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父母的基本功訓練方法

父母的基本功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3 09:44:38

A. 零基礎父母如何帶孩子學英語

1.成為教練型父母,不是教,不是陪,而是訓練。幫孩子做規劃,搜集資料,找輔助訓練平台。
2.孩子的堅持實際是家長的堅持,讓堅持變得容易的方法:難度適當、養成習慣、家長監督。
3.專家級水平是逐漸訓練出來的,而有些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將看似艱苦枯燥的事情,分散在每天里,分解為一個個小小的任務。
4.英語學習的方法有三個:第一個是重復,第二個是重復,第三個還是重復。重復是技能之母。「重復」和「大量」不是一個意思。一般認為,學英語應該大量聽說,大量讀寫。但是英語學習的「大量聽說」不等於「重復聽說」。「重復」是兒童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活動,是孩子的智力體操

B. 家長怎樣培養孩子認真學習

英盛觀察認為有的家長反映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讀書(看書)不感興趣、觀察事物粗心、記憶力差等情況,以上這些都是影響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因素。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裡卻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下面從學習興趣的培養,注意力的訓練,讀書習慣的培養,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記憶力的訓練五個方面交流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1、增強學習快感,培養直接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學習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興趣越是以直接興趣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可能是他樂意用五彩的蠟筆在紙上塗抹,看著五彩的線條在紙上延伸、擴展,他的思維、想

3

象也跟著任意遨遊、旋轉;也可能是老師經常表揚他,雖然他畫得並不怎麼樣。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習變為快樂的事呢?

首先,多表揚,少批評。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有些家長開口閉口就是「這么簡單都不會,光知道玩」,本是恨鐵不成鋼,卻不知好鋼已在批評中鈍化了,日久天長孩子總覺得自已很差,總有錯,在學習中有壓抑感,於是厭惡學習。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錯了,當然也要給予批評,讓孩子明白大人為什麼要批評他,讓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開始就有成功的體驗。成人要盡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識,一開始就讓孩子學懂,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2、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學習目的的教育應該聯系孩子的思想和實際,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學跳舞,她不喜歡舞蹈基本功練習,吃不了這個苦,但是她對學習舞蹈可以參加各種演出表演活動的結果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孩子去從事基本功練習的活動。所以家長們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興趣,激發其勤奮學習,更要通過學習目的教育來提高孩子的間接興趣。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持點,成人應充分利用它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的孩子把鬧鍾拆開,有的孩子不停問為什麼、家長若不了解孩子的特點把這看成淘氣、搗亂,對孩子採取批評、冷淡、不理睬的態度,就會損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另外對孩子的提問要積極回答,如果不會則可告訴他弄明白後再告訴他,但是說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
。如果家長是騙他,以後孩子不懂的問題他也就不問了,這樣就會戳傷孩子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4、創立有利於學習興趣培養的外部環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好莊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可能培養出智力優秀、聰明活潑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熱愛學習。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教重於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學習,而自已卻常常通宵達旦地打麻將,那麼孩子感興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學習,而是如何玩好牌;學習的恐怕不是科學知識而是玩牌竅門了,若父母飯後捧一本書,伴一杯清茶,端坐書桌前,伏案寫作,孩子耳濡目染,也會經常看書、學習。

(二)有效的注意力訓練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隨孩子成長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孩子養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長大成人後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但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好玩、很難專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針對性訓練中,一定要創造出「層層遞進,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讓孩子的心神不會煥散,這里是一些培養孩子注意力的經驗。

1、復述性練習

讓孩子看書5——15分鍾(按孩子的年齡來控制時間),立即合上書,要求孩子按你的要求「復述」故事。為防止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復述」的內容可以靈活多變:如可以提幾個主要問題,圖書上有誰,在干什麼。

書上的人或動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書上還有其他什麼東西。可以讓孩子把看到的動物形象畫下來。最後可以讓他重新再看一遍書,幾次後,漸漸地孩子就會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了。

2、抗干擾練習

等孩子在無干擾環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家長可以考慮在他的「注意力訓練」空間中,放上「干擾源」,比如他在做拼圖游戲時,父母可以在一旁看電視,比如他在看書時,可以稍稍打個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注意力煥散的現象,會有反復,但最終他的抗干擾能力會漸次上升。但是,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沒有在進行這種「注意力訓練「時,您千萬不要去打攪他。讓他安心的做自己的事。

(三)養成讀(看)書的習慣

書對孩子的影響實在不可低估,書不僅教給他知識,帶他認識世界,還對他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性格發展都有正面影響。良好的讀書習慣,將使他終身、受益。培養一個愛好閱讀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如每晚睡覺前,看書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雙休日經常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看書,首先家長自己要經常捧起書來看,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

(四) 養成主動(自主)學習的習慣

先舉一個例子:一位媽媽買回來一個菠蘿,好奇的孩子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吸引住了,這位媽媽可能會有兩種方式對待好奇的孩子。

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動它,但是它是圓的,你

可以滾動它。你聞一聞,它是不是很香啊?現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切好後用鹽水泡一泡,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然後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採取行動」,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對著媽媽喊:
「媽媽,這個菠蘿很刺手。」 媽媽回應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 於是孩子又嘗試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
「是的,菠蘿很重。」 孩子可能又嘗試著滾動菠蘿,結果真的把它滾動了,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 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幹!」
「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 「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樣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鹽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讓我試一試„„真好吃的!」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方式孩子學到了菠蘿的特性。這是媽媽直接告訴他的,不是孩子自己發現的。將來媽媽又帶回來一件新奇的東西,孩子也可能會像這次那樣等著媽媽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知識。第二種方式,孩子最終也明白了菠蘿的特性,同時他還學到了認識菠蘿的方法,下一次媽媽可能帶回一些其它不同性質的東西,孩子可能又會用他用過的方法來探索它,認識它,他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五) 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智力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下面提供幾則有助於增強孩子記憶力的游戲。

1、依次說出名稱

把6樣東西按先後次序排列在桌上,讓孩子看上幾十秒鍾,然後遮起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6樣東西的名稱。

2、辨顏色

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襪是什麼顏色的。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襪的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種游戲的更大興趣。

3、找物品

當著孩子的面把8種不同的小物品分別藏好後,再讓孩子將這些物品一一找出來。

4、看圖說話

把4——8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後蓋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盡可能准確地敘述一遍。

5、看櫥窗

這個游戲適合在帶孩子外出時進行。路過商店櫥窗時,先讓孩子仔細觀察一下櫥窗里陳列的東西。離開以後,要求孩子說出剛才所看到的東西。

C. 父母怎樣提高自身修養

幾個途徑:1.多找學校老師及其他家長溝通 2.通過網路、書本等學習3. 對症下葯,認為自己哪些方面不夠好,有目的地去提高。
(一)良好的生活環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場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生存離不開家庭,首先家長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盡管每個家庭因經濟水平、住房條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標准不可強求,但居室布置整潔、色彩素雅諧調還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個環境舒適、寧靜、溫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環境布置,不講究清潔衛生,家中傢俱陳設雜亂無章,污垢處處可見,給人大有一種無插足之地的感覺,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還有的家長盡管經濟條件很優越,家中布置很有現代氣派,家長卻忘了給孩子一個游戲的天地。有的家長極講清潔衛生,各處一塵不染,對孩子限制太多,這也不許玩,那也有許坐,使孩子行動極受限制,這都是不可取的。
(二)良好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
家庭要形成比較固定的生活作息時間,包括休息、吃飯、娛樂、工作、學習等,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自覺遵守,長此以往會促使時間觀念的形成,為今後走進幼兒園、學校、社會,自覺遵守集體紀律,維護社會秩序,講究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礎。有的家庭雖為孩子制定了作息時間表,家長卻把自己作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達旦地搓麻將、喝灑劃著拳,有的看錄像電視成癮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廳的樂曲聲中樂而忘返等,這樣都很難制約孩子的。
家庭中每一成員還應注意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的洗手,定時換洗衣物、不隨地吐痰、扔臟物、經常保持清潔衛生、按時打掃房間。
(三)和睦的心理氣氛
家長還應為兒童在家庭中創造一個和睦的心理氣氛。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平等待人,互相關心,互相信任,互相體諒,即使發生矛盾也能順利解決。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特徵。這是因為文明家庭能給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於家中感到溫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愛被尊重,也學習到如何愛他人,如何尊敬他人,從而增強了自尊和自信。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灰心沮喪時,可以從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夫妻間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兒童的首要條件。」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責、經常吵架打架,十分有害於兒童的身心健康。有一個少年犯曾這樣說:「我的童年是在父母吵架、打架聲中瑟瑟發抖的日子裡度過的。」離異家庭的兒童一般有以下特點:
(1 )愛哭;
(2 )放盪不羈,到處亂跑;
(3 )過分膽小和焦慮;
(4)冷漠,無動於衷、
(5)情緒低落,快樂起來;
(6)悲觀,覺得低人一等;
(7)孤獨,經常發呆;
(8)易煩躁發怒;
(9〕懼怕某些動物、情景和人;
(10)固執、自誇,並具有不愛交際、孤僻、冷漠、緊張、防備、喜歡撒謊欺騙甚至敵視他人等與社會不相適應的心理品質和心理障礙。
以上這些調查都說明和睦的家庭對於孩子健康的成長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為此家長要為兒童的一生負責,對家庭應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氣氛中成長,家長要把孩子視為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見強加於孩子身上,對孩子正當的行為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不良的行為要講明道理予以制止,而不能簡單粗暴。這樣孩子將家長視為大朋友,從而使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時更能奏效。
以下給家長提出四點,也就是四句話。
一是清醒自律。即自我約束,自我體察。
二是情感儲蓄。家庭教育是要看情感參與的。但,情感應該儲蓄一點,不要那麼原始直露。
三是相待如友。家長是孩子的家長、教師,與此同時,還應是孩子的朋友,相待如友。
四是善於教育。做一個懂教育、特別是懂家庭教育的人。
對這四句話的解釋如下:
一、清醒自律
有一位家長對自己剛上中學的孩子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中學生母親,現在我開始做了,我會有錯誤,會有做得不到的地方,請你及時告訴我。即使你說得不對,我起碼知道你在想什麼。」咱們教育上不是有一句話叫「傾聽孩子訴說嗎?」家庭教育包括學校教育,不能總是老師講、家長講,沒完沒了地講。這不好,應該讓孩子有訴說的機會。聽聽他怎麼想,怎麼說,再進行教育,就有針對性了。
有一篇文章叫《給孩子三分鍾申辯權》,但有的家裡不允許孩子申辯。要是讓他能申辯一下,「爸爸媽媽您說的不是那樣,我不是那麼想的。」聽聽他講,是有好處的。當然,他狡辯不行,他要是確有道理呢?
清醒自律,首先,家長要在觀念上自律。我們都是在一種觀念、一種思想認識的支配下搞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大約是祖輩父母怎麼樣教育我們,我們是從那兒學來的。但,這科學嗎?需要自律一下。有沒有封建父子觀,專制教育觀,片面成才觀,有沒有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方法,都要自律一番。
封建父子觀,是說在長幼尊卑中,家長是長者、尊者,子女則是幼者、卑者,家長至高無上。孩子如同家長的私有財產,可以任意支配、發落。專制教育觀,是家長進行嚴酷的管教,無情的斥責和體罰。在有專制教育色彩的現場,看到的多是我說、你聽,我打、你服,我要求、你接受。給孩子帶來的既有皮肉之苦,又有精神的損傷。片面成才觀,是家長只關心、要求孩子學習好,將來成名成家。而不管孩子的思想、身體、心理怎麼樣。一位家長說:「我女兒生下來,我便為她設計了一幅成鳳圖。一歲聽音樂,二歲背唐詩,三歲練書法,四歲學繪畫,五歲上小學,然後初中、高中、大學一律都上重點校、名牌校。最後沖出中國,留學海外,即使不做吳鍵雄第二,也得是碩士、博,名揚四方。」
家長的封建父子觀、專制教育觀、片面成才觀,都需要轉變的。因為,時代即將進入21時代,只有把陳腐的觀念,轉變為現代觀念,具有了現代父子觀,現代教育觀,現代人才觀,才能培養出時代所需要的人。澳大利亞未來教育委員會主席埃利亞德指出:「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首先是創造。」而家長舊觀念支配下的教育,既是德才兼備的,又是層次不同的。即不只有知識、本領,還要有各行各業忠於職守勝任工作的一般人員。顯然,家長如果不轉變片面成才觀,也是難以培養出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的。
家長要找一找自己觀念上的差距在哪裡,具體表現是什麼。做些省察,改變一些不適當做法。像有的家長開始把德育放在主導位置,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遵守紀律的教育,有的不再輕意處罰孩子,而是多從正面引導;有的想到自己過去對孩子「太生硬」,挫傷了孩子,向孩子表示歉意,並給自己提出了五少五多的要求:
少一點急躁,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愛撫;少一點埋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疑,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批評,多一點鼓勵。
這些,都是家長轉變教育觀念中有意義的實際行動,值得提倡。
研究人員提出,現在家庭教育要慢慢走過六個誤區。您有沒有這方面問題,也請自律一下。
六個誤區指的是:
1.重視特長,忽視基礎。如,老讓孩子發展這特長,那特長。繪畫、音樂、計算機、書法、武術……但是基本功課卻沒有學好。
2.重視個別教育,忽視集體教育。如請家教,發展個別輔導,不提倡孩子融於集體中等。實際上,孩子需要智力群體的刺激,42個同學的共同活動不可少。集體精神的發揚,集體利益的維護,熱愛集體,種種集體性的東西,對孩子不能少。忽視了,就是進入了誤區。
3.重視多讀多看,忽視動手動腦。孩子看的東西不少,但動手能力差。而孩子的智慧卻在手指尖上。多讓他動手,干點什麼。有的人左撇子,左手用得很靈活,但是有的家長給左撇子限制,不讓使左手,必須用右手。其實不必,您讓他左手也用,右手也跟上來,左右逢源。左手的發達調動右腦,右手的發達調動左腦,有什麼不好呢?
4.重視現代化,忽視傳統性。我們要追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迎接21世紀,現代化不可少。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傳統性。我們民族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有物質的、有文化的。拿教育來說,學習講背誦就是一個好傳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況且,背過的東西,被自己儲存了起來,使用時,往往能夠得心應手。
現在的許多孩子學語文有文無語,只管看,學外語只管寫。那怎麼行呢?幼兒園還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了小學反而弱了,中學就更弱。一讀就說是死記硬背。小孩子有點兒死記硬背也難免。但不能完全死記硬背,也要有點理解。讀多了,背過了,適應就歸自己所有了。
5.重視智力投資,忽視精神化。現在孩子學點知識,家長是肯於投資的。學外語每學期350元,花;學手風琴,一期200元錢,也花,智力投資嘛。而精神優化呢?孩子在增加知識的同時,他的頭腦里什麼愛國思想,什麼集體精神,什麼肯於助人,什麼奉獻愛心,什麼孝敬父母,什麼遵規守紀,這些教育在一些家長的頭腦里卻不佔位置。有的父母工作忙,把孩子委託給別人管理,孩子的精神優化更是無從談起。
家長在自律這方面,首先應該看看您是否已經踏入某一個誤區了,或者是可能有要進入某一個誤區的傾向,這時,您就要有所留意了。
其次,家庭要在方行上自律,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規范化,在孩子面前都要起榜樣作用。如果一位家長在打電話的問題上能自律,他就好教育孩子。星期二下午,孩子沒課在家,爸爸這一天也在家辦公。孩子寫完作業以後給同學打電話,該聊的也聊,不該聊的也聊,用的時間很長。爸爸跟孩子說:「以後不能這樣打電話,要說有用的,這么羅里羅嗦,不應該。」孩子說:「是,我以後注意。」
過了幾周的又一個星期二,爸爸在單位辦公,從單位往家裡掛了一個電話,跟孩子主動聊天,聊學習,聊家裡的事,聊的時間很長。孩子說:「爸爸,您不是說打電話時間不要太長嗎?您怎麼說這么多?」「對,對,就說到這兒吧。」爸爸放下電話想,我讓孩子打電話時說話扼要,我卻這么羅嗦,今後真應該注意了。爸爸還想到了一點;我這樣打電話,是不是讓孩子覺得家裡電話得節省,公家電話就可以浪費。這不是用占公家便宜、不使自家吃虧的壞思想影響孩子嗎!以後不能這樣了。這位爸爸在出現這么一個缺點時,表現出可貴的自律精神。
一位媽媽,當家裡發生這么一件事時她自律了。媽媽在裡屋,女兒在外屋。媽媽從裡屋出來,看見孩子正在給自己的手纏紗布。媽媽驚訝地問:「喲,孩子你怎麼了?」只見紗布上滲出的血,往地板上滴了兩滴。媽媽緊張地問:「哎呀,手是怎麼弄破的?」孩子說:「我沒注意,手讓刀給削了一下。」「疼不呀?」「疼」。「那你怎麼沒哭呀?」「我以為您沒在家哩!」
媽媽聽了孩子「我以為您不在家」的話思索了,原來孩子是可以忍受點兒痛苦的,是可以經受挫折的,都是因為我平時嬌慣她,她才愛哭,才依賴。不行,今後得嚴格要求她,讓她吃點兒苦。於是對孩子有意識地進行磨練。經過一段時間,這個孩子與同齡的孩子相比,懂事得多了,堅強得多了。
我們今天在家庭教育中強調家長要自律,與古代儒家在講人的完善時所要求的要「反省」、「體察」,要「一日三省吾身」,是有相似之處的。一個人如能自覺、自律、自學、自知,這個人就會進步得快,修養得好。沒能上「父范學堂」、「母範學堂」也不要緊,因為他成功地進行「補課」了,他的家庭教育水平將隨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情緒含蓄
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對子女的愛撫、關懷、照顧之嘲行的,是一種自然的親情交流。在交流中,就家長方面說,一是表現出對子女真摯的愛,一是表現出對子女恨鐵不成鋼的「恨」,這本來都是做父母的可貴的情感的反映,但由於它們失之於隨意直露,過度的情感發泄較多,即缺少情感含蓄,而成為情感的誤區。
先談家長對孩子的愛。愛原本有三種類型,一是自然的,親子之愛;二是盲目的,感情重於理智的愛;三是感情與理智相結合,而理智又高於感情的愛。走入誤區的家長,對子女多是盲目的溺愛。他們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全部,是眼前的「花兒」,是心中的「尖兒」。有的家長說:「孩子愛吃什麼我不吃,孩子不愛吃什麼都填到我的肚子里。」家長寧肯犧牲自己的一切,也要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再談家長對孩子的「恨」。這種「恨」雖然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性質,但由於它使用了打罵、嘲諷、體罰等手段,傷害了孩子的身心,所以成為家庭教育的一個誤區。有的家長當孩子闖了禍,不爭氣,惹怒了自己時,張口就罵、舉手就打、甚至動用封建家法讓孩子長時間跪搓板;一位家長動怒時對孩子又打又踹,孩子喊肚子疼,經診治才知把孩子的脾打壞了,不得不施行摘除。據外科醫生報告,有的孩子耳膜震破,有的孩子牙齒被打掉,有的孩子被掰斷了手指,都是家長所為。
溺愛和打罵孩子都是放任的、原始的情感因素,與家庭教育的原則是相悖的。家庭教育要講正面引導,循循善誘,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愛孩子和處罰孩子時,不能沒有尺度,不能失去理智,不能不講原則。
尤其是,孩子屬於未成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第18條規定:父母「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不辱罵,不體罰。」世界其他國家也很強調禁止父母打罵孩子。德國的《禁止虐待法》指出:「必須發出一個信號,體罰不是教育手段。」並在具體條文中規定:「禁止打耳光」,「禁止以諷刺的方式貶低兒童」,「禁止為任何一點小事批評孩子」。
情感含蓄重要的一點是,先要學會愛的含蓄。例如,有的家長在向孩子表示愛的情感時,不是「寶貝」、「乖兒子」地稱頌不已,也不是熱烈地親昵沒完,而是在孩子睡熟了才去親吻孩子,這就是愛的含蓄。再如,有的家長的愛子之情體現在關心孩子健康成長上。不只在聽到孩子取得成績時高興,當別人提供孩子有什麼缺點時也表示歡迎,並幫助孩子改正。這都是愛的含蓄。愛的含蓄也是愛的深沉的反映。
其次,要學會對「怒」的含蓄,即學會控制。有的家長說:「我就是這么個火暴脾氣。一見孩子犯錯誤了,氣不打一處來,收不住,就猛打猛踹,沒辦法,就這性子。」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情緒的發生和發展,以及情緒的強度,持續性,人的意識是可以控制的。只要增強意識調節,就能控制住情緒。當然,也要使用一些緩解情緒的方法,如事先告誡自己不要沖動,轉移尖銳問題的注意中心,耐心地作靜態觀察,有意地拖時間、冷處理等。此外,還可以選定有關的名言佳句,如「處世不驚,泰然自若」、「制怒」等,都能幫助控制情緒。孩子犯錯誤了,當然不能放過,跟他說,「你的錯誤真夠嚴重的,你要好好想一想,錯誤嚴重在哪兒?我明天晚上跟你談。」到了明天晚上,再跟孩子變時,您的怒氣一定會消解很多,處理問題也一定會冷靜得多。
在「制怒」的方法上,除了林則徐曾經使用的在床頭上方掛「制怒」的條幅,以提示自己以外,還有人總結了「制怒六招」。一是剛要生氣時,趕快想,我為什麼要生氣?我有必要生氣嗎?二是用「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格言,開導和寬慰自己的心靈;三是對自己不以為然的事暫不理睬,不必非生氣不可;四是當自己內心深處躁動、不快、憤怒時,找適當地人吐露,交換意見;五是多一點幽默感,多一點靈活,少一點沖動;六是到室外去深呼吸、去散步,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此外,還可以講一點氣象心理學。就是說,當孩子犯了錯誤時,你要表示氣惱、甚至憤怒。你可以噘著嘴,很嚴肅,不吭聲地沉默幾分鍾,但不要太長了,幾分鍾就可以了,這就相當於氣象中的壞天氣,像滿天烏雲密布,像寒風刺骨。但是要轉,天氣預報中不是有陰轉晴嗎?幾分鍾之後,你深呼吸幾次,唉聲不止,表示難過。自己孩子沒教育好,犯這么嚴重的錯誤,能不為他傷心嗎?孩子心裡也會沉重起來。
接著,要和孩子深入地交談了,大約用12分鍾時間。家長要耐心地誘導孩子開口說。不妨這樣問:「孩子,你為什麼犯這樣的錯誤呢?把事情原原本本跟爸爸媽媽說一說。」然後,幫著他做具體分析。這就是多雲天氣慢慢要變得露出晴空了。做了認真分析,可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這之後,要用更長的時間,約24分鍾向孩子表明,我們仍然是愛你的。你雖然犯了錯誤,有那麼嚴重的缺點,但還有那麼多的優點嘛。不能灰心喪氣,爸爸媽媽幫助你。爸爸媽媽認為你能改好。讓孩子看到晴空萬里,旭日升起,使孩子滿懷信心地克服缺點。缺點認識了,認識得深;光明的前景看到了,看得遠。這比那扇耳光踹兩腳的做法相差有多遠哪!
所以,講點兒氣象心理學,也是講情感的節制含蓄。從一開始就掌握著自己的情緒,就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生氣也好,有信心也好,啟發、引導自己的孩子民好,都是擺脫了情感的原始狀態,都是跨越了情感的低級狀態,這些都是每位家長應該孜孜以求的。
有的家長在努力培養含蓄的情感方面,取得了經驗,總結成四句話。一為孩子有了成績不神氣;二為孩子有了錯誤不生氣;三為孩子頂撞家長不賭氣;四為孩子老病重犯不泄氣。
這不神氣、不生氣、不賭氣、不泄氣是頗有道理的。孩子正在學習,處於受教育階段,應該不斷進步,取得成績。所以,孩子有成績是自然的,家長不該神氣。孩子尚不成熟,是學步時期,即使上中學了,但仍然有幼稚的地方。出現差錯、失誤是難免的。所以,當孩子有錯誤時,家長不該生氣。孩子頂撞家長當然不對,要教育要說理,家長要採取冷靜的、幫助的態度,豈能賭氣。對於孩子老病重犯的問題,要具體分析,是進步了,但原來的老毛病還有不同程度的表現?還是在繼續下滑?要區別情況耐心地、有信心地教育孩子。願這「四個不氣」成為家長修養自己情感,使之含蓄的座名銘。
三、相待如友
這就是說我們跟孩子的關系要像朋友一樣。中國的造字很講究,朋友的朋字兩個月字一般高,十分平等。為了體現兩代人的平等關系,國外有的家庭,在孩子小、個兒頭矮的時候,家長跟他談話前先把他扶到桌子上,爸爸媽媽坐在椅子上講話。這樣就可以互相平視,平等對待。不錯,孩子小,沒成年,是我們的晚輩,我們是孩子的長輩,他應該尊重家長,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能讓孩子從小就覺得,家長雖然行為不怎麼好,也要高高在上,孩子一看家長就得覺得家長的形象似乎特別高大。這是不公正的,這是誤區。
但是,與孩子建立平等友好關系,也不能走向極端。有一個家庭,為了讓孩子跟家長平等,不讓孩子叫「爸爸」叫「媽媽」,直接叫名字。一個晚上,這個家庭來了一位客人,一聽孩子的呼喚聲,都吃了一驚。孩子的爸爸叫×××。這孩子就喊:「×××,把那水杯遞給我。」他媽媽叫××。孩子喊:「××,我的毛巾在哪兒呢?」這個家的孩子這么稱呼家長,顯得太沒大沒小了,也不好。所以,咱們既要讓孩子尊重家長,又要關系是平等的,是朋友一樣,才是我們需要的。
然而,現實中的突出問題在於家長不能做孩子的朋友。甚至當孩子問媽媽「我能和您做朋友嗎?」媽媽都不知如何回答。孩子對受到不公平待遇是有不滿和怨言的。他們說:「在我的家庭里父母和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爸爸媽媽不容易交談,我害怕他們」,「大人不應該以大壓人」,「父母正確聽父母的,父母不正確,也該聽聽我們的。」「大人不該以長輩自居,不能包攬屬於我們的權力。」
有的孩子還這樣形容,「我在家裡像空中的風箏想盡情地翱翔,而父母像那根線,緊緊地拴住我,不讓我高飛。」實際上孩子不成熟,還需要有一根線控制,既要讓他飛,又不能任意地亂飛。這些都是孩子的心裡話,是正當的要求。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成為一種朋友似的關系了,那麼孩子的許多問題,將會較好地得到解決。
現在,孩子與家長之間有芥蒂、有疙瘩,或者叫代溝的問題不是個別的。有個10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收回來962份答卷。問題與回答是:「你心裡有話向誰說?」孩子的回答有:「自己解決」、「獨自品嘗」,「誰都不說,誰都不找」的佔70%;「請老師幫助」的16%;「告訴父母」的14%。以告訴父母的數量最少。孩子的心裡話不向父母說,有事不想找父母,與父母關系疏遠。這說明我們提出希望家長跟孩子相待如友,是符合實際的,是有必要的。
有一所學校搞初中生演講比賽,題目自擬。其中一個孩子演講的題目《不要向家長說悄悄話》。一聽題目,大家就鼓掌,認為這個話題很精彩。孩子演講說:「為什麼不要向父母說悄悄話呢?第一,他們已經40歲了,我們才十幾歲,他們距離我們遠了,不理解我們了。沒有必要向他們說悄悄話。第二,我們向他們說了悄悄話,他們反而斥責我們。第三,家長還去告訴老師,打小報告,對我們很不利。所以我們有了悄悄話,一定不能跟父母說……」話音未落,又博得全場一片熱烈的掌聲。
孩子不向父母說悄悄話有什麼弊端?不久前在全國各地風行起有心理話向陌生人說。即通過報社或者什麼別的關系,找同齡人。把一封封信發往全國各地。也怪,這種有心裡話向陌生人說的信,若是男孩子發的信,一般是女孩子接到,女孩子發的信,一般是男孩子接到。彼此不認識,又各在天南地北,如此交往能正常嗎?
這就是說,我們跟孩子的關系不親密,有人就要插進來了。這插進來的人面貌是什麼樣子,只能畫個問號了。孩子從說悄悄話開始會不會一步步被帶到歪路上去,恐怕是有可能的。
為了家長與子女建立相待如友的關系,家長要作出實際的努力。
首先,家長要擺正與子女的關系。不把子女當成寵物、工具,也不要把子女丟在一邊,中斷接觸和交流,更不能對子女隨便發號施令,凌駕於子女之上。而是看到子女是有獨立人格、正在成長、很有希望的人。不但愛他疼他,還接近他、關心他同他促膝談心、交心知心。;家裡有事注意同他商量,讓他幫助拿拿主意。家長有心地採用各種方式與子女相融,一定會形成家長與子女相待如友的局面。
其次,家長要捨得拿出些時間走到孩子中間去。大文豪魯迅,生前很重視家庭教育。無論寫作多麼忙,每天必定有兩個小時和獨生子海嬰在一起,平等地討論生活、學習和人生道路。美國一位企業家意識到和孩子交流的重要。當聖誕節到來時,送給孩子一個新奇的禮物,是一張紙片。上寫「兒子,我從今以後,每天空出一小時給你,星期天兩小時,你高興怎樣,我就怎樣。」孩子看了這些話,歡呼雀躍不止。似乎得到了比什麼都貴重的禮物。
再有,家長要注意吸取有關與子女相通的經驗。一位家長說:「孩子人長大了,心也長大了,叫我感到陌生了。過去我們之間說不完的話。現在話不多了。我為孩子和自己的距離日漸拉大而苦惱。這樣發展下去怎麼行?我和孩子做了幾次交心式的談話。聽了孩子的意見,我講了自己的失落感。我們之間又親近了,聊天的次數更多了。我支持孩子學習、鍛煉、做社會工作,孩子也關心家裡的事,常把他身邊發生的事講給我聽,我們成為朋友了。」
有的家長與孩子一同做些什麼,如一起飼養小動物、養花、種草;有的家長利用雙休日全家騎著自行車出外旅行或在家裡舉辦小小音樂會;有的家長與孩子一同做游戲,蹦蹦跳跳或演出小話劇等,都使家庭親情融融,值得我們借鑒。
四、善於教育
我們家庭教育是講科學的,應該是科學型的。不能是隨意型的,不能想放任就放任,不能想溺愛就溺愛,孩子總在甜水裡泡不能教育好。也不能是生活型的,只把吃穿供給好,零用錢無度。還不能是嚴管型的,嚴上加壓,有時也把事情弄糟。
那些放任型的家庭,家長有錢時,孩子一張口要錢,就從兜里掏出一大把給孩子。「花去吧!」孩子拿到了錢以後容易亂花。如不該玩的游戲機玩了,不該進的舞廳進去了,不該下的館子,也敢排場一番。少女有了錢則進美容院,做個雙眼皮或紋紋眉。人家問她,「現在你做了雙眼皮,將來時興單眼皮怎麼辦呢?」「我不管那個,反正現在我覺得雙眼皮好看。」放任是不行的,溺愛型、生活型、嚴管型的也是不對的,這樣做都將使孩子出毛病,生事端,甚至走到斜路上去。所以說,教育必須講科學,講善於教育。
我們每一位家長應該是教育的覺醒者,這是從國外引進的一個口號。對於教育的覺醒者,要求做到:
第一、鼓勵孩子不懂就問,遇到難題不迴避。
第二、回答孩子的問題時,態度耐心、誠懇、溫和。
第三、主動幫助孩子鍛煉身體,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
第四、教育孩子與人友好相處,學會社會交往。
第五、啟發、引導孩子自己做計劃,自己決定事情。
第六、找些有價值、有爭議的問題、文章、電視節目記孩子去分析、思考。
第七、捨得讓孩子買健康、有益的書刊,擴大孩子的知識面。
第八、把孩子的興趣、愛好看成是好事,並樂於為他提供方便,創造條件。
第九、常常帶孩子到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歷史名勝、風景點去參觀游覽。
第十、幫助孩子歸納、總結自己的經驗體會。而後,又引導他應用到新的實踐中去,還要注意總

D. 如何在家裡練習武術的基本功

1 武術的基本功和基本動作
武術的基本功和基本動作
這里很多人喜歡武術,那你們別先忙著練什麼刀槍棍棒之類的,你們要學武,必須不怕苦,讓我先交你們學習武術的基本功和基本動作吧!
(一)手型手法練習
手型手法練習是運用拳、掌、勾三種手型,結合上肢沖、架、推、亮等運動方法,練習手型手法的基本規律。
手型:
拳:四指並攏卷握,拇指扣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上。要求拳握緊,拳面平,手腕直。
掌:四指並攏伸直,拇指第一指節彎屈並緊扣於虎口處。
勾:五指尖捏攏,屈腕。
手法:
沖拳:分平拳和立拳兩種。平拳拳心向下,立拳拳眼向上。
①預備:兩腳左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兩拳抱於腰間,拳心向上,肘尖向後,挺胸收腹,立腰,目視前方。
②動作:右拳從腰間向前快速沖出,擰腰順肩,在肘關節過腰時,右前臂內旋。力達拳面,臂伸直,與肩平。同時左肘向後牽拉。左右交替練習。
③要領:出拳快而有力,出拳和收拳時,肘要貼肋運行。
架拳:
①預備:與沖拳同。
②動作:右拳向下、向左、向上經頭前向右上方劃弧,同時前臂內旋架起,拳眼向左斜下方,目視左方。左右交替練習。
③要領:松肩、塌腕、肘微屈。
推掌:
①預備:與沖拳同。
②動作:右拳變掌,以掌根為力點向前快速推出,同時前臂內旋使掌指向上(圖6),臂伸直與肩平。推出時要擰腰順肩,同時左肘向後牽拉。左右交替練習。
③要領:出掌快而有力,出掌和收掌時,肘要貼肋運行。
(二)步型練習
弓步:
左腳向前一大步(約為本人腳長的4—5倍),腳尖微內扣,左腿屈膝半蹲,大腿略高於水平,膝不過腳尖;右腿挺膝伸直,腳尖內扣斜前方。雙腳全腳著地,上體正對前方,兩手腰間抱拳,目視前方。弓左腿為左弓步;弓右腿為右弓步。
要領:前腿弓,後腿綳,挺胸塌腰,沉髖合髖,兩腳分別在一條縱線的兩側,兩腳內側橫向相距約10厘米。
馬步:
兩腳左右開立(腳內側相距約為本人腳長的三倍),腳尖向前,屈膝屈髖半蹲,膝不過兩腳尖,大腿略高於膝,全腳著地。
身體重心落於兩腳之間。兩手腰間抱拳。目視前方。
要領:挺胸塌腰,腳跟外蹬。
仆步:
兩腳左右開立,右腿屈膝全蹲,腳尖和膝關節外展,臀部接近右腳跟;左腿挺直平仆,腳尖里扣,兩腳全腳著地,兩手腰間抱拳。目視左方。仆左腿為左仆步;仆右腿為右仆步。
要領:挺胸塌腰,平仆腿一側沉髖。
虛步:
右腳外展45度,屈膝屈髖半蹲;左腳向前開立,膝稍屈,腳面綳平,腳尖虛點地,兩膝稍內扣;重心落於右腳上,兩手腰間抱拳。目視前方。左腳在前為左虛步;右腳在前為右虛步。
要領:挺胸立腰,虛實分明。
高虛步:
將虛步的兩腿伸直,前腿仍綳足,足尖虛點地。要領與虛步相同。
歇步:
兩腿交叉靠攏,全蹲,左腳在前全腳著地,腳尖外展;右腳在後,前腳掌著地,右膝頂出並貼緊左小腿外側,臀部坐於右腳接近腳跟處,兩手腰間抱拳。目視前方或左方。左腳在前為左歇步;右腳在前為右歇步。
要領:挺胸塌腰,兩腿貼緊,腰向前腿擰轉。
坐盤:
將歇步中的後腿的大、小腿及腳面外側貼地坐下,即成坐盤(參看青年劍術。
要領:與歇步相同。
丁步:
並步站立,兩腿屈膝半蹲,右腳全腳著地;左腳尖虛點地,腳面綳平貼於右腳弓處。重心落於右腿上,兩手腰間抱拳。目視左方。左腳尖點地為左丁步;右腳尖點地為右丁步。
要領:與虛步相同。
(三)腿部練習
壓腿:
正壓腿:面對一定高度的物體,並步站立。右腿提起,腳跟放在高物上,腳尖向頭部方向勾緊,兩手扶按膝上。兩腿伸直,立腰、收髖,上體前屈,向前向下做振壓動作。左右交替練習。
要領:向前向下振壓時保持直體,挺胸立腰。經常練習,使前額逐漸觸及腳尖,然後鼻尖、下頦觸及腳尖。

武術的基本功和基本動作
側壓腿:側對一定高度的物體,左腿支撐,腳尖稍外撇;右腿提起,腳跟放在高物上,腳尖向頭部方向勾緊;左臂上舉掌心向上,右掌虎口一側附於左胸前。兩腿伸直,立腰開髖,上體向右側振壓。左右交替練習。
要領:與正壓腿相同。使頭部逐漸觸及腳尖。
仆步壓腿:右仆步,右手抓握仆腿腳腳面,另一手按膝,上下振動。左右交替練習。
要領:挺胸塌腰,沉髖。
踢腿:
腿部練習中的主要內容,可以增強腿部肌肉的彈性和髖關節的靈活性。
正踢腿:並步站立,兩臂側平舉,兩手成拳或掌。左腳向前半步支撐,右腳腳尖勾起向前額處猛踢。目視前方(圖17)。左右交替練習。
要領:挺胸直腰,腳尖勾起勾落或勾起綳落,踢腿時收髖收腹,支撐腿挺直,速度要快。
側踢腿:並步站立,兩臂側平舉,兩手成掌或拳。左腿向右腿前交叉支撐,右腳腳尖勾起向自己右耳踢起,左手上舉亮掌,右手屈肘立掌於左肩前或垂於襠前。目視前方。踢左腿為左側踢;踢右腿為右側踢。
要領:挺胸直腰,側身開髖,踢腿速度要快。
彈腿:並步抱拳,左腿屈膝提起,腿與腰平,腳面綳平。當提膝接近水平時,迅速猛力挺膝,向前平彈,力達腳面,腿與髖平;右腿伸直或微屈支撐,目視前方。左右交替練習。
要領:挺胸直腰,收髖,腳面綳直,彈擊有爆發力。
蹬腿:與彈腿相同,唯腳尖勾起,力達腳跟。
(四)腰部練習
前俯腰:
並步站立,兩手手指交叉。直臂上舉,手心翻上,上體前俯向下,兩手盡量貼地。然後兩手鬆開,抱住兩腳跟處逐漸使胸貼近腿部,持續一定時間再起立。還可以向左、右轉體,兩手在腳外側觸地。
要領:兩腿挺膝伸直,收髖長腰,以髖關節為軸向前折體。
青年長拳單練
青年長拳分單練和對練。對練是在單練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熟練單練,然後由甲、乙二人分別相向練習。單練中的第1動至第10動和第11動至20動,形成對練。雙方互換動作,即可完成20個動作的對練。對練時注意找好距離,注意安全。初學時,可喊口令,對練時,名稱在前的動作先動。
(一)動作名稱
起勢
(1)弓步格擋彈拳
(2)提膝摟手
(3)步彈踢
(4)馬步橫擊
(5)換跳按掌弓步沖拳
(6)退步弓步下砸拳
(7)弓步架勾拳
(8)上步弓步頂肘
(9)並步下沖拳
(10)側弓步頂肘沖拳
(11)弓步沖拳
(12)掛腿弓步按掌
(13)丁步下砍掌
(14)馬步外格掌
(15)蹬踢弓步推掌
(16)擰身上架側彈腿
(17)弓步按劈掌
(18)撤步馬步格擋
(19)撤步半馬步架栽拳
(20)弓步推掌
收勢

E. 舞蹈基本功小飛機是什麼的練習

舞蹈基本功小飛機指的是腰部位的練習。練習腰部的靈活性,使其能夠克服自然形態的各種毛病,掌握更好的身體形態,也能夠消除部分肌肉的緊張,使全身擁有更好的狀態來迎接更強度的訓練,是屬於基本功的一種常見的訓練方式。

(5)父母的基本功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舞蹈訓練中還有一些基本事項需要注意:

第一,練習下腰要循序漸進,在有保護的情況下適當練習。下腰時不能說話、笑、開小差,避免岔氣,防止意外發生。

第二,腿部拉伸訓練要避免踢腿過高、壓腿過猛、拉伸過度,造成大腿後群肌肉拉傷。

第三,注意預防落地不穩。在地上放一塊防滑墊,或讓孩子進行地面練習,如平躺練習踢腳、坐在地上壓腿等。

學舞一節課別超一個半小時。一些非正規的舞蹈培訓班,無法在孩子跳舞時給予正確、規范的輔導和保護,可能導致意外傷害發生。父母在為孩子選舞蹈機構時,最好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和目標,仔細看老師如何幫孩子完成這些動作,如果有超出孩子年齡所能承受的課程,一定要謹慎報班。

每次上課前,提前半小時送孩子到學習地點,讓他有充分的准備活動時間,減少受傷概率,也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進入舞蹈狀態。

一般舞蹈集體授課為1小時,不宜超過1.5個小時,中間要有一兩次短暫休息。朱惠毓指出,如果不能確定動作的規范度,父母不要強求孩子在家練習。同時要告誡孩子,在學一些較難的動作時,如翻跟斗、下腰,千萬不能自己單獨練習,要有大人看護。

F. 家長應當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們學會認真聽課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最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孩子小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一個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後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時,記者問其中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的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的觀察事物。」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
一、什麼是學習習慣呢?
學習習慣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下自動的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學習。
如:有一個老師的孩子去上海參加一個全國性的競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很有感慨的說了一件事:那天在輪船上,晚餐後,同學們都在甲板上觀看風景玩去了,過了一會兒,沒經任何人提示,也沒任何人要求,該做功課的時候了,那個老師的孩子就獨自到船艙里拿出書本,旁若無人的開始學習起來——帶隊的老師感慨道:那就是習慣。
在我的兒子身上我也是非常有感觸的,我兒子在學圍棋,自從第一天學圍棋開始,我就堅持每天7點以後和他一起做圍棋習題,下下圍棋,到現在大概有九個多月了,偶爾有幾次回到家晚了,直接讓他洗澡睡覺,沒有下圍棋,我也沒有告訴他今天不下圍棋了,但是我兒子會主動地提醒我「媽媽,今天沒有下圍棋,你忘了」。就是這幾個月來他已經養成了習慣,到了這個時間,他就會做這件事。
二、怎樣科學的引導孩子習慣的養成呢?
孫雲曉教授的公式是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那怎麼說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呢?如培養孩子愛畫畫的習慣,今天叫他畫一隻小兔子,明天畫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畫青草或草地,後天在草地上畫幾朵花,再後天在天上畫白雲太陽。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畫畫的好習慣就自然的養成了。
克服壞習慣怎麼用減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裡卻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
有的家長反映我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讀書(看書)不感興趣、觀察事物粗心、記憶力差等情況,以上這些都是影響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因素。
針對家長提出的孩子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產生的困惑,下面從學習興趣的培養,注意力的訓練,讀書習慣的培養,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記憶力的訓練五個方面向家長介紹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孩子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不同的年齡段,由於各自不同的素質,孩子的興趣往往有自已的獨特性。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往往是他天賦和素質的先兆。家長要經常問一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要引導孩子不斷發展興趣。有位學者曾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裡的一粒小小的火種。當父母將這粒火種在孩子心中點燃的時候,就像面對需要點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種落在上面,風大了就會吹滅,風小了燃不起來,柴草太緊了不透風,太鬆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濕了還不行,這時候,你要小心呵護這小小的火苗,要「哄」著它一點點燃起來,旺起來,最後成為熊熊烈火。
那麼,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1、增強學習快感,培養直接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學習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興趣越是以直接興趣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可能是他樂意用五彩的蠟筆在紙上塗抹,看著五彩的線條在紙上延伸、擴展,他的思維、想像也跟著任意遨遊、旋轉;也可能是老師經常表揚他,雖然他畫得並不怎麼樣。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習變為快樂的事呢?
首先,多表揚,少批評。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有些家長開口閉口就是「這么簡單都不會,光知道玩」,本是恨鐵不成鋼,卻不知好鋼已在批評中鈍化了,日久天長孩子總覺得自已很差,總有錯,在學習中有壓抑感,於是厭惡學習。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錯了,當然也要給予批評,讓孩子明白大人為什麼要批評他,讓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開始就有成功的體驗。成人要盡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識,一開始就讓孩子學懂,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2、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優秀家長的經驗也證明:學習目的的教育應該聯系孩子的思想和實際,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學跳舞,她不喜歡舞蹈基本功練習,吃不了這個苦,但是她對學習舞蹈可以參加各種演出表演活動的結果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孩子去從事基本功練習的活動。所以家長們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興趣,激發其勤奮學習,更要通過學習目的教育來提高孩子的間接興趣。興趣在活動中的動力作用,已為不少心理學家所承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興趣說成是「能量的調節者」。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持點,成人應充分利用它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的孩子把鬧鍾拆開,有的孩子不停問為什麼、家長若不了解孩子的特點把這看成淘氣、搗亂,對孩子採取批評、冷淡、不理睬的態度,就會損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另外對孩子的提問要積極回答,如果不會則可告訴他弄明白後再告訴他,但是說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 。如果家長是騙騙他,以後孩子不懂的問題他也就不問了,這樣就會戳傷孩子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4、創立有利於學習興趣培養的外部環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好莊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可能培養出智力優秀、聰明活潑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熱愛學習。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教重於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學習,而自已卻常常通宵達旦地打麻將,那麼孩子感興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學習,而是如何玩好牌;學習的恐怕不是科學知識而是玩牌竅門了,若父母飯後捧一本書,伴一杯清茶,端坐書桌前,伏案寫作,孩子耳濡目染,也會經常看書、學習。
(二) 、有效的注意力訓練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隨幼兒成長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幼兒期養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長大成人後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但幼兒的天性就是好動、好玩、很難專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針對性訓練中,一定要創造出「層層遞進,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讓孩子的心神不會煥散,這里是一些培養幼兒注意力的經驗:
1、復述性練習
讓孩子看書5——15分鍾(按孩子的年齡來控制時間),立即合上書,要求孩子按你的要求「復述」故事。為防止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復述」的內容可以靈活多變:如可以提幾個主要問題,圖書上有誰,在干什麼。書上的人或動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書上還有其他什麼東西。可以讓孩子把看到的動物形象畫下來。最後可以讓他重新再看一遍書,幾次後,漸漸地孩子就會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了。
2、 拼圖及七巧板練習
這是二維空間中最有效的集中注意力 的練習項目,要求孩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連續不斷的判斷力、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而這種游戲的挑戰性又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底的一個巨大推動力。在我兒子還是2、3歲時,我就買了一種最簡單的拼圖,一開始我自己拼給他看,然後慢慢的他自己會拼了,再買一些塊數比較多的拼圖和一種正方體的拼圖讓他自己看著圖片來拼,這時他會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看圖片來拼圖,有時為了增加他的興趣,我跟他比賽,還是我兒子拼的快,這樣他會更加的感興趣。
3、多米諾骨牌練習
大約有七成「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通過這個骨牌堆放的游戲,其耐心得到長足的進步。多米諾骨牌訓練其實是考驗孩子能、將單一的動作堅持多久的一個訓練——將來,我們不能指望孩子所面臨的所有學習科目都是多變、有趣、富有挑戰習慣內的,遇到重復訓練會不會使孩子犯「老毛病」?骨牌訓練無論對心神的專一、心神集中的持續時間,都是一個極好的練習,而把幾十塊甚至幾百塊骨牌瞬間推倒的快感,也能促使孩子對訓練的「單調」產生耐受性,只有最終有快樂和成就感,孩子就可以逾越集中注意力所產生的單調感。
4、 抗干擾練習
等孩子在無干擾環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家長可以考慮在他的「注意力訓練」空間中,放上「干擾源」,比如他在做拼圖游戲時,父母可以在一旁看電視,比如他在看書時,可以稍稍打個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注意力煥散的現象,會有反復,但最終他的抗干擾能力會漸次上升。(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沒有在進行這種「注意力訓練「時,您千萬不要去打攪他。讓他安心的做自己的事。)
(三) 、養成讀(看)書的習慣
書對孩子的影響實在不可低估,書不僅教給他知識,帶他認識世界,還對他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性格發展都有正面影響。良好的讀書習慣,將使他終身、受益。培養一個愛好閱讀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如每晚睡覺前,看書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雙休日經常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看書,首先家長自己要經常捧起書來看,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我兒子就非常喜歡看書,只要拿到一本書他就能坐半個小時以上,這樣的習慣就是在我們家庭的環境中熏陶成的,他爸爸喜歡看書,經常買書回來,也給兒子帶一本,我也是在幼兒園沒時間備課寫資料就帶回家寫,孩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喜歡上了圖書。那麼具體可以怎麼做呢?我這里有幾點做法供家長參考:
(1)、陪讀 就是陪孩子一起讀圖書中的畫面,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畫面編故事,培養孩子對畫面產生興趣,這時家長可邊讀邊指相應的圖畫,然後慢慢的過渡到讀圖書上的文字,使孩子對文字產生興趣。
(2)、演戲 就是讀完一個故事或兒歌進行動作表演,如小兔是怎麼做的,大象是怎麼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麼做的,根據情節進行表演,家庭中幾個人分別扮演,一遍表演後可以重復幾次,角色互換。讓孩子認識到書中的兒歌故事可以做游戲,從而使他更喜愛看書。
(3)、提問 首先向孩子提問,小托班的家長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如故事裡有誰,在干什麼,你喜歡誰等等。中大班的家長要多問一些「為什麼、怎麼樣」的問題,讓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讓孩子創編,家長把故事講一半,留個結局讓孩子自己創編,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最後讓孩子提問,請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問家長。培養孩子不懂就問的學習習慣。採用以上幾種方法來引導孩子喜歡看書、愛上圖書,效果還是比較不錯的。家長們不妨去試一試。
(四) 養成主動(自主)學習的習慣
我們先來聽一個例子:一位媽媽買回來一個菠蘿,好奇的孩子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吸引住了,這位媽媽可能會有兩種方式對待好奇的孩子。
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動它,但是它是圓的,你可以滾動它。你聞一聞,它是不是很香啊?現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切好後用鹽水泡一泡,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然後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它東西處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採取行動」,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趕緊又把手縮了回來,並且對著媽媽喊: 「媽媽,這個菠蘿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媽媽回應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不要緊的。」 於是孩子又嘗試抓起菠蘿的葉子,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 「是的,菠蘿很重。」
孩子可能又嘗試著滾動菠蘿,結果真的把它滾動了,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 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幹!」 「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 「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樣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鹽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讓我試一試……真好吃的!」
這兩種方式,你主張哪一種?你常用的是哪一種?它們有什麼區別,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嗎?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就學會了,菠蘿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滾動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鹽水才可以吃的。這是媽媽直接告訴他的,不是孩子自己發現的。將來媽媽又帶回來一件新奇的東西,孩子也可能會像這次那樣等著媽媽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知識。
第二種方式,孩子最終也明白了,菠蘿是多刺的,會刺手,菠蘿是很重的;菠蘿可以滾動,因為它是圓的;它聞起來很香,切開來是金黃色的,沾上鹽水再吃,又香又甜。這一切都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發現的,孩子不僅懂得了菠蘿的特性,他還學到了認識菠蘿的方法,你可以摸一摸,可以拎一拎,滾一滾,聞一聞,切開它,嘗一嘗,下一次媽媽可能帶回一些其它不同性質的東西,孩子可能又會用他用過的方法來探索它,認識它,在這個過程中於是孩子明白了這些都是性質不一樣的東西,要用不一樣的方法去認識它們。
兩種方法的結果很不一樣: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學到了知識,可是他是被動接受的;第二種方式,孩子也學到了知識,速度比較慢,但是孩子又同時學到認識事物的方法,還學到了要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在不自覺中採用了第一種方式對待孩子,這其實就剝奪了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的許多機會。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其實經常都有這種可以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家長是否善於把握。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比如三、四歲的孩子,非常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幫忙分發筷子,開始的時候他可能一雙一雙地拿,這雙是給爸爸的,再拿一雙給媽媽,最後拿一雙給自己。心急的母親可能會對他說:「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雙6隻,不就不用多跑幾趟了?」其實,等待他自己去總結,能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動腦筋思考問題。
他可能要這樣來回跑了幾個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樣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來做呢?於是他嘗試著多拿一些,可是要麼多拿了,要麼少拿了,這樣又過了幾個星期,後來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隻才剛剛好。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自己思考,自己總結、自己解決問題,並且體驗到了思考的樂趣。花點時間等待一下孩子,其實是很值得的,對不對?所以,我給家長下面這些建議,幫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
不要按照你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滿,要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還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麼活動,你可以給他多提幾個建議讓他選擇;多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準」;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干擾他,盡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邊不斷提醒他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在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可以多給他提些建議;不要急於把結果告訴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發現;不要代替孩子做檢查作業、收拾書包的工作,也不要養成整天看著孩子做功課的習慣,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五) 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記憶是知識的寶庫,有了記憶,智力才能不斷發展,知識才能不斷積累。下面提供幾則有助於增強幼兒記憶力的游戲。
1、依次說出名稱
把6樣東西按先後次序排列在桌上,讓孩子看上幾十秒鍾,然後遮起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6樣東西的名稱。
2、辨顏色
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襪是什麼顏色的。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襪的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種游戲的更大興趣。
3、找物品
當著孩子的面把8種不同的小物品分別藏好後,再讓孩子將這些物品一一找出來。
4、看圖說話
把4——8張不同內容的圖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會兒,然後蓋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盡可能准確地敘述一遍。
5、飛機降落」
將一張大紙作為地圖貼在牆上,紙上畫出一大塊地方作為「飛機場」。再用紙做一架「飛機」,寫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圖釘。讓孩子站在離地圖幾步或十幾步遠的地方,先叫他觀察一下地形,然後,蒙上眼睛,讓他走近地圖,並將「飛機」恰好降落在「飛機場」上。
6、看櫥窗
這個游戲適合在帶孩子外出時進行。路過商店櫥窗時,先讓孩子仔細觀察一下櫥窗里陳列的東西。離開以後,要求孩子說出剛才所看到的東西。
以上講了這么多都是組成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些因素以及具體的一些方法,家長在訓練或者培養時,要注意的是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是學習時摸摸這兒、看看那兒或遲遲進不到學習狀態中,有的在學習時總有許多毫無意義的停頓,畫著畫著就站了起來,或者說幾句閑話等等。這些孩子貌似學習,但實際上學習效果極低,既白白浪費了時光,又會養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壞習慣。久而久之,會造成思維遲鈍,注意緊張度降低,影響智力發展,使學業落後,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風,學習、工作都沒有效率。所以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滿足於孩子「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而要教育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精神專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哪怕是只有5分鍾的時間也是好的。
一般學習行為習慣的內容及培養要求
年段 習 慣 內 容 培 養 要 求
幼兒階段
1.聽故事 聚精會神,每天定時。
2.用筆畫畫 每天畫一頁畫。
3.觀察說話 每天觀察一兩件東西或一兩個事情,能簡要說出。
4.正確握筆 訓練正確的握筆書寫姿勢。(中大班)
5.喜愛圖書 不撕毀,不折疊,不亂扔,很珍惜。
6.整理學慣用品 擺放整齊,有序,會分類。
小學階段
1.愛書 學會包書皮,在合適地方寫名字,不磨損、折皺書角,不在書皮、書中亂塗亂畫,常到書店購買新書。
2.寫字 握筆姿勢正確,坐的姿勢正確,不折皺本角,書寫整齊,力求美觀。
3.聽課 集中精力,坐端正,不做與聽講無關的事,積極回答問題,有問題向老師請教。
4.作業 獨立思考,書寫整齊、規范,按時完成。
5.思考 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力求知道原因。
6.用工具書 會用老師推薦的工具書解決一些學習上的困難。
7.記筆記 凡讀書讀報、聽課、聽講話,都動筆記錄,能抓要點,力求記原話。
8.寫日記 堅持天天做,學會揀重要的記,力求有新意。
9.提問 每天向老師或同學提一個問題。
10.爭論(討論) 和同學爭論問題,既能正確理解對方觀點,又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11.讀報刊 每天讀,成為必做的事。
12.積累 摘錄、剪集好句子、好語段、好文章、好例題、裝釘自己的報刊。
13.建立作業規范 各科作業的書寫格式規范
14.參加課外活動 參加文體活動、聽報告、看演出、看比賽、投稿、參加競賽等。
15.預習 建立預習常規,根據各科特點決定。
16.復習 遵循記憶規律,掌握各科復習方法。
一般說來,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在有意識的訓練中來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地形成,這是學習習慣與一般習慣的根本區別。因為,相對於其它習慣而言,不良學習習慣形成以後,要改變它將是十分困難的,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最後我借用拿破崙的一句名言來結束我們今天的交流活動: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事實表明,習慣左右了成敗,習慣改變人的一生。

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第一,陪伴孩子學習。
在孩子做作業時,尤其是要求父母為其聽寫生字、判數學題或檢查背誦時,父母要放下手裡的活計與孩子一道完成家庭學習任務。事實證明,學校通過留作業的方法調動家長參與,是培養孩子的有效手段。
第二,讓孩子明確學習是他應盡的義務。
目前,許多小學在推廣"快樂教育"的經驗,為的是讓孩子在高興中學習,這不失為是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但是,在孩子學習一個時期,尤其是升入較高年級,許多孩子就會產生"學習的內容沒有用"的看法。為什麼呢?任何提高學習興趣的手段,它的效用都是短暫的,長期起作用的在於孩子樹立把學習當作自身應盡義務的觀念。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這種觀念,告訴孩子學習成績同以後個人的前途和職業是聯系在一起的。做父母的還可以向孩子講述自己的經驗,講述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怎樣在自己的生活
中發揮作用。這樣,孩子對學習的願望就會增強而且持久。
第三,引導孩子認識知識的用途。
怎樣向孩子表述知識的用途呢?對於學英語,可以這樣舉例:學了英語可以上網沖浪,或者可以給澳大利亞或英國的小朋友發電子郵件,和他們聊天交流。這樣的表述簡單明了,對於其他學科的知識,家長們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去引導孩子,激發孩子學習各種知識的興趣。作為教師更要學會按"能近取譬"的原則闡釋學科知識的魅力,把孩子吸引到知識的海洋里。
第四,家校攜手培育祖國的花朵。
教育專家們認為,同學校聯系是重要的,它可以使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長都有關愛孩子之心,學校管理者應利用家長的這種需要開展某些活動例如家長會、家長進課堂陪讀、教師家訪等。這樣做的結果是交流意見,取得共識。學校的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家校共同努力。
第五,定期檢查孩子的書包。
我曾稱過自己孩子的書包,重7.5斤。打開書包發現裡面書本、卷子、學具、廢紙等胡亂疊放,讓孩子找一件物品,他要翻騰一陣兒。於是,我有意識地檢查孩子書包,並建議孩子把物品歸類擺放,按課表安排准備學慣用具。這樣,孩子慢慢學會了整理自己的書包,從而也在生活自理方面取得不小的進步。
第六,安排好時間和空間。
一份關於美國兒童的調查表顯示:把上課的時間都加起來,一人一年用於上課的時間只有51天,而且要假設這51天是晝夜不分地上課,不睡覺、不吃飯、也不玩耍,其餘的時間都跑到哪裡去了?我國的兒童可能會好一些,但也到處是時間浪費的現象。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安排好時間和空間。孩子應該有一個作息時間表,平時的作息時間應與周六和周日有所不同。在家裡孩子應該有一個使他感到舒服的學習地方。
第七,制定學習計劃。
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心要有所行動,制定學習計劃是行動之一。家長要幫助孩子確定重點和目標。除了制定學習計劃,家長還可以建議孩子邀請同學到家裡共同做作業,這樣可以互相幫助,有些孩子不聽自己家長的話,但願意聽同學家長的話。
第八,懲罰孩子要適度。
獎勵與懲罰是樹立行為規范的手段。在是否懲罰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可以施加不是太過分的懲罰辦法。但是,懲罰不應該是家長感情用事時的行為。只有當孩子有錯誤行為,或者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時,懲罰才是有意義的。如:在他打傷了別的孩子後,他就要為被打傷的孩子進行賠償;如果他故意毀壞了東西,那就得從他的零花錢中扣除損失費或者罰他幹活;如果孩子偷東西,那麼就得讓他拿出來並讓他認錯。家長決不能對孩子進行過分的懲罰。更需要家長注意的是,不進行耐心教育而施加過分的懲罰會導致孩子產生反抗和報復心理。

G. 父母在家該怎麼幫助孩子復習功課

小學的內容一般比較簡單。父母指導作業在水平上完全沒有問題,但往往指導小學生更容易讓父母生氣和生氣。

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積極應用的話,他的水平會很高。多看,多學,多寫。孩子學習的最大難題是家庭暴力。看到有學習障礙的孩子,父母會很粗暴,稍微不滿意就罵孩子。小學生的特點是聽話。孩子說什麼話的特點是他聽。他們很容易認真接受父母的話。所以,別說罵孩子,也不可能有冷暴力。比起指導作業,和孩子建立更深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小學生更容易害怕父母。如果孩子對父母只有恐懼,父母說什麼孩子都只是膚淺的應對。研究結果表明,當孩子面臨責罵和毆打的壓力時,海馬體會關閉,海馬體是記憶的根源。決定小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最重要的學習力是記憶力。

打孩子的父母,不如沒有時間陪孩子的父母。對沒有時間和子女在一起的父母來說,最好的方法是找同學。在家裡有父母可以指導孩子作業的家庭里。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家庭補課。如果沒有這么合適的機會,就不要罵孩子,至少要讓孩子願意和你在一起,相信孩子身體里有生命力就能自動成長。

H. 初一老師說孩子的學習基本功不扎實,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小孩由於基本不扎實,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這是一個明確的真相,學生們和家長都無法逃避,因此父母就需要帶孩子正確地應對這個情況,想辦法將持續去打好基礎。許多同學因為基本不扎實,在學習的過程中屢受挫敗造成在學習方面沒有了了自信心,對自學失去自信心和興趣愛好,這也是較恐怖的,甚至是底子薄還恐怖。作為學生,絕大多數是有意向取得好成績的。

立即查漏補缺,碰到不明白的立即跟同學或是教師求教,在每一次的訓練中慢慢的把初一的基礎知識補好,堅信熟能生巧,堅持不懈從基本著手,在學習培訓初二專業知識的與此同時,多多的閱覽學習培訓初一的基本知識,不懂就要問,無需多長時間,我堅信在不停的堅持和努力下,初一初二的專業知識都可以緊緊掌握了。

I. 在家庭聽覺訓練中,有哪些基本方法

訓練聾兒對聲音的反映:幫助孩子獨立傾聽聲音,可採取下列訓練方法:所需物品有鼓或面盆或兩只鋁鍋蓋,1根木棒,5塊小石頭,1個紙盒子;訓練可隨時進行;順序——當孩子看爸爸時,爸爸敲動鍋蓋或鼓,當聲音消失時,立即向紙盒裡放1塊小石頭,並 重復做幾遍,媽媽立即示意小孩抓1塊小石頭放入盒子里。這樣幾次後,小孩就會注意傾聽,並自己做出反應,家長應對其正確反應給予獎勵,如果暫時仍未做出反應,家長需要耐心給予幫助,一旦有進步就要給予表揚。當孩子仔細聽和看時,能不斷做出反應,你就可以試著在他看不見的地方敲,不要把聲源放得離孩子太遠,只要他看不見就行,使他能單獨傾聽,並能做出正確反應。家長應更換多種不同聲音的器具,如鈴、笛子、口琴等,觀察他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反應。
(2)培養聾兒良好的用耳習慣:家長要有意識地進行引導,用多種方法讓聾兒聽不同的聲音,以引起他的興趣。比如家長可以將耳朵貼在收音機前,一邊聽聲音,一邊呈現出一種愉快的表情,小孩見到後,他會模仿並將戴助聽器的耳朵湊過來,這時家長可有意識地選一些兒歌,音量可適當放大,以引起他對聲音的注意。
當聾兒剛戴上助聽器時進行這種訓練是最佳時機。家長可將一些通俗的兒歌唱給孩子聽,重復次數越多越好,一邊唱,一邊隨著節拍。再次唱時你應與孩子隨著音樂打拍子,鼓勵孩子伊呀作聲,可先唱歌,再讀歌詞,聲調要變化,語音要緩慢、清晰。反復訓練後,孩子如已習慣聽這首兒歌,他可能知道或不知道下面的詞,你可提示幾個詞,然後停頓,讓孩子補充餘下的詞,先鼓勵他說話,再慢慢糾正。
又如在家裡用粉筆在地上劃幾條線,家長在孩子後面吹口琴或敲一下竹罐、鼓等有聲物,讓孩子聽到聲音跳一跳,較小的孩子可先由父母領著做幾遍,還可用幾個小凳子排成一條線,讓孩子聽到聲音移過來坐第2個凳子,再聽到聲音移過來坐第3個凳子等等。也可在睡覺前或吃飯時,父母趁孩子不注意時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並對孩子的回頭或「哎」給予愉快的獎勵,不要試幾次沒有反應就放棄對孩子的訓練,最好把這種訓練納入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如端給孩子一碗飯時,反復說「飯飯」;當他口渴時,當他眼睛盯著你給他倒水時,反復說「水、水、水」,這樣反復訓練,不但利用了聽覺,而且逐步形成了「水」、「飯」這些聲音與實物之間的統一和聯系,也就形成了聽覺概念,久而久之,當他口渴或餓時,啟示他說水或飯,而不是用手來指嘴和肚子。
(3)辨別聲音:應學會對不同聲音的分辨能力,如聽到「喔、喔、喔」要讓他能知道是公雞叫,「嘟、嘟、嘟」是汽車聲,「鈴、鈴、鈴」是自行車聲。這對孩子殘余聽力的開發和利用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家庭訓練辨別聲音時可用雞、狗、貓等小玩具或卡片放在小孩面前,然後家長在背後學動物的叫聲,每次只學一種動物的叫聲,如「喔、喔、喔」,讓孩子拿起卡片是什麼動物在叫,拿對了就給孩子獎勵,也可將這個游戲換成寫有a(啊)、o(喔)、e(鵝)或1、2、3、4的小紙片,父母在孩子背後讀,讓孩子拿著紙片,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聽覺訓練,孩子耳朵的靈敏度就會逐步提高。家長在為自己孩子訓練時,還要結合實際靈活運用,並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萬事開頭難,聾兒剛開始訓練時,許多地方不習慣,以致效果不理想,甚至開始幾次沒有反應,這都是正常的,不要放棄訓練。家長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怕失敗。②教學內容應盡量選孩子有興趣的事物,以提高他的學習積極性。③盡量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辦法,充分發揮聾兒殘余聽力功能。④聾兒有記得慢、忘得快的特點,所以重復教學十分重要,要有計劃地反復溫習所學過的內容,在聽覺訓練的同時,保護好聾兒的殘余聽力,以最大限度開發它,恢復語言能力。

閱讀全文

與父母的基本功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補血的食物和方法有哪些 瀏覽:836
產後女人如何豐胸方法 瀏覽:44
羊口蹄疫治療方法 瀏覽:492
暈車怎麼治有什麼快捷的好方法 瀏覽:554
高周波使用方法 瀏覽:565
機械統計分析方法 瀏覽:281
腳氣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255
質量方法中的現狀能力分析圖叫啥 瀏覽:846
2期梅毒治療方法 瀏覽:303
山菍種植方法 瀏覽:281
說明方法舉例子的術語是什麼 瀏覽:173
建築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方法 瀏覽:198
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及技巧視頻 瀏覽:359
固定式幕布安裝方法 瀏覽:479
瀝青路面縱裂的解決方法 瀏覽:488
調經需要哪些方法吃哪些葯 瀏覽:540
自建房大門過門石安裝方法 瀏覽:999
手搖式電腦使用方法 瀏覽:864
蘋果6plus的閃光燈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6
我愛這土地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