波義耳身在牛津,所以沒有成為該學會的第一批正式會員,但是大家都公認波義耳是皇家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固而被任命為首屬幹事之一。
1668年,波義耳得知他姐夫去世的消息後,決定從牛津遷往倫敦,和他親愛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住在一起。到倫敦後,他又在他姐姐家的後院建造了一所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對於社交活動,他看得很淡漠,甚至有點厭惡。但是他卻把自己的科學活動與皇家學會密切地聯系起來,因而在皇家學會贏得很高的聲譽,是科學界公認的領袖。1670年他園勞累而中鳳,經過很長時間的治療才痊癒。因此1680年波義耳被選為皇家學會會長時,他因為體弱多病又討厭宣誓儀式而拒絕就任。
傑出的成就,不朽的貢獻
波義耳在科學研究上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過氣體物理學、氣象、熱學、光學、電和磁、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工藝、物質結構理論以及哲學、神學。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學。
和當時的許多科學家一樣,波義耳首先研究的對象是空氣。通過對空氣物理性質的研究,特別是真空實驗,他認識到真空所 產生的吸力乃是空氣的壓力。他做了一系列實驗來考察空氣的壓力和體積的關系,並推導出空氣的壓力和它所佔體積之間的數學關系。在他的著作《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中,他明確地提出:「空氣的彈性和它的體積成反比」。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在此後15年也根據實驗獨立地提出這一發現。所以後人把關於氣體體積隨壓強而改變的這一規律稱作波義耳一馬略特定律。這一定律用當今較精確的科學語言應表達為;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
在化學實驗中,波義耳讀了不少前人的有關著作,也了解到當時的一些科研成果。這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思想,同時也為他整個實驗的安排提供了指導。當時德國有位工業化學家格勞伯,大半生從事化學實驗,對金屬冶煉、酸鹼鹽的製取有較多的研究,對於振興德國的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格勞伯的事跡以及他的關於化學實驗的著作《新的哲學熔爐》給了波義耳一個重要的啟示,使他認識到化學在工業生產中所具有的廣泛意義,化學不應只限於製造醫葯,而是對於整個工業和科學都有著重要作用的科學。為此,他認為有必要重新來認識化學,首先要討論的是什麼是化學。
波義耳根據自己的實踐和對眾多資料的研究,主張化學研究的目的在於認識物體的本性,因而需要進行專門的實驗)收集觀察到的事實。這樣就必須使化學擺脫從屬於煉金術或醫葯學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專為探索自然界本質的獨立科學。這就是波義耳在《懷疑派化學家》中所闡述的第一個觀點。為了引起人們的重視,他在書中進一步強調指出:「化學到目前為止,還是認為只在製造醫葯和工業品方面具有價值。但是,我們所學的化學,絕不是醫學或葯學的婢女,也不應甘當工藝和冶金的奴僕,化學本身作為自然科學中的一個獨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個方面。化學,必須是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學」
為了確定科學的化學,波義耳考慮到首先要解決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最早提出元素這一概念的是古希臘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他用元素來表示當時認為是萬物之源的四種基本要素:火、水、氣、土,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進一步明確提出構成萬物的四元素說。這一學說曾在兩千年裡被許多人視為真理。後來醫葯化學家們提出的硫、汞、鹽的三要素理論也風靡一時。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對這些傳統的元素觀產生了懷疑。他指出:這些傳統的元素,實際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為許多物質,比如黃金就不含這些「元素」,也不能從黃金中分解出硫、汞、鹽等任何一種元素。恰恰相反,這些元素中的鹽卻可被分解。那麼,什麼是元素? 波義耳認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學方法再分解的簡單物質才是元素。例如黃金,雖然可以同其它金屬一起製成合金,或溶解於王水之中而隱蔽起來,但是仍可設法恢復其原形,重新得到黃金。水銀也是如此。
至於自然界元素的數目,波義耳認為:作為萬物之源的元素,將不會是亞里士多德的「四種」也不會是醫葯化學家所說的三種,而一定會有許多種。現在看來,波義耳的元素概念實質上與單質的概念差不多,元素的定義應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現在這種科學認識是波義耳之後,又經3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才清楚的。波義耳當時能批判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而提出科學的元素概念已很不簡單,是認識上一個了不起的突破,使化學第一次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在《懷疑派化學家》一書中,在明確地闡述上述兩個觀點的同時,波義耳還強調了實驗方法和對自然界的觀察是科學思維的基礎,提出了化學發展的科學途徑。波義耳深刻地領會了培根重視科學實驗的思想,他反復強調:「化學,為了完成其光榮而又庄嚴的使命,必須拋棄古代傳統的思辨方法,而象物理學那樣,立足於嚴密的實驗基礎之上。」波義耳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波義耳把這些新觀點新思想帶進化學,解決了當時化學在理論上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為化學的健康發展掃平了道路。如果 把伽利略的《對話》作為經典物理學的開始,那麼波義耳的《懷疑派
化學家》可以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
實驗和觀察是一切的基礎
在波義耳眾多的科研成果中,還有幾項不能磨滅的化學成就。波義耳常說,「要想做好實驗,就要敏於觀察。」這幾項成就都是實驗中敏銳觀察的結果。
在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後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波義耳發現深紫色的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的。這一奇怪的現象促使他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由此他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也是在這一類實驗中,波義耳發現五信子水浸液和鐵鹽在一起,會生成一種不生沉澱的黑色溶液。這種黑色溶液久不變色,於是他發明了一種製取黑墨水的方法,這種墨水幾乎用了一個世紀。
在實驗中,波義耳發現,從硝酸銀中沉澱出來的白色物質,「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變成黑色。這一發現,為後來人們把硝酸銀、氯化銀、溴化銀用於照像術上,做了先導性工作。
晚年的波義耳在製取磷元素和研究磷、磷化物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他根據「磷的重要成分,乃是人身上的某種東西」的觀點,頑強努力地鑽研,終於從動物尿中提取了磷。經進一步研究後,他指出:磷只在空氣存在時才發光;磷在空氣中燃燒形成白煙,這種自煙很快和水發生作用,形成的溶液呈酸性,這就是磷酸,粑磷與強鹼一起加熱,會得到某種氣體(磷化氫),這種氣體與空氣接觸就燃燒起來,並形成縷縷自煙。這是當時關於磷元素性質的最早介紹。
波義耳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說:「人之所以能效力於世界,莫過於勤在實驗上下功夫。」
開放分類:
化學、人物、英國、科學家、化學家
參考資料:
1.《化學家的故事》
貢獻者:
醋酸鋰、越客、秦漢明、wwwsssjjj、贛北君子、981059152、高拉克
關於本
⑸ 廣義線性模型的圖書信息
作者:喬治·H.鄧特曼(作者), 等(作者, 譯者), 林毓玲(譯者)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4日)
叢書名: 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
平裝: 38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43219018, 9787543219014
條形碼: 9787543219014
商品尺寸: 23.8 x 16.4 x 2.2 cm
⑹ 化學史上的突破
化 學 大 事 年 表
約50萬年前
「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中國已開始製作陶器
公元前4000年
中國已知釀酒
公元前3000年
埃及人採集金、銀制飾物
公元前2000年
中國齊家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中有鑄紅銅器
公元前1400年
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已知煉鐵
公元前10世紀
埃及人已開始製作玻璃器皿
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
中國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
公元前4世紀
希臘德謨克利特提出樸素的原子論
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火、氣、土、水)說
公元前2世紀
中國《神農本草經》成書
中國煉丹術興起
中國西漢時已有利用膽水煉銅的記載
公元60年左右
羅馬老普林尼提出分離金銀的火試金法
公元105年
中國蔡倫監造出良紙
公元2世紀
中國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
約公元360年
中國葛洪著《抱朴子內篇》
公元656~666年
中國頒布葯典《新修本草》
公元808年
中國唐代出版的《太上聖祖金丹秘訣》所載「伏火礬法」乃是原始火葯的配方
公元10世紀
阿拉伯阿維森納著《醫典》
公元1163年
中國吳悞著《丹房須知》中有較完整的蒸餾器圖
公元1450年
德意志B.瓦倫丁發現鉍
公元16世紀
瑞士帕拉采爾蘇斯提出三要素說
公元1556年
德意志G.阿格里科拉的《坤輿格致》出版
公元1596年
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成書
比利時J. B.van海爾蒙特作「柳樹試驗」
公元1637年
中國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出版,記載了用爐甘石制「倭鉛」(金屬鋅)的方法
公元1661年
英國R.玻意耳的《懷疑派化學家》出版,提出化學元素的科學定義
公元1663年
英國R.玻意耳用植物色素作指示
公元1679年
德意志L.J. von孔克爾發明吹管分析
公元1703年
德意志G.E.施塔爾提出燃素說
公元1729年
法國C.J.日夫魯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法
公元1750年
法國V.G.弗朗索瓦用指示劑進行酸鹼滴定
公元1751年
瑞典A. F.克龍斯泰德發現鎳
公元1755年
英國J.布萊克發現「固定空氣」(即二氧化碳)
公元1766年
英國H.卡文迪什發現氫
公元1769~1785年
瑞典C.W.舍勒離析了多種有機酸
公元1772年
英國D.盧瑟福發現氮
公元1773年
瑞典C. W.舍勒發現氧
法國G. F.魯伊勒發現脲
公元1774年
瑞典C. W.舍勒發現錳,製得氯
公元1775年
瑞典T.O.貝格曼提出化學親合力論
公元1777年
法國 A.-L.拉瓦錫證明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定律,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
公元1780年
瑞典T.O.貝格曼的《礦物的濕法分析》出版,提出重量分析法
公元1781年
瑞典C. W.舍勒發現鎢
公元1782年
瑞典P. J.耶爾姆發現鉬
公元1786年
法國A. -L.拉瓦錫發現酒精經氧化轉變成乙酸
公元1790年
英國W.格雷哥爾發現鈦
公元1797年
法國N. -L.沃克蘭發現鉻
公元1798年
法國N. -L.沃克蘭發現鈹
公元1799年
法國 J.-L.普魯斯特提出定比定律
法國 C.-L.貝托萊指出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與參與反應的物質的量有關;化學反應可達到平衡
公元1800年
義大利A.伏打製成電堆
公元1801年
西班牙A. M.Del里奧發現釩
英國C.哈切特發現鈮
公元1802年
瑞典A. G.厄克貝里發現鉭
公元1806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發現同分異構現象
公元1803年
英國J.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和倍比定律
英國W.H.渥拉斯頓發現鈀和銠
英國W.亨利提出亨利定律
公元1807年
英國H.戴維製得金屬鉀和鈉
公元1808年
法國J.-L.蓋-呂薩克提出氣體化合體積定律
法國J.-L.蓋-呂薩克和L.-J.泰納爾分別製得單質硼
英國H.戴維製得金屬鈣、鎂、鍶、鋇
公元1811年
義大利A.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假說
法國B.庫圖瓦發現碘
公元1812年
法國A. -M.安培發現氟
公元1814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提出化學符號和化學方程式書寫規則
公元1817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發現硒
瑞典J.A.阿弗韋聰發現鋰
公元1819年
法國 P.-L.杜隆和A.T.珀替提出原子熱容定律
法國P.-J.佩爾蒂埃和J.-B.卡芳杜發現萘
公元1820年
法國P.-J.佩爾蒂埃分離出奎寧
公元1824年
英國M.波拉尼提出催化反應的吸附理論
瑞典J.J.貝采利烏斯製得單質硅
法國A.J.巴拉爾發現溴
法國J.-L.蓋-呂薩克用容量分析法測定銀
法國S.卡諾提出卡諾定理
公元1825年
英國M.法拉第發現苯
丹麥H.C.奧斯特發現鋁
公元1826年
法國J.-B.-A.杜馬根據蒸氣密度測定原子量
公元1827年
俄國Г.В.奧贊發現釕
公元1828年
德意志F.維勒合成脲
瑞典J.J.貝采利烏斯發現釷
公元1829年
德意志J.W.德貝萊納提出「三元素組」的元素分類法
公元1830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建立有機物中碳氫定量分析法和提出取代學說
公元1832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和F.維勒提出基的概念
公元1833年
英國M.法拉第提出電解定律
法國J.-B.-A.杜馬建立有機物中氮的定量分析法
德意志E.米切利希從苯甲酸脫羧製得苯
公元1834年
德意志F.F.龍格從煤焦油分離出苯胺、喹啉、苯酚
公元1835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提出催化概念
公元1839年
美國C.古德伊爾發明橡膠硫化法
法國J.-B.-A.杜馬提出有機化合物分類的類型論
公元1840年
俄國G.H.蓋斯發現熱總量守恆定律
公元1841年
瑞典J.J.貝采利烏斯的《化學教程》出版
德意志C.R.弗雷澤紐斯的《定性化學分析導論》出版,提出簡明的陽離子系統定性分析法
公元1843年
法國 C.-F.熱拉爾提出同系列概念
公元1845年
德意志C.F.舍恩拜因製得纖維素硝酸酯
公元1847年
德意志 H.von亥姆霍茲提出「力之守恆」,後發展為熱力學第一定律
美國J.W.吉布斯提出熱力學勢概念,後經美國G.N.路易斯改稱自由能
公元1848年
法國L.巴斯德發現酒石酸鹽結晶的旋光性,提出光學活性是由於分子不對稱產生的
英國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和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公元1850年
德意志L.F.威廉密提出動態平衡概念。開創了化學動力學的定量研究
德意志R.克勞修斯根據法國S.卡諾研究成果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
公元1852年
英國E.弗蘭克蘭提出原子價概念
德意志A.比爾提出光的吸收定律
公元1853年
法國 C.-F.熱拉爾把有機化合物分為水型、氫型、氯化氫型、氨型四大類型
公元1854年
法國M.貝特洛從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
公元1856年
法國M.貝特洛合成甲烷和乙烯
英國W.H.Jr.珀金合成苯胺紫
公元1857年
德意志F.A.凱庫勒提出碳原子的四價學說
德意志E.施魏策爾發明銅銨纖維
公元1858年
德意志F.A.凱庫勒和英國A.S.庫珀分別提出原子價鍵概念
公元1859年
法國G.普朗忒研製出鉛酸蓄電池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爾霍夫發明光譜分析儀
公元1860年
國際化學會議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召開
義大利S.坎尼扎羅確證分子學說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爾霍夫發現銫
公元1861年
英國W.克魯克斯發現鉈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爾霍夫發現銣
俄國А.M.布特列洛夫提出化學結構理論
英國T.格雷姆提出膠體概念
公元1862年
法國M.貝特洛合成乙炔
公元1864年
挪威C.M.古爾德貝格和P.瓦格提出質量作用定律
美國J.W.吉布斯用電解分析法測定銅
公元1865年
英國J.A.R.紐蘭茲提出元素八音律
德意志F.A.凱庫勒提出苯的環狀結構學說
德意志P.許岑貝格爾製得纖維素乙酸酯
法國G.勒克朗謝研製出第一隻實用干電池
德意志R.克勞修斯提出熵概念
公元1867年
瑞典A.B.諾貝爾發明達納炸葯
公元1869年
俄國Д.И.門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德意志C.格雷貝等合成茜素
美國J.W.海厄特製成賽璐珞
瑞士J.F.米舍爾發現核酸
公元1873年
俄國А.M.布特列洛夫發現異丁烯的聚合反應
公元1874年
荷蘭J.H.范托夫和法國 J.-A.勒貝爾分別提出立體化學概念和碳的四面體構型學說
公元1875年
德國F.W.G.科爾勞施提出當量電導概念
法國 P.-E.L.de布瓦博德朗發現鎵
公元1876年
美國J.W.布吉斯發現相律
公元1880年
瑞士J.C.G.de馬里尼亞克發現釓
德國A.von拜耳合成靛藍
公元1881年
英國J.J.湯姆孫提出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流,1897年測定了它的質荷比,並命名為電子
公元1884年
荷蘭J.H.范托夫的《化學動力學研究》出版
公元1886年
德國C.溫克勒爾發現鍺
法國H.穆瓦桑製得單質氟
荷蘭J.H.范托夫建立稀溶液理論
公元1887年
瑞典S.A.阿倫尼烏斯提出電離理論
德國W.奧斯特瓦爾德與荷蘭J.H.范托夫創辦德文《物理化學》雜志
法國 F.-M.拉烏爾提出拉烏爾定律
公元1888年
德國 A.von拜耳提出幾何異構概念
法國 H.-L.勒夏忒列提出勒夏忒列原理
公元1889年
德國W.H.能斯脫提出電極電勢與溶液濃度的關系式
瑞典S.A.阿倫尼烏斯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熱概念
公元1890年
德國E.費歇爾合成果糖和葡萄糖
公元1892年
日內瓦國際化學會議確定有機化合物系統命名法
英國C.F.克羅斯和E.J.比萬製成粘膠纖維
公元1893年
瑞士A.韋爾納提出絡合物的配位理論
公元1894年
英國W.拉姆齊和瑞利發現氬
公元1895年
德國W.奧斯特瓦爾德提出催化劑概念
英國W.拉姆齊發現氦
公元1896年
法國H.貝可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
法國P.薩巴蒂埃用鎳為催化劑進行催化氫化反應
公元1898年
法國M.居里和英國G.C.N.施密特分別發現釷鹽的放射性
法國M.居里和P.居里創建放射化學方法並發現釙和鐳
英國W.拉姆齊和M.W.特拉弗斯發現氖、氪、氙
公元1899年
英國R.B.歐文斯和E.盧瑟福發現氡220
法國A.-L.德比埃爾內發現錒
公元1900年
英國E.盧瑟福和法國M.居里發現鐳輻射由α、β、γ射線組成
德國F.E.多恩發現氡222
美國M.岡伯格發現三苯甲基自由基
公元1901年
美國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
法國 F.-A.V.格利雅發明格利雅試劑
公元1902年
法國M.居里和P.居里分離出90毫克氯化鐳
德國W.奧斯特瓦爾德對催化下了確切的定義
公元1903年
英國E.盧瑟福和F.索迪提出放射性嬗變理論
公元1906年
俄國M.С.茨維特發明色譜分析法
德國H.費歇爾提出蛋白質的多肽結構並合成分子量為1000的多肽
公元1907年
美國G.N.路易斯提出活度概念
公元1909年
美國L.H.貝克蘭製成酚醛樹脂
德國F.哈伯合成氨試驗成功
公元1910年
俄國C.B.列別捷夫製成丁鈉橡膠
公元1911年
英國E.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
公元1912年
奧地利F.普雷格爾建立有機元素微量分析法
德國W.H.能斯脫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
德國M.von勞厄發現晶體對X射線的衍射
瑞典G.C.de赫維西和德國F.A.帕內特創立放射性示蹤原子法
德國F.克拉特和A.羅萊特製成聚乙酸乙烯酯
公元1913年
丹麥N.玻爾提出量子力學的氫原子結構理論
英國W.L.布喇格和俄國Г.В.武爾夫分別得出布喇格-武爾夫方程
英國F.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
美國K.法揚斯發現鏷234
英國H.G.J.莫塞萊證實原子序數與原子核內的正電荷數相等
德國M.博登施坦提出化學反應中的鏈反應概念
英國J.J.湯姆孫和F.W.阿斯頓發現氖有穩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
公元1916年
德國W.科塞爾提出電價鍵理論
美國G.N.路易斯提出共價鍵理論
美國I.朗繆爾導出吸附等溫方程
荷蘭P.德拜和瑞士P.謝樂發明 X射線粉末法
公元1919年
英國F.W.阿斯頓製成質譜儀
英國E.盧瑟福發現人工核反應
公元1920年
德國H.施陶丁格創立高分子線鏈型學說
公元1921年
德國O.哈恩發現同質異能素
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發明極譜法
公元1923年
丹麥J.N.布倫斯惕提出酸鹼質子理論
美國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鹼理論
英國P.德拜和德國E.休克爾提出強電解質稀溶液靜電理論
公元1924年
德國W.O.赫爾曼和W.黑內爾製成聚乙烯醇
法國 L.-V.德布羅意提出電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說
公元1925年
美國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論
公元1926年
奧地利E.薛定諤提出微粒運動的波動方程
丹麥N.J.布耶魯姆提出離子締合概念
公元1927年
蘇聯H.H.謝苗諾夫和英國C.N.欣謝爾伍德分別提出支鏈反應理論
德國H.戈爾德施米特提出結晶化學規律
公元1928年
印度C.V.喇曼發現喇曼光譜
英國W.H.海特勒、F.W.倫敦和奧
地利E.薛定諤創立分子軌道理論
德國O.P.H.狄爾斯和K.阿爾德發現雙烯合成
公元1929年
英國A.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德國A.F.J.布特南特等分離並闡明性激素結構
公元1930年
英國C.N.欣謝爾伍德提出催化中間化合物理論
公元1931年
美國H.C.尤里發現氘(重氫)
美國L.C.鮑林和J.C.斯萊特提出雜化軌道理論
公元1932年
英國J.查德威克發現中子
中國化學會成立
公元1933年
美國L.C.鮑林提出共振論
E.春克爾製成丁苯橡膠
公元1934年
法國F.約里奧-居里和I.約里奧-居里發現人工放射性
英國E.W.福西特等製成高壓聚乙烯
英國E.盧瑟福發現氚
W.庫恩提出高分子鏈的統計理論
公元1935年
美國H.艾林、英國J.C.波拉尼和A.G.埃文斯提出反應速率的過渡態理論
美國W.H.卡羅瑟斯製成聚己二醯己二胺
英國B.A.亞當斯和E.L.霍姆斯合成離子交換樹脂
公元1937年
義大利C.佩列爾和美國E.G.塞格雷人工製得鍀
德國O.拜爾製成聚氨酯
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生產軟質聚氯乙烯
公元1938年
德國P.施拉克製成聚己內醯胺
德國O.哈恩等發現鈾的核裂變現象
公元1939年
法國M.佩雷發現鈁
美國P.J.弗洛里提出縮聚反應動力學方程
公元1940年
美國E.M.麥克米倫和P.H.艾貝爾森人工製得鎿
美國G.T.西博格和E.M.麥克米倫等人工製得鈈
美國D.R.科森和E.G.塞格雷等發現砹
蘇聯Г.Н.弗廖羅夫和К.А.彼得扎克發現自發裂變
公元1941年
英國J.R.溫菲爾德和J.T.迪克森製成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公元1942年
義大利E.費密等在美國建成核反應堆
美國P.J.弗洛里和M.L.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論
公元1943年
美國S.A.瓦克斯曼從鏈黴菌中析離出鏈黴素
公元1944年
美國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L.O.摩根人工製得鎇
美國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A.吉奧索人工製得鋦
美國R.B.伍德沃德合成奎寧鹼
美國G.T.西博格建立錒系理論
公元1945年
瑞士G.K.施瓦岑巴赫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進行絡合滴定
S.魯賓研究出扣式電池
美國J.A.馬林斯基和L.E.格倫丁寧等分離出鉕
公元1949年
美國S.G.湯普森、A.吉奧索和G.T.西博格人工製得錇
公元1950年
美國 S.G.湯普森、K.Jr.斯特里特、A.吉奧索和G.T.西博格人工製得鐦
蘇聯В.А.卡爾金提出非晶態高聚物的三個物理狀態(玻璃態、高彈態、粘流態)
公元1952年
美國A.吉奧索等從氫彈試驗後的沉降物中發現鎄和鐨
日本福井謙一提出前線軌道理論
英國A.T.詹姆斯和A.J.P.馬丁發明氣相色譜法
美國L.E.奧格爾提出配位場理論
公元1953年
美國J.D.沃森和英國F.H.C.克里克提出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聯邦德國K.齊格勒發現烷基鋁和四氯化鈦可在常溫常壓下催化乙烯聚合
公元1953~1954年
聯邦德國K.齊格勒和義大利G.納塔發明齊格勒-納塔催化劑
公元1954年
聯邦德國E.G.維蒂希發現維蒂希試劑
美國R.B.伍德沃德合成番木鱉鹼
義大利 G.納塔等用齊格勒-納塔催化劑製成等規聚丙烯
公元1955年
美國A.吉奧索、S.G.湯普森、G.T.西博格等人工製得鍆
英國F.桑格測定了胰島素的一級結構
美國杜邦公司製成聚醯亞胺
澳大利亞A.沃爾什發明原子吸收光譜法
公元1956年
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生產活性染料
公元1957年
英國J.C.肯德魯測定了鯨肌紅蛋白的晶體結構
英國A.凱勒製得聚乙烯單晶並提出高分子鏈的折疊理論
公元1958年
美國A.吉奧索等和蘇聯Г.Н.弗廖洛夫等分別人工製得鍩
聯邦德國R.L.穆斯堡爾發現穆斯堡爾譜
美國古德里奇公司製成順式-聚異戊二烯
公元1950~1959年
美國R.B.伍德沃德、英國R.羅賓森、英國J.W.康福思和美國W.S.約翰森等完成膽甾醇、可的松、表雄酮和睾丸酮等的全合成
公元1960年
美國R.B.伍德沃德合成葉綠素
美國R.S.耶洛等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P.B魏斯用分子篩做擇形催化劑·P.B.哈密頓用液相色譜法分離氨基酸
公元1961年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通過12C=12的原子量基準
美國A.吉奧索等人工製得鐒
美國C.S.馬維爾等製成聚苯並咪唑
公元1962年
英國N.巴利特合成六氟合鉑酸氙
美國R.B.梅里菲爾德發明多肽固相合成法
公元1963年
美國R.G.皮爾孫提出軟硬酸鹼理論
公元1964年
蘇聯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製得104號元素
公元1965年
美國R.B.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
中國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製成聚苯醚
公元1967年
美國菲利普斯公司製成聚苯硫醚
公元1968年
美國A.吉奧索等人工製得104 號元素
蘇聯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製得105號元素
公元1969年
比利時I.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公元1970年
美國A.吉奧索等人工製得105 號元素
公元1973年
美國R.B.伍德沃德全合成維生素B12
美國杜邦公司合成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
公元1974年
蘇聯Г.Н.弗廖洛夫等和美國A.吉奧索等分別人工製得 106號元素
公元1976年
蘇聯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製得107號元素
公元1981年
聯邦德國G.明岑貝格等人工製得107號元素
公元1982年
聯邦德國G.明岑貝格等人工製得109號元素
公元1984年
聯邦德國G.明岑貝格等人工製得108號元素
⑺ 求上財金融考研科目和教材版本
②基礎班|目錄4 金融市場與產品-楊老師網路網盤免費資源在線學習
鏈接: https://pan..com/s/1sd5GKXWWjZZUX_GeamPKJA
②基礎班 目錄4 金融市場與產品-楊老師 4.估值與風險模型 3.金融市場與產品 2.定量分析 1.風險管理基礎 V10_201905FRM一級基礎班_風險管理基礎3.pdf V10_201905FRM一級基礎班_風險管理基礎1.pdf 8次貸危機行為准則.vip 7風險案例.vip 6APT風險案例.vip 5績效指標 3銀行風險管理.vip 2公司治理.vip
⑻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學。12月,李四光結識了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經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並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畢業。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並獲孫中山贊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3、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然而做好回國准備時卻被倫敦的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告知,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將被扣留。
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
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5、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做了工作匯報。
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
⑼ 漢語拼音之父
漢語拼音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吧。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現在台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後,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時間可以了解更多:
漢語拼音的古代史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代守溫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說明當時我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這樣的字母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中曾經使用「小經」文字,這種文字是一種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漢語,比唐代守溫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又進了一步。共有36個字,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用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採用拼音字母。「小經「同時也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說:「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學者楊選杞說:「辛卯戶糊口舊金吾期翁家,其猶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資》以示余,予閱未終卷,頓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為一定之法」。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
漢語拼音的近代史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梁啟超在《沈氏音書序》中指出,「國惡乎強?民智斯圖強,民惡乎智?盡天下之人而讀書,而識字,斯民智矣」。沈學說:「歐洲列國之強,……有羅馬之切音也。人易於讀書,則易於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講求富強」。盧戇章說:「以切音以識漢文,……全國皆能讀書明理,國家何致貧窮?人民何致魚肉?」王照說:「列位啊,咱們個人都要點兒強吧,瞧瞧咱們中國都成什麼樣兒啦?」「中國政府非注意下層教育不可,欲去下層教育的障礙,非制一種溝通語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盧戇章(1854-1928)是我國第一個創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廈門出版《一目瞭然初階》,公布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增加聲母後還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認為,漢字「或者是當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難者」,而切音新字「字母與切法習完,凡字無師能自讀」,這樣一來,「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於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盧戇章並不要求廢除漢字,他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後來,他又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和《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用切音字來拼寫官話。
繼盧戇章的《一目瞭然初階》之後,開始了延續20年的切音字運動。幾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現,如吳敬恆的《豆芽快字》,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勞乃宣的《增訂合聲簡字》等。這些切音字方案多數是聲韻雙拼式的漢字筆畫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數只在小范圍內傳習,沒有廣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話字母和勞乃宣的合聲簡字推行較廣。
王照(1859-1933)曾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啟發開始擬定漢語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國,以「蘆中窮士」的筆名發表《官話合聲字母》,採用漢字筆畫作為字母基礎,聲韻雙拼,並且主張以北京話為標准官話。他說:「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他並不主張廢除漢字,他說:「有力讀書,有暇讀書者,仍以十年讀漢文為佳」,「漢文俗話並行,互相補助,為益更多」。1903年,王照在北京設立「官話字母義塾」,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獄,得到釋放後全力推行他的官話字母,「十年之中,堅忍進行,傳習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欽佩。
勞乃宣(1842-1921)是音韻學家,他積極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話字母的基礎上補充方言字母,擬定了南京、蘇州、福建、廣東等訪言的方案,統稱「合聲簡字」。推廣這種「合聲簡字」的成績十分顯著,「不識字之婦女村氓,一旦能閱讀書報,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視,其欣快幾乎無可名狀」。
切音字創制者的目的,雖然不想用它來代替漢字,但是他們希望切音字能夠成為一種拼音文字,與漢字分工,並行使用。然而,他們的願望沒有實現。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瞭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② 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③ 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1906 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采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准國音」;擬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個,這套字母採用漢字筆畫式,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採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拼制,對雙拼的反切法進行了改進,其用途僅在於標注漢字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這套注音字母後來減為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比雙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幾乎減少了一半。
會議對於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最後決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給漢字注音,不能與漢字並行使用。黎錦熙明確指出,注音字母的職能是「伺候漢字,偎傍漢字」。
注音字母通過之後,擱置了五年,才於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還成立了注音字母書報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讀物,還辦了《注音字母報》。從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注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
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高度評價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說:「辛亥革命之後產生了注音字母,這是中國第一套由國家正式公布,並且在中小學校普遍推行過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對於識字教育和讀音統一有過一定貢獻。盡管今天看來,注音字母還有不少缺點(例如,作為各少數民族的共同基礎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顯然遠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歷史上的功績,我們應該加以肯定。對於近四十年來的拼音字母運動,注音字母也起了開創的作用」。
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這顯然是一種非常激進的言論,而且把漢語和漢字混為一談,分不清語言和文字的區別,在學術上是錯誤的,因而受到了陳獨秀的批評。陳獨秀指出,語言和文字「此二者關系密切,而性質不同之問題」絕不能混淆,所以,是「僅廢中國文字乎?抑並廢中國語言乎」還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書之」的意見。
這個意見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錢玄同也接受陳獨秀的意見,一同倡導國語羅馬字,開始了國語羅馬字運動。1923年,《國語月刊》出版了《漢字改革專號》,採用羅馬字的呼聲達到高潮,國語羅馬字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錢玄同發表《漢字革命》的論文,否定漢字,說「處處都足以證明這為老壽星的不合時宜,過不慣二十世紀科學昌明時代的新生活」,「所以漢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絕對可能的事」,「惟有響響亮亮的說漢字應該革命!如此,則漢字改革的事業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滿足於注音字母,認為「漢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應該採用羅馬字母。
黎錦熙發表《漢字革命軍前進的一條大路》,提出「詞兒連書」的問題,對於這個重要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趙元任發表《國語羅馬字的研究》,提出了「國語羅馬字的草稿」,使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節的聲調,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號,並提出了系統的詞兒連寫規則。
1923年8月,教育部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決議組織「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員和一些語言學者自動組織「數人會」,提出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用於給漢字注音和統一國語,「與注音字母兩相對照,以為國音推行之助」。在國語羅馬字運動中,出版了一些讀物,如《國語留聲片讀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國音常用字匯》,用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兩式對照。但是,國語羅馬字始終沒有走出知識階層的圈子,沒有在社會上普遍推行,它的影響遠不如注音字母。
國語羅馬字一直在台灣使用,1984年台灣發表國語羅馬字修訂草案,徵求意見之後,於
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稱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改用於《漢語拼音方案》相同的符號標調法來表示聲調。
新文化運動中的漢語拼音發展
在國語羅馬字運動稍後,我國還開展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蘇聯創制的,其目的是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中掃除文盲,今後在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的蘇聯政府把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中掃除文盲也列為蘇聯本國的工作任務,於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於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引起很大反響。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並批准了這個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其主要內容是:1. 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則(13條);2. 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規則(包括:①字母,②拼寫規則,③寫法規則)。拉丁化新文字是在國語羅馬字的基礎上制定的,在標調方式上與國語羅馬字不同,國語羅馬字對於所有的音節都要標聲調,而拉丁化新文字規定:原則上不標聲調,只是在極有必要或極易混同的情況下才標聲調。例如,「買」和「賣」容易混同,「買」寫為maai,「賣」寫為mai。於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正式開始,這個運動推動了中國語文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拉丁化新文字的創制者和國語羅馬字的創制者之間曾經進行過激烈的論戰,前者叫做「北拉派」,後者叫做「國羅派」。後來他們都發現,兩派在一些根本問題的認識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個別枝節問題上有分歧。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說:「拉丁化新文字和國語羅馬字是中國人自己創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中比較完善的兩個方案。在談到現在的拼音方案的時候,不能不承認他們的功勞」。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許多華工學會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讀書寫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接著,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後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這樣的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
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還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熱情贊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
1936年9月22日,毛澤東看了這篇文章之後,親自寫信給蔡元培說:「讀《新文字意見書》,赫然列名於首位者,先生也。20年忽見我敬愛之孑民先生,發表了嶄然不同於一般新舊頑固黨之簇新議論,先生當知見之而歡躍者絕不止我一人,絕不止共產黨,必為無數量人也!」毛澤東對於當時新文字運動給以極大的贊賞。毛澤東對於新文字運動是積極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毛澤東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朱德也題了字:「大家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在抗日戰爭的最緊急年代裡,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形成一個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前所未有的群眾性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不但沒有被戰爭的炮火摧毀,反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在全國各地到處開花結果。新文字在陝甘寧邊區推行,效果很好。據吳玉章說,「延安縣市冬學中,不到三個月,就掃除了1500餘文盲,他們學會新文字,能寫信、讀書、看報,收到了很大的成績」。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時為止,歷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出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毛澤東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採用什麼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復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里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在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兩國都採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系,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採用斯拉夫字母。如果我國當時採用了斯拉夫字母,我們今天使用計算機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中國政府當時在字母選擇上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1956年1月20日,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贊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吳玉章同志的發言講的很好。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里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里頭,有些問題。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吳玉章同志在這方面說得很有理由。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但是,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數字,我們不是久已通用了嗎?拉丁字母出在羅馬那個地方,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採用。我們用一下,是否就大有賣國的嫌疑呢?我看不見得。凡是外國好的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學,就是要統統拿過來,並且加以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我們中國歷史上,漢朝就是這么做的,唐朝也是這么做的。漢朝和唐朝,都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很強盛的朝代。他們不怕吸收外國的東西,有好的東西就歡迎。只要態度和方法正確,學習外國的好東西,對自己是大有好處的。」(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此期間,群眾中也創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統計資料,從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為止,寄來的方案有655個,從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漢語拼音方案公布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000多個,從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667個。群眾設計的各種各樣的文字方案總共有3300多個。這種創製造文字方案的積極性,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上是空前的。這充分說明了語言規劃的社會性。
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設立了「拼音方案委員會」,開始設計漢語拼音方案,提出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這個草案共有31個字母,其中有5個新字母(無點的i;長腳的n;帶尾的z,c,s),以便實現「一字一音」,不用變讀和雙字母。草案發表後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烈的討論,甚至海外華僑和留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范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這個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種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別是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優點,它是我國三百多年拼音字母運動的結晶,是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拼音方案經驗的總結,比任何歷史上一個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漢語拼音方案》有如下特點:
①只用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不增加新字母;②盡量不用附加符號(只用了兩個附加符號);③盡量不用變讀;④採用y,w和隔音符號「'」來隔音;⑤採用四個雙字母zh, ch, sh, ng;⑥採用四個聲調符號來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⑦採用拉丁字母通用的字母表順序,並確定了漢語拼音字母的名稱。
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說:「現在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過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從採用拉丁字母來說,它的歷史淵源遠則可以一直追溯到350多年以前,近則可以說是總結了60年來我國人民創制漢語拼音方案的經驗。這個方案,比起歷史上存在過的以及目前還在沿用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來,確實更加完善。」
《漢語拼音方案》自製訂以來,得到迅速的推廣和應用。主要有如下方面。
①用於給漢字注音:從1958年秋季開始,全國小學的語文課本採用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接著,中學教科書、字典、詞典以及通俗讀物、掃盲課本也採用漢語拼音注音。《人民日報》等用漢語拼音字母給難字注音。1958年10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種商標圖樣和商品包裝上加註漢語拼音字母。郵電局名、鐵路站名、氣象站名、城市街道名也都使用漢語拼音標注。1982年6月19日國家標准局發布了國家標准《中文書刊名稱漢語拼寫法》,規定國內出版的中文書刊在封面、或首頁、或封底、或版權頁上加註漢語拼音書名、刊名。②用於教學普通話:《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後,陸續出版了利用漢語拼音編寫的普通話教材、讀物、字表、字典、詞典,促進了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拼音方案》已經成為外國人學習漢語進行全面訓練的不可缺少的工具。③用於字典、詞典的注音、排序,書刊的索引。75卷的《中國大網路全書》採用漢語拼音排序,正文的每一個條目都註上了漢語拼音。 ④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創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