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用文學批評的方法分析張愛玲的愛

用文學批評的方法分析張愛玲的愛

發布時間:2022-06-29 09:29:38

A. 幫忙賞析 張愛玲的散文 愛

我覺得這句詩可以做《愛》的注釋:人生若只如初見

B. 張愛玲傾城之戀文學評論

《傾城之戀》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卻是在講述一段不美的愛情,題目表面上流淌著的詩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算計和現實沖得盪然無存。白流蘇所要的無非是「經濟上的安全」和一張長期的飯票,而范柳原的計劃是要流蘇做情婦而不是妻子。他們不但有各自的打算,還非常清楚對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當的對流蘇說:「我犯不著花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約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對於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許你不在乎,根本你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白流蘇對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願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蘇「自動地投到他的懷里去」,做他的一個情婦。這哪裡有一點點的浪漫氣息,分明是一場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愛情的戰爭。這場交易從一開始就是明顯的男人佔主動和支配地位,但戰爭的到來卻改變了一切,香港的淪陷成全了流蘇,使她成為贏家,由「二奶」變成了名正言順的妻。

一場真實的戰爭打亂了愛情戰爭的秩序,在真正的戰爭面前,愛情的交易停止,愛情的戰爭也熄火了,當一切都要失去的時候,人與人的交流才變的真誠,彼此之間的愛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聲中兩人之間沒有了精刮的算計,反倒是拋卻了自己全身心的念著對方,「別的她不知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麼都有的時候對愛情挑三揀四,甚至游戲愛情;在一切都沒有了,生命也受到威脅的時候,卻無私的愛了起來,張愛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們看到的所謂「傾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因相貌或儀態而產生的忘忽一切的愛情,卻成了表述香港這座城市淪陷的狀態。從這個詞被恢復意義這點來看,張愛玲對現代愛情(相對而言)的描寫本質上是對傳統愛情尤其是傳奇故事的顛覆。女人即使有了「傾國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為之傾城的魅力,或者說,在現實社會中,很難有對女人的美產生「傾城」感的男人,甚至從來就不曾有過,「傳奇里的傾城傾國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這種思想的點睛之處。是啊,傳奇里的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讓我們艷羨,但這些傳奇真的是愛情的樣板嗎?未必。傳奇故事中的愛情本是我們所嚮往的完美境界,但經過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歷朝歷代統治者當作政治工具之後,其中的人物已經「面目全非」了,逐漸被神話,神一般都是完美的,這就更反襯出我們凡人的弱點和現實生活的平庸無味,正是基於對人們這種平凡的世俗狀態的認識,小說才自始至終的在為本應成為傳奇的故事進行改造或者說是還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規律和邏輯,一切都是普通人應該做的應該想的,從而消除了神話傳奇的絕對性、純粹性和崇高性,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張愛玲的愛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與算計。

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純粹的高尚的愛情,功利與算計更符合我們普通人的思維與行事邏輯,雖然我們都不願承認。所以,張愛玲筆下刻畫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寫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這里沒有可歌可泣、盪氣回腸的愛情,也不曾追問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講的盡是瑣碎的生命、混沌的煩惱,這些人和事雖然很俗,但卻很能勾起我們的共鳴,因為作為普通人,生活就是這樣混亂的、易變的、現實的、隨意的,在這些「庸人俗事」中,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憐,悲喜不自知,「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當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時候,卻突然失語,因為那分明是我們自己的表演。

流蘇和柳原未嘗不想追求純粹的愛情,當流蘇聽到柳原說「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時,一定會產生不顧一切去愛的想法,但作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種綜合的協調,很難享受到那種純粹的東西,更多的是在多種因素中尋找所謂的平衡。年近30且離了婚,在娘家受盡欺辱的白流蘇在愛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懷,能從「這一代便被吸到朱紅灑金里的輝煌的背景里去,一點點的淡金便是從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殺出來,逃離開嗜著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經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對於愛情已經沒有了夢想和憧憬,「她決定用她的前途來下注」,「如果賭贏了,她可以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凈她胸中這一口惡氣」。愛情就是為了結婚,結婚就是為了有一張長期的飯票。這是非常現實的想法,在這種討價還價的愛情背後,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轟轟烈烈、瀟瀟灑灑基本不會落在我們頭上,即便「有這個賊心,也沒那個賊膽」,這就是為什麼如今戀愛的雙方更多的是考慮工作、住房、存款等現實的經濟問題,愛情逐漸被商業化,更像一場交易。是啊,作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沒有了經濟基礎,精神層面上的愛情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甚至是不切實際,一如小說中那蒼白、模糊的月光。

C. 可以用怎樣的文學批評方法分析張愛玲的作品或小說

《文學理論教程》
望採納,謝謝。

D. 如何評價張愛玲的愛情觀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張愛玲是現代著名女作家,擅長寫愛情故事。她的一生當中經歷過三段重要感情。唯有兩段愛情修成正果走進婚姻,其中一段就成了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的感嘆。

從張愛玲背負著壓力和頂著漢奸身份的胡蘭成談戀愛結婚,到最後因為胡蘭成婚後拈花惹草放棄這段卑微地愛情,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敢愛敢恨地真性情女子。在愛情里能拿得起,也放得下。

的確如此,愛情不要可憐一個人而選擇和他在一起,而應該帶著小崇拜。因為崇拜,愛情才會有驚喜,有心動。愛情不是苟且,而是心潮澎湃,滿眼期待,還有兩個人在一起地遠方和詩,不是嗎?

E. 如何評價張愛玲

在林治波先生的一篇關於張愛玲的文章之中,林先生猛烈抨擊了余秋雨對張愛玲的無尚贊美,認為一個不愛國的人,其價值是值得懷疑和唾棄的。讀過之後,我雖認為,余秋雨的稱贊確實有些過分勉強,但似乎對張愛玲之人,定性亦然有些片面,為此,寫此文以商榷之。 先說余秋雨,余秋雨首先是一個暢銷書作家,用我的個人觀點看,是作品帶有「媚俗傾向」的作家或學者。我也拜讀過《文化苦旅》和他的一些作品,高中時候對他的崇拜,今天已經是盪然無存了。我覺得他的書和瓊鰩的書有一點相同,就是只適合特定的人群閱讀。他的文章里多的是「贊美」和「感嘆」,以及飛揚的文采,而其他的很少見到。 從林先生引用的余秋雨對張愛玲下的評語來看,他是沒有讀懂張愛鈴的,而我認為林先生本人,對張愛玲也有諸多片面的認識。 我們身處在一個浮躁的時代,很多人都在誤讀一些東西。常見人說喜歡三毛的書里多彩的撒哈拉旅行故事而喜歡三毛,而無法讀出三毛散文里彌漫著的那種無處不在的寂寞。同樣,蠟筆小新首先被很多人理解為一部教壞小孩子的臟片,其實它應該是一個優秀的適合成年人看的成人卡通才對。而很多膚淺的人如余秋雨之流,覺得張愛鈴充滿繽紛意境摻和著時代巨大變遷的小說里,讀出的是風花雪月與缺乏人性的貧血,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膚淺的誤讀。 余秋雨稱贊張愛玲的美麗靈魂,其人是否美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她才華如曇花綻放。而漂泊不定的一生確實並不美麗。經歷了類似魯迅一樣的少年家境衰落的她,在後母的虐待和辱罵中抑鬱的度過了童年。她恨她的父親與後母,然而直到她出走去找自己的生母前,她都沒有辦法改變。很多人看她的文字會覺得她是一個有閑作家。但同時,也有人這樣描述張愛玲的正義感:「張愛玲富有愛心和正義感,她作品中的這種溫馨的寬容及其愛憎也表現得十分明顯。她在上海外灘看見警察打人便寫了《打人》:」我向來不願意看見什麼,就有本事不看見。然而這一回,我忍不住屢屢回頭望,氣塞胸膛,打一下,就覺得我的心收縮一下。打完之後,警察朝這邊踱了過來,我惡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裡飛出小刀子,很希望能夠表達出充分的鄙夷與憤然。「 而對於他的第一個丈夫漢奸胡蘭成,後人有如此描述:「胡氏才情橫溢,曾任汪精衛的機要秘書,被稱為汪家偽政權的」文膽「,歷任汪偽政權政府的中央委員、宣傳部次長、行政院法治局局長。舞文弄墨,他是才子,善寫政論;感情上花言巧語、放浪形骸、口是心非,是個偽君子;政治上他是個親日派。張愛玲不問政治甚至厭惡政治,由於愛才惜才致使走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因為張愛玲封建家庭的不幸(後母的虐待)和時局的動盪,她非常希望有一個可靠的依託,胡蘭成的才情蒙住了她的眼睛,使她做了她生命中兩大憾事之一——嫁給胡蘭成,這段姻緣註定不會有好結局。僅兩三年後,她因為胡的生活放盪而不得不離婚。 她的作品裡,有華麗的生命,繁華的上海,和戰火中的香港也有各種各樣的男人與女人,中產階級和下層少女都有,但大體上這些人都是有著各樣各樣自己悲苦的不幸的小人物。她寫的小說里,攙雜在時代大變換的背景里,人物常常是無力抗拒命運的被動的,無望的;在表面的華麗與情愛的殼底下,是一種時代大場面下的群生的辛苦相。不斷地描述各種不幸的情愛是張愛玲寫人性的一種方式。我覺得她作品最完美的一部應該是《金鎖記》,那是一部描述社會如何鍛造出人性的丑惡的好小說。 雖然她少女成名,文才天下,但在哪個動盪的社會里,她仍然是一個被動的,無助的弱女子。再加上她少時封建家庭的教育和物質給養充沛的生活,她是不能對革命有太多的認識的,她不問政治,討厭政治。所以,後來在美國工作的時候被授權寫了明顯意識形態分歧的《赤地之戀》,盡管她不喜歡寫這樣的命題作文,但為了生計也只好寫下去。 另外有一個已經長眠地下的很出名的台灣女作家,我不太忍心提起她的名字。她在自殺前所寫的那部《滾滾紅塵》,同樣是寫漢奸,而且美化女作家對漢奸的文學作品,作品受到了輿論界理所當然的抨擊,認為「沒有原則」。 但是,今天對她的評論已經很寬容了。 其實,在她的《小艾》中,彷徨的張愛玲曾經透漏出對建國後新生活的渴望。比如「現在是真的為人民服務了」。然而她的觀點仍然那是這樣的:「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也沒有資格評論史家應持何種態度,可是私下裡總希望他們多說點不相乾的話。現實這東西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 後來她去了美國,死在了美國。 綜觀張愛玲的一生,實在是一個封建沒落家庭里的悲苦的天才女子的縮影,她是一個被動的受害者,受著封建家庭的戕害和戰爭社會的雙重戕害,從這種意義上講,她實在是和那些為了物質利益而主動投向侵略者懷抱的漢奸有很多不同。她的祖父是李鴻章的女婿,是一個正直的儒生,彈劾貪官,評議朝政,若他九泉下有知,怕也會為自己後人有走錯路至此而憤怒。而張愛玲建國後,一直未少入中國現代文學史,也是一個缺憾。我們的文學似乎連汪精衛的書信都能發表,卻始終容不下張愛玲的哪怕一點篇章,而張愛玲雖錯,以漢奸稱之,似乎也太有些過。對於張愛玲的錯誤,在那個一切價值觀都被打破必須重新評價的年代來說,似乎可以用白玉有瑕來評判。我記得一個獲過諾貝爾獎的德國作家也曾經支持過納粹的民族優勝理論和德國的侵略戰爭。坦而言之,很多名人都犯過一些回憶起來非常懊悔的重大的錯誤。比如張抗抗、曹禹、陳獨秀等等,然而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名人。 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少年時期的魯迅家境衰落的時候的遭遇,在他的一生都留下了陰影,一生幾乎都是在不斷的對社會變革及身邊人的懷疑與不信任中度過。同樣,張愛玲特殊的經歷也影響了她的性格和她的一生。到今天我們可以寬容的去看魯迅,但是卻無法寬容的去看張愛玲。很多那個時代的言俗小說今天早已經不能得到,而張的小說還仍然生存著,這說明她的小說里是有一些人性中永恆的東西。我對張愛玲悲涼的一生的態度,是同情的,寬容的。我希望大家也能用寬容的心,來看待一個時代的受害者,而不要把她推到對立面上去,使之永受歷史不公正的裁決。

F. 文學界人對張愛玲的評價

文學界人對張愛玲的評價:

1、作家賈平凹: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2、作家王安憶: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3、作家王小波:張愛玲的小說有種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她對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4、作家白先勇: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5、作家李歐梵: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像神話一般,經過一代代的海峽兩岸作者和讀者的愛戴、詮釋、模仿、批評和再發現而永垂不朽。

6、作家於青:張愛玲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於歷史深處,深入於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對於五四吶喊時期便顯得更深刻和有力。

7、作家葉兆言: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

拓展資料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童年時代親歷封建舊家庭的衰敗過程,青年時代又在香港體驗到戰爭的恐怖,逐漸形成悲觀的人生態度。

1943年,張愛玲開始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G. 張愛玲的愛 這篇散文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愛》,作者在文末註明作於「一九四四年四月」,發表於同年同月10日出刊的《雜志》月刊第13卷第1期上。寫作其時,張愛玲年僅23歲。全文320餘字,這個極短篇是張愛玲散文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極短的散文精品。粗看起來,此作的內容僅僅是對少男少女「初戀」的人生感悟。然而,我們細心地聯系張愛玲「這一個」的自己就能發現,《愛》所抒寫的是作者初戀時缺乏自信的一種迷惘;是進取還是退卻?她在內心深處對自己作出了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熟悉張愛玲的讀者都清楚,1944年2月初,倜儻風流的漢奸文人胡蘭成從蘇青那裡問明了張愛玲的住址去拜訪她。她明知是胡蘭成卻託故不見,胡只得從門縫里遞進一張寫明自己住址、姓名的紙條。隔了一日,張愛玲卻主動去拜訪胡,聽胡蘭成侃侃而談,她一坐就是5小時,分明為他的才氣與風度所吸引。次日,胡又回訪張。就這樣你來我往,一個「驚艷」,一個「慕才」,一見傾心、兩情依依。這是從2月初至4月初約兩個月間兩人初戀階段的事態,還未發展到後來熱戀同居的階段。但是,從張愛玲方面說,她一方面感到喜悅與溫馨,矜持地又是熱烈地迎接、珍惜這份愛。她送給胡一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照片的背後親手寫上這樣的喃喃情語:「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另一方面,對從小因父母離異就失去父愛、母愛的張愛玲來說,她一直有飄零之感,擁抱著寂寞和孤獨。面對胡蘭成,感到愛情來得太突然、太不可思議,而且她明明知道胡蘭成已有妻室、放盪成性,是個有家不回的男人。因此她多愁善感,在內心時時、處處懷有一種灰暗蒼涼的感覺,對這突如其來的愛情表示猶疑彷徨、亦喜亦憂,甚至表示放棄。她寫字條給胡蘭成,叫他不要再來看她。她又表示不想放棄,寫信給胡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里來來去去亦可以。」從中表示了她對這種尷尬情緣的認可,又無奈地預見著這段愛情的短暫與失落的結局。正如此間她在《談女人》中所說:「……男子都是『心存不良』的,談戀愛固然危險,便結婚也危險,因為結婚是戀愛的墳墓……」從以上的敘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愛》創作的心理機制或稱其靈感,就是與胡蘭成戀愛兩個月之際張愛玲在內心那種希望與絕望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緒,以及關於這種個人困惑情愛形而上的思考。正如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一書中說:「一件藝術品,經常是情感的自我表現,即藝術家內心狀況的徵兆。」
《愛》所敘說的內容十分單純,一個春天的夜晚,一位十五、六歲的美貌少女與對門的男孩一次偶然的相見。因為彼此是鄰居,自然「見過面」,可想他倆會經常見面,「可是從來沒去打過招呼」。而這一次姑娘「穿著月白的衫子」,「手扶著桃樹」,立在自家後門口,顯然她在等候這位年青人的出現。年青人果然也從自家門口出來走近她,輕聲對她說:「噢,你也在這里嗎?」然後他倆相視無語,「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了」。從年青人方面看,他也是特意過來與姑娘見面並打招呼的。可以想見,正是因為兩顆年青的心在默默無語中相許已久,才有這一次看似偶然、其實必然的一次見面。所以這個夜晚的相見,可以看作是姑娘和年青人之間心照不宣、默許默契的一次「約會」;是兩顆年青的心碰撞而生出愛情火花的人生一瞬。兩個年青人的初戀「就這樣就完了」。然而在張愛玲筆下,這簡單、平凡的故事其價值永遠沒有完、沒有結束。作者以女主角一生坎坷飄零的悲慘人生作為對照與襯托,強調這件往事對於她畢生的人生意義。這個姑娘因生在舊社會舊時代,她被親眷拐賣作人妾,又三番五次被轉賣,一生遭遇著被侮辱被欺凌被奴役的命運,沒有尊嚴、沒有人格、沒有地位,更沒有她作為女人的精神自由和美滿的愛情生活。因此在她「老了的時候」她永遠忘不了初戀的那個夜晚,但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愛和被愛,她不僅記取而且向別人「常常說起」;雖則是短暫的相見,但在她灰暗蒼涼的人生中卻是美麗和溫馨的「一瞬」,是其擁有人格、尊嚴和愛的權利的「一瞬」。因此對於她,這件往事是刻骨銘心的「愛」與「被愛」的永久不滅的記憶。
作者在審視那夜晚對於那女人的全部意義與全部價值之後,並未完成她最後的構思,而結尾才是這篇作品最為精妙的一筆。
於千萬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哲理的感唱,往往是一篇散文詩意的飽和點。作者從空間與時間兩個方面,對自己敘說的「愛」的「故事」進行普泛性的思考。以空間而論,你會遇見千千萬萬個擦肩而過的人,而你想「遇見」的人卻屬偶然;以時間而論,你會不早不遲剛巧趕上一次屬於你的情緣,如此在漫漫人生途中雙方相遇相知,而赴一次「你也在這里嗎」的心靈之「約會」。顯而易見,張愛玲在這里對人生的初戀進行形而上的冥想獨語。她認為,人生的初戀是唯一的、又是偶然的;唯其短暫與偶然,常常會因此而失落;唯其偶然的際遇,才會成為一生記憶的珍藏;唯其短暫才會永恆;惟其短暫和蒼涼,「愛」才會永恆和美麗。
張愛玲的哲理感唱,使這篇散文成為哲理與詩情交融的抒情詩,令讀者心靈為之叩動與思索不已的,也正是這最後的畫龍點睛。原本再平凡不過的、關於男女夜晚相見的生活細節,經過作者的對照與襯托、抑鬱氣氛的創造與渲染,尤其經過最後哲理性的觸點與升華,《愛》就完全達到詩的凝結與概括的境界,那男女相見的生活細節使人不再感到司空見慣,而被渲染成詩境中抒情寫意的主體意象了。作者情木自禁的「觸點」「升華」,使讀者豁然頓悟,原來這個主體意象及其內涵,被賦予了特殊的、自我抒情的意義而成為「有意味的形式」;即藉以含蓄而又巧妙地抒寫了她的「胡蘭成情結」,將非我性的「細節」變成了自我性的喻體,完成了從客體(敘他人之事)到主體(抒寫自我)的角色置換,普泛性的思考其實是張愛玲自我的思考,那段哲理感咱可以也應該看作是對胡蘭成作出「愛」的認可的應答。說白了,張愛玲在這里是借題發揮,說別人而實際上是自我的書寫。
讀者不禁會發問:23歲的張愛玲何以有如此看破紅塵、玄妙至深的議論?鑒於她與胡蘭成初戀的經驗,鑒於她喜憂參半、前程未卜的疑慮,鑒於她想有一個家卻愛上一個不想與她成家的男人的尷尬境遇,她經過痛苦的思索而決定珍惜自己人生途中短暫而美麗的「邂逅」。她以後的婚戀生活證明:她為之感唱的哲理,成了她自己應驗的戲語。1944年夏秋間她與胡蘭成私訂終身並同居之後,僅隔兩個月胡又瞞著她跟武漢的周訓德結婚;1946年2月胡逃匿杭州,又與一村婦范秀美同居。從此張與胡關系破裂,憤然了斷了兩人之間的這段短暫的情緣。但在與胡蘭成戀愛之時,張愛玲的一些文章闡明了自己特殊的性愛觀。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說:「姘居不像夫妻關系的鄭重,但比高等調情更負責任,比嫖妓又是更人性的。」又說:「姘居的女人呢,她們原來地位總比男人要低些,但多是有著潑辣的生命力的……那是健康女人的魅惑力。」她在《談女人》一文中批評中國女性懦弱、缺乏主宰自己命運的性別缺陷,說:「女人當初之所以被征服,成為父系宗法社會的奴隸,是因為體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體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物競天擇的過程中不曾為禽獸所屈服呢?可見得單怪別人是不行的。」這些議論表明張愛玲開放的、激進的性愛觀念:男女必須平等,女性必須向男人要平等,必須爭得自己的自尊與自由,即便姘居,也符合女性人格的自尊與人性的自由。這些觀點證明張愛玲在《愛》的結尾的哲理感唱並非心血來潮、空穴來風,有其實實在在的思想基礎。與胡蘭成初戀的痛苦經驗因其個人特殊性愛觀的支撐,而堅定了她對胡蘭成的選擇與接受。她明明知道與胡的戀愛是冒險、會走向「墳墓」,她也偏要去愛、去冒險,去游戲人生,因為她覺得人生途中即便「真愛」過一回,也非枉然,也算難得,明知會絕望、會失落,也要懷著希望去冒一次「危險」。張愛玲生活在40年代淪陷後的上海「孤島」,她自己因時代的苦悶與家庭的失愛,而把自己封閉在孤獨、寂寞的精神「孤島」之上,她太需要走出「孤島」而尋求愛的撫慰、尋求敢愛敢恨的真實生活。「人是生活於一個時代里的,可是這時代卻在影子似地沉沒下去,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了。為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抓住一些真實的,最基本的東西……」(《自己的文章》)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張愛玲對自己思想與生活態度的真實描述。
當我們尋找到解讀《愛》這篇散文的精神密碼之後,便不難理解為什麼這篇散文冠以「愛」的題目。當我們運用心理分析方法對《愛》進行解讀的時候,便十分明了,《愛》維妙維肖地表現了作者處在初戀際遇時精神上的自我。從這一方面看,《愛》是張愛玲寫給自己、表明心跡的一首散文詩。她要向讀者「證實自己的存在」,在「沉沒」的時代與為殖民地的文化所浸濡的上海灘,她也只有無奈地選擇蒼涼的世俗生活與蒼涼的世俗化的婚戀。

H. 如何從文學角度來講解張愛玲跟她的作品

作品中蘊藏著悲涼情懷
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如《傾城之戀》中的開頭寫道「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結尾雖然白流蘇如願以償嫁給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卻冷眼說道「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以及呼應開頭的胡琴聲又響起。戰爭的混亂使白流蘇認識到人的生命在大動盪中微不足道,所有關於愛情的實驗到頭來都經不過亂世的沖擊,白流蘇范柳原不過的婚姻,不過是兩個戰亂中的人對未來的迷茫對生命難以把握的結局。這一切實際上都反應了一種個人情緒:大限來臨的惶恐和個人的迷失。[8] 再如《金鎖記》中一開頭從月亮寫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圓;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來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著凄涼。」小說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來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還沒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諷等手法
張愛玲小說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大量的運用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爐香》里她曾寫到「薇龍那天穿著一件磁青薄綢旗袍,給他那雙綠眼睛一看,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里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了」。這是一段以熱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潔白美麗的絕妙描寫。這樣的描寫既通過讀者的視覺來讓人感受到喬琪的色迷心竅、蠢蠢欲動的形象,又表現了薇龍的竭力自持卻又虛榮不能自拔的心態。
在《金鎖記》里,她寫道:「她到了窗前,揭開了那邊上綴有小絨球的墨綠樣式窗簾,季澤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長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縫里去了,哪兒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這是人物處於陰沉壓抑的環境中,愛情終歸破滅的情境。沒有大段的鋪張描寫和渲染,文字精練動人,卻將那種傷感表現的非常深入,自然靈動。[9]
如《金鎖記》中借七巧的媳婦芝壽眼睛有段描寫:「窗外還是那使人汗毛凜凜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個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陽。屋裡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綉花椅披桌布,大紅平金五鳳齊飛的圍屏,水紅軟緞對聯,綉著盤花篆字。梳妝台上紅綠絲網路著銀粉缸,銀漱盂,銀花瓶,裡面滿滿盛著喜果。帳檐上垂下五彩攢金繞絨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墜著指頭大的玻璃珠和尺來長的桃紅穗子。偌大一間房裡充塞著箱籠、被褥、鋪陳,不見得她就找不出一條汗巾子來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里,她的腳沒有一點血色——青、綠、紫,冷去的屍身的顏色。」張愛玲喜歡用紫色、金色等濃艷色彩的字眼,而本來代表著高貴富麗的紫色、金色在她的敘述中從來給人的都是一種絕望的凄愴,在艷麗的字眼背後掩蓋的是滿眼滿心的荒涼。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紅平金、水紅、紅綠絲、銀粉、桃紅等等一系列標志著喜慶的富麗的色彩和青、綠、紫等冷去的屍身的顏色相對照,一暖一冷,一艷一晦,一喜一悲,這種鮮明而又參差的色彩對照給人強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視覺上受到猛烈的沖擊,烘托出一種晦暗陰森的氣氛,給人以無邊的聯想,讓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種凄涼和了無生氣,讓人覺得喘不過氣的壓抑和恐懼。這段色彩分明,描寫細微的文字寫出了芝壽無邊的絕望,使讀者對芝壽的悲慘處境給予深深的同情。同時通過芝壽的絕望、悲慘也從側面進一步的達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態人生、變態心理的目的。[10]
作品主題多描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張愛玲自稱:「我甚至只是寫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肆的。」[11]
不管是張愛玲的小說還是散文都是描述那個時代的人們和生活,如《傾城之戀》描寫了白流蘇在離婚後,因為受不了家裡人的不停給她閑氣受想通過嫁給范柳原改變現狀,最終如願以償的故事。《紅玫瑰與白玫瑰》通過講述振保的情史來展示兩性之間對戀愛和婚姻的差別。《色戒》是關於王佳芝通過美人意圖計殺害漢奸易先生,最後卻發現自己愛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卻慘遭殺害。
張愛玲的散文雖然不如小說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國的日夜》通過一個妓女的視角描寫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談音樂》、《談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寫的是關於某種事情的看法,但是張愛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議論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說的幾篇,也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和中心,讓人感覺全是作者信手拈來。

I. 分析張愛玲作品《愛》

是散文,這篇短短不足四百個字、只有十四行的精短小文,說的是發生在解放前一個村莊的一個小康之家的女孩子,十五六歲,生得嬌媚,如花似玉,村上有許多的鄉人,為女孩說媒,但不知什麼原因,一個個媒人都沒有說成。在一個月朗的夜晚,女孩穿了一件月白飄逸的衫子,站立在自家的後門口,手扶桃樹,欣賞月光下美麗的桃花,忽然看到同她曾經見過面、年齡相仿的一位年輕小伙,小伙從來沒有和她打過招呼,今夜月明桃花盛開之時,突然走了過來,離女孩不遠,站定,輕輕地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女孩聽了小夥子的問候,沒有說話,繼續看著桃花,小伙看到女孩沒有答理他,知趣的也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站了一會兒,小伙走開了,女孩轉身也走開了。

春夜,月朗,桃花,女孩,小伙,就這樣結束。

這以後的情形,女孩命運多舛,先被她的親戚拐到手,賣到他鄉外縣給一戶有錢的人家作妾(當小老婆),沒幾年,這戶人家衰敗,又幾次被轉賣,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罪,經歷無數的艱難險阻,和無數的驚濤駭浪,過了數十年,到了老了老了的時候,還記憶猶新的想起年輕時候的那樁子事,想起春天的那個夜晚,自家的後門口,桃樹底下,月亮掛在桃樹梢,那位和她打招呼的年輕小伙說的一句:「噢,你也在這里嗎?」

掩卷之時,我在想……如果小伙當時對女孩有意,就應該大膽地表露出來,說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不掩憾情,即使女孩不願意,撞的頭破血流,也不會在所不辭的遺憾此生;女孩既然心裡知曉小伙和她見過面,如果看好小伙,對小伙有那麼一點好感,就應該答理小伙,在一起接觸說說話,覺得小伙是今生可以依附的人,即使家裡人不同意,試試看,沖破舊世世俗婚姻,愛個轟轟烈烈,也不枉活此生。

J. 怎樣看待張愛玲對於愛情的態度

張愛玲愛情觀,和她本身出生環境有關,不要刻意認為她是在如何樹立自己愛情觀,因為一個人不同年齡段對待同一個問題感受是不同,她愛情觀,究竟是什麼樣,只有她自己清楚我們可能也無法去真正了解她內心,張愛玲是世俗,但是世俗得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張愛玲最有名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

總來說,張愛玲愛情態度也許是冷淡,但那不過世俗影響罷了,她只是想安靜生活罷了。

閱讀全文

與用文學批評的方法分析張愛玲的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束緊致水分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110
摩托車前叉連接方法 瀏覽:425
交流和直接的電流計算方法 瀏覽:463
龜田鍛煉身體的方法 瀏覽:764
曾仕強怎麼使自己開悟的方法 瀏覽:249
大拇指甲溝炎治療方法 瀏覽:909
高中數學解題方法技巧匯總 瀏覽:328
u盤擴展內存方法手機 瀏覽:34
除蟎包的最佳方法 瀏覽:22
瓷磚魚池漏水最簡單的補漏方法 瀏覽:14
智能化方法如何幫助開發軟體 瀏覽:360
卷閘門的開關安裝方法 瀏覽:793
汽車紐扣電池的安裝方法 瀏覽:890
鬥地主快速學會的方法 瀏覽:877
鋼梁安裝方法如何做撓度實驗 瀏覽:226
砂礫壓實度檢測方法 瀏覽:898
黑底白字解決方法 瀏覽:741
杭州電腦數據恢復方法 瀏覽:491
皮沙發的異味處理方法視頻 瀏覽:626
快速緩解頭痛的6個方法圖片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