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張中丞傳第三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張中丞傳第三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6 23:30:57

㈠ 請舉例說明在《張中丞傳後敘》一文中,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來刻畫張巡、南霽雲這兩個英雄形象的

細節描寫傳神。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將人物刻畫得個個生動傳神。如寫南霽雲拔刀斷指,抽矢射塔的細節,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人物的剛烈與嫉惡如仇的個性。寫張巡幾乎全用細節,如讀書盡卷不錯一字,於嵩取架上書問巡,巡應對無錯以及操筆立書,未嘗起草等細節,極其生動地刻畫了張巡博文強記與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徵。

㈡ 張中丞傳後敘的寫作手法

1、敘議結合的寫作特色 全文前半部側重議論,駁斥了污衊許遠的錯誤論調,並補敘和贊揚了張巡,許遠守城捍衛天下的事跡。後半部分側重敘事,著重記敘南霽雲乞師於賀蘭進明的英雄事跡。然後補敘張巡,許遠的軼事。前後兩部分相輔相成緊緊圍繞贊美英雄,斥責小人的主題。 2、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將人物刻畫得個個生動傳神。如寫南霽雲撥刀斷指,抽矢射塔的細節,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人物的剛烈與嫉惡如仇的個性。寫張巡幾乎全用細節,如讀書盡卷不錯一字,於嵩取架上書問巡,巡應對無錯以及操筆立書,未嘗起單等細節,極其生動地刻畫了張巡們博文強記與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徵。 3、人物之間的相互映襯和襯托 文中,張、許、南三個正面人物,相互映襯,各顯個性,許遠官職本在張巡之上,因巡賢能,授權於巡,自然其下,並最後一起守城而死。這里既突出了許遠的謙和讓賢,又映襯出張巡的傑出才能,睢陽城陷落後,敵人勸降南霽雲。張巡呼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將欲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這里一呼一答,既寫出了張巡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又寫出南霽雲想保存實力,何機復仇的心理。而且從他的答語中,可見張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兩個相互映襯,更見英雄氣概。文中南霽雲乞師於賀蘭進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賀蘭進明的卑鄙無恥,襯托南霽雲的忠肝義膽和剛烈性格,刻畫人物極其傳神。

㈢ 張中丞軼事 韓愈

張中丞軼事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是韓愈的一篇議論與敘事相結合的散文。此文寫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這年韓愈正四十歲,已召回京師任國於博士。此時距安史之亂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都初見成效。韓愈政治主張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反對藩鎮割據,維護中央集權。《張中丞傳後敘》即表達了這一思想。文中表彰張巡、許遠抗擊安史叛軍的功績,駁斥對張、許的誣蔑、中傷,以此來歌頌抗擊藩鎮作亂的英雄人物。元和元年(806年)憲宗開始制裁藩鎮。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韓愈重新闡揚張、許功績,無疑是有意義的。

中丞:即張巡(709—757),南陽(今河南鄧縣)人,開元時進士及第,天寶中任清河(今河北巨鹿)縣令、真源(在今河南鹿邑東)縣令,安祿山叛亂,他率兵進入雍丘(今河南杞縣)、抗拒叛將令狐潮的圍攻,後因上級虢王抑兵,他退出雍丘,正好雎陽(治所宋城在今河南商丘南邊)太守許遠告急,張巡帶了三千人,馬進少、睢陽郡城和許遠協同防禦,多次打退敵將尹子奇的進攻,最後因糧盡援絕,在至德二載(757)十月城陷犧牲。在這以前玄宗嘉獎他英勇抗敵,曾授他為從五品上階的禮部主客郎中兼正五品上階的御史中丞,因此可尊稱之為張中丞。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元和」,唐憲宗年號。元和二年,即公元807年。「吳郡」,郡治在今江蘇蘇州市。「張籍」,原籍吳郡,字文昌,唐憲宗元和時著名詩人,韓愈之友。「得李翰所為《張巡傳》」,「李翰」,字子羽,張巡友人,曾親見睢陽戰事。「翰以文章自名」,「自名」,自負、自許。「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許遠」,杭州鹽官(今海寧)人,安碌山反叛時,任睢陽太守,與張巡固守不降,「城陷被執,後遇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雷萬春」,為張巡部將,後與張巡同時遇害,有人認為這里的雷萬春就是南霽雲。這幾句意為,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裡,我和吳郡張籍一起翻閱家中舊書,找到李翰所作的《張巡傳》。李翰因為文章好而自負,寫這篇傳記詳細周密,但我看後還感到有遺憾之處,沒有為許遠立傳,又不記載雷萬春的事跡始末。

以上為文章的第一部分,因《張巡傳》尚有遺憾之處,「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以此籠罩全文,提起以下諸段。

第二部分(2、3、4自然段)照應「不為許遠立傳」,三個自然段,各駁一種謬論。

第2段,「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若」,似乎、好像。「納」,接納。「授」,授予、給予「柄」,權柄,權力。這里指抗敵指揮權。「無所」,沒有什麼。「竟」,最終、最後。這幾句意為,許遠才能雖然比不上張巡,但他主動打開城門,接納張巡,職位本在張巡之上,卻把指揮大權交給張巡,情願退居下位,沒有什麼疑慮猜忌,最終與張巡共同堅守睢陽,壯烈殉難,成就了功業和名聲。「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肅宗至德二載(757)十月,雎陽城陷,張巡、許遠等被虜,尹子奇殺張巡等36人,解送許遠去洛陽報功,至偃師,許遠不屈被害。巡、遠遇難同在一月。是說,城遭攻陷以後被俘獲,與張巡相比,只是就義時間先後不同罷了。「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材智下」,才能智力低下,不明事理。「通知」,通曉。「辭服」,請降。「辭」,這里指口供。安史之亂平定後,張巡兒子去疾曾上書皇帝指責許遠不忠於張巡,並懷疑許遠曾對叛軍屈服,其實是輕信遙傳。當時詔尚書省,使張去疾與許遠之子許峴及百官議,這兩句即此事。這是說,兩家兒子才能智慧不高,不能通曉明白他們父親的志向,認為張巡被殺而許遠成了俘虜,懷疑他是怕死向叛賊說了屈服的話。「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食其所愛之肉」,雎陽被圍,城中糧盡,張巡殺自己的愛妾,許遠殺其奴僕,以其肉充軍糧。這是說,如果許遠真的怕死,為什麼艱苦守衛這小塊土地,殺死他心愛的人讓餓極的部下吃,以抗擊敵人而不投降呢?「當其固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賊語以國亡主滅。」「蚍蜉」蟻之一種,喻微小。「國亡主滅」,當時唐玄宗逃往蜀中,存亡不知,故雲。這是說,當他在圍城中堅守時,外無援軍,所要盡忠的,只是國家和君主罷了。叛賊告訴他:國家已經滅亡,國君已經不在了。「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外無待」句,從至德二載正月到九月,睢陽被圍,朝廷官員未嘗一出救援。當時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屯兵臨淮(今安徽境內),觀望不救。「待」,等待。「猶」,還、仍舊。「且」,將要。「數日」,計算日子。這是說,許遠看救援的軍隊不到而且笨重人卻越來越多,一定拿他們的話當真的。外面竟無援兵可等待而還在拚死守城,人吃人將要吃光,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算出自己死亡的日期。「遠之不畏死以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這是說,許遠不怕死也就十分明顯了。哪裡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全部犧牲,唯能自己蒙受恥辱求得活命的事呢?即便是世上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這樣做。像許遠這樣的賢明的人能幹出這種事來嗎?

這第二段是駁「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這是關鍵,為許遠能洗清「辭服於賊」的冤枉,其餘種種誣蔑就好辦了。為此,作者一一擺出緊要關頭許遠的表現,有以下幾點:

一、「開門納巡……授之以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許遠的忠直磊落,不言自明。

二、「城陷虜,與巡死先後異耳」。說明許遠和張巡一樣,是為抗敵救國而壯烈犧牲的。

三、「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愚蠢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這怎麼能說許遠是怕死呢?鐵的事實給才智低下的「兩家子弟」掌嘴。鐵的事實把他們的誣陷打的粉碎!

第3段,「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自遠所分始」,當時遠、巡在雎陽分城而守,張守東北,許守西南,叛軍從許遠的守區攻入城,故議者有此說。「詬」,毀謗。這是說,議論的人又說許遠和張巡分守雎陽城的西南和東北,城被攻破,是從許遠防守的區域打開的,據此責備許遠,這跟兒童的見解沒有什麼兩樣。「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引」,拉。「絕」,斷。此句意為,把繩拉斷,總有斷頭的地方。「尤」,過失。「尤之」(指受病之臟腑和繩的絕處),為尤,意即歸咎於它。這是說,人將要死時,他的內臟必定有先遭到疾病侵害的地方;拉斷一條繩子,斷開必定有個部位;有人看到情況是這樣,從而責備這個部位,這也是不明道理的啊!「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不樂成人之美」,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卓卓」,特異,傑出。這是說,這些小人好議論,不成人之美,他們就是這樣做的。像張巡、許遠他們所成就的事業,是如此卓絕不凡,還不能免於遭到非議,其他人又有什麼可說的呢?)

這第三段所駁不過是貌似事實,實際不過是迷人眼目的「兒童之見」,不值一駁,卻又非戮穿不可。作者側面迂迴戰斗,舉出日常生活中極普通的事例,「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這是一個正常人都能理解的,作者不再多說,讀者的頭腦中,自然就會完成一個類比推理的過程,認識到:分城而守,城之陷,必有所始。同樣,讀者的頭腦中也會自然而然地認識到:「守一城,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而且是「外無蚍蜉蟻子之援」,城陷是必然的結果,許遠有什麼責任?戳穿了謬論的欺騙性,也就露出了論敵的卑劣丑惡的面目:「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這也是一種事實。指出這樣的事實給予論敵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

第4段,「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逆遁」,事先逃走。「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是說,當張、許二人防守雎陽之初,豈能知道人家最終不來救援,而丟掉城池,預先逃跑呢?假如這個城池守不住,即使躲到其他地方又有什麼好處呢?「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雖欲去,必不達。」「創」,受傷。「殘」,廢。「羸」,瘦弱。是說,等到他們已經沒有救兵陷入絕境時,帶領那些傷殘病弱的殘兵,即使想突圍,也必定達不到目的。「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講之精矣」,考慮得很周密、精當。「守一城,捍天下」,李翰《張巡傳》和《通鑒考異》記載,此地雖重要,若不是張巡善用兵,則「賊若欲取江淮,繞出其外,雎陽豈能障之哉!蓋巡善用兵,賊畏巡為後患,不滅巡則不敢越過其南耳。」「沮遏」,即阻遏。「沮」,阻。這是說,張、許二人那樣賢明,對此一定想得很周到了。守住一座城池,捍衛整個天下,憑借千百名越戰越少的士兵,阻擊成千上萬日漸增多的叛軍,掩護著江淮廣大地區,阻止敵人的攻勢,國家不至於滅亡,這是誰的功勞呢?

第四段作者繼續擺事實,擺正反兩面的事實加以對照,並在事實的基礎上做極易為人明白和接受的推論,從而對敵人反戈一擊,敵於死命。這里分兩層,以上講的是第一層,是擺正面事實,「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論證許遠、張巡的功勛「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一二數」,一個兩個地數。是說,到那時,棄城逃走,保全自己性命,不是一兩個人;擁有強大軍隊,坐視不救的人,四周都是。「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自比」,自附。「淫辭」,指歪曲事實的言辭。是說,今天不追究和評說這些人的責任,卻要指責張、許二人不該死守雎陽,看出這些發議論的人是站在叛逆者的行列,編造一套誇大不實的言辭幫助叛逆者攻擊張、許二英雄。

這段的後一層是從反面事實加以駁斥。「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正反對比給論敵以致命一擊。「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他們簡直和叛賊是一丘之貉!《張中丞傳後序》正是這樣一篇擺事實,講道理,既「正」且「真」的好文章。讓事實說話,是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它會讓敵人露出醜惡的嘴臉,不得不俯首就範。

這第二部分議論的中心是駁斥「張巡、許遠不應該死守睢陽」的謬論。作者主要採用了論證方法中的駁論,而且是從正反兩方面的論據來駁斥的。全段分三個層次:

一是論述睢陽只能守不能棄;

二是論述睢陽的意義:「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仁,其誰之功也」;

三是揭露攻擊張巡、許遠之人是「自比淫亂」,「設淫詞而助之攻」的險惡用心。作者寫「棄城而圖存者」、「擅強兵坐而觀者」的目的是什麼?是寫那些為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人,正在惡毒攻擊張巡和許遠,其實質是為自己當年的丑惡行徑辯護。

第五、六段各成一個部分。第三部分,第5段照應開頭「又不載雷萬春(南霽雲)事首尾」。「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屢道於兩府間,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雲。」「愈嘗」句,貞元十二年(796)、貞元十五年(799)韓愈分別作董晉和張建封的推官,屬幕僚。唐時稱幕僚為從事。此處「從事」用如動詞。「屢道」,幾次經過。「雙廟」,二人死後,天子(肅宗)賜二人為大都督,皆立廟於睢陽,叫雙廟。是說,又沒有完整記載雷萬春的事跡。我曾先後在汴湖州、徐州節度使幕府中任職,常常往來兩湖州之間,親自到人們所說的雙廟去祭奠兩位英雄,那裡的老人常常說起張、許二公的事情。「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南霽雲」,張巡部下的重要將領。雎陽城陷,與張巡同時被害。「賀蘭」,指當時的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他當時駐節臨淮,擁兵觀望,拒絕救援睢陽之圍。是說,南霽雲向賀蘭進明乞求救兵,賀蘭進明妒忌張、許的聲望功跡超過自己,不肯派兵救援。「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和樂,延霽雲坐。」「延」,請。是說,可他喜歡南霽雲的作戰勇猛,不聽他的話,強要留他,為他准備了酒宴和歌舞,請南霽雲入座。「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是說,霽雲慷慨激昂地說:我從睢陽來這里時,那裡的百姓一個多月沒有糧食吃了。今天就是想一個人吃這宴席,從道義上也不忍心;就是勉強吃,也難以咽下去!於是拔出佩刀斬斷自己一指,鮮血淋漓,拿來給賀蘭進明看。所有目睹者都異常震驚,全都被感動激發而流淚。「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愈貞元中過泗洲,船上人猶指以相語。」「浮圖」,佛塔。「矢著」句,箭射塔上磚有半箭深。「志」,這里同識,標記。「貞元」,唐德宗年號。「泗洲」,故治在今江蘇盱眙縣。是說,霽雲看出賀蘭進明還是沒有為他出兵的念頭,就上馬疾馳,離開這里。將要出城時,抽出一箭射那佛寺上的佛塔,箭的半截射進了佛塔上邊的磚中,並說:等我去打敗叛賊,一定除掉賀蘭,這支箭是做標記的。我在貞元年間路過泗洲,船上的人還指佛塔告訴我這件事。「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雲,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降」,作動詞。「降巡」,即使巡降。下文「降霽雲」,同此例。「南八」,南霽雲在弟兄中排行第八,猶言老八。「敢不死」,等於說豈敢不死。「不屈」,意思是不屈而死。這是說,睢陽城陷,叛賊用刀逼迫張巡投降,張不屈服,就把他捆上拉走,打算處死。又逼霽雲投降,霽雲當下沒有答話,張巡向他叫道:南八,男子漢一死罷了,不可為不義的事所屈服!霽雲笑著說:本想要留下有所作為,張公既然有話,我怎敢不去一死呢!於是就沒向叛賊屈服。

第四部分,第6段,標題和開頭一段都點出《張巡傳》,第4、5段也已寫到張巡,但又非主角,第6段專寫張巡遺事,又帶及許遠,這就使得張巡的事跡,許遠的為人以及李翰的文章更加具體而豐富。

「張籍曰:有於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籍大歷中於和洲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起事」,指張巡起兵討伐和抗擊安史叛亂軍。「常」,一作「嘗」,曾經。「大歷」,唐代宗年號。「烏江縣」,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以巡」,因為張巡的緣故。指於嵩追隨張巡死守睢陽。「臨渙」,今安徽宿縣西南。這是說,張籍說:有個叫於嵩的人,年輕時跟隨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抗賊,於嵩曾在圍城之中。張籍在大歷年間在和洲烏江縣見到於嵩,那時於嵩年紀已六十多了。由於曾跟隨張巡的關系,開始時任臨渙縣尉,他愛學習,沒有他不讀的書。當時張籍的年紀還小,粗略地聽到一些張、許抗賊的事跡,沒能細問。「雲: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髯」,指兩頰上的鬍子,這里泛指胡須。「帙」,書套,這里指書套中的書。據說:張巡身高七尺多,胡須如天神。一次看見於嵩讀《漢書》,問他:『為什麼老讀這本書?』於嵩說:『尚未讀熟。』張巡說:『我讀書從不超過三遍,一輩子不會忘記。』於是就背於嵩所讀的書,背完一卷不錯一字。於嵩驚奇,認為張巡只是碰巧會讀這一卷,就隨便抽出其它書卷來考他。張巡沒有一處不會背的。於嵩又拿架上各種書籍,試問張巡,張巡隨他提問,背誦毫不遲疑。於嵩跟隨張巡時間長了,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他作文章,拿起紙筆就寫,從來沒用起草稿。是說,開始守衛睢陽時,士兵近萬人,城裡百姓也近幾萬戶。張巡只要見過一次的百姓知其姓名,以後就不會忘記。「巡怒,須髯輒張。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起旋」,起身去小便。「陽陽」,若無其事,十分安詳的樣子。是說,張巡發怒,胡須就會張開。到了城被攻陷時,叛賊捆住張巡等幾十個人,坐在地上,將要處死。張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看張巡站起,有的站起,有的哭泣,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這是命運決定的啊!大家都哭了,不能抬起頭看他。張巡就義時,面不改色神態安祥像平時一樣。

「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同巡同年生,月日後於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嵩貞元初死於亳、宋間,或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洲訟理,為所殺。嵩無子,張籍雲。」「貌如其心」,指許遠的外貌和內心一樣的寬厚。「亳」,今安徽亳縣。「宋」,即雎陽。「詣」,到。「訟」,訴訟。「理」,法。是說,許遠是個待人寬,很忠厚的長者,外表同他內心一樣,跟張巡同年出生,月份比張巡晚些,稱張巡為兄長,死時年齡為四十九歲。於嵩貞元初死於亳州、宋洲之間,有人傳說於嵩有田地在這一帶,武人搶奪去歸為己有,於嵩將要到洲衙去告狀,被殺害。於嵩沒有兒子。以上這些都是張籍說的。韓愈所以用於嵩事跡來寫張巡軼事,是因為於嵩是睢陽保衛戰的參與者,通過他口述補敘張巡英勇就義的情況和張巡軼事,會更真實,更有說服力。另外於嵩在圍城中倖免遇難,最後卻死於非命,反映了藩鎮割據下,武人專橫跋扈的現實和社會不平。

㈣ 張中丞傳後敘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人物是相互映襯,反面人物構成對比反襯。

許遠舉賢授能映襯出張巡才能傑出、勇於任事。南霽雲欲詐降尋機復仇映襯出了張巡就義不屈殺身成仁的忠勇之氣。眾人的哭泣映襯張巡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

而賀蘭擁兵自重,妒賢忌能,反襯出南霽雲深明大義忠貞剛烈的愛國品質,以及張巡許遠以國家為重,置生死於外的高尚品行。

相關詩文介紹:

《張中丞傳後敘》是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後,對有關材料作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所以題為「後敘」。

全文感情激盪,褒貶分明,議論敘事互為表裡,不分賓主。文中關於南霽雲拒食斷指、抽矢射塔,張巡誦讀《漢書》、起旋眾泣等細節描寫頰上添毫,傳神寫意,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文中表彰張巡、許遠抗擊安史叛軍的功績,駁斥對張、許的誣蔑、中傷,以此來歌頌抗擊藩鎮作亂的英雄人物。元和元年(806年)憲宗開始制裁藩鎮。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韓愈重新闡揚張、許功績,無疑是有意義的。

㈤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前半部分的論證方法。
本文前半部分是駁論,駁論時所用的論據和所採用的論證方法。
類比論證,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論論據。(全文第三自然節)
對比論證,用「棄城而圖存者」、「擅強兵坐而觀者」作對比。(第四自然節)

塑造南霽雲形象的手法?
作者選用了兩個細節:拔刀斷指,射塔明志刻畫南霽雲的形象?
南霽雲的性格特點是嫉惡如仇,忠貞剛烈
作者除了用人物語言、動作描寫南霽雲外,還用了一是對比反襯:用賀蘭的卑劣行徑反襯南霽雲的凜然正氣;二是側面烘托:以「一座大驚」來烘托南霽雲的壯烈舉動。

㈥ 《張中丞傳後敘》的主要手法

文章夾議夾敘,看來是兩大部分,但毫無脫節之感,這首先是因為不管是敘述,還是議論都服務於贊美英雄,斥責小人的鮮明主題.
從整體上講文章的前半部分側重議論,但議論中帶有敘事.例如:"遠雖村若不及巡者,……與巡死先後異耳".這節文字主要對許遠的高貴品質進行議論.但也附帶敘述了許遠開門納巡,授之柄而處其下的事跡.把議論與敘述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再如"這誠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與賦抗而不降乎 "這一節文字主要針對"畏死"的論調進行駁斥,但又包含了對許遠殺所愛的人充飢的事跡的敘述.

㈦ 簡述張中丞傳後敘中的三大駁論,畏死論,城陷有責論,死守論

《張中丞傳後敘》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韓愈寫的。中丞,是官名,全稱為御史中丞。公元755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安史之亂,在討伐安史之亂的時候,張巡被任命為御史中丞,所以稱張巡為張中丞。張巡是討伐安史之亂的名將。
張巡和雎陽太守許遠二人,在雎陽之戰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勛,二人都於雎陽陷落時英勇犧牲。但安史之亂平定後,有的對許、張二人提出了種種非議,甚至污衊許遠有叛變行為,因此,在張巡死後四年,當時有個名叫李翰的人寫了一篇《張中丞傳》,肯定了張巡的戰功,批駁了一些不正確的議論。但是,對於許遠的誣蔑不實之詞並沒有推倒,對張許二人死守雎陽的重大意義也沒有定評。於是在事隔五十年之後,韓愈寫了這篇《後敘》,對張許兩人的歷史功績作出了正確的結論。

張、許二人中,許遠受誣更重,第二段便主要為許遠辯誣。「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是對許遠的總評。抓住最關鍵性的幾件事,充分說明許遠忠於國家,以大局為重的政治品質,同時又緊扣與張巡的關系,讓人感到堅守危城,大義殉國,張巡、許遠是完全一致的,任何想把張、許二人分開,從許遠身上打開缺口的企圖都是徒勞的。在這樣的總評之後,再逐一辯誣,就有高屋建瓴之勢。

辯誣的第一層是駁畏死論。作者從兩家子弟不能通曉父輩心志落筆,庸劣子弟之所以會如此,無非是受流言蜚語的惑亂。當年張、許二人同生死共患難,而子弟互生是非,從這樣令人痛心的事實,人們自然會想到惡語中傷者之可恨。
辯誣的第二層,是駁所謂「城之陷自遠所分始」。小人的這一攻擊,好像抓到一點事實,較畏死論更為惡毒。回擊時必須透過現象,揭示本質。文章以人死和繩斷作比喻,用歸謬法,指出其不達於理。隨後發出感憤,斥責「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指向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非常能引起人的共鳴。
在駁倒小人對許遠的攻擊後,第三段接著為整個睢陽保衛戰辯護。先駁死守論,由申述不能棄城逆遁的原因,轉入從正面論證拒守睢陽的重大意義。「守一城,捍天下……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把保衛睢陽,提高到關系國家存亡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死守論以及其他種種否定睢陽戰役的謬論就統統破產了。作者那種反詰的語氣,即是面對群小加以痛斥的口吻。在這樣大義凜然地斥倒群小之後,便更掌握了主動。於是進一步抓住無可抵賴的事實,給對方以致命的一擊。在睢陽將士艱難奮戰時,周圍棄城逃跑者,擅強兵坐視不救者,比比皆是。那些好議論者竟然放過這類人不提,反而責備張、許死守,完全是居心不良。作者尖銳地指出,這是站在叛亂者一邊,有意製造讕言,幫助他們攻擊愛國志士。這樣一下子便揭穿了小人的陰險面目,使他們再也無法冒充正人君子。

原文及賞析: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8],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9]。兩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12],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13],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14]。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15],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所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許遠雖然在才幹方面好像趕不上張巡似的 ,打開城門,接納了張巡,他的地位本在張巡之上。把軍權交給張巡,自甘居其下,沒有什麼猜忌和妒忌的,最終和張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難,建立功勛和名譽,由於雎陽城沉陷而被俘虜,許遠和張巡不同的是,一個先死,一個後死罷了。張許兩家子弟才能智力低下,又不能相互了解兩位父親的志氣,認為張巡死了而許遠接受俘虜待遇,懷疑許遠是怕死而投降敵人。假如許遠果真怕死的話,為什麼要苦守小小的雎陽城呢,以吃自己心愛的人的肉充飢,為了與安祿山軍隊抵抗而不去投降呢?當他在守圍城的時候,外面沒有極其弱小的援兵,他所要效忠的,只是國家和皇上罷了。而敵人把唐朝已經滅亡了,皇上已經死了的情況告訴他。許遠見救兵不來,而敵軍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定以為敵人的話是真的。外面沒有援兵而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將近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能計算日子而知道死亡的時刻到了,許遠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啊!哪有城被攻破了,他的部下都已經死了,唯獨他蒙受恥辱而求得一生呢?即使是蠢人也不肯做這種事啊,唉!難道說像許遠這樣賢明的人卻會做這樣的事嗎?
本段開頭幾句是對許遠在雎陽之戰中的表現以及他和張巡的關系作了一個總的評價,結論是,許遠的死和張巡的死在性質上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死的時間又先後罷了。接下來的一段話是駁論,駁斥了對許遠的誣蔑,他用邏輯推理的方法論證許遠不畏死。就是說,許遠如果真的怕死,他就不會死守雎陽,不會食其所愛之肉,以與叛賊相抵抗。第二條理由,用的是直接論證的方法,用了假設和反問。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16]。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談論的人又說當時張巡守城東北,許遠守城西南,雎陽城的陷落,是從許遠分擔的地段開始的,拿這個來辱罵許遠,這種議論有跟小孩子的見解差不多。一個人將死的時候,他的內部器官總是有先得病的地方 ;使勁要把繩子拉斷,繩子的斷絕總會有一個地方。觀察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從而責怪人體先受病的內臟和繩子被拉斷的地方,也未免太不懂事理了!小人們喜歡議論別人,不樂意成全別人的好處,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啊!像張巡、許遠成就的功業這樣卓著,尚且還不免受到種種非議,別的人還用說嗎!
這一段所用的方法是類比推理,就是用比喻的方法對論敵進行了駁斥。在進行駁論前,先用一句話做一個論斷:「此又與兒童所見無異」。為了證實這個論斷,他用了兩個比喻,第一個比喻:人之將死,其臟器必先受其病者;第二個比喻: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說明論敵的觀點完全不近情理,繼而是就此事而產生的感慨、評論,批駁有力。
以上兩段為許遠辯誣,也就是給許遠平反。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17],雖欲去,必不達。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19],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在張、許兩公剛守雎陽的時候,哪裡能夠知道別人始終不來援救,因而丟掉雎陽城市先逃走呢?假如雎陽城不能守住,即使退避到別處又有什麼好處呢?等到救兵不至而又非常艱難的時候,率領那些受傷挨餓的殘余部隊,即使想撤退也一定做不到了。張許兩公這樣賢明,他們已經考慮的很周到了!死守一個雎陽城,而起到了捍衛整個唐皇朝的作用。以成千上百將要死亡的士卒去跟日益增多的百萬大軍作戰,(雎陽是戰略要地,守住雎陽就能)掩蔽江淮流域,從而阻遏敵人的進攻勢頭,唐王朝之所以沒有被消滅,是誰的功勞呢!在這個時候,丟掉城池而考慮保存自己的人,不能拿一和二來計數,掌握強兵,坐視不救的人到處都是。不追議那些棄城圖存和坐視不救的人,反而責怪兩公不該死守雎陽,也可以看出這些認識和叛賊站在一起,製造誣蔑之詞而幫助敵人向張、許進攻啊!
這一小段是對那些好議論的小人進行批駁,揭露他們的反動立場。義正詞嚴,起到了統一輿論,統一認識的作用。

㈧ 《張中丞傳後敘》本文夾敘夾議,請分析這種寫作手法的藝術效果

1、敘議結合,生動的突出人物形象。
2、議論以駁論為主。
方法靈活多樣。
論據充實,具有說服力,駁小人,樹英雄。
3、敘述。
選取典型事跡刻畫人物。
在刻畫人物事跡時,選取典型的細節表現人物。
請採納~謝謝~

㈨ 張中丞傳後敘 第三段相關問題急~~~

1他們不去追究非議這些人,反而責怪張、許不該死守
2對比,陳述
3批駁

㈩ 舉例說明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用什麼手法描述張巡,許遠,南齊雲這三個英雄人物

概括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中寫到的張巡、許遠、南霽雲三位人物的性格特徵,舉例說明作者描寫人物所用的手法。
答:前半部分的論證方法。 本文前半部分是駁論,駁論時所用的論據和所採用的論證方法。 類比論證,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論論據。(全文第三自然節)
對比論證,用「棄城而圖存者」、「擅強兵坐而觀者」作對比。(第四自然節) 塑造南霽雲形象的手法?
作者選用了兩個細節:拔刀斷指,射塔明志刻畫南霽雲的形象?

閱讀全文

與張中丞傳第三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回顧性研究包括哪些方法 瀏覽:482
銅炊鍋使用方法 瀏覽:822
電路的圖示方法有什麼 瀏覽:884
支付寶解除關聯手機號的操作方法 瀏覽:46
加熱試管的方法圖片 瀏覽:706
3點減1點計算方法 瀏覽:610
兒童吊頂蚊帳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770
平果手機用什麼方法變得音量大 瀏覽:697
少虧錢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431
男生蝴蝶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328
坐便器的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591
你到底用什麼方法掠走我的芳心 瀏覽:43
確定剪切連接件的方法 瀏覽:52
邦列安使用方法 瀏覽:792
如何給自己洗頭發的正確方法 瀏覽:364
1723減23x7用簡便方法怎麼計算 瀏覽:524
高階段如何制定有效的學習方法 瀏覽:86
如何將數據轉換成數字方法 瀏覽:596
描寫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瀏覽:428
間接測量方法包括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