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氏太極拳,要怎麼學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對於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就是必須要有一位明師教授給你太極拳,使你少走很多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是自學的話且不說能不能學會,至少會在動作上達不到正確、規范,使之誤入歧途;從另一方面講,太極拳的核心是講究意會的,若沒有老師指點,自己永遠是練不會的。
練拳之前的熱身運動(活動);之後練太極拳的基本功;然後練拳(拳架),動作正確、規范,在太極拳的十大要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指導下去練拳(拳架);保證每天4個小時以上時間,幾十遍的去練拳架。
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❷ 練習太極功夫有哪些比較好的方式
因為普及的太極拳已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太極拳的普及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內容失傳,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一、基本功的訓練;
二、套路的練習;
三、樁功的練習(如:八卦九宮樁,太極十三樁等);
四、內功的修煉(要想成為實戰高手,內功也是重要的一環,能夠直接運用到實戰當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驚人,因為此功不能濫傳,所以就不多說了。);
五、輔助功法的練習(如太極球的練習方法,可以練習和體會太極拳的圓活,也能練出各種勁力。);
六、各種推手的練習;
七、實戰訓練;
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盤架子不要一上來就練成套的拳法,要先練簡單的單手套路,比如「八門手法」八門手法就是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八式練熟了,就開始入門了,這時就練習比較復雜的套路了,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比如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裹襠護臀。什麼是「頂頭懸」?怎麼才能放鬆?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麼是無極、太極、兩儀、四象、陰陽、五行、八卦都要明白。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掌握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很多道理的,對你今後掌握拳理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說套路練習(盤架子),套路練習不能總是一種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練,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不能做到放鬆,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另外呢,這樣練習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鬆。開始,你可能堅持不下來,練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覺得很輕松,每天早晨練上兩個小時,你這一天都會覺得精神飽滿、精力充沛,體能特別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練下盤功夫,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麼是陰陽,功夫就會不斷進步,陰陽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在太極拳練習中,陰陽就是蓄與發,是開與合,是呼與吸,是左與右,是柔與剛,是------。
盤架子要明白陰陽,明白什麼是雙重,什麼是偏沉,拳經雲:「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所謂雙重就是陰陽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陰陽,太極拳每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盤架子的功夫結合站樁、內功修煉,輔助功法的練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地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當套路練到純熟的時候,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極拳盤架子就叫做「單練」,單練講「單練四要」,「四要」即「理」「勢」「氣」「機」四個要點,也可以說是四種練法,單練者,乃一人獨練者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乘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機;或酌勢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理,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初練者在盤架子時,千萬不要貪多,不要追求盡快能學會一個很長的套路,因為這樣反而欲速則不達,重要的是純熟。正確的練法是,初練者在練習每一個式子後,都要將這個式子作為「樁」來站一段時間,然後才練下一個式子。這樣練才能很快地練出我們所要的「內勁」來,否則,你看似學的很快,其實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個式子都練習純熟了,再練習成套的拳法不遲。一個套路純熟了,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練習。」
單練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還要由老師親自講明關竅和「手訣」,手訣有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開關通竅的鑰匙,太極拳講究「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這就是外五行。此外還有「內五行」,而手訣呢?就是手指的曲伸與口的呼吸相合,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達到所謂「內外相通」、「呼吸通靈」,達到了內外相通、呼吸通靈,就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個台階。練藝不明手訣,猶如暗室無燈,雖苦練一生,亦難成功。過去拳家講「六耳不傳」就是指手訣不能輕傳。單練功夫到了這時,仍然不能用於實戰,必須要經過雙練,由老師來給弟子講明尺寸分毫,並且經常給弟子「喂手」,弟子之間要經常進行對練,也就是雙練。不斷地進行體驗,總結。這種雙練絕對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經過這種練習後,才能具備實戰能力。練習者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經過至少三年的訓練才能達到實戰的目的。過去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那其實不是太極拳傳人的說法,而是外人所說,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進行實戰,並且放人於丈外的功夫,不過是小成的功夫。那麼什麼是大成呢?練太極拳達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備了相當的反應能力,非常靈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返先天」,這是說將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潛能)本有的良能良知開發出來了。如果說小成是「懂勁」,那麼大成就是接近於「神明」了,功夫到了這一步,實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想練到這一步也絕非輕而易舉的,路子必須要選對,有明師指點才不會走彎路,而且還要下苦功夫,不但練功夫時刻苦,就是學習拳理也要刻苦,還要有一定的悟性,總之,天上是不會掉餡兒餅的。
武術的實戰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來取勝,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勝,上等功夫靠先天的靈敏來取勝,就是所謂無拳無意,無所謂什麼手法招式了。對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麼招式來對付,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假如對方的招式中途有變化,而你也會隨之變化,但你總能剋制對方,甚至對方偷襲你,你也會及時做出反擊的動作來,你的大腦還沒有反應,而你的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返先天」,所謂返先天就是把人體的潛在的東西開發出來。這些東西並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對頭,都能練出來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還是要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沒有基本功,動作不可能練到位的。動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為什麼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都練不出功夫來?一是因為基本功沒有,二是因為方法不對,拳理不明白。三是因為工夫沒下到。練習太極拳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前面的那個「無」,是什麼也沒有,你沒練當然就沒有,你就要通過苦練,練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這時候你就作到了從無到有,後面的那個「無」,是你功夫的升華,你的拳法、手法純熟了,運用自如了,你就「懂勁」了,可以實戰了,進一步練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練出來了,你就接近「神明」了。這就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功夫練到了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麼招式對付什麼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所謂「無招勝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個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還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絕不會事先准備好用某招來對付對手的某招的而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靠什麼來隨機應變?就是靠你練出來的先天的靈敏反應,這就是「無招」。但是,你要明白,這個無招的基礎是「有招」,要想達到「無」,還必須從「有」開始的。我說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練習純熟後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按照「理」「勢」「氣」「機」的次序去練,這樣盤架子就是從「有」練到「無」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吧?
再說說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單推手」、「雙推手」多種,你不要以為太極拳就只有通過推手來培養實戰能力的。它只是實戰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太極拳的「聽勁」,就是從推手的練習過程訓練出來的。推手訓練也可以用於切磋功夫,因為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傷人,所以通過推手來進行切磋、比試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練實戰的其他方法,而專門練推手,現在這些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就以為太極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太極拳培養實戰能力的方法很多,盤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有雙操和雙練以及各種輔助功法。其中雙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除了打各種沙袋以外,還有一種是將書本裝在一個口袋裡,吊起來來擊打,這樣練習日久,能練出一種穿透力來。另外還有一種練習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環狀,用很厚的牛皮紙糊上,吊起來,用手指來點,要求練到手指點破牛皮紙而竹環不動。難度是很大的,這個勁力練出來是很實用的。此外還有太極尺等等。總之,藉助於器材練習各種輔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綆繩功夫,當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繩子抖的「嗡嗡」作響、連繩子都看不清時,你的抖勁就相當出色了。而你把太極球十二法練成後,你會十分的圓活,能掌握多種勁法。對於技擊、實戰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運作包含著很多技巧和功夫,太極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的,有一些東西則是必須經過長時間刻苦練習才能掌握的,這就是「功夫」,對方來的勁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勁力,利用手臂的滾動,腰胯和周身關節的協調,很容易化掉對方很大的勁力。這是不難掌握的。推手是包含著技巧的功夫,因為推手是需要「聽勁」、「化勁」、「發勁」的。這就不是短時間內所能掌握的了。為什麼有的太極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綿里藏針?因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要弄明白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區別及關聯,凡是技巧要盡快掌握,盡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練習,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極拳高手打人時,一掌將人打出丈外,觀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極拳者就會認為,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個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遠,這不是功夫是什麼呢?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並不難。因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會動的,其次人的身體是有彈性的,再次人是會呼吸的,這三條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動起來,就會給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機會,就是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我打個比方來說,對方一拳向你打來,你可以化掉、或閃開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時,你的勁可以隨著進去,這就叫「隨勁」,你隨著進去了,對方就會被你一下子擊飛出去。這是對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對方不動,你也可以借他的力來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體上一按,隨之一抖,他的身體本身就有彈性,你利用的是對方身體的反彈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將對方打出去一丈多遠。這沒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對手總是要呼吸的,當對手吸氣時,正是你的勁進入他身體內部的「機」。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現實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勁」,勁多種多樣,就象有頻率似的,有長、短、斷、續,剛、柔的區別,但主要分剛柔兩類,剛勁屬陽,柔勁屬陰,所屬經絡也不同。往細里分,剛勁有很多種,柔勁也是多種。講究「八剛十二柔」主要二十種勁法,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峙」、「剛硬」;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綿軟」、「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舉例談一下勁力的不同:比如剛勁中的「反弓」,其實就是抖勁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斷開,弓臂反彈所發出的那種抖勁。所謂「箭督」勁,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時一瞬間的那種穿透勁。「風猛」勁,是一種長勁,其勁長而猛也,猶如一股大風。雷震勁,就是一種震動勁,「電閃」勁,就是一種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勁力特點是快。
柔勁中的針尖柔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勁力,練成之後,手指尖輕輕一觸對手的身體,其勁力猶如涓涓細流,傳入對手體內,對手會感覺頓時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滾勁是一種圓活勁,磁吸勁如同磁石見鐵的那種吸引勁,這里就不一一解釋各種柔勁了。太極拳勁法很多,並不局限於「八剛十二柔」這二十種勁力,但是主要強調練成這二十種勁力。當你練成了這二十種勁力時,你的太極拳功夫已經完全可以應付實戰的一般需要了。
當然了,你打隨勁也要將勁力發整,這樣才會有威力。但是,把勁練整了並不容易,需要練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協調,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勁本身也是功夫。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你一掌擊出去,打在對方身上,對方身體看似沒有動,可是對方的內臟卻能受傷,這就需要相當的功力了。
❸ 有關於太極拳的,懂的來。
傳統的太極拳力量訓練有,太極尺,抖大桿,太極球,轉大缸等。核心思想是用活勁,最忌使蠻力。
太極尺:採取樁步(最好低柱)姿勢,雙手緊握,順逆纏絞,用以鍛煉雙手的抓握力、腕力、肘力、臂力,乃至腰襠勁、周身的圓活力。其中分絞截法、采挒法、鼓盪法等等多種手法,以取多種鍛煉效果。
太極大桿:俗稱白蠟桿,大桿至少3米以上,有彈性,有分量,按太極之理、陰陽變化之法而用,在桿的使用上要求「前手如管,後手如鎖」,在桿的運力上要求「前手用桿,後手用力」。其練習要領為精神集中,身體中正,身體與槍要成一整體,做到身靈、步活、手合、勁整,經長期不斷習練,可使習練者內勁大增,勁整渾圓,力達桿尖。
太極球:通常的練法是把球放在桌面、石板、石槽上揉動或滾動。還有就是牆上,揉動鐵球或石球。本功法可以練出兩臂的超人力氣,楊澄甫用過的石球為80斤,一隻手按在牆壁上揉。
另,下盤不穩問題不一定出在腿的力量上,更多人的問題出在氣沒沉下去,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辦法,試一試坐公交時候不抓扶手,用腰來調整平衡,試試車在急轉或急停的時候怎麼才能不被甩出去,找到這個感覺,下盤也就沒問題了。
❹ 太極拳功力如何訓練
如何增強太極拳的功力,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重視拳架的鍛煉。
打低架。所謂 「 拳走低架,襠走下弧 」 。他說拳架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是太極拳的本。因為拳架內涵最豐富。它包括人體整體素質訓練的多種要素。如力量、耐力、靈活、速度、韌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膽量、精神、技巧等等多方面的訓練。這些訓練內涵,是其他鍛煉項目 ( 如推手、器械 ) 所不能代替的。練架子是長功力的過程,是練 「 知己 」 功夫的過程,是整體鍛煉的過程。因為,有些擊打要害的動作,在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子中則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施展。器械鍛煉中,各種拿法以及各種手法也難以得到鍛煉。所以,不論從技擊角度,還是從養生角度考慮,應盡可能每天多打幾遍拳。
第二,單式訓練。
實質上是發勁鍛煉。如果練拳著眼於護身、交手,就必須進行單式訓練。單式訓練,主要是從拳架中拆出一些你認為最實用、最善於施用的招式,單獨反復練習。這樣很苦、很累,但提高功力很快。
第三,練推手。
雙方切磋聽勁、喂勁、化勁、發勁諸手法,切磋各種太極勁力彼此相生相剋的關系,從而鍛煉 「 知彼 」 的功夫,提高觸覺靈敏度,努力擴大自身引化來力的容量 ( 化解來力的空間 ) ,盡可能將來力引向 「 強弩之末 」 的境地,所謂 「 矢不能穿魯縞 」 。所以常講,學推手 「 要從吃虧入手」 。著重提高化解來力的功夫,做到能容、能吞,來多少要多少。在這個基礎上,再練習發放 () 。陳照奎老師傳的十種推手練習法,都是很有效的訓練方法。
第四,器械訓練。
主要鍛煉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強自身功力,它是拳架的補充。器械不一定貪多,但至少要掌握自己喜愛的一兩種。
第五,各種輔助功力訓練。
包括:百把樁、太極尺、太極大桿、太極球、太極輪、纏絲杠以及沙袋、舉重等方面的多種訓練方式。自己可以選練。但在鍛煉意念力、丹田力、內外呼吸結合等方面,百把氣功樁還是很有效的。在調動腰勁方面,抖太極大桿,有獨特的效果。太極尺則在活腰、活腕、松胯、鍛煉下盤功力等方面有其特殊的功效。
第六,內功修煉。
以上講的幾點側重於外功修練。當然,拳架子的鍛煉,既有外功又有內功。內外可分又不可分。內功修煉主要是意氣力的結合,其內涵側重於意念力、呼吸力和丹田力三個方面的修煉 ( 即所謂元神、元精、元氣 「 三元合一 」 的修煉功夫 ) 。
首先是意念,每個式子、每個動作都要加上意念,全神貫注。每個動作運行之中都想好像前面有各種阻力,或叫做有敵情觀念。如意念力達對方腳跟,然後往前上發,把對方腳跟掀起來、推出去,即所謂 「 下塌外碾 」 。意念是這樣,效果是不是這樣,在於各人的修煉功夫深淺如何。
在打太極拳過程中注意全面發揮人體的呼吸功能,在進行肺呼吸的同時,還要重視毛竅呼吸和丹田呼吸,以便有利於調節和發揮人體潛在的多種功能。內呼吸功能與外呼吸功能與外呼吸功能之間互相配合的諧調關系,大致是這樣的:呼時,丹田、命門膨脹有鼓盪之感,橫膈上升,胸肺收縮;吸時,丹田、命門放鬆,會陰穴上提,橫膈下沉,胸肺膨脹。
丹田力實質是腰力,丹田位於肚臍下小腹部位,它的旋轉滾動,它的左右、上下、前後滾動,帶動四 肢,帶動整體運動 ( 起動點在海底穴 ) 。
意念力、丹田力、呼吸力三個方面的修煉,是太極拳內功鍛煉的三個重要部分、關鍵部位,貫穿於上述各種外功、內功功力鍛煉之中,萬萬不可輕視。
❺ 使用氣功棒的方法
氣功太極棒又稱太極尺功,原出自百歲老人趙中道,經其弟子關永年整理加工成套路功法,特點是柔和緩,入靜較快,兼有太極拳和氣功之功效,為典型的動靜結合功法。該功輔助器械太極棒長33cm左右,直徑3cm左右,身體可取坐式、盤坐式、卧式或站式,功法分為搖、晃、轉、墜、簸、顫、抖等功式,可整套練習,也可單練其中任何一式或幾式。
其特點:簡單易學,易長內勁,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功法。通過升降開合、螺旋纏繞,對調整陰陽平衡、打通任、督二脈、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功能、開發人體潛能都有特殊功效。堅持修煉定會修心養性,增長內功,強身鍵體,使習練者的功力明顯提高。
太極棒健身法簡單易行,不需什麼特殊條件,根據個人體質情況,可以站著練、坐著練,還可以躺著練。其操練法總的包括轉、搖、晃、抖等。可選一兩種方法,反復練。
操練時,用兩手掌心夾持太極棒,兩掌心相對,全身放鬆,兩眼可微閉,呼吸自然和順。練坐式時,把太極棒置於大腿上;練站式時,屈肘把太極棒置於臍下;卧式置於腹上。剛練時,意念集中在動作上,待熟練後,意守丹田(肚臍下寸許小腹部位)誘導入靜。
坐式練法
身體端坐在凳子上,身不要靠物,兩腳與肩同寬,平放在地上,腳不能懸空,膝處腿彎要大於90度;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全身鬆弛,雙掌夾持棒放在大腿上;兩手齊動,在胸前上下提放,上提時吸氣,提至胸口,然後呼氣,同時把棒向前下方放下,像雙手拋一重物,走半弧形曲線;兩臂微屈,棒在小腹前。每分鍾約做40次。這樣反復做,待動作純熟,提放與呼吸協調成一體時,意念從動作上引到丹田,即意守小腹部。氣功家認為,丹田是靜心調養氣血的好部位。另一種方法是雙手夾持太極棒在胸腹之間由里向外劃圈,兩手運動路線是兩個豎著的圓圈,速度輕緩、均勻,可不必配合呼吸,待熟練入靜後,再意守丹田。意守丹田時,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不要用意過重。
站立活步劃圈法
兩腳前後開步站立,距離一步,重心後移,抬前腳,太極棒在身前由里向外劃一圈;落前腳,太極棒在身前由里向外再劃一周;重心前移,提後腳、落後腳同前一樣,太極棒在身前各劃一周,如此重復;也可以腳不抬起,重心後移,前腳腳尖翹起,腳跟不離地;重心前移,後腳腳跟離地,腳尖不離地。做時,雙腿要彎曲,重心移動要明顯,棒隨重心移動劃圈,棒的速度要均勻。
步行劃圈
就是每向前走一步,太極棒在身前劃一圈。
仰卧式練法
兩手夾持棒兩端,以肘關節為支點放在床上不動,可向頭部方向上下晃動,像鍾擺一樣。每分鍾晃動30~50次,動作幅度要適度。
練太極棒時,開始練5分鍾,以後陸續加功,但最多不要超過20分鍾,以練15~20分鍾為宜。每天練習兩次。練太極棒的反應與練習氣功的反應基本一致,逐漸會感到全身發熱,手指發脹、發麻,身上有氣感等。太極棒通過手、意念、呼吸以及上下肢的運動,達到以動求靜的目的,它對防治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的慢性疾病,有較好的效果。
❻ 怎麼練太極拳進步最快啊才能練出功夫
一、太極拳要出功夫最講究要體悟。也就是通過練習中全程意識的注意讓身體感覺、感觸、感知和感悟到(也可把這過程叫「內聽」)對身體細微動作涉及的各肌群、關節的精細指揮和高度協調。這需要長期的訓練感悟才能達到,但注意科學訓練,注意耐心細查身體感覺和增進思維對拳理的感悟,訓練的效率就會提高。切忌貪多求快,實際會欲速不達。
二、太極拳訓練中建議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
1、做好准備:一是心態:首先練者要了解太極拳形成和基本原理特點,理解太極的慢源自需要「內聽」讓身體領悟內在的感覺,理解動作表面的形實質需要內在是每關節細微逐個銜接節節貫穿來形成動作的,這些都需要身體和意識去感覺和指揮練習,逐步感悟,單從看別人的動作是看不出的。切不可急功近利,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學習,從記得架勢、熟悉架勢到明白拳理開始。二是熱身:太極拳練習前應該適當熱身運動做准備,尤其是腿、腰各關節因練習中需要承受身體重量受力牽拉的,但不宜做激烈運動來熱身,一定距離走路加活動關節、拉下韌帶等即可。
2、 自然呼吸:初學不必刻意呼吸,自然呼吸就好。切不可刻意追求什麼綿長呼吸導致橫氣填胸,產生胸悶頭暈症狀。
3、端正身架:初學太極拳,架勢不要過於低下。因為初練者各個關節和經絡沒有打開,容易損傷,容易發生關節和經絡疼痛(初學者大多數會感到膝蓋痛或大腿疼,那是正常現象,不必擔心,一般一個星期左右就會好轉,要是疼痛時間過長,那就要看看自己的動作哪裡不正確),要配合外三合的理論要求去練習(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以腰為軸心),熟悉招式以後才可慢慢降低身法。
4、松圓去僵力:初練太極拳者自身帶有僵力(勁),不要刻意下沉祛除僵力(勁),保持架勢中正,僵力源出於自身動作還不協調,過於拿捏動作所致(要做到意識上自然放鬆.虛靈頂勁.松肩墜肘.含胸塌腰.虛實分明.五趾微微抓地),等到招式嫻熟後經老師指導可去僵力。
5、適當速度:因人而異,根據初練者領悟能力的大小來練習。建議不要貪圖快速學上手,慢動作練習有利准確學習掌握准確動作架勢,特別是動作過程和定勢體會身體內在細微感覺,這樣有利領悟體會合勁,達到周身相隨,上下相合,連綿貫穿。圖快者表面記得動作多,但是一旦形成不好習慣很不利於今後體悟。
6、樁功厚基礎:欲想太極練習有成,樁功是很重要基本功,對打好太極輔助非常大。初練太極拳者可配合練習太極樁功的渾圓樁,站樁時做到立身中正.自然呼吸.松肩.墜肘.含胸.塌腰.松垮.雙臂平抬至胸部,雙臂打開與肩同寬,兩掌心相對,五指相對,呈抱球式。兩腿平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腳趾微微抓地.站此樁可協調自身呼吸去除僵勁,鍛煉毅力,靜心神養元氣。
三、總之初練太極拳一定要注重堅持自然松順練習中理解基本原理關注內在身體感覺、感悟,勤要注意耐心堅持勤練,有恆心堅持,方可達到一定程度,從而體會太極之奧秘。身體感悟有一定基礎後,依定步推手,到活步推手,到隨心而戰的亂採花逐步訓練提升。
❼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包括樁功、震胯功、手型、步法、開肩、活腰,拉筋,單式訓練,綳、捋、擠、按、采、列、肘、靠八法,及開合功,纏絲功,輔助器械太極尺、太極大桿、太極球等等……
其中基本樁功包括高架板凳樁、低架板凳樁和無極樁。常練的單式有左右單手雲手、定步雲手、前綳上捋、前綳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橫開步等等。
(7)太級尺做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太極拳的特點:
1、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
2、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外表看是腿的纏絲勁的表現,其實是內部促進了腿的放長。
3、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太極拳運動必須如抽絲的形狀。
4、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動作能分清虛實的轉換,就可耐久不疲,這就是一種動力活動。
5、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腰是左右平行轉動的中軸,脊是上下彎曲的根基。
6、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要求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進一步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
7、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要點是堅持最初,仍須不失綿軟,在柔軟之下,向著更有彈性的堅剛上邁進。
8、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見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八個特點。
❽ [轉載]練太極拳如何出功夫——張紹堂
因為普及了的太極拳就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太極拳的普及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謂的」國家標准套路、簡化太極拳等,都是屬於這一類型。因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內容失傳,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練習太極拳要想具有技擊實戰能力,首先要出功夫,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練習方法。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呢?以我個人數十年來練習李派太極拳的經驗來說,練太極拳不能死練套路,死練套路是很難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會運用,遇到真正懂技擊的高手就會一敗塗地的。套路是傳統太極拳主要練習手段,但不是全部。具體地說,太極拳的內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訓練;二、套路的練習;三、樁功的練習(李派傳有太極十三樁);四、內功的修煉;五、輔助功法的練習,比如操繩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種推手的練習;七、對手練習(即實戰訓練);
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俗話說「練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難動作也就可以做出來。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盤架子不能死練,所謂死練就是一成不變地按照順序把套路打下來。你天天這樣練是不行的,就是練到老也是不會運用的。一開始,你不要上來就練成套的拳法,要先練簡單的單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門手法」、「老三推」,八門手法就是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八式練熟了,就開始入門了,這時就練習比較復雜的套路了,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比如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裹襠護臀。什麼是「頂頭懸」?怎麼才能放鬆?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麼是無極、太極、兩儀、四象、陰陽、五行、八卦都要明白。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掌握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很多道理的,對你今後掌握拳理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說套路練習(盤架子),套路練習不能總是一種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練,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練低架子有的動作腿要緊貼地面,慢慢地裹起來,李派的太極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練上一回需要一個多小時,你要是不能做到放鬆,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另外呢,這樣練習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鬆。開始,你可能堅持不下來,練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覺得很輕松,每天早晨練上兩個小時,你這一天都會覺得精神飽滿、精力充沛,體能特別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練下盤功夫,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麼是陰陽,功夫就會不斷進步,陰陽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在太極拳練習中,陰陽就是蓄與發,是開與合,是呼與吸,是左與右,是柔與剛,是--- ---。
盤架子要明白陰陽,明白什麼是雙重,什麼是偏沉,拳經雲:「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所謂雙重就是陰陽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陰陽,太極拳每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盤架子的功夫結合站樁、內功修煉,輔助功法的練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地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前面說到盤架子不能死練套路,就是說一套拳法不能總是機械地按照順序練下去,當套路練到純熟的時候,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極拳盤架子就叫做「單練」,單練講「單練四要」,「四要」即「理」「勢」「氣」「機」四個要點,也可以說是四種練法,李瑞東先生雲:「單練者,乃一人獨練者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乘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機;或酌勢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理,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初練者在盤架子時,千萬不要貪多,不要追求盡快能學會一個很長的套路,因為這樣反而欲速則不達,重要的是純熟。李派的練法是,初練者在練習每一個式子後,都要將這個式子作為「樁」來站一段時間,然後才練下一個式子。這樣練才能很快地練出我們所要的「內勁」來,否則,你看似學的很快,其實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個式子都練習純熟了,再練習成套的拳法不遲。一個套路純熟了,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練習,李派的單練四要是有順序的,不能亂來。李瑞東先生雲:「夫本理以造勢,即勢以運氣,借氣以生機,行機以達理。」「而練有專規,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學者宜深思之。」
單練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還要由老師親自講明關竅和「手訣」,手訣有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開關通竅的鑰匙(筆者在這里不能隨便透露,以免練習者盲目採用而導致出偏),李派太極拳講究「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這就是外五行。此外還有「內五行」,而手訣呢?就是手指的曲伸與口的呼吸相合,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達到所謂「內外相通」、「呼吸通靈」,達到了內外相通、呼吸通靈,就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個台階。李瑞東先生雲:「練藝不明手訣,猶如暗室無燈,雖苦練一生,亦難成功。」過去拳家講「六耳不傳」就是指手訣不能輕傳。單練功夫到了這時,仍然不能用於實戰,必須要經過雙練,由老師來給弟子「安手」、「安眼」,講明尺寸分毫,並且經常給弟子「喂手」,弟子之間要經常進行對練,也就是雙練。不斷地進行體驗,總結。這種雙練絕對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經過這種練習後,才能具備實戰能力。練習者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經過至少三年的訓練才能達到實戰的目的。過去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那其實不是太極拳傳人的說法,而是外人所說,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李派講「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進行實戰,並且放人於丈外的功夫,不過是小成的功夫。那麼什麼是大成呢?練太極拳達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備了相當的反應能力,非常靈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返先天」,這是說將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潛能)本有的良能良知開發出來了。如果說小成是「懂勁」,那麼大成就是接近於「神明」了,功夫到了這一步,實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想練到這一步也絕非輕而易舉的,路子必須要選對,有明師指點才不會走彎路,而且還要下苦功夫,不但練功夫時刻苦,就是學習拳理也要刻苦,還要有一定的悟性,總之,天上是不會掉餡兒餅的。我歷來反對什麼速成的功夫,也反對將本門的太極拳法函授他人。那樣既是貪人錢財,也是誤人子弟。不過現在有了錄像和光碟,某些自學者如果有悟性的話,也可以試試,這要看實際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
筆者和張紹堂先生曾經就太極拳的實戰能力的培養問題作過長談,紹堂先生練太極拳將近四十年,積累了豐富的練拳經驗,有著非常出眾的實戰能力。紹堂先生說,武術的實戰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來取勝,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勝,上等功夫靠先天的靈敏來取勝,就是所謂無拳無意,無所謂什麼手法招式了。對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麼招式來對付,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假如對方的招式中途有變化,而你也會隨之變化,但你總能剋制對方,甚至對方偷襲你,你也會及時做出反擊的動作來,你的大腦還沒有反應,而你的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返先天」,所謂返先天就是把人體的潛在的東西開發出來。這些東西並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對頭,都能練出來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還是要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沒有基本功,動作不可能練到位的。動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為什麼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都練不出功夫來?一是因為基本功沒有,二是因為方法不對,拳理不明白。三是因為工夫沒下到。練習太極拳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前面的那個「無」,是什麼也沒有,你沒練當然就沒有,你就要通過苦練,練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這時候你就作到了從無到有,後面的那個「無」,是你功夫的升華,你的拳法、手法純熟了,運用自如了,你就「懂勁」了,可以實戰了,進一步練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練出來了,你就接近「神明」了。這就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這不是王薌齋的發明,李瑞東先生早就說過類似的話,意拳(大成拳)的理論並沒有超越傳統武術的理論范圍,岳氏心意拳理論也有這樣的內容。功夫練到了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麼招式對付什麼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李瑞東先生說:「不練招法手」,指的就是這個時候。所謂「無招勝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個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還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絕不會事先准備好用某招來對付對手的某招的而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靠什麼來隨機應變?就是靠你練出來的先天的靈敏反應,這就是「無招」。但是,你要明白,這個無招的基礎是「有招」,要想達到「無」,還必須從「有」開始的。我說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練習純熟後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按照「理」「勢」「氣」「機」的次序去練,這樣盤架子就是從「有」練到「無」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吧?
再說說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單推手」、「雙推手」多種,你不要以為太極拳就只有通過推手來培養實戰能力的。它只是實戰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太極拳的「聽勁」,就是從推手的練習過程訓練出來的。推手訓練也可以用於切磋功夫,因為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傷人,所以通過推手來進行切磋、比試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練實戰的其他方法,而專門練推手,現在這些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就以為太極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太極拳培養實戰能力的方法很多,盤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有雙操和雙練以及各種輔助功法。其中雙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李派主要是按照李瑞東先生所總結的《雙練三要》來進行的,所謂三要就是「比較」、「問難」、「爭強」,我就不細說了。
我簡單地說說李派的輔助功法,李派太極拳有很多種輔助功法,都是藉助於器材來練習的,我就舉幾個例子簡單地說一說,一、李派有「抖綆繩」,方法是用一條粗約雙手一掬,長兩丈余,重三十六斤的粗繩兩端套著兩個鐵環,固定一端,練習者手握鐵環另一端抖起來,主要是練習抖勁。二、李派傳有八卦九宮樁,就是用軟藤捆紮成直徑約八寸的藤束,栽於地面,共九束,練習者其間穿行擠靠,藤束富有彈性,練習者可以體會人體的彈性,這叫「盤樁」,盤樁是有步法的。三、李派有太極球的練習方法,可以練習和體會太極拳的圓活,也能練出各種勁力。李派《太極球十二法口訣》,就是:「金絲串腕出連勁,女子撈線出粘勁。老人端鍾出接勁,二龍戲珠出帶勁。仙人過橋出隨勁,丹鳳朝陽出棚勁。金雞上架出崩勁,夜摸珠子出圓勁。懷中抱月出空勁,老僧托缽出領勁。張飛蹁馬出沾勁,奴家磨刀出拱勁」。四、打袋,除了打各種沙袋以外,還有一種是將書本裝在一個口袋裡,吊起來來擊打,這樣練習日久,能練出一種穿透力來。另外還有一種練習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環狀,用很厚的牛皮紙糊上,吊起來,用手指來點,要求練到手指點破牛皮紙而竹環不動。難度是很大的,這個勁力練出來是很實用的。此外還有太極尺等等。總之,藉助於器材練習各種輔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綆繩功夫,當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繩子抖的「嗡嗡」作響、連繩子都看不清時,你的抖勁就相當出色了。而你把太極球十二法練成後,你會十分的圓活,能掌握多種勁法。對於技擊、實戰是很有幫助的。
要想成為實戰高手,內功也是重要的一環,以李派的「釣蟾功」為例,其中的吞氣法也就是「大蟾氣」能夠直接運用到實戰當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驚人,因為此功不能濫傳,所以就不多說了。
紹堂先生說,太極拳的運作包含著很多技巧和功夫,那麼,什麼是技巧,什麼是功夫?紹堂先生說道:太極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的,有些則需要較長時間來掌握;而有一些東西則是必須經過長時間刻苦練習才能掌握的,這就是「功夫」,功夫與技巧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功夫裡面往往包含著技巧,沒有技巧的純功夫只是笨功夫,而太極拳裡面沒有笨功夫的。就說所謂「四兩撥千斤」吧!你只要充分地掌握了推手的技巧,就不難理解。意思是說,對方來的勁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勁力,利用手臂的滾動,腰胯和周身關節的協調,很容易化掉對方很大的勁力。這是不難掌握的。推手是包含著技巧的功夫,因為推手是需要「聽勁」、「化勁」、「發勁」的。這就不是短時間內所能掌握的了。為什麼有的太極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綿里藏針?因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要弄明白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區別及關聯,凡是技巧要盡快掌握,盡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練習,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極拳高手打人時,一掌將人打出丈外,觀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極拳者就會認為,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個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遠,這不是功夫是什麼呢?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並不難。因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會動的,其次人的身體是有彈性的,再次人是會呼吸的,這三條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動起來,就會給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機會,就是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我打個比方來說,對方一拳向你打來,你可以化掉、或閃開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時,你的勁可以隨著進去,這就叫「隨勁」,你隨著進去了,對方就會被你一下子擊飛出去。這是對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對方不動,你也可以借他的力來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體上一按,隨之一抖,他的身體本身就有彈性,你利用的是對方身體的反彈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將對方打出去一丈多遠。這沒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對手總是要呼吸的,當對手吸氣時,正是你的勁進入他身體內部的「機」。
當然了,你打隨勁也要將勁力發整,這樣才會有威力。但是,把勁練整了並不容易,需要練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協調,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勁本身也是功夫。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你一掌擊出去,打在對方身上,對方身體看似沒有動,可是對方的內臟卻能受傷,這就需要相當的功力了。李派祖師李瑞東先生當年能夠一掌將家裡一頭受驚的大犍牛,打的當場吐血而死,且斷了三根肋條,內臟淤血,這當然就是功夫了。
太極拳的實戰運用里充斥著太多的技巧和功夫,沒有哪一位太極拳家將這些完全掌握,但是,越是高手,掌握的就越多。且各自有不同的側重和特長,太極拳實戰的前提就是充分利用技巧,不和對手硬頂,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就是沾住對手,用「沾」「粘」「連」「隨」來控制對手。只要對手不是練太極拳和其他內家拳的,你只要沾住他,你就佔了很大的便宜。因為一般來說,外家拳打人都是在有一種沖擊距離的條件下進行的。你沾住了他,他就沒有辦法來打你了,但是,你卻可以打他,可以把他玩弄於股掌之中。如果對手也是練太極拳的,這時就要看誰的技巧更多,功夫更深了。因為往往兩個太極拳練習者之間進行較量,往往是沾在一起進行的。這就是在「沾」的狀態下進行「粘」「連」「隨」的打法,但是李派多了一種叫「離」「粘」「隨」的打法,「離」就是「沾」的破解之法,對手要沾你,你既可以不讓他沾,也可以在被對手沾上後離開對手,隨之就打,「離」有八種「閃離」之法,拳譜上有記載,就恕不詳述了。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現實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勁」,勁多種多樣,就象有頻率似的,有長、短、斷、續,剛、柔的區別,但主要分剛柔兩類,剛勁屬陽,柔勁屬陰,所屬經絡也不同。往細里分,剛勁有很多種,柔勁也是多種。李派講究「八剛十二柔」主要二十種勁法,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峙」、「剛硬」;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綿軟」、「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舉例談一下勁力的不同:比如剛勁中的「反弓」,其實就是抖勁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斷開,弓臂反彈所發出的那種抖勁。所謂「箭督」勁,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時一瞬間的那種穿透勁。「風猛」勁,是一種長勁,其勁長而猛也,猶如一股大風。雷震勁,就是一種震動勁,「電閃」勁,就是一種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勁力特點是快。
柔勁中的針尖柔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勁力,練成之後,手指尖輕輕一觸對手的身體,其勁力猶如涓涓細流,傳入對手體內,對手會感覺頓時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滾勁是一種圓活勁,磁吸勁如同磁石見鐵的那種吸引勁,這里就不一一解釋各種柔勁了。
總之,李派太極拳勁法很多,並不局限於「八剛十二柔」這二十種勁力,但是主要強調練成這二十種勁力。當你練成了這二十種勁力時,你的太極拳功夫已經完全可以應付實戰的一般需要了。
❾ 陳氏太極拳的基本功包括那些,如何練習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包括樁功、震胯功、手型、步法、開肩、活腰,拉筋,單式訓練,綳、捋、擠、按、采、列、肘、靠八法,及開合功,纏絲功,輔助器械太極尺、太極大桿、太極球等等……
其中基本樁功包括高架板凳樁、低架板凳樁和無極樁。常練的單式有左右單手雲手、定步雲手、前綳上捋、前綳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橫開步等等。
一、 學習說明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可見基本功的重要性。很多練太極拳的人一輩子都練不出功夫,原因在於基本功不扎實,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那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練習方法,沒有從基本功開始一步一步的去練習。
太極拳能不能打人?筆者過去經常聽到這樣問題,心裏面實在是不好受,在國人的眼裡,我們的國粹太極拳不過是一種老年健身操。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武術本來就是拿來上陣殺敵用的,所以這樣的問題稍微用腦子想想便可明白。當然,很多人都把太極拳當健身操來練,為了追求外形動作的美觀而拋棄了很多傳統的東西,這樣一來別說十年,就是一輩子、兩輩子也練不出功夫。而且,現如今市面上流傳的很多種太極操,其實非但沒有起到健身的作用,反而練了還會傷害到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拋棄了傳統的練法,只追求外在的「美」,而忽略的內在的修養。太極拳流傳至今自有一套系統的訓練方法,都是古人智慧的總結,其養生、技擊功能都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只是把太極拳改得面目全非,表面上看是在推廣太極拳,實際上是在糟蹋國粹,踐踏太極拳。
二、主要招式
定步雲手涮胯
江湖有言:「教拳不教樁,傳拳不傳胯」;可見站樁和練胯的重要性。筆者練拳多年,總結出了一點門道:練拳應該從下往上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先站樁練腿力,等站樁有了一定的基礎就可以開始練胯,然後到腰,最後到肩膀到肘,然後手才能發力。這個順序是不可顛倒的,否則你就會走很多彎路。
定步雲手涮胯跟一般的定步雲手只有一點點區別,就是步子開到盡可能大,臀部要平行於膝蓋或者低於膝蓋(這不叫盪襠,這是練胯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能盡快把胯練開、練活。
(一)預備式
雙腳並步站立,兩手自然垂於體側,中指在褲縫的位置,沉肩墜肘,下頜微收,脖子輕貼衣領之意,兩肩自然下垂,胸微含猶如嘆氣時的狀態。眼睛自然平視。耳聽身後。
(二)起勢
雙腿自然屈膝下蹲,胯根內收,身體猶如微微鞠躬狀,力量在兩大腿上,雙手同時從體側向身體前方微雙順纏提起,然後身體微微左轉,右手繼續微微順纏在體前中心線向前上方穿掌至嘴的高度(掌心斜向左上方,指尖斜向前上方),左掌同時向前按出在中心線右肘的高度(掌心斜向右下方指尖斜向右上方)。眼看前方微微偏上。耳聽身後。
(三)開式
身體微微右轉、右掌同時逆纏向前微微偏右棚出(掌心向前指尖斜向左上方),左掌同時微順纏向前偏右方微微切出(掌心斜向右上指尖向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微微提起以腳跟里側輕貼地向左側磴出,要盡可能的把步子開大,盡可能的蹲低,臀部最好略低於膝蓋。眼看左側磴腳的方向。耳聽身後。
(四)正式
1、身體微微右轉,微沉右臀,右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雙手在整體松沉的基礎上自然外棚。
2、身體右轉,同時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同時穿左掌,沉右掌,兩手如同抱球狀,右掌至中心線下頜的高度,左掌至肋間臍部略偏上,兩手心斜相對。
3、身體左轉,左掌同時逆纏向右上方棚出,高度在右太陽穴的高度(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向右上),右掌同時順纏向肚臍前中心線切出(掌心向左上,指尖向前微偏下),右肘的方向與右小臂的方向一致,不可夾或架。
4、身體微微左轉,同時左臀微沉,左膝微微順纏打開,雙手在整體松沉的基礎上微微自然外棚;
5、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同時身體繼續微微左轉,同時穿右掌沉左掌,兩掌心斜相對如同抱球狀,右手在中心線下頜的高度,左手在肋間肚臍偏上一點的高度。
6、身體右轉,同時右掌逆纏向右太陽穴前棚出(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斜向左上),左掌同時順纏向肚臍前中心線切出(掌心斜向左上,指尖向前略偏下),左肘勁力方向與左小臂一致,不可夾,不可架。
如此反復練習,重心左右移動算一次。基本要求一組三十次到五十次。每天十組為度。堅持練習,可以快速把胯練開,練活
二、太極尺功活腰
前面講過了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定步雲手涮胯,接下來講講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尺功活腰。
太極拳基本功訓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長腿力階段,這一階段得靠站樁,站板凳樁、無極樁等等;第二是開胯、活胯階段,這一階段最好是練定步雲手涮胯;第三是活腰、合腰階段,這一階段得靠太極尺輔助訓練。當然不排除有其他的分法和方法。
第一、第二階段是最辛苦的階段,這兩個階段練好了,到了第三階段你基本上就可以體會到苦盡甘來的感覺。可惜的是,很多人吃不了苦,或者是找不到正確方法,一直在第一、第二階段停止不前,這就他們所謂的「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只要方法對了,肯吃苦,太極拳跟任何武術一樣都是可以在同樣的時間里出功夫的,而且可能更快。
這幾個階段是無法跨越的,如果有哪怕一個階段的基礎沒打好,太極拳別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也出不了功夫。當然養生的另外,但是如果養生的能稍微吃點苦,身體會好得更快,養生效果會更好。
太極尺有好幾種練法,每一種練法都有不同的作用,這里只講講中國太極功夫網裡面王敏夫老師傳授的最常練的活腰方法。
(一)預備式
兩腳水平打開大概兩步的距離,半蹲,雙手向上托起太極尺到胸前高度。重心在兩腿中間。沉肩墜肘,下頜微收,眼睛自然平視。耳聽身後。
(二)左式
1、身體微微右轉,右手往上、往裡擰。同時右膝微微順纏打開,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左腰下沉。
2、重心繼續左移,身體左轉,右手向下擰至肚臍高度,左手往裡裹,右腰下沉。
(三)左回式
左膝微微順纏打開,重心微微右移,右手回到預備式位置。
(四)右式
1、左手往上、往裡擰。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右腰下沉。
2、身體右轉,重心繼續右移,左手向下擰至肚臍高度,右手往裡裹,左腰下沉。
(五)右回式
右膝微微順纏打開,重心微微左移,右手回到預備式位置。
然後再到左式,如此循環。
此太極尺練法主要是訓練腰胯一體,初學者經常是扭著腰,腰胯沒有一起動,有時候胯動腰不動,有時候腰動胯沒動,這樣打出的勁力是不整的,沒有殺傷力。只有把腰胯練到一體了,發出的力才透,才整。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尺功可以跟第二階段定步雲手涮胯交叉著練,只要架子放低一點,此功法同樣對開胯、活胯有顯著作用。
三、太極球功
有了前面的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定步雲手涮胯和太極尺功活腰基礎後就可以開始練習太極球功。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球功也有好幾種練法,每種練法都有自己的功用,這里只介紹一下陳式太極拳家傳功夫架太極球功常練的兩種方法:
(一)拋球
1、兩腳打開大概與肩膀同寬,膝蓋微曲,含胸收腹,氣沉丹田,雙手抱起太極球在肚臍高度。
2、蓄力,雙手垂直往上拋出太極球。注意:胯一定要放鬆,感覺力從地起,通過大腿到腰,再從手發出去;主要是用腰力,手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另外不要憋氣,初練此功不要刻意追求呼吸,只要自然呼吸就好。
3、待太極球落到一定高度雙手順勢把球接住,回到肚臍高度。再重復拋出。
注意:量力而行,不要砸傷自己的手腳,太極球拋出的高度要根據個人功力的深厚而定,太極球的大小、重量也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此功法主要是練習腰的發力,是陳式太極拳最常練的發力方法之一,堅持練習可以快速增長腰力。
(二)前後運球
1、兩腳大步打開,半蹲,兩手掌心相對夾住太極球在胸前高度(注意,不是兩手向上托住太極球,而是兩手心相對把球夾住,這樣夾住的目的是起到鍛煉手臂的作用),先吸一口氣,沉肩墜肘,呼氣時把太極球水平向前推出。
2、吸氣,同時把太極球收回。呼氣時再把太極球推出,如此一呼一吸,一出一回反復練習。注意,練習時動作要盡可能的慢,推出太極球時兩手要盡可能往前推伸直。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球功是在練習者腰胯有了一定基礎後才開始練習的,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容易練出死力。
另外筆者不太喜歡用鋼制的那種太極球,太硬了,容易摔壞。筆者家裡用的是一個裡面灌滿細沙的籃球,大概有13公斤重,手感還不錯,大家可以拿一個舊的或者買一個新的籃球,在氣嘴那個地方鑽一個孔(其實就是把氣嘴往球肚裡面捅進去就自然有一個孔了,很簡單),然後往裡面慢慢灌沙子,最後再用東西把孔堵住,一個完美的太極球就做好了。
步法
陳式太極拳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和橫開步三種。步法靈不靈活關繫到你能不能搶佔先機,克敵制勝,所以步法在太極拳的訓練中,甚至在所有武術的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講講由泓力太極養生俱樂部總教練王敏夫老師傳授的陳氏太極拳三種基本步法的練習方法:
(一)上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身體右轉,右腳隨著身體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45度,身體的方向跟腳尖方向一致。
3、 重心右移,提左腳到膝蓋的高度,同時身體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與右腳成90度方向)蹬左腳,注意:蹬腳的時候是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去。
4、 身體左轉,轉到不得勁的時候,左腳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到左前方45度方向。
5、 重心左移,收右腳,身體下沉,向右前方45度方向蹬右腳,注意:同樣是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
6、 身體右轉,轉到不得勁的時候,右腳以腳跟為軸,前腳掌貼著地面向外旋轉到右前方45度方向。
7、 重心右移,收左腳,身體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蹬左腳,注意:腳跟里側貼著地面蹬出。然後再接著第4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二)退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兩腳微微虛膝下蹲,重心偏左,右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的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
3、 重心右移,左腳小腳趾一側貼著地面收回到右腳旁邊。
4、 左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
5、 重心左移,右腳小腳趾一側貼著地面收回到右腳旁邊。
6、 右腳大腳趾一側貼著地面向後蹬出一步距離,兩腳外側大概與肩膀同寬。然後再接著第3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三)橫開步
1、 兩腳並攏站立,兩手自然放在大腿兩側,放鬆身體。
2、 兩腳虛膝下蹲,重心偏右,提左腳,身體下沉,同時左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左橫蹬。
3、 右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襠走下弧線,順勢把右腳收到左腳旁邊。
4、 左腿合住勁,身體下沉,同時右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右橫蹬。
5、 左膝微微順纏打開,同時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襠走下弧線,順勢把左腳收到左腳旁邊。
6、右腿合住勁,身體下沉,同時左腳腳跟里側貼著地面向左橫蹬。然後再接著第3個步驟,如此循環練習。
❿ 太極尺怎麼練
採取樁步(最好低柱)姿勢,雙手緊握,順逆纏絞,用以鍛煉雙手的抓握力、腕力、肘力、臂力,乃至腰襠勁、周身的圓活力。其中分絞截法、采挒法、鼓盪法等等多種手法,以取多種鍛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