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
社會研究方式是社會學研究方法中的基礎性知識,分類維度不同,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略有差異。
根據袁方的《社會研究方法教程》,社會研究有4種基本方式:問卷法,訪談法,實驗法,文獻法。
根據以定性—定量為區分維度的劃分法,社會研究的4種基本方式為:調查研究,實地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其中調查研究指採用定量方式的問卷調查和結構化訪談法。實地研究為採用定性方式的參與觀察,個案訪談等無結構觀察、訪談法。具體可以參考下圖:
B. 社會調查研究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這本教材里的幾個概念...關於社會學的
研究假設:對調查對象的特徵以及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做的推測性判斷或設想,它是對問題的常識性回答.
社會指標:或稱現有的或先行的社會統計指標,是衡量,檢測社會經濟發展數量關系,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的現狀,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的手段.它對社會生活現狀具有描述,評價和預測未來的能力.
系統分析:又名理論分析.指在對調查資料整理,分類,簡化,匯總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藉助於抽象思維對經驗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因果分析:分析兩個變數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個變數的變化伴有另一個便來那個的變化,即一個變數影響另一個變數,但反過來不成立.
C. 社會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
(1)簡述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東北財大2007年研)
(2)什麼是社會研究的方法論?試述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中財2010年研)
答:
(1)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方法論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社會研究過程的邏輯和研究的哲學基礎。或者說,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
a.社會現象的性質及其理解;
b.社會研究的哲學基礎及其假定;
c.社會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問題;
d.社會研究者的價值與研究之間的關系;
e.社會研究中的不同範式及其應用;
f.不同研究方式的內在邏輯等。
②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通常,社會研究的具體方式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a.調查研究;b.實驗研究;c.實地研究;d.文獻研究。其中每一種方式都具備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語言,構成一項具體社會研究區別於其他社會研究的明顯特徵。同時,每一種方式可以獨立地走完一項具體社會研究的全部過程。
③具體方法與技術
具體方法與技術是指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種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資料收集和分析是社會研究過程中的兩項重要任務,與四種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對應,研究者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2)研究過程的五個階段
包括:①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化;②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③資料的收集;④資料的處理與分析;⑤結果的解釋與報告。
D. 社會研究方法中易於混淆的或者對立的概念
定性與定量研究
(一)定性研究:是通過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文獻分析等方法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調查,並採用分類、比較、歸納、矛盾分析等方法對調查資料進行加工分析,從而獲得對該社會現象的總體有較深入認識的一種研究類型。
定性研究中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實地研究。
(二)定量研究是運用基於統計原理和概率論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數量變化等方面進行的研究。
社會研究中的統計調查和實驗研究屬於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
1、定性研究側重和依賴於對事物的含義、特徵、隱喻、象徵的描述和理解;而定量研究側重於且較多地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
2、從方法論上說,定性研究從屬於人文主義的研究範式;定量研究屬於實證主義範式,其研究方法更接近自然科學。
3、從研究的邏輯過程看,定性研究基於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而定量研究則與演繹過程更為接近。
4、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更強調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靈活性、特殊性,實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參與觀察、無結構訪問、個人生活史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資料收集技術;定量研究更強調研究程序的標准化、系統化和操作化,抽樣調查、內容分析是定量研究中常見的研究方式,量表、測量問卷調查、結構式訪問、結構式觀察等是定量研究中常見的資料收集方法。
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
1.典型調查
它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
具體做法。
其特點。
2.重點調查
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主觀選取少數單位進行調查,並通過這些單位的情況來反映總體情況。(這一點與典型調查相同)
與典型調查不同點:它是對比較主要的,在總體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數量上或比例上)的若干樣本進行調查。常用於統計工作和行政管理中。
其要求:調查對象要在總體中佔有重要地位或在總體的數量總值中佔有較大比重。
命題與概念:
概念是描述現象「是什麼」 的分類概括,而命題是對現象之間關系的陳述,即說明「為什麼」。
命題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它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陳述使各種現象聯系起來。
也可以說,它是關於一個概念的特徵或多個概念間關系的陳述。
命題類型主要有:公理、定理、經驗概括、假設。
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
假設與命題:
假設是命題的特殊形式,主要體現在:(1)命題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設中的基本元素則是相對具體的變數;(2)假設中的變數關系應該是經驗可測的。
假設是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是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
分層隨機抽樣與定額抽樣
一、 1.分層抽樣的優點與作用
分層隨機抽樣,就是先將總體依照某一種或某幾種特性或標志分為若干層次(或類型),然後從每一層中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一個子樣本,將這些子樣本合在一起即為總體的樣本。
目前,分層抽樣在社會研究中獲得廣泛的應用。這是由於社會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異質性較高,因此有必要將它們按不同的特徵分為不同的類型(或層)加以研究。
分層抽樣的優點是:
(1)當一個總體內部分層明顯時,分層抽樣能夠克服簡單隨機抽樣和等距抽樣的缺點。
(2)分層抽樣可以提高總體參數估計的精確度。
即在不增加樣本的規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樣誤差,提高抽樣的精度。
(3)有些研究不僅要了解總體的情況,而且還要了解某些類別的情況。
即能很好地了解總體內不同層次的情況。
(4)便於行政管理。同一層可看作一個總體,因此每層可由專人進行管理。
2.分層抽樣的運用
分層抽樣可分為按比例分層抽樣和不按比例分層抽樣。
在實際中,通常採用的是按比例分層抽樣,因為它較最優分層抽樣簡單。
所謂按比例分層抽樣,就是要求各層子樣本在總體樣本中所佔比例與本層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相同。
不按比例分層抽樣,主要是基於對不同層次的子總體進行專門研究或進行相互比較,而確定抽取樣本數。
分層的標准:
應當以抽樣單位的什麼樣的變數作為分層抽樣的標准。
(1)分層的理想變數是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變數或相關的變數作為標准。
如,要研究居民的消費狀況,應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分層標准。
從理論上來說,在確定分層變數時應考慮到所有影響因素,但實際上往往缺乏有關的詳細資料,因此,通常是主觀判定哪個或哪幾個因素與欲測變數高度相關。
(2)以保證各層內部同質性強、各層之間異質性、突出總體內在結構的變數作為分層變數。
(3)以那些已有明顯層次區分的變數作為分層變數。
二、定額抽樣
定額抽樣又稱配額抽樣,是按調查對象的某種屬性或特徵將總體中所有個體分成若干類或層,然後在各層中抽樣。
樣本中各層(類)所佔的比例與它們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一樣。
如,某高校有4000名學生,其中男佔60%,女40%;文理科各佔50%;一、二、三、四年級學生比例為40、30、20、10%。現抽取100人,如下:
男 生 60人 女 生 40人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年級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人數 12 9 6 3 12 9 6 3 8 6 4 2 8 6 4 2
它與分層隨機抽樣相似。不同的是,分層抽樣中各層的子樣本是隨機抽取的,而定額抽樣中各層的子樣本是非隨機抽取的。
定額樣本的選取也可以基於屬性或特徵(變數)的組合。
定額抽樣是以代表總體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對總體的性質有充分的了解,如不同的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的人在總體中各佔了多大的比例等等。
E. 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原理
1、社會研究指的是一種以經驗的方式,對社會世界中人們的行為、態度、關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種社會現象、社會產物所進行的科學的探究活動。 2、社會研究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研究的主題是社會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經驗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問題是科學的,而非判斷的。 3、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及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 4、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F.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具體有哪些
作者:Chloe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0427444/answer/2052867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學期正好在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課,把筆記分享給題主好了。
社會科學提出理論的過程,其實也就是為特定目的系統的收集、分析和總結信息(或數據)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把它叫做研究(research),它的一般程序是這樣的:
1.尋找問題,並論證研究問題的價值
2.通過文獻綜述,找出當前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和缺失
3.形成具體的研究問題、變數和假設
4.設計程序來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
5.報告數據分析的結果
6.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結論和建議
我想題主想問的可能是具體的研究方法吧?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分為定量和定性的兩大類。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內容分析、控制實驗、問卷調查等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叫做質化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就是深度訪談、焦點小組、民族志/田野調查之類的。
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這個東西呢,我學了一學期,可是到寫學期論文的時候,我依然不知道要用哪種研究方法,所以,一兩句話根本講不清楚的。題主如果想系統的了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可以去看書,這種教材簡直數不勝數,我們老師推薦的是艾爾·芭比的《社會研究方法》。如果題主想深入的了解各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請照目錄把每種方法都來一遍,實踐出真知。
至於我們如何判斷某個理論的正確與否,不好意思,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判斷不了的。沒有專業的學科背景,我們就只能看它是否符合常識、是否以邏輯實證為基礎、是否有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做支撐。但是,作為一個門外漢,我真的不敢說某某領域的某某理論正確或者不正確。
就醬。
我繼續搞我的傳播理論論文選題去了。。。
G.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H. 社會學定量研究的具體方法是什麼
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一種古老的研究方法,是指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並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
相關法
相關法是指經由使用相關系數而探求變數間關系的研究方法。相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確定變數之間關系的程度與方向。變數關系的程度,有完全相關、高相關、中等相關、低相關或零相關等;而變數關系的方向有正相關和負相關等。
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操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變數,並且控制研究環境,藉此衡量自變數與因變數間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實驗法,另一種是實驗室實驗法。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區別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兩種對立的研究範式,兩者在研究目標、對象及方法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研究目標上,定量研究重視預測控制而定性研究重視對意義的理解;其次,研究對象上,定量研究強調事實的客觀實在性而定性研究強調對象的主觀意向性;第三,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注重經驗證實而定性研究注重解釋建構。
由於方法論上的不同取向,導致了在實際應用中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存在明顯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著眼點不同
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
③依據不同
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④手段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⑤學科基礎不同
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以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表達;定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准確定性。
I. 請問什麼是社會研究方法它包括哪些
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 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 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並且重點要解決從具體的經驗資料到普遍性理論概括的邏輯過程。 ③ 規范性。所謂規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同時也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規范體系,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規范著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 ④ 多樣性。所謂多樣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是由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組成的,並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簡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所謂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是指社會研究過程中一般需要採取的各個步驟及其先後次序。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般是: ① 確定研究題目階段、 ② 研究設計階段、 ③ 收集資料階段、 ④ 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