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長在孩子認知能力差的情況下,後期可以用什麼方法提升
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讓·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是通過認知結構的改進和轉換實現的。兒童是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主人。
聽見有些媽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發育緩慢、認知能力差、腦袋笨,沒錯,就是這么評價自己寶寶的。還好孩子不在場,不然聽見媽媽這樣看自己不知道該有多傷心呢!寶寶發育緩慢認知能力差,真的是寶寶自己的問題嗎?
「沒有笨孩子,只有懶家長」,大人的付出決定著孩子的發展。與其花時間精力去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抱怨自己的孩子笨,不如先反省下自己為孩子付出過多少。寶寶認知能力緩慢和大人有著最大的關系。
1、認識身體
寶寶對於自己的身體認知度還是比較陌生的,最基本的認知程度還停留在眼睛鼻子嘴巴上。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讓寶寶認識自己身體上的其它部位。可以趁著晚上給寶寶洗澡的時候進行。
一邊給寶寶抹泡泡,一邊告訴寶寶胸在哪裡,平時是被衣服擋住的,是羞羞的不能讓別人亂碰。還有手是用來拿東西的,寶寶的腳是用來走路的,洗到隱私部位的時候更要強調這里是羞羞地,別人不能亂看不能亂摸。
2、認識家庭用品
平時我們在家裡做家務的時候也是很好的培養時機,比如可以教寶寶認冰箱,並重復告訴他冰箱是用來裝食物的。切菜的時候告訴寶寶什麼是菜刀,菜刀小孩子不要碰,很危險會傷。吃飯的時候告訴寶寶哪一個才是他自己的碗勺,讓他自己試著拿。
『貳』 德育實施過程中常用的認知明理法包括什麼
德育實施過程中常用的認知明理法包括講解, 報告, 座談討論, 談心。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重要性:
在應試教育的壓制下,家庭、學校教育幾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輕德育,以至於無數人感慨當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與才的孰重孰輕,坊間一度流傳著這樣幾句話: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時期司馬光就曾給出了最為精闢的論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也。
從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長、教師忽略了德育的培養,使學生在身心即將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齡段,過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澀,甚至身陷囹圄。
『叄』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表現是什麼
第一,藐視道德標准。
第二,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
第三,極度自私。
第四,輕視學習,沉迷玩樂。
第五,親和暴力,色情,賭博。
『肆』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理論假設(A道德發展論,B道德教育論);(2)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A 道德兩難問題及其設計,B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問,C道德討論中的深入性提問);(3)簡要的評論(A認知模式的缺陷,B 認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伍』 方法論意義上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啟發法 ,承認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是可能的,認為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備一
定的主體接受條件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2、塑造法 ,這一方法更強調道德教育對個體道德成長的積極作用。
3、雕琢法,這一方法強調道德教育要根據對象的實際揚長避短地進行教育,道德教育要
由小處著眼,次第進行。
4、樹人法,這一方法強調道德教育應當是一種精神人格的整體培育活動,是一個需要日積
月累、精心照看的工作。
5、系統或綜合法,這一方法強調對各種德育方法理念的綜合協同。
(5)缺失認知應該用什麼德育方法擴展閱讀
情感在品德形成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情通則理達」,要求教育者要善於以自己充沛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去喚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波瀾,從而轉化為他們內心的信念,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說服教育要堅持民主、平等、和藹、誠懇的待人態度,循循善誘,廣開言路,坦誠相見,不「扣帽子」、「楸辮子」、「小題大做」,也不諷刺、挖苦,盛氣凌人,以權壓人,讓學生在一種和諧的良好氛圍中心悅誠服的接受意見。
『陸』 道德認知的培養方法
一、利用教材,提高道德認識
以教材施教,就是利用各科教材中有關內容實施德育。在教學中,各門學科不但有助於學生道德品質的認識,而且是各門學科應有的任務。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要對學生教學道德教育。」政治課、歷史課教學實施道德認識教育顯得極為明顯。語文課教學來說,學生的道德認識既寓於課文之中,也寓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文學作品教學,文學作品與道德關系密切,因為道德是文學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文學作品是一定歷史時代的反應,積淀了一個民族一定的文化和時代的道德思想。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永遠不能迴避對道德的描寫,那怕是比較隱諱的;也不能逃避對其描寫對象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那怕是含蓄的。同時,文學是美的集中體現,「美是道德純潔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斯中學》)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美的感染和啟發,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體驗加強,從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逐漸提高對道德思想的認識。
二、通過交流,提高道德認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培養道德的、理性的、審美的高尚情感。」情感教育是各種教育中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它具有無形的力量。「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不要條件,也是產生道德意志和行為的內部動力。」(葉上雄《中學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現實中,個人的真摯感情最易於打動他人,所表達的思想他人也最易於接受。在教育中,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每個教育工作者對此都是知道的。「親」就是師生在情感上的融洽。要達到「親」,師生間的情感疏通或交流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親」使交流也就顯得更為和諧。學生自覺接近教師,實際上師生關系已達到了融洽。情感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教師以平等的、說理的、平易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在「親其師」中,自覺接受老師的教育,最終達到實現學生對道德的認識。
三、開展活動,提高道德認識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發生、發展和形成。活動具有極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表現出較大吸引力。針對中小學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學校、家庭、社會結合起來,形成德育一體化,有的放矢的展開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不拘一格的活動。通過諸如時事政治教育課、主題班會、知識競賽、講故事,演講會,歌詠比賽,文娛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營造教育氛圍。在和諧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活動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注重思考和總結。這樣,學生不但體驗到生活的美好與艱辛,通過人際交往,學會辨別是非善惡,而且在活動中受到啟發,道德情感被喚起,更為重要的是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四、利用榜樣,提高道德認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道德教育中,優秀榜樣的動人事跡、先進的思想,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和啟發。學生從豐富的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樣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感受到美好和偉大,認識到崇高與卑賤。從而在思想上得到凈化,道德上得到提升。由於學生受到榜樣的感召,心理和行為受到影響,提高道德認識,自覺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道德認識。這些榜樣重要有一些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科學家等,他們的事跡,他們非凡的成就和巨大貢獻,以及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的曲折歷史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會真正感動學生,能使學生認識人生以及人生的價值。出此之外,還有學生身邊的一些先進典型,如,同學、老師等,在某方面作為學生個體某種信念的體現者,也是學生實實在在所見,他們更有助於帶動學生,也具有一定的道德示範作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柒』 品德教育的方法與技術
道德教育的方法與技巧
一、道德教育不是說教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固然需要一定的「說教」,但是「說教」並不是唯一的教育方法。
其理由有二:
第一,是學生個體情況是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決定因素。道德不是自發形成的,道德行為是發自個人內心的自覺才能奏效。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注重教育的科學性、靈活性,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思想教育,規范道德行為,讓學生真正接受,達到入腦、入心的程度,才能由理解變為自覺的道德行為。這樣道德氛圍才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見成效。因此,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首要的是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而確定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初中學生由於年齡小、知識缺乏,對許多問題無法理解和認識。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內容不加選擇、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方法上又實施大量的強輸硬灌。這樣極易造成學生知行分離、言行不一,甚至不知錯,更談不上改錯。
第二,不妨抓好重要節慶日、紀念日的思想道德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利用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紀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學、入隊、入團、成人宣誓等重要時機,舉行各種慶祝、紀念活動和必要的儀式,集中開展思想道德主題宣傳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養。要精心組織設計面向中學生的旅遊、參觀、考察等活動,豐富中學生節假日參觀、旅遊活動的思想道德內涵。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教師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組織未成年人開展各項主題教育活動。每年"公民道德宣傳日",也要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為重點,確定鮮明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形成宣傳熱潮。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遠比空洞的說教的效果好得多。
二、當前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道德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占據著首要位置。道德教育方法與技巧是實現德育任務的重要條件之一。道德教育方法與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及目前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醒我們在道德教育中 ,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關注道德教育方法與技巧的研究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這就需要改變過去說教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因為它不能達到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者統一協調發展。那當前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都存在的什麼問題呢?
一是部分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位。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對社會、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對愛國主義精神缺失,對民族精神淡漠;對中國革命、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對民族英雄、模範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少應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對現代影視偶像的盲目崇拜與追逐,價值觀念的錯位,言行舉止的失范。
二是一些獨生子女「惟我獨尊」觀盛行,個人主義至上。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逐漸擴大,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從小到大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呵護」和「優待」,使他們從小養成懶惰、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生活中稍不如意,便採取各種極端方式進行抵制反抗,嚴重者離家出走,極少數未成年人甚至養成極端自私自利的性格,無法與別人交往,無法和社會溝通。
三是未成年人法制意識淡薄,違法犯罪現象增多。當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日趨嚴重,且犯罪呈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特徵顯著,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法制觀念,沒有法律意識,加之受鑒別能力和心理偏差影響,動輒結成團伙,打架斗毆,群毆群盜,甚至暴力相殘。一部分在校學生中出現抽煙、酣酒、結拜、厭學、逃學等不良行為的現象有逐漸蔓延之勢,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發生的前兆,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影響。
三、新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與技巧
1.改正面教育為主為全面教育;
學校教育導向偏差。一些學校因為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應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改知識灌輸為培養能力;
學校德育脫離社會現實和學生實際。德育內容不能貼近現實生活,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強,直接向學生灌輸相關道德知識,這反而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使學生真正做人的能力沒有樹立起來。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欠缺,目前中小學基本上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心理咨詢室的學校也不多,心理健康知識未能在中小學生中普及,因此,大多數學生不懂得如何進行心理調節,無法消除心理困惑,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非常差。
3.改道德說教為「聊天對話」;
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逐漸擴大,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從小到大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呵護」和「優待」,使他們從小養成懶惰、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生活中稍不如意,便採取各種極端方式進行抵制反抗,嚴重者離家出走,極少數未成年人甚至養成極端自私自利的性格,無法與別人交往,無法和社會溝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改道德說教為「聊天對話」,多花時間和精力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
4.用親身體驗代替空洞說教;
有位母親哭訴說,買了18隻大蝦,孩子一口氣吃了17隻,剩下一隻母親想嘗嘗味道,可孩子居然大哭起來,質問母親:你明明知道我愛吃,為什麼不給我留著?我在教學生涯中,也時常感受到孩子的漠然。對孩子,我有足夠的溫情和母愛,但卻常常感到寒心。「現在的許多孩子,為什麼不會被感動?」所以要讓學生或子女自己去親身體驗,學會換位思考。
5.利用講故事進行道德教育;
兒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體形象的特徵,而且,兒童對道德的認識也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從簡單到復雜,由零碎到系統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注意形象性、榜樣性、漸進性和針對性,而游戲、故事是兒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6、建立良好的秩序和嚴格的紀律;
道德教育中不僅需要給兒童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而且還要對兒童進行紀律教育。之所以要進行紀律教育的原因在於:我們不可能謹慎到不讓任何惡事得到一個進口,所以,嚴格的紀律是必須用來制止邪惡的傾向的。古代波希米亞的一句諺語能充分說明紀律的重要性,「學校沒有紀律就猶如磨盤中沒有水,沒有水磨盤就會停止,學校中取消了紀律,就剝奪了它的發動力。」嚴格的紀律只是在道德問題遭到危險時才應用,而不是在學習的事情方面去用。因為,學習如果組織的合適,學習本身就有充分的吸引力,就可以利用它們本身具有的快感吸引一切人。在生活中應該對那些諸如「各種不信神的情形」、「頑梗和蓄意的惡行」、「驕傲與輕蔑」的行為施以嚴格的紀律教育,強調利用責備或懲罰、斥責或鞭笞來維護紀律的權威性。但是,紀律本身的目的不在於強迫兒童用功,不是單純的為了懲罰;紀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使兒童以後不在犯錯,是為了保證澄清的德行。所以,教育者在執行紀律時應該對兒童心懷坦誠,使他們明白之所以這樣做是出於對他們的愛,是為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並非是憎惡他們。如果兒童不明白這一點,就會造成他們輕視一切紀律,甚至是故意違反紀律。雖然強調紀律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反對教師對學生濫用體罰的。學校的道德教育中雖然需要紀律,但這並不意味著學校中充滿著呼號和鞭撻的聲音。可以說:「體罰這種極端的方法不能用的太隨便、太熱心,因為倘若我們濫用了,那麼責打應當對付的不服從的極端情形還沒有發生,我們早已智窮力竭了
『捌』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
法和策略主要包括:
1
、
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發展水平。
2
、
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
3
、
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
、
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道德推理方式更為
合理的推理方式。
5
、
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玖』 在德育的幾種方法中( )側重於道德認識的培養。
德育,在我們日常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以往的德育,往往都是單純從社會需要出發,而忽略了人的自我發展對德育的要求。這存在很大的缺陷。現在,把社會需要與個人發展統一起來,應該成為我們開展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一個基本思想。
作為一名教師,要正確理解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這兩個是不同的。過去把本屬於心理健康的教育,改在德育范疇之中導致的失誤是把本屬於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看做思想品德問題,不僅不能正確加以疏導還會把問題復雜化。
青少年健康成長應當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別是素質發展的要求,人是知情意的統一。與人的知情意,這三方面相對應 ,人追求真善美三種價值。教育學生要知追求真意、追求真善、追求真美,與真善美這三種價值追求相對應的是科學、道德、藝術三個領域,通過科學追求真,通過道德追求美,通過藝術追求善。而對與學生來說,三種心理活動,三種價值追求,要通過三種教育活動來實現和滿足,相對於科學,主要智商;相對於道德主要是,主要是德育;相對於藝術,主要是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德智體美也是不可分割的。
作為教師,要以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各個方面能力為目標,不可分割這四個方面。
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首先要不斷學習,做一名終身學習的教師,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保證想學生輸入的知識的新穎。
『拾』 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一、擺在首位,做到心裡 反思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我們往往是抱守著狹隘的課堂教育觀,將施教的場所僅僅局限於教室,把課堂教學簡單片面地理解為教育行為的全部,學校教育呈現出一種說教式的、十分明顯的封閉化趨勢。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還不能令人滿意。****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為主導,「要抓住機遇,大力推進德育工作,切實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心裡」。為了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積極探索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結合章丘市教育系統開展的「學習年」活動,在師生中展開了「老師學」,「我也學」的活動。以「學習年」活動為東風,強化學習的氛圍。形成了你學、我學、大家學的濃厚學習風氣,此外,我們還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引導學生從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實有效。 二、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於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既「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並產生強烈的情感,但這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必須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更加鮮明的辨別力。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機遇,不失時機 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說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別是現在人們的思想已駛入了現代化的快車道。小學生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已變的逐漸復雜起來。如不能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勢必造成社會危害。我們的做法是:摒棄「說教式」、「灌溉式」、「擠壓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機遇,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校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宣傳欄、黑板報、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時機的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的轉化為道德行為。例如: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學生為父母製作了一張生日賀卡,有的學生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學生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表達出了他們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學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凈化自己的心靈。 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的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 1、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低年級學生一般很喜歡集體活動,老師要從小在他們心目中確立「集體」這一概念,讓他們懂得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不要因為個人原因損害集體利益,讓他們從小就有集體榮譽感,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行為規范的競賽、一次又一次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活動中,如學校開展的「六項競賽」,讓學生逐步培養起了集體榮譽感,知道個人要為班級爭光,而班級獲得的榮譽也是個人自我榮譽的體現,讓他們能努力在為班級的榮譽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活動。這種集體榮譽感是建立在學校切實可行的德育活動中的,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將與小學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德育規范放入其中,實踐證明,將德育的要求化為一條條班級的具體的奮斗目標,可以激勵全班學生向著目標奮進,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體同呼吸、共甘苦的,通過集體的力量培養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這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過少先隊組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低年級學生對於能成為少先隊員感到很驕傲,我們正可以通過這一組織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通過一條條具體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對照自己執行,每得到一枚獎章,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大的喜悅。在少先隊活動中設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體的範例,有助於幫助隊員理解道德要求。可以開展撿紙屑等一些有意義又切實可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慢慢把德育內化為自身的東西。 五、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是我們教師對學生教育的主戰場。對課文內容進行引申,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大家的討論,把課文告訴我們的內容歸納出來,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可以很容易掌握應有的德育道理。從中學生可以養成認真細致的優良習。如在體育課上可以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從小養成自覺學習、刻苦努力、不怕失敗、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各學科都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小學生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是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本質的理解。低年級小學生的理解常常是膚淺的、表面的,具體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課文還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行為指導,引導學生實踐。這樣既明理,又導行,才能使學生既知道為什麼去做,還知道怎樣去做。要讓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比較,確立明確的導行目標,構建課堂多維交往結構,採用小組討論等方式,就可以滿足低年級小學生交流的慾望,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之間的相互教育從而產生德育效能。教師可以在設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縱向比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進步,或者橫向比較:看別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麼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別人做得一樣好,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 六、啟發誘導堅持正面教育。 低年級學生最害怕教師大聲地批評他們,會極大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他們下次不敢再跟老師進行交流了。循循善誘地啟發他們,讓他們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從內容上講就是以美好的、進步的人和事為主要教育內容 ,從正面講清道理 ,堅持以表揚為主 ,啟發誘導 ,說服教育。要從關心和愛護出發 ,撫慰他們稚嫩的心靈 ,不給他們增添痛苦 ,不去觸動他們心靈的創傷。 七、設立校外德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八、加強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學校相結合。 可以開展家長學校活動,以活動為紐帶,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學校建立教師家訪制、家校定期對話制、教師家長共評制、優秀家長及學習型家庭評選制等一系列制度,廣泛開展家長開放周、家長接待日等活動,組織家長看校容校貌、隨堂聽課、評教風學風、議學校管理、談家教體會,做到了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代表座談會,建立家庭教育聯系卡等家校「雙邊」活動,拉近了家校距離,密切了家校關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長學校為依託,提高家長綜合素質。 總之,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從無到有,從外部調節到內心自覺,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效地對低年級小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在小學生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