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1.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大陸科學鑽探(板塊會聚邊界動力學;現代地殼作用);中國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及南北板塊匯聚;青藏高原的地體拼合及碰撞動力學。
2014年度同位素熱年代學實驗室(氬—氬年代學實驗室和(U-Th)/He年代學實驗室)承擔了同位素測年實驗技術方法研究和地質應用研究項目多項,其中:地調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1項、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結題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1項。第一作者發表論文8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2篇,國內SCI檢索論文3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3篇。
重要成果
金屬礦床勘查急需的同位素測年技術方法研究初步建立了單顆粒鋯石氦氣提取和凈化實驗流程、含超細礦物樣品Ar氣提取—凈化—質譜分析實驗流程,4He分析精度優於千分之五,40Ar峰值質譜測量精度最高可達十萬分之五。(U-Th)/He低溫熱年代學技術在含油氣盆地應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U-Th)/He低溫熱年代學技術在油氣勘探中具有可觀的應用潛力,相關成果已經在《Tectonophysics》上發表。西准噶爾晚石炭世洋脊俯沖過程研究,釐定出特殊岩牆組合(320~290Ma),結合同期其他特殊岩石組合,指示西准噶爾地區晚石炭世為伸展、高熱環境,與新生代環太平洋俯沖帶內洋脊俯沖環境下形成的岩漿岩組合相一致,西准噶爾地區晚石炭世同時出現的上述特殊岩漿岩組合為洋脊俯沖的產物,同時提出洋脊俯沖在西准噶爾乃至中亞造山帶的大陸地殼生長、銅金成礦中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地學期刊《Gondwana Research》等公開發表。南天山洋古生代期間俯沖作用過程研究初步認為塔里木板塊北緣至少在志留紀時期已由被動大陸邊緣轉變成活動大陸邊緣,中泥盆世開始又轉變為被動大陸邊緣;早古生代階段南天山洋的演化以雙向俯沖為主,向南為短期、脈沖式或間歇式的正常高角度俯沖過程,至中泥盆世結束;向北則為長期、多階段性的俯沖。同位素熱年代學實驗室完成了納諾帕高真空熔樣爐的改造、氣體凈化系統的改造和驗收、配置了偏光立體顯微鏡。
庫車盆地單樣品(上1)及多樣品(上2)熱演化史模擬(QTQt軟體模擬)
庫車盆地熱史、生烴史演化(依南2井)
庫車盆地吐孜洛克氣田油氣成藏事件圖
2.國土資源部地層與古生物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立足於地球科學前沿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地層與古生物學重大基礎理論,解決國土資源調查中的關鍵地層古生物問題,建立和完善新的技術方法體系;開展生命早期演化過程、生物更替與地質環境變遷、重要地層斷代對比等基礎研究。
截至2014年底,實驗室共有在職人員19人,其中研究員7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人)、正高 1人、副研究員2人,博士後4人。承擔地調計劃項目1項「全國重要區域地層系統與關鍵生物群系統演化調查」,新開項目3項、續作項目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其中面上基金2項,青年基金3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28篇。邀請國外專家做學術報告1人次、出國主持或參加學術會議2人次,參加在國內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全國學術會議約30人次並做報告約20人次。
重要成果
最新發現喀左甲龍類化石和建昌奔龍類化石;在遼西建昌義縣組地層中發現朝陽喜水龍化石群;新確立甘肅鳥屬新種——甄氏甘肅鳥,為研究中生代鳥類分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初步提出峽東地區埃迪卡拉紀年代地層劃分方案,建立了目前全球最為完整的單剖面埃迪卡系碳同位素變化曲線及疑源類生物地層;「江南造山帶」板溪群和冷家溪群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為武陵運動和四堡運動的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時代證據;在新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菊石動物群研究上取得新進展,建立7個菊石組合帶,與西歐同時代地層可對比,在西准識別出Hangenberg及Annulata地質事件;根據小殼類化石的研究提出早寒武世鎮巴—房縣地塊生物古地理的新認識,是獨立地台而不是揚子板塊邊緣;通過牙形石研究在革吉縣文布當桑地區發現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在貴州銅仁首次發現圓盤狀完整的似Kulingia碳膜化石,可以對比國外伊迪卡拉紀廣泛出現的盤狀印痕化石,對重新釐定其生物屬性和國內外地層對比意義重大;在措勤盆地東緣班戈縣保吉鄉地區新發現含有瀝青脈的上侏羅統礁灘相地層,這是繼海相上二疊統和三疊系發現之後的又一重大地層發現,極大提升了措勤盆地的油氣勘探的價值和地位。
建昌奔龍類化石
甄氏甘肅鳥化石
措勤盆地東緣班戈縣保吉鄉地區上二疊統和下三疊統地層接觸界面
3. 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與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定位:發展深部探測技術,進行地球深部結構探測與地球動力學研究,為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及地學理論創新提供科技支撐,其特色與優勢在於運用深部探測技術集成,開展重要構造單元、成礦區的深部結構精細探測,建立自地表至地幔的三維結構與動力學模型。
2014年,承擔各類項目26項,其中國家專項1項,「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2項、面上基金項目5項、青年基金項目6項,5個公益類行業科研專項,7個地調項目。發表SCI檢索論文23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9篇,國內SCI檢索論文4篇,核心期刊論文10篇。
依託已有項目經費設立了8項開放項目,累計經費達500萬元。培養博士後4人、博士生7人、碩士6人。引進中美聯合培養博士後郭曉玉歸國工作,聘請澳大利亞Mckay Brooke Resources 礦業公司高級地質師Zhuwei Jiang為客座研究員、高級訪問學者。
重要成果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測實驗與地殼結構」項目,完成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數據採集實驗4552 千米和數據處理實驗4952千米,大幅度提高我國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測工作程度。首次獲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精細結構與連續展布的深反射Moho,為青藏高原地球動力學研究提供新的約束;建立了青藏高原東緣地殼塊體側向擠壓高角度仰沖變形的動力學模型;獲得青藏高原正以地殼尺度低角度逆沖作用向北部外圍克拉通擴展,已經越過青藏高原北邊界海原斷裂的反射地震學證據;發現四川盆地下古老的俯沖構造,為恢復揚子克拉通形成、再造華南大陸復雜構造格局,提供出重要證據;解釋了古亞洲洋沿索倫縫合帶關閉、陸陸碰撞和碰撞後地殼增生的深部過程;發現松遼盆地處於兩個板塊匯聚作用的中心,提出松遼盆地的形成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太平洋板塊的匯聚影響。
「寬頻帶地震觀測實驗與殼幔速度研究」項目完成寬頻地震觀測實驗剖面13條,共計599個台(點),獲取連續記錄波形數據4532.6 GB。根據接收函數獲得我國大陸Moho深度和地殼平均Vp/Vs比值,通過走時層析成像方法獲取了P波速度模型和Sv波速度模型以及我國大陸上地幔各向異性特徵。製作深部探測技術與成果科普視頻一部,科普讀物5冊。
深地震反射剖面發現四川盆地下古老的俯沖構造
寬頻帶觀測發現華南大陸沿海帶地殼與岩石圈厚度均減薄
4. 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
第十二屆全國礦床會議
定位及研究方向:緊密圍繞國家目標和經濟社會需求,研究成礦作用過程和成礦背景,發展礦床成礦理論;開展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展區域成礦理論,進行區域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研究解決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發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展大型典型礦床的勘查示範研究;礦產資源戰略研究。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順利換屆。面向國家建設,增設礦產資源戰略研究新方向,為國家礦產資源宏觀決策提供支撐。成功舉辦重點實驗室進展匯報會,成果得到專家高度評價,並被推薦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
成功舉辦了第十四屆國際礦床成因協會大會,第十二屆全國礦床會議(礦床學界最大的一次盛會,與會代表千餘人)。
毛景文任國際經濟地質學家協會理事,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在該組織任職,並應邀出任《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編;程彥博博士任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稀缺金屬委員會秘書長。
發表SCI檢索論文69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0篇,國內核心論文116篇,出版專著7部;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實驗室科學家基於理論創新,與地勘隊伍和礦業公司密切合作,推動找礦實現重大突破。在川西甲基卡礦山外圍探明了60萬噸鋰礦,達到超大型規模;在西藏甲瑪礦區外圍的逆掩斷層之下發現和探明大型富銅礦體;在新疆東准瓊河壩預測探明隱伏大型銅鐵金礦;在滇西北衙金礦增儲黃金80噸;2003年實驗室科技人員在豫西魚庫鉛鋅礦坑道內發現的矽卡岩型鉬礦化,迄今已經探明為一個具有80萬噸儲量的超大型礦床。
5.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鹽湖與鹽類礦產的成礦規律、資源評價和綜合利用的理論與方法研究;鹽湖(湖泊)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鹽湖農業、鹽湖生態與健康研究。
2014年,共承擔項目2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973」課題3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1項,「鉀鹽資源調查評價」地調計劃項目1項,承擔地調工作項目9項,其他項目3項,經費2700萬元。發表論文44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9篇,會議論文22篇。出版專著1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
在柴達木盆地西部阿爾金山前、塔里木庫車凹陷、四川盆地、滇西南勐野井等取得找鉀突破。「科技引領鉀鹽找礦突破取得重要進展」獲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科技引領鉀鹽找礦突破取得重要進展」獲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國際鹽湖會議專家在考察運城鹽湖時體驗古代鏟鹽工藝
承辦了第十二屆國際鹽湖會議。來自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以色列、巴西、伊朗、克羅埃西亞、埃及、西班牙、阿根廷及哈薩克等國家的200多名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未來鹽湖—全球可持續性研究與發展」這一深刻而長遠的主題展開探討,對全球變化與鹽湖記錄、鹽湖生態與生物資源、鹽類地質學與資源勘查及鹽類化工等內容進行了研討,共同為鹽湖未來的科學研究、資源綜合利用及保護建言獻策。會後還組織了青海鹽湖和山西運城鹽湖地質考察。
承辦第12屆國際鹽湖會議
6.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從事新構造與活動斷裂、重大地質災害形成機理與成災模式研究,探索重大地質災害預測評價理論與技術方法,建立活動構造與地質災害減災防災科技交流平台和研究基地,為國家減災防災戰略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目前已初步形成新構造運動—構造地貌—活動斷裂—地震地質—現今構造應力場—區域地殼穩定性—重大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風險控制系統研究特色和平台。
2014年,主持中國地質調查局工程1項,項目3項,子項目20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科技支撐項目4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5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7項,海保工程項目4項,橫向項目16項;新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56人次;出國合作交流3批6人次;舉辦7次學術沙龍活動;邀請國外專家來訪3批38人次。發表論文8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2篇,EI檢索論文11篇,核心期刊論文29篇,出版專著3部,獲批國家專利4項。實現我國遠海海域第一次深孔地應力測量——三沙石島西科1A井千米深孔地應力測量;研發工程滑坡災害快速評估方法,提出了地震擾動區泥石流早期預警指標體系。
西科1A井千米深孔地應力測量現場
張永雙研究員參加IAEG2014會議
蔡家坡工程擾動區滑坡活動強度及危險性評估圖
7.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
古地磁實驗室是1963年在李四光教授親自指導下創建的國內第一家古地磁實驗室。研究方向:繼承與發揚李四光先生地質力學理論,應用古地磁學方法,結合野外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多學科交叉為手段,繼續深入研究古構造重建、古環境重塑、典型地層磁性定年以等基礎地質問題。
2014年1月召開了實驗室學術年會,會議分別由地質力學研究所馬寅生副所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鄭綿平院士主持。實驗室主任楊振宇研究員首先就實驗室的工作進展做了總結,對一年來實驗室在發展和古地磁學等領域做出的研究成果上作了回顧和梳理,並對實驗室的工作環境和運行管理機制進行了詳細匯報。
重要成果
阿拉善地塊前中生代構造歸屬新認識:對河西走廊帶—阿拉善地塊中晚泥盆世—早中三疊世沉積地層進行了碎屑鋯石U-Pb同位素測年、Hf同位素分析和古地磁研究,指示阿拉善地塊在晚古生代很可能不是華北地塊的組成部分。該項成果對華北地塊構造格局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
野外考察華南板塊前寒武蓮坨組地層頂部
野外工作
實驗室年會和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
8.國土資源部生態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以生態地球化學理論為指導,以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生態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體,以促進人類生態地球化學良好環境,促進和諧科學發展為宗旨,建立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態地球化學實驗室。擁有生態地球化學研究團隊和生態地球化學研究技術支持團隊。
2014年共發表論文25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篇。獲授權專利1項。
重要成果
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金屬礦山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地球化學工程式控制制修復技術開發與示範》,在材料開發、工藝流程和修復機理等關鍵科學問題上有所創新,在礦山酸性廢水的源頭控制技術上作了新的嘗試,成為利用地球化學工程技術對酸性礦山廢水重金屬污染控制和防治的典範。
有機污染物的生態地球化學行為研究認為,季風環流對POPs在我國高海拔地區的大氣長距離遷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宇宙射線成因核素7Be作為大氣環流的參照系,可以得出東亞季風區大氣環流可影響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緯度分布的結論。
完成了地下水中主要有機污染物分析方法體系建設;建立了地下水中94種農葯、42種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分析方法。
利用地球化學工程技術治理酸性礦山廢水示範工程取得顯著效果,處理後的水可以用來養魚。
處理後的水可以養魚(魚苗(a),5個月後的魚(b))
示範工程現場
9.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研究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方面的重大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形成自主創新成果,引領我國地下水循環演化和地下水可續性前沿基礎科學研究,推進國內、國際科技合作,營造有利於促進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為提高區域地下水利用的安全性和保障能力以及相關國土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重大科技支撐。
共承擔各類項目22項,其中牽頭「973」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1項,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1項,地質調查項目9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技術培訓10人次,國內外知名學者來訪7次。通過多學術交流,及時了解國內外研究動態,學習先進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牽頭的首個地下水領域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項目通過科技部組織的驗收。復建了華北平原60年來地下水動力場演變特徵,識別了地下水動力場對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的響應規律,構建了地下水危機臨界識別指標,提出緩解華北平原地下水危機的調控措施,顯著提升了我國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統研究的整體水平,為緩解華北平原水資源緊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陳宗宇研究員參加IAEA-CRP項目工作會議(奧地利維也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胡水明教授到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
「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973)項目課題結題討論會議(石家莊)
10.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際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勘查地球化學領域創新性、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培養創新人才,建成國際領先水平的地球化學探側技術研究基地。開展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研究,從事地球化學調查與填圖技術研究,發展深穿透地球化學探測理論與技術,為覆蓋區和深部礦產勘查提供技術支撐。
2014年4月9日,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學術委員會成員對實驗室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給予了肯定,對重點實驗室及國際研究中心的發展目標、研究方向、運行機制、成果科學凝練等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積極推進《全球多尺度地球化學填圖》立項工作,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地科聯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值工作組合作,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國際合作網路平台,開展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建立,重要資源國家的國家尺度地球化學填圖,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球化學填(編)圖工作的開展。國際地科聯羅蘭德·奧博漢斯利主席在訪問重點實驗室時表示: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國際地科聯作為全球性的國際地學組織,將盡其所能支持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工作,積極協調會員國地質調查機構參與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填圖的國際合作,鼓勵相關機構支持全球一張地球化學圖「化學地球」的建立。
國際地科聯羅蘭德·奧博漢斯利主席訪問實驗室
學術年會上院士和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11.國土資源部地球物理電磁法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重點開展航空電磁探測、地面電磁探測、井中電磁探測和電磁探測多元信息處理等基礎研究,為承擔國家地質調查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研究任務提供技術支撐。
重要成果
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全狀態集成調試試飛取得成功。在國家「863」計劃和地質調查專項的共同支持下,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在硬體系統研製及地面、半航空測試取得成功之後,研究團隊經過1年多的努力,成功地進行了系統全狀態集成調試試飛工作。
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全狀態吊掛調試試飛
2000米深井地—井TEM三分量測量系統自主研製成功,為我國深部找礦再添新裝備。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支持下,經過3年多的技術攻關,先後突破了井下三分量探頭、大功率整流器、三通道接收機以及2000米下井深度等關鍵技術難題,集成開發出我國第一套適合2000米深井的大功率地-井TEM三分量測量系統,經測試各項技術指標達到了設計要求。
地-井TEM三分量測量系統
12.國土資源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以岩溶生態系統研究為核心,確定研究方向為,揭示岩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運行規律;科學分析我國岩溶區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主要生態問題;探索脆弱岩溶生態系統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復與重建的模式、技術。
2014年,承擔科研項目33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4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1項;發表論文28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13篇。組織承辦了國土資源部第三批重點實驗室建設進展交流會,舉辦了實驗室2014年學術委員會會議;邀請中國地質大學郭益銘教授、王紅梅教授等來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並分別作專題報告;8人次分別參加6個國內外學術會議。
南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質綜合調查,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鑽探技術,初步查明了南洞地下河下游主管道地段岩溶發育規律、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河主管道分布規律,通過連通試驗,對南洞地下河系統各子系統的邊界及范圍重新進行了劃分,對南洞岩溶水系統的基本格局有了新的認識;對典型岩溶山區植被及土壤團聚體穩定性的分析表明,草地和灌叢可以作為岩溶山區水土保持的主要植被類型;對廣西平果果化岩溶峰叢窪地土壤侵蝕和地下漏失的研究表明,不同地貌部位水土流失差異較大,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蝕存在差異;探索岩溶區土壤屬性與地形因子、遙感影像光譜指數的關系,並分別以土壤厚度、土壤有機質和土壤全氮為例,進行了土壤屬性的空間預測研究。
實驗室2014年學術委員會會議
13 .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繼續發揮我國岩溶研究的地域優勢和國際影響,以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RCK)為依託,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完善岩溶動力學理論,搭建系列研究實驗平台,培養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為IRCK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研究岩溶動力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岩溶區生態環境問題對策提供科技支撐、為岩溶區國土資源管理提供科技創新。
2014年,參加國內外交流共計30人次、境外科研地調2次,主辦國際會議1次、國內會議1次,共承擔各類項目50項,公開發表論文40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7篇;出版專著《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袁道先),對廣大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的各種環境地質問題進行了科學的論述和因地制宜的對策探討,將岩溶動力系統的理論鮮活地運用在廣袤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區。
重點圍繞岩溶石筍古環境重建,岩溶碳匯與全球變化,岩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開展深入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利用石筍氧同位素與當地器測氣溫和降水數據、旱澇指數對比分析,發現平均解析度1. 5年的石筍氧同位素響應了區域夏季風強弱變化特徵;通過對岩溶區水庫的不同深度水體研究,加深對溶解無機碳在水庫水體中的循環過程的理解,為岩溶碳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利用典範對應分析對尾礦砂的土壤重金屬進行研究,指出重金屬污染通過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而間接影響了土壤碳循環等。
訪問泰國地下水資源廳(境外地質調查)
蓮花洞LHD1石筍δ18O記錄的極端乾旱事件及形成大氣環流背景
《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出版
⑵ 運城鹽湖是怎麼形成的
鹽湖在古代就是大海。我國著名的柴達木盆地鹽湖,遠在2.3億年以前還是浩瀚的大海,後來,地殼上升,海水退出,一塊看不到邊的內陸盆地就出現了,發展成鹽湖。
有的鹽湖是從淡水湖發展演變而成的。其湖盆邊緣沙洲的隆起高度在不同時期均不一樣,當沙洲低於海平面時,湖盆是半閉流狀態,海水流入;當沙洲超過海平面時,湖盆呈閉流狀態。氣候長期乾旱、炎熱,湖水強烈蒸發、濃縮亦變成鹵水,鹽類逐漸沉積。
鹽湖之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兩點:
(1)乾旱或半乾旱的氣候。在乾旱或半乾旱的氣候條件下,湖泊的蒸發量往往超過湖泊的補給量,湖水不斷濃縮,含鹽量日漸增加,使水中各種元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在湖濱和湖底形成了各種不同鹽類的沉積礦床。例如海拔2 600~3 200米的柴達木盆地,深居內陸,四周為綿延的山脈所屏障,又常年在中緯度西風環流影響之下,水汽的輸送量和降水量都很稀少,空氣乾燥,是一個典型的內陸荒漠盆地。位於盆地東北緣的茶卡鹽池,年降水量約210毫米,盆地中心的察爾汗鹽湖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這里的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鹽湖的形成顯然是十分有利的,因而在盆地內部分布了眾多的鹽湖。氣候如極度乾燥,終年無雨,或者降水稀少,亦是不利於鹽湖的形成。例如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內部,沙丘綿亘,地表無徑流產生,鹽類呈分散狀態,這些地區就難以形成鹽湖。
(2)封閉的地形和一定的鹽分與水量的補給。封閉的地形使流域內的徑流向湖泊匯集,湖水不致外泄,鹽分通過徑流源源不斷地從流域內向湖泊輸送。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湖水越來越咸,鹽分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鹽湖。
在鹽湖地區,常常可以看到環湖有一圈圈銀白色的鹽帶,宛若戴在鹽湖上的美麗項圈。這種自然現象,是鹽類物質自流域向鹽湖遷移的一個有力的證據。因為溶解於水體中的各種鹽類從流域向鹽湖的遷移過程中,水分逐漸蒸發,濃度不斷增大,一旦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就會產生沉澱作用。但是由於各種鹽類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呈現出一定的沉澱順序,從物質來源的上游到鹽湖之間,各種鹽類沉積物有明顯的環帶狀分布規律。例如在昆侖山北麓的一些鹽湖地區,靠近山區的地段為硼鹽帶,近湖地段為芒硝帶,湖內則沉積有食鹽和光鹵石。
鹽湖不僅可以形成於大陸,也可由海灣演變而成。浩瀚無垠的海洋,每升水中的平均含鹽量為35克。如果海灣因沿岸帶沙壩的逐漸發展、擴大而與海洋隔離,成為封閉狀態,兼之氣候乾燥炎熱,水體在強烈地蒸發作用下,鹽度將不斷增高,最後也會形成鹽湖,產生各種鹽類沉積。這種由海灣演變而成的鹽湖,稱為海成鹽湖。中國近代的鹽湖,均屬於大陸鹽湖。
⑶ 鹽湖與鹽類資源研究室(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
1.業務定位
主要從事鹽湖及鹽類礦產、鹽湖生物資源調查評價及開發利用,鹽湖記錄對全球變化響應等研究,研究領域涵蓋鹽湖礦產成礦規律、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鹽湖沉積與全球變化研究、鹽湖生態、鹽湖農業、鹽湖與健康、行星鹽科學和熱水資源研究等,致力於推動我國鉀、鋰、硼,以及銫、銣、溴、碘等鹽類資源勘查與產業化,帶動我國高原極端環境鹽生物與鹽湖農業等「大鹽湖產業鏈」的基礎研究走向應用。
2.發展方向
鉀鹽和鹽湖資源評價找礦、全球變化研究、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研究、鹽湖農業。
3.研究內容
(1)鹽類礦產的成礦規律和找礦預測與方法研究:以鹽科學為指導,開展鹽類的物化遙綜合方法研究,大力推廣和完善「油鉀兼探」方法;著重進行鉀、鋰、硼、碘、溴、銣和銫等國家急缺、重點或戰略礦產的成礦規律、找礦方向和方法研究。
(2)鹽類礦產分離提取理論與技術研究和綜合評價:對重點鹽湖和地下鹽礦與鹵水(含油田水)鹽類資源進行分離提取的物理化學機制、化工工藝和工程化關鍵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著重選擇藏北當雄錯實驗基地和柴達木西部南翼山地下鹵水(油田水)開展急缺和重點的鉀、鋰、硼、碘等鹽類提取的野外擴大實驗研究。
(3)鹽湖農業(含鹽土農業)調查和示範工程研究:對鹽湖及鹽鹼地分類調查,並相應開展鹽生生物種繁殖培育。通過調研、實驗和種群培育,著重開展生物質能源調研與實驗,建立重點鹽湖及周邊鹽鹼地(如柴達木察爾汗、察干諾爾等)鹽生生物質能源規模化示範工程。
(4)鹽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開展不同區帶鹽湖的長期科學觀測,建立我國鹽環境和鹽資源數據系統,為我國鹽環境保護、鹽資源管理開發和鹽科學提供最基礎的觀察實驗數據;結合鹽資源和鹽湖資源環境科學鑽探研究,開展我國新生代鹽環境變遷,中近期著重進行青藏高原新近紀—第四紀沉積序列研究和鹽沉積的氣候定量指標研究。
⑷ 中國察爾汗、羅布泊鹽湖鉀鹽礦發現史揭秘
宣之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我國青海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鉀鎂鹽礦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羅布泊羅北凹地鹵水鉀礦的發現史發表多年後[1],引起有關學者的興趣與關注。因此在中國找鉀進入第三次高潮時[鄭綿平院士等,「鉀鹽資源調查評價計劃項目」,2010;劉成林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國陸塊海相成鉀規律及預測研究」,2011],很有必要進行一次「中國鹽湖鉀礦發現史揭秘」,用以記錄和紀念鉀鹽礦產的勘查歷史。
一、青海察爾汗鉀鎂鹽礦發現簡史
1.敦格公路修築與察爾汗鉀礦的偶然發現
1955年前後,新中國為了開發大西北和鞏固西藏邊防,毛澤東主席曾下令整修原簡易青藏公路。在修通甘肅敦煌至青海格爾木路段時,由於條件限制,築路工人就地採食食鹽,偶然發現察爾汗鹽灘中部地段的食鹽有苦辣口感,為探明究竟而將食鹽送至西北地質局時在柴達木盆地找礦的632隊化驗,發現K+含量達0.4%。在中央工作的地質學家朱夏指出那裡可能有鉀鹽賦存。從此拉開了中國發現和開發察爾汗鉀鎂鹽礦的序幕[1]。
2.鹽湖科學考察隊與「中國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在找鉀中的作用[2]
1956年中科院鹽湖科學考察隊的組建與國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為中國察爾汗等地找鉀、硼礦制定了方向並提供了技術及政策保證。
1)化學家柳大綱任考察隊隊長、礦床學與鹽礦專家袁見齊為副隊長的考察隊在人才和技術上有了保證[4]。
2)袁見齊先生在1946年考察中國西北鹽礦資源後,發現青海茶卡鹽湖中存在鉀元素[5],著文(袁見齊,1946)提出在中國找鉀的思想,他是中國找鉀鹽礦床的奠基人[1]。柳大綱先生為爾後開發應用青海柴達木豐富鹽礦鉀、硼、鋰資源,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鹽湖化工、鹽湖化學專家,如高仕揚院士等[4]。
3)1957年中科院鹽湖調查隊受上級委託[2],派地質專業畢業生鄭綿平和化學系畢業生高仕揚與柳大綱一同第一次帶著找鉀、硼的任務進入柴達木盆地。當時敦格公路已經修通,察爾汗軍用機場也已使用,他們很順利入住在察爾汗鹽湖軍用機場。一天散步中,鄭綿平回憶發現了路邊有閃亮結晶鹽礦,經鑒定就是日後生產鉀肥的礦物光鹵石[2]。
他們和築路工人先後在察爾汗發現的為同一種光鹵石礦物,實屬偶然中的必然。為什麼?一是有公路可通入了;二是國家自上而下明確了找鉀、硼的任務,技術員受命前去考察,只要重視和用心,都會見到光鹵石。鄭綿平為察爾汗鉀礦調查寫了匯報總結,為以後青海格爾木地質隊勘探和鉀肥廠開發生產鉀肥和中科院鹽湖所開展地質、物化研究翻開了第一頁。
3.袁見齊先生「高山深盆陸相成鉀」模式的提出與意義[3]
袁見齊先生1975年曾在鉀鹽培訓班上發言中提到,1956年前後,當時認識鉀鹽發現都是海相成因的。因此,他自嘲說,1957年他對到察爾汗陸相地層找鉀並沒放在心上,所以柳大綱第一次隨鹽湖調查隊進入青海柴達木時,袁見齊先生沒有主動要求去,是他受國外海相成鉀的理論束縛阻礙了他的行為。他謙虛地說,察爾汗鉀鹽的發現倒是沒有思想框框的化學家柳大綱帶隊去發現的,這對他觸動很大。袁見齊先生敢於面對找鉀實踐成果,於次年(1958年)跟柳先生同去了察爾汗實地考察。面對中國陸相鹽湖的成鉀事實,經過多年與大家一致的潛心研究,提出了一個較為新穎的「高山深盆陸相成鉀模式」,為中國和世界在陸相地層中找鉀形成了重要理論依據,袁見齊先生的認識為以後中國找鉀理論做出了很大貢獻。
二、新疆羅布泊羅北凹地鹵水鉀礦發現簡史[1]
1.1995年前後的中國找鉀形勢
距1955年40年後的1995年,計劃經濟下的地質行業經受了體制改革轉型的大震盪,地質各行業一度冷落、大滑坡。雖然在1984年開展了柴達木盆地第二輪找鉀勘探和研究小高潮,也取得了鉀鹽資源由2×108t翻一番的目標,在柴達木盆地北部和西北部查明了昆特依等一批鹽湖鉀礦資源,以後就沒有進展。而中國40年來,人口劇增,農業土地的貧鉀趨勢加大,鉀鹽資源保證能力日漸不足。而此時,世界上又新發現了許多重大鉀鹽礦,鄰近中國的泰國、寮國、中亞地區,陸相的有以色列死海等。但中國貧鉀論與找鉀隊伍撤銷萎縮等使中國找鉀前景十分不樂觀。
2.中國第三代找鉀女地質專家王弭力思鉀、找鉀[4]
1)在完成柴達木盆地第二輪鹽湖找鉀的研究後,王弭力和同事們發現了眾多鉀鹽鹽湖,為什麼與它一山(阿爾金山)之隔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一直沒有找到較大的鉀鹽礦?當她注意到兩個盆地之間有聯系後,將找鉀研究目標鎖定在羅布泊羅北凹地。
2)羅布泊是一個巨大而怪異的湖泊,因為自古以來是著名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由於戰亂和人類生產生活與自然的不和諧,導致羅布泊綠洲消失,變成近代可怕的有「死亡之海」之稱的魔鬼地域,中科院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科學考察中被羅布泊無情吞噬,至今下落不明,留下恐怖、離奇的傳說。
3)19~20世紀眾多中外探險家、冒險家、科學家造訪塔里木盆地及羅布泊周圍地域,有過樓蘭古遺址重大考古發現和生物、環境及氣候等研究成果,也零星發現了土地中的富鉀特徵。在羅布泊地區外圍,新疆地礦局區調一隊(1989)及中國地質大學蔡克勤教授(1990)等帶隊先後在龜背山南、鐵礦灣、羅布泊東、大窪地等發現了4個小型石鹽鉀鹽礦床及礦化,以及鄯善地區中國第一個硝酸鹽型「小型」鹽湖鉀礦,成為後來在羅布泊取得找鉀突破這一華章而奏響的序曲。20世紀80~90年代初,中科院鹽湖研究所胡東生先生(1988)、地礦部遙感中心李廷琪(1987,1988,1991)等研究人員用先進航空遙感圖片解譯方法,與青海已知鹽湖鉀鹽影像進行對比,也指出羅布泊地區有成鉀找鉀希望。鄭綿平院士(1990)在羅布泊大耳朵湖地區進行了找鉀調查,研究指出羅布泊也有成鉀遠景。
4)王弭力叩開了沉睡萬年的羅布泊羅北凹地鉀鹽大門。1995年幾經周折,王弭力憑著科學家的找鉀經驗、眼光和為國為民找鉀的使命感,造訪多位德高望重的地質專家領導。王弭力的找鉀信心和決心感動著這些長輩式的專家領導,終於給10萬元經費,讓她去敲響中國第二個鹽湖鉀礦的大門。但領導擔心是有的,有去無回十分險惡的羅布泊,尤其是當時無名稱的羅北凹地更是無路可走,無水草生長,是個萬分乾涸的湖泊,是進入老年期的死亡之湖。
5)創新兩段式[碳酸鹽、硫酸鹽(鉀)]鈣芒硝成鉀儲鉀理論的意義。王弭力課題組進入無人踏進過的「羅北凹地」(由王弭力命名並沿用)後,遇到一個舊式三段式成鉀理論的挑戰。原因是,王弭力開始在地表考察時,見到最多的是剛到硫酸鹽第二階段的鈣芒硝、次石膏和石鹽。在如此巨量鈣芒硝沉積鹽湖中究竟能否有工業意義的鉀鹵水或固結鉀礦?有兩種可能,若按正常三段式[碳酸鹽、硫酸鹽、石鹽(鉀)]成鉀理論,是不會有形成大鉀礦的可能的,有的鉀鹽專家一開始就懷疑過,說再進一步找鉀希望不大。這和當年察爾汗陸相盆地發現鉀鹽線索時一樣,袁見齊教授也猶豫過——陸相能成鉀礦床嗎?但是袁見齊教授也是打破傳統海相成鉀理論框框,大膽調查總結察爾汗成鉀規律,終於創新提出中國陸相「高山深盆」成鉀模式和理論。科學家在尊重地質事實的前提下,及時創新地提出新的找鉀成鉀模式,找礦才有希望。
6)王弭力、劉成林等創新地提出了二段式成鉀理論,高山深盆遷移模式(Wang Mili,2005)、含水牆式成儲鉀模式(劉成林等,2006,2009)等終於在考察研究羅布泊羅北凹地鹵水鉀礦時被提出並應用,使中國「羅北凹地」找鉀工作轉為進一步深入礦床勘探,成功查明了羅北凹地為一個特大型普查儲量約2.5×108t 鹵水鉀礦(王弭力等,2001),另查明伴生雜鹵石礦層及巨大鈣芒硝礦和5000億元人民幣的硫酸鹽型鹵水鉀鹽礦。
7)王弭力課題組成員在1995~2005年前後,從資源考察到開發研究,10年的完整的科研成果資料,無私無償地貢獻給了當地政府和人民,使羅布泊羅北凹地鉀礦盡早轉化為一座大型的鉀鹽與鉀肥礦山企業。此時,中國無論是鉀鹽礦儲量還是礦山生產百萬噸優質硫酸鉀肥的產量又翻了一番。2009年羅布泊國投羅鉀公司鉀鹽礦山的建成使中國的鉀鹽鉀肥嚴峻形勢鬆了一口氣,鉀肥自給率從10%上升到30%左右。
縱觀中國鹽湖鉀礦的發現史,我們看到中國鉀鹽與鉀肥從無到有再到壯大的不平凡歷程,也許你會從中受益匪淺。我們注意到,劉成林(2009)在「盆地鉀鹽找礦評價示範工程」一文中指出,羅布泊找鉀突破,既離不開前人的資料積累,也與柴達木找鉀經驗和理論應用有關。然而,羅布泊鉀鹽礦床是一個有別於柴達木盆地鉀鹽的新型礦床,因此,突破傳統理論認識,研究和發展陸相成鉀理論,是羅布泊找鉀突破的關鍵所在。
目前,中國很多盆地含鹽系中已發現鉀鹽礦物或薄鉀礦層甚至小型鉀鹽礦床,然而,能否找到大型-超大型鉀鹽礦床、在盆地的什麼部位尋找等問題,目前仍然不清楚,這種狀況有點類似1995年以前羅布泊找鉀的情況。近年來,我們選擇庫車盆地開展新一輪找鉀工作,但庫車盆地與羅布泊地質情況相差較大,因此,在庫車盆地找鉀中,根據實際地質環境,提出了新的成鉀認識和找礦思路,也取得了一些初步進展(劉成林等,2008~2011)。
總之,鉀鹽調查與研究從柴達木盆地轉移到羅布泊,再轉移到庫車盆地,在礦區轉移與認識變遷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吸收國內外各種成鉀理論,借鑒各種找礦技術方法,使鉀鹽找礦工作不斷上新台階。
作者衷心希望中國鉀鹽、鉀肥事業在理論創新和開發中有序發展。
本文還有很多文獻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向各位相關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謝。
參考文獻
[1]宣之強.中國鹽湖鉀鹽50年回顧與展望.鹽湖研究[J],2000,8(1):58~62
[2]胡亞東,等.柳大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M].北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等,2004
[3]袁見齊.袁見齊教授鹽礦地質論文選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
[4]龐天舒.與樓蘭同在:尋找消失的羅布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⑸ 能譜測井、遙感、物探等綜合數據圖像處理技術在青海昆特依鹽湖鉀鹽勘查中的應用研究
李昌國張玉君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摘要 本文論述利用鉀鹽能譜測井資料、TM遙感信息、地震、重力、航磁等多種綜合教據進行數字圖像處理的技術研究,並應用於青海柴達木西北部昆特依鹽湖鉀鹽勘查。對能譜測井進行圖像處理屬國內首次。本工作研究了測井數據數字化、縱向配准,主分量分析,投影柱狀圖、地層對比圖等技術問題。通過多參數數據集的統計分析及多波段亮度特性統計分析。建立了固體氯化鉀異常標志,並通過多種圖像處理手段,對工作區內構造情況、鹽類物質來源及鉀鹽成礦預測進行了探討,提出昆特依盆地沉積各活動的中心曾有三次遷移的新認識。
1.概況
昆特依鹽湖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研究區面積約7000km2,坐標為:東經92°40′~93040′,北緯38°15′-39°20′。昆特依為現代鹽盆,呈菱形,是鉀鹽生成最有利的地區。
本文充分利用40年來在該地區積累的多種地學資料:測井-地面物探-航空物探-航天遙感,進行了綜合圖像處理,所用參數詳見下表。
張玉君地質勘查新方法研究論文集
綜合圖像處理工作除利用S600系統的豐富軟體資源外·還利用r本中心航空物探研究所研製的航空物探圖像處理軟體包(AGIPSP),此外還專門開發了若干個專為測井圖像處理用的功能軟體。
2.能譜測井資料圖像處理技術
首先對二十二個鑽孔的能譜測井曲線(總道、微分峰頂、左積分、右積分)進行了數字化,取數間隔為1mm,對應鑽孔實際深度為20cm。經過格式轉換、縱向配准及多種圖像處理後,對每個鑽孔形成圖像處理柱狀圖,最後形成投影柱狀圖、地層對比圖及古盆透視圖。處理流程詳見圖1。
3.遙感、物探綜合數據圖像處理技術
為進行數字圖像處理所形成的綜合數據集以航天遙感TM七個波段為主,還包括地震,重力和航磁。圖2為綜合數據圖像處理流程。
我們對二十多種地類的七個TM波段亮度進行了詳細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通過KL轉換,LAHE處理,立體陰影等多種有效的圖像處理及綜合分析,提取了構造信息圖,擬岩性分類圖和固體鉀鹽異常圖。
圖1能譜測井數據圖像處理流程
圖2綜合數據圖像處理流程
4.地質解譯結果及討論
4.1昆特依盆地沉積活動中心曾有三次遷移
對比具有反映不同深度的磁力、重力,地震、測井和遙感圖像,可以明顯看出,昆特依盆地的沉積活動中心自北向南,自南向北的三次變遷。最早的沉積活動中心位於西北部,經過東南方向的軌跡遷到西南部,西南部是第四紀鹽類的沉積中心,現代的沉積中心又遷回到北部。在遷移過程中。構造的升降運動形成地殼拉伸、壓縮、扭曲的動力環境,以致盆地兩側和中部的第三紀褶皺帶產生一系列的斷裂,這些斷裂是油氣水運移的良好通道,同時也控制著鹽湖的演化和發展。
4.2干濕交替的沉積環境
昆特依鹽湖是一個陸相碎屑和石鹽相間沉積的鹽湖。遙感和測井圖像顯示出碎屑主要來自北邊的阿爾金山。測井圖像從縱向顯示出其沉積韻律和旋迴,且橫向可對,深部以突發性洪流為主,上部以加積為主,鹽類沉積的發展趨勢是由薄變厚,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反映出由濕變乾的沉積環境。
4.3預測鉀鹽沉積地區
選擇最佳的TM1,4,7波段做合成圖像,它對不同礦化度水體展示出不同的色調,並可區分出正在沉積鉀鹽的高礦化度鹵水。利用主分量合成圖像和密度分割圖像,顯示全區固體鉀鹽沉積一目瞭然,其中有許多是已知的鉀鹽沉積區。
4.4鉀鹽物質來源尋本追源
通過研究表明,鉀鹽物質主要來源於油氣水和深部水。遙感圖像起到宏觀概括尋本追源的作用,顯示出鉀物質來源有下列幾種:
(1)泥火山;
(2)第三系褶皺斷裂帶油田水外泄及其徑跡,為地質解釋提供直接的證據;
(3)隱伏的穹隆或泥火山構造,這是圖像揭示的新的構造信息。
致謝在工作中得到了朱月娥、史鑒文、史殿林、楊星虹、馮榮貴、汪洋、徐起德、高永錦、靳風雲等同志的協助,特表謝意。
參考文獻
[1]青海省第一地質水文地質大隊.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昆特依鉀礦田地質普查報告.1989
[2]蔡克勤,趙德鈞.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昆特依鹽湖物質組分、沉積特徵及其形成條件研究.中國地質大學研究報告,1989
[3]楊謙.昆特依鹽湖的演化及成鉀條件的分析.格爾木市地質學會.1987
[4]張玉君.柴達木盆地中部地區以航放為主的多源地學信息的綜合圖像處理方法和應用研究.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研究報告.1989
原載《計算機在地學中的應用討論會論文摘要》,1991。
⑹ 茶卡鹽湖的構造
熱覺茶卡鹽湖位於西藏高原腹地,是一個現代鹽湖礦床,主要受龍木錯-雙湖縫合帶及其附近次一級深大斷裂的控制形成硫酸鹽型鹽湖。
熱覺茶卡湖盆地區出露地層包括晚二疊系熱覺茶卡組、早三疊系康魯組和康南組,侏羅系布曲組、雀莫錯組和索瓦組以及第四系沖洪積物,岩漿岩出露較少,主要岩性為礫岩、砂岩和碳酸鹽岩。本區經歷過板塊碰撞和新構造運動兩次重大構造事件,形成了一系列斷裂,構造格局復雜。地球化學研究表明:熱覺茶卡鹽湖礦床的鉀、鋰品位較好,已達到小型規模,有實際開采價值。
通過對沉積岩、河水、泉水和湖水的水化學分析表明鹽湖成礦物質具有多來源性;兩條河流和泉對熱覺茶卡鹽湖成鹽成礦起到重要控製作用;鹽湖的蒸發濃縮造成離子在湖中分布不均勻。另外,鍶同位素研究表明泉水中的鹽類物質可能來源於夏里組和索瓦組。
通過對熱覺茶卡地區區域地質,礦床地質,地球化學背景研究,筆者認為:熱覺茶卡地區的熱液活動使成鹽物質活化並運移至地表或近地表賦存,熱覺茶卡鹽湖形成以後,經熱水系統的水-岩相互作用、地表和近地表岩石風化淋濾,由流水攜至湖中,經過漫長的匯聚和湖水蒸發濃縮,形成熱覺茶卡鹽湖礦床。
⑺ 鹽湖股份深度研究報告
眾所周知的"鉀肥之王"鹽湖股份,在被暫停上市一年多後現在重整回歸了,恢復上市之後都大漲超300%了!鹽湖股份的復牌就已經吸引了市場上極大的關注,想請問它歸來了還是王者嗎?那我們今天就對此做個分析。
那麼在對鹽湖股份做分析之前,替大家整合了一份化工行業龍頭股名單,點擊就能領:寶藏資料:化工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1958年,一家從事氯化鉀與鋰鹽項目開發,生產及銷售的公司成立,它正是鹽湖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現有的鉀肥生產基地中,它的基地最大的,擁有青海察爾汗鹽湖采礦權,被業界稱作"鉀肥之王"。
2017-2019年三年沒有盈利,公司在2020年5月22日股票暫停上市。事實上,之前導致公司虧損的原因並不是指公司的鉀肥、鋰鹽業務,公司的化工以及金屬鎂等項目才是罪魁禍首。通告顯示,經過在破產重整之後,鹽湖股份重新把焦點放在化肥及鋰業兩大主業,經營穩定。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公司做得好的地方在哪裡~
亮點一:鹽湖資源豐富,鉀肥成本低
鉀是農作物生長必需三大元素之一,它極為重要,能有效提高作物產量,對作物穩產、高產作用明顯,所以說,施用適量鉀肥基本上是每種作物都需要的。鹽湖股份公司在國內鉀肥生產行業是龍頭企業,年產能500萬噸,佔全國產能64%。經歷多年的發展,具有出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另外,依託棒的的鉀肥資源與技術工藝,公司鉀肥成本在市場上是最少的,毛利率在70%的水平多年不變,
亮點二:公司鋰板塊成長可期
從A股市場看最大的風口之一是鋰電。礦石提鋰和鹽湖提鋰是比較常見的兩種提鋰工藝,雖然礦石提鋰工藝用的比較多,但比較發現,鹽湖中的鋰儲量大的多,並且損耗的能源少,成本低,工藝也不復雜。鹽湖提鋰的龍頭企業是鹽湖股份公司,以自身優勢為切入點,能夠藉助鉀肥的老鹵制備碳酸鋰。鋰鹽板塊可以為公司提高更多的效益。
然而受制於篇幅,有關鹽湖股份具體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都被我寫在這篇研報里了,點擊鏈接即可查看:【深度研報】鹽湖股份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2020年年中是一個轉折的,中,歐,美開始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各國也紛紛出台相應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鋰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上游核心原材料,因為新能源汽車的拉動,碳酸鋰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長,估計碳酸鋰售賣價格有望大幅上漲。作為鋰業龍頭鹽湖股份,公司碳酸鋰產能規模迅速擴張,業績處於上漲趨勢。
總的來講,我的想法是鹽湖股份在"鉀肥+碳酸鋰"的雙引擎下,公司將迅速發展。
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預測鹽湖股份未來行情,進入鏈接就可以查看,投顧幫你專業全面的診股,看下鹽湖股份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鹽湖股份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09-08,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⑻ 同位素在湖泊研究中的應用
1.湖泊水平衡的分布
正如Gat等(1968)指出的,一個湖泊的水平衡方程常常有多項未知參數,因此將附加條件作為計算這些未知參數值或者確認這些估計值是十分必要的。但像蒸發作用的影響和洪水內流、外流的速率或次表層的滲漏等,用常規水文學方法去估計這些參數特別困難。最近十多年來,開展了應用同位素的方法來研究湖泊中的這些課題。
水大量參與對大氣圈鹽分的轉移,對於建立平衡方程是一個很有用的附加示蹤器。特別是湖泊中的Cl-、Mg和Li的含量,能適當地保存下來。然而,當鹽分滲出量未知時,方法就將失敗。而通過測量湖中同位素組成的變化則可得到另一種有用的平衡方程。但是應注意,應用同位素對湖水平衡進行分析時,湖水混合均勻是先決條件,也就是說要基本上達到同位素均一化。
一般來說,應用同位素方法研究湖泊保存狀態要優於其他方法。例如,在內流影響的ΣiFin,i項的評價中,由於測量是在暴雨徑流和次層滲漏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這時水的鹽度顯然是變化的,因而也是未知的。但是δin,i值通常可以從這一區域內的水文-氣象結構中估計出來,情況最好時,區域性降水可用於代表所有內流淡水的同位素組成,所以Σi(δinFin)i可以簡化為一個單項的δinFin。
問題是關於蒸發影響的δE,提到這一點似需要引入大量的新的未知數(如、h、δa等)。實際上正如在上面所討論的,δE可以用理論方法評估出,不要求實測數據,甚至粗略地通過「典型蒸發系統」(如終磧湖、乾涸的水池,或者蒸發鍋等)實際測量同位素富集程度來確定。在實際使用中,還有一個簡單的蒸發連續采樣的問題,因為交換強度(和蒸氣)是隨風的強度和在水/空氣界面上的空氣動力學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的,它影響到實測湖面上的大氣參數(如濕度)的平均觀察值。為了解決這些問題,Fzur(1971)建議采樣流程可用一個空氣泵和通過一個風速計來測速。Welhan和Fritz(1977)則使用了蒸發鍋作為適當衡量這種交換影響程度的工具。
Zimmermann和Lewis(1979)通過水平衡和同位素平衡方程,以不同的參數值計算了蒸發作用的影響並估計出這一方法的精度。但他們有一個悲觀的看法,在測定Neusiedl湖蒸發作用的影響時,其總的誤差為±50%,在Kinneret湖誤差也有±30%~15%。不過這些估計可能過於保守,所以現在他們也感到同位素平衡的方法是相當可信賴的。Fontes等(1979)在對Titicaca湖的研究中,依據這一方法,得到了一個滲漏速率為7%的結果。
有人認為,在湖泊水平衡的研究中,應用氚的數據比用18O的數據更值得倡導,因為氚受有關綜合同位素富集系數的動力分餾因素的影響較小。但也有人認為,18O的動力項比氚更明確得多,最好使用18O的數據。這種爭論將如何統一,顯然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和資料積累,才能逐步得出明確的結論。
2.鹽湖的研究
鹽湖有兩種成因類型:一種是蒸發成因的,另一種是地下水將含鹽地層中的鹽分帶入到湖泊中形成的。前者水體相對富重同位素,水體的同位素組成與鹽分含量呈正相關變化;而後者水體的同位素組成變化與鹽分含量無關。
含鹽水體有潟湖、海岸水池及與海有關的鹽沼。Lloyd(1966)指出,海水蒸發的結果使得同位素富集達到一個有限值。其他學者在對鹽湖研究後進一步指出,當湖泊蒸發和富集更多鹽分時,湖水的δl將達到一個極大值後再減小。這是因為相對濕度影響的結果,δE值隨鹽分濃度的增加而連續增長,而後伴隨著水的活度系數和相應的飽和蒸氣壓作平行減少,其結果δl不是單調地趨向一個有限值,而是在一定富集階段後呈折轉趨勢,這時湖水將越來越少富集重同位素。這樣的鹽湖系統其特徵是水並不太富重同位素。Djibouti的Asal湖就是一個例子(Fontes等,1979)。
除極乾燥氣候外,蒸發作用將最終終止在環境溫度接近於鹵水飽和蒸氣壓的點上。由於同位素交換的結果將使潮濕大氣和鹵水之間逐漸趨於同位素平衡。
在許多海岸潟湖中,蒸發增加鹵水的濃縮有利於建立兩層流動狀態,然後這種狀態的鹵水再迴流到海洋中,Bardawil潟湖就是這樣的例子(Gat,1979)。但這種流動方式又限制了鹽度和重同位素兩者關系的建立。Aharon等(1977)在研究Eilat附近的Solar池時認為,甚至在鹽池被一個砂壩分開時,一種類似成層濃縮的內流外流方式也可以建立起來。
在許多鹽湖中普遍存在一種永久性的成層結構,甚至當單一的和混合的淺沼湖之間濃縮度差異足夠大,且底部水被加熱到沸騰溫度時,成層現象仍然可能殘存著。前面提到的Eilat的Solar池就是這樣的情況。這種永久性成層湖泊的深水團,其穩定同位素含量可以辨別水的成因。比如Aharon等(1977)就認為,Solar池是海水成因的,而Vanda湖的深部水卻是冰川溶融水成因的(Matsubaya等,1979)。在Jordan河谷的DeadSea(即死海)中,淺沼湖水的同位素組成(δ18O=+4.14‰±0.02‰,δD約0.0‰)與在Jordan河流體系中的一個終磧湖通過蒸發作用形成的水是一致的。這種同位素組成與混合湖沼的平均組成沒有明顯差別(Gat&Dansgaard,1972)。
班達湖是南極一個較大的鹽湖,周長約16.4km,最深達68m。1972年在該湖深64.6m處採集的水樣進行了化學組分和同位素組成分析。結果表明,該湖的含鹽度高於海水。湖水的δ18O值為-30‰~-31‰左右,與該區降水的同位素組成δD=-245‰、δ18O=-31‰一致。此外,湖泊中水溶硫酸鹽的δ34S為+15.0‰~+42.1‰,這樣高的δ34S值被認為是由於湖底的還原環境引起動力同位素分餾的結果。據推測,原始的δ34S值應該為+20‰,這與海水硫酸鹽的δ34S值基本相同。從上述可知,湖水來源於該地的降雪。綿撥邦彥(1985)還指出,這是由於在很早以前海水侵入到該區,後來由於地形變動而封閉,海水乾涸後,後由冰雪不斷溶融匯集,從而逐步形成現在的鹽湖。這類鹽湖的鹽分與湖水同位素組成各成體系,反映它們在成因上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終年被冰雪覆蓋的湖泊,由於升華作用引起物質丟失,這些湖水在冷凍過程中導致鹽度的升高。
3.研究古氣候
湖泊物質的同位素組成常常包含了環境變化的信息。換句話說,環境變化的信息將提供古氣候的資料,因此,環境物質的同位素可用於研究古氣候。但在進行古氣候研究時,必須嚴格掌握以下條件,諸如:湖泊中原始物質的來源是否單一,因為多源的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比例進入湖泊的混合物質常常可能模糊部分古氣候的信息;湖泊物質中原始同位素組成的保存狀態受後期擾動程度要小;不同時期的湖泊物質的保存必須具有連續性,不能存在間斷;定年的准確度要高。這樣,才有可能在古氣候的研究中取得成功。
應用湖泊物質的同位素組成研究古氣候的成功事例較多,鑒於本章篇幅的限制,不能一一列舉。請讀者參閱本書「環境同位素研究」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