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是哪一部分

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是哪一部分

發布時間:2022-07-07 18:10:22

①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② 教育的八大教學原則

1.直觀性教學原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說,直觀的具體手段有以下三種: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

直觀性教學原則的分類以及運用的注意注意事項在講解時要突出。

2.啟發性教學原則: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鞏固性教學原則: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注意到鞏固對於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4.量力性教學原則(可接受性原則):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講解

5.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系統性原則):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6.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7.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掌握知識,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8.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2)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是哪一部分擴展閱讀:

教學原則對教學活動的順利有效進行有著指導性和調節性的意義。作為教學活動的准則,它必然能夠對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起著指導和調控的作用,能夠為教師提供積極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

教學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教學原則確定之後,對教學活動中的內容、方法、手、形式的選擇,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巴拉諾夫指出:「教學論原則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法和論證其效果有賴於作為這些方法基礎的教學論原則。教學論原則體系,就是對學習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徑的總的說明。」

科學的教學原則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科學的教學原則在人們的教學活動的實踐中靈活有效的運用,對教學活動的有效順利地開展,對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都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學生。在共同的年齡特徵基礎上,兒童存在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充分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除學習成績以外,學生的個性特徵的各個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是教師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義不僅包括承認差異,而且包括尊重差異。

小學階段的課程和教學以所有正常兒童可以達到的程度為標准,在達到標準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並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條件幫助他獲得最適宜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難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大批個性充分發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准件」。

3.面向每一個學生。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必須接受的,完成小學教育是中國每一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每一個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於自己的教育。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不能夠要求兒童適應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適應兒童。

③ 教學方法原則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它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當代教學原則體系:

(一)教學整體性原則

它包含著兩重含義:一是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具有整體性,教學任務的完成應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廢;二是指教學活動的本身具有整體性,教學是由一系列教學要素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

(二)啟發創造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能力與創造性人格。

(三)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of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als, tasks, benefits, payroll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roach, effective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aff. Meanwhile, strengthened cost management, focus on staffTraining, employee skills, service qu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aving

④ 王守仁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有哪些

閱讀古人智慧

一、人物簡介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晚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稱其為王文成公。

二、教育思想

(1)「致良知」與教育作用:

王陽明繼承孟子的「內發說」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要求人們憑借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慾。將「格物」理解成「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慾一一追究搜尋出來,要求人們懂得知與行是合一的。正因為「良知」人所固有,作為知識和道德增長的教育過程,本質上是幫助「心體」展開、發育的過程。他以養育嬰兒和種樹為喻,指出教育與這些一樣,就是使其隨時擴充,但要把握好分寸。

(2)「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

認為兒童處於一個重要發展時期,精力、身體、智力等各方面都在發展過程中。教學必須考慮到這個特點,兒童的接受能力發展到什麼程度,便就這個程度進行教學,不可逾越,教學若不考慮學者學習基礎、接受能力,不但不能教好,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把這種量力而教的思想稱之為「隨人分限所及」。 體現在個體身上就是循序漸進,體現在不同個體之間即因材施教。

(3)論教學:

1)教學內容:

為了實現教育目的,他認為凡是有助於「求其心」者均可作為教學內容,讀經、習禮、寫字、彈琴、習射無不可學。

2)教學原則和方法:

① 知行並進,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以致良知為標准,知是知天理,行也是要行天理,人只要切實的去掉人慾,保存天理就自然達到知行合一;

② 自求自得,要達到自求自得,必然採取獨立思考的辦法,提倡懷疑,不盲目迷信書本、聖賢,形成自己的

觀點而不輕易受別人左右;

③ 循序漸進;要求在教學上要顧到學者的心理發展水平;

④ 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資質、個性、長處給以不同教育。

(4)論兒童教育:

首先,他批評當時兒童教育的失誤:重機械記憶,不重啟發思維;重消極防範,不重積極誘導;普遍採用體罰,摧殘兒童的身心,致使兒童厭惡學習。

其次,他從良知說出發,認為樂是心中本體,教學必須引起兒童的樂學情緒,要求教育兒童從積極方面入手,要用培養、誘導、順應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方法進行教育,總之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第三,兒童教育的內容是「歌詩」,「習禮」和「讀書」。

第四,他強調「隨人分限所及」,量力而教。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雖然其目的是為了向兒童灌輸封建倫理道德,但是他反對「小大人式」的傳統兒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體罰等教育手段,要求順應兒童性情,根據兒的接受能力施教,是他們在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等主張,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義傾向,具有歷史性的影響。

⑤ 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4)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5)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7)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考點 5:教學方法

(1)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2)談話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4)練習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實驗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6)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7)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

⑥ 教師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是什麼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提出的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和指導原理。 這一概念表明: 1、教學原則的合目的性。教學活動永遠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進行的,教學原則要能夠促進有效教學,必須有利於目的的實現。 2、教學原則的合規律性。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一般來說,正確的教學原則必然是真正反映了教學規律的,這樣才能給予教學工作正確的指導。 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脫離了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 歷史上的教育家們提出了無數的教學原則,今天在國內外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驗和教學改革中,人們又不斷地提出新的教學原則,各種各樣的教學原則,其適用范圍和有限性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教學原則是人們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如《學記》中便總結了教學相長、啟發誘導、長善救失等教學的寶貴經驗,屬於教學原則范疇,只不過未加科學論證。公元前6世紀,孔子就提出教學中要經常復習和進行啟發等要求。在西方,公元前5世紀,希臘智者派普羅塔哥拉提出練習和稟賦同樣需要,學習要有相當的深度等要求。到了近代,教育家們明確提出了教學原則的概念,制定了一系列教學原則。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1632)中提出37條教學原則,並試圖給予論證。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1834)中,總結了33條「教學規律」與「教學規則」。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Л.В.贊科夫從教學促進學生一般發展著眼,提出了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使全班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等教學原則。巴班斯基運用系統論的整體觀點提出了13條原則。美國J.S.布魯納依據認知派的結構主義心理學,提出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反饋原則,等等。

這里所要講到的教學原則是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或稱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原則) 教學的整體協調原則,是指從教學所承擔的任務來講,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不能偏廢任何一方面;從教學對象來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反對面向部分,以充分體現「教育機會人人平等」的義務教育宗旨和原則;從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來講,要充分發揮各要素在達成教學目標過程中的整體作用。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文以載道,並有教書育人的好傳統。在教學中貫徹教學整體協調原則的基本點是:實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即教學要求向學生傳授反映客觀實際的真理性知識和實際有用的知識技能,使教學內容具有嚴密的科學性,並結合知識技能的傳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學具有教育性,並將二者有機結合。一般來說,科學性是思想性的基礎,不講科學性,把錯誤的思想教給學生,就是誤人子弟,根本談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學性的靈魂,沒有思想性就影響了科學性,因為只有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概念。

⑦ 誇美紐斯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是什麼

在《大教學論》中,誇美紐斯提及的「原則」很多,其中的教學原則多達37條。這些「原則」並不完全是教學原則,含有可以稱為原理和其他的具體規則在內。前者如「自然適應性原則」。從現在意義上所謂教學原則的含義出發,可以歸納出誇美紐斯的教學原則有如下幾點,這些教學原則都有其對應的教學方法。

(一)啟發

要求教師努力調動兒童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內向外地發展。為此,要在遵循自然的基礎上採用直觀教具,並充分利用表揚、獎勵等多種方式,

(二)直觀

誇美紐斯認為知識是從感覺而來,只有通過感覺器官,才能得到真實可靠且難以遺忘的知識。對某些不可能直接感知和觀察的事物,也要採用取代的辦法。

(三)量力

誇美紐斯要求教學應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身心特點,強調選擇學習材料時要適當,要求學生在學習時只需掌握最重要的內容,其他內容則只需領會即可。

(四)因材施教

誇美紐斯既強調人的自然的平等及可受教育性,又重視人的個別差異。主張教育者必須研究兒童、了解兒童、掌握不同兒童的特點,並能夠就兒童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五)循序漸進

誇美紐斯主張學習應當分階段地進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務必使前面的學習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掃清道路。誇美紐斯主張教與學應當貫徹徹底性原則,即學習過的知識要保持長期不忘。為此他主張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直觀地進行教學,課程安排要有系統,要訓練和培養記憶力,強調復述和練習的作用。

道德教育

德育理論在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體系中占據次要地位,並且宗教色彩較重。

在《母育學校》中,誇美紐斯詳細地闡述了學前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強調給予兒童有關德行的初步知識,尤其應當注重節儉和勤勞等良好品質的培養。在《大教學論》中,他主張學校應當培養兒童「持重、節制、堅忍與正直」的道德品質,即以理智指導行動,在日常生活、游戲工作等各方面要適量,自我剋制,以及坦誠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等等。

在德育的方法上,誇美紐斯強調預防、榜樣、實踐、恩威並用、教訓與規則、紀律與懲罰等,主張在運用紀律與懲罰等方法時,對於極端做法要謹慎行之,不可濫用。

誇美紐斯

⑧ 教師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提出的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和指導原理。 這一概念表明: 1、教學原則的合目的性。教學活動永遠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進行的,教學原則要能夠促進有效教學,必須有利於目的的實現。 2、教學原則的合規律性。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一般來說,正確的教學原則必然是真正反映了教學規律的,這樣才能給予教學工作正確的指導。 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脫離了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 歷史上的教育家們提出了無數的教學原則,今天在國內外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驗和教學改革中,人們又不斷地提出新的教學原則,各種各樣的教學原則,其適用范圍和有限性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教學原則是人們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如《學記》中便總結了教學相長、啟發誘導、長善救失等教學的寶貴經驗,屬於教學原則范疇,只不過未加科學論證。公元前6世紀,孔子就提出教學中要經常復習和進行啟發等要求。在西方,公元前5世紀,希臘智者派普羅塔哥拉提出練習和稟賦同樣需要,學習要有相當的深度等要求。到了近代,教育家們明確提出了教學原則的概念,制定了一系列教學原則。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1632)中提出37條教學原則,並試圖給予論證。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1834)中,總結了33條「教學規律」與「教學規則」。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Л.В.贊科夫從教學促進學生一般發展著眼,提出了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使全班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等教學原則。巴班斯基運用系統論的整體觀點提出了13條原則。美國J.S.布魯納依據認知派的結構主義心理學,提出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反饋原則,等等。

這里所要講到的教學原則是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或稱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原則) 教學的整體協調原則,是指從教學所承擔的任務來講,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不能偏廢任何一方面;從教學對象來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反對面向部分,以充分體現「教育機會人人平等」的義務教育宗旨和原則;從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來講,要充分發揮各要素在達成教學目標過程中的整體作用。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文以載道,並有教書育人的好傳統。在教學中貫徹教學整體協調原則的基本點是:實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即教學要求向學生傳授反映客觀實際的真理性知識和實際有用的知識技能,使教學內容具有嚴密的科學性,並結合知識技能的傳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學具有教育性,並將二者有機結合。一般來說,科學性是思想性的基礎,不講科學性,把錯誤的思想教給學生,就是誤人子弟,根本談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學性的靈魂,沒有思想性就影響了科學性,因為只有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概念。

⑨ 教學原則與方法

教育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是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授予學生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其實質是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保證教學的科學性;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並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體現。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聯系實際;重視引導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逐步培養與形成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行「第三次學習」;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能力訓練的關系;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3、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識。這一原則是根據人類的認識規律、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提出來的,也是由中小學學生的年齡特徵所決定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將直觀教具的演示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重視運用言語直觀。
4、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原則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遺產的基礎上提出的,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在教學中的反映,同時又是由我國教育目的所決定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知識創造性地運用於實際;發揚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5、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性;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進行教學。
6、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准確無誤的呈現出來,以便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組織好學生的復習工作,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通過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來鞏固知識。
7、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此原則既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也受我國的教育目的制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教師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並創造條件,盡可能使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都得以發揮。

8、量力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使他們能夠接受,但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此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考慮學生認識發展的時代特點。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是哪一部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間接測量方法包括 瀏覽:986
燧石雜質解決方法 瀏覽:1000
如何毛孔變小最快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28
彎管計算方法 瀏覽:100
蕁麻疹快速治療方法是什麼 瀏覽:100
手機去內存方法 瀏覽:63
小米note3音樂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
柚子茶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822
心理學與治療的研究方法 瀏覽:689
學生在校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534
大數字相加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987
研究學霸學習的方法 瀏覽:649
寫出常用的煮漿方法及特點 瀏覽:186
如何學初三英語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96
快速簡單安全的減肥方法 瀏覽:933
常用硫酸制備方法 瀏覽:817
非淋性前列腺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680
過濾煙嘴使用方法 瀏覽:552
臉部紅血絲的治療方法 瀏覽:331
雙面羊絨的邊如何縫制方法視頻 瀏覽: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