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6歲蒙特梭利數學教育的遞進方法是什麼結合某一個子區,說出其活動名稱
摘要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三階段教學方法 三階段教學方法又名「塞根三階段教學法」是塞根在幫助兒童的學習時使用的一種方法,蒙台梭利深受前輩教育家的影響,將此方法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三階段教學法是幫助幼兒提升概念時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分三個階段: 每個幼兒對任何事物的學習都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命名,由成人指認物品並說名稱或某一概念,幫助幼兒建立物品與概念之間的關系。 例如:「這是大的」「這是小的」 第二階段:辨認,讓幼兒根據某一概念在2-3個物品中找出與概念相應的物品。例如「哪個是大的」 「哪個是小的」 第三階段:發音,由幼兒說出物品名稱或概念。例如教師問:「這是什麼?」 幼兒回答「這是大的」「這是小的」 透過三階段教學法的學習,我們就為幼兒的學習搭好了一個個台階,使幼兒跟隨目標一步步獲得經驗,有效避免了跳躍式的學習給幼兒帶來的障礙。由此法帶來的思維方式使教師的教學目標清晰,過程簡練易於幼兒吸收,也更容易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發現幼兒的需要。 例如:當我們問:「哪個是大的」的時侯,幼兒表現出猶豫,甚至說錯,說明在「命名」階段的練習不夠,我們就要退回到第一階段,再次以簡潔清晰的語言說出概念:「這是大的,大的」,待幼兒清晰後在進入第二階段。同理在第三階段若幼兒不能清晰地說出:「這是大的」,就說明第二階段的練習不夠,除再次重復概念外,我們還可以停止第三階段的學習,待幼兒一段時間的練習後自然可以打到第三階段。幼兒每一階段的學習成果都是上一階段經驗反復練習的自然天成。
❷ 如何根據年齡開展遞進式分層德育教育
近年來,各個學校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實施行為規范教育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不少成績。但在市場經濟和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德育工作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最突出的是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因而如何改進德育方法,拓寬德育渠道,不斷提高德育實效成為我們廣大德育工作者的研究課題。 處理好德育實效的長期性和近期性關系 當前素質教育要求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穩定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具有較強獨立性、創造性以及適應各種社會環境的能力,能自覺地按社會規范和價值標准自我調控,自我發展。因此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要重視德育的素質化,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青少年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素質,不僅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而且關繫到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能否實現,關繫到本世紀中國面貌。所以說學校德育目標必須著眼未來,要從大處著眼,從長計議,不僅重視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傳統,還必須重視時代特色的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思想道德、心理發展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能適應本世紀面臨的各種挑戰。 德育過程要具體化,注重按層次要求進行 素質教育的四個面向中有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每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所以在德育過程中要具體化並按層次要求進行。首先,必須要求適度。適度是要求增強可接受性的前提條件。比如,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質等方面應提出適合他們的不同要求,分出層次,循序漸進,以求實效。學校可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分階段分層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遵循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重視校園文化陣地的建設,在教室張貼國旗和名人畫像、名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內容對學生加強德育教育,使學生愛祖國、愛父母、愛學校、愛老師同學、愛勞動等。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主要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基本道德觀念,如尊敬父母、老師和長輩,不打罵人,愛衛生,認識國旗等。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以「五愛」為核心內容著重培養愛國主義精神,良好的社會公德和文明習慣,具有一定分辨是非能力。高中又上一個層次,增強思想政治和法律教育,著重培養社會責任感,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等。我校根據實際,在學生中堅持有針對性地、生動活潑、注重實效地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廣泛開展了「爭做文明禮儀學生和文明班級」、「讀好書、唱好歌」、「愛祖國、愛社區、愛學校「等系列教育活動,寓教於樂,堅持每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和一次中隊活動,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本學期該校四年級學生陳夢君和初二年級兩名學生,分別把拾到的一百元現金和六百元現金主動及時地交還給了失主,受到師生和社區居民的交口稱贊,在校園被傳為佳話。 (浮梁教育網二0一0 年三月曾刊登了本校抓德育教育的具體做法)其次,必須因材施教,這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德育的要求。由於遺傳、環境、個人經歷不同,每個學生表現出不同特點和發展傾向,所以德育工作要善於把握全體學生一般特點,又要了解每個學生特點(包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學習態度、家庭環境等),並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三、德育渠道多元化,處理好學校、教師主導作用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關系 德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構成這一系統的諸要素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近來來,學校德育工作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顯得更加廣泛和復雜,每個德育工作者要努力調動社會有利因素來充實,完善學校教育,拓寬德育渠道, 把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與社會,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社會教育為補充的德育工作網路,使德育工作呈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提高德育實效的途徑之一。如果德育只是主體被動接受教育,勢必流於形式,收效甚微。讓學生參加軍訓,生產勞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一系列實踐(例如我校結合每年三月開展的學雷鋒活動組織學生義務打掃社區紅領巾路和幫助社區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並使之經常化;每逢清明節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使他們在活動中正確認識和對待接觸的事物,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學會與人協作的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求他們在實踐活動後進一步進行分析總結、交流,在理性思維的水平上加深對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認識,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法制觀念、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中成人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學生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榜樣,「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蘇霍姆林斯基語),所以德育中建立「家庭——班級——個人」三位一體的立體型思想教育方式也是提高實效的另一較好途徑。如設立學生家庭情況卡,建立家訪制,及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生活、學習、思想動態和家庭情況等各種信息,並及時開展對家長的指導工作,用正確的方法和觀點教育子女,形成三結合教育網路。 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爾巴特語)「有許多種的教育與發展,而且其中每一種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過道德教育在它們當中應該首屈一指。
❸ 分層遞進式教學屬於班級授課制嗎
.圍繞班級授課制改革的,又出現了哪些新的教學組織形式?(ABC)A.分層教學B.小組合作學習C.小班教學D.復式教學
❹ 循環遞進式教學法與同步式教學法有何不同
遞進式教學法實施的前提是把握「三貼近原則」,創設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才能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為此其強調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是真實、開放、具有可接受性和發展性的。因此,教學情境的創設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激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❺ 有沒有人知道什麼是「遞進式」國際教育它的優點是什麼
所謂「遞進式」的國際教育是曲靖一中鳳凰國際班項目最大的特色,即在接受系統國際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隨著學生學業水平及考試成績(托福、SAT)的不斷提升,為其提供錄取通知書的美國大學排名(綜合或專業)亦不斷提高。這個很好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