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研究統計量的抽樣分布意義和研究目的
統計量與抽樣分布
樣本來自總體,因此樣本中包含了有關總體的豐富的,但是這些是零散的,為了把這些零散的集中起來反映總體的特徵,我們取得樣本之後,並不是直接利用樣本進行推斷,而需要對樣本進行一番「加工」和「提煉」,把樣本中所包含的有關盡可能地集中起來,種有效的辦法就是針對不同的問題,構造出樣本的某種函數,這就是統計量。不同的函數可以反映總體的不同的特徵。
統計量的分布叫抽樣分布。統計量的性質以及使用某一統計量作推斷的優良性,取決於其分布。所以抽樣分布的研究是數理統計中的重要課題。尋找統計量的精確的抽樣分布,屬於所謂的小樣本理論的范圍,但是只在總體分布為正態時取得比較系統的結果。對一維正態總體,有三個重要的抽樣分布,即ⅹ2分布、t分布和F分布。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這門課第四章 抽樣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 抽樣的基本概念與類型,第二節 不等概率抽樣,第三節 等概率抽樣,參考資源。
Ⅲ 為什麼大多數的調查研究是抽樣調查研究比較常用的幾種概率抽樣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抽樣調查可以分為兩類,即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概率抽樣是按照隨機原則進行抽樣,不加主觀因素,組成總體的每個單位都有被抽中的概率(非零概率),可以避免樣本出現偏差,樣本對總體有很強的代表性。非概率抽樣是按主觀意向進行的抽樣(非隨機的),組成總體的很大部分單位沒有被抽中的機會(零概率),使調查很容易出現傾向性偏差。 現代被廣泛應用的抽樣調查是概率抽樣。因此,現代的抽樣調查是指概率抽樣,其定義為:抽樣調查,又稱抽樣推斷,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的非全面調查方法。它根據調查的目的和任務要求,按照隨機原則,從若干單位組成的事物總體中,抽取部分樣本單位來進行調查、觀察,用所得到的調查標志的數據來推斷總體。抽樣調查按抽樣的組織形式劃分,有以下幾種主要方法: (1)簡單隨機抽樣(也叫純隨機抽樣,SPS抽樣)。也就是從總體中不加任何分組、劃類、排隊等,完全隨機地抽取調查單位。特點是:每個樣本單位被抽中的概率相等,樣本的每個單位完全獨立,彼此之間無一定的關聯性和排斥性。簡單隨機抽樣是其他各種抽樣形式的基礎。通常只是在總體單位之間差異程度較小和數目較少時,才採用這種方法。 (2)等距抽樣(也叫機械抽樣或系統抽樣,SYS抽樣)。是將總體各單位按一定標志或次序排列成為圖形或一覽表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排隊),然後按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本單位。特點是:抽出的單位在總體中是均勻分布的,而且抽取的樣本可少於純隨機抽樣。等距抽樣既可以用同調查項目相關的標志排隊,也可以用同調查項目無關的標志排隊。等距抽樣是實際工作中應用較多的方法,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支等調查,都是採用這種方式。 (3)類型抽樣(也叫分層抽樣,STR抽樣)。就是將總體單位按其屬性特徵分成若干類型或層,然後在類型或層中隨機抽取樣本單位。特點是:由於通過劃類分層,增大了各類型中單位間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調查樣本。該方法適用於總體情況復雜,各單位之間差異較大,單位較多的情況。 (4)整群抽樣(又稱集團抽樣)。就是從總體中成群成組地抽取調查單位,而不是一個一個地抽取調查樣本。特點是:調查單位比較集中,調查工作的組織和進行比較方便。但調查單位在總體中的分布不均勻,准確性要差些。因此,在群間差異性不大或者不適宜單個地抽選調查樣本的情況下,可採用這種方式。 (5)多階抽樣(又稱多級抽樣)。就是將調查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階段進行抽樣。第一階段先將總體按照一定的規范分成若干抽樣單位,稱之為一級抽樣單位(或稱初級抽樣單位),再把抽中的一級抽樣單位分成若干更小的二級抽樣單位,從抽中的二級抽樣單位再分三級抽樣單位等等,這樣就形成一個多階段抽樣過程。特點是,在對超大而又復雜總體調查的抽樣中實施和管理更加方便,且不需要對每級抽樣單位編制完全的抽樣框。 (6)二重抽樣(又稱兩相抽樣)。就是先抽取一個容量比較大的初始樣本,用初始樣本估計總體的某些參數或某些必要的信息作為分層的比例或再次抽樣的標志,然後將抽出的初始大樣本作為"總體",從中抽取容量合適的樣本進行比較詳細的調查。特點是,適合用於對總體信息了解比較少的調查。 (7)比率抽樣(PPS抽樣)。就是將總體按一種准確的標准劃分出容量不等的具有相同標志的單位在總體中不同比率分配的樣本量進行的抽樣。特點是總體中含量大的部分被抽中的概率也大,可以提高樣本的代表性。 在抽樣調查的實際工作中,經常是要將幾種抽樣方法結合起來應用。比如,城市居民的收支調查,是將二重抽樣、多階段抽樣、分層抽樣、機械抽樣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在現實的商業性的市場調查中也有非概率抽樣的應用。如,配額抽樣、隨意抽樣、志願者抽樣、判斷抽樣、修正的概率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等等,由於這些抽樣方法容易出現偏差,所以只在對共性特別強的群體的商業性調查中應用。
Ⅳ 對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有什麼看法
《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在本學期只有十次課,每次課是2個學時,另外有4個學時是撰寫開題報告,實際上只有八次課而已,我認為課時是有些短,因而使這門課程的教學顯得倉促了,學生需要在短時間把握較多內容,學習起來有些困難。這門課程分為九個專題進行講授,從第一專題教育科研方法緒論、第二專題研究規劃、第三專題查閱文獻、第四專題文獻綜述、第五專題定量研究方法、第六專題定性研究方法、第七專題開題報告撰寫、第八專題撰寫開題報告到第九專題畢業論文的撰寫。鑒於課時限制,老師進行重點教學,同時也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比如將第四章選擇抽樣、第五章實驗研究、第六章調查研究作為第五專題定量研究方法的內容,將第八章個案研究、第九章行動研究作為第六專題定性研究方法的內容。在講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老師突出教育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首先讓我們初步了解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然後才講授研究規劃的內容,而選定研究規劃的基本程序:一是發現研究課題;二是分析相關課題的研究背景;三是明確課題目標;四是確定研究方法;五是制定研究計劃;六是撰寫課題論證報告。老師根據後面的教學內容——查閱文獻、文獻綜述、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首先講述研究規劃的教材內容符合我們的學習特點,具有科學性。而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對於我們本科師范生來說至關重要,開題報告的撰寫有選題依據及意義、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參考文獻目錄、文獻綜述等幾方面內容。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從短期目標來看具有實用意義,為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作好理論和初步的實踐准備;從師范生今後從事教師崗位來說,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准確掌握相關教育科研和理論,逐漸樹立正確的科研態度,掌握一定的科研程序、方法與技能,形成主動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的科研意識和科學素養,具備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長遠的實際意義。
Ⅳ 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裴娣娜教授的長期教學經驗的積累,並廣泛地吸取了我國和西方教育科學研究的豐碩成果,全書對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構思和設計,教育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評價,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指導的前提下,又廣泛地吸收了當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方法論方面的成果;還將數學方法應用於教育科研,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這樣既提高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又反映出教育研究方法的時代特點。
Ⅵ 簡述抽樣調查的優點和作用。
抽樣調查的優點有:
1、抽樣調查可以減少調查的工作量,調查內容可以求多、求全或求專,可以保證調查對象的完整性。
2、可以從數量上以部分推算總體,利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以一定的概率保證推算結果的可靠程度,起到全面調查認識總體的功能,可以保證調查的精度。
3、因為抽樣調查是針對總體中的一部分單位進行的,抽樣調查可以大大減少調查費用,提高調查效率。
4、收集、整理數據、綜合樣本的速度快,保證調查的時效性。
抽樣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從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中,抽選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並據以對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作出估計和推斷的一種調查方法。顯然,抽樣調查雖然是非全面調查,但它的目的卻在於取得反映總體情況的信息資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調查的作用。
適用范圍:
第一、不能進行全面調查的事物。有些事物在測量或試驗時有破壞性,不可能進行全面調查。如,電視的抗震能力試驗,燈泡的耐用時間試驗等。
第二、有些總體從理論上講可以進行全面調查,但實際上不能進行全面調查的事物。如,了解某個森林有多少棵樹,職工家庭生活狀況如何等。
第三、抽樣調查方法可以用於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第四、利用抽樣推斷的方法,可以對於某種總體的假設進行檢驗,來判斷這種假設的真偽,以決定取捨。
Ⅶ 抽樣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又稱取樣。從欲研究的全部樣品中抽取一部分樣品單位。其基本要求是要保證所抽取的樣品單位對全部樣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抽樣的目的是從被抽取樣品單位的分析、研究結果來估計和推斷全部樣品特性,是科學實驗、質量檢驗、社會調查普遍採用的一種經濟有效的工作和研究方法。
Ⅷ 學習《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讀書心得
通過學習《教師如何進行課題研究》一書,我真正懂得了課題研究的過程和好處,一個教師要作好課題研究會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有價值、有意義的課題總是在深入揭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矛盾的基礎上提出的,為了選取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就需要學習、鑽研教育理論,收集與分析有關的教育研究資料;需要對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經驗進行回顧;對面臨的各種教育現象細心觀察、思索,對大大小小的教育實際問題進行整理、辨析;還要對主觀條件作出正確的分析、估價,所以課題的研究,又是教師自我提高的過程,
讀《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有感
。下面我對進行課題研究應如何選題發表一些簡單的看法:
(一)選題必須有價值,
讀後感
《讀《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有感》(http://www.unjs.com)。
一是所選擇的研究課題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是否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二是所選的研究課題是根據教育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是為了檢驗、修正、創新和發展教育理論,建立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的需要。
(二)選題必須有科學的現實性。
選題的現實性,集中表現為選定的問題要有科學性,指導思想及目的的明確,理論根據充實、合理。
(三)選題必須具體明確。
選定的問題一定要具體化,界限要清,范圍宜小,不能太籠統。課題是否具體、適度,往往影響全局的成敗。那種大而空、籠統模糊、針對性不強的課題往往科學性差。只有對選題有清晰透徹的了解,才能為建構指導研究方向的參照系提供最重要的依據。因此不宜把課題選得太寬、太大、太復雜。
(四)選題要新穎,有獨創性。
選定的問題應是前人未曾解決或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通過研究應有所創新,有新意和時代感。
(五)選題要有可行性。
所謂可行性,指的是選題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現實可能性。
通過初步的簡單學習,首先讓我感受到了選題的重要性,也從而反思到了我以前所研究的課題,可能從一開始選題就存在問題,所以造成了結果的不樂觀。對於《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我還將繼續認真學習,相信學後會有豐厚的收獲的。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時刻面臨著來自社會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自我的挑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挑戰的意識和准備,那麼就面臨著失敗乃至落後,因為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之後,我們才能明白得更多,理解得更多,也學得更多,在挑戰的浪潮中洗禮與充實自我,以至向成功一步步靠近,最後到達成功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