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行動研究法是將純粹的教育科研實驗與准教育科研實驗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與自然科學的實驗的特點結合起來,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去審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將教育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依託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
(1)行動研究是社會工作方法嗎擴展閱讀:
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研究性質:屬於應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於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4、研究問題:直接性(師生同步學習);特殊性(冷中求熱、熱中求冷 : 記憶、背誦、技能訓練);微觀性(開口要小、挖掘要深)。
② 什麼是行動研究為什麼要進行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怎麼進行
行動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為主要對象的研究活動。實驗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1946年由勒溫正式定名。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與實驗性研究三種方式。前者側重於對行動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項行動在實踐中運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
行動研究的意義: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自己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學校教育實際工作者,包括教師和行政人員。其研究的目的在於此時此地的應用,而不是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對這兩類不同性質的活動,西方社會科學工作者分別以「研究」和「行動」概念來表述。
進行行動研究可根據三個階段進行:
調研判斷:起始於行動計劃的每一個階段,主要為下一步行動奠定基礎,或是矯正行動計劃。研究的目的是衡量每階段目標達到的程度。
反饋研究:將調查或研究的結果向被試反饋,並與他們共同解釋結果的過程。勒溫1945年在團體動力研究中心以及R.利克特等50年代以來在密歇根大學所做的研究都表明,情況調研判斷和反饋研究都可由研究人員的「行動」對組織變革發生影響。
自我參與:被試在得知結果之後不但參與對結果的解釋,而且自己訂立改革方案,並在實踐中實施。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應用調查結果,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作為一種激勵方式,提高被試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2)行動研究是社會工作方法嗎擴展閱讀:
行動研究的特點:
1 、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 、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 、研究方式:強調教師與專家相結合。開展群體合作、協同攻關、共同研究。
4 、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一步步研究、一點點攻克、最終解決問題。
5 、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
6 、價值評估:重在行動。重在效率。
7 、研究特點:幾個人或幾個部門合作。從各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與實際行動、多方合作、全面解決等特點。
8 、研究性質:屬於應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於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③ 行動研究和校本研修區別
行動研究指某種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活動。校本研修指的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的發現而進行的研究活動。
行動研究是誕生於社會活動領域、一種適合於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
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它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於資料收集、合作探討、自我反省、多方總結最後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主題明確、思路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
④ 行動研究名詞解釋是什麼
行動研究就是實踐者為了改進工作質量,將研究者和實踐者、研究過程與實踐過程結合起來,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活動。
社會心理學家勒溫1946年提出,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該研究的實施需首先設定總體研究方向,然後提出具體問題及干預方案,根據方案實施效果提出下一步研究的問題與計劃。1975年弗羅曼、薩什金和卡瓦納用於組織變革研究。
行動研究法的范圍
主要是適用於教育實際問題而不是理論問題的研究,以及中小規模而不是宏觀的實際研究。針對教育的實際情境而進行,從實際中來又回到實際中去。具體表現為:
1、課堂教學研究將改革措施實施於教學過程。
2、對課程進行中小規模的改革研究。
3、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提供新的技術和方法。
4、學校管理評價。
5、對已確診的問題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難學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為的矯正,環境因素的變革等。
⑤ 青少年社會工作領域中的社會工作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 )。
正確答案:A,C,D,E
解析:社會工作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社會調查法、個案研究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等。思辨研究法是跳出經驗世界的方法,與社會工作研究注重實務的理念不符。
⑥ 社會工作中的「行動研究」的定義
社會工作職業促進社會變遷與人類關系的融洽,加強和解放人類對福祉的追尋。社會工作藉助人類行為與社會系統等理論幫助人類更好的與環境交流融合。它是基於人權與社會公正的基本原則而開展的。
⑦ 「行動研究」是什麼意思
行動研究是一種適合於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是指有計劃有步驟的對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由教師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邊研究邊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⑧ 行動研究是什麼意思
行動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為主要對象的研究活動。實驗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
1946年由勒溫正式定名。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與實驗性研究三種方式。前者側重於對行動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項行動在實踐中運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後兩者主要是解決問題式的研究工作。行動研究強調實踐者在行動中為解決自身問題而參與進行的,有計劃、有步驟、有反思的研究。
特性:
情境性:強調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
合作性:在實踐活動中,問題的解決需要不同個體或群體的合作,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參與性:行動研究針對的是實踐的活動,也強調結合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
自我評價:問題的解決在不斷的反饋和評價中得到優化,從而有計劃、有步驟、有反饋的解決問題。
⑨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40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54
⑩ 行動研究法的概念介紹
庫爾勒 ·勒溫: 行動研究是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起來以解決某一事實的一種方法。
約翰· 埃里奧特:行動研究是對社會情境 ( 包括教育情境 ) 的研究,是從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質量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一種研究取向。
凱米斯: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 ( 包括教育情境 ) 的參加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 行動研究泛指以實踐中的實踐者為主體,以實踐者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課題,在實踐中並為了實踐的一種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