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疏導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則之一。要求德育教育要以積極引導、說服教育為主,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她們嚮往未來、積極向上、要求進步,但由於她們缺乏足夠的知識經驗,有時不善於辨別是非善惡,甚至會染上一些壞思想、壞習氣。這就需要給她們講清道理,幫助她們提高認識,並發揚她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進行疏導,引導她們前進,而不僅僅是消極的禁止。進行德育教育不能用粗暴、強制和壓服的方法,而是要用引導和說服的方法。
貫徹疏導原則,教育者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啟發自覺,以理服人,並以榜樣教育學生;
2、以表揚、鼓勵為主,批評、處分為輔,利用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向上的心理,鼓勵她們不斷前進;
3、既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又要善於發現她們身上的缺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4、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把耐心說服和執行必要的規章制度相結合。
『貳』 德育八大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基本涵義: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德育過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和識別能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
要求: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社會主義學習德育的根本原則。
(2)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二、疏導原則
基本涵義: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要求:
(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
(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基本涵義:既要尊重信任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把嚴和愛有機結合起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尊重學生的態度,關心愛護學生,尤其是對待後進生。
(2)教育者應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學生提出合理而嚴格的道德要求。
四、知行統一原則
基本涵義: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要求:
(1)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2)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在接觸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4)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五、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基本涵義: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要求:
(1)堅持正面教育原則;
(2)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等,並且嚴格管理,認真執行。
六、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基本涵義: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於依靠、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分析,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將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啟發他們自覺思考,克服缺點,發揚優點。
七、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基本涵義:德育工作中應主動協調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統一認識和步調,有計劃、有系統的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
要求:
(1)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
(2)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
(3)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
基本涵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要求:
(1)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2)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叄』 疏導性德育原則的要求
貫徹疏導性原則,應該要遵循以下三個要求:
1、講明道理,疏通思想。針對學生出現的缺點,毛病和行為上的過失與錯誤,教師要注重擺事實,講道理,啟發學生對自己的缺點等做出正確的認識。
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精力旺盛的特點,這一特點既有可能導致他們做出有違道德的事情來,也有可能讓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德育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善於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來。
3、以表揚,激勵為主。學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這種自尊心,要給與學生一定的榮譽感。
『肆』 疏導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一樣嗎
疏導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一樣。
兩者意思其實是一樣的。在德育原則裡面,所謂的疏導原則,又叫循序漸進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古語有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循循善誘這個詞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疏導性原則特別強調循循善誘,所以才有循序漸進的說法。
德育的體系:
我國學校德育的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德育的性質、任務,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力求反映學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教育界比較公認的德育原則有:共產主義方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集體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影響連貫性和一致性原則,以身作則原則等。
德育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貫穿於整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終。德育原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人們對德育過程規律認識的加深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發展。
『伍』 怎麼區分疏導原則與導向性原則
一、兩者本質特性不同
疏導原則也就是循循善誘原則,是德育原則之一。要求德育教育要以積極引導、說服教育為主,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於誘導他的學生,其弟子顏回曾這樣稱贊道:「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導向性原則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
二、兩者基本要求不同
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相結合起來。
貫徹疏導原則,教育者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啟發自覺,以理服人,並以榜樣教育學生。
2、以表揚、鼓勵為主,批評、處分為輔,利用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向上的心理,鼓勵她們不斷前進。
3、既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又要善於發現她們身上的缺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4、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把耐心說服和執行必要的規章制度相結合。
『陸』 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導原則思想政治教育為什麼要堅持疏導原則
(1)含義:
疏導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積極引導、說服教育為主,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2)堅持的意義:
首先,有利於發揚民主,暢通言路,創造暢所欲言的氣氛;
其次,有利於堅持正面引導和保證說服教育的效果;
再次,教育者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有利於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人格力量去影響、感召群眾。
『柒』 正面教育與積極疏導相結合的原則
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思想尚不健全,容易受一些錯誤思想的侵蝕,若不對他們進行正面教育和積極疏導,他們很可能會誤入歧途。那麼,什麼是正面教育和積極疏導呢?怎樣才能堅持正面教育和積極疏導呢?
1.正面教育和積極疏導的含義
正面教育,就是用正確的思想觀點,對學生實施教育,向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給學生講道理,用事實說服教育學生,用正確的思想開導學生,使學生既受到教育又不感到有壓力。
積極疏導,就是指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對他們想不通的問題,或者認識的障礙進行啟發和開導,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向正面轉化。
正面教育和積極疏導的原則就是指直接用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對學生進行教育,教育過程中要擺事實,講道理,鼓勵學生克服缺點,發揚優點,積極進取。
2.如何貫徹正面教育和積極疏導的原則?
第一,要從正面講道理,使學生積極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然後消除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認識,促進思想和行為上的進步。
第二,要循循善誘,啟發誘導,要以理服人,以情感動人,以事實教育人,不能採用「高壓」和強硬的手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那樣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第三,運用典型示範,從正面鼓勵學生進步。典型示範是通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模範人物,以他們的先進事跡和模範行為去感染學生,去影響學生。榜樣的影響力量是很強的,它具有形象、生動、具體的教育特點,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正面教育,不但說服力強,而且讓人信服。
3. 我們貫徹正面教育與積極疏導原則或是說貫徹正面教育與積極疏導原則的意義。
第一,堅持正面教育與積極疏導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的特點決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特點:
(1)復雜性。 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知、情、意、行的過程,這個過
程中的幾個心裡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2)矛盾性
。在學生思想形成過程中的幾個過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每個過程都充滿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這兩個特點決定了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要堅持正面教育,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適當的進行疏導,從而促進矛盾的解決。
第二:堅持正面教育與積極疏導原則是我國教育性質和任務決定的 。
(1)我們的教育性質和任務是什麼?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教育的任務和目的是為社會主義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
(2)完成這一教育任務的重要性。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西方向青年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輻射面越來越廣,密度也越來越大,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形成了挑戰。江澤民同志說過:「意識形態這塊陣地,你不去佔領,別人就會佔領。」一旦我們青年一代被西方的價值觀念所侵蝕,蘇聯的悲劇必將重演(例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青年學生進行正面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他們的頭腦。
(3)如何完成這一教育任務?由於青年有較強的叛逆心理,如果一味的對青少年灌輸馬克思主義,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我們應該對青年進行疏導,讓他們正確而全面的了解西方的價值觀念,讓他們不僅看到西方價值觀念的優點,也要看到他們的不足,以及一旦這種觀念植入腦中可能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從而使他們發自內心的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學習馬克思主義。
『捌』 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
(1)疏導原則的概念
疏導原則也稱循循善誘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疏導原則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教師要親自對學生的發展進行指導,把握學生的發展進度,有針對性的解決有關的問題和矛盾,促進學生的成長。
(2)德育過程中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
①講明道理、疏通思想。對青少年進行德育,要注重擺事實、講道理,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啟發他們自覺認識問題,自覺履行道德規范。即使學生品德上有了缺點、毛病,行為上出現了過失、錯誤,也要注重疏導思想,提高認識,啟發自覺。對於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也只能疏導,不宜壓制。壓制往往帶來反抗,不利於學生的進步,而疏導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自覺改進。
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青少年學生活潑好動、精力旺盛。他們在課餘生活中,唱唱跳跳、奔跑喊叫,積極參加自己喜愛的活動。這是學生身體健康的表現,是很自然的事。不可要求他們安安靜靜、循規蹈矩,像小大人一樣。重要的問題在於,善於把學生的積極性和志趣引導到正確方向上來。
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青少年學生積極向上,有自尊心、榮譽感。但往往有孩子氣,幼稚、不懂事,不能正確認識社會和人生問題。教師要給以啟示、指點,使他們放眼社會、董事明理,從幼稚中醒悟,關心他人、祖國和世界,樹立自己的理想。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要堅持正面教育,對他們表現的積極性和微小進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贊許、表揚和激勵,引導他們步步向前,以培養他們的優良品德。批評與處分只能作為輔助的方法。
『玖』 德育的疏導原則也可以叫做什麼原則
中小學的德育原則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是他們言行一致。
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嚴格要求和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續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拾』 德育的八個原則是什麼
1、導向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德育目標要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
2、疏導原則: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表揚激勵、正面教育,肯定學生的進步。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尊重、關心愛護學生,根據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管理。
4、知行統一原則:理論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評價學生堅持知行統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5、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想結合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嚴格管理,認真執行。
6、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客觀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7、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發揮教師集體作用,爭取家長、社會的配合,保持德育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根據年齡特徵有計劃進行教育。
(10)疏導原則是什麼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德育作為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德育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
德育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
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發展,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政治覺悟的提高,各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其過程機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