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強調「理論要聯系實際」,拒絕空談和教條,因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真正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理論必然反映實際,切中實際的需要;反之亦然。
理論的力量終究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能夠直接「改變世界」。但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理論也會產生現實影響力。
2、同時應看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內在包含「實際要聯系理論」的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應當及時總結實踐經驗,找出規律性的特點,使之上升為理論,為進一步工作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馬克思的名言「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正說明了這個道理。「實際聯系理論」與「理論聯系實際」盡管側重點不同,但都是「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這一要求的兩個方面。
(1)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實際的概念擴展閱讀:
要真正做到實際聯系理論:
首先要將學習理論看作基本前提。
實際聯系理論,前提是要有理論可以聯系。如果沒有掌握科學的理論立場、觀點和方法,盡管海闊天空講實際,也不能算是理論聯系實際。
其次要注重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
理論思考所運用的是理論思維。理論思維主要指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全局思維和創新思維。運用這些思維方式對重大現實問題「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階段」。
最後要在理論思考的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從理論到實際,由實際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際,是一個循環反復以至於無窮的過程。
B. 如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聯系實際 ,既是思想政治課基本理論的要求 ,也是社會、學生實際的需要 ;既是教師施教的根本指導方針和原則 ,也是學生學好思想政治課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既是一般的教學方法 ,也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觸發點 ,營造「活課」的關鍵 ,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力之所在 ,其地位和作用已被廣大教師所認同。但事實上 ,廣大教師對理論聯系實際本身的理解和操作上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其一 :把理論聯系實際等同於「理論 +例子」 ,等同於用事實論證理論 ,大大縮小了其外延。其二 :重視理論的記憶和掌握 ,輕視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往往是理論與實際「兩張皮」。其三 :重實際但陷於實際難以自拔 ,使得學生滿眼凈是實際 ,既抓不住重點 ,又不能站在理論高度去把握。這種聯系缺乏計劃性、針對性、典型性 ,忽視對學生概括歸納和演繹運用能力的培養 ,在練習上極易搞題海戰術。其四 :用理論剪裁實際 ,只聯系與理論一致的 ,迴避矛盾和熱點 ,導致學生對理論的懷疑 ,形成「假、大、空」的錯覺 ,也無助於學生辯證地把握實際。
C.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
在教育理論筆試中,教學原則是教育學部分的一個,考查方式多為例子反選的形式。所以大家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每一條原則對應的關鍵詞並且與例子匹配,提高做題正確率。
(一)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在概念部分經常會考一些例子反選題。例題:小學語文老師告訴學生如何區別「買」和「賣」兩個字時說少了就「買」,多了就「賣」,學生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字。還有學生把干「燥」寫成了「躁」干,把「急躁」寫成了「急燥」,老師就教學生記住,「乾燥必防火」,「急躁必跺腳」,從此學生對這兩個字再不混淆了。題干中語文老師運用的教學原則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因為學生在學習生字的時候運用的就是生活中的實際經驗,而且學生能夠根據經驗形成對生字的深層理解。
理解理論聯系實際這條原則的關鍵有兩點:第一,在初學知識點時需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幫助學生對知識形成深層理解;第二,學生在學會知識點後能夠進行運用。
此外這條教學原則還經常考一些古語或者俗語的例子單選題,例如: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施用累能;
最後這條教學原則也會經常在案例分析題中出現,所以對於這條教學原則的實施要求也需要考生進行記憶,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貫徹要求如下:
(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
(2)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
(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
(4)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
(二)直觀性教學原則
教師應該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己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地掌握知識。直觀教學可以分為三大種類: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三大類。直觀教學原則也是一個經常會出現例子反選題的知識點。例如:如果地理老師本節課的章節是「地球儀」的知識點,那這個時候地球儀則是一種實物直觀,如果老師在給學生講解雪的知識時,拋灑模擬雪花的紙片,屬於模象直觀。
理解直觀性教學原則的關鍵在於,通過實際的事物或者是模像又或者是語言,對事物的表象進行了認識,所以形成的是一種感性的知識。
此外直觀性教學原則被誇美紐斯稱為「金科玉律」。古今中外很多名人也論述過,例如: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荀子-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等。
這條教學原則也經常會出一些案例分析題,要求考生答出運用此原則的要求,所以貫徹要求也需要各位考生進行識記。貫徹要求如下:
(1)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2)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
(3)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D. 教學八大原則是什麼
1、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直觀手段種類繁多,一般分為三大類: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語言直觀。
2、啟發性原則
教學的啟發性原則是根據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性相統一的規律提出來的,教學活動要靠教師的啟發誘導,使學生處於積極的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善於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3、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准確無誤地呈現出來。
4、循序漸進原則
教學要按照學科基礎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智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向前發展過程。循序漸進原則反映了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學生智力發展的規律。
5、因材施教原則
中學生個體之間往往存在著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因此教師的教學要處理好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
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的學習要求,促進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採取多種不同的教學措施,使學生的才能和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中要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去理解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教學中要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聯系學生自身發展的實際。只有讓學生把知識的講授與生動的實踐相結合,把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相結合,才能解決好教學中的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動腦與動手的關系。
7、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又稱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8、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叫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E.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是指
理論聯系實際是人類認識或學習活動的普遍規律之一,是教學必須遵守的。不少教育家對這個要求從不同的知行統一觀出發作過理論探討。在中國古代,荀況就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顏元反對「以空言立教」,主張學以致用,他把自己教學的地方命名為「習齋」。在西方,古希臘智者派發表過這樣的見解:「沒有實踐的理論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沒有意義」。古羅馬教育家M.F.昆體良以及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等人,都重視教學中的練習和實習作業。但是在歷史上,在存在剝削階級的社會里,學校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決定了當時的教學必然帶上教條主義性質,書本與實際嚴重脫節。В.И.列寧把它稱之為舊社會留下的最大禍害之一。在理論上,絕大多數教育家對教學中理論和實踐關系的理解,或者其命題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或者停留在樸素唯物論或樸素經驗論水平上,都不能達到全面的辯證的認識,因而不能全面地解決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問題。以美國教育家J.杜威為代表的實用教學論,則片面地主張「從做中學」,忽視教學中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
F.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什麼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所反映和要解決的矛盾,主要是保證所學知識與其來源——社會實踐不致脫節,學生掌握的知識能夠運用或回到實踐中去。
教學原則
中國社會主義學校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學生獲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比較完全的知識,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
同時,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循著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路線進行的。而且,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掌握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書本知識為主的認識過程。這些,決定了理論聯系實際應該成為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實際原則
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最主要的是要正確處理好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實際的關系,關鍵在於保證理論知識的主導作用;同時在理論知識指導下,使學生從事各種實際活動。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和學習理論知識。
基礎理論知識反映了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普遍的規律,對實踐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指導作用。要在理論的指導下把教學和生活、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觀點和材料結合起來。
結合教材的系統學習,恰當地聯系社會主義具體實際,使學生了解所學理論知識的實際意義,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直接經驗和事實材料,以便他們更好地掌握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
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還要求創造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使學生把知識運用於實踐,如練習、實驗、實習、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學會讀、寫、算及其他一些學習的和勞動的基本技能,學會獨立地創造性地運用知識。
G.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H.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教學原則
中國社會主義學校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學生獲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比較完全的知識,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循著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路線進行的。而且,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掌握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書本知識為主的認識過程。這些,決定了理論聯系實際應該成為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I. 理論聯系實際是什麼意思
理論聯系實際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之一,黨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具體體現,進行理論宣傳和理論教育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理論從實際中來,並接受實踐的檢驗。理論只有聯系實際,才能從實際出發,指導革命實踐。
脫離實際的理論,就會變成僵死的教條。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同違反這個原則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作了堅決的斗爭,從而使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起來。中國共產黨經常進行黨內的思想教育,要求樹立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
堅持這一作風,必須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進行的理論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針對性地了解群眾中的思想問題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各種理論問題,不憑想當然,不說假話、大話、空話,實事求是地探索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
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其立場、觀點、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切實把握現實的、具體的、生動的社會發展資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方法,分析研究社會問題,進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及規律,正確地指導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9)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實際的概念擴展閱讀: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教學原則
中國社會主義學校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學生獲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比較完全的知識,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循著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路線進行的。
而且,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掌握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書本知識為主的認識過程。這些,決定了理論聯系實際應該成為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J. 教學方法的概念和意義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
1、滲透到整個寫作過程教師的作文教學不再是讀範文和給評語,而是貫穿到寫作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將整個寫作過程當做了教學重點,使學生得到了全面的指導和幫助。
2、開闊了學生的思路通過老師的啟發、同學的指正和範文的引導,學生們擴展了思路,將寫作的重點放在了表達完整的思想內容上,使他們的作文更真實,更具有說服力。
3、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和尊重,從老師的批註中得到鼓舞和勉力,激發了他們對作文的興趣,提高了寫作的積極性。
4、拓展了自由的空間老師不再將批改的重點放在語法、詞條和句子結構等條條框框上,使學生免去許多束縛,得以源源不斷地發揮意識深處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
(10)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實際的概念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的作用:
1、實現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
工作方法問題對於任何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工作也不例外,要完成教學任務,就得有一定的教學方法。在目的和任務確定之後,方法問題解決得好壞,就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如果沒有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就不可能實現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進而也就影響整個教學系統功能的實現。
2、聯結教師與學生的紐帶
在教學過程中,正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授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效地聯系起來,為共同實現教學目的服務。正如古人有雲: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
3、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科學的教學具有促進人的生理和心理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全面到全面,由不和諧到和諧,由不充分到充分發展的作用,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4、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
教學方法涉及有普遍性的課堂變數,如學習的准備狀態、動機作用、呈現的步驟和設施,強化、智慧和情緒方面的功能,以及個人的滿足。
良好的教學方法旨在喚起准備狀態,維持注意與興趣,運用強化來調節學習行為,及時解決妨礙教與學的智慧問題和情緒問題,盡力擴大因教學成就帶來的滿足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