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家窯洞,想用鋼結構加固防震,請懂鋼結構的師傅幫忙,給我提供一個方案,非常感謝了.
你的加固方案就可以滿足你的加固要求了,不過你要注意的是,你選用鋼板可以選用0.3mm至1mm壓型鋼承板,外表鍍鋅的那種,也可起到防腐的作用;壓型鋼板滿鋪於屋頂採用加設倒三角弧形桁架的方法支撐壓型板,桁架選用直徑為30至80mm圓管焊接而成。倒三角弧形桁架固定在牆面上或再加設立柱。
但加固的構件,在施工是一定也要注意加固結構要與原結構形成整體,才能起到完全抗震的效果。
2. 窯洞一般都是怎麼塌的
跟天氣有關。我們大家都知道,在黃土高原地區每年的下雨量特別的少,常年處於一種乾旱的情況,即使有雨,也非常小。如果在南方,那要是下一場大暴雨,估計窯洞就會塌陷,但是在這地區,沒有雨,那窯洞就很難倒塌。
跟土質有關。黃土的黏性是非常大的,窯洞建在厚厚的黃土裡面,這些土經過很長時間的積壓,所以非常堅固,再加上黃土直立性比較好,坍塌這種事情很少發生。
3. 窯洞頂怎麼用磚把它圈起來
用磚啊?那就得一圈一圈的壘起來,你看過一般磚砌的高爐沒?就是大煙囪那種,就是這個辦法,一圈比一圈小,最後攏一起
4. 窯洞房頂漏水防水材料
預制板的屋頂建議剛柔結合即柔性防水材料(卷材,塗料等)加剛性防水材料(砂漿類防水劑)效果是最好地。
柔性材料以卷材、油氈為主。目前較好的選擇是高分子防水卷材,改性瀝青油氈次之,而紙胎油氈已經是逐漸淘汰的了,不宜再用。
房頂漏水注意:
房頂漏水時第一時間要找到漏水位置,還要看下屋頂的防水是否出現老化現象,如果是防水材料已經起泡的話,那麼就說明是防水材料以及沒有防水效果了。再來看下屋頂的天溝是否有堵塞情況,如果是天溝堵塞了,也會形成屋頂滲水情況。
5. 卧室下面的窯洞用什麼工具從地平打通窯內
通常會用到鋤頭、鐵鏟等工具。
通常從最高處的窯頂開挖,逐漸下降至地面。當挖到距離室外地面高約1米時即停止,這樣挖出的泥土鋪在洞口外剛好可以形成平整的入口平台。其他多餘的泥土則可以製成土坯磚,或者在模具中進一步搗碎留待砌牆之用。挖掘一座6米深、3米高、3米寬的窯洞大約需要耗費四十天之久,這還不包括入住前等待窯洞晾乾的三個多月。
6. 土窯洞用磚固了,固後再水泥塗了一層,結果夏天潮濕牆壁流水,如何防潮水
夏天潮濕牆壁流水----- 這個 水 是從哪來的?這個必須搞明白。
如果是土窯洞滲水,就是個大問題了,這個土窯洞基本不能用了,很危險地。
如果是空氣中的水冷凝產生,說明用水泥塗抹時,將表面壓光了(不要壓光,拉毛就可以了)。除非重新塗抹,否則每年夏天都是如此。
三是有可能土窯洞用磚加固後,磚沒有干透,含水太多。這需要長時間的自然風干後,就不會有了。
7. 陝北的石窯洞潮濕如何防潮濕
窯洞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傳統的窯洞空間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雖然很普通,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潑,這種源自自然的形式,不僅體現了傳統思想里天圓地方的理念。
同時更重要的是門洞處高高的圓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時候可以使陽光進一步深入到窯洞的內側,從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陽輻射,而內部空間也因為是拱形的,加大了內部的豎向空間,使人們感覺開敞舒適。
陝西窯洞主要分布在陝北,指陝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窯洞式住宅。它建在黃土高原的沿山與地下,是天然黃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不佔用良田,經濟省錢等優點,被當地人民群眾廣泛採用。
陝北窯洞有靠山土窯、石料介面土窯、平地石砌窯多種,一般城市裡以石、磚窯居多,而農村則多是土窯或石料介面土窯。主要形式有地坑窯、沿崖窯、錮窯。
窯洞文化
慶陽,地處黃土高原甘肅省東部,氣候溫和。古稱北豳,習稱隴東。歷史悠久,「周道之興自此始」。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絢麗多彩。有著悠久歷史的慶陽,他的文化是經過長期積累豐富的,要了解窯洞發展就要追溯到遠古農耕時期。
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窯洞像一位母親,親歷著朝代變遷,看著她的土地成長,看著農耕文化的開創發展,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的痕跡,農耕文化的發展也帶動了她的發展。早在二十萬年前,已經有人類在慶陽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窯洞
8. 窯洞封堵回填是什麼意思
把窯洞用土在填滿明白?
9. 窯洞的挖掘方式是什麼
古老的窯洞在建築學上屬於生土建築,其特點就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但是他的開鑿真的如我們想像中挖個洞那麼簡單嗎?
雖然隨著近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棄窯者多,造窯者少,但是我們從實地考察窯洞現狀中可以發現單孔窯洞的寬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間,高3.7米到4米之間,交口0.3米到0.4米。進深有1.7米到1.9米,平樁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雖無幸看到窯洞的建造過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窯洞,從中了解到現代所修窯洞基本上是在祖輩傳下來的基礎上翻修的。我們從他們修在工人口中和資料中得知他們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窯洞的方位確定之後,就開始挖地基,窯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窯洞類型先確定。如果門前有溝窪,可用架子車把土邊挖邊推進溝里,這樣扔土方便,就比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經濟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於機械施工的,則完全要靠人力用籠筐一擔一擔的擔上來,非常辛苦。過去人們修莊子,只有利用農閑、雨天挖土運土,起早貪黑移的幹活;飯前飯後的擠時間,能擔一擔是一擔,肩上的皮脫了一回又一回,雙手上的繭子磨起一層又一層;常常是老幼不得閑;這一輩人完不成,下輩人接著干。地基的大致形狀挖成以後,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當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藝、手勁和力氣好的話就能在黃土上刮出美妙的圖案。
其次是打窯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後,就開始打窯。打窯就是把窯洞的形狀挖出,把土運走。打窯洞不能操之過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窯洞打好後,接著就是鏃窯,或叫「剔窯」、「銑窯」。從窯頂開始剔出拱形,把窯幫刮光,刮平整,這樣打窯就算完成了。等窯洞晾乾之後,接著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來泥窯。泥窯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順。濕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窯至少泥兩層,粗泥一層,細泥一層,也有泥三層的。日後住久了,窯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牆、安門窗。窯泥完之後,再用土墜子扎山牆、安門窗,一般是門上高處安高窗,和門並列安低窗,一門二窗。門內靠窗盤炕,門外靠牆立煙囪,炕靠窗是為了出煙快,有利於窯洞環境,對身體好,婦女在熱炕上做針線活光線也好。
經過這幾步的挖掘修整,窯洞基本挖成。
由人們勞動挖掘出的窯洞,有著獨特的居住價值和文化內涵。它比較堅固、耐用。在當地有著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窯洞。民間也流傳著:有百年不漏的窯洞,沒有百年不漏的房廈。」
窯洞拱頂式的構築,符合力學原理,頂部壓力一分為二,分至兩側,重心穩定,分力平衡,具有極強的穩固性。為了住著放心,也往往在窯洞里使上木擔子撐架窯頂。經過幾輩人,風雨過來,幾易其主,修修補補,仍不失其居住價值。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窯洞的廢棄越來越多,挖掘的很少,這種挖掘方式會越來越不被人知道,這成為一種趨勢。但還是希望在這些窯洞存在的時候,還有一些挖掘窯洞的人時,保存一些資料,希望的是這種精神能被人繼承,讓我們這些中華子孫了解我們的文化,熱愛它。
10. 土窯洞貯藏怎樣建造
利用黃土特有結構建造地下洞窯貯藏果品的方法。具有結構簡單,可以就地取材和極少消耗能源等特點。用於貯藏蘋果、梨等水果。
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有居住窯洞的習慣,這種窯洞向陽、短小(一般不超過10米)、無通風氣孔結構。陝西省延安地區利用向北開門的窯洞,用於短期貯藏國光等晚熟耐貯蘋果品種,窯頂由前往後開1~3個通風氣孔,並注意冬季通風管理,直至翌年5月窯內溫度仍可保持在10℃以下。山西省原平縣的梨窯,靠土崖挖掘成隧道狀,窯身長度一般不超過8米,設有窯門,但不設通氣孔。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的果品貯藏工作者深入研究土窯洞貯藏蘋果的優缺點,將普通土窯洞改造成為科學的土窯洞貯藏庫。
原理
土窯洞式果庫建築深入地下,窯洞貯藏空間的四周有深厚的土層,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密閉性,受外界氣溫影響小,保持低溫高濕時間長的特點,有利於果品貯藏。在窯洞開挖或掏挖前,從地面向下至30米以內的年平均溫度,基本上等於當地的年平均溫度。在開挖或掏挖後,由於土層(或砌體)與空氣接觸面加大,窯內空氣溫度與窯壁溫度形成溫差時,窯壁土層(或砌體)與空氣產生熱交換。當窯溫低於土溫時,窯內低溫通過窯壁傳入土中,並逐漸向土層深處傳遞,土層(或砌體)中的熱量則通過窯壁釋放到窯中;當窯溫高於土溫時,熱交換則反方向進行;當窯溫等於土溫時,空氣與土層之間停止熱交換。因此,窯洞溫度可相對穩定有利於果品貯存。
類型和結構
根據窯洞庫的建造方法,可分為掏挖式和開挖式兩類;根據窯形結構,又可分為平窯和母子窯(側窯)兩種。掏挖式窯洞多建於土層深厚的黃土高原地區,選擇質地粘重的土層和方向適當的崖坡或溝壑,按照一定的結構掏挖而成,一般窯頂土層5米以上,這類窯洞性能較好,建築費用低。平原地區多建開挖式窯洞,選擇地下水位較低,土質較好的地點,按庫體平面尺寸將地面挖開,用磚、石等建築材料按一定的結構砌建而成,然後將土回填至等於或略高於原地面高度,並做庫頂地面處理,這類窯洞需磚、石、沙、水泥等建築材料,挖、填土方量大,窯頂保溫層較薄,建築費用較高,隔熱蓄冷效果較差。
窯洞庫一般分為窯門、窯身和通氣孔三大部分。窯門向北設2道,門距3~4米,構成緩沖間;窯身長度以30~50米為宜,寬、高視土質和建築材料而定,2.5~4.0米均可;通氣孔設在窯身最後部的最高處。因為通風量與通氣孔最小截面積成正比,與通氣孔高度的開方成正比,因此應盡量加大通氣孔的截面積,以利通風降溫,而高度則以高出地面1~2米即可。土窯洞主要依靠自然通風降溫,在窯洞建築上要盡量做到通風流暢,避免突然轉折、擴大或縮小等情況,並使窯壁盡可能平整光滑。幾種窯型的結構特點如下:
平窯型
主要由3部分組成。①窯門。寬0.8~1.4米,高約3米,設兩道,間隔4~6米。②窯身。寬2.5~3.0米,高約3米,長約30~50米。③通氣孔。直徑約1.0~1.2米,上下粗度相同,高出地面1~2米。窯身頂部由窯口向內緩慢降低,比降為5~10‰,窯頂的最高點在窯門外側,窯底與窯頂傾斜平行,這種結構有利於引入外界冷空氣和排除窯內的熱空氣(圖1)。
圖1母子窯(側窯)型
中國山西、陝西、甘肅、河南等地陸續建立了一系列「非字型」、「梳子型」的母子窯,利用母窯(主巷道)運輸、通風,子窯(側窯)貯果(圖2、3)。母窯長度最長可達100米以上,在母窯的兩側建子窯,每個子窯之間的間隔至少在5米以上。利用母窯通風的子窯長度不超過10米,如超過10米,需另設通氣孔,結構如平窯,但通風效果不如平窯。這種窯洞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安排通風,貯量可達100噸以上,但應注意通風設施,以免空氣滯留,難以降溫。
圖2
圖3地下式磚窯 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平原地區開明溝磚砌地下式窯洞。一般窯寬、高各4米,長30~50米,窯頂弧形,呈半圓形,半徑2米,窯頂弧形厚度32厘米以上,覆土1~2米,窯牆直立部分高2米左右,牆厚37厘米。在通氣孔和窯身之間設可以開閉的排氣窗1個,排氣窗面積為窯洞橫截面的1/3~1/2,通氣孔下口直徑與排氣窗面積相同,上口直徑略小,其他結構與平窯相同(圖4)。為了降低地下式磚窯洞的造價和建築材料,把兩個地下式磚窯洞相鄰砌旋,共同使用一個通氣孔成為雙窯洞型,這種結構曾風行一時,但由於秋季降溫慢,效果不好,相繼被淘汰。
圖4管理技術
管理制度
一般措施是:①秋季入庫時期到封凍前,充分利用夜間低溫和寒流降溫。當外溫低於窯溫時,打開窯門和通氣孔,充分通風換氣,以利於迅速降低窯溫和窯內土溫,直到窯溫降至0℃為止。②當窯溫降至0℃後,盡量保溫,以果實不凍為原則,適當通風換氣,繼續降低窯壁土溫,盡量加大窯內低溫土層厚度,使窯壁更多地存冷。③第2年開春氣溫回升時,管理方法與秋季相同,但必須嚴格控制窯門和通氣孔,不通風時一律關閉,以延長保冷時間。此時窯溫的變化受土溫的影響,窯溫穩定的基礎是土溫穩定。④果品出庫後,封閉門窗。通氣孔,盡量減少外部高溫對窯內溫度的影響。
窯內貯冰
貯冰能夠在增加窯內濕度的同時,還可有效地降低窯溫。這種變態(固態—液態—汽態)中吸熱的過程,可抵銷夏季進入窯內的熱量,降低窯溫,並與窯壁發生熱交換降低壁溫。冰消融後的水,能增大窯內土層含水量,降低窯內全年溫度,延遲秋季開始通風日期。冬季通風時,由於窯內濕度大,能夠帶走更多的熱量,提高通風效果。土窯洞貯冰,通過水的兩次變態,大量吸收熱量,是提高土窯洞性能的有效途徑。
土窯洞加機械製冷
在內壁未加保溫材料的情況下,利用自然冷源和小型製冷機有效地降低窯內溫度,為果品貯藏創造更好的貯藏溫度條件。容積4000立方米的土窯洞安裝2台製冷量4000千卡/小時的製冷機,由7月底至11月中旬和翌年3月底至7月底開機製冷,在年平均溫度10℃、年均日溫差12℃、年溫極差55℃左右的地區,土窯洞內可以形成年均溫5℃、年均日溫差10℃以下、年溫極差12℃的環境溫度。
土窯洞貯藏,適用於年均溫10℃、冬季月均溫最低溫度為-5℃左右的地區。如果加強科學管理,50米長的窯洞,一個冬天可蓄冷400萬~500萬千卡,成為維持窯內低溫環境的冷源,從而取代了人工製冷的耗能冷源。管理較好的土窯洞,第2年夏季窯內仍可保持10℃以下的較低溫度。採用塑料薄膜袋包裝、塑料薄膜小帳及大帳堆藏等技術,元帥系蘋果貯藏6個月以上仍可保持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