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學方式有幾種類型
教學方式是指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教學方式有九種類型,分別包括以下幾種: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
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B.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方法和小學科學實踐教學方法的區別。
課程偏向理論,實踐教學是偏向實踐的。
小學的科學課程裡面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先學習理論知識然後再進行實踐操作。
科學的課程一定都是先學習理論知識才能上手進行實踐的。
C. 怎樣區別教學方法中的練習法,實習作業法,實踐操作法
練習就是跟著練習手冊大量做
實習就是模擬實踐
實踐就不用說了,直接開始干,比如,你給你同班同學上獻血二年級的數學課就是模擬實習,但是你去別的學給一個二年級班級上課就是實踐
D. 教學活動有哪些方法
教學活動的方法:
1、講授式:
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問題探究式:
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3、訓練與實踐式:
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4、模擬教學法:
在模擬情境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訓練的教學方法。
5、項目教學法:
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
E.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具體而言,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F.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與手段一般有哪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應該跟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和改變。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動手做」主題教學,通過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喚醒了學生的主動性,生動直觀地將數學知識由簡入難循序漸進地展現給學生,通過學生主動的探究、實際的操作,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一、整合、改進教材,加深與課本的聯系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科目,「動手做」教學方法剛好從實踐出發,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另外,數學這個系統性的知識網路,需要教師注重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和統一性,把握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將「動手做」主題教學與課本緊密相連,引導學生系統把握數學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
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一課時,教師要對這節課做好整體把握,為學生精心設計好課堂中「比一比」的項目,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這節課的數學知識,能夠直觀形象地對知識有更深的認識。在課堂中,當教師教到比個子大小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站起來與自己的同桌比一比誰高,讓學生清楚的明白什麼是高,什麼是矮。之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鉛筆盒裡的鉛筆拿出來,比一比哪支鉛筆長,哪支鉛筆短。另外教師為了迎合小學生愛玩的天性,為學生精心准備一個小游戲,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中。教師先跟學生說明要做的游戲,但是做完游戲要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先找兩個身體情況差不多的學生,在教室的講台上設置一個起點,將教室的後門作為終點,讓其中一個學生沿直線跑到後門,讓另一個學生從遠離門的一側跑到後門,看誰先跑到後門。然後分別問兩個學生:「你為什麼先到?你為什麼後到?」然後學生回答:「因為我不如他跑得快!」然後,教師讓學生再來一次比賽,但是將兩個學生跑的路線換一下再跑。這次的結果與上一次相反,還是靠近門一側的學生先到後門。那麼教師的問題又來了:「這次是不是你比他跑得快呢?」然後兩個學生恍然大悟:「因為靠近門一側的距離短!」通過實踐,學生更能開動自己的大腦,主動去思考問題了,通過自己的認知和邏輯思維來判斷、分析,從而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成長,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實驗操作,積累實踐經驗
新版蘇教版小學數學將「動手做」作為教學的主體,教材中增加了更多具有實踐意義的探究性實驗活動,而且這些實踐活動會貫穿小學教學始終,讓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經驗,以滿足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
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時,教師可以為這節課准備一個實驗教學活動,設計步驟為:提出問題—制訂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現象提出問題—共享實驗結果。學生在簡單地認識了基本的物體形狀後,並知道了實驗流程,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提出問題:「這些物體中,哪個跑得最快呢?」然後學生自由組織,主動開動大腦設計實驗步驟。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將物體依次放到一個斜放的木板上,然後觀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形是否都能夠滑下來,接著將物體兩兩一組進行比較,選擇下滑比較快的物體,再重復此項操作,直到比出滑下最快的物體,最後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得到了球形是「跑得最快」的物體。通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利用自己的思維設計出了科學合理的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猜想。在實驗中,鍛煉並考驗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驗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生活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經驗,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是小學生十分重要的數學啟蒙階段,是小學生數學生涯的關鍵期。此階段小學生的可塑性極強,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思想就像一張白紙,接受能力極強,給他們畫下什麼就能記住什麼。此外,影響一生的良好習慣,也大多在此時期形成,因此,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利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新型課題「動手做」去開發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完善教學制度,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養,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做」中健康成長。
G. 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你發現哪些很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若說“有法”,應是指教學原則下的一些具體操作。這些具體操作的角度很多,如從教師的角度,要善於演講,語言幽默風趣;從師生關系的角度,要能調動情緒,合作學習;從教材的角度,要因材施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等。每個人的風格不一,套路不同,但成功之處,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當前,課堂教學流傳著各種各樣形式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學習借鑒,但不可照搬照抄。教學還要考慮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H. 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
以下是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
還請您及時採納,謝謝,
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所採用的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的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統一」。一般的教學方法應該有以下的幾種: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訓練和實踐法、合作學習法、示範模仿法、強化法、實驗法、練習法等。教學模式是指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學樣式,是就教學過程的結構、階段、程序而言的,長期而多樣化的教學實踐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I.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有哪些
1、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參觀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自主學習法,任務驅動法,課堂教學等。
2、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路技術等五個使用階段。傳統教學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幾副歷史掛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於各學科教學領域。
(9)教學方法實踐和操作擴展閱讀:
1、由於時代的不同、社會背景、文化氛圍的不同、研究者研究問題的角度和側面的差異,使得中外不同時期的教學理論研究者對「教學方法」概念的界說自然不盡相同。
2、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能夠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各種要素,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並能進行優化組合。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軟體技術水平直接制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一方面,教學媒體軟體的製作技術尚不全面成熟;另一方面教學軟體的製作確有相當的技術難度,因為它涉及到多門學科的理論與技術,而同時精通多方面學科、熟悉製作全過程技術的人員較少。所以,教學軟體成為世界性的問題。
J. 今後如何在教學中實踐和開展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以其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元素融為一體的特點,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為語文課堂教育教學創設了互動、和諧的教學方式,實現了師生、生生互動的課堂轉型,大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水平,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良性循環。只要正確認識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恰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就能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也就能以多媒體傳達知識、產生情感和感染力,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領入多姿多彩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趣且有效地學習。
一、語文教學廣泛採用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現代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創造性人才,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共同發展。只有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知識的掌握、素養的形成,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網路信息技術為傳媒的三維目標的落實。在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重要作用。
在社會信息量急劇增加的今天,作為信息主要載體的語文,它的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和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形式,從而適應今天的信息化社會,否則就會失去它在基礎教育中的應有地位。所以,語文學科必須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採用信息技術來解決以往語文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優化語文教學,推進課程改革,這是時代發展對語文學科的必然要求。
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之所以得到了人們的關注,是因為它可以使學科教學聲情並茂、知情並重、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加大課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訓練水平。同時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學習潛力的開發,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課業環境和時空條件。
(一)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充分運用歷史資料和現實資料,擴大知識容量,還可以通過聲音、畫面拓展語文教學中的信息通道。視聽結合,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感染力強,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教學中,教師僅靠「一本課本、一支粉筆、一張鐵嘴」來教學,盡管老師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很難激發學生興趣。而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以其直觀形象的畫面、音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詹天佑》上課時,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在音響中,學生被教師的講述深深吸引著,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慾望,自然激起學習的興趣。在教學《詹天佑》二、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搶動、毀壞、焚燒的罪惡場面。看完錄象後讓學生說說感想,再全班一起交流。課文二、三自然段交代了歷史背景以及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意義。由於時代久遠,學生能准確地理解當時各地情況,不能理解詹天佑愛國熱情。通過影片資料的補充,學生明白在解放前的舊中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里,在備受帝國主義的欺凌、侵略的情況下,詹天佑出來主持修築主張鐵路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錄像強烈直觀,激發了學生情感,同時對詹天佑有了個初步的印象。
(二)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受時空的限制,這樣不僅能加速知識傳播的速度,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從而提高學習的質量。現代學生的學習天地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他們在課外利用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多種媒體,憑借教育軟體、校園網、資源庫等,可以隨時隨地、有選擇地學習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知識。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想廣泛閱讀、多方涉獵是較難實現的。現代信息技術在這方面有極大優勢,它可以極大拓展學生閱讀選擇的空間,讓學生獲得較大的選擇自由。多種媒體的綜合效應,還可以使學生更有效地完成語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吸納和輸出語文信息的質量,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現行語文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課文對當前小學生來說相當陌生,根本沒有一點生活基礎感受。就文講義,學生難以理解。在語文學習素材十分豐富的今天,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特徵,可為學生設計大量的社會生活情境,渲染作者所描寫的特定環境中的特定氣氛,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引起聯想,喚起情感,較快地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中,從而深入地探究課文內涵。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離學生的生活比較久遠,他們不明白 無法理解想像它的輝煌 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於是,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用多媒體收集許多有關圓明園的圖片和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當學生沉浸在圓明園的輝煌中時話鋒及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被毀滅了,是誰毀滅了它?為什麼會被毀滅?」我再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給學生播放《火燒圓明園》片段,讓學生感受到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萬園之園頃刻間化為一片灰燼的無奈,讓學生在一種至惡至丑的情境中產生強烈震動,迅速投入到一種激昂悲憤的情緒中,體會強盜們的貪婪、瘋狂,真正了解到「國弱被人欺」的歷史原因,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發泄到極點。這時組織學生說話練習:「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最想說些什麼?」這樣同學們都感慨萬千。有的為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對侵略者的行徑仇恨……讓他們認識到了他們這一代肩挑重擔,必須發奮學習,保衛祖國,決不讓列強再踏進國土一步,要讓庄嚴的五星紅旗永遠高高地飄揚。
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展學生的視野
語文學科是一個涉及面廣、信息內容豐富的學科,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擴大學習的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環節。有關專家研究表明:人們學習知識時如果能同時動用身體的多種器官,也能收到最大的學習效益。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准備教學過程,使學生置身於音像文字為肢體的環境中,使演示和呈現的速度加快,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上《只有一個地球》時,我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地球家園的美好,對地球母親的親切,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通過不少具有視覺震撼力的圖片和觸目驚心的數據統計,學生從中了解了我們面臨的十分嚴重的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自然產生了保護環境的強烈願望。
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預設學生在理解"太可愛"與"太易碎"中會偏向於後者,所以在上課伊始,我就努力讓學生體會地球母親的"可愛".從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自然資源圖片,美得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讓學生從文本,從生活實際,從課件圖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親的美麗可愛以及她的慷慨無私.正是有了這樣的感情積淀,在後文的教學中通過理解"不加節制""濫用""隨意破壞"等重點詞語才更強烈地對比出,人類是多麼地自私,多麼地貪婪,讓學生意識到,如果"不加節制"地"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教師必須懂得教授的技術。」如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可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動性,而且促使教育信息從各種渠道去刺激學生的大腦神經,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要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語文課堂教學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充分佔有、使用,更有效地、快速地實現信息交流,進而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從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以上只是我在教學探索的一些初步的實踐與體會,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討論,也需要有更多的語文教師去實踐與思考。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將是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帶來一場新的革命,也對每一個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及時更新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並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模式,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才能適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需求,才能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優秀的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