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蘇格拉底式研究方法

蘇格拉底式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8 12:23:48

Ⅰ 「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方法」是什麼

歸納推理和普遍定義蘇格拉底對美德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的探討是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進行的,這種在問答中詰難對方,使對方陷入矛盾,從而逐漸修正意見,最終達到真理的方法被稱為「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方法」,也被稱為「辯證法」(dialectic一詞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對話」、「論辯」)。

Ⅱ 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是怎樣進行的這種提問方式是怎樣的

蘇格拉底式提問的原理如何?試看如下幾點:

▲如果可能,試著去理解一種見解或看法的根本基礎,並在以後的問題中遵循這些基礎有可能產生的涵義。(比如,「你的信念依據是什麼?你能更解釋自己的思想,讓我更好地理解你的觀點嗎?」)

▲一種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共同形成一個網路時,它才能完整地存在。因此,應該把所有的主張都當作引發更多思考的聯結點,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系。(比如,「如果你所說的屬實,那X或Y不也如此嗎?」)

▲所有的思想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你能詳細說明你所說的話,讓我更好地理解嗎?」)

▲所有的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問題時,也不要忘了它們會引發的其他問題。(比如,「要回答這個復雜問題,還需要回答哪些相關問題?」)

由上述可知,做一個蘇格拉底式的提問者,你才能卓有成效地對任何人和任何事提出問題,你才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展開並檢驗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也可以說,這是做學問必須具備的方法能力。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用「對話」(提問)進行教育活動。他用討論問題的方式與人交談,但不把結論直接教給別人,而是指出問題所在,並一步步引導人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方法被後人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或稱「產婆術」。

一位名叫歐諦德謨的青年,一心想當政治家,為幫助這位青年認清正義與非正義問題,蘇格拉底運用啟發式方法和這位青年進行了下面的對話(以下皆是蘇問,歐答):
問:虛偽應歸於哪一類?
答:應歸入非正義類。
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入哪一類?
答:非正義類。
問:如果一個將軍懲罰哪些極大地損害了其國家利益的敵人,並對他們加以奴役這能說是非正義嗎?
答:不能。
問:如果他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在作戰中欺騙了敵人,這種行為該怎麼看呢?
答:這當然正確,但我指的是欺騙朋友。
蘇格拉底:那好吧,我們就專門討論朋友間的問題。假如一位將軍所統帥的軍隊已經喪失了士氣,精神面臨崩潰,他欺騙自己士兵說援軍馬上就到,從而鼓舞起鬥志取得勝利,這種行為該如何理解?
答:應算是正義的。
問:如果一個孩子有病不肯吃葯,父親騙他說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結果治好了病,這種行為該屬於哪一類呢?
答:應屬於正義類。
蘇格拉底仍不罷休又問:如果一個人發了瘋,他的朋友怕他自殺,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這種偷盜行為是正義的嗎?
答:是,他們也應屬於這一類。
問:你不是認為朋友之間不能欺騙嗎?
歐諦德謨:請允許我收回我剛才說過的話。
從這一段生動的對話可以看出,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的特點是:抓住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矛盾,啟發誘導,層層分析,步步深入,最後導出正確的結論。

再例如:蘇格拉底與一個士兵討論「什麼是勇敢」時這樣提問
蘇:什麼是勇敢
兵:勇敢就是在情況變得艱難時能堅守陣地
蘇:但是,假如戰略要求撤退呢
兵:假如這樣的話,就不要使事情變得愚蠢。
蘇:那麼,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堅守陣地也不是撤退
兵:我猜是這樣,但是,我不知道
蘇:我也不知道。或許它正好可以開動你的腦筋。對此你還有什麼要說的
兵:是的,可以開動我的腦筋,這就是我要說的。
蘇: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嘗試地說,勇敢是在艱難困苦的時候的鎮定--正確的判斷
兵:對。

Ⅲ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思考」

蘇格拉底思考問題的方式是,碰到任何事物或問題,問一下「是什麼」或「為什麼」通過這種方式去一步一步探討事物和問題的本質。用蘇格拉底的方式去思考就是叫你多問「是什麼?」「為什麼?」用這種方式去思考人生目標,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德善。去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通法則,認識自己。如果想了解更多,可到網路搜詞條「蘇格拉底」。

Ⅳ 蘇格拉底方法是怎樣的

蘇格拉底與智者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傳授知識,只是與人對話。因為他承認自己一無所知,只能通過對話才能接近真理。承認自己無知,正是蘇格拉底的智慧所在。據說,德爾斐神廟祭司傳下神諭說,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自知沒有智慧的蘇格拉底為了驗證神諭,開始考查被人們稱作有智慧人的智慧。他先後與政治家、詩人和工匠交談。他發現政治家自以為是,實際上卻一無所知,「發現那些名氣最大的人恰恰最愚蠢」;他還發現「詩人寫詩並不憑智慧,而憑靈感」;最後,他又發現工匠「因為自己手藝好,就自以為在別的重大問題上也有智慧,這個缺點淹沒了他們的智慧」。蘇格拉底於是領悟到:別人沒有智慧但卻自以為有智慧,他承認自己沒有智慧,這正是他比別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

蘇格拉底式的無知是真誠的態度。它既不是欲擒故縱的圈套,也不是大智若愚的譏誚。沒有真誠的無知,便沒有對知識的真誠探索,無知的態度是實施蘇格拉底對話的關鍵環節。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一,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學習者,這樣便能使蘇格拉底在對話中只提出問題,卻不回答這些問題,把學習變成不斷探索新知識的主動過程。第二,承認自己無知的態度使對話者雙方處於同等的地位。蘇格拉底的對話不是教師的訓導,更不是智者的炫耀。他既不先預定一個原則,然後自圓其說地為之辯護;也不先想出一個答案,然後千方百計地把對方引向這個答案。當然,蘇格拉底式的無知只是一種態度,他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別人回答的反法包含著一定的見解,顯示出他的智慧。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把自己的見解和知識變成定論和信條,它們只是對話的催進劑。

蘇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親從事的「助產術」,兩者有這樣一些可比之處:蘇格拉底在對話時並不宣布問題的正確答案,正如助產士的任務是幫助產婦生育,她自己並不生育;對話者對自己既有成見的否定好比是臨產前的陣痛,這是每一個獲得真理的人必經的途徑;對話的結果是對話者在自己內心中發現真理,正如產婦從自己體內產生新的生命。

蘇格拉底方法讓對話者自己發現真理的結果,這反映了希臘人真理觀的一個特點。希臘文「真理」(a-letheia)一詞包含一個否定性前綴「不」和動詞詞根「被蒙蔽」。據考證,巴門尼德在首次使用「真理」一詞時,已經表達出「除蔽」之意。蘇格拉底方法所朝向的真理也有這種意義。他認為,每個人的靈魂都蘊涵著真理,但人們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見和謬誤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潔的作用在於清除蒙蔽,但不製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會顯露在心靈之中,無須別人越俎代皰地教導什麼是真理。

Ⅳ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問題

◆何謂「蘇格拉底式智慧」◆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女祭司傳下神諭說,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得知後,心中大惑不解。他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智慧,可神又說他是人間最聰明的人。這是怎麼回事呢?蘇格拉底想:如果能找出一個比自己更聰明的人,就可以到神那兒去提出異議了。於是他遍訪以聰明著稱的人物,包括政治家、詩人和能工巧匠。訪問的結果使蘇格拉底得出結論:那些以聰明著稱的人,自以為聰明,其實並不真聰明。比較起來他覺得自己還是比他們聰明一些。他們不聰明卻自以為聰明,他本人雖不聰明卻也不自以為聰明。所以神諭是對的。蘇格拉底在「最後的申辯」中告誡人們:只有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那個神諭啟示於人們的是,人的智慧沒有多少價值,或根本沒有價值。神所針對的並不只是他本人,神諭對人們所說的實際上是:「人們哪!像蘇格拉底那樣的人,發現自己的智慧真正說來毫無價值,那就是你們中最有智慧的人了。」 [1] 坦誠地承認自己無知,這便是「蘇格拉底式智慧」。
■■「蘇格拉底式智慧」並非只代表蘇格拉底個人的坦誠和謙遜,它代表著古希臘人對人的局限性的體認和對終極實在的敬畏。終極實在(ultimate reality,也譯作「終極實體」)是人類生存所絕對依賴的、具有絕對主體性的、包蘊萬有的無限實在。「在宗教意識中,終極實體意味著一個人所能認識到的最富有理解性的源泉和必然性。它是人們所能認識到的最高價值,並構成人們賴以生活的支柱和動力」。 [2] 「終極實在」也就是「最可信的和最深刻的」實在。[3] 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包括眾神和人類在內的大自然(或宇宙)就是終極實在。在古希臘時期,「普通人民信神之心極其虔誠」[4] ,實質上,神就是終極實在的超驗層面。
■■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牆上刻著「認識你自己」幾個字。在蘇格拉底看來,「認識你自己」就是「知道什麼事對於自己合適,並且能夠分辨,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而且由於做自己所懂得的事就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繁榮昌盛,不做自己所不懂的事就不至於犯錯誤,從而避免禍患。」[5] 可見,「認識自己」包括體認人類的局限性或有限性。蘇格拉底「勸人不必去探究神明是怎樣操縱每一個天體的:他認為這些都是人所不能發現的,並且認為,那些求神喜歡的人不應該去探究神所不願意顯明的事情。…… 那些膽敢探究這些事情的人,… 都有喪失神志的危險,……」[6] 在蘇格拉底看來,萬物的「秩序井然」證明了神明的存在,神明「能夠同時看到一切的事情,同時聽到一切的事情,同時存在於各處,而且關懷萬有。」神明就是「可以隨意指揮宇宙間的一切」的「充滿宇宙的理智。」人類的智慧應體現為對神明的敬畏,依蘇格拉底之見,「人生中最聰明的時期就是他們最敬畏神的時候。」[7] 敬畏神明就是對超越於人類之上的秩序和力量的敬畏,此乃「蘇格拉底式智慧」的精髓。蘇格拉底教導人們:「理性不應該首先沉思宇宙和自然的運轉,而應該沉思我們的道德觀念,從而讓自己過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知道真正的自我」[8] 。現代人反其道而行之,即,只重視自然知識和技術,不重視道德。在聰明的現代人看來,古希臘人對超越於人類之上的秩序和力量的敬畏是出於迷信的愚蠢。實際上,這是人類應有的偉大智慧,盡管古希臘人的信仰確實包含種種迷信成分。
■■西方中世紀人仍保持著「蘇格拉底式智慧」,這種智慧就包含在基督教信仰之中。中世紀人走出了古希臘的自然神論,走進了「高級宗教」的一神論。在基督教的一神論信仰中,自然不再是終極實在,上帝才是終極實在,自然和人都只是上帝的創造物。新柏拉圖主義認為,上帝「是無限的和不可思議的、無名的、高於整個存在的,是存在和理性的根源,存在和理性直到上帝創造了它們時,它們才存在。」至此,古希臘人對世界(自然)的敬畏轉變為中世紀人對上帝的敬畏。在基督教傳統中,謙卑是極重要的美德,驕傲則是一種罪惡。人類可以享用上帝所賜予人類的一切,即大自然中的一切,但人類決不可探究上帝創造世界的奧秘。「在聖經傳統里,惡等同於知識,更確切地說,等同於人類想與造物主並駕齊驅的普羅米修斯式的慾望」。實際上,基督教將「蘇格拉底式智慧」推到了極端,並使人類對自然的敬畏採取了異化形式。

Ⅵ 請問:蘇格拉底法是什麼如何解釋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家屬後,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隻雞,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Socrates, 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的父親是石匠和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署,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他從個別抽象出普遍的東西,採取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譏諷」即通過不斷追問,使對方自相矛盾,承認對此問題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拋棄謬見,找到正確、普遍的東西,即幫助真理問世;「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規律;「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到一般中去。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乾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精於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三十僭主的統治取代了民主政體。」三十僭主的頭目克利提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據說,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蘇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帶領四個人去逮捕一個富人,要霸佔他的財產。蘇格拉底拒不從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於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開譴責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惱怒地把他叫去,不準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說:「你小心點,不要叫我們不得不再減少羊群中的一隻羊。」蘇格拉底對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舊我行我素。

後來,「三十僭王」的統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權。有人控告他與克利提阿斯關系密切,反對民主政治,用邪說毒害青年。蘇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獄。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對被告叛決以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於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其一。蘇格拉底藉此機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自稱無罪,認為自己的言行不僅無罪可言,而且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監獄關押期間,他的朋友們拚命勸他逃走,並買通了獄卒,制定了越獄計劃,但他寧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就這樣,這位70歲的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名言警句錄

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

神靈為自己保留了那對於最為重要的東西的認識

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

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美是難的

德性就是知識 或:美德即知識,愚昧是罪惡之源

無知即罪惡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為什麼是那麼無知。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如果把世上每一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願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份。

男人活著全靠健忘,女人活著全靠牢記。

唯有理智最為可貴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並沒有智慧,不論大的還是小的都沒有。

教育是把我們的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訴人們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

要想向我學知識,你必須先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就像你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一樣。

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裡,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

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無知,我知我無知。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 或:一種未經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

告訴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笑容,我們還需要什麼呢!

我去死,你們去活,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處走動,沒有做別的,只是要求你們,不分老少,不要只顧你們的肉體,而要保護你們的靈魂。

對哲學家來說,死是最後的自我實現。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打開了通向真正知識的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於實現了光明的天國的視覺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麼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懶!

人可以犯錯,但是不可犯同一個錯。

在你發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僅給你帶來幸福,不好的婚姻則可使你成為一位哲學家。

沒有人因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確實的實驗都說明,任何一種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純水而減輕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想起來,我還欠某人一隻雄雞未還。

蘇格拉底具有朴實的語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體和神聖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談闊論,到處向人們提出一些問題,例如,什麼是虔誠?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美德?什麼是勇氣?什麼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麼?你有什麼知識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關於統治你學會了什麼?你是不是教師?在教育無知的人之前你怎樣征服自己的無知?等等。這樣提問題的目的,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蘇格拉底自己呢,他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我象一隻獵犬一樣追尋真理的足跡。」為了追求真理,蘇格拉底不顧自己的利益、職業和家庭,他是個哲學的殉道者。他曾自問:什麼是哲學?他自答: 「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之死

西方文明源於古希臘文明,這是一個星羅棋布於地中海地域的繁榮的希臘世界。古希臘精神,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自由。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或民族匍匐在暴君專制的淫威下惶恐不安之時,古希臘人已經走上了自主自治因而自由的道路。他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愛琴海周圍,好似那中天歌唱的小鳥。古希臘文明的一個精品,是以萬神之王宙斯的女兒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並尊其為城市保護神的雅典城邦。關於雅典城邦的故事記載,可謂是汗牛充棟。在雅典城建立後的數百年間,這座以智慧、勇敢和民主體制著稱的城邦經歷了無數的刀兵和天災,卻在智慧女神和說理女神的蔭護下,始終屹立不倒。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卻開始走向了衰落了,而且是從精神上被徹底打敗了,對手是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一位被稱為「西方孔子」的哲人----蘇格拉底,因為一場審判。

在雅典的荒煙蔓草里彷彿游盪著一個光輝的身影,蘇格拉底,這個不死的靈魂在永不疲憊地捎帶著神的聖諭,不住地向來去匆匆的人們發送著理性的光環。他是一個出身於雅典中產之家的公民,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婆。他出生在希波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刻,成長在伯里克利的盛世,當時正值智者從全希臘各地雲集雅典,給民主制度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論辯的新風尚的時期。年輕的蘇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羅泰哥拉和普羅第柯等人求教,討論各種重要的社會人事和哲學的問題。他以一種對哲學的嶄新理解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紀元,通過他的教誨產生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產生了犬儒派等新學派,並通過他們一直影響到希臘化羅馬時代。他貌不出眾,但言談話語富有魅力,他在辯論之中度過了一生,並向青年們教授哲學,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兩項:不敬城邦所敬的諸神而引進了新神,並敗壞了青年,結果被判刑。朋友們打算營救他逃離雅典,但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必須遵守雅典的法律,因為他和國家之間有神聖的契約,他不能違背。蘇格拉底認為雖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從它們,但是如果你違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須服從懲罰。蘇格拉底就正是絲毫不差地這樣做的,他感到有一種服從城邦的合法權威和城邦法律的義務,所以他十分自覺地接受了死刑,在臨終前仍同朋友們討論哲學問題。在時間到來時,他安詳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學報答了祖國城邦,終年69歲。在蘇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捨身取義的偉大哲人,另一方則是以民主自由為標榜、被視為民主政治源頭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誰善誰惡,不那麼涇渭分明,感情上的取捨則成為一種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劇色彩愈加彰顯。

蘇格拉底的哲學是同他的生活實踐融為一體的,而他個人的命運同雅典的命運是不可分的。他為了祖國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國則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貢獻,成全了他的哲學。蘇格拉底沒有絲毫的激憤、畏懼或是悲哀,而是依舊用他智慧的語調誠摯地奉勸著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還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給他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可以說是城邦真正的保護神。在此神靈的保護下,古希臘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們一致制定的協議,應該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協力,使城邦強大無比,嚴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強大的根本保證,他的價值遠遠高於個人的生命。

蘇格拉底還認為,法律同城邦一樣,都來源於神,是神定的原則。法律最初體現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規律,它純粹是一種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後來城邦頒布的法律稱為人定法。雖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樣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變性,但是,由於人定法來源於自然法,人們接受和服從人定法的指導就意味著人們接受和服從自然法的約束,也就是服從神的意志。一個城邦的理想狀態必須是人人從內心守法的狀態,這既是蘇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後慷慨以身殉法的內在動力。

蘇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處死刑之時仍大談「遵道德、重公義、法律至寶、法制為貴」,認為人生價值莫過於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蘇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識到道德理想的力量,並自覺、自願去實現它,即使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個悲劇,悲劇在於沖突雙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調和。於是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軀托負起這個偉大的沖突,托負起自由人格的責任與使命。對蘇格拉底而言,他的事業就是他的精神,自覺,自願,自律從而自由的精神,通過他得到了光大。

蘇格拉底熱愛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許最神聖的理想有絲毫的被褻瀆,因此,他毅然選擇死亡。他並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靈魂,他相信神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萬事萬物都是神有意識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沒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對他的召喚,他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也許人們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頑固,執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內心世界的人,才會為他的智慧與忠誠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並一直緊緊關注著的眾人未曾察覺的美德,忠誠的是於他自己熱愛的城邦,於他一生遵從的法律,於他永恆不變的理想追求。

《申辯篇》描繪了一幅明晰的圖畫:一個非常自信的人,頭腦高超而不介意於世俗的成敗,相信自己是為一個神聖的聲音所引導,並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確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似乎沒有任何疑問,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的確是宣稱自己被神論或者命運之神所引導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稱之為良心的聲音,還是那對蘇格拉底來說乃是一個真正的聲音,我們就無從知道了。

在哲學之前,荷馬史詩是希臘最膾炙人口流傳最廣的文化思想寶庫。它把英雄故事和富於人情味的諸神的活動交織一起,表現了希臘人的生活想像和世界觀。實際上希臘的神靈多數來自西亞各國和埃及,希臘人從他們那裡接受過來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變,組織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畫卷之中。而大約和哲學出現的同時流行於希臘各地的奧爾菲神話傳說和宗教教義,更以其靈魂轉世與凈化的基本思想,給畢達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蘇格拉底、柏拉圖以極其深刻巨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的學說的確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他結論說:「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復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或者全無價值的,神並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僅僅是用我的名字作為說明,像是在說,人們啊,惟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無知而自豪,並認為人人都應承認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個使者,任務就是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貫穿這些討論的主題就是引導人們認識:在這些對於人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其實人是非常無知的,因此人們需要通過批判的研討去尋求什麼是真正的正義和善,達到改造靈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還把自己比作一隻牛虻,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神把他賜給雅典的目的,是要用這只牛虻來刺激這個國家,因為雅典好象一匹駿馬,但由於肥大懶惰變得遲鈍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隻牛虻緊緊地叮著它,隨時隨地責備它、勸說它,使它能從昏睡中驚醒而煥發出精神。蘇格拉底把批評雅典看作神給他的神聖使命,這種使命感和由此而來的思考探索,便成為他生活與哲學實踐的宗旨。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會使許多人十分惱怒,要踩死這只牛虻,但神給自己的使命不可違,故冒死不辭。

蘇格拉底確實主張了一個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這個宇宙理性神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追求—-真正的善—-的終極根據,人能有知識,是因為人得到了神的特別關愛,被賦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靈魂,有了愛智的心靈和理智。但是人應當明白,你所具有的那點靈魂同神的智慧是無法比擬的。所以這個新的理性神的觀念和關於人當「自知無知」的教導,就成了激發和推動人追求真知與批判不真不善、偽真偽善的強大力量。

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最高的存在本體就是神,就是善,他的這個說法也是來自蘇格拉底的。神的觀念一直是希臘哲學的起源地和歸宿,而希臘哲學在其發展中也不斷改變和凈化了人們原先的神觀念,兩方面是彼此互動的。作為一位最具原創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從敬畏神吸取了他變革哲學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隻牛虻,一個肩負著神的使命助人從善愛智的使者。這是他對神的敬畏虔誠,也是他對人的熱愛鞭策。只有聯繫到他的神觀念,我們才能認識他所主張的「自知無知」命題的深刻含義。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義深遠的事件,彷彿一則寓言,一個謎。他策劃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場浩大的審判,以法律正義的名義判處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燼,凝成一個死亡之謎,給後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學科的「歌德巴赫猜想」。蘇格拉底好像在為自己申辯,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覓求真理,他的死彷彿是道德與法律的合謀。

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這是因為他們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並不是靠軍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過理性,對人的生命作透徹的了解,從而引導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雅典城並沒有因為處死蘇格拉底而重煥輝煌,也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那些法官們在審判後的心路歷程。我想,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沒辦法面對和說服自己的良知了,他們的靈魂,將籠罩在那位老人孤獨而頑強的身影下。蘇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裡去了。「哪一條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們越走越遠,但是誰都無法從他們心中抹去這個雖然虛幻的名字――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哲學的聖徒和殉道者,至今,沒有哪位哲學家像他那樣痴迷於過一種正義的生活。他把一個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來,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獲得啟發,體認人生總是會面臨各種遭遇,會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對不義時,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關注的重點由外在轉向內在。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做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他為希臘哲學注入了強心劑,激起了無比洶涌澎湃的浪濤,餘波甚至綿延至今。

蘇格拉底的法律意識的確值得我們感動,曾經看過英國學者哈特的一些書籍,他把守法的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出於自願去接受和維護法律,並以法律規則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導,一種是通過觀察或實踐發現如果不遵守法律可能會受到懲罰,因而被迫服從法律。顯然,持有前一種動機的人守法心態很堅決,即使面臨困難或誘惑也會戰勝之,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價。而持有後一種動機的人,如果眼前能獲得的非法利益遠大於以後可能遭受的懲罰,他就會鋌而走險去違反法律。

我們不難發現,多數中國人的守法動機屬於第二種。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無需責怪中國人的素質低下,因為這是由我們的傳統法律文化和歷史造成的。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法律沒有權威可言,有權威的是執掌法律的人。人們絕不敢天真地認為只要自己遵守法律就會一生平安。因此,在中國百姓的心中,法律也就不可能成為他們的行為規范,也就不可能形成哈特所說的第一種守法動機。中國人的很多法律心理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釋,例如中國人認為法不責眾,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很多人都違法,我跟著違法,肯定不會受懲罰,但他不認為自己違法是錯事。中國人也不把遵守法律看成是一件很光榮和很高尚的事,反而認為會鑽法律的空子是聰明的表現。遇到訟案,就會有人通過私人關系尋求法官的幫助,希望贏得有利於自己的判決,而不是把自己的命運寄希望於法律的公正。所以在今天把「守法」作為我國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提出來,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能夠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才能增強民眾的守法意識,這將更加有利於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國加入WTO而帶來的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法律制度也越來越健全,公民的法律意識愈來愈增強,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對外交往更需要遵循法治的原則等觀念愈來愈深入人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應當抓住機遇,通過一系列扎扎實實的工作,使守法切實成為人民社會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則。
兩個蘇格拉底
一:希臘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出身於雅典城不遠的一個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經自幼隨父學藝,後來,當過兵,曾經三次參戰。大約在40歲左右蘇格拉底出了名,並進人五百人會議。大約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因「不敬國家所奉的神,並且宣傳其他的新神,敗壞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監期間,他的朋友買通了獄卒,勸他逃走,但他決心服從國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後來在獄中服毒受死終年7O歲。

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響卻非常巨大。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們的生存和毀滅,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瀆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論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倡導「知德合一」學說,他認為正確的行為來自正確的思想,美德基於知識,源於知識,沒有知識便不能為善,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他認為,從懷疑自己的知識開始的自我認識是認識美德的來源。他常常愛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認識的同時,他卻否定感性認識的作用。蘇格拉底在研究學問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過問答的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他產生新思想。他善於從個別的東西中抽象出普遍的東西,他這種應用辯證方法證明真理的方法是具體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對歐洲的思想史有著極大的影響。在政治上,蘇格拉底主張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由經過訓練,有知識有才乾的人來管理,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

Ⅶ 蘇格拉底研究哲學的方式是怎樣的

蘇格拉底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特別喜歡問別人問題。但在當時的背景下,他的這個習慣卻沒能給他帶來好運。

蘇格拉底生活在雅典城邦的黃金時代和鼎盛時期,當時雅典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之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蘇格拉底開始了他在哲學領域的遨遊。

他並沒有局限於前人的知識,也不滿足於自己目前所學,而是整日思考和探索,以求在新的領域有所突破。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們,大多數都是用自然的方法探尋外部事物的發展和性質,尋找物質可測的規律和構成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一種外向度的探索方式,關注點都在外界。而蘇格拉底則不同,他把關注點從花草樹木和碎石繁星轉向了人——對內的探討,對人的心靈世界的探索。

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在評價蘇格拉底時曾說:「蘇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了人間。」意思就是,蘇格拉底把哲學研究的重心從自然界轉向了人的世界。

因為蘇格拉底的關注點在人的世界,因此他需要四處探訪,和不同的人交流以求索人的心靈,他解釋一切的臆想和假設,質疑一切信條。蘇格拉底的性格較為怪異,他總是在天亮前就起床,匆匆忙忙地吃些浸了酒的麵包,穿上長袍,披件粗布斗篷便出門了。

蘇格拉底出門干什麼去呢?是找人提問去,或者說與人辯論。他經常在商店、寺廟、公共浴室或者隨便一個街口便與人辯論起來。他提問的方式和常人不太一樣,我們常人見面一般都會問「最近還好嗎?」或者類似「你吃了嗎?」這樣的問題。但蘇格拉底卻問一些大而空泛的問題,而且專門挑別人的漏洞來問問題,通常讓人下不來台。蘇格拉底在街頭可能會隨便抓到一個人就問:「你認為什麼是正義?」當對方回答不上來的時候,蘇格拉底還會繼續追問,直到對方崩潰他才收手。

在與人來來回回的問答中,蘇格拉底探索著人的世界和心靈問題。這種談話方式,也被人稱作是「蘇格拉底的方法」。他與人討論時,先裝作自己不懂,表現出一種謙虛的態度向對方提問,等對方回答後他再繼續反問對方,揭露出對方回答中的漏洞,直到對方開始懷疑自己之前的說法,而後蘇格拉底便引導對方到自己認為是對的那個層面,這種不斷引導對方思考的談話方法就叫「思想的助產術」。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助產婆,他認為母親是幫別人的身體助產,而自己是幫別人的思想「助產」,自己的任務就是充當智慧的「助產士」。

總的來說,蘇格拉底在向人講授哲學和與人探討道德的時候,雖然談吐優雅、性情溫和,時不時還充滿幽默感,但他提問的方法和最後得到的效果卻是令人不愉快的,他的追問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式,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Ⅷ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提問

蘇格拉底式提問:

1、在談話進行中,蘇格拉底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

2、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

蘇格拉底式提問的三步:

1、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

2、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

3、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

蘇格拉底自比產婆,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8)蘇格拉底式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蘇格拉底軼事:

一天,蘇格拉底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收獲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鍾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瞭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為他們惋惜。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格拉底式對話

Ⅸ 什麼是 "蘇格拉底" 法則

蘇格拉底和人討論有關問題時,常用詰問法,又稱蘇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這種方法有下列的幾種特點:……懷疑的,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由懷疑而引出問題,這不是表示蘇格拉底傲慢自大,或自命為智者;事實上恰好相反,蘇氏本是非常謙虛的。他常說:「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個愛智的人。」此外,蘇氏所謂「懷疑」是研究學問和討論問題的方法,別於古代希臘懷疑論者之所謂的「懷疑」;前者以懷疑為方法,作為探求真知的手段;後者以懷疑為目的,始於懷疑,而終於懷疑,結果則毫無所得。……是談話方式的,這是詰問法的第二特點。在討論時,採用談話的方法,以辯論為技術,而尋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確定義。其真理的發現,是在討論和問答法中進行,所以有人叫這種方法為「產婆法」,為知識接生的藝術(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為知識原存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

Ⅹ 什麼是蘇格拉底法則

蘇格拉底(Σωκρ�0�4τη�0�9;英譯: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 Socrates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法則::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他母親是產婆,他藉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產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產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後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辯論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象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幫助新的生命誕生。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閱讀全文

與蘇格拉底式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瓷磚魚池漏水最簡單的補漏方法 瀏覽:14
智能化方法如何幫助開發軟體 瀏覽:360
卷閘門的開關安裝方法 瀏覽:793
汽車紐扣電池的安裝方法 瀏覽:890
鬥地主快速學會的方法 瀏覽:877
鋼梁安裝方法如何做撓度實驗 瀏覽:226
砂礫壓實度檢測方法 瀏覽:898
黑底白字解決方法 瀏覽:741
杭州電腦數據恢復方法 瀏覽:491
皮沙發的異味處理方法視頻 瀏覽:626
快速緩解頭痛的6個方法圖片 瀏覽:662
清除體內的氣有哪些方法 瀏覽:415
老人如何減肥的最好方法 瀏覽:886
面部神經痛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611
無錫哪裡有臭氧注射治療方法 瀏覽:358
如何預防溺水的方法有多少種 瀏覽:675
dds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489
自動血糖儀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30
如何不用手指指人的三個方法 瀏覽:54
沉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