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認識藝術作品內容和形式的辨證關系
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統一的。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內容和形式是相互對立的。首先,對於缺點的具體事物來說,內容和形式的界限是絕對的。形式就是形式,內容就是內容,二者有原則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其次,內容和形式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內容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居於支配地位。形式則處於從屬地位。再次,內容是活躍的、經常變動的,形式則是相對穩定的。 內容和形式又是統一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內容總是某種形式的內容,形式總是某種內容的形式。任何事物、系統都是一定內容和一定形式的有機統一體。離開了事物的諸要素,就談不上要素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因此內容是形式的基礎,離開了基礎形式是不存在的,而事物的要素必須通過結構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完整的有機統一體,構成現實的事物。所以,任何要素都必須藉助與形式而存在,離開了形式,現實的事物不可能存在。現代資產階級形式主義的流派,自稱是不表現內容的,這恰恰反映了它們內心空虛,也正是為了掩飾其作品中思想頹廢的內容。 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首先,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必須服從內容。在內容和形式這對矛盾中,內容居於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什麼樣的內容,就要求有什麼樣的形式。內容變化了,形式遲早也要發生變化。無數事實表明,任何新的內容出現,總會找到與它相適應的新形式。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發展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多種經濟形式,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當然內容決定形式,並非說同一的內容只能採取一種形式。實際上,事物在由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同一內容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現不同的內容;新內容可以利用舊形式,舊內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歸根到底,形式是在一定內容基礎上形成,並由一定的內容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分析問題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內容。 其次,唯物辯證法在承認內容的決定作用的同時,認為形式對內容有著積極的作用,因為形式是內容諸要素的結構方式,要素的結構方式如何,對內容的發展具有反作用。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適合內容的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適合內容的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形式對內容的不合適,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形式落後於內容,這種形式在事物產生的初期階段是適合於內容的,後來由於內容的發展才變得不合適。一種是形式超越內容,這種形式對於內容發展的將來階段是合適的,而對於現階段就變為不合適。最後一種是形式和內容根本相抵觸,這種形式不論在內容的過去、現在、將來的發展都不適合。對於前兩種不合適的內容的形式,通過改革可以加以調整,使之適合於內容,而對後一種形式,必須堅決拋棄,否則它會阻礙內容的發展。正因為形式對於內容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那種不重視形式的做法是錯誤的。 內容和形式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因為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內容和形式在特定的關系中界限分明,不能混淆,但在他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這是因為事物的結構和組成是錯綜復雜地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就事物的總體而言,內容和形式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由於事物聯系的變化、條件的變化,使得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在這一關系中為事物的內容,在另一關系中可以成為事物的形式,反之亦然。如生產關系,在社會生產方式中是形式,而在社會形態中卻是內容。因此,對事物的內容和形式的區分,必須根據研究的對象進行具體分析。 內容和形式的對立統一及其相互作用,構成了它們的矛盾運動。如前所述,在內容和形式這對矛盾中,內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著決定作用,它非常活躍,經常處於變動中,形式對內容雖然有著巨大的反作用,但由於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對於內容它有個適應的過程,而且往往落後於內容的發展。因此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者的矛盾運動就呈現為,形式由開始由對內容的基本適合,發展到為基本不適合。當事物突破舊形式,建立新形式時,又達到新的基本適合,內容和形式就是這樣由基本適合—基本不適合—新的基本適合,循環往復地發展著。這就是內容形式矛盾運動的辨證法。
B. 研究方法論的作品目錄
第1章 緒論 11.1 研究的概念 11.2 研究的分類 31.2.1 按研究領域分類 31.2.2 按研究目的分類 61.2.3 按研究方法分類 61.2.4 按研究性質分類 71.3 研究的過程 81.4 學生研究的特點 91.5 小結 101.6 習題 11第2章 確定研究主題 122.1 確定研究主題的過程 122.2 研究主題的來源 142.3 確定研究主題的考慮 152.3.1 考慮價值 152.3.2 考慮自己 162.3.3 考慮指導 162.4 學位論文需要滿足的要求 172.4.1 研究目標 172.4.2 合理使用參考文獻 172.4.3 研究方法 172.4.4 研究結果的表達 182.4.5 結果分析 182.4.6 結論和建議 182.5 小結 192.6 習題 20第3章 研究範式 213.1 存在論和認識論 213.2 研究範式 223.2.1 實證主義 223.2.2 解釋主義 233.2.3 批判主義 243.3 研究範式、方法和技術的關系 253.4 小結 263.5 習題 27第4章 研究方法和技術 294.1 研究方法 294.1.1 行為研究 294.1.2 案例研究 304.1.3 人種學研究 314.1.4 紮根理論 324.1.5 調查研究 324.2 研究技術 334.2.1 面談 334.2.2 觀察 344.2.3 文獻研究 344.2.4 客觀測量 354.2.5 問卷 354.2.6 分類 364.2.7 解釋學 374.2.8 符號學 374.2.9 敘述和隱喻 384.2.10 數據預編碼 384.2.11 描述統計 394.3 小結 414.4 習題 43第5章 研究的有效性 445.1 有效性的含義 445.1.1 實證主義的有效性 455.1.2 解釋主義的有效性 465.2 測量的有效性 475.2.1 內容有效性 475.2.2 准則有效性 485.2.3 構建有效性 485.3 歸納和演繹 485.3.1 歸納 485.3.2 演繹 495.3.3 歸納和演繹的關系 505.3.4 對歸納主義的批判 505.4 證偽主義 515.4.1 理論的構建 515.4.2 理論的生存 515.4.3 對證偽主義的批判 525.5 科學的結構性整體理論 525.5.1 理論應被看做是結構性整體 535.5.2 方法的有效性依賴於研究綱領 535.5.3 理論的判定標准 535.5.4 對結構性整體理論的批判 545.6 小結 545.7 習題 56第6章 撰寫研究申請 576.1 研究申請的作用 576.2 研究申請的結構 586.2.1 名稱 586.2.2 緒論 586.2.3 目的和目標 586.2.4 創新點 596.2.5 研究方法 596.2.6 里程碑 596.2.7 結果 606.2.8 與客戶協作 606.2.9 資源 606.2.10 圖形計劃 616.3 避免陷阱 616.4 研究的可行性 626.4.1 數據和信息的可用性 626.4.2 研究計劃的可操作性 626.4.3 完成研究的時間限制 626.4.4 擁有研究所需要的技能 636.4.5 足夠的資金支持 636.4.6 涉及的風險 636.5 小結 646.6 習題 65第7章 文獻綜述 667.1 撰寫文獻綜述的目的 667.2 文獻檢索 677.2.1 文獻形式 677.2.2 追蹤文獻 697.2.3 文獻檢索技巧 717.2.4 反思文獻檢索模型 717.2.5 建立參考書目 717.3 進行文獻綜述 727.3.1 抽取、記錄和總結 727.3.2 填寫和保留 737.3.3 良好的習慣 737.3.4 使用計算機管理 737.4 小結 747.5 習題 75第8章 計劃研究項目 768.1 研究計劃的目的 768.2 典型的計劃過程 778.2.1 確定研究目的 778.2.2 確定並列出活動 778.2.3 對活動進行排序 798.2.4 繪制網路計劃 798.2.5 估計活動時間 818.2.6 通過時間分析網路 828.2.7 檢查資源 838.2.8 重新計劃 858.3 小結 858.4 習題 87第9章 參考文獻和引用 889.1 承認他人的工作 889.2 使用引語 899.3 使用引用 899.4 參考文獻部分 909.5 參考文獻信息 919.5.1 來自期刊 919.5.2 來自書籍 919.5.3 來自會議論文集 929.5.4 來自公司報告 929.5.5 來自互聯網 929.6 剽竊 939.7 小結 939.8 習題 95第10章 撰寫學位論文 9610.1 學位論文的標准 9610.2 典型的學位論文順序 9710.3 寫作風格 9810.4 准備撰寫 9910.4.1 計劃章的順序 10010.4.2 計劃章中節的順序 10110.4.3 確定表達的詳略 10210.4.4 對數據進行解釋 10310.4.5 選擇數據 10410.5 章的撰寫 10410.6 編輯和校對 10610.6.1 編輯 10610.6.2 校對 10710.7 小結 10710.8 習題 109第11章 口頭表達 11011.1 口頭表達的重要性 11011.2 了解聽眾 11111.3 基本結構 11111.4 內容量 11111.5 強調 11211.6 總結 11211.7 視覺輔助 11211.8 個人技巧 11311.8.1 聲音 11311.8.2 身體語言 11311.9 克服緊張 11411.10 准備口頭表達 11411.11 口頭表達技巧 11511.12 口頭表達形式 11511.12.1 正在進行中的研究的口頭表達 11511.12.2 會議口頭表達 11611.13 評價口頭表達 11611.14 小結 11711.15 習題 118第12章 撰寫研究報告 12012.1 撰寫研究報告的目的 12012.2 發表研究報告的步驟 12112.3 研究報告的結構 12212.3.1 標題頁 12212.3.2 摘要 12312.3.3 背景 12312.3.4 文獻綜述 12412.3.5 方法 12412.3.6 結果 12412.3.7 結論和建議 12412.3.8 參考文獻 12512.3.9 附錄 12512.4 圍繞核心內容 12512.5 寫作風格 12512.6 小結 12712.7 習題 128第13章 倫理問題 12913.1 倫理 12913.2 符合倫理地進行研究 13013.3 尊重研究對象 13113.3.1 徵得同意 13113.3.2 提供研究信息 13113.3.3 有權利退出 13213.3.4 匿名 13313.3.5 避免傷害 13313.3.6 避免欺騙 13413.3.7 尊重自治能力 13513.4 良好的科學實踐 13513.4.1 遵守專業標准 13613.4.2 記錄研究結果 13613.4.3 接受質疑 13613.4.4 承認他人的貢獻 13613.4.5 團隊領導與協作 13713.4.6 滿足新學生的需要 13713.4.7 保密和存儲第一手數據 13713.5 出版許可 13713.6 保密問題 13813.7 小結 13913.8 習題 141第14章 管理和執行 14214.1 了解學習風格 14214.1.1 行動主義者 14214.1.2 反思者 14314.1.3 理論家 14314.1.4 實用主義者 14314.2 管理導師 14314.2.1 建立並維持與導師的良好關系 14314.2.2 定期見面並預先准備 14514.2.3 短期計劃 14614.3 管理平衡行為 14614.3.1 平衡的內容 14614.3.2 平衡而不是壓力下的崩潰 14714.4 管理時間和任務 14814.4.1 良好的計劃 14814.4.2 研究的典型階段 14814.5 小結 15014.6 習題 151第15章 研究完成之後 15215.1 研究反思 15215.1.1 研究的意義 15215.1.2 研究的普適性 15215.1.3 研究的可靠性 15315.1.4 研究的有效性 15315.1.5 研究的局限性 15315.1.6 做得更好 15315.1.7 未來研究的主題 15315.2 研究後的生活 15315.2.1 興高采烈 15415.2.2 重新回歸正常生活 15415.2.3 做所有被推遲的事 15415.3 必須做的其他事情 15415.3.1 在期刊上發表文章 15515.3.2 參加會議 15615.3.3 計劃下一步活動 15615.4 小結 15615.5 習題 157附錄1 研究申請例文 158附錄2 研究報告例文 164參考文獻 171
C. 分析新聞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對新聞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具體分析。
①分析新聞作品內容。
②分析新聞作品形式。
⑴對新聞結構的分析;
新聞結構使新聞作品的各個部分成為有機的整體,它是表現新聞內容、體現新聞主題的重要表現手段。分析新聞作品的結構時,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結構安排的原則和要求,根據新聞作品的具體內容,安排一個既能恰當反映新聞事實,又能充分顯示新聞主題,並易於讀者理解的結構形式的。
⑵對新聞表現手法的分析;
新聞作品的內容需要採取一定的表現手法把它反映出來。成功的表現手法有助於准確而生動地表現思想內容,增強新聞作品的說服力、感染力。
⑶對新聞語言的分析。
記者寫新聞報道,離不開語言。語言運用得好或差,對新聞作品的成敗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它是分析新聞作品得失的一個重要方面。
③對新聞結構的分析。
對新聞作品綜合性分析的幾種方法:
①分析同一題材同一體裁的不同新聞作品;
②分析同一題材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
③分析某一類專業報道的新聞作品;
④分析某一位記者的新聞作品敘述,是新聞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D. 運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原理來分析你所熟知的藝術作品(文學,繪畫,音樂,影視等都行)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運用藝術語言和物質媒介,把內心中的審美意象物態化創造出來的成果。內容與形式是藝術作品的構成部分,我們先要解釋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概念,再去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一.藝術作品的內容
藝術作品內容的構成因素有兩個:一是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所再現的社會生活,一般稱之為藝術作品的題材;二是藝術家對所再現的社會生活的認識與評價及由此產生的思想感情,一般稱之為藝術作品的主題。
二.藝術作品的形式
藝術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組織結構和表現手段的總和。藝術作品的形式包括兩個因素:一是藝術作品的組織結構;而是藝術作品的藝術語言。
三.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1. 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作品的內容決定形式的產生。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或根據僱主的需要或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動產生了創作慾望,確定了作品的內容,最後根據內容的需要去尋找恰當的表現形式。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為了突出即將受難的耶穌,因而畫面用上了對稱的構圖,將眾人分為兩個小組安排在位於畫面中心耶穌的兩側,使其成為中心人物,因而這幅畫的形式是由它的內容所決定的。
2. 形式反作用於內容
形式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反作用於內容。齊白石的《墨蝦圖》在構圖的處理上讓人感覺到雖不畫水但卻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覺到「氣韻生動」「以形寫神」的境界。
3.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個具體的藝術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與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滲透著內容,任何內容都通過形式顯現。徐悲鴻的《群馬圖》表現出了中國畫靜中有動的內涵,在筆墨表現上講究中國畫的「墨分五色」,達到了明暗變化的效果,是他筆下畫出的馬充滿了勃勃生機,這些都體現了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性。
3. 割裂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所導致的錯誤
任何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具有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性,任何形式主義和形式虛無主義都會對優秀的藝術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礙。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繫上,存在著形式主義和虛無主義兩種偏頗的觀點,這兩種觀點都是對藝術作品中內容與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會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最終成功造成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 一方面要反對形式主義,提倡藝術作品要有深厚的進步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要反對忽視形式的傾向,提倡完美的形式。總之,我們要的是完美的藝術形式與進步的內容的有機統一。
E. 論文的研究方法中有作品分析法嗎
有。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規范研究法,實證研究法,思維方法,內容分析法,文獻分析法,數學方法等。其中實證研究法是指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比較分析法是指通過實際數和基數的對比來表現實際數和基數之間的差異,藉以了解經濟活動的成績和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
F. 怎樣用文學理論的框架去分析文學作品,舉例說明
分析文學作品,可以從兩點著手,一是作者,二是作品
分析作者當然要聯系作者寫作時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分析作品你就要先記住文學理論,然後再把文學理論套進作品中。
可以從作品的語言,結構,寫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題時要條理清晰,有層次,可以先引用一個文學理論,在說作品中那些地方體現出了這個理論,把理論和作品結合起來。
例如以魯迅先生的作品為例子,則可以這樣分析:
1918年9月,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動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種正義的力量。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魯迅先生的文字無疑道出了許許多多愛國人士的心聲,同時,這樣的文學,自然也是一道「集結令」,召喚著廣大愛國之士團結起來,為了偉大祖國的復興而努力奮斗。
其實,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並不算多,可是,其作品卻有著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魯迅先生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而這,也是與魯迅先生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
當用文學理論來分析魯迅先生的作品時,我們能夠看到一位愛國志士以文字為武器,與那些欺害中國人民的人們展開殊死搏鬥。
同時,魯迅先生也在通過自己的文字,讓更多的中華兒女能夠覺醒,從而激勵著大家能夠緊緊地團結起來,為了偉大祖國的復興而努力奮斗,為了中華民族的翻身解放而努力奮斗。雖然魯迅先生的文字是那麼的犀利,但是,也更表達他十分強烈的愛國情懷。
(6)關系研究方法分析作品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研究作為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文學所具有的質的規定性,其中包括它與其他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以及一切藝術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區別於其他藝術的特殊性;
研究作為社會現象的文學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和所起的社會作用,其中包括它與其他社會現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區別於其他社會現象所獨具的功能和作用。
研究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及其相互關系;研究文學本身的不同形態(抒情的、敘事的、戲劇的)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文學種類、體裁;研究文學的創作過程及其規律,其中包括方法、風格和流派等等。
G. 用文學理論知識怎樣 文學作品怎樣分析
轉抄;
一、社會歷史視角
這是語文教學中分析作品的常用方法,它注重的是作品與社會歷史的聯系,注重的是作品的社會歷史價值與功效。實際上,每一部文學作品在本源上都具有社會性的特徵,它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產生,反映了一定社會歷史的情貌和精神。《邊城》雖然是沈從文先生用溫暖的抒情筆調描寫村野間耕戶船夫的淳樸人性,呈現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理想情調;但是,社會現實畢竟又是難以超越的,翠翠、天保、儺送等人物「雖說全部良善,本身卻含有悲劇的成分。唯其善良,我們才更易於感到悲哀的分量。這種悲哀,不僅僅由於情節的演進,而是自來帶在人物的氣質里的。」(《李健吾批評文集》)這一「自來帶在人物的氣質里的」悲劇,肯定不是人物自身所希望的,這是社會的悲劇,是中國20世紀20年代社會的產物。
二、文化視角
廣義上說,文化視角也脫離不了社會歷史的范疇,但從文化視角來分析文學作品的意義顯然比一般的社會歷史視角更深一層。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僅僅是社會歷史的反映,而且總是與一定的文化心理結構相對應、相契合,體現出某種模式和傳統。沈從文的《邊城》把題目定為「邊城」而不是「翠翠的故事」,是因為「邊城」不止是一個地理環境,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價值的象徵。《邊城》所展示的是湘西古樸、自然的文化形式,表現出作家對這種文化形式的謳歌,並用這種「古樸」「自然」的過去和「文明」「現代」的當前對照,寄託他重塑民族品德的願望。沈從文說翠翠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就是肯定她精神上熏染和浸透了「自然的文化」,這一見解很是獨特。今天的「文明社會」不是也正在學習「自然的文化」,學習與自然和諧相處嗎?但是,沈從文先生這種崇尚自然的古樸的道家文化的觀念,顯然與當時的時代不太協調。我們從《邊城》那優美清雅的文字中不難窺見作家渴望超然而又隱含沉鬱的復雜心境。
三、形式視角
文學作品是由內容與形式兩極構成的,內容是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形式是解決「怎麼寫」的問題。文學形式方面如語言、結構、節奏等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極為關注的。但這基本上屬於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義框架,若能透過這意義框架去追尋更為深遠的意義,則又會使我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荷花澱》清新柔美的語言、新穎獨到的結構、張弛有致的節奏,就令讀者玩味不盡。但孫犁為什麼要用一種詩情畫意的手法來表現血雨腥風的戰爭呢?這當然有「暗示荷花澱青年婦女的美」,「殘酷的戰爭與美麗的背景,造成一種強烈的反差,而這美的景色可以淡化戰爭的陰影,它讓人們洋溢著樂觀的必勝的信心」之意;但更為關鍵的是孫犁的美學追求,即對清新自然、秀麗雋永之美的偏愛。因此作家才喜歡用清新、柔美的筆調去處理題材,包括戰爭題材,從而形成了與這種美學追求相吻合的藝術風格: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香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統一。
四、心理視角
即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分析。文學本來就是人類心智的產物,作品往往蘊涵著某些心理內容。如對《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我們完全可以從心理視角切入分析。別里科夫是一個神經衰弱、精神極度緊張的人,他整天都處於極度恐慌的變態心理之中。那麼,別里科夫這種心理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呢?這就是滲透在他骨子裡的奴性和冷漠。
而他的奴性和冷漠又是俄羅斯專制制度的產物。契訶夫在自己的日記中曾寫道:「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俄羅斯這樣,人們受到權威的如此壓制,俄羅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貶損,害怕自由……我們被奴顏婢膝和虛偽折磨得太慘了。」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別里科夫是處於一個「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之中。
五、人類學視角
即將文學作品看作是人類整體經驗的一部分,注重對作品中原始主義傾向和神話原型的分析。如在《祝福》中,支配祥林嫂精神生活的是封建禮教,其中的迷信思想實際上就是一種原始信仰的靈魂觀;而被魯迅先生視作「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的婦女貞節思想,也是自宋朝以來就深入民心且根深蒂固的大眾化觀念,這些已成為當時中國社會一種濃重的氛圍和集體意識。祥林嫂確實受到現實的種種壓迫,但對她最大的摧殘,其實更在於她對原始信仰的靈魂觀和婦女貞節觀的服膺而引起的對地獄的恐懼。這一恐懼,在迷信氛圍、鬼神意識顯示得最充分最集中的「最像年底」的年底發展到極致,最終使她倒斃街頭。從人類學視角看《祝福》,它就是一篇既凝聚著魯迅先生個人的獨特感受、獨特體驗,又和近代中國人的集體意識相感應的偉大作品。
H.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後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徵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引起結果的辯證思維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內因與結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
要注意結果與原因的逆關系,一方麵包括「用原因來證明結果」,同時也包括「用結果來推論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結果,而且一個結果往往有不同層次的幾個原因。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對所分析的問題必須尋根究底。
(8)關系研究方法分析作品擴展閱讀
一般高校將論文重合度30%以上定為抄襲的文章,即論文審核不通過。
在確認抄襲行為中,需要與形式上相類似的行為進行區別,具體如下:
(1)抄襲與利用著作權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觀點。一般的說,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題、題材、觀點、思想等再進行新的創作,在法律上是允許的,不能認為是抄襲。
(2)抄襲與利用他人作品的歷史背景、客觀事實、統計數字等。各國著作權法對作品所表達的歷史背景、客觀事實統計數字等本身並不予以保護,任何人均可以自由利用。但是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觀事實、歷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認定為抄襲。
(3)抄襲與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上的依據,一般由各國著作權法自行規定其范圍。凡超出合理使用范圍的,一般構成侵權,但並不一定是抄襲。
(4)抄襲與巧合。著作權保護的是獨創作品,而非首創作品。類似作品如果是作者完全獨立創作的,不能認為是抄襲。
I. 比較文學方法分析作品
比較文學是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為比較視域而展開的文學研究,在學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為安身立命的本體,因此強調研究主體的定位,同時比較文學把學科的研究客體定位於國族文學之間與文學及其他學科之間的三種關系:事實材料關系、美學價值關系、學科交叉關系。
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維爾曼 (1790~1870)。他於1827年在巴黎大學開設了「18世紀法國作家對外國文學和歐洲思想的影響」的講座,並於兩年後將講稿整理,以《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書名出版。在講課和著述中,維爾曼多次使用「比較文學」、「比較歷史」等詞語,並從理論和實踐上為比較文學提供了範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講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較文學」這個專門術語,後人因此尊他為「比較文學之父」。
然而,無論在中外文學還是各國文學之間,也無論是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還是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或是文藝思潮、流派和運動之間,都還存在著眾多的並無影響事實聯系卻又十分相似的情況。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過無聲之美:「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無獨有偶,英國詩人濟慈在他的《希臘古瓮頌》中也寫道:「聽得見的聲音固然美,聽不見的聲音則加倍幽美。」同為抒寫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愛,明代《樂府吳調》中有一曲寫道:「變一隻綉鞋兒,在你金蓮上套;變一領汗衫兒,與你貼肉相交;變一個竹夫人,在你懷兒里抱;變一個主腰兒,拘束著你;變一管玉蕭兒,在你指上調;再變上一塊香茶,也不離你櫻桃小。」而歐洲的詩歌、小說也常有這類描寫,古希臘的詩人寫過:「願變為心上人的口邊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紀劇作家羅哈斯民劇中也寫過:「願變為意中人腰間之帶。」甚至在德國文學中還寫過:「願變為心上人身邊的跳蚤與虱子。」還有一些作品,不僅人物性格相似,連反映性格的細節也幾乎一樣。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莫里哀的名作《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同中國古典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都同樣愛錢「勝」命,慳吝而無情,如阿爾巴貢要掐掉兩支蠟燭中的一支,才稱心如意;而嚴監生要滅剩油燈芯中的一根,才咽氣罷休。
在白居易與濟慈、明代《樂府吳調》與歐洲古代戲劇、《慳吝人》中的阿爾巴貢與《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等之間的異同,並非彼此有過「影響聯系」,而是作家們在各自民族的現實生活中觀察、體驗與加工塑造的結果。要說受到「影響」,倒是在東西方各自文化體系與文學傳統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頭。如嚴監生之前的元雜劇《看錢奴》中的賈生,就同嚴監生臨死前的吝嗇勁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賈生要兒子舔盡沾了油漬的手指方肯咽氣;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儉吝老人」,甚至戰國時《商君書》中的「東郭敞」,都是以愛物勝過愛人的吝嗇與貪欲而影響後世。同樣,莫里哀塑造的阿爾巴貢,可上溯到古羅馬劇作家普拉圖斯的喜劇《一罐金子》中的守財奴,和更早的古希臘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論文《性格論》,因為論文里勾勒出了吝嗇人的性格類型。崇尚古典主義並又熱衷於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汲取創作題材的新古典主義作家莫里哀,受其歐洲文學傳統的影響,連他本人也直言不諱。因此,在研究這二者相似的問題上,就要撇開影響研究而從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規律。通過對阿爾巴貢與嚴監生這組中外文學形象的比較,可以更清楚地發現:貪欲與吝嗇盡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資本降世之時,由於金錢漸漸成為取代封建社會等級與特權的一尊「至聖」,於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現的那批商人資產者身上,吝嗇就是他們積累財富與貨幣的一種手段,又同他們拚命獵取剩餘價值的貪婪與世俱存,從而構成了他們性格習慣與心理狀態的一大特徵:吝嗇到將一錢一物都視為一本萬利的萬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為中外文學史上的不朽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