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進行中學語文戲劇教學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語文·必修5》中,大量選入了中外戲劇,這對於本來較枯燥無味的中學語文教學來講,無疑是增加了一些新元素,使我們看到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成果正慢慢地滲透到我們的教學當中。但這一改變,也使我們語文教師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對於戲劇這類比較新的文本,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展開教學呢?
有人說,既然不知道如何教好,那就不教了,改學生自讀。要知道,戲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它把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展示一種風情或社會面貌,它的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語文價值。
戲劇是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的一個平台。戲劇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夠發展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比如:解讀、欣賞劇本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改寫劇本、續寫劇本、創作劇本、對劇本文本以及表演的評論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戲劇表演則能使學生懂得自己的行為舉止需要考慮特定的身份、不同的場合以及恰切的性格表現等,而當學生進入角色後,他們又可以「換位思考」,嘗試著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
正因為戲劇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所以我們不能拋開戲劇教學。然而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戲劇教是教了,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卻常常陷入這樣幾個誤區:
一、未能突出戲劇的文體特徵,把劇本作為普通文本講析。
二、濫用角色朗讀,知識傳授不足。
三、忽視了戲劇的鮮活性與整體性。
四、不顧語文學科的特點,致力於戲劇表演。
五、濫用多媒體設備,只看戲劇不講戲劇。
以上一系列問題阻礙了戲劇教學的健康發展,不能突出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很有必要進行戲劇教學改革,以便能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那較有效的戲劇教學應該是樣的呢?我們在展開戲劇教學時,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注重「個性化語言」的文本解讀,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正所謂「言為心聲」,戲劇劇本呈現的基本形式——人物之間的對話,表現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矛盾沖突的逐步加劇,進而揭示了具有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的人文主題。所以,我們進行戲劇教學的基礎應該是指導學生解讀個性化的語言,找出戲劇沖突。
具體應如何操作呢?首先,我們應該注重採用多種方式誦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聽說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能獲得對於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其次,引導學生去體會戲劇語言所具有的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入剖析人性、揭示社會主題等作用,這也就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樣化的解讀。
當然,多樣化解讀不等同於亂解讀。德國接受美學家伊瑟爾說過:「文本的規定性嚴格制約著接受活動,以使其不至於脫離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結構,而對文本意義做隨意的理解和解釋。」可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教師除了應當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大膽地解讀文本之外,我們還需要充分地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對文本解讀盡量逼近於文本最初始的意義。
二、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
在戲劇教學中適時、適度地觀賞視頻資料對學生理解文本、解讀語言有重要的作用。而實踐也證明,相應的視頻資料的引入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畢竟,戲劇作為一種舞台表演藝術,通過聲象的形式呈現出來,最能夠渲染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但我們也應當認識到,視頻欣賞絕對不能高於、甚至替代基礎性的文本解讀。
那麼,如何運用多媒體設備才算適度呢?我們應該注意這樣兩點:
首先,視頻播放的內容要精選。
其次,視頻欣賞引入的時機要恰當。
精選為的是節省時間、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引入時機恰當指的應該根據學生認知的實際需要來選擇視頻播放時間。
那視頻究竟何時播放才算恰當呢?舉一些具體情況來說,比如:對於節選的課文,可以在教學前播放課本未選的視頻,這樣的引入方式比教師自己介紹劇情效果好,也容易使學生進入劇情,便於課文教學;對於課文部分,視頻資料的引入最好放在學生認真研讀文本之後,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劇本文本與視頻資料之間的差別。
總之,教師要謹記一點:我們播放視頻是有目的的,或為引入、或為加深印象作用、或為延伸拓展等,我們應該、也只能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設備,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凸現出效果。
三、適當拓展戲劇學習形式,如劇本點評、劇本寫作戲劇表演等等,綜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雖然我們不應該將戲劇教學課上成戲劇表演課,但我們還是可以把戲劇表演當成課堂教學的延伸,畢竟戲劇是一門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組成的綜合藝術,學生通過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劇本的理解,而且能夠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而這種形式也比較容易操作,可由學生自主准備。
在這多種形式當中,點評劇本最容易操作、最有效的形式。在文本解讀或表演欣賞的基礎上,學生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進行創造性地闡發、評論,這不但可以深透地理解文本,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創作劇本這種形式難度最大,比較適宜於高年級的學生嘗試。教師在組織這種形式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發揮指導的作用。正所謂「語文生活化」,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自己身邊的人與事,把握那些能夠觸動自己情感思維的素材,寫出真情實感,這樣的練筆形式,才能明顯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總而言之,戲劇的教學要注重有效性,有效的戲劇教學應當抓住戲劇的主要特徵,以「個性化語言」的文本解讀為基礎,以適當的多媒體設備教學為輔,並且應當適當地開展戲劇表演、劇本創作、劇本或表演的點評等戲劇輔助學習形式,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Ⅱ 高中生學習戲劇
第一 早晚的問題得看你本身嗓音條件
第二 五官端正基本問題不大,眼神要靈活,這個你可以找點練習方法
第三 如果你不考這個專業一般不用太擔心,想學好最好選一個靠譜的戲曲學校
第四 學成以後可以再學別的,但別同時學,除非你稟賦異常。
最後,祝你考上理想的大學,學好你喜歡的戲劇,祝福你!
Ⅲ 教育戲劇實施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教育戲劇實施中的注意事項有:
1、教師需具備很強的掌控能力:對時間、教學進程、學生的掌控。
2、教師要善於利用空間。比如教室座位的安排,有時候,僅僅只是改變學生的座位和坐法,都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興奮,從而引發學習興趣。另外,教師若善於利用教室空間,就可以運用、改編各種游戲活動和其他豐富的發散性活動。
3、教師要善於運用游戲,甚至變成游戲大王。因為,游戲是最易於教師上手的教育戲劇方法之一。當然,所有的游戲都必須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
教育戲劇的特點:
教育戲劇的魅力所在,它不以學習戲劇知識和表演技能為目的,而是運用戲劇的元素設計各種體驗滲透到教育中,讓身邊的每一個地方都成為一個小小「舞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小小「演員」。
通過角色扮演、虛擬情境等戲劇方式,讓孩子們在其中學會自信,堅定走好人生每一步;學會控制,獨立思考,以更好的狀態應對人生每一個挑戰。
Ⅳ 通過英語戲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戲劇是學習語言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孩子們在真實的語言交流場景中以戲劇角色的身份去聽和說,這尤其符合兒童學習發展的需要。——余秋雨
戲劇教學 (Drama in Ecation) 是將戲劇的方法和元素應用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和目的。這種教學法的重點在於學生全身心參與,通過團隊合作和交流,從而領略劇本的知識意蘊,提高英語流利度和表達、團隊合作等多元能力。
將戲劇融入教學起源於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兩個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經過多年的實踐和運用,戲劇教學在外國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方法。
戲劇教學的魅力在於,它不以學習戲劇知識和表演技能為目的,而是運用戲劇的元素設計各種體驗滲透到教育中,讓身邊的每一個地方都成為一個小小「舞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小小「演員」。通過角色扮演、虛擬情境等戲劇方式,讓孩子們在其中學會自信,堅定走好人生每一步;學會控制,獨立思考,以更好的狀態應對人生每一個挑戰。
不過目前國內開展戲劇教學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比如找不到好的劇本素材或是缺少專業的戲劇教學老師。這兩個都是開展成功戲劇教學課的關鍵因素,沒有語言經過打磨和設計的好劇本,學生很難去提高語言和表達能力;而沒有專業的老師,也無法更有效地開展戲劇教學。根據這兩個痛點,好的戲劇讀物教材,不僅提供分角色的高質量劇本,還提供如何開展教學的手把手教師指導。通過戲劇教學,提升英語閱讀流利度並培養多元能力。
學生在進行閱讀時,不僅追求閱讀量,而且還注重各項閱讀能力的培養。根據國外閱讀委員會National Reading Panel指出,閱讀能力的發展有五個核心組成部分,分別為:語音辨別Phonological Awareness、自然拼讀Phonics、詞彙Vocabulary 、閱讀流利度Fluency和理解Comprehension。
其中閱讀流利度 (Reading Fluency) 就是他們重點培養的一個技能,也是實現閱讀理解的關鍵。閱讀流利度顧名思義是指能夠快速准確地解碼文章中的表達和片語,讓閱讀過程更加流暢。許多孩子在閱讀時還是磕磕絆絆,看到一個陌生片語就會停下來想半天,正是因為忽視了對於流利度的訓練。
培養閱讀流利度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反復閱讀 (Reread),LeBerge和Samuels在1974年的一項研究中表明,當學生反復閱讀同一文本後,他們的閱讀速度、准確性和理解能力都有大幅提升。而他們在反復閱讀中所培養的流利度,不僅適用於所讀的那篇文章,也適用於其他從未讀過的文章。
而戲劇讀物正是通過反復閱讀來培養閱讀流利度的理想選擇。因為戲劇讀物的文本本身是與表演相結合的,作為反復誦讀的材料來說一點都不突兀,而且同時可以訓練語音、語調等方面。
此外,伴讀 (Paired Reading) 是培養閱讀流利度的另一個有效策略。這套戲劇讀物的每一本讀物劇本都含有六個角色,每個角色的語言難度都不相同。而語言最簡單的那個角色,所分配的台詞相對多一點,這樣設計的原因是為了鼓勵不願多說的孩子去展現自己並開口多說。而且這種劇本設計形式的伴讀,可以讓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幫助閱讀能力稍弱的孩子「跟上節奏 (move through the text at an appropriate rate)」。
英倫雲小學通過線上整合優質英國小學資源,讓孩子在國內也能體驗正統英國小學課程和真實的課堂。為孩子提供包括英語語文、數學、自然科學、藝術史、歷史、地理等,也為孩子提供全人素質培養課程,同時包含包含:PSED情緒管理、PE體育運動、STEM、音樂素養提升、Drama舞台表演等課程。更為孩子提供英語語言訓練、入學測試、申請和注冊、預約面試、參觀學校、辦理寄宿監護服務、體檢、簽證申請等一系列服務。如果您的孩子有相關的需要可以與我們取得聯系。
Ⅳ 如何教學戲劇
了解戲劇的一般知識,然後讓學生參與活動。中學語文教學中還要分析戲劇的矛盾沖突和人物性格分析。
如果是戲劇專業的話那就得具體到劇本的寫法指導和演藝指導之類的了。
Ⅵ 戲劇的話可以用什麼教法
用物化教法。
賦予人以某種外在自然物的性質,即人格物境化。它往往把人比附為外在的可感性的景物,使語言形象更加突出,用以渲染和烘托曲文戲詞的思想感情。
Ⅶ 如何利用中外經典戲劇課程教學提高學生審美素養
戲劇是由演員直接面對觀眾表演某種能引起戲劇美感的內容的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管是劇本的閱讀,還是戲劇的演出,都使欣賞者進入作者所創造出的藝術世界中,感受到作者對真善美的詩意描寫和對假丑惡的揭露展示,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心理體驗。無論是流淚、沉思、悲哀、憤怒,還是愉悅、歡笑甚或厭憎、痛恨,都是在情緒情感上被打動和感染。戲劇作品內容與形式相統一,使我們進入了一個藝術享受的境界。這種戲劇所提供給人們的美的享受,就是戲劇藝術本身的審美屬性。就如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所說:「戲劇能給我們以強烈感受,使我們那由於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凋零霉變的心靈為之神清氣爽,因為戲劇能以無與倫比的大悲苦與大歡樂,使我們那久已板結的熱血沸騰起來,從而在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煥然一新的,無限美妙的慾望與生命的世界。」
高校的戲劇教學,在以往課堂上,很多時候還是按照劇作家生平、創作背景、主題思想、藝術特質等教學程序來講授,基本屬於解析劇本,而忽視了戲劇作為「戲」的自身藝術特點和理應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獨特的教學規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指出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戲劇、戲曲和影視文學基本理論及劇本創作能力,能在劇院(團)或電視台、電影廠、編輯部等部門從事文字創作、編輯和理論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所以針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講,作為藝術類學生,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更應該具備戲劇、電影、電視劇本以及相關的文字創作的能力,具備文學藝術方面的基本鑒賞能力。因此,審美素質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中外經典戲劇課程如何在教學中貫徹專業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戲劇審美素質是值得探索的。因此,在一年的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多種嘗試。
一、精選劇本,深入閱讀。劇本是一種側重以人物台詞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沖突的文學體裁。在具體的戲劇教學中,雖然不同作品有不同風格,引起觀眾和讀者的審美情感也大不相同。如悲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悲劇的審美效應是憐憫與恐怖;而對於喜劇,席勒認為能使我們達到「心靈自由」,黑格爾則進一步闡釋喜劇所體現出來的精神自由是「主題方面爽朗心情的世界」;正劇則沒有悲喜劇那種強烈的色彩,帶著非喜非悲的嚴肅性。如何在戲劇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使之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精神的升華?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各種手段,啟發並指導學生通過精選劇本,分角色朗讀,課堂講授以及分組排演的方式,使學生融入戲劇情境中,對人物命運遭際感同身受,並由此對世界、對生命進行更高意義上的思考。
在選擇篇目時,盡量兼顧中外古今及不同戲劇類型,使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戲劇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經典作品,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在積累了一定的審美經驗後漸次提高自我的審美素養。藝術作品因為品位的高低,引起人們的審美感受也是不同的。優秀的作品可以是人們產生精神的愉悅、自由和警醒,而粗劣的作品則可能使欣賞者產生審美惰性。在課程教學中,針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39名學生對課程所涉及篇目熟悉程度,精選文學史上已被公認的,在藝術及思想內涵各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準的,並能被學生理解、接受、喜愛的戲劇作品,如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國現代戲劇《雷雨》等等作為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對每一部作品進行通篇閱讀。通過閱讀首先使學生對作品思想情感有整體認識,對人物性格有大體的了解,對戲劇沖突有初步把握,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還能在熟悉作品的基礎上,進行獨立的思考,對作品主題、情感、人物命運等形成個人的最初的觀點。
二、朗讀兼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授課過程中,在學生已精讀作品的前提下,針對課程內容設置相應問題,問題既要能引發學生對所學戲劇作品的深入思考,又相對結合學生現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知的現狀,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三觀。如在學習戲劇《俄狄浦斯王》時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命運之間的關系,在《威尼斯商人》的學習中思考人與金錢,愛情與金錢的關系,《玩偶之家》學習中討論「娜拉走後應怎樣?」「現代女性應建立怎樣的價值觀?」等等。圍繞問題組織討論,並把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分類,將相似觀點整合並相應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小組之間的辯論,最後將辯論結果形成書面記錄和總結上交。
每一部戲劇作品,無論是悲劇、喜劇還是正劇,所營造的藝術世界總能在情感、心理上感染、打動讀者或觀眾,所以教學中教師在分析鑒賞作品時,除了闡釋其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以及哲學價值外,還要注重傳達其審美價值,引領學生進入飽含情感的意境中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通過分析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愛情堅貞執著的追求,使學生體驗到純真愛情的感染力和以生命維護愛情的崇高,同時也會對造成悲劇的社會歷史以及人為原因產生厭憎、憤怒等情感體驗。分角色朗讀既能使學生朗讀台詞時初步揣摩、體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選取一戲劇片段,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陽台約會一段,布置朗讀任務。上課時隨機點名讓學生融入角色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能夠進一步體驗角色的情感世界,並在熟悉、揣摩台詞時加深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也能由此檢驗出學生對戲劇內容的理解程度,並在此過程中教師注意甄選對角色把握准確,台詞表達較好的同學,為下一步的戲劇表演做准備。 三、分組排演,以表演促教學。在學生分角色朗讀作品、教師課堂講授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排演戲劇。首先在學過的作品中確定演出劇目,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因此,選擇劇目時征詢學生意見,結合學生的喜好、興趣,最終討論決定。這樣就保證了在以後排演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保持高度熱情。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只側面點撥學生注意選擇戲劇性較強,人物形象豐滿,易於表演的戲劇片段,最終由學生討論決定排演《威尼斯商人》其中一幕,「一磅肉」片段。其次,將全班39人分成兩組,民主選舉出小組長,並由小組長組織成員選拔導演及演員。採取學生主動報名公開闡述個人對劇本及人物性格的理解,以及自己將如何進行表導演,最終以小組討論通過的形式選定。第三,因為條件有限,學生無法親身到劇場觀摩學習,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利用自習時間播放戲劇演出視頻,讓學生觀賞並借鑒,指導學生對在表演中如何把握角色進行深入討論。戲劇表演中,演員表演的基本任務是創造角色,而在角色的創造中就需要演員必須體驗人物特定的生活情境和情緒心理,並通過飽含情感的台詞和適當的動作表現出來。第四,分組排練,實際演出。兩組學生分別在班級進行排演,教師與其他學生在觀演中進行評價,並在兩組中評出得勝組,組員因分擔任務不同在平時成績考核中相應加分以資鼓勵。學生分組排練後,組織學生為專業內或學院內部師生演出。演出前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舞檯布景,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音樂及運用什麼樣的燈光效果。實際的戲劇演出,為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體驗舞台的平台,在學生全身心投入的狀態下,通過舞台實踐來充分感受任務的復雜情感及人生際遇,從而觸摸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整個戲劇演出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能動的主體,教師只從旁指導、啟發,提供適當的幫助。
最後在學生戲劇演出後,參加演出的同學每人寫一篇1500字以上的小論文,要求表達出對這一教學過程的情感與審美體驗。其餘同學則每人寫一篇同等字數的觀劇心得。
戲劇欣賞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在課程的教學探索中,以閱讀為基礎,以朗讀來推動,以演出來深化,以觀感體驗的論文來檢驗,通過戲劇教學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真善美的陶冶與教育,豐富自己的審美情感,提升自我的審美素養,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成為智商、情商俱佳的當代大學生。
Ⅷ 戲劇教學法能夠解決學生什麼問題
戲劇教學法能夠解決學生學習興趣,加深記憶。
戲劇教學法,是同學們並不常見的學習方式,這是借鑒戲劇的特有的長處,把復雜的課程轉換成輕松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通過此方式,達到理解,而且記憶程度深刻。
Ⅸ 語文新課標中關於戲劇教學的要求是什麼
閱讀與鑒賞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二、選修課程
小說與戲劇
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戲劇作品(包括影視劇本)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說、戲劇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
3.學習鑒賞小說、戲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戲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4.朗誦小說或表演劇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5.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小說、戲劇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
6.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劇本,相互交流。
(六)關於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
小說與戲劇
本系列課程的一些基本教學要求,與「詩歌和散文」大致相同,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或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豐富對作品的理解;組織小說、劇本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交流閱讀欣賞的心得。此外,可結合觀摩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幫助對小說的感悟和理解;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通過觀摩戲劇演出,嘗試戲劇表演,加深對戲劇作品的體驗。
以上摘自語文學科新課程標准,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