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社區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1、觀察性研究
研究者不對被觀察者的暴露情況加以限制,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在概念上與實驗性研究相對立。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種方法。
2、實驗性研究
在研究者控制下,對研究對象施加或消除某種因素或措施,以觀察此因素或措施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實驗性研究可劃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干預試驗三種試驗方式。
3、數學模型研究
又稱理論流行病學研究,即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以探討疾病流行的動力學,從而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衛生策略的制定服務。
例如人們通過模擬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會經濟狀況下的流行規律來預測AIDS/HIV對人類的威脅並比較不同干預策略預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
(1)醫學社會學研究方法有流行病擴展閱讀
「研究」的方法包括監測、觀察、假設檢驗、分析研究以及實驗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時間、地區、不同人群的分析。「決定因素」指影響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會、文化以及行為因素。「健康狀況」包括疾病、死因、行為如吸煙、對於預防措施的反應以及健康服務的提供和使用情況。
「特定人群」指那些有某些特徵的人群,即研究所關注的人群。「防制疾病及促進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學的研究目的——促進、保護、恢復健康
② 什麼是社會醫學社會醫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社會醫學是從社會學角度研究醫學問題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社會因素對個體和群體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規律,制定各種社會措施,保護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對社會醫學概念的認識並不統一,研究內容的重點亦不相同,所以名稱也不同,如有社會衛生學、公共衛生、公眾衛生學等。
社會醫學(sociaI medicine)是從社會的角度研究醫學和衛生問題的一門交叉學科,它研究社會因素與個體及群體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制訂相應的社會衛生策略和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生命質量,充分發揮健康的社會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證實,影響人類疾病與健康的因素多種多樣,而且互相關聯。例如,人類某種疾病既可以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找到結構缺陷,也可在反應器官功能的生理生化指標受現異常,還可以追溯到患者家庭和人際關系方面出現的障礙。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不能忽視。這些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常常互為因果、綜合作用,引起疾病發生、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人們不僅要從生物因素,還要從心理和社會因素方面認識和防治疾病。這就客觀上要求醫學與社會學,醫學與心理學之間相互滲透,以促進醫學的進一步發展。由於人具有生物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因此,對於生命、疾病和健康的本質認識,也需要從這兩種屬性及其相互關繫上進行探索。[1]
對象內容
社會醫學是從社會的角度研究與人群的生、老、病、死有關的醫學問題,在生命的准備、生命的保護和提高生命質量三個不同階段中研究社會因素發揮的綜合作用,研究衛生保健和醫療衛主事業管理的理論依據,為保障人群健康制訂相應的衛生目標、政策、策略與措施。社會醫學運用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衛生管理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和人口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與研究方法,研究社會衛生狀況及其變動規律,為改善社會衛生狀況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訂衛生政策和策略。
隨著生產社會化和科技現代化,越來越多的醫學科學技術成就闡明了社會因素對健康與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社會醫學的興起,是醫學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標志,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由於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和疾病譜從傳染病為主向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轉變,醫學模式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與此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已向四個方面擴大,即從單純治療擴大到預防保健,從生理擴大到心理,從醫院服務擴大到家庭和社區,從單純的醫療技術措施擴大到綜合的社會服務。為適應醫學模式轉變而發生的上述四個變化,是醫學社會化的必然趨勢,也是產生社會醫學的客觀依據。社會醫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研究社會衛生狀況,主要是人群健康狀況。社會醫學以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社會調查的方法,研究社會衛生狀況,主要是人群的健康狀況,尋找主要的社會衛生問題,發現健康弱勢人群及重點防治的對象,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以及應對策略,對社會衛生問題作出社會醫學的「診斷」。
2.研究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別是社會因素。社會醫學應用現況調查、回顧性調查及前瞻性調查等多種研究方法,研究各種因素特別是社會制度、經濟狀況、文化因素、人口發展、生活勞動條件、行為生活方式以及衛生服務等眾多社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③ 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包括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按照設計類型分為觀察法、實驗法和數理法三大類。
1.
觀察法中又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2種設計類型,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揭示流行或分布的現象,提供病因線索,提出病因假設,它包括個案報告、現況調查、疾病監測、生態學研究等。分析性研究主要是研究影響分布的因素。檢驗病因假設,它主要包括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
2.
實驗法主要是研究評價疾病防治干預措施的效果,可確證病因假設,它可分臨床試驗和現場試驗,後者包括個體試驗與群體試驗。
3.
數理法主要是通過對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建立數學模型來預測疾病流行趨勢、描述疾病流行規律、考核疾病防治效果。
④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觀察法
由於流行病學是人群中進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實際上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對象發生的條件,因此,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
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通過觀察而正確、詳細地記載疾病或健康狀態按時間、地點、人群各種特徵(如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等等)的分布特點,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點。為了正確的描述分布,必須有明確統一的診斷標准、准確的病例(或因子)數字以及人口數字。
通過描述流行病學獲得的資料也可對病因提出線索或假說,或對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study)
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學(analytical epi-demiology),對所假設的病因或流行因素進一步在選擇的人群中探找疾病發生的條件和規律,驗證所提出的假說。
主要有兩種:
①從疾病(結果)開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從時間上是回顧性的,所以又叫回顧性(retrospective)研究。
②從有無可疑原因(病因)開始去觀察是否發生結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隊列(或群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從時間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時還需要廣泛使用多種其他有關的技術與方法。所需要的方法在數量上有超過臨床所需。比如傷寒病,臨床培養出傷寒桿菌即可以診斷,流行病學有時還需要知道其噬菌體型或其他特徵;臨床只需要從病人中分離細菌,流行病學還要檢查外界物品、土壤、水中的細菌。流行病學需要做大量人群的檢驗,需要快速方法,以便在短時間內做大量標本檢驗。所以,流行病學研究需要設備良好的許多種實驗為其服務。
(二)實驗法
流行病學中所用的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也叫作實驗流行病學(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它和一般醫學基礎學科的實驗不同,主要在人群現場進行。人群現場是流行病學的主要的、最大的實驗室。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又可分為: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和人群現場試驗(community field trial)。後一類實驗中對病因進行干預的又叫干預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或譯作防治實驗研究)。當被觀察對象不能隨機化分組時,叫作半實驗或准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如衛生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與服務的評價研究等。
(三)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1.理論流行病學研究
理論流行病學(theoreticalepidemiology)研究也叫數理流行病學(mathematical epidemiology)研究,是將流行病學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建立有關的數學模型(modelling)或用電子計算機模擬(computer simulation),進行理論研究,又叫數理性研究(mathematical theory study).
2.方法的研究
在著手一項特定研究之前,需要將研究中所使用的技術加以完善,發展收集數據資料的技術,改進疾病分類等。它是為進行和完善流行病學研究所必需的,但其本身並不是直接的流行病學研究。
⑤ 社會醫學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1、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學研究的基礎,主要方法為現況研究,通過調查描述疾病的分布和各種可疑致病因素的關系,提出病因假說。
2、分析性研究:一般是選擇一個特定的人群,對由描述性研究提出的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設進行分析檢驗。它又分為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
3、實驗性研究:流行病學實驗是在人群現場中進行的,將觀察人群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給試驗組施加某種干預措施,通過隨訪觀察,判定干預措施的效果,進一步驗證假說。
(5)醫學社會學研究方法有流行病擴展閱讀:
社會醫學的教學目的
傳統的醫學教育局限於生物醫學教育模式,強調從生物醫學的角度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及發病機制,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康復技術等。
然而,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的死因譜和疾病譜都發生了或正在發生深刻地轉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意外傷害成為主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這些疾病大多與人類自身的行為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
而過去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傷寒、天花等急性傳染病不僅被人類認識,並且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消滅,但是許多新的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伴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成為波及全球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
因此,要有效防治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保護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質量,單純依賴生物醫學技術的作用是不夠的。需要充分重視社會因素的作用,發揮社會功能並採取綜合社會衛生措施,才能促進生物醫學技術發揮最佳的社會功能。
⑥ 社會醫學的研究內容包括
醫學社會學主要研究的內容有:①醫學領域中的角色,主要是醫生、護士、病人等角色;角色行為,包括求醫行為、施醫行為、遵醫行為等;角色關系,包括醫患關系、醫際關系、醫護關系、護際關系、患際關系等,以及角色組織、角色流動和角色變遷等。②醫學與各種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如醫學與政治、醫學與軍事、醫學與經濟、醫學與文化、醫學與宗教等的相互關系。③不同類型的醫療保健機構的組織結構、服務形式和社會效用。
研究方法
醫學社會學主要是運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般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論和方法。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流行病學方法、實驗醫學方法、臨床觀察方法等醫學方法也越來越多地被引進了醫學社會學的研究。
中國情況
醫學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的興起,始於1981年12月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的首屆全國醫學辯證法學術討論會上成立的「醫學社會學研究組」,隨後出版了內部交流刊物《醫學社會學研究通訊》。1982年5月在中國社會學會首屆年會上,醫學社會學研究組為中國社會學會接納。1982年8月,在黑龍江省鏡泊湖召開「醫學社會學近期工作規劃會議」。1983年8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舉辦「全國首屆醫學社會學講習班」。1984年8月,在河北省北戴河召開了首次醫學社會學學術討論會。江蘇、北京、山西、陝西等地也建立了醫學社會學研究組,開展了一些專題研究。《醫學與哲學》、《中國醫院管理》、《中國社會醫學》等雜志有專欄刊登醫學社會學文章。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相繼開設了醫學社會學課程。1983年,台灣出版了藍采鳳、廖榮利合著的《醫學社會學》;1985年,中國醫院管理雜志社出版了劉宗秀、阮芳賦主編的《醫學社會學概論》;1986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建章主編的《醫學社會學》;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美國H.恰范特、蔡勇美和中國劉宗秀、阮芳賦合著的《醫學社會學》。
⑦ 流行病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總體分為觀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學和分析流行病學;實驗法,也稱實驗流行病學;數理法,也稱理論流行病學。
⑧ 醫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醫學社會學主要是運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般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論和方法。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流行病學方法、實驗醫學方法、臨床觀察方法等醫學方法也越來越多地被引進了醫學社會學的研究。
⑨ 流行病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按照設計類型分為觀察法、實驗法和數理法三大類。
(1)觀察法中又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2種設計類型,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揭示流行或分布的現象,提供病因線索,提出病因假設,它包括個案報告、現況調查、疾病監測、生態學研究等。分析性研究主要是研究影響分布的因素。檢驗病因假設,它主要包括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
(2)實驗法主要是研究評價疾病防治干預措施的效果,可確證病因假設,它可分臨床試驗和現場試驗,後者包括個體試驗與群體試驗。
(3)數理法主要是通過對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建立數學模型來預測疾病流行趨勢、描述疾病流行規律、考核疾病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