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製作年畫
民間年畫的印製方法大體相同,只有幾個不同地區的做法稍異。一般說來繪刻年畫原版到印刷成畫需四道序:
一、畫師起稿和定稿後,用白描法畫在毛邊或薄綿紙上;
二、刻工將畫師定稿用粉糊反粘在刨平的梨木或杜木板上,留畫稿墨線剔去空白處,完成墨線版;
三、畫師將墨線印出的畫樣,再在畫樣上點出顏色,刻工再按點出的不同顏色,刻制出彩色套印版,一般不超過五塊;
四、刷工將每幅年畫的墨線和套色版准備齊全後,開始將紙數百張壓在刷印畫案的固定位置上,再把畫版仰放在紙的左邊,用手翻紙,蒙在塗勻顏料的畫版上,右手用板刷刷畫版上面的紙,如此一張一張在固定位置上,將紙刷完,然後再換另一顏色版,依樣刷完紙張後,再換一版,直到全部完成一幅畫後邊為止。
刷印色彩的次序是:先印墨線,次黃色,再藍色 (藍、黃二色套印呈絕色),紫、橙、大紅、有的最後套印金粉。這樣印製年畫的方法在全國各地作坊中佔大多數,只有天津楊柳青作坊印完套色版後,還要由當地畫工開相(即將人物的頭臉用七八道手工敷粉填紅,勾眉畫眼)和補空(沒套印的衣飾等物),才算完活。在蘇州早期仕女娃娃畫和山東濰縣一部分畫中也曾染臉開相,但較簡率。山東高密年畫中有一種「鋪灰畫」。即用炭條勾畫出線稿,再將紙鋪在稿上,炭色即在紙上隱約地現出輪廓,如此可鋪三五張,然後如寫意般的填畫出色彩。最後也要敷粉點唇,畫眼開相。四川綿竹的年畫,只用墨線版印出輪廓,不用色版套印,全憑畫工手繪。有的添補金色團花時,則用捺印法,將花樣刻成圖章型,最後用手捺在畫面上。還有一種漏版印製年畫的方法,過去貴州和河南開封皆承傳此一古法,即用木版印出墨線年畫後,色版不用木板刻制,而用數層紙裱成方形硬厚紙方,浸入融化的黃蠟中,浸透後取出,晾乾,呈半透明的紙板,而後按需要套印的色彩在浸蠟的原紙板上鏤空,一色一版;印色時,將紙版覆在墨線畫坯上,用刷蘸色刷版,即將顏料漏在畫面上。這種方法易污染畫面,現在不傳了。再有就是只用木版印出墨線,或印出後抹一道紅綠色,這種方法常是印製紙馬神像之類用。在四川綿竹和天津楊柳青尚傳宋代「過稿」技法於年畫作坊中。「過稿」是畫師完成一幅畫稿後,即作為底樣,然後用薄粉紙覆在底樣上,重描一遍,如此一而十,十而百,到滿足市場需要為止。此乃北宋劉宗道、杜孩兒等民間畫家傳授而來。四川綿竹和天津楊柳青傳世之「底樣」,尚有不少存於民間,十分珍貴,應繼續訪求。
⑵ 畫年畫用什麼筆和紙
畫年畫可以用毛筆或者彩筆都可以,選擇的紙張的材質只要墨水能印上就行。
年畫在漢族民間是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漢族農耕社會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每逢過年,我國北方地區家家戶戶都會張貼這樣一幅畫:一個大胖小子,面帶笑容,臉蛋紅撲撲地抱著一條大鯉魚。
這樣的年畫,被大家稱作「年年有餘」。「年年有餘」這幅年畫寓意深刻,簡單地說,就是取「魚」和「余」的同音,寄寓了「年年都有剩餘,一年比一年好」的寓意。
年畫中體現著老祖宗對後輩人的訓導:保持和發揚老一輩人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告誡我們生活應該有計劃,不能吃光用光,從而做到「年年有餘」。
現如今,「年年有餘」這個寄寓,不僅僅出現在年畫上,而且出現在剪紙、餐桌上。每逢過年,「年年有餘」幾乎成了每個家庭的年夜飯,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寄寓希望的象徵。
年尾越近,年味越濃,用一張年畫,集結普天下的喜慶顏色,把一段叫春節的時光,濃妝艷抹,讓時間發酵時間,用年味渲染年味。一筆一筆,都描在年輪上,一張一張,都貼在歲月里,是辭舊,也是迎新,有年畫的春節,才有年味。
⑶ 年畫怎麼畫
年畫的製作方法大致有人工繪制、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畫、石印、膠印等。一般說來,套色木版年畫有四道工序:
(一)、畫師起稿,將定稿用白描法畫在毛邊或薄綿紙上;
(二)、刻工將畫稿的反面,用粉糊粘在刨平的木版上,刻出墨線版,先印出幾幅墨線畫樣;最簡單的年畫怎麼畫?製作方法是什麼。
(三)、在畫樣上點出顏色,刻工再按點出的不同顏色,分別刻制出幾種顏色的套印版(一般不超過5塊);
(四)、刷工將墨線和套色版准備齊全後,將白紙數百張固定在刷印圖案的位置上,再將畫版仰放在紙的左邊,將紙覆在塗勻顏料的畫版上,再用棕刷平刷畫版上的紙。如此刷完,再換另一顏色版,依樣刷印,直到全部畫版刷完。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最簡單的年畫怎麼畫?製作方法是什麼。
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⑷ 綿竹年畫在中國已有3000年的歷史,它的傳統製作方法是什麼
綿竹年畫的中國已經有了3000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寶藏。年畫的製作方法是比較簡單的,首先要用木版印出大致輪廓,然後再進行填色。不過製作過程中有很多小技巧,如果不掌握的話,就會讓年畫的形象比較差勁。
年畫的線條是很古樸流暢的,並且內容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會出現花鳥魚蟲以及山水。
⑸ 年畫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主要有刻版、套印和手工繪制兩種。不論哪種年畫的製作,其創作製作的過程都要經過構思、構圖、起稿、繪制或刻版拓印、著色等步驟。構思即「立意」,要畫什麼,怎麼畫,首先在腦子里有個初步的設想。當作者在深人生活中發現了所要表現的題材後,便要進一步考慮如何表現所要表現的題材內容,即用什麼形式,用什麼樣的技法去表現,並同時考慮其用線的剛柔,用色的效果。做到在畫前「胸有成竹」,因此立意是年畫創作的關鍵。立意完成後,最先要解決的是「構圖」,年畫中一般都是平面的裝飾性構圖為多。即在構圖中追求飽滿、均衡、對稱等效果,構圖上採用散點透視。在這個階段中要注意根據構圖的基本規律,從畫面的內容出發,不同的內容運用不同的構圖,同時要注意構圖上應有取捨。當作者根據畫面的內容定下構圖後,就要畫稿子了。傳統本版年畫和新年畫的起稿都是用鉛筆或木炭畫素描稿,所不同的是木版年畫要適應木刻的需要,即在完成素描稿後要在其基礎上改畫成木刻稿。在畫素描稿的過程中要注意:第一,稿要畫得認真、仔細、完整。第二,要保存最初素描稿,在拷貝紙上勾墨線,便於以素描初稿為依據來修改。第三,畫中每個細節要考慮周全,不能疏忽大意。
⑹ 木版年畫的製作過程
1、起稿:師繪制線描畫稿;首先選好題材、確定內容,然後由畫師構思起稿。拿出初稿後由畫店反復審稿、畫師反復修改才能定稿。由畫師再勾線制稿,最後交出一張墨線稿、一張色彩稿和幾張分色稿,以供刻板。
2、刻版:好採用木質細膩而堅韌又不易磨損翹裂的黃楊木,也可以用梨、棗等木板。木版片的厚度以二寸左右為宜,以防走樣和伸縮變形。刻版是一種精巧的專門技藝,主要由刻版師來完成。
3、印刷:印版印製出版樣,然後根據畫面色彩,製作套色印刷的木版。
4、配色:年畫使用的使用的墨汁均為藝人自己調制,應選用上等的煙煤(或墨灰)與面漿一起調勻,發酵沉澱至少一個月後才能使用。這樣的墨色才能清晰均勻、飽和適度。印刷用色最早採用國畫顏料,如胭脂、藤黃、花青、石綠等,色調典雅飽和,但國畫顏料成本較為昂貴。
5、印刷:大都是用色版套印,一版一色,一般要套印五、六次才能把一幅年畫印好。套印最講究的是套版准確而不偏移,印出來的作品才能與原作保持一致。
6、開臉,即畫眼、描眉、點唇、敷粉等。
⑺ 年畫的創作技巧有哪些
在年畫的製作技巧上比較突出的技法有:傳統年畫的粉臉處理方法和線條的運用技巧。由於粉臉需加白較多,所以在畫面比較滿而色彩又比較花的情況下,能把臉表現得比較突出。但粉臉也不是單一的,它根據畫面上色彩的相互關系及周圍的環境,而使臉色各不一樣,有偏深、偏淺、偏紅、偏綠等之分。新年畫中大部分作品,也很好地繼承了這一傳統技巧。民間年畫中的線條不是一般繪畫線條的起筆落筆所產生的勾勒效果和筆觸趣味,而是通過刀刻的過程使線融合成一種有力的、具有版畫效果的線條,它線條粗細均勻、簡練、流暢。並根據不同的物體質感運用不同的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