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溝通過程中的存在的障礙分析
知識水平較大的偏差、編碼與解碼過程的誤差、思維方式較大的不同,甚至人生觀價值觀等哲學觀念或信仰的偏差,環境和他人影響,主體或受體不恰當的細節暗示,第一印象的錯誤印象,信任等都會影響溝通,產生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治療方法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一般可採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觀。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 2.學會愛別人。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
表演型人格障礙 治療方法
對這類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 (2)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 (3)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 2.克服人際交往障礙。迴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 依賴型人格障礙 治療方法
對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1.習慣糾正法。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白作決定的。 2.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那麼依賴行為也可能復發。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加以矯正。治依賴型人格障礙。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 第二步,重建勇氣。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治療方法
對那些由於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實施認知領悟療法有一定療效。施治者可幫助患者提高認識,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的危害,培養患者的責任感,使他們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使他們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努力 增強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這些措施對減少患者的反社會行為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對情節特別惡劣、屢教不改的患者,可採用行為治療中的厭惡療法。後根據其行為矯正的實際表現,放寬限制,逐步恢復其正常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 偏執型人格障礙 治療方法
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應採用心理治療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執、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認知提高法。由於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與他們建立信任關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向他們全面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一正確、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願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這是進一步進行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
2.交友訓練法。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
(1)真誠相見,以誠交心。(2)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則」。
3.自我療法。具有偏執型人格的人喜歡走極端,這與其頭腦里的非理性觀念相關聯。4.敵意糾正訓練法。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採取以下訓練方法,有助於克服敵意對抗心理。
分裂樣人格障礙 治療方法
對分裂樣人格障礙的治療目標是要糾正孤獨離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社交訓練法。旨在糾正孤獨不合群性,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提高認知能力,懂得孤獨不合群、嚴重內向的危害,自覺投入心理訓練。 (2)制定社交訓練評分表。(3)評分計算和獎勵措施。。
(4)訓練內客和目標:訓練內容從簡到繁,從易到難。
2.興趣培養法。興趣是指積極探究某種事物而給予優先注意的認識傾向,並具有嚮往的良好情感。因此興趣培養有助於克服興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1)提高認知。(2)社會實踐。(3)參加興趣小組活動。 攻擊型人格障礙 治療方法
對攻擊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展青春期有關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外部的變化和心理的變化。
2.開展多種形式的業余文藝、體育活動,讓青春期男孩體內的內在能量尋找一個正常的釋放渠道。
3.進行深入細致的心理訪談,使其正確對待挫折。
(1)培養必要的涵養。(2)升華作用。 (3)補償作用。(4)積極的表同作用。 4.運用行為治療的系統脫敏技術,幫助患者克服行為的沖動性。
⑶ 如何論證心裡障礙
一個人由於缺乏成功的經驗,缺乏客觀的期望和評價,消極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惡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導致了自卑心理的產生。這種心理常表現為抑鬱、悲觀、孤僻。如果任其發展,便會成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難以改變, 嚴重影響人的社會交往,抑制人的能力發展。那麼如何來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在交往過程 中,你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心情也會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不斷提高對自我的評價,對自己作全面正確 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長處,多想想成功的經歷,並且不斷進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勵:「我一定會成功的」,「人家能乾的,我也能幹是,也不比他們差」等等,經過一段時間鍛煉,自卑心理會被逐步克服。
最後,要想辦法不斷增加自己成功的體驗,尋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試點,努力獲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動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後再照此辦理,獲取一次次的成功,隨著成功體驗的積累,你的自卑心理就會被自信所取代。
當今社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群體人生觀、教育觀、家庭觀等觀念的轉變,使小學生面臨著更多更重的心理負荷,若不能及時的疏導與調節,就容易使他們產生心理障礙,對其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以及社會、家庭帶來不良的後果。
家庭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很大,根據對我市青少年的心理狀況調查和進行集體或個別心理輔導時,發現一些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來源於家庭的不良教育,幫助他們克服、矯治這些心理障礙,必須依賴於家庭教育方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廣大家長目前深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材料。因此,我們組織編寫了這本《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與家教策略》,就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論述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與具體方法,為家長提供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議,以期能提高小學生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水平與質量,使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中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國和我區研究、總結出可供參考的成果還不很多,我們選輯、編寫這本《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與家教策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讀物,尚缺乏經驗,書中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歡迎在使用過程中批評指正。
⑷ 英語聽力障礙分析
聽力是外語學習的五個技能之一,是外語學習的基礎。1996年我校181人參加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招 生的英語聽力測試,其中六十分以上106人,占參考人數的58.6%。現狀表明: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聽的 能力大大低於該學科的其它能力。因此,對中學英語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障礙,決定對策就顯得十分必 要。
聽力理解能力是語言多種能力的綜合反應,目前學生在聽力學習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語音的辨別能力低。要想聽懂一般語言材料,盡多地聽懂其中每一個詞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部分學 生對英語標准發音掌握不好,或者他們自身的英語發音與標准發音差距甚大。在聽的過程中,往往分辨不出聽 到的是哪個詞或者分不清詞與詞的界線。有時即使聽到了已經學過的詞時,也會誤聽為其它詞而作出錯誤判斷 ,在理解上步入岐途。
(2)語流的連貫能力弱。有時候學生對平時能正確發音的單詞在句中聽到時也不能正確分辨,從而影響 對全局的理解。這是因為學生缺乏一種連貫的語流。詞在句中朗讀時的弱讀、重讀、連讀、語氣的變化、語調 的升降都會導致在連貫語流中語音的發音變化。例如:The teacher told us that we could have been succ essful if we had been careful because the experiment wasn't difficult.一句中,us〔�s〕,that〔 ��t〕,have〔h�v〕,had〔h�d〕和because〔bi、k�z〕都應弱讀。由於這些詞的弱讀,導致了 語流中的一些語音變化。學生若缺乏連貫的語流能力,那麼在聽時就會對全句的意思產生誤解。
(3)詞義的語境判斷差。大多數單詞在字典上有多種釋義,而不同的詞義取決於該詞的不同語境。對一 個詞的確切詞義判斷應根據上下文來決定。例如:She was fast asleep.(她在酣睡。)She ran fast.(她跑 得快。)在不同的語境中,fast一詞的詞義就完全不一樣。而學生往往只根據自己所熟悉、掌握的詞義便「聽 詞生義」誤下結論。
(4)猜字的技能技巧低。在聽力中,學生難免會聽到陌生的詞,他們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推敲,而只 能根據上下文內容去進行聯想猜測。猜字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容易疏通上下文。例如He can't bear any more p ain.一句中bear是動詞而不是名詞。若學生在名詞用法「熊」的詞義上苦苦思索,而不根據pain一詞的信息去 推測bear的動詞用法有「忍受」的詞義,自然也難以理解該句了。
(5)口音的辨析能力差。在聽力中,常會聽到不同國家、地域、年齡、職業的人說英語。英國音與美國 音在發音上的較大不同會使學生無法較好地進行分辨。如美國人把〔a:〕發成〔�〕,把〔wen〕發成〔 hwen〕,在or或er後綜合加進〔r〕音。因此一些極普通的常用詞在學生聽起來就成了陌生的不熟悉的詞 ,結果影響了對全篇聽力材料的理解。
(6)主要內容抓不住。在聽的過程中,要每個詞都聽懂,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不大可能的。只要聽懂中 心內容,就能理解領會全文。但部分學生不善於在聽時抓主要內容。他們只根據材料中的只言片語就斷章取義 地進行理解,不能通過對各個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上下文間的聯系,結果對整段內容產生片面的理解,得出錯 誤的結論。
(7)重要細節捕不牢。聽力不僅要求學生聽懂材料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而且要求學生聽懂能說明主 題的重要細節。對於那些影響整篇材料的重要細節更必須弄清楚,因為它們有助於對整篇材料的理解。例如: 人名、地名、時間、年代、數字等。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對以上重要細節的記憶與分辨,結果對與重大 細節有關的選擇題難以下手。
(8)正確習慣沒養成。有些學生缺乏正確的聽的習慣。他們往往先將聽懂的東西先譯成漢語、用漢語進 行思維理解,缺乏用英語直接思維的習慣,不能做到邊聽邊理解邊記憶,不懂得要將聽懂了並且理解了的信息 迅速聯系起來形成連貫的記憶,最後將全文的要點通過一定的聯系有機地統一起來。
(9)語法、習語不扎實。部分學生沒有扎實的語法功底與習語積累,所以在聽時或概念模糊或錯誤理解 句子的語法結構而誤解句子的實意。例如:It isunnecessary for you to go there.一句中,若不懂unneces sary是necessary的反義詞,那麼對該句的理解往往會走向相反。又如:There is a boy in frontof the car .與There is a boy in the front of the car.兩句中boy的位置在前句中是在車的前面,而在後句中是在車的 前部。若學生構詞法掌握不好,語法知識、習慣用語不扎實,那麼在聽時發生判斷失誤也就不奇怪了。
(10)背景知識太狹窄。聽力材料內容廣泛,涉及天文、地理、人物、歷史、科技、文藝、教育、醫學 、體育等諸多領域。由於學生知識面太狹窄,缺乏對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文化差異的了解,所以 往往聽完一篇材料後對其內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雲,結果影響了理解。
分析了英語聽力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後,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葯,找出消除障礙、提高聽力的能力的方法。聽 力問題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深層次的綜合理解的能力問題,只靠簡單機械地放錄音、聽錄音是難於提高聽 力水平的。因此訓練聽力應做到聽與說、讀、寫相結合,齊頭並進。
(1)強化語音。要強化語音的基本訓練,掌握辨別單詞中的長短母音、輔音、輔音連綴,辨認語流中的 重讀、弱讀、連讀和語調。要讓學生多接觸辨別語音、語調的聽力練習,消除語音上的障礙。華東師范大學出 版社的《step by step》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的《All Ears》是兩種值得一用的聽力訓練材料。
(2)辨別口音。針對中學英語聽力磁帶主要是英式英語的發音,而聽力測試往往以美式英語發音為多見 這一現狀,必須訓練學生盡快了解、熟悉英式發音的英語與美式發音的英語的差別,並能較好地適應聽這兩種 不同口音的英語。常用的訓練手段是多聽英、美的廣播節目。如VDA Special English和BBC廣播。這樣做既 可培養學生適應不同口音的英語的能力,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3)精泛並聽。精聽與泛聽是聽力訓練中相輔相成的兩種方法。精聽是讓學生反復聽一些聽力材料,直 到完全聽懂為止。例如這些年的高考英語聽力試題。方法可以採取聽寫材料中的每個句子,然後檢查糾正。或 聽後復述材料內容,回答相關問題等,以便了解學生對所聽到的材料的掌握程度。泛聽訓練主要培養抓主題大 意的本領,聽不同的口音與語調,培養良好的語感與明快的語流,豐富知識。教師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泛聽是精聽的基礎,精聽是泛聽的深化,應用泛聽來帶動精聽。
(4)聽說結合。聽與說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為了說得出,必須聽得懂,只有聽懂了,才能接著說。因此 ,教師要主動,積極地組織學生利用課內外一切機會說英語,用英語來表達自己。要充分利用「英語角」,接 觸英美藉人士等機會來操練口語。口語中的不同語調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態度和意思,只有多進行口語練習 ,才能掌握不同語調在上下文中所表達的不同感情,才能使學生在聽時能較好地分辨不同語調所表達的不同內 涵。因此,說能促進聽,聽能帶動說。
(5)聽讀結合。對文字材料邊聽邊讀有助於增強語感,辨別語流。聽讀結合能使詞句的音、形、意在記 憶中迅速統一起來,減少判斷誤差。要讓學生養成每天半小時邊聽邊朗讀英語磁帶的習慣。聽讀的材料可以是 課文或與課文難度相仿的段落。開始時可以看著文字材料跟著錄音讀,然後不看文字材料跟著錄音讀,最後憑 語感獨立與錄音同步朗讀。
(6)聽寫結合。聽寫練習是提高聽力水平的必不可少的一環。聽寫是一種限時性強、輸入量大、需要高 度集中一個人的注意力與充分調動一個人所有語言知識的強腦力勞動過程。在聽寫過程中,學生只有直接理解 ,直接記憶,才能把所聽到的內容完整地記錄下來。聽寫起步時可以聽寫一些基本詞語和簡單句型,進而聽寫 課文的縮寫,最後聽寫與課文難度相當的(100—150字的)文字材料。當一個學生能較好地寫下他所聽 到的內容時,那麼他對文字內容的理解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7)擴大閱讀。聽力的好壞往往與閱讀有關。書讀得越多,詞彙復現率越高,對常用詞語就會越熟悉, 在聽時就可以免去把英語譯成漢語再理解這一心譯過程,直接去領會理解所聽到的材料的內容。一般來說,若 閱讀量小,閱讀速度慢,那麼聽的速度也不會快,理解也不會深。要強化對學生的大劑量限時閱讀訓練來促進 其聽力速度的提高。要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避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只要能在限時之內抓住中心,了解 大意,捕捉住重要細節即可。閱讀速度的提高能促進思維節奏的加快,這樣在聽時能跟上正常讀速的英語。同 時,不同內容的閱讀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語感,了解英美文化及篇章結構,弄清它們的思維方式,從而促 進聽力的提高。
(8)掌握技巧。利用聽力練習來提高聽的技巧,訓練審題與應變能力,是提高英語聽力測試水平的有效 途徑。在聽力訓練起始階段,可以邊聽邊做一些筆錄,記錄下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時間、年代、數字等信息 ,以便在答題時可以有所參考。在此基礎上再過渡到用腦去記憶。要注意進行聽力微技能的訓練,抓文章的開 頭與結尾的句子,想方設法捕捉主題和關鍵語句。在聽前先瀏覽練習測試題的供選答案,從中預測聽力材料可 能的內容與體裁。對於一些含蓄的問題,要利用自己的想像與經驗去理解、猜測、推理,並注意英語的背景知 識與習慣用法。在必要時用排除法來剔除不可能成立的答案。
聽力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它是外語學習的各種知識與各種技能的綜合運用。只有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 ,掌握正確的聽音與閱讀方法,訓練快速的語感反應,運用熟練的聽能技巧,才能全面提高英語的聽力技能。
可以參考,選段寫
⑸ 心理障礙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心理障礙對患者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有條件的話也是可以找到心理老師的,畢竟專業的人是更加有效的,下面是自我的一些調整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1)認知提高法。首先要與他們建立信任關系,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正確、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願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
(2)交友訓練法。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一是真誠相見,以誠交心。必須明確,交友的目的在於克服偏執心理,尋求友誼和幫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礙。二是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這有助於以心換心,取得對方的信任和鞏固友誼。三是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則。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系。
(3)自我療法。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易走極端,要改變偏執行為,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首先必須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觀念。
比如:
我不能容忍別人一絲一毫的不忠;
世上沒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對別人的進攻,我必須立即予以強烈反擊,要讓他知道我比他更強;
我不能表現出溫柔,這會給人一種不強健的感覺。
對這些觀念加以糾正,消除極端偏激的成分:
我不是說,應學會寬容別人;
人有好壞之分,我應該相信那些好人;
對別人的進攻,馬上反擊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須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擊;
我不敢表示真實的情感,這本身就是虛弱的表現。
每當故態復萌時,就應該把改造過的合理化觀念默念一遍,以此來阻止自己的偏激行為。有時自己不知不覺表現出了偏激行為,事後應重新分析當時的想法,找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然後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敵意糾正訓練法。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採取以下訓練方法,進行克服。
首先,常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
其次,要懂得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疼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
再次,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面帶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以後,就會很自然。
最後,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生活在復雜的大千世界中,沖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這時必須忍讓和剋制。
希望上述的方式可以幫助到您。
⑹ 心理障礙的各種判斷標准各有什麼優點和不足如何正確判斷心情障礙是否存在
心理學本身就沒有最佳判斷標准。
判斷法有:自由聯想法 ,來訪者中心法,交互分析法,還有很多其他心理療法,因為各種療法的基礎理論有所不同,所以無法判斷究竟哪種方法最有效。現在仍不斷有人提出新的心理療法,使這一判定更加復雜。
⑺ 請分析學生常見的七種心理障礙產生原因及輔導措施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有: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等。
其產生的因素多種多樣,總結來看,有不自信、精神敏感、負面經歷的心理暗示不斷強化等。具體來說,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從何而來?概括來說就是「三大、三高、三低、一滯後」。「三大」:學生壓力大,就業壓力大、經濟壓力大。「三高」:家長期望高、社會期望高、自我期望高。大學生是個承載著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成材慾望非常強烈;「三低」:大學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力低;情緒波動大,調節力低;面對挫折,承受力低。「一滯後」:我們的心理教育與引導工作滯後。正是這種「欲」與「不能」又「必須完成」的矛盾造成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工作滯後,缺乏預見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顯。具體分析如下。
1、 大學生承受的壓力大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帶來了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城市生活節奏加快,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這種模式已經悄然滲透到校園,步入大學想輕松度日已經不可能。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里的競爭相比社會上的競爭一點也不低。這首先表現在學習上。大學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大學生不僅必須對自己的所學專業,以及相關知識有所了解和掌握,而且需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他們還必須學習如何有效的支配時間,有效的學習等,這都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有些甚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2、 大學生負載的期望過高
在中國目前的基本國情下,受教育,特別是進入大學,受高等教育的人畢竟仍佔少數。因此,一旦有些人考入了大學,可以說他們就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這樣的大學生幾乎承載著整個家庭,或整個村莊的人的期望。特別是那些從邊遠的農村考入大學的學生,他們承載的眾人的期望更高。大家都覺得在那樣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那麼,同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在大學里,以及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做的更好,而事實上大學里人才濟濟,在一個新的集體里,他們是否能像在原來的集體里一樣突出是不確定的。因為在原來的中學里,考核一個學生好壞的標准主要是以學習成績來衡量的,而大學里對學生的評價標准要遠遠復雜得多。原來優秀的學生到了大學並非就一定優秀,而且你考試成績很好也並不能代表你是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更不能代表你能夠在方方面面都特別突出。但是當大家都意識不到這些時,家長就可能給孩子過大的壓力,當學生不能表現的如家長期望的那樣時,家長就會不斷的給學生壓力,有時甚至愛也成為了壓力,使得大學生在大學起步時就背負了過高期望,結果就有可能被這樣的期望壓垮,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從社會角度來看,我們的社會對大學生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我們對各種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急迫,大學生是我們的用人單位的一個重要的力量來源。作為對一個企業或單位的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社會當然期望自己未來的員工都應該是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來即能用,用即能幹,干就乾的出色。
從個人角度講,現代大學生思維敏捷,對個性、對自我的追求越來越明顯。他們的獨立意識很強,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有發展,都希望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自己將來在社會上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且大學生都是滿懷對大學的美好夢想,希望自己的人生從此以後大不一樣。而實際是,大學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美好,大學的學習很緊張,甚至超過了高中,而這樣的生活是很枯燥的,而實際的自己也不是理想中的自己。自我期許過高,而現實也不盡如人意,心裡的不平衡就會加劇,結果必然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
3、大學生心理素質差
現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較低。面對越來越大的現實壓力和越來越重的精神負擔,任何一次小小的挫折或困難都有可能成為最後一根稻草,把他們壓垮。
從心理適應方面看,現代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普遍都比較低。長期以來,我們的中學教育都是圍繞著高考指揮棒在運轉,在學生心理不斷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忽視了對他們的心理教育和引導,造成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狹窄,思維模式單一等問題,等到發現需要面對許多新的、陌生的知識時,或面臨新的問題時,學生們常常會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結果或緊張、或恐懼、或逃避,實際問題無法解決時,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
從情緒控制方面看,大學生階段正處於人的思想情感發展和豐富的一個重要時期。大學生的情緒變化很快,而且他們很敏感,學習和生活非常容易受情緒的影響。但在大學里,學生的生活相對於中學時期,還是要獨立得多,父母、老師與學生接觸大大減少,而學生們在自己的情緒還不穩定的情況下,就突然失去了依靠,他們對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差,而在情緒化的狀況下,無論是學習,還是做決定,都不會有好的效果。這就容易引發連鎖反應,本來情緒就不好,結果學習又不好,沒有效果,或者是決定乾的事是錯誤的,或者是乾的不好,使自己的情緒進一步低落,甚至影響到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可能會喪失自信。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他們不可能有積極的健康的心理。
從心理承受方面來說,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的心理承受力低。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都是家長的希望和寄託。為了能夠考上大學,他們都是家裡的重點保護對象。可以說是享受盡了家長和老師的無盡的關懷和呵護。他們大部分人很少遇到什麼大的打擊,即使生活艱難,這種艱難也有父母、家人在承擔,他們對此並沒有切身的體會。我們的家長、老師也沒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意志品質的教育和鍛煉,一旦上了大學,發現並遇到實際困難和問題時,在遭遇挫折或受到打擊時,他們的心理就出現問題。
4、心理健康教育滯後
長期以來,我們對大中小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都抓得很緊,甚至有過分之處,但是我們對他們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卻可以說是疏於引導。原來一直進行的思想教育也由於缺乏效果而流於形式。當他們需要獨立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時,由於原本就毫無准備,必然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一直是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而運轉的,成績的高低,能否達到重點大學的分數線等等,以分數為標準的衡量指標,使得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把目光死死地盯住學生們的分數,而他們的身心是否健康發展幾乎被人遺忘。即使有人想重視,也會被「考不上大學,什麼都不是!」的理由頂回來。當這些心理素質極其薄弱的學生進入到大學後,隨著家人、老師對學生的控制的減弱,學生們需要自己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時,他們的心理問題就變得格外的突出了。
在高等院校里,大家又普遍把高等教育作為大學生走向未來社會的資本,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圍繞著專業為將來更好的就業而進行的。對於將來擇業有用的東西就學,將來擇業沒用的東西,學生們就不願意學習,而且由於這種以實用為主的思想一直都很盛行,因此在各個高等院校對學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一直都是弱項中的弱項。直到目前為止,有許多學校都沒有心理咨詢機構,學生中的許多心理問題,都不能及時地給以解決。從而使學生中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或心理問題出現蔓延。高校中普遍對學生中的心理問題發現慢,工作滯後。
在措施上,
第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強化心理引導。由於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問題,盡管不完全是思想問題,但大都與他們的思想不成熟有很大關系,只要我們在他們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就對他們的思想認識進行積極的引導,就可以使他們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因此,高校除了要加強原來的思想品德等課程的教學引導外,還應該在大學里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通過教育,幫助學生正確地對待自己面臨的問題,學會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釋放心理壓力,提高心理素質。
第二,建立心理健康的干預機構,進行有預見的工作。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預防為主,咨詢排解心理困惑為輔,盡可能不要出現或發展為心理疾病。這就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要走在前邊。心理教育機構要對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通過心理素質的問題測試,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篩查,並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及早發現問題,主動出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種方法是比較有效的,而且也是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做法。但我們又不能完全依賴於此。因為人的心理和思想畢竟是極其豐富和復雜的,不可能僅僅通過一次調查問卷就發現並解決所有的問題,有時我們甚至都發現不了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心理教育引導工作必須要做得扎實,做得細致。
第三,提高我們的輔導員工作的層次,加強師生溝通。從理論上說,到了大學,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應該是學生的輔導員。因為授課教師一般講完課以後,就很少與學生接觸,即使有答疑課,這時也多是針對大家的,針對專業知識的,他們很少與學生單獨接觸,更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或心理需要。而輔導員則主要是關注學生的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但長期以來,我們的輔導員基本上就是一個變相的保姆,基本上照顧了學生的日常事務,不出什麼大事就萬事大吉了。一旦出了什麼事情,也是盡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需求很少過問,這實際上是工作不到位。要真正解決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是遠遠不夠的,這種想法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咨詢畢竟是少數,關鍵還是引導。因此,我們的輔導員工作就必須在思想理念上進行更新,他們必須想辦法把自己從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熱情和更大的真誠去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態,對學生的成長進行積極的引導。
⑻ 對工作的偏差分析中,根障礙分析有什麼方法
對工作的偏差分析中分析的方法要全面數據要普遍一些。
⑼ 溝通中常見的障礙分析
1.溝通中斷。溝通受到干擾突然被意外的事件所中斷,這是溝通中常見的一種障礙。而且這種情況在溝通過程中可能會發生許多次。比如在討論方案時,有同事走進來和你講話;比如你在開會發言時,電話突然響了,不管你接不接電話,會談已經中斷了;比如你在演講時,有人突然舉起手要提問題,無論要不要停下來讓他發問,他已經對你的演講形成了干擾;比如你在談判中,突然隔壁裝修的噪音加振動造成你根本無法集中精神等等,不管對方有意無意,都會導致你的溝通被迫中斷。
2.主題不明。這種現象常常發生在上司對下屬的溝通中。比如溝通的目的是要洗對方的腦,但對談論時沒有找到主題,或對主題表述得不完整,這也常造成雙方之間的隔閡加深。當下屬因為不了解溝通主題而不知道上司究竟想「說什麼」的時候,他的反應可能很擔心、急著填補腦中的空白,或者胡亂猜測,導致溝通無果。
、
3.距離阻隔。距離的阻隔分兩種:一種是地點距離;另一種是地位距離。就地點距離而言,因為離得太遠,有些事不能用電話三言,兩語就說得清的,但又不能與他人面對面溝通,這就成為一種障礙。距離對企業溝通也很不利。比如很多大型企業,它的市場部可能在北京,物流配送中心可能在上海,研發基地可能在廣東,這種地域上距離障礙,會給溝通產生一定的影響。至於地位的距離,主要是指團隊中的職位距離,尤其在我們中國,人與人溝通時,往往會把彼此的職位高低的落差看得很重。比如你是普通員工,主管對你說話的時候,你總會覺得他是上司;當你和下屬溝通時,就算你是一位非常擅長處理人際關系的人,你也無法讓對方忘記職位的距離二這種感覺也會使人際溝通效果大打折扣。
4.經驗開道。很多人都會把以往的經驗、本身的想法和感覺引入人際溝通,難免堅持自己的立場。比如一些老者在與人溝通或與年輕人交談時,就會不知不覺地用過去的經驗來言傳身教。這樣的結果是可能達不到溝通目的
5.缺乏興趣或過分關切。主方對談論主題過分關心或漠不關心,都會形成相當嚴重的溝通障礙。如果遇到對方對談論的主題十分關心,往往會很急切地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很在乎主方接下來要說什麼。
6.時間受限。在溝通前,雙方先把溝通的時間預約好。這無形中給溝通效果造成一定的時間壓力。比如你去找一個領導談話,領導說他很忙,多隻能給你五分鍾時間,這就等於故意阻隔你與他的溝通。平時朋友之間也常有受限於時間而使人際溝通遇到障礙的事。現在每個人都很忙,所以常常有人抱怨溝通什麼都還沒談,就「完了」,很無奈。因為在這期間里可能欠溝通的事已經發生了。所以說,時間受限的溝通,給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幾乎是無法完全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