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音樂教師適合的教育理論專著最好是
《音樂教學法》,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以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為依據,闡述音樂教學的目的、任務及教材編選原則,研究音樂教學規律,探討樂理、視唱、唱歌、器樂、音樂欣賞等教學的步驟與方法。
2. 音樂課教學方法
1)音樂欣賞法 以欣賞活動為主,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藉助 音樂作品進行聆聽、 聯想、想像、模仿、分析、比較等激發學生自覺地學習、促其形成對 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與求知慾望。 (2)演示法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實際音響、示範、直觀 等方法,讓學生獲得感 性知識,深化學習內容 的方法。 (3)參觀法 2、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音樂實踐活動為主,通過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親身參與的各項音 樂實踐活動,形成與完善音樂技能和發展音樂表現能力的方法。 (1)練習法 將知識運用於實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技巧和發展音樂表現能 力的方法。 (2)律動教學法 是人體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的動作。 (3)創作教學法 培養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 法。包括即興創作、表演創作等。 (4)游戲教學法 3、語言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語言 傳遞為主, 通過老師和學生口頭語言以及學生獨立閱讀書 面語言為主的音樂教學方法。 (1)講授法 教師通過簡明、 生動的口頭語言活動以及 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 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講 述、講讀、講解、講演等。 (2)談話法 師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方 法。包括啟發式、問答式、 指導式談話。 (3)討論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 圍繞教材的中心問 題,通過討論或辯論進行學習的 的方法。 4、探究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探究、發現為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觀察 、分 析、綜合、比較、收集、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角度學習並的出結 論的方法。
3. 《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 金亞文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哪年出版的
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
金亞文 主編 300千字 16開 2003年6月出版 定價:22.4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實驗稿)》的精神,結合實驗區的教學實踐,由國家音樂課標研製組專家和實驗區優秀教研員、一線優秀教師撰寫的。內容包括中外音樂教育發展狀況,音樂課程改革基本理念,音樂課程標准與初中音樂教學大綱的比較,初中音樂新課程實驗教材編寫理念與特色分析,初中音樂教學領域,教學設計,教學策略與學習方式,音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初中音樂教學評價,新課程與音樂教師素質等十章。
本書可供初中音樂教師新課程培訓使用,也可作各類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教材。
作者簡介
金亞文 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編輯部副主任、高級編輯。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國家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標准組核心成員,國家高中、初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組主要執筆人,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音樂教材常務副主編。
主要研究領域:音樂教育學、審美教育學、音樂美學、音樂史學等。主要著作有《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體系》、《美育與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審美功效研究》、《關於識譜問題的思辯》、《學校美育散論》、《美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音樂審美教育實驗研究》、《基礎音樂教育新理念》、《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的指導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點》、《新課程、新教材與新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改革的意義極其背景》、《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音樂新課程與示範教學案例》等。
指導新課程實踐的可貴成果
——評《小學、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廖家驊(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自教育部頒布《音樂課程標准》以來,廣大音樂教師在不斷地學習這部劃時代的教學文件,同時實驗區學校還通過配套的教材開始了音樂課程改革實踐活動。但由於這是我國音樂教育史上力度和難度最大的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因此,知識和實踐上的困惑無情地干擾著許多音樂教師。就在這關鍵性的時刻,一套以指導《音樂課程標准》教學實踐為內容的教材《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問世了,這無疑是音樂教育園地里的一大喜訊。
由金亞文主編的《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教學法》)以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音樂課程標准》為理論依據,以課程標準的實驗教材為參照,全面系統的論述、介紹了基礎音樂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教材編寫、教學領域、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評價和音樂教師素質諸多方面的內容。較全面的覆蓋了當代小學、中學音樂施教的方方面面。但是,這些內容很少重復以往的教學論方面的成果,無論是在理念的表述上,還是在方法的介紹上,都洋溢著一股清新的理論氣息。它不僅是一本有創意的新教材,同時也是一部有價值的學術著作。
作為一本音樂教學論領域的教材,其教育觀的確立是極其重要的核心問題,因為它決定著全書的方向、目標和內容。在這方面,《新課程教學法》堅定地站在課程改革時代的前沿,把凝聚著最新音樂教育研究成果的綱領性文件——《音樂課程標准》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於全書的始終。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度的轉型期價值觀,通過音樂教育的特有形式體現了出來。從培養學生的健全個性和完美人格出發,全面的體現了「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這些來自《音樂課程標准》的指導思想,經過作者的融會貫通,深入淺出地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並以新教材為中介,延伸到教學領域展開了教學方法論的研討。所以,它無疑會在新世紀的音樂教學改革中,產生巨大的「導航」作用。
當然,作為一本教學法方面的教材,僅有科學的理論依據還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在納入方法論的領域後,進行教學操作性的思考與安排。在這方面《新課程教學法》也是獨具匠心的。作者把視野聚焦於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程教材,然後再根據這一定位進行目標、內容和各個教學領域(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有關方法運用上的論述。在各個領域理論闡述清楚,方法交代明白之後,還列舉了課例來幫助讀者理解和實踐,以期達到舉一反三的功效。在教學過程、教學策略和現代化教育技術等部分,也都注意把新的教育理念有機地消化融匯到教材的實踐與應用的各個環節,並都有實例驗證,不是簡單的概念羅列,而是實實在在的應用交代。既有確切的針對性,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在不脫離課程標准理念的整體構架內,仍有一些精彩的內容創新,大大地提升了教材的時代感與新鮮感。例如長期困擾教師的音樂課堂突發事件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以往很少能正視它,更沒有在著述中提出來加以討論。這次作者以應有的學術勇氣,把「處理音樂教學事件」作為獨立存在的一節提出,並從概述、分類、應變策略及其處理等方面,表述了自己的意見。表面上看起來這個問題似乎與音樂無關,但它卻是音樂教學必須面對,並要妥善解決的難題。盡管這些意見不一定確切、完整,但它畢竟提出了一個有價值並值得重視的課題。再如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自20世紀後期以來,就已經在國外的音樂教學中普遍應用了,而我們今天有條件把電腦、多媒體搬進教室,無疑也應該懂得這方面的知識,並能學會課件製作、課堂操作等本領。這一問題在《新課程教學法》中也得到了較好的回應與安排,從而使這本教材更貼近現實,更加實用。
和許多教材的編寫一樣,《新課程教學法》也是採取了多人集體合作的完成方式,但是通讀之後使人感到全書體例和文風比較統一,並沒有拼湊、堆砌之感。主編金亞文先生是國家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標准組核心成員,直接參與起草、制定《音樂課程標准》工作,無疑對本書的理論框架的完整性和內容的准確性、深刻性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他的主持和參與下,廣泛地吸收了高校音樂教育學專業的教師、研究生、音樂教育科研人員和工作在中學音樂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等各個層面的力量參與編寫。由於這些成員都是長期從事音樂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學者,既有豐厚的實踐經驗,又有較好的理論功底,從而保證了本書的質量。
《音樂課程標准》的頒布才將近兩年多的時間,幾種版本的實驗教材出版的時間也就更短了。在這短暫的歲月里,及時的推出這么一本專題性的教學法,對廣大音樂教師來說,無疑是及時雨、雪中炭,其功不可沒。但從「十年磨一劍」的治學精神來要求,則感到本書還有「更上一層樓」的空間。諸如:從總體構架和內容上來看,本書偏重於「教」的方方面面(這是必要的),但對「學」的方面雖也常常提及,但缺乏必要的專門性章節安排。再如根據《音樂課程標准》編寫的實驗教材是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體現,但實驗教材畢竟不是定型的「樣板教材」,它必定還要通過試用進行不斷的修改和完善。因此,對於它的評介要留有餘地。
課程改革是當前音樂教學改革的重點,學習《音樂課程標准》,提高廣大音樂教師實踐新課程的教學能力是當務之急,培養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按照新課程教材進行教學的任務也刻不容緩。因此,《新課程教學法》可以說是與時俱進的研究成果,它的問世必將轉化為教學生產力,加快我國音樂課程改革的前進步伐。
列印本文
地址:北京市沙灘後街55號
郵編:100009
版權所有:人民教育出版社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64016633傳真:64010370
內容提要
本書是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實驗稿)的精神,結合實驗區的教學實踐,由國家音樂課標研製組專家和實驗區優秀教研員、一線優秀教師撰寫的。內容包括中外音樂教育發展狀況,音樂新課程基本理念,音樂課程標准與音樂教學大綱比較,音樂實驗教材編寫理念與分析,音樂教學領域,音樂教學設計,音樂教學策略,音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音樂教學評價,新課程與音樂教師素質等十章。本書充分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採用嶄新的結構和體例,針對小學音樂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進行理論指導案例剖析,致力於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本書可作小學音樂教師新課程培訓教材,也可作各類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本專科教材。
.......................................................................................................................................
主編介紹
金亞文 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編輯部副主任、高級編輯。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國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標准組核心成員,國家高中、初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組主要執筆人,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音樂教材常務副主編。
主要研究領域:音樂教育學、審美教育學、音樂美學、音樂史學等。主要著作有《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體系》、《美育與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審美功效研究》、《關於知譜問題的思辯》、《學校美育散論》、《美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音樂審美教育實驗研究》、《基礎音樂教育新理念》,《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的指導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點》、《新課程、新教材與新教學設計》、《音樂課程改革的意義極其背景》、《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音樂新課程與示範教學案例》等。
資料來源:http://wenku..com/view/19dfad51f01dc281e53af003.html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4. 求:關於「小學音樂情境教學」的參考文獻。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優美的音樂可以帶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樂趣。優秀的音樂作品還能讓學生的情感在欣賞音樂的聯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目的。在音樂欣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樂記》的《樂象篇》中告訴我們「樂者,德之華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亦認為:「我們一向對於身體用教育,對於心靈用音樂。」他又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這些都說明音樂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為軸心,對人生價值與人性韻味的整體展現與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逐步充實、不斷豐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悅,最終促進個性和諧而良好的發展。
二
音樂欣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主要功能是:
一、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
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構成了龐大的音樂文化體系。當我們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我們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風格流派體裁,題材作者和創作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文化信息,這就是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在中國北京紫禁城太廟前由張藝謀執導的外國歌劇《杜蘭朵》的演出過程中觀眾對歌劇中被作曲者普契尼採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創作的杜蘭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愛。海外的華人當聽到小提琴獨奏曲子《思鄉曲》就會勾起無限的思鄉情愫,這些就是音樂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學生是文化的接受者、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通過音樂欣賞中的實踐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這種全息化的音樂圖景與本土化的音樂情境,將會在文化的框架下,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二、 音樂欣賞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樂論》中就指出:「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之禮樂而民和睦。」音樂能使人不斷獲得最美好的「高峰體驗」。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他說:「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他們沉浸在一片純凈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悄然消逝,他們不再感到自己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任何距離而相互隔絕。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學生在「高峰體驗」中可以迅速直觀地把握人生的價值、自我實現的幸福與世界的本質,這就是音樂欣賞教化功能的內隱性。它既滿足了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學生個性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三、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是最具音樂藝術本質性和價值性的功能。
音樂的審美從類型上可分為陽剛性和陰柔性的美。從情緒發展上可分為悲劇性和喜劇性的美。
陽剛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類與自然斗爭與命運斗爭的作品,它能讓學生的意志變得堅強;結構宏偉、氣勢彭湃的音樂能讓學生胸懷壯闊、堅毅剛強;熱情樂觀的音樂有助於學生奮發向上的性格。
陰柔性的作品包括寧靜柔和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心情安定、氣息平和;歡娛優美的音樂可以使學生擺脫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煥發;委婉細膩的音樂能使學生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
具有悲劇美的音樂可以培養學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劇美的音樂可培養學生勇敢堅毅樂觀的性格。
音樂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與品格產生廣泛的潛在的影響與作用,使積極的性格特徵得以肯定和發展,消極的性格特徵得以轉化與改變,促使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四、 音樂欣賞的心理功能
音樂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態,是樂音的有序運動。學生會隨著音樂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始終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穩定性。為了聽、辨音樂作品的風格、旋律、和聲等音樂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學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學家對此是這樣解釋,我們身體內部充滿了大量的內部空間、時間和深度感覺結構,有各種感覺的點接合和中心,音樂欣賞正是開闊這些空間和開掘深度的催化劑。因此,欣賞音樂具有改善學生注意力品質和培養想像力的功效,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三
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如何發揮音樂欣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功能呢?以下是我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音樂欣賞的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入物我兩忘的欣賞情境,培養學生形成欣賞習慣的良好開端,一首音樂作品能否激起學生欣賞的熱情主要取決於學生對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約著學生注意的興趣,似熟非熟對人有一種驅使力,適應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為了獲得這種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逼真」的情境,它包括①提供積極、貼切的教學態度。②提供簡單、通俗、藝術化的語言敘述。③提供融科學、藝術為一體的多媒體課件以及掛圖、圖片、教具等,使學生盡可能多的獲得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熟悉感受,促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適度集中性和穩定性,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狀態。
上述情境的創設過程,也是音樂欣賞文化功能的逐步強化外顯的過程。同時,又是音樂欣賞心理功能的具體體現與內化的過程。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負荷整體文化的音樂欣賞逐步逼近並進入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共鳴,促使學生個性發展。
多方引導,互動欣賞。
白居易從「銀瓶乍破水漿迸」的音響中想起「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畫面,列寧從《命運》交響曲中聽出了革命性,這都是音樂審美具有的不確定性。
音樂審美的這種非語言性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學生學習的教導者而是學生主體性學習的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文字欣賞法、圖畫圖形欣賞法和舞蹈欣賞法的結合,達到學生、欣賞材料和教師三者之間的互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想像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主體的創造性思維中的連動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並使人格在「高峰體驗」中獲得升華,促進個性更好實現自我完善。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與教化功能正是在這種互動中交相輝映、溶為一體,起到綜合的促進作用。
中學階段是學生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個體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長發育時期。學生身心的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可能性,其身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還處在變化發展中,因而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運用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由美而求真向善,運用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來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運用音樂欣賞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音樂欣賞的這四種功能相輔相成,對學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職責正在於最大限度地開掘與發揮這種功能,為培養新世紀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貢獻
5. 如何創新小學音樂教學評價
一、創新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音樂基礎是參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不僅給學生的學習觀與學習方式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要求,而且對教師的教育觀念、綜合素質以及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1.先形象、後概念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先概念、後舉例、再練習」。在一次「連線」教學中,我感到學生在分辨延音線和圓滑線時比較困難,所以我改變了這種傳統的作法,試用「先形象,後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從感性入導,我出示了「︵」。提問;「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這條狐線象什麼?」。學生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我便告訴他們:「在音樂旋律中,它叫連線。」。然後我讓學生聽范唱,再劃拍節試唱,這樣,學生便牢固地認識了延音線。這種教法比糾纏於概念不放而勉強為其死記硬背教起來輕松的多,學生學起來也非常愉快,達到了學生自己嘗試的目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主體參與,激勵創新
現代課堂教學認為,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是創新教育的真諦所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大膽地去嘗試新知識、新問題,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極大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賽龍舟》的過程中,我先提出問題「用什麼表現方法能使歌曲聽起來更熱鬧?」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提出,可以一半學生唱,另一半學生喊:「加油、加油」。同學們很來勁,個個躍躍欲試,於是我順勢將他們分成兩組,一齊來感受這種形式的實際效果,果然,歌曲聽起來層次感豐富了,熱鬧了許多。接著我又激勵學生暢想:賽龍舟的場面可熱鬧了,大家爭先恐後,一會兒你快,一會兒我快,我問:「同學們能不能試著改變它的演唱形式來表現這激烈的賽龍舟的場面呀?」這樣,學生在初步接觸到音樂和諧、豐富的同時,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培養。
二、提供說的空間,給予表達的機會
1.說想法,談體會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學生對教學過程的一個回味和小結。一個積極的想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人人都積極參與,並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和創新思維,需要教師用愛心鼓勵他們大膽探究,大膽創新。要允許學生根據教學任務有獨立的創作和實踐,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學生每一個思維的閃光點都給予充分鼓勵。在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
2.說標題,想內容
作品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體現於歌詞、旋律、節拍節奏,體現於創作的背景,同時也體現於作者付於作品的標題上,可以說,標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賞《揚鞭催馬運糧忙》在告訴學生樂曲標題後,讓學生就題目展開想像,然後說說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說:「好像看到一個人趕著馬車、揮著鞭子在運糧食。」「不對,應該是有許多輛馬車,這樣才能突出運糧忙,」教師趁機啟發學生「能想像一下是怎樣的場面?」學生很快就想到了熱烈、忙碌、喜慶的場面。「老師,我還聽到農民伯伯愉快的歌聲。」「農民伯伯糧食大豐收了,心裡樂開了花。」……學生們盡情表達著想說的話,沒想到題目上簡簡單單的七個字竟能引起學生這么一大堆的話語,學生越說思維越活躍,對樂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這樣有目的、有選擇地說標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為下一步的「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三、結合生活經驗,發展創作的空間
音樂創作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有好多內容適宜於學生開展模擬性實踐,進行發散性創編,教師必須善於捕捉這種時機,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作嘗試,通過創作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
1.結合表演創作
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小學生好動、愛表現的特點,為他們提供表演的機會,讓他們嘗試自己創編表演,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如可通過歌表演、用動作表現節奏,根據音樂自編動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把自身對歌曲的感受、情感體驗客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學生體驗到歌曲情感,對內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歌曲的情感,內在的美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美的一種表現。
2.結合歌曲創作
有計劃、有意識地安排學生結合歌曲內容中的可換之處進行創編活動,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學會變通、大膽嘗試。邊唱邊表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易於用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像,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創新教育成為世界教育一大發展趨勢的今天,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中,張開想像創新的翅膀,遨遊於充滿創造快樂的音樂殿堂。
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實踐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像力都會有一定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和閱歷,創設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在教學中靈活實際地採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激發學習熱情,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新的課程觀認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為了培養專門人才,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而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則是以班級為單位,按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施教,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學生學習的探索性和創造性受到限制,同學間缺乏交流,合作、動手機會少,而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很少參與。學生往往成為被動的聽眾和機械的模仿者,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會喪失自主的學習心理,對音樂失去興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學生的個性,擺正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把教師從「教書匠」的角色轉變成音樂實踐的主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
五、以課堂為主渠道,從生活取材,展開創新思維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紮根於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服務,將會對創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家裡經常看到爸爸媽媽為他們做飯而忙碌於廚房的情景,我便將它運用到《買菜》一課的教學中,讓孩子們也做一回「爸爸媽媽」,以組為單位結成各個「小家庭」,開展「烹飪大賽」,讓學生以文具盒作為烹飪工具,橡皮當菜來烹制。在報菜名時,則要求學生用「×××」節奏說出,並將這些菜名取代歌中「×××」節奏處的歌詞,以演唱的形式向別人介紹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學中,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鼓勵下總結並創造,最後又回到生活。這些設計,將音樂教學生活化、平凡化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其實音樂就在我們身邊。
6. 關於音樂教育的書籍。
音樂教育學理論叢書
學生用書
俞玉滋、張援::《中國近現代美育文選》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
伍雍誼:《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
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
教師用書
趙宋光:《論美育的功能》
修海林:《美育在我國教育方針中的存在及其理論表述》
修海林:《美育與音樂教育的若干理論問題》
俞玉滋、張愛援:《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
王耀華:《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之得失》
修海林:《中國音樂教育的兩大症結》
謝嘉幸:《德國音樂教育概況》
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
魏煌:《蘇聯音樂教育》
廖裴言:《日本音樂教育概況》
濱野正雄:《音樂教育學概論》
邁克爾。L。馬克:《當代音樂教育》
H.F.唉伯利斯:《音樂教育理論基礎》
王耀華、鄭錦揚:《高師音樂教育學》
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
趙宋光、羅小平:《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
音樂課程與教學論
學生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音樂課程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藝術課程標准》
教學用書
鍾啟泉、朱慕菊:《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綱要)解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組編:《國外基礎教育調研報告》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音樂課程標准解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藝術課程標准解讀》
曹理:《音樂教學設計》
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
楊麗梅:《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探索》
美國:《國家藝術課程標准》
修海林:《關於國家<藝術課程標准>研製的思想與認識》
滕守繞:《藝術的綜合與綜合的藝術音樂》
劉沛:《美國音樂教育概況》
謝嘉幸:《德國音樂教育概況》
魏煌:《蘇聯音樂教育》
尹愛青:《外國兒童音樂教育》
李丹娜、修海林、尹愛琴:《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和實踐》
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察覺民、楊麗梅:《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
尹愛青:《當代主要音樂教育體系及教學法》
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
音樂教學法
李丹娜、修海林、尹愛琴:《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和實踐》
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王安國:《音樂新課程案例與評價》
藝術課程標准研製組:《藝術課程案例與評價》
滕守堯:《中外綜合藝術教育一百例》
余正民:《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技能訓練》
程蓓蕾:《跳躍的音符—唱遊教學》《藝術課程標准解讀》
察覺民、楊麗梅:《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音樂》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藝術》教材
《綜合藝術課程評價》
《教學評價建議》
7. 著名的四大音樂教學法是什麼
四大音樂教學法包括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鈴木鎮教學法。
它們的主要內容是:
達克羅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因此,音樂學習的起點不是鋼琴、長笛等樂器,而是人的體態活動。」
柯達伊教學法:歌唱是培養音樂素質的最好途徑;採用具有藝術價值的民間和創作的樂曲;音樂應當成為學校重要的課程;重視音樂教師的選擇,強調學校的教育作用。
奧爾夫教學法:一切從兒童出發;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
鈴木鎮教學法:鈴木教學法可說是一種母語教學法,從小即著重兒童潛力的發揮。
拓展資料:
音樂教學法課程目標是分科教學法之一。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系、音樂學院和教育學院有關專業和中等師范學校的必修課。研究音樂教學的理論及其運用。以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為依據,闡述音樂教學的目的、任務及教材編選原則,研究音樂教學規律,探討樂理、視唱、唱歌、器樂、音樂欣賞等教學的步驟與方法。主要任務是培養師范生和在職教師將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及音樂專業知識、技能應用於音樂教育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