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懷瑾講中國歷史兩萬
從紅軍這個角度上來說,超強的意志力在中國歷史,甚至世界軍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能夠走完兩萬五千里,的確都是忠誠的戰士。也正是有這種意志力,才可以利用險惡的環境,擺脫對方的追擊,比如草地,比如雪山、沼澤。同時,長征中的軍事指揮,也的確十分優秀。從蔣的角度上來說,第一,地方軍閥的存在,不管是在開始的圍剿階段,還是後來的追擊,都有地方軍閥『放水』的行為。同時,蔣在追擊的過程中,也有借機鏟除地方勢力的心思,總之,國府的力量是分散的。這也是國軍很多情況失敗的原因,不管是對共還是抗日。第二,也是深層次原因,蔣無法解決中國根本的土地問題,這是紅軍始終無法剿滅的重要原因,江西滅了,四川還有,陝北還有,像韭菜一樣割不絕。第三,國際的局勢,日本的侵略越來越緊迫,蔣雖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但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而西安事變,就是這種影響的終極反應。
㈡ 南懷瑾講中國歷史有兩萬年
中國特定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分界線
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關於春秋戰國斷代,歷來說法不一:或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或以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
得名由來
春秋戰國來源於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
而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是國別體的史書,作者是西漢的劉向。
㈢ 南懷瑾對中國文化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淺見:首先對中華文化的正本清源。文化思想在流傳過程中,它的本義或致缺失,或被無意·有意扭曲,中華文化到現在的很多精義已經失去。南先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講解,以經解經,以史解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貢獻。請恭讀《論語別裁》,《老子他說》等,自能體認;
再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胸懷。南先生在述及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時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義,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而且中華文化善能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而使其融入自身體系。如南先生曾經派其弟子到美國去提倡孝道,學習西方文化,並預言二十一世紀是中華文化的世紀。
三者,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南先生一生不辭勞倦,披肝瀝膽,辦學講學,勉勵後學,提倡兒童讀經等等,推動著中華文化的復興。
㈣ 南懷瑾講中國歷史兩萬多年歷史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從周文王到孔子為五百年算起,是第一期。
孔子以後這個五百年,中間就是漢朝統一,漢武帝跟董仲舒整理文化,這是第二個五百年。
由漢武帝到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禪宗的傳入為第三個五百年。
然後由達摩祖師到宋儒的興起,是第四個五百年。
理學家的興起到王陽明的學說影響整個東方民族,為第五個五百年。
由王陽明到歷經近百年來未有的巨變,為第六個五百年。
到現在二十世紀結束,二十一世紀之初,剛好是第七個五百年開始。
㈤ 對南懷瑾的看法
這個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他的作品有的人喜歡,自然就會奉為國寶;有的人不喜歡,自然也不會多看。當然,每個人的作品都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就看你自己怎麼甄別,能否從中學到正確的東西。
南懷瑾非常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因此反對五四運動認為其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南懷瑾先生認為中國能歷數朝甚至外來統治仍不亡,乃是中國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幾年來大力推動兒童讀經運動,希望能將讀中國古書的基礎往下紮根, 以挽回目前中國人幾乎對中國自身文化毫無認識的大斷層。 惟其兒童讀經運動,以推動「中、英、算」三者並進,非獨厚中國國學也。 而所注重之讀經部分,又以四書五經為主,尤以四書為重, 冀能為中國孕育出經世濟民之材,而非詩詞歌賦之材也。
㈥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八萬里悟道,終究詩酒田園。原文如何出處
出自南懷瑾的對聯。原文: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原文解釋:
在生活中要用佛家的慈悲為懷,道家不屈不撓的風骨,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大度的看待世界。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身體力行,腦子勤於思考,從容不緊不慢的生活。縱觀歷史三千年,人們追求的不外乎功名利祿,悟道很久,最終把酒話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灑脫。
(6)古人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方法南懷瑾擴展閱讀: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台灣,並受邀到台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
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
對於南懷瑾的學術造詣,有著非常不同的評價,但不管人們如何評價南懷瑾,都掩蓋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 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除此之外,對於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皆有專精,可謂是博學多才。
南懷瑾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述極為豐富,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 《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三十多種著作,曾被譯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八種語言,影響了眾多中外人士。
㈦ 南懷瑾是什麼人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台灣,並受邀到台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
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7)古人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方法南懷瑾擴展閱讀:
南懷瑾故居重修對外開放
南懷瑾故居,原取名樂清老幼文康活動中心,位於浙江省樂清市翁垟街道地鹽村,佔地4.29畝,房屋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體呈兩層樓中式風格,三面環水,白色圍牆圍繞建築,圍牆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質大門搭配褐色樑柱,庭院左側南懷瑾站姿全身銅像。
中心向周邊居民免費開放,成為當地人文娛生活最重要的場所。南懷瑾故居舊址是南懷瑾從出生到17歲的居住地。
1992年,樂清市人民政府經南懷瑾本人應允後,捐資500萬元將舊中心重新擴建修繕,於1995年2月投入使用 。2012年9月19日,因南懷瑾中途去世改名為「南懷瑾故居」。
2013年4月,樂清市耗資600多萬元及時啟動搶修工程,經過一年間的修復,終於以江南園林古建築式的風格落成。2014年9月26日經過修葺重新開放,浙江省樂清市地方人民政府特意舉辦了「南園秋高」主題論壇,至2015年已有一年多,被譽現實版「秘密花園」。
㈧ 為什麼有些人尊崇南懷瑾為國學大師,有些人認為南懷瑾是國學騙子
南師精通儒釋道,一生度眾生,南師不但博學多才,而且注重修證,比如:修白骨觀法等。詆毀南師的人一般有三種:一是對南師的60多部著作沒讀過多少,一知半解,斷章取義。二是心術不正為了出名提高知名度。三是人品一般,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非道德充滿的修行人。
㈨ 南懷瑾講中國歷史有兩萬年1
南懷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台灣,並受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的病危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其出版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三十多本,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