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葯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葯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1、葯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簡稱葯效學。研究葯物對機體的作用,包括葯物的作用和效應、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等。
2、葯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簡稱葯動學。研究葯物在機體的作用下所發生的變化及其規律,包括葯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特別是血葯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影響葯物療效的因素等。
葯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醫學與葯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在葯理學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豐富葯理學理論。葯物的研究和應用除了要尊重科學規律,還要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指導原則的規定,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
(1)葯學方法學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臨床研究分為四期:
1、Ⅰ期臨床試驗是在20至30例正常成年志願者身上進行的初步葯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試驗,是新葯人體試驗的起始階段,為後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Ⅱ期臨床試驗為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觀察病例不少於100例,主要是對新葯的有效性、安全性做出初步評價,並推薦臨床給葯劑量。
3、Ⅲ期臨床試驗是在新葯批准上市前、試生產期間,擴大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觀察例數不少於300例,對新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社會考察;新葯通過臨床試驗後,方能被批准生產、上市。
4、Ⅳ期臨床試驗是在葯品上市後,在社會人群較大范圍內繼續進行的新葯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是在長期廣泛使用的條件下考察療效和不良反應,也稱為售後調研。該期對最終確定新葯的臨床價值有重要意義。
2. 葯學研究方法學驗證過程中系統適用性試驗使用對照品還是供試品溶液
取本品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乳酸環銅綠單細胞菌
分別取混勻的供試品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各葯物的葯動學過程均無明顯改變。
3. 研究中醫葯學包括那些
中醫學基礎理論和特點包括哪些方面? 中醫醫理葯理 中醫學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臟腑學說等八個方面。中醫的特點是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現簡要分別如下: ①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的一門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思想,主要用於推演和代表各種事物,達到理論上的便利目的。中醫用它來闡明人體結構、生理、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診斷、治療,以及葯物性能和歸經等。 ②臟腑學說,是研究說明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以及臟腑組織器官與外界環境的相互關系等。 ③氣血津液,說明氣血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又是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 ④經絡學說,研究人體經絡系統構成、生理、病理,及其與臟腑關系的學說。說明經絡是人體溝通表理、上下,聯絡臟腑組織器官、通行氣血的一個完整的組織系統。 ⑤病因病機,主要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特點和所致病症臨床表現。疾病的發生,是由於人體內外環境失調,包括天人互應。主要病變過程,是正邪斗爭、陰陽失調等。 ⑥診法,是研究介紹中醫診斷學中,收集的病情資料、望聞問切的四診方法、內容及其臨床意義等。 ⑦辨證:是研究中醫診斷學中,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如陰陽表理寒熱虛實等。通過辨證,確定疾病的發生原因、部位和性質,從而為治療提供正確的依據。 ⑧預防和治則,即介紹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則,強調預防為主,「不治已病治未病」,還強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幾個方面。 中醫的基本特點,是強調①整體觀念,②辨證施治兩大主要方面。整體觀念強調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運行氣血,與形體、五官等各器官相聯系,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生理上,各臟腑、經絡、皮肉、五官九竅等,有機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和傳變;同時人體又與自然環境、氣候、溫濕度、寒熱季節等有密切的關系,自然界發生反常時,往往人要發生疾病。這就是說人體本身各部位有聯系,人的肌體又與自然環境相聯系,構成「天人一體」、「天人互應」學說。 辨證施治,亦可稱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就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歸納分析疾病的各種症狀和體征。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結果,按照中醫治療原則,確定相適應的治療方法和方葯。這種針對疾病過程中不同質的證候,用不同方法去解決的指導思想,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4. 葯效學的研究方法
葯效學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講可分綜合和分析法。所謂綜合法是指在整體動物身上進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綜合參與下考察葯物作用,根據實驗動物情況不同,可分為正常動物法和實驗治療法。醫學教|育網整理所謂分析方法是採用離體臟器,例如離體腸管、離體心臟、血管、子宮及離體神經肌肉制備等,單一地考察葯物對某一部分的作用。深入研究還包括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5. 葯學一般學什麼呀它與葯劑學,葯理學有什麼區別呢
葯學是以現代化學、醫學為主要理論指導,研究、開發和生產用於治病、防病葯物的科學。主要學習內容包括:葯物化學、葯理學、葯劑學、生葯學、葯物分析學和微生物學。
葯學包括葯劑學和葯理學,三者的主要區別是:
一、概念不同
1、葯學:葯學是以現代化學、醫學為主要理論指導,研究、開發和生產用於治病、防病葯物的科學。
2、葯劑學:研究葯物制劑、劑型的科學。
3、葯理學:研究葯物和生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機制的科學。
二、研究內容不同
1、葯學:研究葯品的來源、製造,加工、形狀、作用、用途、分析鑒定、調配分發及其管理。
2、葯劑學:
(1)基本理論:緩控釋、透皮理論等;
(2)生產技術:處方設計、制備工藝等;
(3)質量控制:「制備」與「檢測」的關系;
(4)合理使用:劑型和制劑的選擇等;
3、葯理學:
(1)葯物效應動力學:研究葯物對機體的作用規律,包括葯物的作用、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
(2)葯物代謝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置過程,葯物在體內吸收、分布、生物轉化及排泄的過程,血葯濃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三、任務不同
1、葯學:
(1)研製新葯;
(2)闡明葯物的作用機理;
(3)研製新的制劑;
(4)制訂葯品質量標准,控制葯品質量,規范葯品管理;
2、葯劑學:常規任務是解決葯物的給葯形式,探索研究任務是改善葯物功效。
3、葯理學:闡明葯物作用規律與機制;指導臨床合理用葯、發揮葯物最佳療效、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提供理論依據;研究開發新葯,發現現有葯物的新用途。
6. 一個葯學類實驗方案包括哪些
1)引言:闡述研究目的、意義,內容等相關的背景資料。
2)材料:具體詳實,以便重復實驗。包括:①實驗對象,如動物種類、數量、種系、分級、性別、體重和來源,以及健康狀況、飼養條件、分組情況等,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選用相應的合格實驗動物;如實驗對象是人,則參照臨床報道敘述的內容,遵循雙盲(或單盲)法則。②實驗試劑,如試劑的名稱、規格、成分、純度、劑量、生產廠家、批號、配製等。③實驗儀器,如儀器的名稱、型號、生產廠家等。
3)方法:實驗模型的製作方法、實驗步驟及操作方法、觀察指標、記錄方法等。作者創造的新方法要詳盡介紹,如改進前人的方法,要介紹改進之處,對常規方法則只需說明出處。方法的科學性十分重要,如方法不科學,其實驗結果必然也不科學。由於實驗方法與使用材料有關,可以把實驗材料和方法放在一起寫,即"材料與方法"。
4)結果:實驗結果是論文的關鍵部分,將實驗得到的各種數據資料,完整真實,科學地表達出來。不能雜亂無章,簡單羅列,也不能隨意取捨自認為無意義的內容。對所有結果進行認真整理歸納,數據要進行統計和誤差分析。一般用圖表表示結果,直觀形象,讀者能一目瞭然,根據需要可以用表、圖、文字三種形式表達。
7. 中葯葯理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8. 葯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實驗葯理學方法,實驗治療學方法,臨床葯理學方法
9. 葯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葯理學
第六版
李端
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2頁
葯理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葯理學研究常利用生物體(包括清醒動物、麻醉動物)、離體器官組織細胞或在分子水平、微生物培養等實驗方法,嚴格控制實驗條件,通過陰性對照(溶劑與賦形劑)、陽性對照(通常用某種公認的參比葯物)或經自身前後對照作定性或定量的比較,觀察葯物的作用、副反應等。
拋磚引玉。
10. 葯學研究先制定方法還是先選定葯
葯劑嘛,當然先選擇方法,選擇哪種抗癌葯物都問題不大關鍵控制好脂質體粒徑,能大部分選擇被肺部選擇吸收,其實你的劑型和制備工藝具有先進行就可以了。
當然葯物按結構劃分的大類最好確定比如是烷化劑、嘧啶或嘌呤抗代謝物還是多肽抗生素?(這應該不是很困難吧)但是確定不了也沒關系,也可以根據制備方法需要選擇葯物類別(原料葯找不到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還是那句話具體那種葯就不是那麼關鍵(畢竟不是做葯理,葯物的新老不體現你制劑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