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血細胞分析用稀釋液m-3d m-30pd成分一樣嗎
目的研製用於常規ABO血型反定型的簡便試劑紅細胞。方法利用Coulter STKS,CD1700和Bayer2120三種血細胞分析儀的稀釋液制備5ml/dl的試劑紅細胞,45=2℃冰箱保存,每三天對紅細胞的抗原、紅細胞數量和質量、上清液游離血紅蛋白以及細菌生長情況等進行觀察,觀察用三種稀釋液制備5ml/dI的試劑紅細胞的有效期限。結果用coulter STKS稀釋液配製的試劑紅細胞有效期可達20d,用CD1700稀釋液配製的試劑紅細胞有效期可達18d,用Bayer 2120稀釋液配製的試劑紅細胞有效期可達15d。在〈2w有效期內,試劑紅細胞在ABO反定型試驗中敏感度高、抗原特異度強,細菌污染程度最低,可保證常規ABO血型反定型的准確度。結論用血細胞分析儀稀釋液可制備簡便的ABO反定型試劑紅細胞,有效期可達2w。
『貳』 何為"全面"檢測,何為"預稀釋"檢測
是醫院進行血細胞分析時所使用的兩種不同的采血樣的方法。
全血(模式)檢測:指直接抽取患者的靜脈血液,加到抗凝管中,送到分析儀中進行測定。其優點是結果相對准確。
預稀釋(模式)檢測:是指用微量血紅蛋白吸管採集患者手指末梢血液20 微升,加到預先含有1.48毫升的血球稀釋液的試管中,送到儀器中用「預稀釋模式」分析各種血細胞的含量。其優點是采樣方便,患者樂於接受,適合於兒童患者。缺點是各種干擾因素多,結果誤差相對大一些。
『叄』 血細胞分析儀試劑的作用
血細胞分析儀主要分為三種常用試劑:稀釋液,溶血劑,清洗液。
稀釋液:稀釋液中含有多種特殊的鹽份,讓血細胞在稀釋液中保持一定的滲透壓,不會讓細胞的體積和形狀發生變化,以保證血細胞分析儀獲得更准確的數據。
溶血劑:溶血劑主要作用就是溶解血細胞中紅細胞的細胞膜讓胞漿流出來,這樣儀器就能根據顏色的深淺來得到血紅蛋白HGB有多少克。
清洗液:其主要作用就是清洗儀器管路中血液和血液留下各種蛋白,降低血液的交叉污染,保證結果的可靠性和准確性。
『肆』 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 怎樣使用
全自動血球儀使用很簡單的
一般分為三種模式
不知道你的有幾種
一、全血模式
就是你用的樣本是
靜脈血
用抗凝管採好靜脈血把抗凝管皮塞拿下直接放到血球儀的探針下按個測量鍵
機器就可以自動進樣測量了
二、預稀釋模式
這個用到的是
末梢血
也就是指尖血或者耳垂血
先把血球儀調到該模式下,用一樣本至於探針下,按下測量鍵或者稀釋鍵(各家不一樣)探針自動打入一定量試劑,然後取相應血量
一般採用患者的第二滴血
,儀器一般用量
:13微升--20微升
左右
放入樣杯中再放於探針下
按測量鍵即可
三、穿刺模式
該模式只有高檔機有,就是不用把抗凝管的皮塞拔下只要把取好血的抗凝管放進去按測量即可,比較安全,污染率低,價格當然也比較貴
目前進口的品牌高端一些多數都有該功能,國內只有少數幾家,像邁瑞、普朗好像優利特也有。
基本就這樣
你看著用
或者和廠家聯系下
讓他們給你培訓下
畢竟要測人的。
『伍』 血液細胞分析儀的蒸餾水、稀釋液還有血凝素分別是干什麼的
血液分析儀不用蒸餾水,稀釋液一是用來稀釋血液的,因為血液本身很濃;二是使細胞球型化,利於以後的紅細胞計數。溶血素是破壞細胞壁,例如使白細胞破壞細胞壁後露出細胞核,紅細胞破壞細胞壁後釋放出血紅蛋白,才能利用比色法測出血紅蛋白的濃度。
『陸』 白細胞稀釋液(計數液)如何配製
如果是提純過的白細胞,使用PBS即可。如果是全血,需要使用抗凝劑,比如檸檬酸鈉放0.4%(可以配4%的母液,就是PBS里頭加4%的檸檬酸鈉。每9毫升全血加一毫升母液).
Salt Concentration Concentration
(—) (mmol/L) (g/L)
NaCl 137 8.00
KCl 2.7 0.20
Na2HPO4 10 1.44
KH2PO4 1.76 0.24
pH 7.4 7.4
For 1 litre of 1x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1x PBS buffer) use:
- 8.00 g of NaCl
- 0.20 g of KCl
- 1.44 g of Na2HPO4
- 0.24 g of KH2PO4
- Dissolve in 800 ml of distilled H2O
- Adjust the pH to 7.4 with HCl or NaOH
- Add distilled H2O to 1 liter.
自己配麻煩的,有賣濃縮液的買點來兌水就能用了。
PBS成分來自維基網路
『柒』 如何做血細胞分析標本的檢測中的質量控制
血細胞檢測結果的准確性對疾病的診斷、 治療 和監測有直接影響。因此,必須嚴把質量關,認真做好血細胞分析前、中、後的各項質量控制 工作。
1 分析前質量控制
1.1 血細胞分析儀的安裝要求 為確保儀器的正常工作,安裝時應注意:
1.1.1 儀器安放在遠離電磁干擾源、熱源的位置;
1.1.2 放置儀器的實驗台要穩固,儀器兩邊、後部和上面空出至少0.5m的空間,以易於保養和使用,後板和牆壁間至少留出0.2m,以易於散熱和清洗,工作 環境要清潔;
1.1.3 防潮、防陽光直射,通風條件好,室內溫度應維持在15℃~30℃,最佳溫度為25℃,相對濕度為30%~85%;
1.1.4 為了儀器安全和抗干擾,儀器 應用穩壓器最好是凈化電源,並連接符合標準的專用地線。儀器安裝後或每次維修後,必須對儀器的技術性能進行測試、校準和評價。ICSH公布了對血細胞分析儀的評價方案,在對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測定方面,要對儀器測試樣本的總變異、攜帶污染率、線性范圍、可比性、重復性、准確性進行評價。白細胞計數總變異系數應<3%,攜帶污染率<2%,重復性<3%,線性范圍較寬,應在電阻抗法進行白細胞分群時應注意細胞分類結果與顯微鏡檢查的符合性;
1.1.5 儀器的校準、儀器驗收或儀器檢修更換零件後或 臨床使用半年後,必須進行一次校準。儀器校準是保證檢測結果准確與否的關鍵步驟,須高度重視。校準用的標准物一是來自本儀器的配套標准物,二是來自新鮮人血(但定值要求直接或間接地溯源至國際標准)。校準時最好使用新鮮血作為校準物,採用間接溯源到國際標準的定值方法:一是在二級標准檢測系統(即 參考 實驗室)定值,二是在規范操作的檢測系統即在使用配套試劑,用配套標準定期進行儀器校準規范地開室內質控,參加室間質評成績優良,人員經過培訓的儀器上定值,再按推薦校準方法一步一步地校準儀器。
2 分析中質量控制
2.1 每天開機時的檢查: 開機後要檢查儀器電壓、氣壓等各種指標在儀器質檢後是否在規定范圍內,試劑量是否充足,若不足准備好替代試劑。環境溫度是否達到儀器要求,本底測試是否通過,確保有足夠的列印紙列印當天的樣本數據等。
2.2 試劑: 血細胞分析儀的使用試劑一般分為稀釋液、溶血劑和清洗劑3種,良好的試劑對保證儀器的正常運行和日常維護及獲得准確的測試結果至關重要。
2.2.1 最好使用儀器的原裝配套試劑,以保證測試結果的准確性,同時也保證儀器附件的正常使用和儀器壽命;
2.2.2 半自動血細胞儀嚴格掌握使用溶血劑用量及溶血時間,不同儀器溶血劑的用量及溶血時間有差異,溶血劑量不足或溶血時間過短,使細胞溶解不完全,時間太久可使血細胞明顯變形,發生計數誤差;
2.2.3 稀釋液的滲透壓、離子強度、電導率、pH值等指標應作為每批試劑驗收的標准,絕對不允許使用過期稀釋液。
2.3 標本要求: 測試時要檢查血液標本有無凝塊,儀器吸樣前標本充分混勻,且混勻次數、方式要基本保持一致。
2.4 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操作規程是臨床實驗室的法規,人人必須遵守,不得擅自更改,並認真做好儀器日常的清洗,保養工作,同時做好記錄。
2.5 受檢者生理狀態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注意避免由於生理狀態引起的各參數的變化造成的偏差是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如每天的早、中、晚的白細胞總數有一定的差別,一般下午較上午高,劇烈運動、情緒激動、嚴寒、暑熱等使白細胞增多;新生兒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妊娠5個月以上及分娩時白細胞增多;服用某些葯物也可干擾白細胞等,所以對非急診患者應固定時間檢查。 2.6 注意儀器的報警、提示:
2.6.1 堵孔,儀器會出現波形或出現報警聲,指示燈閃爍或提示警告信號(CLOG),應找出原因,及早解除,使儀器回復運轉。
2.6.2 血細胞分析儀在檢測過程中,標本有異常細胞及非典型細胞時,有的儀器白細胞散點圖異常,有的白細胞直方圖異常可在 報告單上或屏幕上或用警告信號(-、-、-或***或Aty/Abn-LY、IMM Gran等)提示出某個區域有異常細胞。種類不同儀器報警方式不同,此時要作顯微鏡下分類。
3 分析後質量控制
3.1 保留標本備查:血樣標本測試完畢,標本應在室溫保留至少一天,以備 臨床醫師對檢查結果有疑惑時復查,核對時用。
3.2 重視室內質控,每天堅持做1~2次質控,檢查當日質控物各參數是否在規定范圍內,只有在質控時才允許檢測病人標本。
3.3 發出實驗結果之前,應由檢驗師或主管檢驗師嚴格審核報告單,查看各參數是否與臨床診斷相符,數據間是否有矛盾及各參數之間的 聯系,仔細觀察直方圖、散點圖的變化以確定實驗結果可否鑒別,是否需要復查或重采標本。
3.4 加強與臨床科室聯系,若報告結果超出生理變化范圍,並與診斷結果不符,要及時與臨床醫師取得聯系,對檢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這就要求檢驗 工作者也應具備一定的臨床基礎知識。
3.5 積極參加室間質量控制,通過參加室間質評可以將自己的血細胞分析儀的准確度與精密度和同類儀器進行比較,及時發現問題,有利於保證血細胞檢測的質量。認真做好血細胞分析前、中、後的質量控制,保證檢驗結果准確、及時、可靠,可以為臨床提供病人的相關資料,為臨床診斷和 治療 提供精確的 科學 依據,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捌』 血液細胞分析儀的血液細胞分析儀
血液細胞分析儀,臨床又稱血液分析儀或血球儀、血球計數儀。
血液細胞分析儀是醫院臨床檢驗應用非常廣泛的儀器之一。以前血常規檢驗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過顯微鏡人工鏡檢,隨著基礎醫學的發展,高科學技術的應用,血液細胞分析儀已成為取代鏡檢進行血常規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帶分類的血液細胞分析儀。 (XFA6000Intelligent智能化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
血液細胞分析儀性能特點:
一、性能特點:
1、現在的血液細胞分析儀都是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絲桿傳動技術,避免了傳統傳動方式(如皮帶傳動)受環境溫度影響的弊端,使定量更准確,更加耐用。
2、在白細胞三分類直方圖和紅細胞、血小板直方圖的鑒別界標上,智能化的自動界標鑒別線使分析結果更加准確。
3、國際領先的雙核嵌入式數字化電路系統,提供強大、穩定的控制與分析能力。
4、數據分析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話(ARM)技術提供最穩定的分析結果。
5、一鍵式操作或手寫輸入信息,XFA6000Intelligent便會自動吸入血液標本進行稀釋、分析、並准確地提供19項參數及3個直方圖22項檢測結果,中文界面、100萬個結果的存儲(含直方圖)、並有真彩8寸TFT屏顯示、內置熱敏列印機自動列印,使得操作過程非常簡便。
6、全封閉穿刺進樣,有效避免對操作者的生物污染風險;具有18個進樣位,能充分滿足檢驗大規模的檢測工作,並具有急診插入功能,XFA6000Intelligent將助您的實驗室創造空前的效率和成果。
二、日常維護非常簡單:
測試前,只要開啟電源鍵,便可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包括電腦自檢、沖洗、灌注通道以及空白值確認。檢測完畢後,按關閉鍵XFA6000Intelligent即可自動沖洗所有通道,然後自動關閉,實現智能保養。
三、智能排堵設計:
XFA6000Intelligent的檢測部採用紅寶石材料,小孔孔徑精確,且光滑不易粘附。另設有阻孔監控功能,並可通過排堵程序進行正負壓沖洗和電子灼燒排除阻塞。
四、安全與環保:
由於XFA6000Intelligent採用無氰化物試劑檢測血紅蛋白,因此省去了麻煩的廢物處理。進樣針內外壁自動清洗功能,給予操作者安全保障。豪華人性的外觀設計將使您的檢驗環境更加舒適、安全。
那在做血常規檢查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才能更好的采血,便於血液細胞分析儀分析結果呢?
一、標本的採集
為了取得准確、可靠的檢驗結果,必須取得高質量的標本。高質量的標本是高質量檢驗的第一步。保證血液標本中各項細胞的完整形態是作為血常規檢驗用的高質量的標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細胞檢驗標本的制備分為採集和抗凝2個步驟。
1.標本的採集
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規檢驗標本,最常用的途徑是靜脈采血和末梢毛細血管采血。各類文獻均表明,靜脈血血樣是最可靠的標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細血管血樣中與靜脈血差異最小且較為穩定的血樣。有研究表明,與靜脈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確性和可重復性仍然較差:白細胞計數明顯高(+8%)而血小板計數明顯低(-9%)。因此,絕大多數專家建議:血常規檢驗特別是應用血液分析儀時,應使用靜脈血。
2.標本的抗凝
用於血常規檢驗的血樣必須經抗凝劑抗凝處理,在目前的眾多抗凝劑中,EDTA鹽(EDTA-Na2,EDTA-K2,EDTA-K3)是對白細胞形態和血小板影響相對較小的抗凝劑,最適合用於血常規檢驗。除采血因素的影響(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數情況下,血樣的質量取決於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血液比例過高時,由於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中出現微凝血塊的可能性增加,在用於血細胞分析儀時,微凝血塊可能阻塞儀器,同時影響一些檢驗指標。血液比例過低,抗凝劑相對過剩,對檢驗指標會造成嚴重影響。血液經EDTA抗凝後,白細胞的形態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和時間及EDTA濃度有關。EDTA的最佳濃度(與血液比)為1.5mg/ml,如果血樣少,EDTA的濃度達到2.5mg/ml,中性粒細胞腫脹、分葉消失,血小板腫脹、崩解、產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這些改變都會使血常規檢驗和血細胞計數得出錯誤結果。這一點在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時尤為重要。
靜脈血和末梢血均可經抗凝劑抗凝成全血標本(標本中不含稀釋液,或對標本造成的稀釋的影響極小),顯而易見,末梢血抗凝標本要達到合適的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多數專家建議,在制備全血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多數專家建議血管採集靜脈血。
無論鏡檢,或是使用血液細胞分析儀,由於絕大多數的對標本稀釋的稀釋液中含有抗凝劑,在一定量的稀釋液中可直接加入微量靜脈血或末梢血液(10-40μl)即可制備成通常所說的預稀釋標本。多數情況下,預稀釋標本的制備適用於末梢血的血樣。
二、標本的稀釋
血液是由血細胞和血漿兩部分組成的紅色粘稠混懸液。在進行血細胞檢驗計數時,直接用血液計數是困難的,無論是鏡檢還是用血細胞分析儀,血液均需合適准確的稀釋後才能進行血細胞的檢驗計數。基於血細胞分析儀的基本原理,在血細胞分析儀的設計應用中,稀釋倍數和計數容量是最重要的設計指標之一。稀釋倍數過低,會形成細胞排隊通過感測器的重合缺損;稀釋倍數過大,則會造成一定測量容量內血細胞的數量過少,這都會嚴重影響血液細胞檢驗的測量精度。
三、標本的儲存
抗凝劑因時間和濃度的不同,會造成對血細胞形態的影響。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靜脈血標本,在標本收集後的5分鍾內或30分鍾後,8小時內(室溫)檢測,可以得到最佳的檢測結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細胞分類的准確數據,則標本可以在2℃-8℃的條件下存入至24小時。
預稀釋標本一般需要在標本制備後10分鍾內予以測量;如果稀釋液中添加細胞穩定劑,預稀釋標本的存放時間也不可超過4小時。
總之,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確的檢驗數據,就要在實驗的每一個步驟中都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本文所講述的內容,僅僅是對血常規檢驗中注意事項的部分總結,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還是請常年處於臨檢一線工作中的老師們批評、指正。
四、血液細胞分析儀計數法:
計數細胞數量多、速度快、易於標准化、計數精確性較高,適合大規模人群健康篩查,但需特殊儀器。某些人為因素(如抗凝不充分)、病理情況(如出現有核紅細胞、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等)可干擾白細胞計數。使用前須按NCCLS規定方法對儀器進行校準,且須認真堅持日常質控工作。
五、紅細胞計數的血液分析儀法檢測原理:
血液細胞分析儀法:用電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血液細胞分析儀的四大屬性探討
血液細胞分析儀又叫血球儀,血液分析儀-是現在醫療領域普遍使用的醫療器械,血液細胞分析儀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臨床血液檢驗的質量和效率。然而,這類高新醫療儀器在鑒別血細胞形態和結構等方面還不夠完善,目前僅可作為全血細胞分析的一種過篩手段。在遇見疑問時,還必須在顯微鏡下復查血片,經過確認、修正或補充後才能發出報告。否則,容易造成漏診、誤診。關於復查的標准,現有的醫學檢驗教科書和操作規程都沒有明確論述。為此,我們根據實踐和體會,並結合國內外有關文獻,對其標准、內容、方法等作初步探討。
1 復查的標准
在什麼情況下要進行復查,迄今為止沒有統一的標准,有人提出只要血液細胞分析儀給出警示信號(FLAG),都應進行復查,這種作法對其范圍的掌握未免過寬。例如,一個外傷急性失血的患者,血液分析儀給出了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偏低的信號,就不一定要為此復查血片。又例如在治療過程中經常作血液學檢驗的患者,往往也不必每次都要復查。Dotson在論述血片復查標准(film review criteria)時建議,每個實驗室應自行規定復查的參數、直方圖或散點圖;出現血液細胞分析儀運行提示信號(instrument fuction figs)或解釋性提示信號(interpretive flag messages)等,都是復查的條件之一,但要結合血液細胞細胞分析儀狀態和患者情況等作全盤考慮。
2 復查的內容
不少人以為復查就是作白細胞分類,其實不然。復查應包括觀察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估計血小板或白細胞數(印證與儀器給出的數據是否相符);觀察有無血小板聚集或紅細胞聚集以及有無特殊形態的異常細胞和寄生蟲等。
3 對復查人員的要求
從事血片復查的人員,必須是經過專業訓練,具有血液細胞形態學基礎與臨床知識,並且對血液細胞分析儀十分熟悉,尤其是熟悉各種直方圖、散點圖的正常和異常圖形,並能對異常圖形的意義進行解釋和評估的人員。
復查者首先要仔細閱讀分析儀給出的各種參數、直方圖、散點圖和提示信號。對可能存在的血液學異常或技術性影響因素等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情況(包括初步診斷等),確定復查的側重點。
將血液充分混勻,盡早推成血片並染色。EDTA抗凝血塗片不同於皮膚穿刺血直接塗片,在細胞形態方面有一些不同之處;另外,抗凝血多半在體外已儲存一段時間,對細胞形態也會產生影響。
4 復查的方法
先用低倍鏡或高倍鏡觀察,了解血片和細胞分布情況,有無血小板或紅細胞聚集(成串、成堆),尾部有無大型、成堆異常細胞等;繼續用油鏡在塗片厚薄適中處瀏覽血片,仔細觀察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並估計其數量。如果觀察結果與儀器報告相符,不需進行任何補充試驗,即可按儀器測定的結果發出報告。
如為貧血或其他血液病患者,其紅細胞數量及相關的指標(如MCV、MCH、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直方圖或散點圖出現異常,則著重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內涵物、著色性、大小一致性,以及有無有核紅細胞等。如有異常,應加以描述並報告。由於血液在體外儲存過久或塗片時的其他技術原因,有時血片的局部區域可能出現一些假的靶形紅細胞、口形紅細胞和假的球形紅細胞等,缺乏經驗的檢驗者往往會將其當作真正的異形紅細胞。最簡單的鑒別方法是瀏覽塗片的其他區域,如果是真的異形紅細胞,全片(而不是個別區域)都可見到同樣的異常。
如果血小板的數目及直方圖,血小板的平均體積(MPV)異常,血小板的分布寬度(PDW)增加,則瀏覽血片首先估計血小板數。Willians等認為,正常情況下,在血片厚薄適中區(每個紅細胞彼此相互接觸但又不重疊),每個油鏡視野,約有血小板8~15個;或每10~30個紅細胞見到一個血小板。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估計[2]。根據我們的經驗,只要平時留心觀察,並積累一定經驗之後,通過瀏覽血片,大致估計血小板數並不難,與此同時,注意觀察血小板的形態。
如果白細胞計數或直方圖異常,首先瀏覽血片,估計白細胞數量並觀察有無幼稚或異常白細胞。如發現與儀器報告不符或有其他異常則進行顯微鏡下白細胞分類計數。關於白細胞分類,一般血液檢驗人員似乎都很熟悉。但要作到准確分類,目前還存在不少困難,個別細胞的分類標准,至今尚未完全統一。
在外周血常規白細胞分類中,將粒細胞分為中性、嗜酸性和嗜鹼性三類即可。有時為了協助感染和血液病的診斷,臨床醫生要求將中性粒細胞進一步細分為分葉核、桿狀核細胞、晚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等。區分桿狀核與分葉核細胞的界限一直是困擾醫學檢驗界的老大難問題。歷史上由於對桿狀核所下的定義不同,導致各家報告的桿狀核的百分比相差懸殊,其參考值自0~5%到12%~18%。為此,美國臨床病理學會(CAP)推薦如下定義:「成熟的粒系白細胞,具有彎曲、帶狀的核形,核葉間沒有線樣細絲(threadlike filament)形成,稱為桿狀核;如果連接核葉之間的橋(bridge)內有染色質,這種橋就不算細絲,也是桿狀核」;「如果細胞核扭曲(twist)、纏繞,造成一部分核壓在另一部分核之上,以至整個核的外形看不清,應判為分葉核。」該建議已被美國臨床檢驗室標准化委員會所採納。按照這一標准,桿狀核細胞的參考值應為5%~10%[3]。不過盡管有了這個標准,由於檢驗人員個人的判斷和解釋不同,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現象。每個實驗室應按統一標准,開展質量控制。
眾所周知,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是一類高度異質性的細胞。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其中有一部分會發生增殖並向漿細胞或幼稚細胞(母細胞)轉化,從而導致多樣的形態變化。如細胞體積增大;胞質變多,藍染加深,有的含有空泡;核呈不規則形態,染色質變得疏鬆,偶爾隱隱約約可見核分裂。但如果缺乏豐富的臨床經驗可能誤認為是白細胞的幼稚細胞。
外周血片復查操作簡單,但技術性很強,並且以檢驗者的主觀判斷為主。一個優秀的檢驗工作者應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血常規直方圖認真進行血片復查,並進行綜合分析,可使多種常見的貧血、白血病、感染等疾病得到及時、初步,甚至明確的診斷。
『玖』 紅細胞稀釋液是什麼
血液加適量的生理鹽水..
一定要稀釋的,因為要使紅細胞吸水脹破,才能使裡面細胞質漏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