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正確的教養方式
第一種,嚴厲型。
家庭中所有的規則都是由父母制定的,不允許孩子參與決策過程,但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規則,否則會受到父母的懲罰。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沒有自由,失去了選擇的權利,被強制執行家長制定的規則。
第二種,驕縱型。
家長不給孩子制定任何的規則,不給孩子任何的限制,完全放縱孩子自己選擇。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私自利、肆意妄為,毫無規矩可言。
第三種,正面管教。
家庭規則是由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制定完成的,遇到問題時,家長和孩子共同探討出對雙方都有益的解決方案。當家長需要獨自作出判斷時,會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一堅定而和善的態度維護孩子的尊嚴。正面管教出來的孩子,懂得必要的規矩,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孩子更希望得到自己父母的尊重,在互相尊重和共同承擔的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親子關系,遠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
相信每個家庭的孩子在剛上小學的時候,都有過一段不能主動寫作業的時光,對於這件事情,因為三種教養方式的不同,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
2. 教養方式都有哪些
1、目標要合理
有「三不要」:時間不要太長、不要太多、不要太難。
為什麼時間不要太長?因為時間長了,小孩會感覺無聊;為什麼不要太多?太多了之後,小孩感覺吃不消,也沒有時間做其他更有趣的事情了;為什麼不要太難呢?因為太難了,小孩不懂得做,不懂得做的結果就是「習得性無助」。
研究者韋斯伍德說:「一天5次的具體稱贊,可以在短短的4個星期內,提高小孩的做事動機和積極性。」所以,及時鼓勵小孩的進步,會給小孩帶來信心,從而產生強烈的做事動力。
3. 現在家庭中的教養方式有哪些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養方式分成三類,權威型、放縱型、民主型。
1.權威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兒童的一切都是由父母來控制的,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甚至不誠實的人格特徵。
2.放縱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對兒童過於溺愛,讓兒童隨心所欲,對兒童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唯我獨尊、蠻橫無理、胡鬧等。
3.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與兒童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父母與兒童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父母尊重兒童,給兒童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能夠使兒童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研究也發現,在這種民主、尊重的教養方式下,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顯著偏低。
4. 教養方式分為哪幾種
教育類型
根據教育的對象、任務、內容和形式的特徵對教育實踐所作的劃分。教育類型主要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3種。根據教育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不同,即教育存在形態不同,可將教育分為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3種。其中,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又統稱為非制度化教育。
家庭教育
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中對子女或其他晚輩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家庭中的幼兒和少年。主要任務是:使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兒童入學前,幫助兒童為接受學校教育打好基礎;在兒童入學後,配合學校教育,使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正常發展。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培養兒童的衛生習慣,向兒童傳授基本的社會文化規范和價值標准,發展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兒童的個性、興趣和愛好等。家庭教育有多種形式,最主要的是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兒童施加影響。教育社會學視童年期為個人社會化的關鍵時期,認為在這一時期內家庭擔負著主要的社會化責任,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家庭教育的作用逐漸減弱。
學校教育
指各級各類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少年和青年。主要任務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系統傳授社會規范、價值標准、知識和技能,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服務的人。學校教育的內容包括:①德育,旨在使學生具有合乎一定社會或階級要求的信仰、思想、道德品質和世界觀;②智育,旨在使學生逐步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培養他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③體育,旨在使學生具有健康的身體;④美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觀以及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有些國家的學校教育還包括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教育和傳授基本的生產勞動技能。學校教育的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形式,如社會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和勞動等。教育社會學認為,對於正處於早期社會化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學校取代了家庭成為最主要的社會化途徑。在學校里,教育者按照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引導學生將前人的社會經驗轉變為個人掌握的經驗,將社會規范和標准內化,以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社會教育
主要指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及成年人的教育。主要任務是使受教育者進一步確立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質和世界觀;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增加和更新人們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和信息,引導人們從事健康的文體活動,使受教育者成為合格的公民。社會教育的內容很多,如傳統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技術教育等。形式也多種多樣,如參觀游覽、舉辦講座、開展文體活動、閱讀書報雜志等。教育社會學將社會化視為貫穿人的一生的活動;認為個人在結束學校生活以後,社會教育取代學校教育繼續影響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教育在幫助個人正確履行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職責和義務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 都有哪些類型的教養方式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育兒方式會影響孩子多方面的成長和發展,甚至影響到孩子的餘生。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兩個維度來評定,x軸為父母對孩子的回應和溝通,y軸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控制。通過這兩個維度,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在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中,權威性無疑是最理想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6. 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有哪些
中國是有著5000年歷史的燦爛文化傳統,家庭教養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多年來養成了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真正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是這樣的
(1)連接。如果沒有連接,孩子的大腦就無法正常發育。如果孩子與家長之間沒有建立起安全的連接,孩子就會表現出行為問題,在人生的後續階段也將面臨關系難題。
(2)尊重。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用充滿關愛和鼓勵的方式教養孩子,孩子大腦中的海馬體會更大,他們的記憶力、學習能力和應對壓力的能力也會更強,所以,我們應當尊重孩子的思想、身體、尊嚴、人格和精神。
(3)前瞻性。積極養育有兩層含義 :一是趁早發現問題的苗頭,而不要等它變得無法控制了再去解決 ;二是在面對問題時,要設計一套解決方案。
(4)共情。共情是一把鑰匙,它可以在孩子沮喪時打開他的大腦,讓你把道理放進去。在育兒過程中,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糾正是一個重要部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通過共情來打開孩子的心扉,讓他願意聆聽你的建議和指示。
(5)積極訓育。拋棄隔離和懲罰的舊方法,選擇教訓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讓孩子既有尊嚴,又能積極地自我認知,這就是積極育兒的關鍵。積極訓育主要有 3個步驟 :評估需求、讓自己和孩子冷靜下來、解決問題。
7. 作為教師如何幫助父母採取正確的教養方式
這個問題牽扯到的層面比較多,個人認為需要先看以下兩點:
1.先確定父母是否有改善的訴求
要看父母本身是不是願意接受老師的幫助,父母本身有很多自己的教養價值觀,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雖然我們是專業的,知道有一些是必須要解決和改善的,但很多時候難就難在,父母並不這樣認為。所以這個是最重要的前提。
2.要看父母對該教師的信任度
如果和父母溝通較多,信任度較高,那麼溝通自然是相對順暢的;如果與父母接觸還不多,那麼要先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父母對教師的信任,也是教師指導有效的關鍵。
考慮完這兩點之後,當父母來求助時,考慮到改善教養方式的方法因人而異,在此無法一一贅述,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核心要點,我認為有以下幾個:
1.多傾聽,捕捉信息,再引導;避免主觀
最忌諱直接給方法論。因為有很多背後的信息需要我們通過傾聽和提問來發現的,往往並非家長自己所闡述的那樣,所以要提升個人的「提問」能力,摸清楚核心的問題才可以進行下一步。
2.避免太直接地給「葯方」
盡量不要迫不及待的告訴家長應該怎麼做。因為就算這次有效了,下次又如何呢?並且往往這次有效的方法,下次卻不管用了。甚至可能給家長造成「為啥說法都不一樣」的困擾。
因此在家長求助時,盡量啟發家長看到更多的角度,讓家長打破固定思維,先在認知上有更多的視角,才是根本。
因為這個過程家長是主動思考的,恍然大悟的感受會比你直接告訴他們一個「不一定孰是孰非的經驗論」有效的多。
3.避免加法過多和跑題
老師們往往都非常熱心,容易共情,聊著聊著話題就越來越多。這是忌諱。
因為對於家長來說,一次圍繞一個點,他們的感觸和認識才會更深,信息量越大,越不容易幫助到他們。
對於教師來說,每次溝通都應該圍繞核心問題引導和解決,不要談其他太多界限不清的話題,尤其是家長里短茶米油鹽式的傾訴等等。老師要學會「控場」。
以上幾點其實都指向教師的「溝通能力」,要想幫助到父母,這幾點至關重要。
8. 家庭教養方式有哪些類型
一般情況下,研究者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權威性、放縱型、民主型三種類型,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根據這兩個維度,把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和忽視型四種類型。9. 如何建立良好的教養方式
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產生積極的作用,這對聽障兒童的全面康復同樣產生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反之將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產生消極的不良的影響。國內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父母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的行為,積極的家庭教養方式使兒童形成積極地人格特徵,父母給子女的溫暖情感越多,子女越容易形成外向性、情緒更加穩定的人格特徵,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經常用說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也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溝通,對孩子也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容易形成比較積極親子關系;而長期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難於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徵,父母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常常會使子女容易形成情緒不穩定、殘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會人格傾向,甚至還可能會導致人格障礙、神經症。
那麼我們怎樣來改善家庭教養方式呢?我認為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家庭中要加強對幼兒心理素質的養成教育
孩子是一個有自己思想,有獨立意識的成長中的生命,家長應該把還看成一個發展中的個體來看待。要包容孩子,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從內心去欣賞孩子,贊美孩子。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不是父母的東西,父母沒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任意指使孩子。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能夠獨立的思考,父母應該給孩子應有的空間,讓其自由的發展。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還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相反,若父母事事包辦代替,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失去自信,產生依賴的心理,成人後也會是事事依賴父母的小小孩。要為孩子營造出幸福輕松的家庭氣氛和心理氣氛,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意願,別讓學習成為孩子的一種負擔。
父母要逐步形成科學的教育方式
幼兒專家總結到:諷刺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內疚;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贊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賞。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或孩子的一點一滴的進步,並及時的給予鼓勵與贊揚,這會讓孩子更有自信,激發孩子的積極性。鼓勵孩子與父母交流所遇到的問題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讓孩子在心理上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增強其自尊感和成就感。
10. 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又稱為「家庭教養方式」,它指的是父母在養育與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教養觀念、態度以及行為,且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和哪個國家,孩子的首任教師都是父母並且不能任意選擇,具有天然的早期性和血緣性的特點,比其他教育有著更持久、更深刻的影響。因此,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遠,甚至伴隨孩子一生,這也是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的原因。
根據國內外研究把父母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教養方式指父母樹立權威,對孩子理解、尊重,經常跟孩子交流並給予幫助;專斷型教養方式指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對孩子所有行為都加以保護監督;放縱型教養方式指父母對子女積極肯定並會極力滿足他們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控制;忽視型教養方式指父母對子女缺少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同時也缺少行為要求和控制。
父母教養方式類型的不同選擇主要受父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孩子方面的客觀因素影響,本文擬從父母的角度來分析教養方式的影響因素。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覺採取溫暖、理解、偏愛子女等積極的教養方式;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採取拒絕、否認、懲罰嚴厲等消極的教養方式[1]。張溯通過考察北京與東京兩地母親的教育意識後得出:母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期望體現出她的教育意識,相對來說中國家庭大多忽視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而更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比較中國與日本母親的學歷後發現,日本的母親學歷普遍較高,有利於家庭教育的實施;中國母親的學歷一般較低,對子女的教育很難做到盡善盡美。由已有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於形成積極的教養方式;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其教養方式相對消極。
二、父母的婚姻幸福感
父母婚姻幸福感的高低對家庭氛圍起著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婚姻幸福感低的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通常是緊張、冰冷的,伴隨較多的爭吵與沖突,對孩子的消極情感較多,大多用命令和強制性方式控制孩子活動,因此孩子會表現出較多的攻擊、犯罪行為,同時他們的同伴關系也發展得比較差;而父母婚姻幸福感高的家庭則會營造出溫暖、和睦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採用較為一致的教養方式且多贊美與鼓勵,會跟孩子講道理、平等相處。因此,父母婚姻幸福感對孩子影響重大,甚至對孩子成年後的擇偶觀產生影響。
三、父母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
根據心理學已有研究我們知道原生家庭對個體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原生家庭成長經歷對他們組建新的家庭後對孩子將選取何種教養方式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某種程度上來講,父母的教養方式映射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養方式,父母被懲罰的經驗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懲罰行為,這種代際傳遞在孩子早期就表現出來了。但近年來又有研究指明,父母幼年的被教養經驗通過其「內部工作模型」影響他們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該模型的改變程度決定著現在父母行為受以往經驗影響的大小。
四、父母的個性與心理特徵
個體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部分,包括個體的能力與氣質、性格就是個性特徵,它的形成具有相對穩定性,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個性特徵。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也缺乏耐心與包容,對孩子易採取專制教養,甚至會對孩子有暴力行為;脾氣溫和的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也偏向民主,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父母自身的抑鬱與焦慮水平較低,其角色適應就較好,對孩子的反應較為敏感,積極態度相對也較多;而父母本身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則不能給孩子帶來敏感、適宜的撫養行為。
五、父母職業以及工作壓力
對職業進行研究發現,父母的職業不同,他們的教養方式也存在明顯差異。父母職業為第三產業的商業服務人員或者工人他們的教養方式比其他職業的父母有較為突出的溺愛傾向、專制傾向、不民主傾向和忽視傾向。一般來說,父母擁有的教育程度越高,學歷越高,他們從事的職業也越穩定,如教師、醫生、公務員等。職業群體的劃分也基本是所受教育程度來決定的,從事穩定優越職業的群體與高學歷基本是同一類人,因此他們的教養方式也相似。同理,接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與身為商業服務人員以及工人的父母,二者的交集也基本上是同一群體,其教養方式也類似[2]。除此以外,不同職業所帶來的工作壓力也不一樣,公務員、事業單位的父母面臨的工作壓力一般小於其他職業,因此,他們也有較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孩子成長過程。
六、父母自身的性別角色
傳統的父母教養方式對於父母性別差異分工明顯—嚴父慈母型,指的是母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主要是溫和教育,和孩子的交流比父親多,更關注孩子身體和生活起居方面,而父親則對孩子功課學業等方面更為關注並嚴格把關。如李彥章(2001)的研究表明,母親比父親更多地使用鼓勵、理解方式進行教育,與孩子的關系更為和諧,也更注重兒童的自我教育。對於父母性別角色導致的教養方式的差異根本來說是受到了中國的文化傳承和教育期待的影響,古往今來的「慈母嚴父」形象隨著文化的傳遞一直流傳至今,大眾對於男女角色的期待也基本沒有大的改變,家庭、學校與社會在對男女進行教育時,也在無形中塑造出男性的剛強和女性的溫婉的角色。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母延續了傳統文化與教育期待中對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特徵,這也就影響了父母對孩子教養方式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