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史料是治學方法嗎

分析史料是治學方法嗎

發布時間:2022-07-07 08:44:11

『壹』 歷史悲劇,對史料分析,應該堅持怎麼樣的治史態度

歷史應該是客觀真實的,歷史研究者也應堅持客觀真實的治史態度。歷史要客觀真實,而史料是客觀真實的歷史的基石史家必須拋棄一切個人的成見和黨同伐異的情緒,以公正的態度,從大量的史實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貳』 周谷城的治學論斷

周谷城是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他在教學的同時著書立說,「縱論古今,橫說中外」,一生著述甚豐,專著10餘種,論文200餘篇。他治學可謂學域廣闊,兼涉史學、教育學、哲學、美學、社會學和政治學,而且持論通辟,堅於求真,自創新說,成一家之言。
就其求學與治學活動而言,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1898至1920年底的求學階段;1921至1930年秋的教書、參加大革命以及賣文譯書為生的階段;1930至1942年的教學與科研並行、政治與學術並進的階段;1942至1949年的潛心史學教學與研究但又投身現實政治斗爭的階段;1950年至今的「老來猶有沖天勁,學府文壇作戰場」的階段。本文限於篇幅,對其治學活動不作具體分析。而綜觀其數十年艱苦的探索與追求,已形成嚴謹的治學方法,使其治學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對此,本文擬作深入論析。
注重打好雄厚的知識基礎,注重知識的積累,這是周谷城治學的第一個突出特色。少時的周谷城讀書很自覺,很刻苦,特別注重打好基礎。6至9歲,他讀完了《三字經》、《百家姓》、《幼學》,還讀完了《四書》《五經》,大多能理解背誦。為了了解世界,學習世界的歷史和文化,他刻苦學習英語,在省立一中讀書時,外國人來校演講,他不僅認真聽,還常常在自習室模仿其腔調,學得維妙維肖,同學們賜他以「洋文大家」之稱。他還在同學中組織英語學會,自任會長。求學期間,他還選讀了許多西方名著。他曾利用一個暑假蠻讀了英文本《邁爾通史》,最初只懂五六成,書讀完時,看其它英文西史時,竟全然懂得。這種「蠻讀」法也是他讀中國古籍的一個方法。
在省立一中求學期間,他自學了《十子全書》,對《老子》《莊子》等書興趣猶濃。他對這些書鑽得很深,這既了解了書中的思想觀點,又活躍了自己的思想,而且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191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高師後,更加努力學習新文化、新學說。他閱讀了大量的西方書報,特別喜歡閱讀《新青年》及該刊介紹的馬列主義叢書,同時閱讀無政府主義者的書,如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貧困的哲學》等,還閱讀了西洋哲學書籍,如杜威、羅素、柏格森、詹姆士等人的著作。他通過認真思考後,傾向馬克思主義。1921年,他在湖南一師教書時,就認真研讀了英文版和德文版的《資本論》原著。由於年青時期的周谷城注意打好知識基礎,注意馬列主義的理論修養,故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他就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支持農民運動,寫出了《論租谷》等文章,還出版了《農村社會新論》一書,在當時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反響。總之,認真讀書,打好基礎,這是周谷城之所以博大精深、學識淵博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學習方法。獨立深思,不人雲亦雲,不妄發議論,力求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這是周谷城在治學中特別堅持的一個原則。青年時期的周谷城就特別反感那種不學無術,不作研究,不獨立思考,人雲亦雲的做法。如他在早年發表的《教育新論》中提出今後中國教育改造的方針時,就運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來觀察、分析此問題,而得出如下結論:
(一)全國人民應有受教育權。
(二)凡受教育者皆為有用人才。
(三)有用之才又必切乎中國之需要。
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問題必在政治問題徹底解決時,始能有徹底之解決。寥寥數語,把中國教育改造之方針問題說得非常透徹。周谷城研究史學,更強調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撰寫的《歷史完形論》,可說通篇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見。他不同意蔡元培先生「史學本是史料學」的觀點,認為不能把史料當歷史,史學家只能「把史料當尋找歷史的指路碑及歷史的代表。」「片斷的痕跡卻並不是歷史之自身」。又如他對紀傳編年本末三體史書體例的評說,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他指出紀傳體不適宜於編著通史,因為它破壞了歷史自身之完整。如「楚漢之爭」,本是一事,參加此事的主要動力為楚漢。而《史記》不以整個的「爭」為敘述之對象,而將其分述於《高帝本紀》和《項羽本紀》之內,故紀傳體史書只適合保存史料,不能作為通史。他對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曾予以中肯評價,認為此書較紀傳編年各體史書為優,特別是它有二個長處尤為突出,第一是比較地接近了人類過去之活動。史不是虛空的時間,不是獨立的人物,而是人物在時間上的「活動」。《通鑒紀事本末》不為人物所拘,不為時間所拘,而以個別的事情為敘述之對象,較為接近人類過去活動之義。第二,該書破壞歷史自身之完整處較少。但它也明顯有三個缺點:
一是事情與事情間或篇與篇間沒有聯系;
二是每一事情之內,或每一篇之內沒有分析;
三是此書未能充分表現人類過去之活動。
在《歷史完形論》這篇重要的史學論著中,周谷城最後得出的結論為:「治歷史而亦著重分析工夫,卻不是為分析而分析;目的只在將人類過去活動之全體或歷史自身之全體分析為許多因素,尋出這許多因素間必然不可移易之關系,從而了解此全體」。這段話雖說是周谷城30年代的主要史學論點,但它對我們今天治史仍有啟示作用。在周谷城其它研究論著中,我們只要稍加註意,都可見到這位大學問家對一些問題的深刻見地。如他闡述史學與美學的關系,說「歷史家從現實中抽出規律,組成理論,以為理想,藝術家從現實中捉住感情,造成藝術品,以為理想。歷史家的理想是指導人的,藝術家的理想是感動人的,然而都是載道的,都推動斗爭,使不斷前進」。這些話都是頗有思想見解的。
在治學中,周谷城很講究獨立思考的方法。比如說在史學研究中,他非常注意史學上的全局觀念,認為歷史的部分與全局是同在的,正如人的手、足、耳、目等是人的整體同在一樣,歷史自身,既有具體事實,又是有機組織;既是部分,又是全局;部分是全局所有的,全局也是部分所不能離開的。如果不注意分析歷史自身各部分的互相聯系,依靠制約,也就把握不住歷史的整體。治史中,周谷城還注意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認為研究中外歷史,只有拿它們對照看看,就能使人們看出研究的重要性,作更切合現實的考慮。
他在《封建長期,似乎不長》一文中,把中國的封建社會與世界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許多特徵作比較研究,如鐵的使用,如城市工商的發達,如社會的自由競爭,如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如學術的發達,如法制的出現如何處理它,如經典的纂集,如統一集權帝國的出現,如封建等級國的沒落,在世界古代史上,都是奴隸制時代的特徵。他認為我們若把中國封建時代的上限或奴隸制時代的下限,由公元前480年移到公元二世紀下半期,則中國奴隸制時代的種種特徵,可以同世界古代史上其他各國一樣,保存完好;否則必須把這一節搬入封建時代,或排斥在奴隸制時代之外,使奴隸制時代變成既短促,又空虛。這可說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種反常現象。如何處理它呢?
一是理論上要糾偏。他認為社會發展史上各階段的長短比例,似乎有一定前一段必比後一段長,後一段必比前一段為短。這大概是生產進步的遲速決定的。時代距今愈遠,生產進步愈遲緩,所歷時間便愈長;反之時代距今愈近,生產進步愈迅速,所歷時間愈短,因此緊接著奴隸制時代之後的封建時代必比奴隸制時代短些。二是處理的辦法,把中國封建時代的上限往下移,這樣,1600年的封建時代,對2400年的奴隸制時代,這樣做,不僅從年代學的觀點,而且從社會發展史的觀點來說,都是有理由的。此外,他在獨立思考中,還非常注意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重視古為今用的問題。
提倡學術上的自由討論,實事求是,「相互客氣,明辨是非」,不搞霸道作風,這可說是周谷城治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早在北京高師求學時,周谷城就喜歡開展學習上的自由討論。他曾組織過一次別開生面的辯論會,自擬辯論題為《人類社會中不應有單獨的知識階級存在》。辯論雙方為北京高師與清華高師二代表隊。周谷城任北京高師主辯人。當時到會者千餘人,可謂盛況空前。自此後,周谷城對學術上的自由討論更為看重。民主革命時期,雖然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但他不怕戴上「赤化」帽子,堅持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來分析問題,爭論問題,明辨是非。如1930年3月,胡適在《新月》雜志寫文章攻擊周谷城為「教育革命的鼓吹家」及其《中國教育歷史的使命》一文中關於封建制與封建形式觀點是矛盾的。周谷城則在《教育雜志》發文反駁胡適,與之辯論。
再如他在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6月),在《新中華》雜志連續發表過《論中國現代化》的文章,批判了學術界「全盤西化」的主張,認為「國人對中西社會文化之差異,尚分辨不清」。提出要加速中國產業革命,須從組織、培養人材、思想文化諸方面進行革新,加速積累資本,在不損害主權的條件下,亦可引進外債發展生產。周谷城指出「自由辯論,即在今日的學術界,仍值得提倡」。至於說到建國後周谷城所發動和參與的學術討論,可謂規模更大,反響更大。如五、六十年代有關邏輯學和美學方面的大討論,就是由於周谷城發表了獨到見解的文章而引發的。
1956年,周谷城曾在《新建設》發表《形式邏輯與辯證法》一文,提出了新見,認為形式邏輯的對象是推論方式,它的法則只是對推論過程的形式規定。它的任務,側重於依據大前提如何推論,卻不問大前提是如何成立的。在認識活動中,「辯證法是主,形式邏輯是從;主從雖有別,卻時刻不能分離」。周谷城的觀點不為人接受,康生曾指示對周文進行批駁,並迫使全國報刊在發表周谷城答辯文字時加編者按「表態」。這實際上是形成了對周文的圍攻。然而,周谷城堅持辯論,以理服人。他理直氣壯地說:「只要雜志給我以篇幅,我可以辯論到底。」後來毛澤東知道此事後,還鼓勵他「不要怕,要積極地寫」發表己見的文章。1962年,周谷城發表了《藝術創作的歷史地位》一文,其中有兩點引起了極大的爭論:一為「無差別境界」或「沒有矛盾的境界」;二為對「時代精神」的解釋,或所謂「時代精神匯合」論。對這些新見解,當時受到了姚文元等人的批駁,並以此作為「文革」中劃定周為「反動學術權威」的一個罪證。然對姚文元的文章,周谷城不以為然,他繼續發文闡發自己的見解。此外,周谷城還就藝術觀和美學家朱光潛作過認真的討論,等等。
這里應特別指出的是,周谷城提倡學術上的自由討論,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但有一前提,這就是要「相互客氣,明辨是非」。學術上的討論切忌「霸道」作風,而應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論是民主革命時期,他發文評論哲學家馮友蘭的《新理學》、《新原人》,評哲學家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還是建國後,討論我國的封建時代的劃分時期問題,或參與史地學術問題的討論,他都采慎重的態度,與人討論問題,以事實為據,充分說理。1958年7月,古田在《新建設》上發表了《評周谷城著〈中國通史〉》一文,對這部書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周谷城並沒有惱怒,或不審慎地予以批駁,他採取的是與作者認真商榷的態度。這一點,從所寫的《評古田對〈中國通史〉的書評》的內容即可看出,文中周谷城引用了古田文中的十段要言,平心靜氣地與作者逐條討論,弄清是非曲直,其依據則是根據無可辨駁的事實,而不是強詞奪理,只憑意氣用事,以勢壓人。
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進行學術研究,但不貼標簽,不搞教條主義。這是周谷城治學中一個顯著的特徵。社會科學研究,離不開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但這種指導,並不等於照搬照抄馬列的詞句,不顧史實來圖解歷史。周谷城最反對教條主義的做法。他做學術研究,總是力圖吃透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使之融化在自己的學術研究中,恰到好處地把理論指導與學術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一點,在他的論著中,可說隨處可見。如他所寫《史學如何為現實服務》一文中,他提出今日研究歷史,必須重寫很多歷史書,也須新編很多歷史書,以為祖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他認為過去許多歷史書是依舊觀點寫出,為舊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屬於舊的上層建築,今天經濟基礎完全變了,舊的上層建築不僅不能為新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且成了它的障礙,倘若只有新的經濟基礎,而無新的上層建築為之服務,研究歷史的,如不很好地注意這一點,或注意不夠,那談不上為現實服務。顯然,周谷城就是運用馬克思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的原理,言簡意賅地闡明了史學與現實的相互關系。
早在30年代初期他寫的《中國社會之變化》一書,他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分析中國之變化,提出西方國家,由於產業革命而興起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的過程中,不斷向中國擴張,由通商到軍事侵略,到經濟侵略,直到扶持支配中國不受任何勢力節制的封建軍閥,使之成為帝國主義支配殘酷壓迫、剝削中國人民,摧殘中國新勢力,奴役中國,從而使中國淪為軍閥統治、軍閥割據與軍閥混戰的軍閥政治,這就是近代中國之變化。這段話可說是一針見血的。作為一個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倘若沒有較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對當時中國之國情是不可能剖析得如此透徹的。
建國後,周谷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研究學術問題,得出科學的結論,可說更加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他在《統一整體與分別反映》一文中,駁斥姚文元「不同階級的不同思想意識不能構成統一整體」的觀點,他指出這種說法與事實是根本不相符的。因為,請問祖國的文化遺產是不是統一整體?然而它卻是包括不同思想的不同意識的,而且自始就包括不同種族的不同語言和信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是統一整體?然而截至今日為止,它不僅包括不同階級的不同思想意識的,而且事實上還有不同階級存在,不同種族存在。如果認為不同意識不能構成統一整體,亦即部分不能構成全體,那麼統一的中國,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遺產都將不能存在了!因此,根據事實說,對立斗爭的部分構成統一的整體是否認不了的。可見,周谷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嫻熟自如的。正是由於他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深厚,故在「十年文革」中,盡管姚文元等人大肆污衊批駁他的正確的學術觀點,他都能不屑一顧,堅持真理,堅信自己的觀點符合馬列主義,不向姚文元等人作任何的妥協。

『叄』 吳承明的治學方法

吳承明將方法分為三個層次:世界觀、歷史觀思維方法;歸納、演繹等求證方法;經濟學、社會學等分析方法。在史無定法原則下,提出經濟發展由核心地區向邊緣地區擴散,可考察移民、貿易、交通等及核心與邊緣地區的關系及城市與市鎮研究,有利於展現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總的歷史趨勢是從區域到一體化的整合)、社會學方法(源於社會學的結構理論、行為和功能學說及人口、心態等成為經濟學的內容。可借鑒社會學的整體思考、比較研究、社會底層研究與社會調查方法等)。他很欣賞布羅代爾(FernandBraudel)長、中、短時段的歷史研究體系,惟其份量大,應分工進行。研究可因對象、條件之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重要的是該方法本身的實用性和對所研究問題、現有資料的適用性。選用理論,主要是啟發性的,而不是實證性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方法,而應集眾家之長。
吳承明在治史方法上著意實證主義原則,他認為西方史學界對實證主義的批判,在本體論上是受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集中針對的是歷史事實的認識論。先生說也應當承認認識的相對性,也許不能終極地認識某些歷史事實,但能不斷地接近它。他認為西方史學迄今並未脫離實證主義,即使一部全部用經濟分析構成的經濟史著作,也首先要求檢驗資料和資料的正確性。但他也認為實證主義不作價值評判是其局限,歷史研究應當有價值評判。不過經濟史學的價值分析頗難,應採用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兩種方法。前者是將研究對象置於其產生或運作的具體歷史條件下考慮,即歷史主義的原則;後者則應當用今天的價值觀來分析歷史事物或行為對當時的作用,還包括對後代及今人的影響或潛在效應。五六十年代在美國引邏輯實證主義治史,要求從一般規律和所研問題的初始條件推導出演變的結果,此方法有許多局限性,結論往往是預言性的,並包含目的論和決定論傾向,是不可取的。
20世紀80年代,隨著文革的結束,各種理論、學說紛紛傳入中國。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系統論等新的理論方法在中國學術界被借鑒和使用,在史學界也引起一場反思。吳承明先生從80年代初開始即多次在學術討論會上談經濟史研究如何借鑒和使用這些方法,並在《晉陽學刊》上發表了《關於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意見》,其後又發表了《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等一系列討論經濟史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分別從歷史觀和方法論、史料學和考據學方法、歷史唯物主義、經濟計量學方法、發展經濟學方法、區域經濟史方法、社會學方法、系統論方法、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的關系等全方位、多視角的解析了各種理論與經濟史研究的關系,以及這些方法在經濟史研究中運用的利弊、如何具體使用都作了詳盡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史無定法的宏論,被經濟史學的後輩作為治史的座右銘。
蓄而不露、厚積薄發,構建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新框架。吳先生堅實的歷史學積淀與數理經濟學功底,將經濟學理論成功地運用於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從市場入手對商品交換、價格、貨幣、人口等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構建起研究中國經濟研究的經濟學新框架。《中國資本主與發展史》雖為吳承明與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共同主編,但是因為許滌新先生1988年不幸病逝,實際上從這部書的規劃、設計、重點章節的撰寫、修改全都由吳先生主持完成。而且由於這部書的編寫時間歷時20年,所以待書出版時許多新的研究資料被挖掘出來,為了使這部巨著能夠達到預期的高水平,第二卷和第三卷全部書稿都是吳先生親自修改補充新的資料。
吳承明對中國經濟史研究是全方位的,他不僅是史無定法的倡導者,更是實踐者研究經濟史不要僅僅用經濟學方法、數量方法,要關注制度和文化的作用。先生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歷史學和經濟學的方法,而且他還關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先生著力於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不僅研究中國的思想文化,同時研究西方的哲學思想,以期從中西比較中探討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根源。
重視思想文化對經濟的作用與影響,從而對經濟思想史頗為注重。他認為經濟思想的產生是對當時經濟制度的懷疑,純粹的經濟思想是對當時經濟思想的懷疑。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偏重文化范疇,與中國哲學史較緊密,要懂經濟史和文化史才能研究。他認為中國經濟思想史有三大問題:義利──價值論、本末──生產論、輕重──流通論。西方經濟學有局限,要總結中國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十分重要。

『肆』 如何理解史學即史料學

論傅斯年的「史學便是史料學」
「史學便是史料學」是傅斯年及史料學
派的代表性話語之一。史料學派誕生少一十
世紀一十年代末至二十年代初.山J幾觀察視
角的不同.人們對它還有不同的稱呼.如新
考據學派、科學史學派等。其代表人物便是
當時頗有影響的傅斯年.他主掌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摩卜石集了一批志趣相
近的史學精英.歷史語言研究所理所當然成
為史料學派的主陣地。
傅斯年提出的「史學便是史料學」.在當
時國勢不振、列強群據.時人為救國多有語
不驚人死不體.常作振聾發嘖之言的情況卜.
也許不算太過新奇。但在史學領域.它把傳
統史學中的歷史哲學、歷史評論、史J的編
撰等一概拒之門外.獨尊史料學.震動之大.
可想}fi!知。但後來的影響證明這種給史學重
新定位的觀l從步{非無稽之談.它的提出自有
其深刻的原因。
理論來源
首先是當時國內普遍興起的「科學熱』,。
近代中國長期領教了西方自然科學成就所帶
來的巨大沖擊.伴隨著痛徹肺腑的創傷.一
改過去視其為「奇技淫巧」的無知.完全臣
服少科學的魅力之卜。五四前後的新文化運
動中.科學與L心主同時)I舉.成為新文化運
動中向舊社會開刀的鋒利武器.其勢銳不可
擋.影響遍及各領域。當時就讀少北大、熱
衷少接受各種新事物的傅斯年也深受觸動.
對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的傳統學問.掃
除因循守舊、了無創新的學風懷有濃厚的興
趣與強烈的使命感。他主持之卜的《新潮》
雜志也經常刊登一些關」幾自然科學的文章。
北大學業完成後.在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的感召卜.1920年傅斯年考取山東啟』費留學
名額.赴英德學習。在倫敦大學研究院他跟
史培曼教授學習實驗心理學、生物學.後又
兼及數學.1923年入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
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勃朗克的量r論所吸
引。對少這種偏重自然科學的原因.其好友
羅家倫解釋說:「要明白他這個舉動.就得要
明白當新文化運動時代那般人的學術心理背
景.那時候大家對自然科學非常傾倒.除了
想從自然科學里而得到所謂可靠的知識}fi!外.
ifu N.想從里而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 f } 1 c P. 20)在
西方學術糾纏不清的有關「歷史是科學還是
藝術』,的討論中.他對探討過程似乎從來都
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堅定了要將中國的歷
史學建成科學歷史學的信念.要以考訂史料
的學術實踐來說話:歷史學是科學。
其次是基」幾傅斯年深厚國學素養。傅家
堪稱是詩}J傳家。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漸是
清朝入主北京後的第一位狀兀.傅家因此以
『開代文章第一家」If1J聞名山左。至其祖父傅
淦.雖博通經史.但淡泊名利.無意科舉。
然If1J他對傅斯年卻寄望甚厚.5歲時便把他送
進私塾.放學回家再課以家學。至1905年傅
斯年10歲時.就己經修畢十二經.此後進入
小學堂.放學回家仍被督促學習儒家典籍。
直到1908年他被其父生前一學生帶至人津讀
J.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它學科上。小
時候對傳統文化的這種深度接觸.為傅斯年
日後奠定了深厚的國學根基。許多人形容他
為通才.一方而是指日後自覺主動去學的自
然科學知識.另一方而就是小時候所學到的
傳統文化知識。與其同在德國留學的內兄.
精研數學、數理邏輯、歷史、音樂、法理.
最後成為彈道專家的俞大維十分佩服他.曾
私卜對人說.搞文史的人當中出了個傅胖J ",
我們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他的重要作品《性
命占訓辯證》收集了占代典籍中有關性、命
的詞條達一力一多個.以比較的方式說明原訓
及字義的演變.顯示出他對占籍的熟悉程度
非同尋常。正是基」幾對占籍的了解.他對占
代的史學及史學家也有自己的評價。他認為
從司馬遷至司馬光中國史學處J幾進步之中.
因為他們的著述能廣泛收集各種史料.盡量
使史學走向客觀.If1J後的史學家大多隻注意
在著J的體例上因循前人.使用別人的材料
If1J不注重自己擴充佔有史料.導致史學發生
退步。後來的歷史上.乾嘉學派的治史方法
頗得他的推崇.當時的史家閻若墟、錢大聽
等人也深為他所欽佩。因為他們的這種治學
方法「很有l從科學的意味.用的都是科學的
方法」of21
再次是德國朗克實證主義史學的影響。
如果說在留學過程中.傅斯年企圖通過對自
然科學知識的廣泛涉獵.為科學治史作方法
上的准備.那麼對他的「史學就是史料學』,
觀l從形成具有直接關系的則是朗克學派的實
證主義史學。朗克在其旱期著作《拉]一和條
頓民族史》的序言中認為「歷史指定給木J
任務是:批判過去.教導現在.以利J幾未來。
可是木}J{不敢期望完成這樣崇高的任務.
它的日的只不過是說明事情的真實情況!f1!
己。; f -}l ( P. 178)其實質就是:敘事是歷史學的最
高方法。歷史學家的任務也僅僅就是通過自
己的研究不斷地接近歷史的原貌。這種觀l從
對傅斯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說:「史學的
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藝術的建設.不是
做疏通的事業.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
或那個主義。>f41cP5)留學歸國後.傅斯年就明
確提出了要把歷史學建設成為「與自然科學
同列之事業」.要使歷史學成為「客觀的史
J贊,、「科學的東方學」。f 51( P. 266)他主持歷史語
言研究所時.也忌作「空論」(指歷史理論的
研究).在《<史料與史學>發刊詞》中他說:
「木所同人之治史學.不以空論為學問.亦不
以『史觀』為急圖.乃純就史料以探史實也。
史料有之.則可因鉤稽有此知識.史料所無.
則不敢臆測.亦不敢比附成式。}> f 51 ( P. 276)因此
手卜諸人也多為偏重治史料之才.如陳寅烙、
毛J水等。據史語所的人十後來回憶.傅斯
年回國時.曾宣稱「我們是中國的朗克學
派」。其後的學術實踐中也處處有朗克學派觀
點的痕跡可尋。
二、理論價值
「史學便是史料學」觀l從.當年提出時就
曾遭人質疑.後至60- 70年代在台灣還不斷
遭人非議.在大陸90年代中期出版的部分有
關近現代史學史的著作中甚至都不見了傅斯
年及史料學派的蹤跡。如果說質疑與非議還
說明至少圍繞這種觀l從仍有不同意見.還有
人能夠看到它的價值所在.例如蔣祖怡說:
「史學便是史料學的話.這種話我不敢承認.
但我卻不能否認史料與史學關系之密切.因
為史料史是研究文學者所必須取資的材
};}. o,> } 61 ( P. 149) I f IJ將其一筆勾銷.則無異J-.否定
了它的存在.這對一個在中國近現代史學史
上曾有過較大成績的學派似乎不太公平。我
們應該正視其價值。
1,「史學便是史料學」首先強調的是史料
的重要性。這有幾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第一如前所述.傅斯年認為中國史學
從司馬光之後少有進步.主要是後世的史家
不再象司馬遷「傳信存疑.以別史料」.不再
象司馬光「遍閱舊史.旁采小說.能夠利用
無限的史料·考定舊記。,> } 51 ( PP. 225- 256)大多隻
是用別人的材料.承襲前人史}J體例來著史.
搞出的只是「化石的史學」.If1J要改變史學發
展的這種不良趨勢.只有從史料上卜功夫。
因此他提出了「史學便是史料學」.希望通過
強調對史料的重視.從If1J使傳統史學走出過
去那種重視史}J編纂.輕視史料搜集整理的
誤區。
第一對史料的強調使近現代史料學迎
來了一個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此之前.曾有
工國維主張將地卜文物資料與占代文獻資料
相互印證的「一重證據法」.陳寅烙主張的
『詩文互證法」.If1J傅斯年對史料搜集與擴充
的重視則為這些方法提供了史料上的支持。
對少史料.傅斯年以自己的獨到看法.提出
了二個原則:「(一)兒能直接研究的材料.
便進步。兒間接的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
創造之系統.If1J不繁1細密的參照所包含的
事實.便退步。(一)兒一種學問能擴張他研
究的材料便進步.不能的便退步。(二)兒一
種學問能擴充他作研究時應用工具的.則進
步。不能的.則退步。」其中第一l從就是強調
要史學工作者要「擴張研究的材料」.「擴張
到史籍材料以外的東西.……如地卜材料的
彝器、甲骨、簡版、明器」等等。}51(PP.256- 258)
他認為「占代歷史.多靠占物去研究.因為
除卻占物外.沒有其他的東西作為可靠的史
料」.If1J我國過去的考占學結果卻沒有應用到
歷史上去。中國史學要有大的進展.必須拋
棄以往那種「紙上的考占』,.從田野考佔中去
找新材料.研究新問題。從1928年到1937
年.史語所在傅斯年親自領導卜對安陽殷墟
進行了大小巧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的珍貴文
物.為中國上占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1富的
原始材料將中國的信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1928年在馬衡的呼籲卜.傅斯年通過蔡兀培
為史語所買卜了幾經周折、深為日木人所凱
覷的清內閣大庫檔案.JI在其主持卜進行了
多年整理.至建國前夕共編成《明清史料》
甲、乙、丙、!-編四十冊.從!f1!使那些幾欲
損毀.進If1J又險些被外國人掠走的珍貴史料
得以保存.為中國史學的研究工作奉獻了極
為重要的材料。不可否認.這些與傅斯年注
重擴充史料的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
2 ,「史學便是史料學」內在包含著要建立
科學史學的觀點
第一排除史學中的非科學因素。他認
為中國的傳統史學中.史料學之外的諸如著
史、歷史哲學等雖然要以客觀的史料為基礎.
或者在客觀史料的基礎上進行抽象.但是在
敘述及抽象的過程中.不可能避免使用藝術
的手法或加入其它主觀的、非科學的因素.
這就導致了它們不能成為科學。因為「歷史
木是一個破罐r.缺邊掉底.折把殘嘴.果
真山我們一齊整齊了.便有我們的主觀分數
加進去了』,。所以.史學當中只有進行史料的
搜集整理與考訂史料的史料學最能成為科學。
那麼要建立科學的史學.毫無疑問.當然要
將含有不科學因素的其它的部分拒之門外。
第一引進各種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他認為地質學、地理學、考占學、生物學、
氣象學、人文學的方法都可以作為歷史研究
的工具。舉其J If1J言:「占史學在現在之需要
測量的木領及地質氣象常識.步{不少少航海
學>。 fsl(P.260)後來他在此工作上雖然沒有彪炳
後世的成績.但在當時的研究中就能考慮到
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
認識到某些自然科學方法也適用」幾歷史研究.
歷史學可以建成一門科學的學科.己經實屬
不易。
3,「史學便是史料學」反映了傅斯年對科
學的堅定信念。一戰之後.許多原先強烈主
張要向西方學習的中國人.看到西方的科學
成就最終以戰爭這樣一種態勢展現」幾世人而
前時.失望之情溢」幾言表(典型的記述可見
梁啟超的《歐游心影錄)))。一些原木就持文
化保守思想.堅持中國文化中心論的人十此
時趁機進行非科學的宣傳.以證明中國文化
優」幾西方文化.甚至可以成為西方文化的救
世祖。當年柳治微在《中國文化西被之商榷》
中就曾指出:中國文化具有「極中和之道德.
極高尚之文學」.「今雖禮教陵遲.然Ifu流風
未沫.……此正西方個人主義之葯石也」。f }l
而對如此非科學的思潮.傅斯年卻不為所動.
仍堅持要建設科學的史學.用行動體現了他
對科學堅信不移.對科學在社會進步中的偉
大作用堅信不移。這在當時無疑起到了對非
科學思潮進行積極抵制的作用。
三、理論局限
傅斯年的「史學便是史料學」的史學觀
念在今人來看.有它積極的一而.但是其消
極的方而也是顯If1J易見的。
從啟蒙時期義大利維柯提出建立科學史
J貨的命題.到愛爾維修要將史學建成象自然
科學一樣嚴密的科學.他們都沒有忽視歷史
發展的規律性.這里體現了資木主義上升時
期資產階級史學的基木觀l從。但在主要資木
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為維護
木階級的政權.否定社會歷史規律、反對唯
物史觀的內容成了資產階級史學理論的主流。
傅斯年所處的時代.西方資木主義經過多年
發展.其取代封建主義時的銳氣不再.If1J世
界各地的無產階級運動又對其政權穩定性產
生嚴重的威脅.作為上層建築的資產階級史
J貨理論也山過去反封建的激進走向保守。在
歐洲.尤其是德國留學過程中.影響他的歷
史語言考據學派主要觀l從就是還歷史原貌.
7{不認為歷史學的任務是判斷過去JI目_為將
來世代的利益!f1!教導現在.即不過多考慮歷
史學的其它功能。這使傅斯年認為史料學以
外的史論及歷史哲學都是一些「空論」.)I目_
極其忌諱這種「空論」.只把踏踏實實做好史
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看作是第一位的。為此他
不僅否定對社會發展規律性的探尋.甚至為
了建立科學的史學.不惜對史學的內在分類
進行任意刪減。但是片而誇大歷史具體和特
殊的方而.Ifu否認它具有抽象與一般內容.
其實正是將史學自我摒棄」幾科學之外的做法。
可以說「史學便是史料學」是傅斯年在歷史
語言考據學派的影響卜對史學的一種武斷的
閹割.它必然造成史學某些社會功能的喪失.
無助」幾人們正確地認識歷史、正視現實和預
知未來。
引進自然科學的方法以建立科學的史學.
這種想法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它對拓寬中國
傳統史學的研究角度、發展傳統史學大有裨
益.但是如果以將史論、著史、歷史哲學等
史學門類逐出史學的范疇為代價.則有l從得
不償失。盡管突出史料學為史學發展准備了
更為充分的材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
基礎畢竟是基礎.微觀的研究終究不能取代
宏觀的統攝.史學如果需要謀求更大的發展.
就不能只停留在微觀基礎研究的層次上.或
者僅僅憑借引進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增加一些
史料。近現代西方人木主義哲學一再強調:
孔德首創的實證主義堅持自然科學是人類文
化的典型.要求一切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化的
觀l從是錯誤的.自然科學的方法不能完全適
用」幾人文學科.尤其是歷史學。歷史發展不
僅有物的.也有人的.其中不斷變化的人性
步{不象一些物的東西那樣.可以通過運用自
然科學的方法加以還原。柯林伍德曾經指出.
「要山人性科學來做的工作.實際上是山、If1J
目_只能山歷史學來做」。f }l ( P. 23s)我們姑目_不論
他對歷史學功能的誇大.但是沒有歷史哲學
的指導.史料學派的史學只能是「重考據If1J
不多發議論」.這使他們的著述「多零碎If1J少
系統」。考察史料學派學者的學術成果.我們
不難發現.大多是史料考證方而的.If1J極少
有以高屋建領的氣勢寫成的貫通性歷史著作。
主要原因就在」幾他們只局限」幾史料與一些細
小的問題.If1J輕視甚至是拋棄了歷史哲學。
以傅斯年為代表的史料學派注重史料的
考證.Ifl}反對在整理史料時進行疏通、推論。
究其實質.是因為他們認為個人的史才、史
識有限.人人都對材料作出疏通、推論.則
不僅對史學的發展無益甚至有害。這一l從
雖有可取之處.但明顯言過其辭。因為歷史
研究以材料為基礎.個人完全可以根據佔有
材料.以自己的才、學、識作出合理的推論.
即使其結論隨著後來新材料的發現有被推翻
的可能.我們也可以非常坦然地解釋:這只
是反映了個人在現有材料基礎上.對不能重
現的歷史進行了最合理的推測。波普爾認為.
既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困難和問題.從!fu
有他們自己的興趣和觀l從.那麼每一代人就
有權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觀察歷史和重新解釋
歷史.去修正或補充別人的不足。他說:「不
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實表現過去』的歷史;
只能有各種歷史的解釋.Ifu N_沒有一種解釋
是最後的解釋;因此每一代人有權利去作出
自己的解釋。每一代人不僅有權利.JI目_也
有義務去這樣做;因為的確有一種迫切的需
要等著解決。,,[9林」「m一4c}4)如果毫無思想地消極
對待證據材料.不僅是寫史.就是史料考證
類的文章.也只不過是摘抄、復述和編排文
獻資料。這就是柯林伍德所謂的「剪刀加漿
糊的歷史學」。Ifu N_這種歷史學在他看來「實
際上根木就不是歷史學.因為它J{沒有滿足
科學的必要條件」.f }l ( P. 292)也就是指它只涉及
到外在的事實.If1J沒有透過材料發現隱藏在
歷史背後的思想。因此這種研究取向最大的
缺陷在J幾:它使史學研究者在歷史認識中的
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限制.從If1J使歷史研究
成果體現不出應有的價值。
可見.「史學便是史料學」的觀l從木身就
是長短互見的。今人.它的提出己然成為歷
史.但它以自己的價值與局限在中國史學發
展過程中留卜的印跡卻不可磨滅。我們可以
批判其局限性.卻不能因此Ifu否定它在中國
近代史學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更不能無視
它的存在.否則便有違客觀的原則.也就談
不上對它進行正確的認識。

『伍』 歷史學研究中有沒有一個研究方法叫「史料實證法」

有的。畢竟有歷史學就是史料學一說。
史學研究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史學家是根據歷史遺留下來的材料、痕跡進行研究的。史料及史料處理於是便成為史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史學家對史料的認識及史料處理的選擇反映了史學本身的演進。傳統史學是一種以政治、人物活動為重點的史學,其材料來源便也主要是各類敘述性的文字材料。19世紀的實證史學流派表明這種傳統史學達到了頂峰:在史料組成上,實證史學家搜集了政府、私人各類檔案、文件、公文信函、財政紀錄、文契、外交文件、司法紀錄等各類與政治事件、人物活動有直接、間接關系的史料;在史料處理中,實證史學家與文獻考據學派結合而對史料進行內證、外證兩方面的考證。
外證即是依靠碑銘學、古文字學、語言學等輔助學科來消除史料的錯誤,辨別其真偽,同時確定其年代、日期。內證分析史料內容的完整性、統一性並將其與同時代的其他史料比較、對照以確定其可靠性和價值。在這一考證步驟結束之後,史學家便將這些史料根據日期及揭示的事件信息順序加以聯貫,編寫成書。

『陸』 什麼是史料分析法

根據歷史資料分析。。得出最合理的結果

『柒』 如何進行史料分析

進行史料分析可以從:閱讀好史料,增強對史料的理解力、聯系課文內容,找到突破口、抓住關鍵,理出要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要閱讀好史料,增強對史料的理解力。要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和題目的要求,認真閱讀,求得正確的理解。不能單憑一詞半語就作結論,要克服泛泛而讀、不求甚解、隨意作答的心理因素。

2、要聯系課文內容,找到突破口。將所提供的材料先確定范圍,放入所學的編、章、節、目中去考慮,然後整體回憶作答。史料分析的內容,不管難度有多大,隱秘性有多深,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痕跡和突破口,抓住突破口順藤摸瓜,問題就迎刃而解。

3、要抓住關鍵,理出要點。把有關內容根據題意有所取捨,有所提煉,內容要點化,不要把整段史料課文內容全盤照抄。還要根據史料分析要求,突破現象求本質,抓住關鍵語句,歸納出正確的鮮明的觀點進行分析。

(7)分析史料是治學方法嗎擴展閱讀:

史料分析的技巧:

1、反復讀兩遍:第一遍粗讀,了解大意。了解材料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系,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這是最重要的一步。考生在找出材料中心內容後,要圍繞這個中心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3、與教材聯系,遷移教材知識:根據史料所述內容和後面的問題,聯系教材中相應的知識進行分析、回答。一般來說,材料或者是教材內容的再現,或者是教材內容的補充或延伸,或者是教材沒有提到的新情景。

盡管材料有可能是新的,但不管多新,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

『捌』 什麼是「史料分析」

看看下面的資料 希望能給你些啟發:
史料

史料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一般將史料區分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 (secondary 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後者是指經過後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但二者的界限經常並不明確(例如史記就很難說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稱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常用的史料的種類如下:

文字史料
史書:距離要研究的時代較近的人所寫的史書,是研究當時的重要史料,例如漢書之於漢代歷史,通典對於唐代制度的歷史。明清的地方誌對各地區歷史的研究等。
檔案文書類:尤其對政治史社會史的研究很有幫助。例如長沙走馬樓吳簡中的戶借資料、唐代的法律條文、明清檔案、南京國民政府的檔案等。

思想或學術著作:反映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學術的發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戰國時代人的想觀念,藉由黃帝內經可了解中國古代人的醫學以及對人的身體的認識。皇朝經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會思想以及政治社會上的問題等等。

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內容雖有虛構之處,但常可反映當時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觀念等,對於文化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從世說新語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雜劇看元代人的觀念及生活,從金瓶梅觀察晚明文化及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遺留:包括如古代的農民歷、商店的帳薄、土地契約書,以及私人來往的書信等。由於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傳下來的東西,常能更真實地反映當時的實際生活及想法。
報刊雜志:為近現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報紙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發展,以及當時人從不同觀點對此事的了解,娛樂性的報刊則可以觀察當時人的文化和生活。

口述史料:多用於現代史的研究,藉由對尚在人世的當時人訪問口述而獲得對歷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其他:包括如碑刻、墓誌、家譜等等。

非文字史料:

圖像類:如繪劃、壁劃、刺綉圖案等,有助於了解當時人的生活及審美觀等,圖像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於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圖
實物類:包括古代建築、傢具、衣物、器物、飾品、錢幣、墓葬,用以探討當時人的生活、及觀念等等。這類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發掘的。

風俗類:藉由對於當今流傳風俗文化的觀察,作為討論歷史現像的依據,
例如由現今對遺留的民間信仰儀式研究為線索,來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或由現在仍存在的原始民族的研究,來推斷早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玖』 如何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絕大多數的學生誤認為:學好歷史只要會背書就行了。所以,學習歷史的一般方法就是死記硬背。這樣的結果,不但扼殺了很多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無法真正培養學生應有的分析能力、綜合歸納能力、史實運用能力等。直接的結果就是,考試時大部分學生遇到大量史料的時候就會手足無措,亂答一氣,完全把所學知識拋之腦後,成績結果可想而知。研究近幾年的中考題就可以發現,題目越來越靈活,直接考死記硬背的知識越來越少,絕大部分題目(不管是選擇題還是文字題)要通過知識的遷移,結合史料,進行分析,解答。
那麼造成學生在史料分析這一環節上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哪些?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來做彌補?
一、原因
1、傳統課堂教學對史料運用的忽略
舊教材課本教材的編排,大部分是按照歷史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影響、評價的編年體順序進行編排。每節課都有相應的一兩段材料來對課本史實進行補充說明與擴展。但,這對浩瀚的歷史史料大海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進行史料的補充,那麼學生在課堂上接觸的史料會少之又少。課堂之外,大部分學生又只習慣於背課上現成的歷史結論和歷史史實。所以,一遇到考試,往往難以將所學的知識與提供的歷史史料進行掛鉤。
2、學生課後作業落實不夠
大部分學生對歷史作業的態度是:鉤鉤選擇題,看看問答題。遇到老師要檢查了,就抄抄問答題。對問答題中出現的史料很少有認真閱讀並做出解答再對照答案進行分析的。時間一長,真正到了考試,學生看到材料往往一眼掃過就開始下筆答題。而這樣的結果就是:下筆萬言,離題萬里。
3、學生心理准備不足。
因為平時接觸的史料少,真正訓練的時間少,所以,大部分學生形成了一個習慣:畏懼史料。一看到一堆的史料就開始害怕,尤其是古代史中的一些古文史料就更不用說了。比如這次初三第一次考試中有一道史料題,材料有一定難度,但答案很簡單,只要從材料中認真閱讀,提煉歸納出來就可以。但,結果是,部分學生史料看都沒看,純粹根據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答不對題,更有小部分同學完全空白。試後問為什麼,學生答:材料看不懂,所以肯定不會做。
4、學生沒有掌握一些答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對於史料題,不管是選擇題還是問答題,還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利用的。學生在這一方面還相對欠缺。比如,審題不清。還沒有讀清楚題目要求和材料就匆匆作答,這是大部分學生存在的一個較嚴重的問題。這次考試中的材料28題中的第1問,題目要求是回答西漢的史實,結果很多學生從西漢一直答到唐朝。此外,對材料題的基本題型,及相應的解答方法沒有形成一定的系統。
二、解決的方法與措施
1、首先,教師在課堂上應適當補充史料
教師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盡可能補充一定的史料,做到「論從史出」,尤其是對一些重難點,盡量通過史料,讓學生分析,然後歸納,做出結論。這樣不但能加深理解,而且,因為是通過分析得出的觀點,那麼一些需要記憶的史實就很容易掌握了。
比如:古代史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有關對老子、孔子及百家爭鳴的各派思想掌握,必須通過補充相應的史料讓學生來理解各派思想的核心,特點,應該怎樣來區分。這樣學生在考試的時候,遇到有關這些思想家其他的史料的時候,才能夠准確的根據其思想的特點判斷出正確的答案。
2、落實作業。
指導學生利用好手中的資料。認真完成作業,從作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材料的能力。並將材料的相關答案收起,定期抽出部分題目進行分析解答。
3、多進行相關材料的訓練和心理的指導,讓學生不再害怕史料。
4、指導學生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史料題的設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類,問題比較簡單,只要求從材料中找准信息點來回答,甚至不必加工。如這次初三考試28題第一問,30題第四問,問題的答案全部來自材料中。
第二類,依據史料,結合所學的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
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並且要靈活運用平時掌握的理論、知識、技能去解答。
第三類,理論聯系實際的題目。要求考生以史為鑒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才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真正目的。
回答這類題目,要求考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知識的遷移,各學科知識的滲透,並且關注社會現實問題。
其次,要採取科學的解析方法。
史料題分析一般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一、認真閱讀
要完整准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初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代文的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而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於我們聯想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
至於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泛讀即整體閱讀。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內容。閱讀的過程中,劃出中心句或關鍵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對似懂非懂的內容要聯繫上下文,再把它和中學課本中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能達到正確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閱讀是針對文後的題目,有選擇地閱讀,是精讀。這次閱讀實際上是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整理的過程。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特別是要挖掘材料間的隱性聯系。
史料後的題目做完後,進行第三遍閱讀。這次仍是通讀史料,檢查一下有沒有把握住史料的主要內容,有沒有疏漏的地方。這一次閱讀是拾遺補闕。
二、仔細審題
教會學生要用三分之二的時間來審題。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准確答題的基礎,那麼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較艱深的史料題。一看材料,心裡發慌,手腳自然就亂了。還沒答題心理就打了敗仗。於是,匆忙地將材料和題目看一下,還沒有理解清楚題意,就草率答題。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殊不知,審明題意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准確回答,不至於答非所問。
仔細審題,首先要看清題目有幾問。其次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如時間、背景、措施、意義等去理解,還要注意有沒有字數的限制,問題之間有沒有聯系。如果遇到評價某人或某物,必須客觀。一般要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評述。另外有些題目的回答,還要考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深層次、多角度、實質性地分析。
三、准確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後,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靠船下篙,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做到語言准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當然,影響史料分析能力的因素有許多。要想提高史料分析能力,也不是三兩天所能奏效的,功在平時。平常要多做一些史料分析題的訓練,熟能生巧。另外,還有待於語文閱讀水平、辨證思維能力的提高。
總之,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有效的訓練,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還是大有希望的。最關鍵的是,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我們都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去落實。

『拾』 考據學按照按治學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哪幾派

按治學方法的不同,他們又可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擅長從研究古文字人手,重視音訓,以求經義;另一派是以戴震為代表的皖派,擅長「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尤精小學,治學從文字、音韻入手,了解和判斷經學的含義,以獨斷與精闢著稱。

閱讀全文

與分析史料是治學方法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將數據轉換成數字方法 瀏覽:592
描寫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瀏覽:422
間接測量方法包括 瀏覽:986
燧石雜質解決方法 瀏覽:1000
如何毛孔變小最快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28
彎管計算方法 瀏覽:101
蕁麻疹快速治療方法是什麼 瀏覽:101
手機去內存方法 瀏覽:63
小米note3音樂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
柚子茶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822
心理學與治療的研究方法 瀏覽:689
學生在校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534
大數字相加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987
研究學霸學習的方法 瀏覽:649
寫出常用的煮漿方法及特點 瀏覽:186
如何學初三英語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496
快速簡單安全的減肥方法 瀏覽:933
常用硫酸制備方法 瀏覽:817
非淋性前列腺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680
過濾煙嘴使用方法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