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柑橘如何育種
運用果樹育種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柑橘的遺傳變異,培育柑橘新品種的一門科學技術。對改善柑橘品種的結構和布局、提高產量、增進品質、增強抗性、延長供應期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展簡史
人工選擇促進了柑橘品種的進化和發展。公元前3世紀中國已有柑橘品種的記載。1178年韓彥直著《橘錄》描述了27個柑橘品種的性狀、特點和選種方法,是關於柑橘育種的最早著述。有計劃的柑橘育種始於1893年,由美國施文格(W.T.Swingle)和韋伯(H.S.Webber)率先進行。起初以抗病育種為目標,3年後,致力於抗寒育種。1914年美國以寬皮柑橘、甜橙、葡萄柚為親本,育成了許多橘橙和橘柚雜種。與此同時,蘇聯也開展了旨在育成抗寒品種的柑橘雜交育種,培育了10餘萬株雜種實生苗和珠心苗。從20世紀20年代起,除美國、蘇聯外,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相繼開展了柑橘雜交育種研究。1935年,美國哈森用X射線照射種子,首次將輻射引變應用於柑橘育種。20世紀40年代,美國還開始了多倍體育種和珠心系選種,獲得了三倍體雜種和優良新生系。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和日本先後開展了柑橘育種的生物技術研究。中國的柑橘育種始於20世紀30年代末。1939年,章文才等從四川省實生甜橙中選出錦橙、先鋒橙等優良品種。1950年在中國開展了廣泛的選種活動。1957年江西省新干縣橘棉研究所、1959年浙江省黃岩柑橘研究所、196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相繼開展了柑橘的有性雜交。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的柑橘育種還包括輻射育種、多倍體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已有10多個研究單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育種目標
柑橘育種的目標是培育優良的寬皮柑橘、甜橙、葡萄柚和柚。共同適用於這四類鮮銷品種的優良性狀是抗病、抗寒、豐產、穩產、早結果、外觀美、風味佳,適應生產和消費的需要。豐產品種要求每年花量適中,花質量好,坐果率高,連年穩產;也要注意培育樹冠緊湊、植株矮化、適於密植、早結果、早豐產、盛果期長的品種。優質主要是指果實外觀美、色澤鮮艷、果實較大、果皮光滑、梗端無頸、果頂無乳突,肉質細嫩化渣,汁多味濃,甜酸適口,維生素C含量高,富有香氣,無核或少核。制汁用甜橙良種除要求豐產穩產外,尚需果大皮薄,汁多核少,風味濃郁,有香味無異味,出汁率高。加工橘片罐頭的良種則要求果實大小均勻,囊瓣組織飽滿緊密,具香味,甜酸適度,糖液清晰,成品質量高。為改變目前中熟種比重過大的品種結構,重點應選育10月上旬以前成熟的特早熟和1月至5月成熟的晚熟品種。北亞熱帶產區要注重選育抗寒良種,要求溫州蜜柑能耐-13℃,橘類能耐-12℃,甜橙類能耐-7~-9℃;南亞熱帶產區則側重選育抗黃龍病品種:中亞熱帶則以選育抗潰瘍病品種為主。
育種途徑
雜交育種
柑橘類果樹不僅品種間容易雜交,而且種間以及柑橘屬與其近緣屬之間都能雜交,其雜交第一代即有較大的分離。因此,雜交育種在柑橘育種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在90多年的世界柑橘雜交育種史上,已培育出了眾多的新品種。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美國的奧蘭多橘柚,明尼奧拉橘柚,韋爾金橘,魯賓遜橘、李橘、諾瓦橘和聖勃斯特橘;日本的晚熟品種清見、甜泉、夏鮮和美楓;義大利的早熟橘柚馬普等。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用伏令夏橙作母本,以江南柑和硃砂柑的混合花粉授粉雜交獲得的雜種「1232」,結果早、豐產,果實紅色,優質,維生素C含量高,富含香氣,耐貯,種子單胚;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用甌柑與改良橙雜交獲得的雜種439,豐產、優質、耐貯。這兩個有性雜種均已開始生產栽培。但是,大多數柑橘品種存在的種子多胚現象,是雜交育種的一大障礙,為了提高有性雜種的獲得率,必須選好親本和採取相應的措施。選擇單胚品種作母本,是獲得雜種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單胚品種間雜交後代全為單胚型雜種,單胚與多胚品種雜交,後代的單胚雜種和多胚雜種約各佔一半。中國已知的單胚品種有柚子和拘櫞的全部品種,北京檸檬、寬皮柑橘中的槾橘、甌橘,南豐蜜橘,圓紅香柑,韋爾金橘,克里曼丁橘,自然雜種紅橘廣柑以及羅浮金柑等。當單胚品種不能滿足育種目標的要求時,也可選用平均胚數少於5個的類型或單、多胚混合型作母本。由於柑橘珠心胚的形成既受遺傳因素控制,又受環境條件影響,因此,當用多胚品種作母本時,如在萌芽期到末花期將植株進行高溫處理,或在蕾期用γ射線照射,均能明顯減少胚數,提高雜種獲得率。此外,選擇系統發育歷史短的品種作親本,或在親緣關系較為遠緣的品種間雜交,較易獲得雜種,且雜交後代分離也廣。
柑橘種子較難貯藏,容易霉爛或干縮,為使雜交種子發芽好,出苗齊,宜在播種時從果實中取出種子。需經貯藏的種子,先用1%的8-羥基喹啉硫酸鹽浸一下,表面干後放入聚乙烯袋內,在1.5~7.5℃溫度下可貯存4~5個月。剝去內外種皮,或橫切種子將近合點端的子葉去除約一半,於25~30℃溫度下催芽,2~5天即可萌發。對多胚的種子可採取人工分離培養法,即將種子表面消毒,在無菌條件下取出胚,移植到改良的懷特氏或MS培養基上,添加1ppm吲哚乙酸和100ppm酪朊水解物,使不成熟的胚或小形胚發芽成功。柑橘的雜種實生苗童期長,結果晚,為提早結果,進行鑒定,應注意加強幼苗管理,創造良好的生育條件,使雜種苗盡快形成樹冠,增加分枝級數,加速形成達開花結果階段的高級枝序。迄今在實生苗和成年樹之間,尚未發現足以為選擇和淘汰幼苗提供依據的相關性,僅在耐病蟲性和抗寒性方面具有相同的趨勢,據此可行預先選擇。近年來,用紙層析、薄層層析、氣相色i普、液相色譜、同工酶等分析技術,對雜種苗和珠心苗的鑒別有一定效果。但尚未進入實用階段。
實生選種
實生繁殖的柑橘群體中常發生自然變異,這種變異包括珠心胚實生變異、有性變異兩個方面。中國的柳葉橙、冰糖橙、大紅橙、奉節臍橙等優良品種(系)都由實生選種獲得。柑橘的種子有單胚與多胚之分,因此實生後代的變異大小與胚數密切相關。單胚品種的種子由合子胚發育而成,其後代因基因重組而發生分離和變異,如單胚性的柚類經實生繁殖後產生很多變異,並且常產生與橘類、橙類天然雜交的橘柚、柚橙等。而多胚品種的實生後代多由珠心胚發育而成,基本上表現母樹的遺傳性。但由於珠心胚實生具有復壯、不帶病毒和偶發變異等特點,因而在選育新生系和培育無病毒母本方面廣為應用。美國已選育出華盛頓臍橙、伏令夏橙、葡萄柚和檸檬等品種的新生系,均比老系豐產、優質、抗病。80年代推廣的興津早生溫州蜜柑,是從宮川珠心胚實生中選育而成,樹勢強、豐產、早熟,鮮食和加工兼優。目前,珠心胚實生選種仍是美國、日本、蘇聯、義大利等國的重要育種方法。
芽變選種
柑橘發生芽變的頻率較高。各柑橘主產國的主栽良種很多選自芽變。其中最著名的有華盛頓臍橙、西班牙的索爾斯蒂安娜甜橙,義大利的塔羅科和摩洛血橙,以色列的沙莫蒂甜橙等品種。中國近年選育的茶山、元紅、川紅等溫州蜜柑,少核本地早、新本1號本地早、少核錦橙0號和100號、浦市無核橙、晚熟蕉柑,台灣的大春系蕉柑等均是優良的芽變株系。柑橘常見的芽變有植株的高矮,葉片的形狀和大小,果實的色澤、形狀、大小、成熟期、產量和品質等方面。一般劣變較多,優變較少。在溫州蜜柑上,已發現有早熟系、晚熟系、菱葉系、大葉系、小葉系、柳葉系、不結果系、大果系、小果系、果面有溝系、扁平系、乳頭系、紅色系、黃色系等,以上除早熟系、晚熟系、扁平系和紅色系外,均為劣變。但有些芽變常以嵌合體形式存在,其無性後代多表現出復雜的變異分離現象,須經純化後,才能使變異性狀穩定並為生產利用。
輻射育種
最成功的例子是美國的亨茨用熱中子處理哈德遜葡萄柚的種子,育成了無核、深色的星路比葡萄柚。美國的赫恩用γ射線4000~5000倫琴(R)照射甜橙、葡萄柚和橘橙花蕾;日本的立川忠夫用γ射線2000~3000倫琴(R)照射金柑、夏柑、伊予柑和八朔的花粉,授粉後都產生了無核果。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和廣西省新光農場也分別用γ射線輻照處理,獲得了紅橘和雪柑的少核突變體。
多倍體育種
主要致力於培育三倍體無核品種。1926年有人首先利用自然四倍體金豆與來檬雜交得到三倍體的來檬金柑。美國用二倍體的無核柚與四倍體的葡萄柚雜交,育成了三倍體的奧洛勃蘭柯葡萄柚。此外,日本的岩政正男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用單胚的二倍體品種作母本與二倍體父本雜交,從產生的小種子中獲得了三倍體植株。
現代生物技術
用組織培養技術創造新品種,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展較快。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通過胚乳培養,首次獲得三倍體植株。福建農學院最早誘導成四季橘的花葯單倍體植株。以色列將沙莫蒂甜橙的原生質體培育成植株。日本、美國、以色列等國用體細胞雜交先後獲得了四倍體雜種。
遺傳研究
柑橘類品種是高度雜結合的,遺傳基礎復雜,對遺傳規律較少研究。迄今所知,表現為簡單遺傳的性狀寥寥無幾,僅明確枳的三出復葉對柑橘屬的單身復葉是顯性:果實的苦、麻味常呈顯性遺傳;在檸檬中控制幼葉紅色的顯性基因是雜合的;種子多胚性受1~2個顯性基因控制。其它大多數經濟性狀呈數量遺傳,如果實大小、形狀、色澤、品質、成熟期和抗性等。大多數柚子品種和某些甜橙、寬皮柑橘、檸檬的品種自交不親和,所有自交不親和的品種互相雜交,得到的後代也全部為自交不親和,且其中有1/4~1/2是雜交不親和的;自交不親和品種與自交親和品種雜交,其後代或是全部自交親和,或者發生分離。溫州蜜柑等品種的雄性不育特性可以通過雜交遺傳給後代。由染色體區段互換和染色體不配對而導致無核的伏令夏橙、劉勤光橙等品種,與其它品種雜交約產生一半的易位雜合體後代,表現出花粉敗育。實生苗童期長短因種類而異,柑橘屬內以橘類最短,依次為柑類、橙類和柚子,童期短的品種間雜交其後代童期也短。雜種優勢和近交衰退明顯,在柑橘屬內,自交和近交常產生弱的後代,較遠緣的雜交多產生強旺後代,用柚子作親本與其它種雜交,其後代生長特別快。
迄今為止,柑橘育種的主要障礙仍然是實生苗童期長,結果晚;大多數柑橘品種存在珠心胚現象,使雜交育種難於成功,以及在幼齡實生苗階段難於區分有性苗和珠心苗;由於遺傳基礎復雜,多數性狀呈數量遺傳,使遺傳分析難於進行。因此,對柑橘遺傳和育種的研究仍需進行長期的努力,才能更有效地創造出符合多種需要的優良新品種。
⑵ 柑橘屬中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分離
柑橘屬類黃酮多以極性較大的糖苷形式存在,目前廣泛採用極性較大的有機溶劑進行浸提。對胡柚皮的提取工藝表明,在乙醇濃度90%,料液比1:5,提取2h,提取溫度40-60℃時類黃酮提取率較高。研究化橘紅用8倍量80%乙醇迴流提取3次,1·5 h/次,得到較大的提取率。研究枳實葯材中總黃酮提取工藝,得到60%的乙醇,8倍量,迴流提取2次,每次1·5 h。近年來微波、超聲波輔助提取法應用於植物細胞的破壁,有效地提高了有機物的吸收率,縮短提取時間,提高效率。對於柑橘屬類黃酮的分離純化,目前應用最廣的為HPLC、柱層析、薄層層析等方法。近年來採用超臨界CO2萃取也獲得了純度較高的類黃酮。同時採用樹脂提取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由於樹脂穩定性好、再生簡單等優點,也是一種有效的黃酮類物質分離純化材料,柚皮黃酮經大孔樹脂純化後總黃酮含量達到39·67%,回收率為62·48%。
⑶ 柑橘的種類有那些
①甜橙類:新會甜橙(主產地為廣東的新會、廣州、興寧,閩南、桂南也有栽培)和錦橙(主要產地為四川江津,湖北、湖南、貴州等地已引種推廣)。
②寬皮柑橘類:溫州蜜柑(原產於中國浙江黃岩,後傳入日本,並選育出諸多品系,近年已引入中國)、蕉柑(廣東、廣西、福建、四川、台灣均有栽培)、椪柑(又名蘆柑、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湖北、四川、台灣等地有栽培)和本地早柑(主產於浙江黃岩,福建、湖北、廣東等地也有栽培)。
③柚類:沙田柚(原產於廣西容縣沙田,廣西、廣東、四川栽培較多)和坪山柚(主產於福建漳州)。
④檸檬類:尤力克(原產於美國。四川栽培較多,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地有少量栽培)和香檸檬(廣東、浙江、四川有少量栽培)。
⑤金柑:又名金彈、金橘、寧波金柑。原產我國。浙江、湖南、江西、廣西栽培較多,上海、江蘇有少量栽培。品質中上,不耐貯藏。
⑷ 柑橘類水果有哪些 柑橘類水果特點分析
柑橘類水果:
【分類】
柑桔、橙桔、蜜桔、金桔、柳丁、香吉士、橘子、廬柑、檸檬、葡萄柚、文旦等27種。
【營養價值】
桔內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果酸、枸櫞酸、維生素C、醇、檸檬醛、維生素B1、B2和鈣、磷、鐵等多種無機鹽及其它營養物質。
【功效與作用】
柑橘類水果所含有的人體保健物質,目前已分離出30餘種,其中主要有:類黃酮、單萜、香豆素、類胡蘿卜素、類丙醇、吖啶酮、甘油糖脂質等。類黃酮
柑橘類水果所含的類黃酮有三種類型:
Ⅰ型是以蘆丁為代表的一般性黃酮類;
Ⅱ型是橘皮苷、柚皮苷之類柑橘類水果特有的黃烷酮;
Ⅲ型是其他蔬菜水果中至今尚未發現而只有柑橘類才具有的柑橘黃酮等含有聚甲氧基的特殊黃酮類物質。類胡蘿卜
眾所周知,許多蔬菜、水果中含有類胡蘿卜素,這是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萬分。對類胡蘿卜素的生理功能及其機理的研究近年發展很快,我國也已利用這類物質研製成一些保健食品並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香豆素
柑橘中所含有的香豆素是目前已被科學家充分肯定的抗癌物質。
⑸ 柑橘不同部位的功效成分研究(柑橘皮、柑橘肉、柑橘衣的營養元素、糖蛋白、活性糖、抑菌物質、抗氧化物質
柑橘
柑橘品種繁多,有甜橙、南橘、無核蜜橘、柚子等。它們都具有營養豐富、通身是寶的共同優點。其汁富含檸檬酸、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鈣、磷、鐵等營養成分,是孕婦喜歡吃的食品。500克橘子中含有維生素C250毫克,維生素A2.7毫克、維生素B1的含量居水果之冠。柑橘中所含的礦物質以鈣為最高,磷的含量也超過大米。柑橘的皮、核絡都是有名的中葯。常吃柑橘可以預防壞血病及夜盲症。但是,柑橘好吃,不可多食。因為柑橘性溫味甘,補陽益氣,過量反於身體無補,容易引起燥熱而使人上火,發生口腔炎、牙周炎、咽喉炎等。一次或者多次食用大量的柑橘後,身體內的胡蘿卜素會明顯增多,肝臟來不及把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使皮膚內的胡蘿卜素沉積導致皮膚呈黃疸樣改變,尤以手及腳掌最明顯。常伴有惡心、嘔吐症狀。孕婦每天吃柑橘不應該超過3隻,總重量在250克以內。
芳香科柑橘類的幼果及果皮中,含有二氫黃酮類化合物,其本身無甜味,但在適當條件下轉化成二氫查爾酮糖甙,則可顯甜味。如新橙皮甙二氫查爾酮,其甜度為蔗糖的950倍,從構效關系可知,7位新橙皮糖基是二氫查爾酮甜度必須的,如失去或換成苦香精則無甜味;4』位引入烷氧基如乙氧基或丙氧基可分別增加甜度約10或20倍。
酸柑全身都很有價值,尤其它的種子更為突出,其表明粘狀物質的主要成分是果膠,乃食物纖維,其吸水性及保存水分的能力極強,具有天然保濕效果。此外,種子里的類黃酮、幾茶素等抗氧化物質能預防皮膚表面形成黑斑,所含的檸檬酸、果酸也能去除多餘角質。
Cosme Decorte的Micro-Performance抗壓滋潤醒膚露,能補充皮膚因壓力而流失的水分,避免皮膚變得乾燥,其礦物性成分還能平衡肌膚,活化疲倦的膚質。
柑橘類如香橙精華,有高潔凈功效,可去除污垢和多餘的油脂。所含的豐富維他命C具有美白作用,有效針對黑色素,從而改善黯淡的膚色,讓肌膚回復白皙柔滑。
~H2O+Aquafirm系列護膚品有三大功效:去毒、滋潤、緊實。其柑橘精華混合海藻萃取物,能增強膠原蛋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恢復肌膚彈性,提升肌膚水分,從而減少皺紋形成。
柑橘科中含有的維生素A和微量元素硒,能使肌膚保持濕潤,並抗氧化。
柑橘類
橘子、檸檬、萊姆樹果和葡萄中維生素C、葉酸和纖維的含量豐富?穴這些水果可以防癌?雪,其中一種鮮為人知的植物油??檸檬烯的成分含量很高。在實驗室中證實它有治療癌症的作用。威斯康星大學癌症綜合治療中心的研究人員正試圖用檸檬烯的衍生物治療人類進展期腫瘤。
到目前,有關檸檬烯的保健作用仍無定論。它們存在於柑橘的果漿和果皮內,果汁中含量也很高,所以可以飲用。
人體需要量:營養學家們推薦每日吃2~4次柑橘(每次3/4杯橙汁或1/2杯果肉汁)。
⑹ 柑橘類種質資源如何分布
具有一定的遺傳物質,在柑橘生產和育種上有利用價值植物的總稱。多數學者對柑橘類植物劃定的范圍是芸香科(Rutaceae)、柑橘亞科(Aurantioideae)、柑橘族(Citrea)、柑橘亞族(Citr-inae)中典型柑果的一組植物。又稱真正柑橘果樹組植物,共6個屬,即金柑屬(Fortunella)、澳沙檬屬(Er-emocitrus)、枳屬(Poncirus)、多蕊橘屬(Clymenia)、澳橘檬屬(Microcitrus)和柑橘屬(Citrus)。其中在經濟上最重要的是柑橘屬,起源中心在中國、印度、東南亞一帶,其次是金柑和枳2屬,起源中心在中國。其他3屬分布在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地區,在經濟上不佔重要的地位。
柑橘類種質資源的特點多樣性
東南亞和大洋洲是真正柑橘果樹組的自然分布區,種類繁多,但在地理分布上多屬狹布種,因此種系之間遺傳基因千差萬別,同時又有內在聯系。柑橘屬野生的原始種多分布於人跡罕至的地區,如宜昌橙(C.ichangensis Swingle),分布在中國長江中、上游;紅河橙(C.hongheensis YLDL.),僅分布在中國雲南省東南部;台灣山橘(C.tachibana Tanaka),除中國台灣省及附近的島嶼外,僅日本有分布;梵橘(C.indica Tanaka),只分布在印度阿薩姆邦的狹小范圍。柑橘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地域遼闊,各地栽培柑橘資源自成系統,因地而異,形成了基因的多樣性。在柑橘的近緣植物中表現更為明顯,如枳(Poncirus trifo-liata Rafin.),具落葉性,能耐-26℃的低溫,而其他柑橘在這樣的條件下則難以存活:巴布亞澳指檬(Microcitrus papuana)在適宜條件下,一年生幼苗就能開花結果,而澳沙檬(Eremocitrus glauca Swingle)童期長達10年以上。
遠緣雜交可孕性
柑橘植物種間容易雜交成功,屬間雜交成功的實例也很多。生產上較常見的屬間雜交種見表。
屬間雜種比較重要的還有澳沙檬與酸橙的雜種沙酸橙(Eremoradia);與甜橙的雜種沙甜橙(Eremora-nge);澳橘檬與金柑的雜種金橘檬(Faustrim)等。多樣的種質使利用時增加了選擇機會,但又帶來了收集、保存的困難。柑橘植物的種子多具多胚性,多個珠心胚一個合子胚,而且珠心胚占優勢,合子胚往往敗育。因此,不論是有性雜種或是體細胞突變而來的變異,即使是通過種子繁殖也大多能保留下來。
主要柑橘種質資源
對柑橘屬植物的分類參照曾勉的意見,分為以下幾類:
大翼橙類
中國有紅河橙(C.hongheensis)、馬蜂柑(C.hystrix DC.)、宜昌橙(C.ichangensis Swingle)等,翼葉特大,汁泡具芳香油點,種子單胚。紅河橙、宜昌橙為中國原產,野生分布。這類柑橘有許多天然野生類型。有的已用作砧木,如香橙(C.junos(Sieb.)Tanaka)、菲律賓大翼橙(C.macrophylla Wester)是檸檬的砧木。
枸櫞檸檬類
有枸櫞(C.medica L.)、檸檬(C.limon Burm.f.)、7351檬(C.limonia Osbeck)和來檬(C.aurantifolia Swingle)等。翼葉小或幾不具翼葉,汁胞味酸,除作酸果柑橘栽培外,多用作砧木。一種起源於雜種的粗檸檬,有強大根系,耐旱,抗衰退病等病毒病,但容易感染根腐病和線蟲,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印度和南非廣泛用於甜橙、葡萄柚和橘類的砧木。高產,但果實品質差,不適於作生產鮮果的砧木。7351檬在中國南方用作柑橘砧木。來檬有三倍體類型,果實無核,是熱帶地區的主要酸果用柑橘;也可作酸橙或葡萄柚和橘柚的砧木,其表現與粗檸檬相似。一種墨西哥來檬,可作為柑橘病毒的指示植物,將擬鑒定的柑橘枝條嫁接在它上邊,可以在較短期間內看出是否染有衰退病等病害。
柚類
有柚(C.grandis Osbeck)和葡萄柚(C.pa radisii Macf.),柚原產中國,葡萄柚有人認為是柚與甜橙的雜種。柚果特大,種子單胚,品種極多,是很有潛力的種質資源。無酸類型的品種有沙田柚、梁平柚、墊江柚等。甘酸類型的品種有文旦、晚白柚。另產生有許多無核的類型。柚和葡萄柚作為柑橘砧木,都不理想。
橙類
中國原產有甜橙(C.sinensis Osbeck)和酸橙(C.aurantium L.),甜橙是世界上主栽的柑橘種類,各地長期栽培選擇出許多品種和品系,除普通甜橙外,尚有果實無核的臍橙、果肉具紅斑的血橙。普通甜橙在中國品種(系)很多,無酸型的有新會橙、柳橙,甘酸型的有錦橙、先鋒橙,以及從橘類嵌合體中選出的福建改良橙等。作為砧木,甜橙應用已不多,酸橙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砧木。酸橙為深根性植物,是甜橙、葡萄柚和橘的砧木,果實品質優良,缺點是不抗衰退病,易受線蟲為害。中國浙江的枸頭橙是很有希望的抗衰退病砧木資源。
寬皮柑橘類
花單生,皮可剝離,種子胚綠色,有異於以上各類。為中國原產,品種極多,是寬皮柑橘類的寶庫。椪柑(C.reticulata Blanco)以中國為中心,西至伊拉克,東到菲律賓,廣泛栽培。紅橘(C.tan-gerina Hort.ex Tanaka)是四川和福建的主栽品種。乳橘(C.kinokuni Hort.ex Tanaka)果小、味甜、少核,是江西、浙江等地的主要品種。天然雜種很多,如溫州蜜柑(C.unshiu Marc.),果實無核,豐產,味佳,在中國和日本普遍栽培。蕉柑(C.tankan Hayata),廣東、廣西南部普遍栽培。克里曼丁(C.clementina Hort.)是地中海地區主栽的柑橘,廣泛利用其作雜交親本。寬皮橘類作為砧木在中國應用較廣。紅橘、土柑、香柑和建柑在四川都是甜橙較好的砧木。美洲用Cleoptra為砧木,嫁接橘、橘柚和葡萄柚,在佛羅里達州表現良好。在巴西則用酸橘為甜橙的良好砧木。
柑橘屬近緣植物
主要指芸香科柑橘亞科柑橘族柑橘亞族真正柑橘果樹組植物中除柑橘屬以外的5屬植物。這些近緣屬植物中,除百蕊橘屬外,已進行利用和評價的有:
金柑屬
中國原產,約6種,1變種。有種子單胚種和多胚種,發現有自然四倍體資源。果小,皮可食,一年開花多次,耐寒,童期較柑橘屬短,實生苗對土壤缺銅較敏感。是具明顯休眠期和果皮油性狀的種質。
枳屬
原產中國,為落葉樹,極耐寒,能耐-26℃低溫,抗柑橘線蟲病,流膠病和衰退病,但不抗裂皮病並對高氯及石灰過量的土壤敏感,是世界重要的砧木之一(見圖)。已選出了許多已命名的砧木無性系。日本已選育出30個以上的枳無性系,可分為大花型和小花型兩類,各無性系間沒有很大差異。中國枳的變異類型和天然雜種資源極豐富。枳橙砧在很多地區已經取代了酸橙砧,許多選擇系已命名,在不同地區對不同接穗品種的表現各異。除枳橙外,枳還有許多與其他柑橘類的雜交種。與橘的雜種(Citrandarin),與酸橙的雜種,與檸檬的雜種(Citremons),與甜橙的雜種(Citranges),與金柑的雜種(Citrangeguats)等。曾用它們中的選擇系試作柑橘類的砧木,只有與葡萄柚雜交的枳柚(Citrumelos)能用於經濟生產,其餘均不如枳橙有希望。
澳沙檬屬
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米干縣地區,童期長達10年以上,本屬是抗寒,極早熟,有明顯休眠期的種質資源。澳沙檬屬植物很容易和柑橘屬植物雜交,但它與柑橘屬植物間的嫁接親和力很差;它們間的雜種與柑橘卻能夠嫁接成活,有希望作為砧木資源。
澳橘檬
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雨林地帶及新幾內亞。是常綠小灌木。汁泡味極酸,離生,不耐寒,某些品系抗蚊孔線蟲和流膠病、童期短。如巴布亞澳指檬(M.papuana),在溫室條件下一年生的實生苗就能開花結果。
美國的研究表明,櫻桃橘屬(Citropsis)、柑果子屬(Hespeyethusa)、澳橘檬屬、黃皮屬(Clausena)、多蕊橘屬(Clymenia)、酒餅簕屬(Atalantia)和多籽橘屬(Pleiospermium)是最有希望從中得到柑橘新砧木的幾個屬。試圖用柑橘屬的親緣種作為種質進行育種較有希望。但是由於漫長的世代,無配子生殖和雜合性等等因素使柑橘雜交育種不能很快收效,常受挫折,施文格等已經育有上百個雜種,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作為砧木用。親緣更遠些的,如櫻桃橘屬、山小橘屬(Clycosmis)、蠔殼刺屬(Severinia)與柑橘屬及澳橘檬屬的雜交沒有取得成功。澳沙檬已經與酸橙、橘、甜橙、金柑和澳橘檬屬雜交成功。
柑橘種質資源研究
資源調查與採集
隨著近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野生柑橘種質資源及古老栽培類型損失嚴重。加速柑橘種質資源的調查與採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1981年11月,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在日本築波召開了柑橘專業組會議,中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義大利、法國、日本、西班牙、美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會議,會後已組織兩次地區性的國際協作調查,即1983年東南亞柑橘種質資源調查和1985年尼泊爾山區柑橘種質資源調查。
中國是世界重要的柑橘起源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陸續開展包括柑橘在內的果樹資源調查。80年代廣泛開展了農作物品種資源考察中,柑橘資源的考察列為重要內容。通過調查在西藏、四川、廣西、湖南、雲南、江西等地發掘了一批柑橘原始野生類型,有的新種已鑒定,並採集了一批地方品種資源。同時還進行了收集國外種質資源的工作。
分類整理
柑橘屬的分類主要有兩大分類系統。柑橘類植物,特別是柑橘屬的分類在亞屬的劃分、分類等級、種地位的確定方面分歧很大。以確定的種類來看,施文格(W.T.Swingle)確定柑橘屬共16種。田中長三郎於1954年定為150餘種,1977年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為162種。這兩大分類系統分歧的焦點在於對種的理解及其劃分的依據不同。1961年美國的哈德森(R.W.Hodgson)提出了居間分類方案,主要是以施文格的分類系統為基礎,承認了田中的部分種。分類系統的分歧,要求在以往分類研究的基礎上,尋找鑒定親緣關系的科學方法和新途徑。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致力於柑橘器官精油和其他組分的氣相色譜分析,電子顯微鏡下花粉形態的觀察與比較,同工酶分析、電子計算機的數值分類等研究和應用。
保存
建立種質資源圃保存柑橘種質資源是研究和利用的關鍵,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確定四川重慶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為國家柑橘種質資源圃,該圃現保存柑橘種質資源1200份。其任務是:①妥善保存柑橘種質資源;②獲得生物學性狀和對環境條件反應的客觀評價;③提供蠟葉及各類器官標本;④提供雜交育種親本及各類試材;⑤提供純正無危險病蟲害的繁殖材料。柑橘種質資源的保存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應有助於解決目前尚未被認識各種問題,除了廣泛地保存柑橘種質資源,特別要注意收集具有特殊抗性或豐產、優質的種質。
柑橘是多年生植物,幼齡期長,主要靠嫁接繁殖保存品種特性,不適於使用種子保存。柑橘種質資源的保存主要是採用栽植保存。同時開展對其他保存方式的研究。為獲得符合遺傳特性而又不帶危險病毒類病害的資源材料,世界各國都在探索建立合理的繁殖保存程序。
評價和數據處理
評價是柑橘種質圃重要的日常科技工作,評價的結果及其數據處理是柑橘種質圃檔案工作的基礎,也是種質資源利用的依據。柑橘種質資源的評價,設兩級評價制度,即由種質資源圃負責的基本評價和由利用單位經進一步試驗和利用作出的利用評價。後者進一步評價所得到的數據應反饋給種質資源圃編入數據檔案系統。基本評價的主要內容是,形態特徵和開花結果習性,抗逆性,遺傳性狀和基因鑒定及生化分析等。利用評價包括使用單位的自然條件及植株生長結果表現,果實品質,抗逆性,砧木試驗,育種利用結果等。為便於國際交流,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於1985年提出了《柑橘數據處理主字碼目錄》供各國家在數據處理中試行修改。
⑺ 求柑橘的分類
柑橘類種質資源(germplasm resource of citrus fruits)。具有一定的遺傳物質,在柑橘生產和育種上有利用價值植物的總稱。柑橘類植物劃定的范圍是芸香科(Rutaceae)、柑橘亞科(Aurantioideae)、柑橘族(Citrea)、柑橘亞族(Citrinae)中典型柑果的一組植物。共6個屬,即金柑屬(Fortunella)、澳沙檬屬(Eremocitrus)、枳屬(Poncirus)、多蕊橘屬(clymenia)、澳橘檬屬(Microcitrus)和柑橘屬(Citrus)。其中在經濟上最重要的是柑橘屬,起源中心在中國、印度、東南亞一帶,其次是金柑和枳2屬,起源中心在中國。
柑橘類種質資源的特點:
多樣性:柑橘的近緣植物中表現更為明顯,如枳(Poncirus trifoliata Rafin.),具落葉性,能耐-26℃的低溫。
遠緣雜交可孕性:柑橘植物種間容易雜交成功,屬間雜交種有:枳橙、枳柚、枳酸橙、柑柚、柑橙、四季橘、萊檬金柑。
植物的分類有:大翼橙類、枸櫞檸檬類、柚類、橙類、寬皮柑橘類。
柑橘屬近緣植物已進行利用和評價的有:金柑屬、枳屬、澳沙檬屬、澳橘檬。
中國是世界重要的柑橘起源中心。
柑橘的分類主要有兩大分類系統。柑橘類植物,特別是柑橘屬的分類在亞屬的劃分、分類等級、種地位的確定方面分歧很大。以確定的種類來看,施文格(W.T.Swingle)確定柑橘屬共16種。田中長三郎於1954年定為150餘種,1977年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為162種。這丙大分類系統分歧的焦點在於對種的理解及其劃分的不同。
我國柑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栽培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我國是世界許多柑橘種類的原產地,栽培歷史有4 000多年。世界各國的許多柑橘品種最初都引自我國。柑橘主要分布於四川、廣東、浙江、福建、廣西、湖北、湖南等17個省、自治區。
2. 我國柑橘種類以寬皮柑橘為主。我國寬皮柑橘占柑橘總產量的60%,橙類佔30%,柚類和其它佔10%。而世界柑橘以橙類為主,約佔63%,寬皮柑橘佔17%,葡萄柚、檸檬等佔20%。
主要品種
4.1 日南1號(溫州蜜柑類-鮮食和加工橘瓣罐頭)
溫州蜜柑是我國柑橘栽培的主要種類,目前栽培較多的為早熟的宮川、興津等早熟品種,成熟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中熟品種尾張仍然佔有較大比例。但在10月以前成熟的品種不多,表現較好的更少。推廣極早熟的溫州蜜柑品種可以將我國柑橘鮮果供應期提早,如果結合我國的一些特殊小氣候條件種植,成熟期可以提早到8月下旬,將產生與日本設施柑橘相近的效益。
品種來源:日南1號系日本從10年生的興津早熟溫州蜜柑的變異中選出。
特徵特性:樹勢比興津強,枝葉不太密,節間長,葉大,樹姿與普通溫州蜜柑相似。果實扁圓,單果重120克,果實在9月中旬開始著色,10月中旬完全著色,較宮川成熟早。在10月上旬時,其酸含量在1%以下。糖含量較高,風味好。
該品種因有早熟、樹勢強、栽培容易等特點,在日本將其作為鼓勵發展的品種。我國已引入此品種,試驗後表現良好,也是推薦發展的特早熟溫州蜜柑品種之一。
4.2 太田椪柑(椪柑類)
椪柑是我國寬皮橘的優勢類型和主要出口類型。目前,栽培的品種的成熟期以中熟為主,早熟和晚熟品種栽培較少。未來幾年,推廣早熟和晚熟的椪柑可以有效提高我國椪柑的國際競爭力。
品種來源:太田椪柑引自日本靜岡。
特徵特性:樹形比普通椪柑開張,樹勢弱,葉片小,枝梢較細弱,果實呈扁圓形,果頂有窪陷;果皮橙黃色較濃,果面較光滑,單果重平均數150克,果皮薄,剝皮容易,果汁較多,甜酸適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2%,酸0.7%,在自花授粉條件下,果實多數無核。該品種以果皮著色早,果肉減酸早為特徵,可在10月下旬-11月中下旬採收,在同一地方比普通椪柑早15-20天成熟。不太耐貯藏,到1月中下旬,果實風味變淡。可以作為早熟椪柑發展。
4.3 岩溪晚蘆(椪柑類)
品種來源:從普通蘆柑芽變單株選育而成。由福建長泰縣農業局和福建長泰縣岩溪青年果場選育,1994年福建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96年通過全國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該品種較普通蘆柑成熟期晚熟2個月,在福建漳州於1月下旬至2月上旬成熟,晚熟性狀穩定。單果重145-154克,果頂較平,果皮較緊,種子較少,而且較小。平均橫徑7.13,縱徑5.52cm。可溶性固形物13.6-15.1%,酸0.9-1.0%, 種子4-7粒。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抗性較強等特點,在福建採用福橘、酸橘、枳殼等作砧木,能保持晚熟特性。
4.4 象山紅(雜柑類)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從日本、美國引進一批雜柑品種,這些品種有的表現出很好的品質,市場潛力很大。雜柑大多具有克里曼丁橘的血緣,有特殊的香味。在我國寬皮橘產區適當發展雜柑品種可以增加花色品種,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目前,引進的雜柑類型不少,但表現較好的並不多,有的對積溫要求較高,有的種子較多,或者耐貯藏能力差。目前,表現較好的主要有『象山紅』。
品種來源:該品種浙江省象山縣從日本引進的天草中經多年選種獲得的新品種,2002年通過浙江省審(認)定。
特徵特性:樹姿開張,樹冠較小,樹勢中庸;枝梢略細。花小,單生,花粉少,單為結實能力強,無核;異花授粉能形成種子。單果重200克,大小整齊,果形扁圓形,果皮淡紅橙色,著色早,12月中旬完全著色。果皮較薄,約3毫米;果面光滑,具甜橙類香氣;果肉橙色,肉質柔軟多汁,囊壁薄,無苦味;中心柱小。成熟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1%-12%,酸1%左右。象山紅對柑橘潰瘍病較敏感。對柑橘衰退病毒感病,莖陷點病表現輕到中等,近果梗部果皮時有龜裂的現象發生。該品種結果性能佳、豐產,品質優、風味好。花期晚、成熟期也晚,秋季氣溫低則減酸更遲,應盡可能選無大風、溫暖的立地環境栽培。浙江的東南沿海橘區和小氣候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適當發展,適於冬季溫度在-3℃以上的地區栽培,也可作為設施用品種推廣。
4.5 福本臍橙(臍橙類)
近年來,臍橙在我國所有柑橘類型中發展最快,特別是在江西南部,已成為主栽類型。但是目前栽培的臍橙品種主要是中熟的紐荷,其次為朋娜。隨著大面積幼年園的投產,成熟期的過於集中將會導致效益的嚴重下降。我國規劃的三條優勢柑橘產業帶中,贛南-湘南-桂北柑橘帶和長江上中游柑橘帶的中段(雲陽到秭歸)將來主要發展臍橙。未來幾年新發展的果園應主要推廣早熟和中晚熟以及晚熟品種的種植,特別是雲陽到秭歸一段,應利用生態和氣候優勢發展晚熟的臍橙品種,使我國臍橙鮮果供應期得到延長。
品種來源:該品種原產日本和歌山縣,為華盛頓臍橙的枝變,以果面色澤濃紅為其主要特點,故又稱福本紅臍橙。目前為美國和澳大利亞主要發展的品種。
特徵特性:該品種樹勢強,果實圓形或橢圓形,較大,蒂周有明顯短放射溝,果面紅橙色,肉質脆嫩多汁,品質優良,早熟,豐產。樹勢中等,較開張,枝條粗壯稀疏,葉片大而厚;早先從日本引入的福本果實為橢圓或球形,最近從美國引入的則多為圓球形;果實大,一般重200g,果面紅橙色,富光澤,肉質脆嫩多汁,甜而少酸,品質優良;可溶性固形物11-12%,固酸比11.7。成熟期11月中,同一地區,比紐荷爾臍橙早7天著色,且色澤更濃;產量中等,與紐荷爾臍橙相似。
4.6 紅肉臍橙
品種來源:該品種由美國引進,原名CARA CARA。該品種為華盛頓臍橙的芽變,上世紀80年代中在委內瑞拉發現,90年代從美國佛羅里達引入華中農業大學。2001年通過湖北省品種委員會審(認)定。
特徵特性:該品種物候期與其它品種相類似。在湖北的成熟期為12月上旬,最大的特點是果肉為均勻的紅色,著色色素為番茄紅素,與血橙色素的花青素不同,一般枝條的木質部和維管束也略帶紅色。有時在同一株樹上,有的枝條木質部是正常的白色,但是不影響果肉的紅色。果實大小200g左右,果形為近球型,閉臍。該品種發枝能力較強,如果不注意適當疏枝,容易出現枝條纖細,果實變小,甚至影響著果。有的地方表現出果實較小現象,注意疏果,以保證果實大小。成花能力較強,萌枝能力也較強,所以注意前期的保果。該品種的耐貯性較好,貯藏一段時間後,有特殊的香味。在湖北秭歸的試驗表明,果實可以留樹保鮮到3月,仍然保持應有的硬度和風味,在沒有霜凍的地方可以作為晚熟品種栽培。
適宜地區:該品種適合在臍橙產區種植。注意選擇積溫較高的地方種植,高溫有利於紅色形成。應注意保果,春季發枝太多時,可以適當疏枝,以提高著果率和克服果實較小的問題。
4.7 早金甜橙(橙汁加工兼鮮食用甜橙品種)
我國橙汁加工工業發展緩慢,而我國橙汁消費市場卻增長十分迅速,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橙汁消費絕大多數都靠勾兌巴西的原汁,而國內缺乏配套的加工專用品種及其種植規模是原因之一。目前雖然有適合橙汁加工的哈姆林、錦橙等甜橙品種,由於種植規模、特別是熟期不配套,使得加工廠缺乏配套的原料。加大加工橙汁專用配套的品種種植力度,是發展我國橙汁加工的基礎。目前,我國種植的加工早熟品種為哈姆林,中熟為錦橙,晚熟有卡特夏橙。哈姆林甜橙豐產,但是果實較小,果汁色澤較淡,而目前栽培的夏橙品種種籽較多,果實偏小。近年,通過引進試種,篩選出幾個較好的品種,推廣這些品種可以加快橙汁工業的發展,使我國柑橘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效益提高。
品種來源:該品種系巴西一個地方甜橙品種的實生變異。為美國近年推出的一個加工品種,有替代哈姆林甜橙的趨勢。近年引入我國,已開始掛果。
特徵特性:該品種果實近圓球形,果皮橙黃,富有光澤。成熟期10月下-11月初。出汁率和果汁顏色比哈姆林甜橙深,豐產性較好。
4.8 德爾塔夏橙(夏橙類)
夏橙是目前柑橘中成熟最晚的一類柑橘,也是世界橙汁加工的當家品種類型。夏橙成熟期比較晚,一般3月以後到5月成熟。
品種來源:該品種系伏令夏橙的實生變異,南非選育。
特徵特性:該品種果實略大於伏令夏橙,較伏令夏橙豐產,而且果實多結於樹冠內側,使其少受風害,因而好果率較高。果實品質優良,近無核,只有很少一部分果實結1-2粒種子,其糖酸含量低於標準的伏令夏橙,特別是在結果初期,可食用成熟期較伏令夏橙早l-3周。
4.9 蜜奈夏橙(夏橙類)
品種來源:該品種系伏令夏橙的芽變系,南非選育。
特徵特性:果形為球形,果皮光滑。主要特徵為特高的果汁率和優良的風味。蜜奈夏橙較伏令夏橙早熟2-4周,但能與伏令夏橙同時採收。因其果皮較薄緊實,含油量多而難以剝離。
適宜地區:該品種適宜在甜橙品質的氣候條件下種植。
4.10 路德紅夏橙(夏橙類)
品種來源:該品種系伏令夏橙的芽變,美國佛羅里達選育。
特徵特性:果形為球形,果皮光滑。主要特徵為果汁色澤比普通伏令夏橙深,樹勢強健,結果較早,果實較大,豐產性較好。成熟期與伏令夏橙類似。
⑻ 誰對桔子很有研究
柑、桔、橙是柑桔類水果中的三個不同品種,由於它們外形相似,易被人們所混淆。柑桔,是桔、柑、橙、金柑,柚、枳等的總稱,柑和桔的名稱長期以來都很混亂。按科學的角度來衡量,桔是基本種,花小、果皮好剝、種子的胚多屬深綠色;柑是桔與甜橙等其它柑桔的雜種,花大,果實剝皮不如桔好剝,種子的胚為淡綠色。因此,在寬皮柑桔中,橙柑(蘆柑)是桔不是柑 ,溫州密桔是柑不是桔。柑和桔在植物分類學上是同科同屬而不同種的木本植物。另外柑和橘兩者常統稱為「柑橘」。柑橘屬植物是柑橘類果樹中最主要的一群植物,共有17個種,分成6個種群:大翼橙類、宜昌橙類、枸櫞檸檬類、柚類、橙類和寬皮橘類。
柑橘類水果包括橘子、柑、柚、枸櫞、甜橙、酸橙、金橘、檸檬等一大家族。為了便於區分,柑、桔、橙、柚的特點如下:
1、柑子:為芸香科植物柑等多種柑類的成熟果實。果實較大,近於球形,皮顯黃色,橙黃色或橙紅色,果皮粗厚,海綿層厚,質松,剝皮稍難,種子呈卵形,。味甜酸適度,耐儲藏。
2、桔子:桔,為芸香科植物福桔或朱桔等多種桔類的成熟果實。種類很多,有八布桔、金錢桔、甜桔、酸桔、宮川、新津桔、尾張桔、溫州桔、四川桔等品種。果實較小,常為扁圓形,皮色橙紅、朱紅或橙黃。果皮薄而寬松,海綿層薄,質韌,容易剝離,囊瓣7至11個。味甜或酸,種子呈尖細狀,不耐貯藏。
3、橙子:指芸香科,柑桔亞科,柑桔屬,柑桔亞屬以下的一群植物。品種有錦橙、臍橙等。常見的主要指甜橙。中育7號甜橙」是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選育的無核、優質、豐產、耐貯、鮮食、加工(制汁)兼用的甜橙新品種。果實呈圓形或長圓形,表皮光滑,較薄,包囊緊密,不易剝離。肉酸甜適度,富有香氣。
4、柚子:柚子是柑桔類水果的一種,更是其中果實最大的。為芸香科植物常綠果樹柚樹的成熟果實,又名朱欒、雷柚、氣柑、文旦、香欒、朱欒、內紫、座凡、壼柑、臭橙等。有白心柚子、紅心柚子、沙田柚3種。如沙田柚,皮其實不太薄,皮的外觀不是特別光滑的那種,果型也是梨型的居多。柚子的果實部分非常緊密,很難掰開的,吃沙田柚用刀切開,柚子的每片果肉都包裹完整,果皮不會炸裂開。味道是純粹的甜,甜得毫無意外毫無雜質的感覺,並且渣不多。汁水的豐富不是特別水靈靈的那種,可也不錯。沙田柚一般就一兩斤多,不超過三四斤。而蜜柚隨便就是三四斤一個的,還又大又圓,而且感覺外皮很光滑,要是把同樣的蜜柚和沙田柚放在一起對比,感覺會比較明顯的差別不小。蜜柚的汁水非常豐富,比沙田柚豐富一些。
橘子色彩鮮艷、酸甜可口,是秋冬季常見的美味佳果。橘子營養也十分豐富,1個橘子就幾乎滿足人體每天所需的維生素C量。橘子含有170餘種植物化合物和60餘種黃酮類化合物,其中的大多數物質均是天然抗氧化劑。橘子中豐富的營養成分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大有益處。橘汁中含有一種名為「諾米林」的物質,具有抑制和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對胃癌有防治作用
在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中,16例成年男性和9例成年女性的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均高於正常,依序每天喝橘子汁1杯(250ml)、2杯、3杯各4周。結果發現,每天喝橘子汁1杯、2杯、3杯在4周後可使血漿維生素C水平分別提高2.1倍、3.1倍、3.8倍;每天喝橘子汁3杯在4周後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升高21%,葉酸水平升高18%,LDL/HDL比值降低16%。HDL可清除動脈血管壁內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研究提示每天喝橘子汁750ml可以有效改善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的血脂代謝,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在《膳食、營養與慢性疾病的預防》這一報告中提出柑橘類水果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柑橘類水果中葉酸有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後者可損傷動脈血管,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柑橘類水果富含鉀元素,有助於調節血壓、維持正常心律。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和黃酮類化合物均有抗脂質氧化作用,可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回顧分析了48項有關柑橘類水果與疾病的研究,發現每天吃一個水果(非柑橘類)可以使發生腦卒中的危險降低4%,而每天吃一個橘桔類水果則可以使發生腦卒中的危險降低19%。這充分說明柑橘類水果具有非凡的心血管保護效應。
橘子可以常吃,但不要吃得太多,推薦每天吃1-3個橘子。一次吃得太多容易「上火」,可促發口腔炎或牙周炎,並可能出現皮膚發黃。
一、橘子皮葯用:
巧防暈車
在上車前1小時,用新鮮的橘子皮,向內折成雙層,對准鼻孔,用手指擠提捏橘子皮,皮中就會噴射出無數股細小的橘香油霧並被吸入鼻孔。
在上車後繼續隨時擠壓吸入,可有效地預防暈車。
巧治凍瘡
將橘皮用火烤焦,研成粉末,再用植物油調均勻,抹在患處。
巧治慢性支氣管炎
橘皮5至15克,泡水當茶飲,常用。
巧治咳嗽
用干橘皮5克,加水2杯煎湯後,放少量薑末、紅糖趁熱服用:也可取鮮橘皮適量,切碎後用開水沖泡,加入白糖代茶飲,有化痰止咳之功效。
巧治便秘
鮮橘皮12克或干橘皮6克,煎湯服用,可治便秘。
巧解酒
用鮮橘皮30克,加鹽少許煎湯飲服,醒酒效果頗佳。
巧治睡覺磨牙
睡覺前10分鍾,口中含一塊橘皮,然後入睡,最好不要將橘皮吐出,若感到不適時,再吐出。
巧防止牙齒「酸倒」
食酸橘對老人或牙齒過敏者均不宜。其實,只要在食酸橘後,即用剩下的新鮮橘皮泡開水喝下,就可以防止牙齒「酸倒」。
巧治乳腺炎
生橘皮30克、甘草6克,煎湯飲服,可治乳腺炎。
巧治口臭
將一小塊橘皮含在口中,或嚼一小塊鮮橘皮,可治口臭。
巧解魚蟹之毒
用適量的橘子皮煎湯飲服,可緩解食魚、食蟹後的中毒。
巧治胃寒嘔吐
將橘皮和生薑片加水同煎,飲其湯,可治療胃寒、嘔吐。
巧理氣消脹
用鮮橘子皮泡開水,加適量白糖,為橘皮茶,飲後可理氣消脹,生津潤喉。
巧治消化不良
將50克橘皮浸泡在酒里。這種酒有溫補脾胃的功效,用於消化不良、反胃嘔吐等症,對多食油膩而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思飲食症,尤為有效。
巧清肺化痰
將橘子皮洗凈後置於白酒中,浸泡20餘天即可飲用,其味醇厚爽口,且有清肺化痰的作用。
若浸泡的時間再長一點,至春節或開春後再飲,則味道更佳。
巧治風寒感冒
鮮橘皮、生薑片,加紅糖適量煎水喝,可治療風寒、感冒、嘔吐、咳嗽。
巧提神開胃
將橘皮洗凈切成絲後曬干,與茶葉放在一起存放,飲用時,用開水沖服,其味清香可口,有開胃、通氣、提神的功效。
巧治胰腺炎
用橘子皮30克、甘草10克和水共煎當茶飲。有助於治療急性胰腺炎。
巧降血壓
將橘子皮切成絲晾乾作枕芯用,有順氣、降壓的功效,對高血壓病人很適用。
巧治腳沙蟲
腳趾間被污水雜漬,易發生奇癢,若搔抓,則破皮流水,臭味難聞,此時可用鮮橘子皮猛擦癢處,止癢效果甚佳。
二、美味佳餚
橘皮粥:在熬大米粥時,
在粥燒滾前,放入幾小塊干凈的橘子皮,等粥煮熟後,不僅芳香可口而且開胃,對胸腹脹滿或咳嗽痰多的人,能夠起到飲食治療的作用。
橘皮湯:在做肉湯或排骨湯時,放幾塊橘子皮,不僅湯味鮮美,而且有一股淡淡的橘子味,會使人吃起來沒有油膩的感覺。
橘皮茶:把清洗干凈的橘子皮切成絲、丁或塊,用時可以單獨用開水沖泡,也可以和茶葉一起飲,不僅味道清香,而且有開胃、通氣、提神的功效。
橘皮酒:把洗凈曬乾的橘子皮適量浸泡在白酒中,大約20天之後就可以飲用。橘子酒有清肺化痰的功效。如果浸泡時間稍長,酒味更佳。
橘皮菜:吃過橘子後,把新鮮的橘皮收集起來,清洗干凈,在清水中泡2天,然後切成細絲,再用白糖腌20天,就成了非常可口的下酒菜。不僅吃起來甜香爽口,而且還有解酒的作用。
橘皮丁:把新鮮的橘子皮,除去蒂頭和壞爛的部分,用清水洗干凈,瀝干後用刀切成小丁塊,然後放在蜂蜜或白糖中浸腌20天,可做糖包、湯圓等甜食品的餡料,吃起來清爽香甜。
五香橘皮:把干凈的橘子皮在清水中泡一晝夜,除去蒂、頭和霉爛的部分,擠干後放在開水鍋里煮沸30-40分鍾,然後擠去水分瀝干,再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塊,按500克濕橘皮加20克食鹽的比例再在鍋中煮沸30分鍾,撈出後,趁濕撒上一層甘草粉,每500克用甘草粉15克左右,曬干後即為甜、香、酸、咸並略帶苦味的五香陳皮了。味道悠長,還有葯療的作用。
橘皮果醬:橘皮做果醬,干鮮均可。先將橘皮用水洗凈,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數分鍾,將水倒出,另加新水再煮沸數分鍾,如此進行3-4次,直到橘皮水苦味不太重時為止。然後用手或布將橘皮擠干,用刀將橘皮剁成碎末,越碎越好,若能用絞肉機細絞一下更好。把剁碎的橘皮重新放入鍋中,根據橘皮的多少加入適量的紅糖、白糖和糖精,並加水少許,煮沸後用文火煎熬成稠糊狀,橘皮果醬就做好了。
蘇軾曾有詩雲:「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雖然現代的人已對橙、橘混淆不清,但是無論是橙還是橘都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橘子含維生素 C、鈣、纖維質、少量蛋白質、脂肪以及豐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蘋果酸,枸椽酸、檸檬酸以及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酸等,可以降低膽固醇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橙子所含的營養價值也很高,其果肉除水分外,主要還有維生素C、蘋果酸、琥珀酸、糖類、果膠等。它能開胃解渴,幫助消化,防治便秘。
柑橘是我國的原生植物,其栽培歷史悠久,已有近4000年。品種繁多,包括:早橘、乳橘、水橘、包橘、溫橘、金橘、沙橘、蜜橘、綿橘等。在我國,橘子還代表「吉祥」和「團聚」,在很多地方結婚、鬧新房還有吃橘子的習慣,意思是早生貴子。古時候,以橘為地名的很常見:瀟湘有橘鄉、洞庭有橘里、彭澤有橘市、長沙有橘子洲等。
橘子可謂全身是寶,其果肉、皮、核、絡均可入葯。橘子的外果皮曬干後叫「陳皮」(因入葯以陳的葯效好,故名陳皮)。而橘瓤上面的白色網狀絲絡,叫「橘絡」,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P,有通絡、化痰、理氣、消滯等功效。橘核性味苦、無毒,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疝氣、腰痛等症。就連橘根、橘葉等也可入葯,具有舒肝、健脾、和胃等不同功能。柑橘的果肉還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可加工成罐頭、蜜餞、果醬、果糕、果腖、果糖,還可以製成果汁、果酒等飲料。加工過程中,可提取果膠、檸檬酸、橙皮甙、香精油,橘皮可作為提取維生素A、維生素P、維生素C的原料。橘子皮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巧用,妙用,它可以美容護膚,清潔有茶銹的瓷器,除臭,還能當肥料。
但是,橘子雖好,也不要貪吃!
1、吃橘子過多引起結石
橘子含水量高、營養豐富,含大量維生素 C、枸櫞酸及葡萄糖等十餘種營養物質。食用得當,能補益肌體,特別對患有慢性肝炎和高血壓患者,多吃蜜橘可以提高肝臟解毒作用,加速膽固醇轉化,防止動脈硬化。適當食用可增進食慾,但如食用不當反而無益。
2、兒童尤其不宜多吃橘子
橘子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如大量吃入,每天500克左右連吃兩個月,可出現高胡蘿卜素血症,其表現為手、足掌皮膚黃染,漸染全身,可伴有惡心、嘔吐、食慾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狀,有時易與肝炎混淆。
胡蘿卜素在肝臟中轉變成維生素 A,而大量的胡蘿卜素在小兒肝臟不能及時轉化,就隨血液遍及周身各處沉積,對身體產生不良反應。
有些孩子吃橘子過多還會出現中醫所說的「上火」表現,如舌炎、牙周炎、咽喉炎等。因此,我們認為兒童不要多吃橘子。若吃多時,應停食1~2周再吃。
食用橘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控制食用量。
據測,每天吃3個橘子,就能滿足一個人一天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若食用過多,過量攝入維生素C時,體內代謝的草酸會增多,易引起尿結石、腎結石。
二、橘子不宜與蘿卜同食。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攝食到人體後,可迅速產生一種叫硫氰酸鹽的物質,並很快代謝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物質——硫氰酸。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多少成正比。此時,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其中的類黃酮在腸道被細菌分解後,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從而導 致甲狀腺腫大。
因此,專家們提醒人們注意,在食用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後,不宜馬上吃橘子、蘋果、葡萄等水果。所以你在吃這些食物的時候可要注意啦!
三、橘子與牛奶不宜同食。
牛奶中的蛋白質易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發生反應,凝固成塊,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會引起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另外,胃腸、腎、肺功能虛寒的老人不可多吃,以免誘發腹痛、腰膝酸軟等病狀。
孕婦每天吃柑橘不應該超過3隻,總重量在250克以內。
酸橘子變甜的小技巧
冬天是橘子味道最好的季節。但是,有時會碰到酸酸的橘子。這種時候,有一種方法可以讓酸橘子變成甜橘子。方法超級簡單,將橘子放在自行車的籃子里,在附近轉一圈。回來後,你再嘗嘗籃子里的橘子,啊,真是不可思議啊。酸橘子不知怎麼回事變成了甜甜的橘子了。冬天,人們一般喜歡悶在家裡,推著自行車轉一圈,正好可以緩解運動不足,而且吃橘子可以獲取維生素C,真是美容與健康一舉兩得啊。一定要試試啊。
將橘子放在自行車的籃子里,繞附近轉一圈。為什麼橘子會變甜呢?用這個方法之後,橘子真的會變甜嗎?檢測一下橘子的成分,可以發現含糖量11.6的酸橘子,在用過這個方法後含糖量仍然是11.6。但是吃的時候會明顯感覺到甜了。實際上,甜味的變化與橘子當中含的酸度的不同有關系。橘子里既含有產生甜味的糖,也有產生酸味的酸,酸是很容易受到沖擊的,所以它在受到沖擊後,就會減少。也就是說,因為酸減少了,所以才會感覺到甜。檢測一下酸度,在使用該方法之前,是6.6,而使用後變成了2.1。由於自行車籃子的晃動,酸受到了沖擊,所以減少了。這樣給橘子以沖擊,橘子會變得很甜,但是我不贊成給它太大的沖擊。像自行車籃子那樣程度的沖擊是最合適的。
⑼ 評價方法的構成
(一)評價指示作物
作為區域性評價方法,農業地質地球化學評價要求指示作物在某一地區具有廣泛代表性,以使評價結果具有區域可對比性和實用性。因此,選擇的指示作物應為種植前景好的大宗農產品。
圖4-1 我國專用小麥優勢區域布局示意圖
Fig.4-1 Layout sketch map of special wheat preponderant region in China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任何時候糧食安全都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在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生產規模、產業化基礎、區位優勢等因素基礎上,優選了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雙低」油菜、「雙高」甘蔗、柑橘、蘋果、肉牛、肉羊、牛奶、水產品等11 種優勢農產品(我國水稻在世界上已具有比較優勢,故未列入此規劃)。專用小麥優勢產區(圖4-1)包括大興安嶺沿麓強筋小麥帶(內蒙古、黑龍江)、長江下游弱筋小麥帶(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黃淮海強筋小麥帶(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江蘇);專用玉米優勢產區(圖4-2)包括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區(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和黃淮海專用玉米區(河北、河南、山東);高油大豆優勢產區(圖4-3)包括內蒙古東四盟優勢區(內蒙古)、松嫩平原優勢區(黑龍江)、三江平原優勢區(黑龍江)、吉林中部優勢區(吉林)和遼河平原優勢區(遼寧)。這些農產品,國內消費需求量大,生產有潛力,通過實施數量與質量同步擴張,穩住國內存量市場,可有效抵禦進口產品的沖擊。
圖4-2 我國專用玉米優勢區域布局示意圖
Fig.4-2 Layout sketch map of special corn preponderant region in China
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也是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和農機具補貼政策覆蓋范圍,是我國重點扶持發展的作物品種。因此,選擇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作為評價指示作物,評價結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圖4-3 我國高油大豆優勢區域布局示意圖
Fig.4-3 Layout sketch map of soy with high-oil preponderant region in China
區域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主要布置在平原盆地區,取得的1個樣/4km2的海量區域調查數據,更適合開展以大宗農作物為指示作物的區域性評價,而不是僅在局部地區種植的名特優農產品。
綜上所述,農業地質地球化學評價選擇種植面積廣的主要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為評價指示作物。
(二)評價指標
1.評價指標的選擇
根據農業地質地球化學評價方法原理和工作思路,所選擇評價指標應符合以下原則:①須在本次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54項指標之內,以確保可利用區域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數據進行區域評價;②評價指示作物中的指標元素含量主要來源於土壤,而不是來源於大氣中或人工葉面噴肥;③須有國家食品衛生標准,並作為源標准以便從土壤-籽實響應模型中確定評價標准值;④有國內外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可對比參考。
本次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包括Ag、Al、As、Au、B、Ba、Be、Bi、Br、C、Ca、Cd、Ce、Cl、Co、Cr、Cu、F、Fe、Ga、Ge、Hg、I、K、La、Li、Mg、Mn、Mo、N、Na、Nb、Ni、P、Pb、Rb、S、Sb、Sc、Se、Si、Sn、Sr、Th、Ti、Tl、U、V、W、Y、Zn、Zr等52種元素和pH值、OrgC值共54 項指標,既包括了對人體有毒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如Cd、Hg、Pb等,也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生命元素如Se、F、I等,但未包括有機污染物,如六六六、DDT等。
大量研究表明,土壤中元素的來源包括自然來源、工業污染、污水灌溉、施用化肥和農葯等。但關於農作物籽實中元素的來源研究較少,一般認為食物鏈鎘、鉛的來源主要是農作物通過根系被動地從土壤環境中吸收的。而且,國內外普遍關注的無機污染指標,主要是重金屬元素,生物毒性比較明確,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其中部分重金屬元素在農產品籽實或食品中已有食品衛生限量標准。我國國家食品衛生標准規定了多種食品中10餘種元素的最高限量,包括Cd、Hg、As、Cu、Pb、Cr、Zn、F、Se等元素指標。
我國在1995年頒布了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15618—1995),包括了Cd、Hg、As、Cu、Pb、Cr、Zn、Ni共8種指標。約有十幾個國家或地區對土壤中的有害物質(主要是重金屬)作了最高允許濃度或最大允許容量的規定(表4-1),包括了Cd、Hg、Pb、As、Cr、Cu、Zn、Ni、Co等指標。
綜合起來考慮,本書選擇了Cd、Hg、Pb、As、Cr、Cu、Zn、Se等8種元素作為評價指標。
表4-1 部分國家和地區土壤中有害物質最高允許濃度Table 4-1 Highest concentration permitted of nocuousness elements in soil in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mg/kg)
2.評價指標的研究概述
有關Cd、Hg、Pb、As、Cr、Cu、Zn、Se 等8 種元素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許多成果,可以作為確定評價指標標准值的參考。
(1)Cd
鎘是在1817年由德國人特羅邁厄發現的。1847年,在煤中發現了鎘,1931年Fox和Ramage從動物中檢出鎘。
表生帶風化作用過程中,Cd比Zn穩定,氧化較慢,而且更不易活動,較快地進行沉澱。但在酸性環境中Cd顯示比 Zn 具更高的活動性。土壤中鎘以CdCO3、Cd3(PO4)2及Cd(OH)2的形態存在,其中以CdCO3為主,尤其是在pH值>7的石灰性土壤中。Cd的土壤閥值隨pH而定。Cd污染的土壤改良技術是提高土壤pH值和陽離子交換容量,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pH值以減少植物對Cd的吸收。
決定土壤中Cd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母岩化學成分。土壤中Cd平均含量為0.07~1.1mg/kg。在潮濕氣候下發育的土壤,Cd易向土壤剖面下部遷移,因此,表土Cd的富集可能與遭受污染有關。
鎘是植物體不需要的元素,但許多植物均能從水和土壤中攝取鎘,並在體內累積。累積量取決於環境中鎘的含量和形態、鎘在土壤中的活性及植物種屬等。廖自基根據北京、上海、沈陽、西安等地100多個樣點統計,土壤鎘含量與糧食Cd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蔬菜的葉子食用部分的含Cd量,隨土壤鎘量的增加而增加。植物組織中含Cd量隨土壤pH值的增加而降低。同一作物的葉片和籽粒含Cd量,隨土壤pH值的不同而有差異(表4-2)。土壤pH值由7.3降到4.6時,各種作物的葉片和籽粒含Cd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小麥葉片和籽粒增高1.7和1.2倍,大麥葉片和籽粒增高2.2倍和2.0倍,玉米葉片和籽粒增高幅度不大。
另外,植物不同部位吸收和累積的Cd量也存在差異。其分布規律是:根>葉>枝的桿、皮 >花、果、籽粒。對水稻的研究表明,Cd 主要在根部累積,為總累積量的82.5%,地上部分僅佔17.5%,其順序為根>莖葉>稻殼>糙米。沈陽西郊的張土灌區土壤含Cd量為0.62~9.38mg/kg,其上生長的糙米含Cd量達0.02~3.7mg/kg。
表4-2 土壤pH值對幾種作物Cd含量的影響Table 4-2 the influence of soils』pH on Cd content in some crops(mg/kg)
(據廖自基,1989)
(2)Hg
汞元素是在古代發現的。1934年,Stock和Cucuel從植物和動物中檢出汞。
表生帶風化作用過程中,由於汞的主要礦物辰砂是穩定礦物,Hg釋放困難,但也會發生緩慢變化,被淋濾、流失。汞化合物溶解度很低,且許多物質對Hg都有很高的吸附能力,故一般地下水中的Hg含量都很低。表生帶風化產物再沉積作用,常引起Hg的某種富集。
土壤中Hg的聚集主要受有機絡合物形成和沉澱控制。有機汞化合物的轉變,特別是元素Hg的甲基化,是環境中Hg循環的最主要形式。甲基化的Hg容易活動,也易被生物有機體吸收。
未開發的土壤剖面Hg含量,大多繼承母質。Hg的聚集通常與土壤中有機碳和硫水平有關,故表土中Hg含量是底土的幾倍。土壤Hg的背景含量大致估算為0.xmg/kg,超過這個值的地區,應認為是人類經濟活動造成的或其他來源的污染。土壤Hg的污染源主要是冶煉廠、有色金屬加工業、某些化工廠(特別是氯化烷—鹼)以及含Hg的殺蟲劑。垃圾和其他廢物也可能是Hg的污染源。
各種化合物中的Hg2+也可被土壤微生物轉化還原為金屬汞,並由於汞的揮發而向大氣中遷移。汞的Hg0→Hg2+→HgS轉化使其在土壤中持留。土壤中汞的化合物還可被微生物作用轉化成甲基汞,它可通過食物鏈的作用進入人體,也可自行揮發使汞由土壤向大氣遷移。
土壤中的汞按其形態可分為金屬汞、無機化合態汞和有機化合態汞。在正常的土壤Eh和pH范圍內,汞能以零價狀態存在是土壤中汞的重要特點。植物能直接通過根系吸收汞,在很多情況下,汞化合物可能是在土壤中先轉化為金屬汞或甲基汞後才被植物吸收的。植物吸收和累積汞同樣與汞的形態有關,其順序是:氯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氧化汞>硫化汞。從這個順序也可看出,揮發性高、溶解度大的汞化合物容易被植物吸收。
汞是有毒元素。當土壤是Hg的唯一來源時,植物中Hg含量增加比率最高的是根,但葉與穀粒也聚集很多汞。汞在植物各部分的分布是根>莖、葉>籽實。這表明汞容易被根系吸收並且在植物體內遷移。隨著土壤中Hg含量的增加,相應地植物體內Hg也有所增加。
對大多數植物來講,其體內汞背景含量為0.01~0.2mg/kg,而在汞礦附近生長的植物,含汞量可高達0.5~3.5mg/kg。
(3)Pb
鉛是在古代發現和利用的一種元素。
表生帶風化作用過程中,由於Pb主要富集在鉀長石和雲母中,除雲母外,其他含Pb礦物抗風化能力強,Pb不易釋放出來。即使產生一些活動性Pb,又因這些鉛化合物溶解度較低,以及遷移過程中被次生粘土礦物吸附,所以Pb的遷移力較小。土壤中鉛主要以Pb(OH)2、PbCO3和PbSO4固體形式存在,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鉛含量極低,Pb2+也可置換粘土礦物上吸附的Ca2+,因此Pb在土中很少移動。但高pH值的土壤變酸時,可使部分固定的Pb變得較易活動。
土壤Pb含量,取決於基岩。Pb在表生帶主要與粘土礦物、錳氧化物、鐵和鋁氫氧化物和有機質伴生,有時集中在碳酸鈣或磷酸鹽富集處。土壤施石灰可降低Pb的溶解度,高pH值條件下,Pb可作為氫氧化物、磷酸鹽或碳酸鹽沉澱以及有機絡合物的形態存在。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高,特別是有色金屬礦山的開采,有色金屬冶煉、化工原料生產等部門的工業三廢排放,使自然生態系統中Pb污染日益嚴重。大氣污染特別是使用含Pb汽油使Pb隨汽車尾氣排放而進入土壤中,常常也是土壤Pb含量高的原因。土壤受到Pb污染後,一般情況下,很難治理和消除。因為Pb在土壤中較穩定。
土壤中含Pb 100~400mg/kg,對植物可能是有毒的。雖然土壤中Pb不易溶解,可是Pb主要由根毛吸收,並在細胞壁上儲存到可觀的程度。盡管植物器官中Pb含量不同,但總體上是生長在礦區的植物Pb含量較高。大氣沉降的Pb,也易被植物通過葉片吸收。
自然界中Pb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和生物循環(岩石—土壤(水、空氣)—植物—動物—人類)最終危害人體健康。但Zimdahl等人認為,Pb從土壤源遷移到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的數量是有限的。易累積 Pb 的植物為紫穗槐(Amorpha canescens)、高山漆姑草(Minuartia Uerna)。
(4)As
砷元素是在1250年由德國人馬格耐斯發現的。1838年,Orfila從植物中檢出砷,同年,他又從動物中檢出砷。
表生帶風化作用,使岩石或礦物中的As被溶解或釋放出來。由於常被粘土、氫氧化物和有機質強烈吸附,使As遷移受限而富集於泥質沉積物及表土中。此外,火山噴發和工業三廢污染也是重要的As來源。
雖然超過岩石中含量的數倍,但表層土壤 As 的背景含量一般仍然是低的(0.1~69mg/kg)。一般土壤中強烈吸附的As,通常會被土壤保留多年而不易被解吸。As含量最低的土壤是砂質土壤,特別是由花崗岩風化形成的土壤;而As含量較高的土壤,多為沖積土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據日本土壤研究,水稻土常聚集相當數量的As。
土壤中As活動性與As的增加成正比,而與時間和Fe、Al含量成反比。由於土壤中Ca、Fe、Al均可固定As,因而通常As集中在表土層10cm內,只有在某些情況下可淋洗至較深土層,如施磷肥可稍增加As的移動性。
若按植物吸收的難易程度劃分,土壤中As形態可分為水溶性砷、吸附性砷和難溶性砷。通常把水溶性砷和吸附性砷總稱為可給性砷,是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可從外界環境吸收砷,並且有機態砷被植物吸收後,可在體內逐漸降解為無機態砷。As毒性取決於可溶As含量。增加灌溉(水稻)土壤的氧化狀態,可限制As生物可利用性。給植物提供充分的P,有助於減小As的毒性。而植物生長敏感,可能與土壤全As含量有關。
有關植物中As含量,及土壤As全量與可溶態As含量之間的線性關系的研究,提供了植物藉助水流被動地吸收As的資料。隨著土壤As含量的增加,最高As含量總被記錄在老葉和根中。黃杉屬植物比許多伴生植物具有顯著的吸收As的能力,常作為指示植物用於尋找有色金屬礦床。另外,已發現蕈(Mushrooms)是As的聚集者。
砷可通過植物根系及葉片的吸收轉移至體內各部分,砷主要集中在生長旺盛的器官。不同含砷量小區栽培試驗表明,作物根、莖葉、籽實中含砷量差異很大,如水稻含砷量分布順序是稻根>莖葉>谷殼>糙米,呈現自下而上遞降的變化規律。據報道,水稻土中As的最大容許極限為15mg/kg。
(5)Cr
鉻元素是在1798年由法國的沃克蘭發現的。1900年,Dernarcay 從植物中檢出鉻;1930年,Zbinden從動物中檢出鉻。
表生帶風化作用中,在強氧化條件下(鹼性介質),Cr3+氧化成Cr6+,形成鉻酸根離子,不活動的鉻離子變為易溶的鉻陰離子發生遷移。在酸性介質中
Cr在土壤中的性狀與Eh值、pH值、有機質和細菌的氧化還原作用有密切關系。三價鉻化合物進入土壤後,90%以上迅速被土壤吸附固定,在土壤中難以再遷移。土壤膠體對三價鉻有強烈的吸附作用,並隨pH值的升高而增強。土壤對六價鉻的吸附固定能力較低,僅有8.5%~36.2%。不過普通土壤中可溶性六價鉻的含量很小,因為六價鉻很容易被還原成三價鉻,其中有機質起著重要作用,且這種還原作用隨pH值的升高而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實驗已證明,在 pH 為6.5~8.5 的條件下,土壤的鉻能被氧化成六價鉻(其反應式為
Cr對植物是否必需尚未證實。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從外界環境中吸收鉻,通過根和葉進入植物體內。小麥則通過根冠吸收三價鉻,而不需要通過根毛。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鉻絕大部分累積在根中,作物吸收轉移系數很低,可能是由於:①三價鉻還原成二價鉻再被植物吸收的過程在土壤-植物體系中難以發生。三價鉻的化學性質和三價鐵相似,但Fe3+還原成Fe2+比Cr3+還原為Cr2+容易得多,因此,植物中鐵含量比鉻高幾百倍。②六價鉻是有效鉻,但植物吸收六價鉻時受到硫酸根等陰離子的強烈抑制,所以鉻是重金屬元素中最難被吸收的元素之一。
植物中含Cr量主要受土壤中可溶態Cr含量控制。土壤中可溶性的Cr6+對動植物是有毒的。大多數土壤中含一定量有效態的Cr,但植物可利用性有限。一般而言,土壤中Cr的長期污染會使作物中可食部分Cr含量明顯增高(表4-3)。一般根系比葉或枝含Cr量高,最低的為穀粒。
表4-3 土壤與作物中鉻含量的比較Table 4-3 the comparing of concentration of Cd in soil and crops(mg/kg)
(據王緯,1988)
(6)Cu
銅元素是人類發現和利用較早的元素。1814年John 從植物中檢出銅,1807年Vauquelin從動物中檢出銅。
在強氧化作用下,才能形成Cu2+。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自然水中,富氧及高硫條件下都能形成Cu2+。土壤剖面中,Cu聚集在頂層,這是Cu的生物聚集和近期人類活動污染的反映。土壤中Cu是遷移最少的重金屬,但在各種類型的土壤溶液中Cu是豐富的。土壤溶液中Cu最通常的形態是可溶有機螯合物,估計它占可溶態Cu的大約80%。對受Cu污染的土壤改良,施石灰是常用的方法。
植物體中,銅是多酚氧化酶、乳糖酶、抗壞血酸氧化酶等多種氧化酶的組成部分,它們在植物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缺Cu是由於Cu被大量的有機質固定,有機質來不及礦化,Cu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麥類作物對Cu最敏感,煙草一般不出現病狀,但燕麥和小麥很敏感。敏感性強的植物可作為 Cu 缺乏的指示植物。一般土壤中含 Cu 量大於100~200mg/kg時就可能產生毒害作用。水稻對Cu過剩敏感,抵抗力小。
植物可從土壤中吸收銅,但作物中銅的累積與土壤中總銅無明顯相關性,而與有效態銅含量密切相關(表4-4)。土壤中銅一般呈現六種形態,即水溶態銅,交換態銅,鐵、錳氧化物結合態銅,有機質結合態銅,碳酸鹽結合態銅和殘渣態銅。有效態銅主要指能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態銅和交換態銅。銅的有效性隨土壤pH的降低而增加,這是由於低pH值時銅離子的活性增加以及有機質吸著銅的能力下降,使銅易呈離子狀態而被植物吸收。銅在植物各部分的累積分布多數是根>莖、葉>果實。
表4-4 土壤及糧食中的含銅量Table 4-4 The content of copper in soil and foodstuff(mg/kg)
(轉自廖自基,1989)
(7)Zn
鋅元素早在古代就被發現和利用了。1860年,Forchhammer從植物中檢出鋅。
表生帶風化作用過程中,含Zn礦物被破壞後Zn可進入溶液中,Zn在溶液中的濃度及搬運的距離,受吸附作用以及碳酸鋅、氧化鋅及磷酸鋅等溶解度的控制。由於造岩礦物分解所經歷的階段不同,其風化產物中鋅濃度也不同。Zn在表生帶趨向於分散。粘土和土壤有機質能強烈地固定Zn。土壤中Zn的吸附作用機制有兩種:一種是在酸性介質中與陽離子交換位置有關;另一種是在鹼性介質中,受有機配位基體強烈影響的化學吸附作用。
正常土壤含Zn量為10~300mg/kg,平均為30~50mg/kg。鋅主要以Zn2+形態進入土壤,也可能以配合離子Zn(OH)+、ZnCl+、Zn(NO3)+等形態進入土壤,並被土壤表層的粘土礦物所吸附,參與土壤中的代換反應而發生固定累積,有時則形成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硫酸鹽和硫化物沉澱,或與土壤中的有機質結合,使鋅在表土層富集。土壤中鋅的遷移取決於土壤的pH值。鋅在酸性土壤中容易發生遷移,當土壤為酸性時被吸附的鋅易解吸,不溶的氫氧化鋅可和酸作用轉變成可溶的Zn2+狀態,致使土壤中鋅以Zn2+形態被植物吸收或淋失。
植物吸收利用可溶態的Zn,其吸收量與營養液和土壤中的濃度呈線性關系。不同植物種和生長介質中,Zn吸收比率大不相同。植物根部比頂部含有更多的Zn,特別是當植物生長在富Zn土壤中的時候。對鋅缺乏敏感的植物有菜豆、大豆、啤酒花、亞麻、蓖麻等;中等敏感的植物有馬鈴薯、番茄、洋蔥、苜蓿、蘇丹草、甜菜、紅三葉草等;不敏感的植物有薄荷、豌豆、石刁柏、芥菜、胡蘿卜與一般禾本科作物等。禾穀類植物缺Zn的典型症狀是「白苗」,最先是在玉米上發現的,許多植物都表現出鋅缺乏症狀。穀物顆粒和牧場中牧草的Zn含量相差不大。植物中Zn缺乏時其含量為10~20mg/kg。植物體內鋅的累積與土壤鋅的含量密切相關。鋅在植物體內各部分的分布也存在著差異,對於水稻、小麥而言,鋅含量為根>莖>果實。
(8)Se
硒元素是在1818年由瑞典人貝采里烏斯發現的。1817年,Berzelius從植物中檢出硒。
表生帶Se的生物甲基化作用常常產生易揮發的Se化合物,在Se的地球化學循環中起到特殊意義的作用。由氧化作用過程引起的亞硒酸鹽離子是穩定的和易遷移的,直到其被吸附在礦物和有機顆粒上。故一些煤和粘土沉積物中常富含Se。
Se的性狀傾向於特殊的土壤環境。在鹼性和氧化環境的土壤中,硒酸鹽可能出現,它們是容易吸收的,且不大可能被Fe氧化物所固定,而可能高度活動,易為植物所吸收。
在鹽漬土壤中,全Se及水溶性Se含量可能提高。土壤中富含水溶性Se,會增加Se的生物可利用性。
大多數土壤中Se溶解度相當低,因此許多農業區生產的莊稼作物和飼料含Se量低。然而,在天然富Se土壤中,在排水不好的或鈣質土壤中,在乾旱地帶的土壤中,以及在含有垃圾或煙灰改良的土壤中,Se可能被植物聚集,其含量足以對放牧家畜產生毒害。Dorsl等人報道,植物的Se含量和土壤溶液中硒酸鹽離子濃度之間,密切地正相關。
植物中Se的生理功能作用尚不太清楚。當Se以可溶態存在時,容易為植物所吸收,但不同植物種吸收程度有很大差異。土壤Se的可利用性也受一些土壤因素所控制,其中以pH最主要。植物組織中的Se和土壤中的Se含量之間呈正線性關系。Sippola指出,土壤全Se量給出的一個植物特徵曲線比其可溶系數更好。
一般植物吸收土壤中的Se取決於氣候條件、土壤的水狀態、氧化-還原電位、pH和土壤中的倍半氧化物含量。Ehlig等人報道,除硒指示植物黃芪屬能濃集非常高的Se(達到約1000mg/kg)外,植物從低Se土壤中聚集Se的能力差異不大。乾燥地帶的植物中Se含量比潮濕地帶的植物中要高。植物中的 Se 與土壤 pH、濃度(鹽度)和 CaCO3呈正相關。
Se是植物和人體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或富硒都會對動植物及人體帶來危害。土壤中硒濃度為0.1~2.0mg/kg,與土壤發育的母岩密切相關。硒一般以亞硒酸鐵形態在富鐵層中累積並降低了硒的活性。在鹼性土壤中,
硒是以硒酸鹽、亞硒酸鹽或有機態被植物吸收,水溶態硒並不能很好反映各類土壤的有效態。已有實驗證明,植物吸收的硒主要結合在植物蛋白中,並以硒氨酸形態為主。當有各種微生物存在時,某些不易被植物吸收的硒往往被轉化為可吸收的形態。硒在植物體內的分布是根>莖、葉>果實。
(三)源標准
為了建立適於農業地質地球化學評價方法的評價標准值,根據評價方法的基本思路,需要首先確定評價指示作物的籽實中含量標准,即源標准。盡管國內外關於食品中元素的含量有多種標准,但為了統一和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性,本書選擇我國現有的食品衛生標准作為源標准。由於食品品種不同,其中金屬元素限量標准也可能不同。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或糧食等4種指示作物的8種評價指標在食品中的限量衛生標准見表4-5。
表4-5 我國食品中8種評價指標的限量衛生標准一覽表Table 4-5 National Tolerance Limit of 8 indexes in foods
⑽ 果樹(柑橘)價值怎麼評估
主要根據收益法評估
收益法
收益法,是預測評估對象的未來收益,然後將其轉換為現時價值,以此求取評估對象的客觀價值的方法。
在應用收益法時,一定要注意,只有生物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都能夠可靠、准確地量化時,才能應用此類方法。同時要注意相關參數的應用和選取,尤其是折現率,必須選擇同一市場上類似生物資產的平均報酬率。
生物資產評估中的收益法主要適用於生產性生物資產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