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神聖家族一書蘊含的研究方法

神聖家族一書蘊含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2 18:43:15

『壹』 《神聖家族》在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有著怎樣的作用

《神聖家族》在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起著重要的轉折的作用,盡管《神聖家族》一書仍存在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在此之後,馬克思的思想就發生了迅速的變化。恩格斯曾回憶說,1845年我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重新見面時,他已經用經濟關系及其發展來說明全部政治及其歷史,大致完成了發揮唯物主義的歷史理論的工作。在此期間,馬克思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與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唯物史觀的制定工作。

『貳』 恩格斯 的道德觀

科學共產主義創始人之一,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奠基人。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今伍珀塔爾市)一棉紡廠主家庭。1834年10月入愛北斐特中學讀書。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輟學,到商行當練習生。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隊服役,同時在柏林大學旁聽哲學課。1842年 4月開始為《萊茵報》撰稿(K.馬克思當時在該報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棉紡廠」的辦事處工作。在這里他經常深入工廠,參加工人集會和斗爭。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與馬克思第一次會面。1844年 8月在巴黎與馬克思再次會面,從此開始了他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極為親密的合作和始終不渝的友誼。1845年出版了他同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聖家族》,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他同馬克思一起不僅致力於創立革命理論,而且積極投身革命運動,為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作準備。1847年他們改組正義者同盟,使之成為第一個國際共產主義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們受同盟委託撰寫的《共產黨宣言》,闡明了新的世界觀並提出共產主義社會的創造者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託組織出版革命運動的戰斗機關報《新萊茵報》。1849年 5月德國西部和南部為保衛帝國憲法舉行了武裝起義。恩格斯赴愛北斐特領導該地起義人民的防禦工事構築,在巴登 -普法爾茨起義期間,參加志願部隊的戰斗。事後,他撰寫了《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和《德國農民戰爭》,總結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探討無產階級斗爭的戰略和策略。他深深體會到軍事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的重要意義,開始長期、系統地研究軍事。他閱讀歷代軍事家浩瀚的軍事理論和軍事史著作,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討軍事問題,對當時的重大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刻的分析。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許多重要軍事著作。他撰寫的《1852年神聖同盟對法戰爭的可能性與展望》,論證了軍事組織和作戰方法的發展決定於生產方式的發展,並預言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也將有它自己的表現,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他在《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1851~1852)一書中,總結歷史經驗,提出革命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動力,起義是一種藝術。他為紐約《美國新網路全書》寫了《軍隊》、《步兵》、《炮兵》等59個條目,涉及到軍隊建設、裝備發展、作戰指揮、築城、炮兵、海軍等范圍十分廣泛的問題。他在《紐約每日論壇報》、《新奧德報》、《新聞報》、《曼徹斯特衛報》和《派爾-麥爾新聞》等多種報紙上發表了關於克里木戰爭、義大利戰爭、美國內戰、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等的評論文章和其他軍事論文。他擺脫經商活動後,遷居倫敦。1870年10月當選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員,直接參加共產國際的領導。1878年他完成了光輝巨著《反杜林論》,書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作了系統的闡述,並論證了暴力對經濟的依賴性和對經濟的反作用,肯定了暴力在歷史上不僅起反動作用,還起進步的作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恩格斯承擔起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翌年他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部重要著作,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途徑與形式,探討了戰爭的起源和本質。恩格斯晚年完成了重大的理論著述工作並指導國際工人運動的活動,為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對各種機會主義進行了不妥協的斗爭。1895年8月5日在倫敦逝世。

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同時在軍事理論領域造詣很深、建樹卓著。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理論遺產和總結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戰爭、軍隊、軍事學術和軍事史的學說,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

由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並在柏林大學聽課,研究黑格爾哲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這時,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觀上雖然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但他在實際斗爭中,逐步意識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同德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再加上受L.A.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的影響,開始向唯物主義者轉變。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當職員 ,接觸到真正的產業無產階級。他和工人交往,參加他們的集會和斗爭,並同憲章運動領袖建立聯系。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恩格斯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 。1844年3月 ,在《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兩篇文章,以社會主義觀點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結果,論述社會主義革命和消滅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與馬克思合作創立和豐富馬克思主義 :1844年8月,恩格斯拜訪僑居巴黎的馬克思,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同年9月,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一書,批判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 1846年間兩人合著《 德意志意識形態 》一書 ,這部著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系統的闡述。1845年,恩格斯寫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第一次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必然推動它去爭取自身的解放 ;而社會主義只有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斗爭目標時才會成為一種政治力量。
恩格斯和馬克思於1846年初在布魯塞爾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各國的社會主義團體建立聯系,宣傳科學社會主義。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應邀加入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它的改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 向大會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把舊的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1847年12月~1848年1月 ,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公開樹起共產主義運動的旗幟,是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48年歐洲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委託,為德國無產階級制定了行動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後 ,他們立即回國參加革命斗爭。恩格斯除協助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外,還親身參加南德和愛北斐特地區保衛革命成果的幾次激烈戰斗 。革命失敗後 ,1849 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倫敦與馬克思會合,擔負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員會和地方組織的工作,著手總結1848年革命的經驗教訓。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徹斯特經商,以便在經濟上接濟馬克思,使之能夠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工作之餘,他還研究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就各種理論問題同馬克思交換意見,寫了大量軍事、政治論文。恩格斯極其關心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寫過不少論述波蘭問題的文章。他在《波斯和中國》、《俄國在遠東的成功 》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國和英國對中國的侵略,預言今後必將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1870年9月,恩格斯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10月 ,當選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員。在國際的後期發表《論權威》等著作,總結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批判了巴枯寧派的無政府主義思潮。1877~1878 年恩格斯寫出《 反杜林]論 》,深刻批判E.K.杜林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哲學、庸俗的政治經濟學和假社會主義,第一次系統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該書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1880年,把《反杜林論》一書理論部分中最重要的內容改編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小冊子,在法國和其他國家的工人中廣為傳播,馬克思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
恩格斯從1873年開始對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寫了許多札記和片斷。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後被編成《自然辯證法 》一書出版。其中《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學地解決了人類起源的問題。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 , 恩格斯擔負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文獻遺稿工作 。 1885 和1894年先後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馬克思未竟之業。1884年,恩格斯發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論述原始社會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階級對抗和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的起源和實質,指明私有制、階級、國家消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批判資產階級學者、拉薩爾主義者以及無政府主義者關於國家問題的謬論。1886年,他發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系統地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觀,精闢地論述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生平: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紡織廠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學未畢業就被他的父親送去學習經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萊梅一家貿易公司實習經商,業余刻苦自學,著文批判德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宗教迷信和資本家的貪婪,表現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聽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哲學家》等小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紡織公司當辦事員,在這里,他參加憲章派活動,結識了正義者同盟的活動家,並深入研究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開始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1844年2月,在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門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描述了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和歷史使命。1845年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兩大轉變。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迅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同年10月,被選入同盟巴黎區部委員會,並受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則》),用問答的體裁初步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大會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制訂了符合民主制原則的章程,並委託他們起草同盟的綱領。1848年2月中旬,在《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

1848年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巴黎與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4月,他們到達德國科倫。恩格斯擔任《新萊茵報》編輯,協助馬克思主持該報編輯部工作。他還曾去巴門和萊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動。1848年秋至1849年初,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時和瑞士,在瑞士協助組織工人協會。1849年5月,在愛北斐特參加武裝起義。6月,在巴登――普法爾茨任維利希志願軍團副官,親臨前線參加戰斗。起義失敗後流亡到瑞士。11月抵倫敦,當選為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負責改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後兩次與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為了支援陷於極端貧困的馬克思一家,恩格斯於該年遷居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再度經商。

在曼徹斯特居住期間,恩格斯同馬克思保持了頻繁的通信聯系,共同研討國際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探討各個領域里的學術問題。恩格斯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尤其對軍事學、語言學和自然辯證法作了深入的探討。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一組題為《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文章,深刻總結了1848-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提出了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著名論斷。1857-1859年,他為《美國新網路全書》撰寫了許多軍事條目。1861-1865年,撰寫了關於美國內戰的許多文章。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為工人報刊和利用資產階級報刊撰寫了許多篇戰爭評論,准確地分析和預示了戰爭的進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結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經商生活,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與馬克思一起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10月,經馬克思提議,他當選為國際總委員會委員,任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的通迅書記和總委員會財務委員。巴黎公社期間,他和馬克思一起組織聲援公社的活動。1871年9月舉行的國際倫敦代表會議上,恩格斯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工人階級必須參加階級斗爭並建立同一切舊政黨相對立的無產階級獨立政黨。1872年9月國際海牙大會期間,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擊敗巴枯寧陰謀集團,通過關於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決議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恩格斯的提議,國際總委員會遷至紐約。海牙大會後,他寫了《論權威》、《社會主義民主同盟與國際工人協會》(與馬克思合寫)等論著,從政治上、理論上和組織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寧集團的無政府主義和分裂主義,深刻闡述了民主與集中、民主與專政的辯證關系。

國際工人協會解散以後,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在各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政黨而努力。1875年3月,他在給倍倍爾的信中闡明了他對德國工人運動中兩派合並的原則立場,批評了黨內某些領導人追求無原則合並的錯誤。1876-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論》),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時,第一次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及許多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這是一部"深刻透徹的每個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學網路全書。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國際工人運動進一步向橫廣的方面發展,擴展到整個歐洲和北美大陸。年邁的恩格斯密切注視著社會主義運動在各地的發展,廣泛了解各國的歷史和現狀,與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運動活動家保持經常的聯系,不時地向他們提出建議和忠告。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波蘭、比利時、丹麥、義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明尼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主義政黨或個人都曾向恩格斯徵求意見,請求指示。恩格斯反復教導各國社會主義者要從本國的條件出發,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獨立地決定本國革命的方針和策略。他說:"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傾向的斗爭。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他在大會閉幕詞中希望各國無產階級在反對共同的敵人、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加強團結、互相學習,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則,同時各國無產階級應該以"獨立自主的形式組織起來",堅持"自由聯合"和"自願聯系"的原則。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強調各國社會主義政黨之間建立獨立、自主和平等的關系,由各國黨和無產階級因地制宜地決定本國的革命策略,反對任何一個黨代表歐洲無產階級講話,不承認哪個黨享有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長子權",反對任何一個黨的領導人對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者發號施令。

恩格斯在晚年承擔了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資本論》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繼續在各個思想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全面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出版,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消亡的規律和家庭的變遷史。1886年4月至5月,發表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及其在哲學發展史上引起的劃時代的意義,對唯物主義哲學及唯物史觀作了深刻的發揮。他的許多書信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了重大的補充和闡發。在出版和再版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時,恩格斯根據八十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現象,如壟斷的出現、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危機的新特點和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等,作了新的探討和概括。1890年和1893年,先後發表《沙皇俄國政府的對外關系》和《歐洲能否裁軍》,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歐洲國際關系的特點和趨勢,揭露了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闡述了無產階級對戰爭、和平和革命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針。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內部右傾機會主義思潮日益抬頭的情況,1891年1月發表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並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蘭西內戰》並寫了導言,6月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5年初為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單行本寫了導言。恩格斯在這些導言中集中地捍衛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訴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894年11月,他寫的《法德農民問題》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爭取農民同盟軍、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則、方針和政策,批判了法國工人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農民問題上的右傾錯誤。他指出,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裡,"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成為農村中的力量"。恩格斯還寫了《關於共產主義同盟的歷史》等總結國際工人運動史、為馬克思及其戰友作傳的文章。此外,他還就宗教、婦女、文學、美學、史學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不愧為一個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家。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追悼會。27日,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灑在伊斯特勃恩海濱的大海中。

恩格斯的主要思想其實可以=馬克思的主要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它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們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徵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同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斗爭實踐的結合中發展的;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發展的;是在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新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創造性研究過程中不斷發展的 。 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後,他們的繼承者繼續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制定了關於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學說。他總結了蘇維埃俄國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進到一個新階段——列寧主義階段。在中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歷史、社會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CA>

『叄』 恩格斯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歷史背景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一、歷史背景和重要意義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恩格斯在1842至1844年期間,著力研究了工人階級的處境。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與馬克思會見,決定與馬克思共同進行理論研究,為無產階級事業進行斗爭,並開始合作《神聖家族》一書。恩格斯在巴黎逗留10天,寫完了《神聖家族》中他所分擔的七個章節之後,1845年9月9 日離開巴黎回巴門,1844年9月到1845年3月恩格斯以英國工人階級為典型,寫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後來在萊比錫出版。《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問世後,於1845年夏,恩格斯曾對這本書作了補充評述,指出:「我主要是描述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兩個階級之間斗爭的必然性,而對我來說特別重要的是要說明無產階級的這一斗爭是完全合法的,是要用英國資產階級的丑惡行徑來戳穿他們的花言巧語。我寫作這本書,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就是對英國資產階級的起訴書。」[1]《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一書通過對英國這一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形態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深刻矛盾,論述了階級沖突的經濟根源和無產階級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生動地描繪了英國工人難以忍受的生活狀況和勞動條件,指出無產階級的這種地位必然促使它去爭取本身的最終解放。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強大動力。此書雖然還存在德國古典哲學的痕跡,但它所論及的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等新思想、新觀點,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列寧認為這部著作是社會主義文獻中最優秀的著作之一。

『肆』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哪些

馬克思的經典著作有:1837年11月《給父親的信》、《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以及《共產黨宣言》等主要在馬克思哲學的方面的著作.至於《資本論》和《剩餘價值理論》在馬克思活著只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一卷和法文版修改本第一卷.以後就是在馬克思逝世後由恩格斯來完成的。

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伍』 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標志性著作有哪些

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有幾個歷史性、標志性的著作。這就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1845)、《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86)、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我國許多學者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已經有了唯物史觀的雛形,到了《神聖家族》已明確地把人民群眾當作歷史的創造者,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則將實踐作為一種歷史的創造活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觀就有了完整的表述。下面我們分別加以介紹:《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第一個成果,雖然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某些命題作了非常重要的論述,如通過對人的勞動分析進而說明人們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是從黑格爾對人的勞動分析人手的。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經濟學家的立場上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自我確證的本質,但是黑格爾並沒有看到勞動的消極方面,即沒有看到勞動所受到的來自客體的制約;更為重要的是,黑格爾從整體上輕視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他「唯一知道並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的積極方面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改造,其消極方面則表現為人從屬於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無法維持生命的延續。人正是通過不斷改造自然的活動才培養了人的本質特徵和人的本質力量。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人的勞動是自覺的、有意識的並能夠從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是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統一。馬克思還改造和吸收了費爾巴哈的「類」的概念,認為只有勞動才使人形成為「類」。這就為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因為人的「類生活本身即社會」,而「國家是由人們組成的」,也是一種類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會存在物。這一系列的新觀點,都指明要探尋歷史的奧秘,必須從人出發,從人的勞動出發。人的勞動才是蘊含著歷史之謎的關鍵范疇。這樣,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類歷史的最終的決定力量即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

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的發展使勞動產生了異化,通過勞動異化的分析,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所以有必要對異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來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異化勞動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表現在勞動者的勞動與勞動產品的異化上。

這就是說,勞動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作為一種異化的存在物和勞動者相對立的。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的某種概括: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就越貧困。這種異化勞動為工人帶來的是災難。勞動建造了宮殿,但工人卻住進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工人卻變成了畸形。

第二,勞動自身的異化。

這就是說,勞動對勞動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勞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摧殘,精神受到折磨。這種勞動不是自願的而是強制的,不是屬於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第三,異化勞動表現為勞動者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

這種表現是上面的異化合乎邏輯的結果。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勞動產品,從外部強加給勞動者,也就從人那裡奪走了他作為人的類生活。人類自己的本質變成了僅僅是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這樣人的類本質也就和人自身相異化了。

第四,人與人相異化。

這是馬克思關於異化勞動的分析最為重要的結論。如果一個人的勞動都不是屬於他自身的,那麼他的產品、他的活動屬於誰?這樣,異化勞動的根源就找到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必然通過生產關系和財產關系來加以說明。這正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的觀點之所在。馬克思指出:「通過異化的、外在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僱主起個別的什麼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只是在人類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上出現的現象,它的發展必定會導致自身的否定,從而消滅異化,恢復正常的勞動樂趣。他甚至把共產主義理解為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用過的「異化」的概念來批判私有財產的。這種批判雖然包含著深刻的思想,但還不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聯系出發的。馬克思所由以出發的感性具體是這樣的客觀經濟事實:工人創造的財富越多,他越貧困;工人勞動的產品彷彿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和權力與他對立著。不僅如此,就連勞動自身也成為一種外在於他的東西和他對立著,不屬於他,而屬於另一個人。勞動的異化使他對自己的族類也異化了。這種異化的實質在於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創造了不屬於他的產品,同時也就創造了非生產者佔有生產資料和產品的權力。可以說,這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和勞動對抗的較為抽象的概括。這個結論已經撇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許多關於自由、平等的虛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對抗現象的某種共同的東西。但是這種抽象仍然沒有涉及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層結構。這正好反映了這樣的狀況,唯物史觀仍在開創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初步的輪廓,許多細節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的進一步研究。

《神聖家族》的批判鋒芒是指向以布魯諾·鮑威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歷史觀。馬克思指出,這些人的歷史唯心主義的實質是,「一方面是群眾,他們是消極的、精神空虛的、非歷史的、物質的歷史因素;另一方面是精神、批判、布魯諾先生及其夥伴,他們是積極的因素,一切歷史行動都是由這種因素產生的。改造社會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大腦活動」。在馬克思看來,「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實踐力量的人」。在這里,馬克思已經意識到實踐的力量。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絕不是歷史發展的障礙,而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正是通過批判,馬克思提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深刻思想。

鮑威爾等人不僅輕視人民群眾,而且輕視人民群眾所從事的物質生產。他們認為,社會歷史同粗糙的物質生產無關,只需考察社會歷史的思想因素和政治因素。針對這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指出,歷史發源地不是在天上的雲霧中,而且是在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中;財產關系和佔有關系不只是人和物的關系,而且是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關系的物化形式。馬克思還指出,無產階級不會白白經受煎熬,而是會造就成新的素質,成為將私有制推向滅亡的物質力量。

《神聖家族》在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起著重要的轉折的作用,盡管《神聖家族》一書仍存在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在此之後,馬克思的思想就發生了迅速的變化。恩格斯曾回憶說,1845年我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重新見面時,他已經用經濟關系及其發展來說明全部政治及其歷史,大致完成了發揮唯物主義的歷史理論的工作。在此期間,馬克思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與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唯物史觀的制定工作。

在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批判中,已經不再從抽象的人的本質或勞動的異化出發,而是從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出發來研究社會歷史及人的現實活動;不再認為生產勞動是反映人的本質的鏡子,而是把人的本質定義為社會關系的總和;不再用勞動的異化和復歸來說明共產主義,而是把共產主義看成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闡述的實踐的觀點,成為唯物史觀的基礎,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實踐被理解為一種革命的批判的活動,也就是對歷史的連續不斷的創造。所以,實踐是歷史的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普遍形式。實踐思想所表達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也就是人們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對自然的客觀世界的一種改造。實踐不可能是超歷史的抽象的活動。實踐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關系作為依託,也就成了一種空洞。馬克思強調:「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唯物史觀得到了系統的完整的表述,這種表述與後來《〈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剩下的問題只是更詳細的科學論證。這後來在《資本論》中得到解決。馬克思對唯物史觀作如下的表述:「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方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的產生過程。」在這里我們看到,生產關系的術語還不是十分明確的,「交往關系」、「市民社會」、「交往方式」、「生產關系」經常互相替代,其所指則大致相同,即後來馬克思使用的生產關系。然而其基本的內涵是明確的,是指在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上必然產生的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形式。按照馬克思的意思,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也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只有在一定的社會形式即生產關系中才是可能的。人和自然的關系也是帶有社會性質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著社會面貌的基本方面,而交往方式當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其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生產力和交往方式的辯證運動。書中還對歷史上隨著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而出現的四種社會形態進行了分析,這就是以自然分工為基礎的部落所有制、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奴隸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和資本主義所有制。

『陸』 《神聖家族》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神聖家族》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hQ2ibuT8A3sLNLi43rfAPA

?pwd=k951 提取碼:k951

簡介:《神聖家族》是梁鴻首部中短篇小說集,包含了12個可以獨立成篇,卻又相互關聯的吳鎮故事,書寫了中國當代小鎮的民間世相和體生命的復雜形態。小說中12個主要人物,少年阿清、流浪漢德泉、醫生毅志,從來沒離開過店的美人彩虹,會陰陽仙兒的老李哥,研究易經的小公務員紅中,抑鬱的小學教師明亮等,他們坐在吳鎮的時間里,朝著外面張望。梁鴻將這些社會身份邊緣,但各有苦痛、矛盾與掙扎的人物故事,放置在正在變異、看似堅不可摧而又搖搖欲墜的鄉土景觀中,通過他們的悲喜人生,展現凋敝之處深埋的生明之光。

『柒』 神聖家族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怎麼

常用的形式有:
提綱式—— 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通過編寫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摘錄式——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彙、句子。可以摘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後熟讀、背誦和運用。
仿寫式——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評論式——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可分為書名、主要內容、評論意見。
心得式——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麼書,書中哪些內容自己教育最深,聯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即隨感。

『捌』 鑒別雪碧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淺談化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在二氧化碳教學中的實施應用(推薦)
2007-04-14 20:56, 陳賢澤, 6746 字, 0/79, 原創 | 引用
所謂探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學習和社會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通過自主探究,收集和處理信息,研究和討論,求得問題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索過程,養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提高創新能力,建構知識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的活動過程。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探究既作為學習的方式,又作為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它的實現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豐富的探究活動,從而激發化學學習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下面以「二氧化碳教學」為例,談談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性學習活動。

一、營造問題情境,激勵探究創新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恆主題,它以挖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研究表明,任何一個有智力的人都有創造力,但並非任何一個有智力的人都能發揮出創造力,也就是說創造力猶如人的智力中的寶藏,需要開采和挖掘。可見學生創造力的發揮,需要教師們在課堂上進行訓練和培養,因此開展創新教育,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是中學化學所面臨的重要任務。而問題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頭腦所產生對事物的疑惑心理,這種心理驅使個體去積極思維、去探究、去解答疑惑。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題詞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所以創設問題情境是探究性學習的第一個環節,是創新的起點,其基本內容是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從學生已有知識或生活、生產實際出發,指出與新課有緊密聯系的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現象,引發學生生疑,在他們的意識中,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進而導出本節課的探究問題,「使學生在明確探究方向中激勵創新動機。

如案例1:在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每個實驗桌上給出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U型管、橡皮管、橡皮塞、單孔橡皮塞、帶支管的燒瓶、玻璃導管、漏斗、銅絲、水槽、酒精燈、分液漏斗、雙孔橡皮塞、鐵架台等儀器。王波問:「老師,今天桌上放這么多儀器干什麼?」老師說:「問得好,誰能回答王波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想了一會兒,熊亞龍說:「看哪組設計的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多。」老師說:「今天老師要你們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上述某些儀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儀器,你們能設計出幾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認為最理想的裝置是哪組裝置?為什麼?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情境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新。正所謂有思則明,明則通,通能應變。同學們根據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設計了多組裝置,同時知道了破試管還大有用處,並養成廢物利用的意識。現實錄課堂上討論探究出的比較有創意的十組方案。(方案(三)~方案(九)收集裝置略)

二、實驗觀察對比,學習探究方法

觀察對比是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觀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直接的、系統的、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觀察主要靠觀察者的視覺、聽覺、大腦(思維)和動手記錄來完成。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就把他的成功歸功於觀察能力,他說:「我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此細心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可見,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敏銳洞察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在實踐訓練中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積累觀察的經驗,不斷總結,逐步提高,這是提高敏銳洞察力的重要途徑。比較對比是思維的一種方法,也是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一種基本方法,沒有對比就沒有鑒別,也就沒有認識。對比是和觀察、分析、綜合等活動交織在一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智力勞動。對比無論是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還是在理論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一書中指出。「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比較法可以促使人們進行創新和智力活動,在對比中尋找事物的異同。新教材(指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與舊教材(指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化學教科書》)相比,加大了對實驗進行對比的力度,讓學生在對比中求同存異。所以化學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從觀察對比中獲得正確的結論,發現有價值的觀點,進而體驗探究的樂趣,感悟知識的真諦。

如案例2: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時,王小雪問:「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原料應從什麼角度考慮?」同學們討論歸納出:實驗室製取氣體的原料應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反應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考慮。之後同學們列舉了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並查閱資料還搜集了一些沒有學過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如:木炭燃燒;碳還原氧化銅;蠟燭燃燒;酒精燃燒;加熱分解石灰石;石灰石與稀鹽酸;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等。在實驗室試驗這些反應,並對比觀察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同學們在對比觀察中感悟到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再如案例3:在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時,師問:「同學們天天喝飲料,你有哪些發現或你有哪些疑問?」閆業問:「我知道在飲料中壓入了二氧化碳,為什麼一些飲料商標上寫碳酸飲料而不寫二氧化碳飲料?」姚遠說:「我知道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夏天說:「一些飲料看起來澄清透明,你怎麼知道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姚遠說:「只要在飲料中加入一種能鑒別碳酸的試劑即可證明我的觀點。」老師說:「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請同學們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溶於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發生了什麼樣的反應?」同學們查閱了大量資料,設計了如下探究方案進行對比:(1)在雪碧飲料中加入紫色石蕊;(2)在稀醋酸、稀鹽酸、稀硫酸、稀硝酸中分別加入幾滴紫色石蕊,由現象說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3)在水中滴加幾滴紫色石蕊,由現象說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4)把浸有紫色石蕊的濾紙條晾乾後放入裝有二氧化碳的乾燥集氣瓶中,由現象說明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5)在滴有幾滴紫色石蕊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6)把第(5)步試管中的液體取一半加熱,另一半作對比觀察。同學們從觀察生活提出疑問,設計方案進行探究,在探究對比中學習了科學的探究方法。

三、合作交流反思,形成探究能力

探究過程中需要同學們合作、交流、解釋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讓學生學會准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另人的想法,善待批評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在探究過程中,同學們不斷反思交流,讓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與體驗使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由於經驗背景的差異,同學們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探究者的共同體中,這種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同學們在相互合作、反思交流中,明白了對探究問題,別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釋,有利於全心全意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析化、外顯化,可以更測對自己的觀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同學們相互質疑,其觀點的對立及相互指出對方的邏輯矛盾,可以更好地引發同學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同學之間的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於激起彼此的靈感,促進彼此建構出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可以使同學們貢獻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同學們完成單個探究者難以完成的探究任務。總之,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同學們相互審視、相互交流、相互反思、相互合作、相互診斷,讓同學們在觸、感悟中獵取知識,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如案例4:在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探究時,給出探究情境:「小亮同學在一個塑料瓶中收集了二氧化碳,再向其中加入水,蓋上瓶蓋振盪,都猜想他將看到什麼現象(容器變癟)

獲得什麼結論?在實驗中他沒有觀察到此現象,請猜想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麼?」。現實錄同學們在課堂上討論交流歸納的六種可能的原因,並對每種猜想進行了再探究,從而獲得了正確的認識。六種猜想分別為:(l)塑料瓶材料質地太硬,不易變形;(2)瓶中二氧化碳沒有收集滿;(3)塑料瓶氣密性不太好,漏氣;(4)在向瓶中加水時,沒有把瓶口用玻璃片蓋住一都分或長時間沒有蓋瓶蓋。使大部分二氧化碳擴散到空氣中;(5)倒入塑料瓶內的水太少,沒有消耗足夠的二氧化碳,使瓶內氣壓減小不夠;(6)倒入瓶內的水太多。把絕大部分二氧化碳排到空氣中。

四、歸納整理小結,體悟探究成果

學生學習完一個課題或一個單元後,讓學生自己小結歸納整理,或者撰寫小論文。該過程既是培養和提高同學們再探究的過程,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由於每個課題同學們都有親身體驗,所以同學們覺得有話可說,有話要說,這種在和諧民主氛圍中的交流,既讓同學們體驗、到思索探究的心路歷程,又使同學們獲取真知用心智得到了鍛煉,體驗一種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同時也體悟到探究的收獲和成果。學生在學習化學的感受上,有獨特的見解,在知識的總結歸納上,同學們以多種方式對知識進行再探究。如學習二氧化碳後,謝伊頎同學撰寫的論文《二氧化碳飄流記》,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將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等知識以故事的形式介紹給人們。請看:

二氧化碳漂流記

我出生於空氣這個大家庭里,它由我、氧氣、氮氣等成員組成,由於我密度大,他們把我壓在最低層。但我不滿足於現狀,我的分子偷偷逃了出來,向他們的分子中間擴散並與氮氣分子、氧氣分子等混合在一起。時間長了,我想逃出空氣,看看外面的世界,就開始飄流。

剛飄流了幾日,我就來到了南極.那兒溫度在-78.5℃以下,使我變成固體二氧化碳——乾冰。我以為從此我會很難與人們見面。結果人類發現了我,把我帶出南極,利用我進行人工降雨,保藏很容易腐敗的食品等。人類特別感謝我,我為他們立了功。離開南極溫度慢慢上升,我又恢復原樣。又開始飄流。

一日,我發現了水這個大家庭,我便偷偷溶入水中,並與水結合生成碳酸。由於此過程沒有明顯現象發生,水這個大家庭成員沒有一個發現我,我暗自慶幸著。可是沒過幾日,他們似乎有所察覺,便到處搜索我,結果一無所獲,他們就請來了他們的遠親紫色石蕊來幫忙,紫色石蕊一加入,液體立刻變成紅色。碳酸可是深明大義的,說自己不穩定,要把我分解出來,並想把我從水中趕出去。看來,我在水中難以呆下去了,我從水中飄流出來。

孤苦伶仃的我繼續飄流,沒過幾日,我又加入石灰水這個大家庭,結果因為我的加入,使石灰水變得天昏地暗,把他們攪渾濁了。沒過多久,我厭倦這渾濁的世界,又開始飄流。

正當我十分孤獨時,在高溫爐子里認識了碳,很快我們就成為好朋友,我們天天形影不離,親密無比,時間長了,我與碳一起生成一氧化碳。然而,我們卻發現,凡是我倆的產物(一氧化碳)所到的地方,就有人感到頭痛,甚至會死亡,原來他們是中了一氧化碳的毒。人們很生氣,他們說因為我和碳的傑作(一氧化碳)使他們中毒,他們到處捉拿一氧化碳,並想方設法把一氧化碳轉變成我(二氧化碳),我也不忍心,又從高溫爐中飄流出來。

我也累了,不願再飄流下去了,空氣才是我的家,雖然所處地位很低,含量僅占空氣體積的0.03%,但有我的一席之地,我又回到空氣這個大家庭里。決心為人類作出貢獻,哪裡著火了,我就趕到現場伸開雙臂。像母雞保護小雞似的,覆蓋在燃燒物表面,發揮我不支持燃燒的本領,使燃燒物因隔絕空氣而熄滅。並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我也不記前嫌,當人們需要我制汽水等碳酸飲料時,我又回到水中。當人們建房時,我又與石灰漿中的氫氧化鈣結合轉變成堅固的碳酸鈣。總之,我願為人類犧牲我自己,奉獻我自己。

這樣的童話故事、化學小詩還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科學探究是新課程內容標准五個—級主題中的一個主題。它包含的要素很多,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解釋和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探究活動中根據實際情況要素可多可少,呈現順序序也不是一成不變,如「進行實驗」既可作為收集證據的途徑,也是提出問題或假設的一種依據。探究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實驗、討論、調查等多種形式,在實際教學中,應盡可能創造條件,多開展課堂內的體現學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開創意識和創新思維。當然。探究性學習不能孤立於其他教學方式,應與其他教學方式有機結合,相互配合,才能實現課程目標;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當然,步痕旅遊網想法:通入氫氧化鈣,看是否有沉澱

『玖』 關於馬恩《神聖家族》中現實主義人物塑造原則的問題的理解

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寫的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主觀唯心主義和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全稱是《神聖家庭,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夥伴》。寫於1844年9~11月間,1845年2 月在法蘭克福出版單行本,中譯文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1843年12月,B.鮑威爾及其夥伴創辦了《文學總匯報》,鼓吹以自我意識為基礎的主觀唯心主義,宣稱世界歷史進程中唯一積極因素是他們的理論活動。並稱這種活動為「批判的批判」。他們把改造社會的事業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認為純粹的思想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他們堅持敵視人民群眾的唯心史觀,稱群眾為「精神的敵人」,把群眾說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極被動的「群氓」。該書就是為從理論上徹底批判這種思辨唯心主義思潮而寫的。書中的「神聖家族」是對鮑威爾及其夥伴的謔稱,諷喻鮑威爾像耶穌,他的夥伴們像耶穌的門徒,這個神聖家族自以為超乎群眾之上,專門從事主觀唯心主義的說教。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思想,批判了鮑威爾等人把「精神」和「群眾」絕對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他們認為,決定歷史發展的是物質生產,不是自我意識。不去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工業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產方式,就不可能真正地認識這個歷史時期。他們還對思想的作用做了唯物主義的說明,認為思想的能動的實際作用是受物質的社會關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約的。鮑威爾則宣揚自我意識的活動是一切歷史行動的積極因素,只能用自我意識去捏造歷史行動,這正好暴露了他們世界觀的主觀唯心主義實質。作者指出:思想只有反映了社會的現實需要,反映廣大群眾的利益,才能成為有助於社會發展的力量。
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中起決定作用這一重要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指出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群眾必然會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數統治者的利益相沖突,必然會日益自覺地參加到社會的歷史活動中來,群眾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
作者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他們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運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分析這兩個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認為無產階級必須消滅集中體現在自己身上的現代社會一切違反人性的生活條件,才能夠自己解放自己。
《神聖家族》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理論基礎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列寧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基礎。」

『拾』 請問恩格斯 "兩個凡是到三個凡是"的推出過程是什麼

先提醒你
你問錯地方了
然後是引用: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及作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領袖。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誕生於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的巴門市,他比馬克思小兩歲。他的父親是紡織廠老闆,母親善良賢惠,很有教養。思格斯自小表現出了非凡的語言才能。中學時他就掌握了法語、希臘語、拉丁語等多種外語,成年後他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寫作,能閱讀二十種文字。思格斯本想進大學深造,但他是長子,其父一心想叫他繼承父業,因此1837年他被迫中途輟學去學經商。這時離他中學畢業尚有一年。

恩格斯利用業余時間堅持刻苦自學,廣泛閱讀各種書籍,鑽研哲學。1841年他去柏林服兵役,常抽空去柏林大學旁聽,用心研讀黑格爾哲學。1842年他去英國曼徹斯特他父親的工廠辦事處工作,和英國工人運動發生聯系。到英國不久,他成了社會主義者。1844年,恩格斯回德國途經巴黎,會見了在這里的馬克思,他們合作寫了《神聖家族》一書,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第二年恩格斯發表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第一次科學地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

1848年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共產黨宣言》。1848年革命失敗後,他著手總結革命經驗,寫了《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國農民戰爭》等著作。1850年他重返英國。

恩格斯在英國從事長時間的經商活動,其主要原因是為了從經濟上支持馬克思完成《資本論》的寫作。馬克思對此十分了解,深受感動。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說,「我的良心經常象被夢魘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為了我才浪費在經商上面,才讓它們荒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憂患。」

恩格斯和馬克思一樣,為了使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奠定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他獨立從事門類繁多的科學研究和著作活動。從自然科學到軍事科學,從哲學、經濟學、歷史學到文學藝術,他都作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作了系統的闡述。他的重要的著作有:《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征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

1883年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中斷自己的研究工作,集中精力從事整理、補充、出版《資本論》第二、三卷的工作。他整整花了十二年時間去完成這個工作,但是可惜的是本來要作為《資本論》第四卷出版的《剩餘價值理論》沒有能夠完成(這個工作由卡爾考茨基完成,但是他對馬克思的原作進行了大量刪改。)。從《共產黨宣言》到《資本論》,以至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各個方面,都澆灌著馬克思、恩格斯兩人的心血。這個理論之所以用馬克思一個人的名字命名,恩格斯是這樣虛懷若谷地說的:「馬克思比我們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觀察得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除了從事繁重的理論工作以外,也十分重視和關心國際共產主義的革命實踐活動。他和馬克思一起領導了第一國際。馬克思去世後,他獨立肩負起國際工人運動的領導工作。他用通信、發表文章和私人交談等方式對各國工人政黨給予指導。1889年,在思格斯的直接領導下,各國社會主義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國際。1893年,七十二高齡的恩格斯親自出席了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代表們以暴風雨般的掌聲向他表示歡迎和致敬。恩格斯在會上發表了簡短講話,提醒各國無產階級在斗爭中對議會主義和政治改良不可有過高的估價。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倫敦去世。根據他生前的意願,他的骨灰被撤在波濤滾滾的大海里。

恩格斯,F. 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科學共產主義創始人之一,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奠基人。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今伍珀塔爾市)一棉紡廠主家庭。1834年10月入愛北斐特中學讀書。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輟學,到商行當練習生。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隊服役,同時在柏林大學旁聽哲學課。1842年 4月開始為《萊茵報》撰稿(K.馬克思當時在該報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棉紡廠」的辦事處工作。在這里他經常深入工廠,參加工人集會和斗爭。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與馬克思第一次會面。1844年 8月在巴黎與馬克思再次會面,從此開始了他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極為親密的合作和始終不渝的友誼。1845年出版了他同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聖家族》,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他同馬克思一起不僅致力於創立革命理論,而且積極投身革命運動,為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作準備。1847年他們改組正義者同盟,使之成為第一個國際共產主義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們受同盟委託撰寫的《共產黨宣言》,闡明了新的世界觀並提出共產主義社會的創造者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託組織出版革命運動的戰斗機關報《新萊茵報》。1849年 5月德國西部和南部為保衛帝國憲法舉行了武裝起義。恩格斯赴愛北斐特領導該地起義人民的防禦工事構築,在巴登 -普法爾茨起義期間,參加志願部隊的戰斗。事後,他撰寫了《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和《德國農民戰爭》,總結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探討無產階級斗爭的戰略和策略。他深深體會到軍事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的重要意義,開始長期、系統地研究軍事。他閱讀歷代軍事家浩瀚的軍事理論和軍事史著作,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討軍事問題,對當時的重大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刻的分析。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許多重要軍事著作。他撰寫的《1852年神聖同盟對法戰爭的可能性與展望》,論證了軍事組織和作戰方法的發展決定於生產方式的發展,並預言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也將有它自己的表現,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他在《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1851~1852)一書中,總結歷史經驗,提出革命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動力,起義是一種藝術。他為紐約《美國新網路全書》寫了《軍隊》、《步兵》、《炮兵》等59個條目,涉及到軍隊建設、裝備發展、作戰指揮、築城、炮兵、海軍等范圍十分廣泛的問題。他在《紐約每日論壇報》、《新奧德報》、《新聞報》、《曼徹斯特衛報》和《派爾-麥爾新聞》等多種報紙上發表了關於克里木戰爭、義大利戰爭、美國內戰、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等的評論文章和其他軍事論文。他擺脫經商活動後,遷居倫敦。1870年10月當選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員,直接參加共產國際的領導。1878年他完成了光輝巨著《反杜林論》,書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作了系統的闡述,並論證了暴力對經濟的依賴性和對經濟的反作用,肯定了暴力在歷史上不僅起反動作用,還起進步的作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恩格斯承擔起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翌年他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部重要著作,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途徑與形式,探討了戰爭的起源和本質。恩格斯晚年完成了重大的理論著述工作並指導國際工人運動的活動,為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對各種機會主義進行了不妥協的斗爭。1895年8月5日在倫敦逝世。

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同時在軍事理論領域造詣很深、建樹卓著。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理論遺產和總結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戰爭、軍隊、軍事學術和軍事史的學說,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

由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並在柏林大學聽課,研究黑格爾哲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這時,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觀上雖然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但他在實際斗爭中,逐步意識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同德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再加上受L.A.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的影響,開始向唯物主義者轉變。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當職員 ,接觸到真正的產業無產階級。他和工人交往,參加他們的集會和斗爭,並同憲章運動領袖建立聯系。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恩格斯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 。1844年3月 ,在《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兩篇文章,以社會主義觀點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結果,論述社會主義革命和消滅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與馬克思合作創立和豐富馬克思主義 :1844年8月,恩格斯拜訪僑居巴黎的馬克思,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同年9月,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一書,批判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 1846年間兩人合著《 德意志意識形態 》一書 ,這部著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系統的闡述。1845年,恩格斯寫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第一次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必然推動它去爭取自身的解放 ;而社會主義只有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斗爭目標時才會成為一種政治力量。
恩格斯和馬克思於1846年初在布魯塞爾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各國的社會主義團體建立聯系,宣傳科學社會主義。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應邀加入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它的改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 向大會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把舊的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1847年12月~1848年1月 ,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公開樹起共產主義運動的旗幟,是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48年歐洲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委託,為德國無產階級制定了行動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後 ,他們立即回國參加革命斗爭。恩格斯除協助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外,還親身參加南德和愛北斐特地區保衛革命成果的幾次激烈戰斗 。革命失敗後 ,1849 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倫敦與馬克思會合,擔負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員會和地方組織的工作,著手總結1848年革命的經驗教訓。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徹斯特經商,以便在經濟上接濟馬克思,使之能夠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工作之餘,他還研究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就各種理論問題同馬克思交換意見,寫了大量軍事、政治論文。恩格斯極其關心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寫過不少論述波蘭問題的文章。他在《波斯和中國》、《俄國在遠東的成功 》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國和英國對中國的侵略,預言今後必將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1870年9月,恩格斯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10月 ,當選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員。在國際的後期發表《論權威》等著作,總結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批判了巴枯寧派的無政府主義思潮。1877~1878 年恩格斯寫出《 反杜林]論 》,深刻批判E.K.杜林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哲學、庸俗的政治經濟學和假社會主義,第一次系統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該書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1880年,把《反杜林論》一書理論部分中最重要的內容改編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小冊子,在法國和其他國家的工人中廣為傳播,馬克思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
恩格斯從1873年開始對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寫了許多札記和片斷。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後被編成《自然辯證法 》一書出版。其中《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學地解決了人類起源的問題。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 , 恩格斯擔負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文獻遺稿工作 。 1885 和1894年先後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馬克思未竟之業。1884年,恩格斯發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論述原始社會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階級對抗和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的起源和實質,指明私有制、階級、國家消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批判資產階級學者、拉薩爾主義者以及無政府主義者關於國家問題的謬論。1886年,他發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系統地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觀,精闢地論述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閱讀全文

與神聖家族一書蘊含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腳氣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255
質量方法中的現狀能力分析圖叫啥 瀏覽:846
2期梅毒治療方法 瀏覽:303
山菍種植方法 瀏覽:281
說明方法舉例子的術語是什麼 瀏覽:173
建築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方法 瀏覽:198
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及技巧視頻 瀏覽:359
固定式幕布安裝方法 瀏覽:479
瀝青路面縱裂的解決方法 瀏覽:488
調經需要哪些方法吃哪些葯 瀏覽:540
自建房大門過門石安裝方法 瀏覽:999
手搖式電腦使用方法 瀏覽:864
蘋果6plus的閃光燈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6
我愛這土地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瀏覽:587
魅族微信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14
抽氣機連接玻璃罩的研究方法 瀏覽:447
治療凍腳的方法 瀏覽:360
女人避孕套使用方法 瀏覽:325
如何優化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方法 瀏覽:410
曹沖稱象用的測量方法是 瀏覽: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