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人送別時都喜歡折柳,折柳送別有何深意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折柳贈別」蘊含著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願,也喻意親人離別家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折柳」一詞也寓含「懷遠」之意。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⑵ 古人還用什麼來表達離別之情,為什麼
折柳送別: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鴻雁:在古代詩歌中,鴻雁一般比喻情人間傳遞書信的使者。
陽關曲:音樂相送。這多為唐代文人之間的送別方式。
詩:因為古代人們之間通訊、交通非常不便,又由於戰亂,自然災害頻發,相逢很難! 所以造成送別詩很流行,寄託雙方的思念之情。
飲酒送別:借飲酒表達對朋友的一種難舍之情。
⑶ 古代有哪些送別方式
古代送別方式:
第一是送別酒。就是在朋友即將分離之時,在一起聚餐飲酒。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釋義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第二是送別歌、送別詩。如李白的《贈汪倫》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第三是折柳送別。如隋朝無名氏《送別》中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麼時候回來呢?)。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3)古人使用什麼方法送別好友擴展閱讀:
古代關於送別的詩句有:
1、宋代李覯的《鄉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譯文:人們都說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有看到我的家。本來就惱恨眼前的青山遮斷了我的視線,那重重暮雲還來把青山密遮。
2、唐代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⑷ 送別詩常用手法
贈友送別詩的常見方法和技巧及常見意象
(一)常用表現手法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或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1、直接抒情
一般有兩種情況:①描寫離別時凄涼陰冷的景物,既交代離別的地點和季節天氣特點,又暗示人物悲傷的心境,渲染悲涼的氣氛,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②描寫絢麗明快的景色,即所謂的樂景,反襯哀情。如高適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表達自己雖不得意但滿懷信心和力量。
2、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詩人觸而傷懷、藉以言情的客觀物象,不外落日余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雲橫秦嶺、路繞蜀山之屬,這些物象一經帶著作者的離情別緒入詩,成為「人化的自然」,便構成一種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著力描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交織在一起,形成離別時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抒寫惜別哀傷之情。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表面寫去路煙靄迷茫,道路修遠,其實是要以此寄寓離愁之思,寓情於景顯得含蓄蘊藉。
3、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言下有「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這樣寫更能深化主題而富於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通過寫藤蔓、黃鶯的傷離別表現人的情思心緒。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二)「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那徹夜流溢的燭淚,都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從側面表現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摯感情。
4、以樂景襯哀情
送別環境千差萬別,有凄風苦雨中的送別,也有良辰美景中的離別。寫凄風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別離之苦,寫良辰美景又何嘗不能反襯離人的懊惱。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和離別的難堪,美好景色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歐陽修的《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穠艷清香相間發。」
5、想像(虛擬):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別詩中還經常用到想像、聯想。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別後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這種孤寂環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則展示了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切。
如劉長卿的《送嚴士元》第三聯寫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詩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這一實景而聯想到嚴士元聽去之地湖南應是萬里草青。這是虛實結合的筆法,這樣虛實結合就拓寬了詩的意境,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思念之情。這種手法是鑒賞中比較難把握的,需要我們有一雙想像的翅膀。
⑸ 古人送別的方式有哪些
第一是送別酒,就是朋友即將分離之時,在一起聚餐飲酒。最好的證明就是王維的《渭城曲》「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了。
第二是送別歌、送別詩。
第三還有折柳送別,以折柳表惜別。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隋朝無名氏《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⑹ 中國古代送別禮儀是什麼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人如是說。
與君離別,此後長相思,怎能不秋風悲畫扇:這一去,便是天涯生死兩茫茫;這一去,可是天下誰人皆識君?縱有風景千千好,少了故人,君可會在酒酣之時,聞柳笛而起故園情?這一去,便恨人生有離別,料不著與君別後,萬般良辰好景皆為虛設;而當初,只道是尋常的當初,沒想到再見是山也迢迢,水也迢迢……
說不盡道不完的離別,只因離人難留,空惆悵。所有的情思也只好寄託在那一次看似簡單卻無比隆重的送別上。
送別,是古代一項大事。我們可從古書典籍中看到許多與送別相關的習俗,足見古人對送別禮儀的重視。
一、 送別習俗產生的原因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離別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了:外地求學,外地工作,出國旅遊,或者隔三差五地出差國外等等,我們也只是送至車站或者機場,揮一揮手,便也作罷。然而在古代,送別有送別的習俗,原因有以下方面:
1、古人重人*倫。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五倫」的概念,即由孟子提出的,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裡麵包含了父子之情,愛*國之情,兄弟之情,夫*妻之情,親朋故友之情等非常豐富的內容。古人深受儒學倫*理的影響,講究情義,當身邊有人要遠離的時候,送別就顯得重之又重了。
2、古時交通不方便。眾所周知,古代*生產力低下,交通工具不像今天那麼發達,出門遠行不外乎是走陸路和走水路,然而天氣變幻,路途顯得凶險,這就使得古人非常擔憂;他們送行人一程,反復叮囑,千言萬語化作綿綿祝福,這時候,送別的風俗也就隨之產生了。
二、古代送別的地點
古代的送別,一般有固定的地點:走陸路的一般在長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則在渡口邊。
1,陸上送別,長亭相送。「長亭」在中國的古典文學里已成為一個傳統的送別意象,這與古代送別習俗分不開。
長亭,詞典里的解釋是古時設在路旁的亭舍,常用為餞別處;也指旅程遙遠。出自於唐代李白的《菩薩蠻》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在此之前,亭並不代表著離別。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制,但之後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又《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而近城的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這在古詩詞里可略窺一二。如宋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林逋在《點絳唇》中寫道:「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此外,《西廂記》里的長亭送別最為知名: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梳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到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現代很經典的歌曲《送別》中唱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地,李叔同也是採用了「長亭送別」這一傳統習俗。
2、渡口送別,多為渭陽,南浦。「渭陽」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渭陽》中寫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渭陽,即是渭水之南,這設置了水邊送別的場景,此後,渭陽,也就成了人們送別的地方。明代王韋《柳條枝》中說:「渭水西來萬里遙,行人歸去水迢迢。」杜甫「寒空巫缺曙,落日渭陽情」,杜牧「寒空金錫響,欲過渭陽津」等,「渭陽」都取送別之意。
另一個常見的水邊送別地點是南浦。屈原《九歌·河伯》中有詩句雲:「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與渭陽,異曲同工。此後,許多送別都在水邊,因受民*族文化的浸染,詩人墨客借用「南浦」來指代,所以「南浦」在送別詩中很常見:唐白居易《南浦別》中曰:「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江淹在《別賦》中寫道:「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顯而易見,南浦已成為古人水邊送別的場所。
三、 送別的方式。
折柳送別。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輔黃圖·橋》:"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這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因此一般認為此俗形成於秦漢時。
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取自於《詩經》中的《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與「留」諧音,藉此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此外,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生命力很強,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折柳送別,也就寓含*著希望遠行的人,能夠在他鄉頑強地生活下去。
同時,折柳贈別是對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卻鬼的"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帶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遠遠躲開,確保旅程的平安。
在詩歌中關於折柳送別的詩句不勝枚數:北人的《折楊柳歌》:「遙望孟津河,楊柳郁婆娑。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家歌。」無名氏所作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低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張九齡《折楊柳》詩:「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王之渙《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這些都說明了折柳送別是風行的習俗。
音樂相送。這多為唐代文人之間的送別方式。李白在《贈汪倫》中吟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寫了送別時音樂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荊軻刺秦王》中也寫到了音樂送別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飲酒餞別。這也多出現在唐代的送別中,從唐詩中便可看出。送別詩中的名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等。酒是文人的最愛,在送別的場合也少不了它。
另外,古人送別的時間多為清晨或者傍晚,在詩詞中也尋得到依據。
古人的送別習俗如此之多,相比之下,現代人對於送別則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形式,只是簡單地發個簡訊,或者打個電*話道一聲也就行了。送別的習俗在現代社*會中漸行漸遠,一樣的離情,不一樣的表達,或許是現在的人們太忙,又或許是人們越來越冷漠。
偶爾,讀起古代文學,在字里行間尋找那不一樣的送別儀式,體會著這些習俗後面蘊藏著的濃烈的情意,感動來襲。
⑺ 中考常識古代送別友人的方式
1、「祖餞」——先秦時期屬「行祀禮」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請酒送行,古謂「餞飲」,是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送別方式,至今仍流行。這種送別方式一般在遠行者上路前舉行,最早源於先秦時已流行的一種叫「祖」的風俗
「祖」,原本是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行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後來乾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東漢學者鄭玄即稱:「將行而飲酒,曰『祖』。」
「祖」,又稱「祖行」,在先秦時屬「七祀」(或「五禮」)之一,為「行祀禮」,時人出行必不可缺。
「祖行」頗為講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驛館內或路邊設帳,擺上酒筵,稱為「祖帳」,也稱「祖餞」、「祖席」、「祖筵」等。盛行於唐朝文人中間。
留別金陵諸公
—李白(唐)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欲尋廬峰頂,先繞漢水行。
李白的這首詩記述的則是他當年離開南京時南京友人在白下亭為他送別的情況。
2、「折楊柳」——漢代已形成的送別風俗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與時節和柳本身均有關系。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樹的主力樹種之一,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古人送別親友,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一枝柳條相送,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一樣,很快適應,隨遇而安。
「折柳送別」流行於漢代,記錄漢代都城長安和畿輔地區地理狀況的古籍《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城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南北朝時期,「折楊柳」之俗已風行各地,南方與北方都出現了以「折楊柳」為題目的詩文。比如南朝簡文帝蕭綱的《折楊柳》這樣寫到:「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隋唐時期,「折柳相送」已成為古代中國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可以從《送別詩》這首詩中可以看出。
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因為折柳相送盛行,從古籍《三輔黃圖》中可以看出,在當年送別最集中的灞橋,附近的柳樹條都被隨手摺光了。因為無法折到長柳枝,唐詩人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詩中只好解釋道:「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為此,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七)呼籲:「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3、「攀花」——唐代流行的送別風俗
「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宋王安石《杖策》詩中就有「杖策窺園日數巡,攀花弄草興常新」。古人喜歡攀花弄草。在唐朝已頗為流行。
送呂少府
—戴叔倫(唐)
共醉流芳獨歸去,故園高士日相親。
深山古路無楊柳,折取桐花寄遠人。
從戴叔倫的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由於路邊沒有柳樹,他便隨手摺了桐花送給遠行的友人。
所以古人送別時不僅只會送柳枝,也會送各種各樣的花來表示送別之情,望遠行的友人能夠一路順利。
⑻ 古人送別的習俗
1、餞行送別
餞行送別,古代旅行習俗的一種。由於道路崎嶇,水陸交通工具不發達,古人長途遠行,或乘車船,或騎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艱難,且露宿風餐,路上有各種危險,親故分別,再見難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後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稱之為「祖」。
2、折柳送別。
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採薇》。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
3、送別詩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送別詩抒寫離別情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於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別詩往往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青春氣息,充滿希望和夢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風貌。
4、十里長亭送別
秦漢時期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十里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了詩詞長短及韻律的需要,又往往簡稱長亭。
5、南浦送別
《南浦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在詩中,詩人刻畫了送別過程中的傳情細節,用凄涼的景色表達出依依惜別的深情。因古詩文中多寫南浦之別,「南浦」因而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⑼ 勸君更飲一杯酒是古人什麼的送友方式
這是王維的詩,詩名《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酒在過去是君臣之間,家庭之間,朋友之間,及夫妻之間都是必不可少的壯行,分別之物。這里所說的是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