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連接和發展思想
歷史是一連串事件的基礎,因此擁有正確的順序是成功的關鍵。這似乎很簡單,甚至無關緊要,但仍然很重要。因此,必須確保你的筆記遵循時間順序。你應該按主題劃分學習筆記,然後按年,數十年和幾個世紀劃分。
2、關鍵數據保留
許多歷史考試都包含與關鍵日期和姓名有關的特定問題。這意味著在學習歷史時,某些記憶技巧是必需的,應成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抽認卡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因為它們使你可以快速測試保留級別並快速回顧。
3、電影
研究歷史時非常有效的另一種方法可能令人驚訝。看電影有精彩的電影和紀錄片描繪歷史事件。關於這些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們既有趣又娛樂。
4、獲得新的視角
由於學習歷史涉及記憶大量信息,因此有必要在面對真實考試之前測試你的知識。牢記這一點,多項選擇測試是檢查你是否正確記住特定信息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請你的朋友和同學與你分享他們的測驗,這樣你也將從他們的觀點中受益。
5、預習要充分
不管哪門學科,首先就是預習,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的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
㈡ 歷史考試小技巧
要想在歷史考試中取得高分,掌握歷史答題技巧是很重要的,下面總結了歷史答題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1、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放到當時的大背景來分析,不能主觀認為。
2、善於利用材料。
3、術語運用准確,不羅嗦。很多同學答歷史題輕易犯羅嗦的毛病。後來老師告訴我,歷史標准答案中很少有敘述性的,都是下定義式的。所以答題要簡練而到點,才能節省時間,並且讓閱卷人更加"傾心",從而提高得分。
4、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由於歷史非選擇題的類型不同,所需要的答題技巧也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1、填空題:歷史填空題相比較選擇題而言是要簡單的,雖然也是考察中考考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是因為答案時唯一的,只要中考考生基礎知識過關,在答題時認真審題就可以回答出來。
2、材料解析:這一類型試題主要是為了考察各位中考考生解決問題與文字表達的能力,不論中考歷史試卷中所給出的材料是教材里的還是其他的,但是所考察的知識點都是書中的知識。所以在這類歷史試題時只要認真審題就可以了。
3、圖片類:這類中考歷史試題主要是考察中考考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類歷史試題的答題技巧就是:先觀察、在分析。然後答題。
㈢ 初中歷史解題方法與技巧
初中歷史萬能解題思路,孩子掌握了次次拿滿分,父母收藏!
學榜君
2018年12月17日
無論是平時的歷史小測,還是期末考試的歷史總測,目的都是檢驗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解題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才能將題目做得又快又好,並且證明自己對題目的掌握度達到100%。
怎麼養成清晰的歷史解題思路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孩子在做題的時候,對症下葯,考慮下面的5點,就能在腦海中生成「萬能解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
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
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
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
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
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4.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
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
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
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
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㈣ 歷史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初中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㈤ 歷史資料分析法包括哪些方法
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的一般步驟是:檢驗文獻本身的可靠性。檢驗文獻記錄的真實性。分析事物演變過程和階段的歷史性。檢驗文獻本身的可靠性和文獻記錄的真實性是為對事物進行歷史的考察服務的,否則,就成了單純的歷史研究而不是社會學的分析了。所以,分析事物演變過程和階段的歷史性是歷史分析法的第三個也是至關重要的步驟。
分析事物演變過程的歷史性有兩層含義:
其一是揭示某種事物產生的最初歷史背景,尋求歷史根源。
其二是把對事物的歷史考察同現實調查分析結合起來,「古為今用」。
科學的發展和各門學科的相互滲透,在方法論方面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在實際研究活動中,人們又將定量的方法引入到歷史分析中,採取一種把文獻資料轉換為數量表示的資料進行分析的方法,這種新的分析方法便是內容分析法。
什麼是歷史資料分析法之方法/歷史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圖冊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6、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㈥ 如何進行史料分析
進行史料分析可以從:閱讀好史料,增強對史料的理解力、聯系課文內容,找到突破口、抓住關鍵,理出要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要閱讀好史料,增強對史料的理解力。要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和題目的要求,認真閱讀,求得正確的理解。不能單憑一詞半語就作結論,要克服泛泛而讀、不求甚解、隨意作答的心理因素。
2、要聯系課文內容,找到突破口。將所提供的材料先確定范圍,放入所學的編、章、節、目中去考慮,然後整體回憶作答。史料分析的內容,不管難度有多大,隱秘性有多深,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痕跡和突破口,抓住突破口順藤摸瓜,問題就迎刃而解。
3、要抓住關鍵,理出要點。把有關內容根據題意有所取捨,有所提煉,內容要點化,不要把整段史料課文內容全盤照抄。還要根據史料分析要求,突破現象求本質,抓住關鍵語句,歸納出正確的鮮明的觀點進行分析。
(6)歷史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史料分析的技巧:
1、反復讀兩遍:第一遍粗讀,了解大意。了解材料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系,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這是最重要的一步。考生在找出材料中心內容後,要圍繞這個中心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3、與教材聯系,遷移教材知識:根據史料所述內容和後面的問題,聯系教材中相應的知識進行分析、回答。一般來說,材料或者是教材內容的再現,或者是教材內容的補充或延伸,或者是教材沒有提到的新情景。
盡管材料有可能是新的,但不管多新,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
㈦ 歷史材料分析題答題技巧
歷史材料分析題答題技巧: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分析問題、細讀材料: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啰里啰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5、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的相關要求:
(1)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
(2)文句要通順、平實、語言准確;
(3)在形式上做到「三化」:
①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
②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
③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㈧ 歷史分析法是什麼
歷史分析法是具體分析方法的一種,即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方法。
客觀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系和比較,才能弄清其實質,揭示其發展趨勢。有些矛盾或問題的出現,總是有它的歷史根源,在分析和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
2、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㈨ 歷史做題方法和技巧初中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
一、高精度鞏固知識點
1.精讀課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思考詞與詞間、句與句間、段與段間的前後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如世界現代史「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目就要弄清四個知識點:一是經濟危機出現的原因;二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三是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四是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影響。這四個知識點又是相互聯系的,共同構成了關於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完整知識體系。
2.把握內涵。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如上述第一個知識點就包含以下三個要點:①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②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③人們醉心於股票等投機活動,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二、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確定義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試題第7題「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理論c.系統論證了維新變法的理論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此題如果能正確理解「施政綱領」的內涵,即變法的具體實施方案,便可輕易選a。又如第8題「『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這主要是因為該政策:a.得到了列強的認可b.可使美國在華獲得的權益居列強之首c.表明美國承認列強的在華特權d.有利於美國加快侵華步驟」。該題主要考查門戶開放的外延,即影響,為「有利於美國加快侵華步驟」。
2.完整歸納概念內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①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②消滅封建剝削制度③維護農民利益④促進社會經濟發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題已對歷史概念的內容進行了部分歸納,要求選出符合項。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概念所含內容的歸納過程。經過歸納比較,顯然②不是共同點,應選沒有②的選項。
3.區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准確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試題第26題「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似之點是①面臨極為困難的經濟形勢②國家頒布政策法令強制干預經濟③最主要的內容是調整和復興工業④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恢復農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准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初中歷史解題技巧
公式化模式+發散思維
①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稱導火線)
內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對方的和環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觀原因+客觀原因
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軍事原因
如: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答:有兩方面的原因。【國內原因】是清王朝在鴉片戰爭前夕,已從其發展的頂峰「康乾盛世」跌落下來,國勢日衰,整個封建制度日暮途窮。自嘉慶以來這個封建王朝已經走上政治腐敗、軍備廢馳、財政拮據的衰敗道路。【國外原因】在這時候的歐美各主要國家卻已進入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衰弱落後的封建中國成為各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重要目標。英國資產階級首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正是他們不斷向外掠奪殖民地的必然結果。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答:【內部原因】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外部原因】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㈩ 歷史做題方法和技巧
選擇題做題技巧
1、文字材料型選擇題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是新情境試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要求學生進行判斷,論證或者評價,解答此類試題一般的人要求是:
(1) 讀懂材料的核心思想。這是解答此類試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中國古代史的選擇題一般採取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很多學生不解其意,而造成錯答。
(2)對號入座。任何試題都是對所學知識的考查,這就要求將試題中的材料與所學的知識「掛鉤」在此基礎上進行解答。
(3)對照設問。它的意思也就是明確試題的問題,根據問題尋找材料中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判斷。
例題:《春秋左傳》中有一段關於宗法制的記載:「王後無適,則擇立長。年均以德,德均以卜」這段記載說明了什麼( )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齡大小來確定繼承人 B春秋時期只能靠占卜來解決繼承問題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實施辦法 D賢德是宗法制確立繼承人的首要依據
2、圖片材料型選擇題
該類試題主要以李世圖片、照片或繪畫等為載體,考查學生解讀歷史圖片、分析李世問題的能力
(1)審圖:必須弄清楚審圖的三要素:人物、器物和文字
(2)審註:「注」對圖起到補充性和解釋性的作用,很多是試題設計者為降低試題的難度或者保證答案的唯一性而加註的,對於解答試題起到關鍵作用
(3)審設問:設問是圖片題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不同的設問決定了不同的答題方向
(4)在認真審圖的基礎上,建立與教材知識的鏈接,左後確定答案。
3、概念性選擇題
概念性選擇題主要依據基本麗水概念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再認識和理解闡釋能力。此類題題干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有「內容是」「標志是」「特點是」「准確的理解是」等。解答概念型選擇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背景法。歷史概念有其客觀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據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聯系所學知識,直接選取合適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性質、本質等屬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是什麼」凡是與題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質不同的選項就要被淘汰。比如,題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選項的闡釋卻是經濟方面的內容,明顯排除
(3)定量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時間、適用范圍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在什麼時間空間內存在,在什麼范圍內適用」
(4)理論法。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辯證關系原理,階級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例題:《春秋繁露》記載「古之造文者,三畫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而連其中,通其道也,謂之王」材料體現()
A天人感應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陰陽五行學說 D封建等級思想
4、評價性選擇題
此類題側重對歷史概念、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等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不著眼於「是什麼」而著眼於「為什麼」
(1) 堅持正確的立場。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同一事件的評價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要堅持正確的立場,如國際主義的立場、愛國主義立場、民族團結的立場、社會進步的立場、改革探索、勇於創新的立場。
(2)堅持正確的標准。要堅持生產力標准和時間標准,即一切歷史活動凡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
(3)堅持「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
例題:歐洲中世紀穀物的收成通常是播種量的三四倍,最好的收成也不過六倍。從「雲夢竹簡」的材料來看,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穀物的收獲量就至少為播種量的十倍或十幾倍。古代中國片農業相對發達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B基於小農經濟的精耕細作
C鐵制農具的使用和推廣 D黃河長江流域適宜農業發展
5、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因果關系型選擇題就是考察歷史事件或歷史顯現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在高考選擇題中最為常見。解答因果關系型選擇題的基本法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根據時間順序判斷:時間在前才有可能是「因」時間在後才有可能是「果」
(20運用基本原理判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時因,社會意識是果)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
(3)限定詞法。即要正確理解相關概念的含義,能夠正確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國內影響和世界影響、政治影響和經濟文化影響。
例題:《資治通鑒》記載了唐代宰相劉禕(yi)之的名言「不經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何名為敕」這體現了()
A唐代政治民主的進步性 B決策中樞的分權制衡性
C統治之道貴在外儒內法 D君主專制政令不夠通達
6、組合型選擇題
組合型選擇題是近年高考歷史選擇題中常見的題型。這類題型四個備選題枝是由多個小選項排列組合而成,這類題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強等特點,每年的高考選擇題中,該類試題是選擇題中得分率較低的一種。
排除法是准確判斷組合型歷史選擇題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體有戲、以下幾種方法:
(1)排「錯」法:就是從題目提供的選肢中直接排除錯誤選肢,只要能夠確定組合肢中的一個錯誤選項就可以把凡是有該組合肢的備選答案排除,往往一步就能得出正確答案。
(2)排「正」法:即在眾多的選肢中,確認一個或幾個正確選肢,從而在四個備選組合肢中排除不含有正確備選項的組合肢。
(3)排「異」法。即排除本身正確但與題干無緣的選肢
(4)存同辨異法:在經過上述三種排除法之後扔不能得到正確答案的情況下,可以將剩下的備選題肢中相同的小選項保留下來,不同的選項再進行辨析。
(5)自相矛盾排除法:備選的選肢存在表述相互矛盾的,排除組合肢中同時含有相互矛盾的選肢,最後判斷兩個矛盾選肢進行作答。
7、表格材料型選擇題
表格材料型選擇題是運用計量史學研究成果的產物,也是學生從定量分析道定性分析的過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1)解答這類選擇題,對圖片表格要「三看」:一看錶格的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錶格反映的問題所在,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錶格的關鍵信息,明確內涵外延。
(2)選項要「二思」:一思每一個備選項是不是符合歷史事實,排除不符合圖片所反映的史實。二思是不是符合題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總之,要將材料圖表選項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例題:《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對中國古代城市化率的變化情況有如下統計:
朝代
戰國
西漢
唐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請指出南宋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2市坊界限被打破3政府不再限制商業發展4商業發展的推動
A12 B24 C 14 D 23
8、否定性選擇題
否定性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為逆向選擇題。唱出現的人標志性詞語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無」「沒有」「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此類題的主要解法有:
(1)排除法,通過排除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
(2)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
(3)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和見解,直接確定不符合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例:北宋著名學者李覯曾經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墜於地。凡所以修身正心,養生送死,舉無其柄。。。。當是時也,釋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雲雲」對此段材料里歐接錯誤的是()
A材料揭示了儒學復興的某種背景 B材料將儒佛對比,對佛學甚是推崇
C該材料反對儒學的倫理說教,陳義甚高D材料顯示學者思考探索,試圖改造儒學
9、最佳選擇題
此類題型在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題干與備選項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其他選項因不夠全面或不完全切題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在題干中往往用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形容詞作為限定條件,如「根本」「最突出的」「主要」「直接」等。
(1)排除法:排除表述存在錯誤的選項、表述不夠嚴密的選項和與題干沒有必然聯系的選項
(2)比較分析法:即分析比較選項與題乾的關系,選取對於題干來說更直接更具體更全面更具有根本性的選項。注意不能入選的選項常有以下幾種毛病:以偏概全,范圍過大,過於間接。等
(3)基本理論分析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i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如主觀與客觀、量變與質變、主次矛盾、共性與個性,發展觀等進行比較分析,確定答案
(4)聯系歷史背景分析法:把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找出最佳選項。錯誤選項常范圍過大,以偏概全,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10、排序式選擇題
排序式選擇題的特點是要求學生將一些歷史事件、現象或按時間或按空間方位,或按因果關系等加以排列選出正確答案,解題方法主要有()
(1)首位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早的意見史實,然後找出選項中以這一史實的序號為首的選項,即可用直選法選出正確答案
(2)尾端判斷法:原理與上面相似
(3)兩者比較法:在眾多史實中能夠判斷兩個或者三個事件先後順序,可以根據他們先後順序排除選項,以減少判斷難度。
11、比較性選擇題
比較性選擇題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進行比較分析的選擇題。比較性選擇題在題干中一般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之處」「相似之處」「最大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區別」等詞語出現。解答此類選擇題主要分四個步驟:
(1)審,仔細審題,明確題干要求,注意題干考查角度,看題干考查的是二者間的聯系還是區別。
(2)聯,聯系材料中的相關知識,抽取、儲備與題意相關知識,並進行對比。
(3)比,把備選項和題干進行聯系比較,先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錯誤,再看備選項的觀點是否符合題干考查角度。
(4)查,審查備選項,只是本身是正確的且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才能最後入選。
例題:1859年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最早提出在中國修建鐵路的建議:「為全國 之脈絡,通則無病焉」1874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提出修建鐵路的建議:「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於旁,聞警馳援,可一日數百里,則統帥當不至於誤事」二者的直接影響()
A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B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
C有利於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 D方便了中國百姓日常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