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脈診教學方法

脈診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9 19:09:32

① 診脈的方法

診脈又稱切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病位深在里則脈沉;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屬熱則脈數 ;邪氣盛則脈實 ,正氣虛則脈虛。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如久病脈緩,是胃氣漸復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脈洪 ,則多屬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數,煩躁,則病進。脈診的方法有 3種:①遍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見三部九候)。②三部脈診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 (太溪穴)以候腎的。③寸口診法。即診察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 。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已很少採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
1.時間: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經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
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 他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
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
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
,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並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
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2.體位: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
上,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以便於切脈。不正確的體位,會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
響脈象。
3.指法: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
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
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
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
宜密。部位取准之後,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
,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
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
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4.舉按尋: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
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
,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
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
,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
,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
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
中取之義。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
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
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 地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
保」。
6.五十動: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
次,其意義是:一方面藉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 、代、促脈。但必要時
可以延至第二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鍾
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

② 中醫號脈方法有哪些

千百年來中醫診病就像一場考試,求診的人在醫生面前把手一伸,醫生摸摸左手脈,摸摸右手脈,看看舌苔,反復詢問病人症狀、感覺,然後大夫就會將患者的病證清清楚楚地講出來,如果患者信服,這場考試就算通過了。醫生是如何通過摸脈來判斷病證的呢?

把脈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斷疾病的變化,識別病情的真假,判斷疾病的預後等,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於脈為血之府,貫通全身,所以體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反映於脈,有時在症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

第六點是脈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脈搏來勢的流暢程度,脈來圓滑流利為滑脈,往來艱澀為澀脈。

第七點是脈搏的長度,也就是手指能夠感覺到的脈動的軸向范圍的長短,分為長脈和短脈

第八點是脈搏的寬度,即手指能夠感覺到的脈動的徑向范圍大小,分為大脈和細脈。

③ 如何把脈

把脈又稱為切脈,是中醫師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脈象,以了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切脈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反映了中醫學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脈象,可以理解為脈搏的形象。

把脈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斷疾病的變化,識別病情的真假,判斷疾病的預後等,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於脈為血之府,貫通全身,所以體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反映於脈,有時在症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把脈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

把脈的部位
1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床很少運用,故不介紹。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END
寸口以及臟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規律
1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寸口脈又可以分為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關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的三部九候。

2
臟腑在寸關尺上的分布,文獻記載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現在臨床上一般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來劃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臟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並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兩尺候腎,並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

END
診脈的時間
1
《黃帝內經》中記載診脈以平旦為佳,也就是說診脈最理想時間是清晨。但一般很難做到,一般要求診脈時保持診室安靜,且應讓病人候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盡量減少干擾因素,以達到平旦診脈的同樣效果。尤其對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於候診而耽誤救治時間。
END
診脈的體位
1
診脈時病人的正確體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與心臟置於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一松軟的脈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氣血暢通,以便診察脈象。

2
如果側卧、上臂扭轉,均可能導致脈管受壓,脈氣不能暢通;手臂過高或過低,都可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脈象失真。

END
診脈的手法
1
診脈常用的指法,可概括為選指、布指和運指等。

2
1.選指
醫者在診脈時用左手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診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度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於脈搏搏動處以便於診脈。

3
2.布指
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布指疏密適當。

4
3.運指
醫生運指概括為7種。
(1)舉法:指醫生用較輕的力量按在皮膚上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浮取」、「輕取」。
(2)按法:指醫生用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體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沉取」、「重取」。
(3)尋法:有兩層意思:其一,尋即尋找,指醫生手指用力可輕可重,左右推按,仔細體察脈象,尋找脈搏跳動最明顯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取脈的方法,即「中取為尋」。
(4)循法:指用指目沿著脈道的軸上下移動來取脈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體察脈搏的長短。
(5)推法:指指目對准脈脊後,順應脈搏的動勢,左右內外推動以體察脈象快慢、力量、趨勢的一種方法。
(6)總按:即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診脈的方法。
(7)單按:用單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於分別了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數、形、勢等變化特徵。

診脈平息
1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醫者在診脈時要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平息的意義有二:一方面醫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為時間單位,來檢測病人的脈搏搏動次數。正常人呼吸每分鍾16~18次,脈搏每分鍾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脈動大約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於醫生思想集中,專注指下,以仔細地辨別脈象。

END
五十動
1
「五十動」指醫生對病人診脈的時間一般不應少於50次脈跳的時間。即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於1分鍾,兩手以3分鍾左右為宜。

④ 脈診的方法要領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經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 他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並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後,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之義。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其意義是:一方面藉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 、代、促脈。但必要時可以延至第二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鍾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

⑤ 中醫的號脈如何入門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它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病人,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以便於切脈。不正確的體位,會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響脈象。

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後,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稱為單按。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之義。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的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其意義是:一方面藉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代、促脈。必要時可以延至第二或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鍾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張仲景說:「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脈形態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五至,相當於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並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正常變化。平脈有胃,神,根三個特點。

(1)胃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是人體營衛氣血之源,人之死生,決定於胃氣的有無,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脈亦以胃氣為本,有胃氣的脈象,古人說法很多,如《靈樞·終始》說:「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或中取以候胃氣。總的說來,平人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是為有胃氣。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氣。診察胃氣的盛衰有無,對判斷疾病的進退凶吉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2)神脈貴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脈為血之府,血氣充盈,心神便健旺,脈象自然有神,脈神的形態是柔和有力,即使微弱的脈,微弱之中不至於完全無力的為有神;弦實的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的為有神。總之,脈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沖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有胃有神的脈象形態是一致的。

(3)根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足,反映於脈象必有根,沉以候腎,尺以候腎,尺脈沉取應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脈象形態,若病中腎氣猶存,先天之本未絕,尺脈沉取尚可見,便還有生機,正如《脈訣》所說的:「寸口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

(1)四季氣候由於受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因為春季雖然陽氣已升,但寒未盡除,氣機有約束之象,故脈稍弦。夏天陽氣隆盛,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故脈稍洪。秋天陽氣欲斂,脈象來勢洪盛已減,輕而如毛,故脈稍浮。冬天陽氣潛藏,脈氣來勢沉而搏指。

(2)地理環境地理環境也能影響脈象,南方地處低下、氣候偏溫、空氣濕潤,人體肌腠緩疏,故脈多細軟或略數;北方地勢高,空氣乾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緊縮,故脈多表現沉實。

(3)性別婦女脈象一般較男子稍弱而略快,婦女婚後妊娠,脈常見滑數而沖和。

(4)年齡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鍾脈搏120~14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鍾脈搏90~110次;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青年體壯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

(5)體格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沉。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陰脈;六脈常見洪大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陽脈。

(6)情志一時性的精神刺激,脈象也發生變化,如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當情志恢復平靜之後,脈象也就恢復正常。

(7)勞逸劇烈運動和遠行之後,脈多急疾,人入睡之後,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

(8)飲食飯後,酒後脈多數而有力;飢餓時脈象稍緩而無力。

此外,有一些人,脈不見於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飛脈;若脈出現在寸口的背側,名叫反關脈,還有出現於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異的脈位,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

是脈動顯現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

是脈動顯現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遲脈

脈來較慢,每分鍾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脈

脈來較快,每分鍾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

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濕證與虛證之象。因濕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於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

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徵象。

虛脈

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於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

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結代脈

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病;代脈為脈來緩慢而有規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還有許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幾種脈象。中醫臨床治病,除瞭望、聞、問診外,切脈也非常重要。唐代名醫孫思邈就說:「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辨證時,脈象常常起決定作用。

脈象與疾病的關系

當然,疾病的病因與病理變化是非常復雜的,因此臨床上所見的病脈往往也很復雜,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並見,如脈浮數、沉遲、滑數、弦澀等。還有脈證相符與不相符的問題,不相符時,就須決定是舍症從脈,還是舍脈從症等。另外,理論上談脈診不難,但實際操作中要確定是何脈、解釋分析脈與病的關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不經過多年的反復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脈診的。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

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系,稱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系,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系,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帶脈約束聯系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系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裡;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葯物歸經的基礎。

凡是看過中醫的患者,往往會看到醫生先給病人「號脈」教科書上叫「切脈」,切脈的同時醫生會先「看」,看病人的「動」、「靜」,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後觀察病人氣色、通過氣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脈象的遲數和尺膚的寒溫,分清疾病屬「陰」屬「陽」屬「寒」屬「熱」,再看病人的舌,舌體分上、中、下,舌質,舌底,上以求上「心、肺、頭、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腎、下焦」。通過舌苔的厚薄,以及脈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裡」,通過脈象的有力、無力,分清患者的「虛實」。「八綱」既明,通過病人對疾病的主訴,進一步辨明疾病所屬的臟腑、經絡。以此辯證,論治。

⑥ 如何自學診脈

診脈-部位和方法 (一)診脈部位 診脈部位歷來有多種。《素問·三部九候論》記有三部九候診法;《靈樞·終始》提出人迎寸口診法;《素問·五臟別論》提出「獨取寸口」診法;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寸口趺陽或太溪脈的診法。 現在切脈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見《內經》,《難經》對此有較詳細的論述,到晉代·王叔和編著的《脈經》,對脈診的理論作了較完整的整理。迄今脈診仍是中醫臨床診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現在切脈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脈法。 (二)診脈方法 醫生診脈的指法十分重要,正確運用指法可以獲取比較豐富的脈象信息。診脈指法要領概括為三指平齊、中指定關,食指定寸,無名指定尺,以指目按脈脊,指法有舉、按、尋、總按、單診等。 三指平齊是指診脈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齊,手指略呈弓形,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左右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於脈搏搏動處。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處,與指甲二角連線之間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觸覺較靈敏的部位。指目便於推移,以尋找脈動應指最佳的部位,並可調節適當的指力。指尖的感覺雖靈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壓。指腹的肌肉較豐厚,用指腹切脈有時會受醫者自身手指動脈搏動的干擾,容易產生錯覺。所以診脈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適的。 常用指法介紹於下: 1.舉法 是指醫生用較輕的指力,按在寸口脈搏動的部位,以體察脈搏部位的方法。亦稱「輕取」或「浮取」。 2.按法 是指醫生用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體察脈象的方法。此法又稱「重取」或「沉取」。 醫生手指用力適中,按至肌肉以體察脈象的方法稱為「中取」。 3.尋法 尋是指切脈時指力從輕到重,或從重到輕,左右推尋,調節最適當指力的方法。在寸口三部細細尋找脈動最明顯的部位,統稱尋法,以捕獲最豐富的脈象信息。 4.總按 即用三指同時用力診脈的方法。從總體上辨別寸關尺三部和左右兩手脈象的形態、脈位的浮沉等。總按時一般指力均勻,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況。 5.單診 用一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於分別了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形態特徵,此外,兒童切脈時往往一指定三關。 .

⑦ 如何正確應用脈診

脈診是一種簡便而細致的診斷方法,要想摸得准確,除掌握各種脈象特點,反復實踐,認真分辨外,還要採用正確的診脈方法。 診脈時,要讓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並注意使手臂位置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暢通,不致影響真實脈象。 對成年人診脈,應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醫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的橈動脈上定關脈,然後食指按在中指關脈之前定寸脈,用無名指按在中指關脈之後定尺脈。三指隆起呈為弓形,指頭齊平,以指腹按觸脈體。三指平布,疏密要適宜,布指的疏密要與患者的身高相適應,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小兒寸口脈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關、尺,可採用「一指(拇指)定關法」,不再細分三部。 按脈時指力要適當,分浮、中、沉三層進行,輕微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名叫「舉」;重按至筋骨為沉取,名叫「按」;不輕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為中取,名叫「尋」。這樣寸、關、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稱「三部九候。」 在診脈過程中,三指平布同時使用同樣的力量,按診三部脈象,叫做「總按」,是診脈常法。也可單按其中某一部,如診寸部脈時,微微提中指和無名指;診關部脈時,則微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部脈時,則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單按」或「單診」。臨床上,總按與單按常配合使用,先單按或先總按均可。 此外,診脈時應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患者診脈前要避免較大的活動或精神刺激,以使氣血和調,才能反映出真實脈象。古人曾強調選擇「平旦」(即清晨)診脈,即是此意。醫生在診脈之時,必須呼吸均勻,平靜,態度認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細心體察脈象。每次診脈的時間,古人強調不應少於脈跳五十次,現在一般不應少於一分鍾,必要時診脈時間還可長些。時間過短不僅不能精確地體察脈象,而且也容易漏診促、結、代等脈。

⑧ 中醫是怎麼把脈的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 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中左手寸脈能摸到 代表心脈正常 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 接不上氣的現象
左手關脈 正常為不強不弱 太強說明肝氣太盛 , 太弱 也不行 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
左手尺脈 太弱 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 太弱為肺虛 一般有咳嗽現象 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 太弱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類 太強 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力為中,擴充各脈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吃脈記,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
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類長桿,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散脈:散脈形浮無沉候,如尋至數拘不定,滿指散亂似揚先,按之分散難歸整,產是生早胎為墮,久病脈散必喪命。
沉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力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沉遲、沉微,數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症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采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MOD}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郁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里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凶升。
緊脈:數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弦長端直若絲弦,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
動脈:動脈搖搖數在關,沒頭沒尾豆形圈,動主驚悸心空虛,汗出發熱陰陽參。
促脈:數又止促脈乎,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細推求。血、氣、痰、食、飲停留一種治病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症,汗多夜間骨熱蒸。憑脈驗證如明鏡,學者用心都精通

閱讀全文

與脈診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緩解頭痛的6個方法圖片 瀏覽:660
清除體內的氣有哪些方法 瀏覽:413
老人如何減肥的最好方法 瀏覽:884
面部神經痛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609
無錫哪裡有臭氧注射治療方法 瀏覽:356
如何預防溺水的方法有多少種 瀏覽:673
dds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486
自動血糖儀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26
如何不用手指指人的三個方法 瀏覽:52
沉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瀏覽:985
基金凈資產的計算方法在哪裡約定 瀏覽:400
怎麼快速學習數學的方法 瀏覽:261
鑒定母牛發情常用哪些方法 瀏覽:14
學生黨下橫叉的快速方法 瀏覽:508
綠蘿生蟲子怎麼辦最快的方法 瀏覽:516
女性最佳取環方法 瀏覽:365
手機信號最強的方法 瀏覽:804
圖片粘貼排版方法視頻 瀏覽:375
抗疫和防疫的方法和技巧手抄報 瀏覽:77
小學生如何能快速答卷的方法 瀏覽: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