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岩溶水文地質與旱澇災害
本節以廣西為例,討論岩溶區的洪澇和乾旱問題及其與水文地質結構的關系。廣西地處東亞季風區,地域性降雨量分布和季節性降雨量分配都不均,冬半年易旱,夏半年易澇,夏季雖屬雨季,夏旱也時有發生,旱澇交替出現。這與岩溶區復雜多樣的地表、地下雙層結構關系密切。
4.4.1 廣西旱澇災害概況
4.4.1.1 岩溶洪澇歷史概況
廣西是我國典型的岩溶區之一,地表岩溶峰林地貌景觀發育,地形復雜多樣,地下是復雜的岩溶洞穴系統,包括地下河洞穴系統。廣西86個市縣中,有78個市縣分布有碳酸鹽岩(包括覆蓋型),占廣西市縣數的93.03%,其中碳酸鹽岩分布面積大於30%的岩溶市縣45個,占廣西市縣數的63.95%,這些岩溶市縣均有岩溶乾旱和洪澇災害發生,有的縣年年發生旱澇災害。
就廣西全區而言,在歷史上就有洪澇災害或水災的記載。洪澇災害多發生在兩大類地區,一類是大中型河流的沿岸地區,特別是河流的中下游地區;二類是岩溶地貌區,尤其是峰叢窪地區。前者一般稱為沿江易澇區,後者稱為岩溶內澇區。對於岩溶內澇,1950年以前很少有記載,之後才有一些零星記載,但多數仍以洪澇災害的形式而記載。據調查,沿江沿河發生洪澇災害時,岩溶山區亦同時發生內澇災害,而岩溶山區內澇發生時,沿江沿河不一定發生洪澇災害。據此認為,廣西歷史上記載的水災發生,亦同時發生了內澇災害。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通志館「廣西各市縣歷代水旱災害紀實」,廣西從東漢永初元年(107年)對水災開始有記載,宋代以來,這方面的記載資料就逐漸多了起來,從元代開始水災的記載相對較為詳細,具體統計結果見表4-9。
表4-9 廣西歷代水災統計表
全廣西,從東漢永初元年(107年)到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1804a中有335a發生水災,平均5.4a發生1a。其中明代平均2.8a發生1a,每年發生1.8次;清代平均1.4a發生1a,每年發生2.8次。但各地情況有所不同,發生頻率長短各異。雖然歷史資料記載不全,但對我們分析洪澇災害仍具參考價值。民國時期的38a中,連年發生水災,平均每年發生8.6次。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1994年的45a中,亦每年發生水災,平均每年發生30.7次。
從表4-9還可知道,廣西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夏季,夏季的洪澇災害多是由暴雨造成的,夏澇次數佔全年洪澇次數的67.63%,其次為春澇,佔全年洪澇次數的19.69%,再次為秋澇,佔全年洪澇次數的12.63%。洪澇與暴雨有直接關系,但在岩溶峰林地貌分布區,往往是由大量的涌水而形成的。
從地區分布來看,春澇和夏澇比率桂北高於桂南,秋澇的比率桂南最高,桂東次之,桂北和桂西較少。從實際分布來看,不同的地區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來說,洪澇頻率高的地區,平均每年洪澇災害次數也多。就廣西全區平均狀況而言,6月份發生洪澇災害的機會最多,佔全年洪澇次數的30%,其次是7月份,佔21%,5月和8月分別佔17%和19%,4月和9月分別佔7%和6%。
根據統計資料,1950~1994年,水災非常頻繁,一年中受災面積愈來愈廣,災情愈來愈重。如與民國時期相比,若以一年受災市縣數佔全廣西市縣數的24%~34%為第一個期限,則民國時期出現洪澇有5年次,1950年後有11年次;若以35.6%~46%為第二個期限,則民國時期只有2年次,而1950年後有9年次。若以階段性年代發生最多水災年排列,也發現1950年後水災市縣有加重發展的趨勢(表4-10)。1994年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廣西先後受到4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襲擊,造成特大洪澇和內澇災害,受災市縣達84個,是1950年以來受災面最廣的一次。
表4-10 1950年後廣西水災發展趨勢
4.4.1.2 內澇災害
廣西岩溶窪地發生內澇是岩溶石山縣的普遍問題。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調查資料,碳酸鹽岩分布面積大於60%的27個岩溶石山縣的洪澇面積達93.27萬畝,佔耕地面積的8.0%,其中岩溶內澇面積為54.89萬畝,占洪澇面積的58.85%。在1000畝以上連片分布較大窪地的內澇面積近20片,如東蘭縣的三石—巴納為7000畝、泗孟3000畝、巴馬縣的西山為4000畝、鳳山縣的金牙—平樂內澇面積達1.05萬畝、凌雲縣的沙里3000畝、隆安縣的布泉1.2萬畝、天等縣的龍洞—孔民1.5萬畝、大新縣的福隆8000畝。其餘都是數十畝至數百畝的小片內澇地,分布於峰叢窪地之中。又據1990年的統計資料,碳酸鹽岩分布面積大於30%的55個岩溶石山縣的內澇面積約92萬畝,佔耕地面積的6%。
岩溶內澇多發生於岩溶窪地中,內澇積水的消泄速度取決於內澇積水深度和積水量,以及地下管道的消泄水能力。一般小面積的窪地,匯水范圍小,積水量有限,並有一定消水能力,若發生內澇,一般在2d內即可消退,農作物受災程度較輕。內澇程度較重的窪地,消水時間亦長,可達3個月以上。如1968年6~8月,東蘭縣大雨頻繁,降雨量為1359.1mm,接近正常年份總降水量,三石區的納合、巴王、巴造、納臘等地發生嚴重內澇災害,農田受災面積1.33萬畝,被淹沒107d,房屋倒塌600多間,公路中斷3個月。又如1966年7月上旬,連降大暴雨,鳳山縣的金牙鄉上牙村和下牙村發生內澇,農田被淹3000多畝,70餘戶民房被淹,內澇時間持續3個月,顆粒無收。
岩溶內澇受降雨的控制,往往是一年發生2~4次,有時發生6次,如1959年5月10~11日,連降80mm以上的大雨,6月份又連降大雨,全月降水量400mm,其中6月13日降水量199mm,8月11~12日又連降大雨,降雨量180mm,馬山縣古寨鄉大面積岩溶窪地被淹,全年農作物受內澇災害面積62679畝,失收20477畝。又如1985年5月8日至6月9日,樂業縣邏西、幼平、新化、馬庄等地先後3次暴雨,造成澇災,降水量分別為77.5mm、159mm和100mm,受災農田1615畝,造成2個月公路交通中斷,沖毀水利設施340多處、房屋兩座,影響灌溉面積2841畝,公路塌方1.8萬m3,沖垮涵洞34座,並造成人員和大牲畜的傷亡。各項經濟損失總計為81萬元。
4.4.1.3 乾旱歷史概況
廣西處於溫熱多雨氣候區,人均降水資源和人均水資源量都位居全國前列,似乎不應該存在乾旱災害問題。實際上,廣西不僅有旱災之害,而且有些地方還相當嚴重。究其原因:一是降水量的時間分配不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二是地表水文網不完善,特別是岩溶地區尤其突出,雖有大江大河,但河谷深切,加之山石阻礙,自流引水有諸多困難,而江河支流少,許多地段沒有常年性支流,甚至沒有支流;三是岩溶峰叢山區地下水埋藏深度大,開發利用困難。
按乾旱發生季節劃分,廣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從全區范圍來說,春旱年年有,只是發生的地點和程度不同,直接影響春播生產的完成。夏旱主要影響早稻後期生長和晚稻插秧用水,同時也影響旱地作物的生長。秋旱主要影響秋收作物的後期生長,影響秋收作物的產量。冬旱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小,因為大多數農作物已在冬季前收獲。相對來說,春秋乾旱對廣西農作物生產的影響最大。夏旱對早稻後期生長、晚稻插秧和甘蔗生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但發生夏旱的幾率不多。
廣西旱災的記載開始於公元714年,以後的記載資料就逐漸多了起來,記載內容也越來越詳細,具體統計結果見表4-11。
從唐開元二年到清末宣統三年,共發生旱災371a,平均3.2a發生1a。其中宋代平均14.3a發生1a,元代平均6.7a發生1a,明代平均3.1a發生1a,清代平均1.5a發生1a。民國時期的38a中,年年發生旱災,平均每年發生7.2次。新中國成立後的43a中,亦連年發生旱災,平均每年發生46.1次。從表4-11還可以看出,廣西的乾旱災害主要發生在秋季和春季,秋旱和春旱次數分別占旱災總次數的39.22%和35.89%,夏旱為24.89%。乾旱災害與氣象因素有直接關系,但在岩溶地區,還與岩溶環境條件有關。
表4-11 廣西歷代旱災統計表
表4-12 1950年後廣西旱災發展趨勢
根據資料統計(表4-12),1950~1992年,旱災頻繁發生,災情愈來愈重。總體而言,43a中,嚴重乾旱的年份(受旱市縣數佔全區市縣數的24%~50%)有24a,佔55.81%,特大乾旱的年份(受旱市縣數佔全區市縣數的>50%)有10a,佔23.26%;秋旱發生的次數多於春旱,春旱多於夏旱;一年中出現的旱災次數多,時間長,1963年是最嚴重的乾旱年,受災市縣數達79個,佔全區的90.80%,旱災次數142次,其中春旱54次,夏旱57次,秋旱31次,受旱面積800萬畝,糧食損失4億kg,人畜飲水困難;連續發生嚴重旱災的年份多,1953~1958年6a、1960~1966年7a、1974~1981年8a、1983~1992年10a,其中1988~1992年連續5a發生特大乾旱災害。
4.4.1.4 岩溶區的乾旱
廣西岩溶石山區共有67片大於5000畝乾旱片,耕地面積257萬畝,其中分布於岩溶平原和谷地之中219萬畝,佔85.21%土地,分布於峰叢窪地的耕地38萬畝,僅佔14.79%。這類乾旱土地集中連片,小片數千畝,大片超過5萬畝,地勢平坦,土層較厚,交通方便,治理這類旱片,投入少、效益高、見效快。
(1)岩溶山區
大江大河深切成數百米的大峽谷,兩岸是連綿數十至數百、千米的峰叢窪地地形,山高水低,又有數百至數千座石山阻礙,土地和居民散布於一個個獨立的深數百米、直徑不過100~200m的封閉窪地之中,水土資源相互脫節,不僅農田用水無法解決,而且多數居民的飲用水也無法解決,用「水貴如油」來形容並非是誇大之詞。廣西400萬缺水人口80%分布於該地區,真正的困難是這類地區農民耕作的約300萬畝土地都是靠天下雨的自然農業,旱澇由天決定。
(2)岩溶谷地和平原
岩溶谷地和平原區有大面積連片的土地,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近水而居,開墾耕種最近泉、近河地段的土地,尚有大量宜農荒地閑置。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紅水河、西江、左江等許多河沿岸先後建立國營農場,同時建造了許多抽江河水的大型抽水站和配套的渠道網,除灌溉國營農場土地外,也使附近農民受益。在長達20多年裡,廣西絕大多數農場虧損經營,農場和農民都長期拖欠水費。而在冬春幾個月非灌溉季節,抽水站為節約開支而不抽水,農場職工吃水比農民還難。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幾乎所有大型抽水站都先後停止運營,曾經靠抽水灌溉的農民又復受旱,原有的旱地繼續受旱。
「大躍進」時期,廣西在岩溶地區修建有1252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35.4×108m3,設計灌溉面積356萬畝,實際灌溉面積250.5萬畝,其中多數有滲漏問題,滲漏或不能蓄水的水庫644座,歷經30a的技術處理,仍有51%(計644座)水庫不能正常蓄水或不能蓄水。
總之,廣西乾旱主要在岩溶地區,其原因是大量雨水、地表水都漏入地下,使地表缺水。雖經幾十年在地表搞蓄、引、提等地表水開發工程,許多地方仍然受旱。我們認為,應該下決心針對岩溶區的實際,因地制宜,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就近分散開發利用岩溶地下水。廣西金光農場地處左右江交匯的三角區,搞了20多年地表水,連年虧損(虧損還有其他原因),各分場無水吃。20世紀80年代就近分散開發地下水,2a解決9個分場吃水,3a扭虧,5a徹底翻身。金光農場治旱的經驗值得各有關部門、有關地市縣認真思考、借鑒。
4.4.2 廣西旱澇災害的基本特點
4.4.2.1 岩溶內澇的基本特點
(1)分布特點
岩溶內澇災害是岩溶區普遍存在的岩溶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從岩溶地貌分區來看,主要發生在峰叢窪地區,常呈線狀或串珠狀分布,這與岩溶系統的結構有關。在峰叢谷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地貌區內澇也時有發生。岩溶內澇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常見的,如南斯拉夫特列比西尼察流域等,以及我國的廣西、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區)的岩溶石山區。從宏觀的地域來看,岩溶內澇問題多發生在濕潤氣候的熱帶、亞熱帶岩溶環境區,這也是這類岩溶環境區的一個特點。
(2)周期性特點
岩溶窪地內澇的發生具有周期性的特點。在每年的汛期,特別是5~8月降水量較大時,有些岩溶窪地必然出現內澇,導致周期性的季節性受淹,這種內澇一年可發生1~4次,多者達7次或8次,雨後即通過地下河管道逐漸消退,淹沒時間長短不一,短者只有幾天,長者可達3個月之久,有時被稱為季節性岩溶湖。因受水文網的控制,不同的岩溶窪地一年內發生內澇的次數和淹沒時間雖然不同,但年年雨季重復出現則是相似的。
(3)突發性特點
岩溶窪地突發性內澇是指有些地區在連降大雨、暴雨的情況下才發生的內澇,一般為10a或數10a一遇,或者是從未發生過內澇,但由於地下河系統(或岩溶窪地系統)的傳輸通道被堵塞,或因泥沙淤積、崩塌物堆積而造成過水斷面減少,必導致內澇的突然發生。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不合理的平整土地,使得很多窪地已由突發性內澇演變成周期性內澇,並使內澇逐年加重。
(4)多發性特點
是指岩溶窪地每年發生內澇的次數在2次以上,也即一年內多次發生內澇災害。年平均內澇次數的多少,大體上可以反映出某一岩溶石山區在一年內可能發生內澇的程度。暴雨多的岩溶石山區內澇多,暴雨少的岩溶石山區內澇少,廣西平均每年發生2次內澇以上的岩溶石山區主要有凌雲、鳳山、東蘭、巴馬、都安、馬山、上林、融安、永福、桂林、靖西、天等、那坡等地。在鳳山內澇次數最多的年份中,大部分石山區都有4次左右的內澇發生,在都安、巴馬等紅水河沿岸地區超過6次,使內澇時間持續3個月之久,如東蘭的板文、鳳山的金牙、大化的大調等內澇片。
(5)群發性特點
群發性是指在某一岩溶區域內,甚至是整個岩溶石山區,岩溶窪地內澇同時在分散分布於峰叢之間的眾多個窪地中發生。受峰叢窪地的分布、大氣降水影響、岩溶窪地系統結構及輸入輸出條件的控制,內澇往往呈現出星羅棋布於獨立存在的岩溶窪地的個體之內,常常成群出現,有時呈線狀排列,有時呈羽狀、樹枝狀展布。這還與地下河系統和地表水文網的布局有關。
(6)岩溶內澇與非岩溶區的差異
內澇的形成受其所在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技術管理水平、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制約,過量的降雨是內澇發生的主要原因,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質條件與內澇的發生關系密切。非岩溶區的內澇災害一般是由當地的降雨形成,源於過量的地表水匯流於地形低窪處而成災,多發生在廣闊的平原區淺窪地區。當降雨量所形成的地表徑流模數超過農田排水模數時,田間積水的時間與水層深度超過了農作物的耐澇能力,便造成被淹,使農作物減產而形成災害。災害的嚴重程度與降雨強度、持續時間、次降水總量和分布范圍大小有關。岩溶區的內澇災害的形成,還因地下河上游來水量大,水位上升溢出地表淹沒窪地,或因地表河流水位上漲和修建水庫抬高了河水位,淹沒了地下河或岩溶泉出口,河水頂托補給岩溶地下水,通過地下河天窗、落水洞溢出地表而成內澇,光耀華等(2001)稱之為岩溶浸沒內澇;或因岩溶窪地四周表層帶和包氣帶的季節性岩溶泉和季節性地下河雨後大量涌水而造成內澇。岩溶內澇災害的嚴重程度不僅與降雨有關,還與地下河系統的輸入和輸出條件關系密切。
4.4.2.2 乾旱的特點
從旱災出現的情況來看,廣西全區平均每1.5年就有一年全區性春旱或秋旱或夏旱。秋旱和春旱幾乎年年都有發生,但秋旱以局部性居多,全區性較少,夏旱多屬局部性,出現大范圍夏旱的機會較少,冬旱也幾乎年年發生。乾旱的時間長、范圍廣、危害重,例如1977年春,有61個縣(市)發生不同程度乾旱,其中連續3個月以上的有35個縣(市),連續4個月以上的有18個縣(市),受旱作物面積535萬畝;1972年夏,53個縣(市)受旱災,其中21個縣(市)連旱30~40d。1980年秋旱,9、10兩個月連旱數十日,桂西和桂南有20~30d,桂中有30~40d,桂東、桂北達40~50d,全區受旱災作物面積達1029萬畝。旱年多為連續出現,1957~1980年間共有16個旱年,其中連續出現的有12a,占旱年總數的75%。
從乾旱災害的地區分布來看,春旱的地域差異十分明顯,春旱的出現頻率由桂西南的53%,至桂東北逐漸減少為39%,以桂西的春旱最為嚴重,其次是沿海、桂南;廣西水稻春旱頻率的基本情況是:百色地區和南寧、欽州兩地區西部及南寧市出現頻率在80%以上,其中百色、田陽兩縣市高達100%;河池地區、柳州地區南部、南寧地區東部、欽州地區南部出現頻率為60%~80%;玉林地區和柳州地區中部為40%~60%;柳州地區東南部、桂林地區南部和梧州地區大部為20%~40%;其餘地區小於20%,其中桂林地區東北部基本無春旱。
夏旱出現的頻率平均在37%~50%之間,以桂中的夏旱最為嚴重,其次為桂南、沿海;廣西夏旱以柳州地區南部、柳州、梧州、桂林地區北部和南寧地區南部出現頻率較高,在40%以上,其中武宣、象州、柳州、全州、資源等縣(市)達60%;河池、百色、欽州3地區和玉林地區南部以及金秀、昭平、賀縣頻率較低,在20%以下。其餘地區在0~40%之間。
廣西秋旱的地域分布恰與春旱相反,即大體上桂東重於桂西,桂北重於桂南。秋旱頻率高值區有3個:①以全州、興安為中心的桂東北秋旱區,10a有6~7年秋旱;②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秋旱區,10a也有6~7年秋旱;③以扶綏、上思為中心的桂南秋旱區,10a有4~5a秋旱;其餘地區10a有1~4a秋旱,其中鳳山和東蘭等地最少,僅9a一遇。
冬旱的頻率在 46%~57%之間,以桂中的冬旱最為嚴重,其次是沿海、桂西。
4.4.3 水文地質對旱澇災害的影響
廣西岩溶地貌組合形態主要表現為峰叢窪地、峰叢谷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岩溶地貌。峰叢山區的特點是大片連座分布的山體之間形成窪地和谷地等負地形,峰體相對高度200~500m,甚至更大。峰叢山區的侵蝕基準面較低,地下水位埋深大,因而包氣帶厚度大,且不同的地域存在較大的差異,一般厚度在數十米至200m,有些地方可達500m以上。在封閉的峰叢窪地和峰叢谷地,沒有地表排水出路,幾乎所有的大氣降水以滲入和注入的方式輸入地下水系統,因此,落水洞、豎井、天窗、漏斗、地下河及地下洞穴系統發育。在峰叢窪地系統與平原、谷地、河流的交界地帶,常出露地下河出口和岩溶泉。峰體的洞穴多為干溶洞,洞體規模大小各異,有時垂向發育,有時成層分布,有時垂向洞穴和橫向洞穴組成復雜的洞穴系統。在窪地或谷地底部一帶或以下地帶的洞穴多為地下河或充水溶洞,成層發育。地下河是峰叢窪地谷地的主要泄水通道,其過水斷面基本固定,大小各異,有的地下河高大且寬闊,輸水能力強,有的矮小且狹窄或某一部位為瓶頸狀洞道,輸水能力較差,狹小的地下河過水斷面就是岩溶內澇形成的內在因素,當然包括狹小的落水洞。在地下河系統的過水斷面基本固定的前提下,在適宜的降雨條件下,岩溶窪地的匯水量大,而落水洞或地下河輸水能力小而排泄不及時,岩溶窪地谷地內就形成內澇。
岩溶窪地、岩溶谷地、甚至是岩溶平原,在汛期,特別是暴雨過程,岩溶管道水壓上升,水位超越地下河管道,使地下水湧入窪地、谷地、平原,或地表水匯流於窪地、谷地、平原等而產生內澇。即使在非雨季節,地下河通道局部受阻而壅水,或人工水體回水造成地下河水泛濫亦可產生內澇。由於岩溶作用和岩溶空間介質的高度不均勻性,尤其是封閉的岩溶窪地谷地沒有完整的地表水網路系統,造成岩溶窪地內澇的發生、發展和演化趨勢具有其特殊性。
岩溶地區的乾旱和洪澇災害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致災因素除水文地質結構影響外,還包括氣象與水文、地形與地貌、地質與水文地質、植被與水土流失,以及人類活動等。自然因素固然重要,但在一定的降水條件下,人類活動似乎強於自然因素。過量的降雨是形成岩溶洪澇的主要原因,而長期的無雨則是形成岩溶乾旱的主要原因,但這些都不是必然因素,還與岩溶水系統的結構特徵、輸入和輸出條件、環境狀況有關。森林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因素構成一個復雜的具有因果關系的致災鏈,它們既共同作用於岩溶旱澇,又獨立對岩溶旱澇發揮著作用。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劇了旱澇災害的發生,加重了災害程度,旱澇的發生又對岩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 怎麼取用苯酚
可以60℃下水浴加熱成液體,先配置80%苯酚:80g苯酚(分析純重蒸餾試劑)加20g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避光長期儲存。
配置方法:將裝有苯酚的試劑瓶放在40~50度的水浴中,待苯酚融化有液體生成,然後乘熱用滴管吸出滴在放置在天平上並去皮的燒杯中,稱取一定質量的苯酚,然後加入一定體積的水,混勻即可。
(2)分散紅356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苯酚的危害:
1、苯酚對皮膚、粘膜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可抑制中樞神經或損害肝、腎功能。急性中毒:吸入高濃度蒸氣可致頭痛、頭暈、乏力、視物模糊、肺水腫等。
2、環境危害:對環境有嚴重危害,對水體和大氣可造成污染。
3、燃爆危險:該品可燃,高毒,具強腐蝕性,可致人體灼傷
3. 甲醛雙氰胺聚合物測定指標及方法
摘要:雙氰胺甲醛縮聚物在我國主要用做印染工業用固色劑、丁苯橡膠生產過程中的乳液凝聚劑及工業廢水處理用脫色絮凝劑。在此綜述了它的反應過程,產物結構及特性,國內外發展歷史、現狀以及此產品在市場、研究及評價中存在的問題。並在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性能以及與其他絮凝劑聯用等方面作探討。
關鍵詞:雙氰胺 甲醛 絮凝劑
Abstract: Abstract:Dicyandiamine一formaldehyde condensation proct is generally used in our country as fixing agent in textile dyeing process, coagulating agent in SBR rubber latex and decolouration flocculant in instrial dyeing wastewat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troce in detail the reaction course, structure an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this proct,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of market, research, evaluation,etc.,from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n further researches should be done to rece proction cost, improve its speciality and combine other flocculants with this proct. It also introces the research and large scale proction of this field i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stry.
Keywords:dicyandiamide; fomnaledhyde; flocculent;
用絮凝劑去除工業廢水中的有害成分,使之達到排放或回用的目的,是工業廢水處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於某些高濃度有色廢水成分復雜,要獲得較好的出水水質,用傳統的無機混凝劑,往往需要較大的投葯量,使處理水的費用增高.另外,無機絮劑易受鹽類的干擾,腐蝕性大,因此,實際應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自60年代以來,人工合成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就已經在給水和廢水處理中得到廣泛應用.使用人工合成有機高分子絮凝劑,沉降速度快,這樣既縮短了作業時間,又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從而增加了處理能力.由於人工合成陽離子型有機絮凝劑的優良性能,使其在廢水、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日本自70年代後期以來,陽離子型有機絮凝劑的合成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一直呈明顯增長勢頭.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廢水處理中也大量使用陽離子型絮凝劑.一般陽離子有機絮凝劑的合成過程較復雜,產品價格太高,對其應用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限制,尤其在經濟不太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問題更加突出。如今在國外,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的研究已較成熟,研究較普遍的有聚丙烯酞胺的改性物、環氧丙烷和胺的反應產物、聚亞胺類、聚季胺、聚環眯等。基中大部分已成為廣泛應用的專利產品。而我國這一領域中以聚丙烯酞胺的改性物和與天然高分子的接枝共聚為主。雙氰胺一甲醛系列陽離子聚合物是一種新型陽離子有機絮凝劑.該聚合物的合成是以雙氰胺與甲醛的反應為主反應,通過加人不同的添加劑,改變聚合物的官能團、分子量及電荷密度,以適應不同性質廢水的處理.在廢水處理中,該系列聚合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一定量的無機絮凝劑混合使用.實驗表明,處理印染廢水、造紙廢水、石油浮渣廢水和染織廢水時,雙氰胺一甲醛聚合物與硫酸鐵、硫酸鋁、硅藻土等混合使用,既可顯著地降低色度,又可降低聚合物的用量,還可以大幅度降低懸浮物和COD值。鑒於上述的諸多優點,這類絮凝劑日益受到人們重視。
【雙氰胺-甲醛聚合物的制備及比較】
一.「一步法工藝」:即將雙氰胺、甲醛等原料按工藝配方,一次加入釜中縮聚而成。此工藝的特點是升溫快,放熱量大,容易爆沸。
1 .1合成原理
雙氰胺與甲醛進行縮聚,可以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成反應,生成輕甲基衍生物。一個雙氰胺分子含有4個氫原子,因此每個分子最多可以與4個甲醛反應生成4輕甲基衍生物。一般雙氰胺與甲醛物質的量比控制在1: 21: 3。實際生產中,由於甲醛用量不同,每個雙氰胺分子所含的輕甲基數目可為24個。縮聚反應主要發生在2個分子的輕甲基之間或輕甲基與另1個雙氰胺中的胺基上的活潑氫之間,前一個反應生成一CHZ O一、-C HZ一鍵,後一個反應生成一CH:一鍵,從而使兩個雙氰胺分子聯結起來。在中性或弱酸鹼性介質中,雙氰胺和甲醛首先加成生成輕甲基雙氰胺。然後進一步縮聚,生成以醚鍵或亞甲基鍵聯接的二聚體。再進一步加熱進行交聯反應,形成網狀結構的高聚物。
1 .2 合成方法
將一定計量的雙氰胺、甲醛加入到裝有電動攪拌機、冷凝管、溫度計的三口燒瓶中,升溫至40℃,停止加熱。分批加入催化劑,待溫度達75℃時,反應2 h,即得到產品。產品為無色透明,帶有粘性並流動性良好的液體。
2 .1催化劑的投加方式對縮聚反應的影響
(1)將一定計量的雙氰胺、甲醛(體積比為3:4)、催化劑按物質的量比為1: 2: 0 .5的比例加入三口燒瓶中,通電升溫。當溫度達40℃時,停止加熱。此時縮合反應開始進行,釋放出大量反應熱,溫度在15 min達到沸騰。將剩下的甲醛加入三口燒瓶中。反應1 h。該工藝製得的產品穩定性差,存放時間短,23 d會發生凝膠。而一次性投加催化劑,溶液溫度難以控制,很容易爆沸,反應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中系列1所示。
(2)將一定計量的雙氰胺、甲醛加入三口燒瓶中,通電升溫。當溫度達40℃時,停止加熱。按雙氰胺:甲醛:催化劑物質的量比為1:2:0.5加入。加入催化劑總量的3/4,此時縮合反應開始進行,釋放出大量反應熱,溫度逐漸上升。當溫度達到83℃時,無法繼續上升。待溫度降至80℃以下時,將剩下的催化劑加入。溫度上升,達到85℃時,不能繼續上升。將反應溶液溫度保持在7580℃,反應1 h,得到產品。該產品穩定性好,存放時間長;粘度適中,流動性好;脫色效果良好。變化曲線如圖1中的系列2所示。
2 .2雙氰胺與甲醛物質的量比對產品性能的影響
雙氰胺與甲醛物質的量比影響反應速度和聚合物性能。物質的量比低,生成的輕甲基少,輕甲基和未反應的活潑氫原子之間,縮合失去1分子的水,生成亞甲基鍵。物質的量比高,生成的輕甲基多,輕甲基與輕甲基之間的反應是先縮合失去1分子的水生成醚鍵,再進一步脫去1分子甲醛生成亞甲基鍵(兩步反應)。所以物質的量比越高,產品越穩定。但游離醛也越高,物質的量比以1:2.51:3為宜。
雙氰胺與催化劑物質的量比為1: 0.38時,雙氰胺與甲醛物質的量比變化對產品性能影
響如表1。
2 .3雙氰胺與催化劑物質的量比對產品性能影響
雙氰胺與催化劑物質的量比對反應速度、縮聚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及穩定性都有影響。當雙氰胺與甲醛物質的量比為1: 2 .04,雙氰胺與催化劑物質的量比變化對產品性能的影響見表2。選用的催化劑為鹽類酸性化合物。
由表2可看到,隨催化劑的增加,縮聚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增加,粘度增加,穩定性下降。雙氰胺與催化劑的物質的量比合適范圍在0 .25- 0 .63 。
二. 「硫酸鋁催化二步法縮合」工藝:即硫酸鋁催化合成雙氰胺一甲醛絮凝劑該工藝過程較為穩定,易於控制。
1.1所用的原料名稱及規格:雙氰胺(AR);甲醛(AR);硫酸鋁(AR);添加劑(工業品);硫酸((AR);硫酸銀(AR);重鉻酸鉀(AR);硫酸亞鐵鉸(AR);自來水等。
1.2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合成
在裝有電動攪拌器、溫度計、迴流冷凝管的四口燒瓶中,依次加入雙氰胺,硫酸鋁,添加劑,甲醛,攪拌溶解後,控制反應溫度為(70士1) 0C,保溫反應3h,冷卻到室溫即製得有機絮凝劑一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產品。產品經真空乾燥後,製作成KBr壓片,用島津FTIR-8700型紅外光譜儀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2.1甲醛用量對反應的影響
甲醛在這整個合成過程中作為其反應原料,參與了聚合反應,甲醛的用量與產品的合成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實驗結果見表1 .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甲醛用量的增加,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產品的粘度增加。
2.2硫酸鋁用量對反應的影響
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傳統制備方法有二:(1)雙氰胺與甲醛在鹽酸催化下縮合製得;(2)雙氰胺與甲醛在氯化鉸催化下縮合製得。利用鹽酸催化合成得到的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固含量低,而利用鹽酸催化合成得到的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生產成本高。本文採用強酸弱鹼鹽硫酸鋁作為催化劑進行雙氰胺-甲醛樹脂的制備。
硫酸鋁用量對反應的影響見表2。實驗發現隨著硫酸鋁用量的增大,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粘度增大,處理後水溶液的水質升高,但當硫酸鋁用量超過6g後,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貯存穩定性差,導致處理後水溶液的C水質降低。因此硫酸鋁的用量應控制在6g左右。
2.3溫度對反應的影響
雙氰胺與甲醛在強酸弱鹼鹽硫酸鋁催化下的縮合反應必須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質量與反應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粘度增大,處理後水溶液的水質升高,但當反應溫度超過70℃後,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貯存穩定性差,導致處理後水溶液水質降低。因此反應溫度應控制在70℃左右。
2.4反應時間對反應的影響
反應時間對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合成有較大的影響,反應時間太短,縮合反應不完全,產品的粘度很低。雙氰胺一甲醛樹脂的絮凝效果的好壞與粘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粘度越大,其形成的礬花越大,絮凝效果也就越好,其絮體的沉降速度也就越快。
2.5合成反應機理
雙氰胺、甲醛的縮聚反應與服醛樹酷的縮聚反應相似、據服醛樹脂的反應機理,我們認為雙氰胺、甲醛的縮聚反應是分兩步進行的,即先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甲醛與雙氰胺的加成反應,生成經甲基雙氰胺;然後在再一定條件下進行經甲基化合物的縮聚反應。
【產品應用】:雙氰胺系列絮凝劑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雙氰胺一甲醛系列陽離子聚合物是一種新型陽離子有機絮凝劑.該聚合物的合成是以雙氰胺與甲醛的反應為主反應,通過加人不同的添加劑,改變聚合物的官能團、分子量及電荷密度,以適應不同性質廢水的處理.在廢水處理中,該系列聚合物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一定量的無機絮凝劑混合使用.實驗表明,處理印染廢水、造紙廢水、石油浮渣廢水和染織廢水時,雙氰胺一甲醛聚合物與硫酸鐵、硫酸鋁、硅藻土等混合使用,既可顯著地降低色度,又可降低聚合物的用量,還可以大幅度降低懸浮物和COD值.
1.1廢水樣來源及水質
實驗中選用的廢水有:印染廠的總排水口水樣,以下簡稱印染廢水;造紙廠的總排水口水樣,簡稱造紙廢水污水處理廠的浮渣廢水,簡稱浮渣廢水;染織廠曝氣池人口水,簡稱染織廢水.這些廢水水質見表1.
在應用實驗中共選用了合成的七種聚合物,以下簡稱聚合物一1,_2,-3,-4,-5,-6,一7.
2.1對印染廢水的處理
印染廢水水質見表1.水樣pH值控制在7一8之間,單獨使用聚合物一2時,最佳投量為200mg /L,聚合物一2與硅藻土混合使用可明顯提高脫色絮凝效果,而且大大減少了有機絮凝劑的用量.結果見表2.
2.2對造紙廢水的處理
造紙廢水水質見表1.實驗過程中控制水樣pH值為7.5.所合成的七個聚合物對造紙廢水的處理效果比較理想,但單獨使用有機聚合物,投葯量太大.單獨使用無機絮凝劑處理效果不佳,因而考慮有機聚合物與無機絮凝劑混合使用.從表3看出,聚合物一7與硅藻土配合使用效果較好.而與硫酸鋁、三氯化鐵配合使用效果不佳.
2.3對浮渣廢水的處理
通過初試,發現聚合物一4對浮渣廢水的處理效果優於其它,而且用量筒試驗法測出聚合物一4與20%硫酸鋁溶液混合使用的處理效果也較好,結果見4.
2.4對染織廢水的處理
通過單因素實驗,發現聚合物一6,聚合物一7對染織廢水有一定處理效果,單獨使用聚合物時,濃度以0.25%為宜,與硅藻土復合時,濃度以0.1%最佳,而且硅藻土的濃度以7.5較合適.對染織廢水的處理結果見表5.
可以看出,處理染色廢水,聚合物一6的效果最佳,不論是單獨使用有機絮凝劑,還是與硅藻土復配使用,處理後出水水質均可達國家工業廢水一級排放標准(COD為180mg/L).
用雙氰胺甲醛絮凝劑去除工業廢水中的有害成分,使之達到排放或回用的目的,是工業廢水處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於某些高濃度有色廢水成分復雜,要獲得較好的出水水質,用傳統的無機混凝劑,往往需要較大的投葯量,使處理水的費用增高.另外,無機絮劑易受鹽類的干擾,腐蝕性大,使用雙氰胺甲醛絮凝劑,沉降速度快,這樣既縮短了作業時間,又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從而增加了處理能力. 雙氰胺一甲醛系列陽離子聚合物作為絮凝劑使用還有很多優越性,它們既可以作絮凝劑也可以作助凝劑使用,而且適用面較廣,處理效果也較理想.所以,這類絮凝劑日益受到人們重視.
【發展趨勢及小結】
由於人工合成有機絮凝劑的優良性能,使其在廢水、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日本自70年代後期以來,陽離子型有機絮凝劑的合成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一直呈明顯增長勢頭.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廢水處理中也大量使用陽離子型絮凝劑.一般陽離子有機絮凝劑的合成過程較復雜,產品價格太高,對其應用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限制,尤其在經濟不太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問題更加突出.實踐發現,雙氰胺與甲醛的初縮體,對有色廢水有一定的脫色絮凝作用,但形成的絮體小,較難澄清,是縮聚物的分子量小和活性官能團不足所致.本文以雙氰胺與甲醛的反應為主反應,通過改善合成條件,引人能增加分子量、改變官能團的添加劑,獲得了應用效果良好、價格較低的陽離子有機絮凝劑.
我們以上述反應為基礎,通過改善反應條件,引人不同性能的添加劑,合成出不同的絮凝劑.添加劑A易發生交聯反應,可增長碳鏈,增大分子量二添加劑B含有易與重金屬離子相結合的官能團;添加劑c則含有易與蛋白質相結合的官能團.
1.1絮凝劑1#的合成
在250 mL四口燒瓶上,裝置電動攪拌器、溫度計、迴流冷凝管,用電熱套和冷水浴控制反應溫度.依次加人80%硫酸65 mL,雙氰胺10.5g, 36%甲醛37 mL,添加劑A4.0 g,攪拌溶解後,調溫到50 C,恆溫反應]h,再加人添加劑A 4.0 g,在此溫度下再反應2h,冷卻到室溫即得產品.
產品為無色透明粘稠液體,pH =2, 20℃時比重為1.254 g / mL, 20℃時粘度為0.62 Pa.s.根據聚合物與相反電荷聚合物或表面活性劑生成沉澱的原理12],確定產品為陽離子型聚合物.產品經純化後,製作成KBr壓片,用島津IR - 440紅外光譜儀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3300 cm-1 (-NH2);1720 cm-1 (H2+N=);1620 cm-1 (-CO NH2);1685(c=0)。
1.2絮凝劑2#的合成
反應裝置同上,依次加人雙氰胺110g,添加劑B8.0 g, 36%甲醛61 mL, 25%鹽酸1.5 mL,攪拌溶解後,迴流反應6h,然後將溫度調到80 C,加人添加劑B4.0 g,於80℃下恆溫反應1h,冷卻到40℃時加人3.6 mL.甲醇,繼續冷卻到室溫即可.
所得產品為白色粘稠液體,pH = 8, 20℃時比重為1.195 g/mL, 20℃粘度為0.486 Pa. s.經檢驗,產品為陽離子聚合物。紅外光譜分析結果為:
3300cm-1 (NH2),1720 cm-1 (H2+N=),1630 cm-1 (-CO),1685 cm-1 (C=0),2190 cm-1 (-CN).
1.3絮凝劑3#的合成
反應裝置同上,依次加人23.2 g雙氰胺,61 mL 36%甲醛溶液,6g添加劑C, 8.3 mL 36%鹽酸,待雙雙氰胺和添加劑C全部溶解後,加熱到80 C,恆溫反應3h,冷卻到室溫,用20%氫氧化鈉溶液調整產品pH為9.
所得產品為淺黃色粘稠液體,20℃比重為1.214 g八nL, 20℃時粘度為0.627 Pa. s.經驗證,產品為陽離子聚合物.由紅外光譜分析結果,說明聚合物分子鏈上含有下列基團:3350cm-1 (-NH2),1630cm-1 (-CONH2),1685 cm-1 (C=0),2160(-CN).
所合成的產品為線型聚合物.按照體型縮聚物的概念,只有參加反應的單體的平均官能度大於2,才能得到三向網狀結構的體型聚合物。一羥甲基雙氰胺分子中可以進行縮聚反應的官能團是經甲基和其它三個連在N上的H,分子中共有四個活性基團,然而,由於一羥甲基雙氰胺進行縮聚,並不是真正的((4,4)體系,因為一羥甲基雙氰胺分子中的輕基只能與另外的一羥甲基雙氰胺分子中的羥甲基進行縮聚,而N上的三個H也只能與另一個一羥甲基氰胺分子中的羥甲基進行縮聚,所以,實際上每一個一羥甲基雙氰胺分子中只有兩個可以進行縮聚的活性基團,屬((2,2)體系,即平均官能度為2,因此,一般獲得線型聚合物.此合成聚合物都含有胺基基團,當將它們加到印染廢水中時,不僅是靠中和廢水中膠粒的負電荷、對膠粒吸附架橋而達到絮凝效果,而且聚合物分子上的胺基可與染料分子中的磺酸基團等陰離子基團之間相互作用生成牢固的離子鏈,形成不溶於水的高分子化合物.這類化合物被吸附在水中的膠體雜質的負電荷粒子上,聯絡成大絮體,從而達到絮凝效果.故所合成的絮凝劑脫色效果都很好.又由於原料易得,價格便宜,操作簡單,反應溫和,生產周期短,完全適合規模生產. 鑒於上述許多優點,值得向各個方面推廣使用.
4. 表現手法都有哪些啊
什麼叫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徵、誇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表現手法的分析是一種很泛的題目,答題時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題目的答題要求,要簡潔准確地答題,對有些題目如欣賞寫作技巧的題,應結合上下文語境、文章題材與體裁風格等來准確把握,選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說塑造人物的種種手法,如散文抒發情感的種種手法等,盡量抓到得分點。
古詩鑒賞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不同,表現手法指的是詩人為了達到自己的創作目的,運用各種手法來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它是技巧和方法。
1.賦比興:是《詩經》創作的表現手法,賦為鋪陳,比為比喻、比擬。興為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如: 關雎
《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以雌雄和鳴的雎鳩起興,以採摘荇菜為比,以琴瑟鍾鼓作結,敘述了「君子」對「淑女」的苦苦追求,描述了周代貴族社會的一個理想的婚姻模式。
2.用典:即在古詩詞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古詩詞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一句,運用典故表達了詩人以馮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邊殺敵,報效朝廷。
3.襯托:「襯托」指用事物間相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
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4.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李白《早發白帝城》中「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和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表現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杜甫《春望》中「國破」與「山河在」,「城春」與「草木深」,亦即國家破亡與山河依舊,城春之明媚與景象之荒蕪,兩相對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國破」的頹壁殘垣與富有生氣的「城春」對比強烈,從而表現了作者對國破家亡的無限痛惜之感。
5.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如李賀《雁門太守行》中「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爭的殘酷。
6.托物言志: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如: 石灰吟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寫石灰的採石,燒石,泡用過程,托物言志,表達出詩人寧受千種磨難萬般艱險甚至生命,也要保持節操,留取人生之清白。
7.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如: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情景交融,寫出了女主人多愁善感,憐花自憐的性格情態。結尾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畫龍點睛,形象概括了全篇詞意,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與心境氛圍顯得十分協調。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如: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人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了今昔滄桑的巨變,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詩人從側面落筆,採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語言含蓄,耐人尋味。
9.卒章顯志: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尾聯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
10.欲揚先抑:所謂欲揚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頌揚的對象,而落筆開始卻貶抑它,批評它。前文的「抑」,是為了反襯後文的「揚」。
如:
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履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前兩句寫詩人乘興游園,被拒之門外;後兩句卻寫出詩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滿園春色,前後感情有個落差,前面遺憾,後面高興。這里採用了欲揚先抑法。
11.聯想: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12.想像: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以想像兄弟們發現登山插茱萸少了一人,表達詩人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之情。。
13.語序倒置:古詩常用倒裝句,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的「歸浣女」、「下漁舟」,是「浣女歸」、「漁舟下」的倒裝;杜甫《蜀相》「兩朝開濟老臣心」中的「兩朝開濟」,是「開濟兩朝」的倒裝;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寫詩人晚上趕路,在溪橋拐彎時,忽然看見以前熟悉的社林邊的茅店,將「茅店」置前加以突出,表達詩人對它懷有特殊感情,這是不大容易看出的倒裝。
5. 桃皮絨織物是如何加工的
桃皮絨織物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織物的設計。在各種組織中,平紋的紋路細膩,手感柔軟且富有身骨,磨毛時易暴露交織點,可以製造高檔細密的產品。斜紋由於經緯不平,磨毛後易產生反光不勻。緞紋則易起毛和勾絲。採用捻度過大的紗線,尤其是密度大的織物很難磨毛。薄織物在磨毛時緯紗容易移位,且強力下降太多。只有中厚織物,由於緯向暴露多,磨毛效果好。在設計產品時要控制好經緯密度。經密對織物的懸垂性有很大的影響,緯向浮長有利於磨毛和砂洗,不過在這方面各生產工廠有截然不同的經驗。在緊度方面,為了適當控制因砂洗後強力下降,所以宜採用較大緊度。例如經紗選用7.6tex/24F,緯紗用16.7tex/72×12F,經向密度為355根/10cm,緯向密度為270根/10cm。
織造桃皮絨織物的技術難度較大。在無梭織機上生產時,當車速為400~500r/min時,極易大面積出現毛絲現象。這是由於長絲退繞後經瓷眼、張力片和儲緯器時有摩擦,在長絲進入織口前已提前松辮,這時長絲急劇膨化而強度迅速下降。提前松辮的現象主要是由於靜電引起的。因此解決辦法是要盡量減少緯紗織造時通道的長度及張力,提高環境濕度,以減少靜電。另外在緯紗通過的瓷眼、張力片、引緯和儲緯裝置等處只要有一些毛糙,就會造成毛絲、破絲和纏繞等疵點,因此在緯紗通道上必須保證光滑。在織造過程中不能有外力碰撞,操作工必須經常修剪指甲和保持雙手皮膚潤滑,否則都極易產生勾絲及損傷。另外,機上噴嘴、開度及先行角等都需調整,因為超細纖維過於嬌嫩。
染整是加工桃皮絨織物最重要的環節。以滌綸超細纖維為原料的品種,其染整加工主要有兩類,即染後磨毛與染前磨毛。
染後磨毛用於中、淺色的桃皮絨織物的加工。染前磨毛則用於深色品種。因為深色品種所含染料量大,織物表面與里層形成梯度分布明顯。如果布面平整度差,磨毛時容易造成霜花疵病。可以改用染前磨毛,這樣不僅有利於絨面的色澤勻正,還可以防止在磨毛時附著不同色澤的毛茸。磨毛後染色前最好通過水洗去除砂末、塵埃等,以保持布面清潔。水洗後再經定形,使絨面無皺痕,以保持布面光整。
由於超細纖維比表面積大,織物的上漿率高,而且吸附的漿料很堅牢。因而退漿十分困難。只有在充分退漿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後道多種工序的順利進行。根據織物上的漿料品種與性質,選擇相應的退漿方法與工藝。煮練應採用對油蠟質溶化或乳化能力較強的材料作為反應劑。對滌綸超細纖維來說,鹼減量的主要目的在於松辮,使纖維分離。所以氫氧化鈉用量只需10~20g/L,用100℃汽蒸20~30
min即已足夠。失重率 不超過2%。
滌綸超細纖維的染色與常規滌綸不同,主要由於其比表面積太大。主要表現在:對染料的吸收量大,因此染同樣程度的色澤,染料用量要比常規的多得多;由於相應的纖維無定形區增多,以致始染速度很快,容易造成染色不勻。解決方法是可以降低始染溫度10~15℃。染色後由於熱遷移等作用,濕處理牢度下降0.5~1級,耐曬牢度下降1~2級。這種現象在蒽醌及單偶氮結構的分散染料中比較常見。近
年來發展起來的苯二呋型的分散染料,則在這方面變化較少。這類染料如C.I.分散紅356和分散紅367等。商品名稱為DispersolRedC—BN和DispersolBrill.ScarletD—SF。
磨毛是桃皮絨織物具有絨面的主要工序。它主要依靠高速運轉的砂磨輥與織物緊密接觸,憑借金剛砂皮上磨粒的突出稜角與形成的夾角,將彎曲的纖維拉出並斷成單纖維。然後磨削絨毛並覆蓋織物表面紋路,形成濃密、細膩和平整的絨面。目前這類專用磨毛起絨的設備很多,如國產的卧式磨毛機,具砂磨輥5~12隻,製造工廠有江蘇張家港、南通和無錫的前洲等印染機械(染整設備)廠。國外有義大利的Zamporti廠生產的GB72型起絨機,SperottoRimar公司的SM—1、SM—4、SM—6型磨毛機和Caru公司生產的CSM—B、CSM—3B、CSM—6B型磨毛機,德國Broma公司生產的TSM型磨毛機和Mullor公司的SE型磨毛機等。砂磨輥即用金剛砂紙包覆的輥筒,磨料主要成分為碳化硅和金屬氧化物。磨料粒即砂紙目數越高則越細。根據織物的組織情況選擇砂磨的磨料粒度和工藝條件。例如經、緯密度相
近的平紋組織,由於緯紗與磨粒成直角,經紗則為平面,所以緯紗受到磨粒的損傷,相對來講大於經紗。因此宜選用粒度較細的磨料。如經密高於緯密,緯紗與磨粒的接觸機會較少,則可選用粒度較粗的磨粒。在操作上,新的砂紙上機時包覆角宜小一點,隨著時間的增加,包覆角也逐漸加大,直至更換。更換周期為10萬米左右。
桃皮絨織物除磨毛加工外,有時還添加砂洗處理。在整個砂洗過程中,織物處於鬆弛狀態,採用特殊的砂粉在水浴中依靠機械、織物等摩擦,並輔以柔軟劑,使裸露於織物表面的絨毛挺立,從而產生良好的視覺和觸覺上的效果,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整個染整加工中,織物呈鬆弛狀態十分必要,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織物的懸垂性和豐滿感,在整個加工過程中,有纖維的熱收縮、解捻起皺收縮。解捻收縮是由於經線彎曲造成的。解捻起皺收縮越多,越有助於提高織物的懸垂性和豐滿感。
柔軟處理也是桃皮絨織物後期加工的重要工序,它是磨毛前不可缺少的基礎。它可以降低纖維間的摩擦系數,有利於磨毛時纖維表面絨毛的形成。
磨毛前避免高溫定形,否則將導致起絨困難。如有折皺可烘平或低溫定形。
6. 關於染布中的浴比以及染棉、染滌的溫度
1、分散染料
在所有染料中用量最大,國內產量超過20萬噸,經過篩選,適用於滌綸超細纖維染色的品種有,C.I.分散黃54、64、60、64、163;C.I.分散橙30、76;C.I.分散紅73、82、131、146、152、153、167、177、258、278、343、356;C.I.
分散紫26、28;C.I.分散藍56、60、73、79、79:1、165、165:1、183、257、270、284、295;C.I.分散棕 19等。節能、省時、小浴比的快速染色染料也還是一個發展方問。用途十分廣泛的溶劑染料有不少品種的結構與分散染料完全相同,也可考慮。前述轉移印花用的活性分散染料,當前基本尚未有生產,宜及早開發。
2、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主要用於羊毛、錦綸、絲綢的染色和印花,也是羊毛及錦綸混紡產品的重要類別,還用於紙張、皮革著色和溶劑染料、有機顏料等。它的特點是品種多、用量小,很大噸位生產的品種不多。我國2000年羊毛和錦綸產量分別為30萬噸和37萬噸,紡織行業使用的國內品種約120個,從紡織部門的發展看,主要是弱酸性染料和1;2型金屬絡合染料。。
3、活性染料
根據印染行業的分析,活性染料需用量增長快的原因是:棉纖維的耗用量仍是增長較大,直接染料不少品種遭到禁用,硫化、還原、冰染染料使用量減少;加上自身的色澤鮮艷、色譜齊全、應用簡便、價格便宜、適應性強、污染少、牢度優良等特點。國內年產量無准確統計,估計在2~3萬噸之間,
生產廠家約近70家。
紡織部門己使用的活性染料有以下幾類,
型號
活性基團
X
二氯三嗪
K、KM
一氯三嗪
KE、KP
二個一氯三嗪
KD
一個或二個一氯三嗪
KN
β-硫酸酯乙基碸
M、EF、ME、B
一氯三嗪/β-硫酸酯乙基碸
R/CN
間羧基吡啶三嗪
E
2,3-二氯喹惡啉
F
三氟一氯嘧啶
S/SX
二氯三嗪
P
膦酸基
PW
溴代丙烯醯胺
以上種類的活性基團均為國內資源可得,有條件生產的。印染行業認為最常用的為X型、K型、KM型、KN型、一氯三嗪加二氯三嗪型、一氯三嗪加乙烯碸型等。印染行業為了提高固色率,希望用雙活性基或多個活性基的品種。ME型和B型染料具有較高固色率、好的勻染性、適合於中溫染色 (60℃)。EF型染料有良好的相溶性、勻染性、重現性和低塵性、竭染性和提升力,以及好的濕牢度,
7. 碳酸鉀的用途
碳酸鉀」的用途有:
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GB2760-2014)規定:可在面制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通常在製造面條、餛飩時適量加入,可賦予產品以特有的風味、色澤和韌性(常與碳酸鈉等並用)。
碳酸鉀可用於玻璃、印染、肥皂、搪瓷、制備鉀鹽、合成氨脫羰,也用於彩色電視機工業,主要用於食品中作膨鬆劑。
主要用於分析試劑。如高純分析、發射光譜分析等。也可用於硅酸鹽和不溶性硫酸鹽的助熔劑,有機液體的吸水劑及電鍍、化肥、照相行業。
用於玻璃、印染、肥皂、搪瓷、制備鉀鹽、合成氨脫羰,彩色電視機工業,食品中作膨鬆劑;作氣體吸附劑、乾粉滅火劑、橡膠防老劑等;用於已曝光的感光材料的沖洗加工。
用於電子工業顯像管玻殼的製造、化肥生產脫碳、鉀鹽製造,用作分析試劑、助熔劑,也用於各種鉀鹽的制備;用於分析試劑、基準試劑及熔融硅酸鹽和不溶性硫酸鹽的助熔劑。
化學實驗中做乾燥劑。其吸水能力中等,能形成帶兩個結晶水的碳酸鉀(K2CO3·2H2O),但是與水作用較慢。適用於乾燥醇、酯等中性有機物以及一般的鹼性有機物如胺、生物鹼等。但不能作為酸類、酚類或其他酸性物質的乾燥劑。
鹼性劑和面團改良劑,且可抑制面條發酸,可用於面制食品,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用於生產光學玻璃,可提高玻璃透明度、強度和折光系數。
8. 覓合成蛋白合成工藝,詳盡
一、前言
染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染料的品種和需用量日益增加,用途也將多樣化。我國的染料行業包括染料、有機染料、助劑、和增白劑等。主要用於紡織品的印染、塗料、油墨、造紙等,而以紡織品為主要使用對象。在高科技發展的今日,與近代高科技領域密切相關的光、電、化學、生化等有聯系的功能染料 (或稱專用染料)也己研究開發,並對高技術的推廣應用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這類染料有:
l.變色異構染料;包括光變色染料、熱變色染料、電變色染料。
2.能量轉化染料包括發光染料、太陽能轉化染料、激光染料、有機非線性光學材料用染料等。
3.信息顯示及記錄用染料包括液晶染料、濾色片染料、光碟信息記錄用染料、電子照相用染料、及壓、熱、光敏染料等。
4.生化及醫用染料;包括生物著色用染料,醫用染料、親和色譜配基用染料等。
由於紡織品今後仍將為染料的主要使用對象,仍為拓展染料市場的主攻目標,染料的發展,還要能適應紡織品的變化。今年以來,通過向中國紡織、印染協會負責同志和信息中心了解,與北京、天津、上海、青島等紡織染整行業的同仁交流,通過他們收集了有關紡織印染行業訊息資料,並結合與染料有關部門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個人看法,編寫成本文,作為決策和開拓市場的參考。
二、紡織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到"九五"期末,即2000年我國紡織行業整體經濟運行情況已扭虧為贏,進入良性循環,國有企業逐步擺脫困境。全行業凈資產收益率達到8.73%,據原國家紡織工業局領導介紹,從2000年開始,中國紡織品出口將進入 8-10年的發展高潮,並且在入世後帶來三大機遇;一是入世後紡織品出口配額放寬,每年至少在800億-1000億美元;二是促使行業結構要進行較大調整,一改過去國內競爭劇烈,國外冷清的局面,行業中的服裝類、家紡類和產業用品三大支柱的出口格局將分別調整到60%、25%、10%,逐步與國際接軌,三是入世之後,將對中國紡織品的設計、技術、質量、環保、勞動力及資金等帶來全方位的沖擊,中國的部分服裝品牌將藉此沖擊力,在國際上脫穎而出,從而培育出知名的國際品牌和知名服裝設計師。
據統計,200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520.82億美元,同比增長20.94%。其中:紡織品出口160.62億美元,同比增長23.5%;服裝出口3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9.83%。
自改革開放以來,染整行業積極進行了行業、企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調整,地域結構調整,從而克服了訊息落後,缺乏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和環保治理等問題,到1999年印染布產量已達160.5億米,2001年己達170億米。發展較快的地區為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和福建等五個省份,95-99年五省產量統計如下表: (億米/佔全國總量%)
年份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福建
佔全國%
1995
23.99/17.58
22.66/16.6
12./9.45
21/15.38
4.47/3.27
85.13/62.28
1996
24.22/20.07
19.02/15.76
10.83/8.97
18.93/15.86
5.07/4.2
78.07/64.86
1997
34.52/24.41
21.26/15.04
10.54/7.45
20.05/14.18
15.73/11.22
102.1/72.3
1998
57.48/39.24
19.25/13.14
9.96/6.76
19.55/13.34
10.58/7.22
116.82/79.7
1999
65.23/40.65
21.88/13.63
11.07/10.4
20.13/12.54
5.43/3.45
123.74/80.67
以上s省的年產量之和,己佔全國總產量的75-80%。
雖然印染布產量已不斷增長,但由於印染產品從原料到成品是一個系統工程,最終產品的質量、效果、風格不是靠漂染能完全解決的,從纖維原料、到紡紗、上漿、織布、燒毛、退漿、絲光、漂染等,步步都是關口,因此製成的面料,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每年進口的印染布有如下表:
(億米/億美元)
年份
純棉印染布
T/C印染布
合纖長絲織物
其中;長絲錦
1995
7.18/7.57
2.00/2.42
23.38/24.64
17.26/15.50
1996
2.03/2.43
23.84/25.29
23.84/25.29
15.92/14.30
1997
7.69/7.81
2.14/2.53
25.0/2.49
15.57/13.98
1998
6.79/7.08
1.91/2.12
23.31/21.76
14.62/13.13
1999
6.22/7.33
2.28/2.46
25.02/22.48
15.39/13.82
據了解,紡織印染行業現正以"控制總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開發新品、提高檔次、提高加工深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增加新的增長點"的方針,積極進行行業、企業結構調整,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
紡織行業的穩定發展,就給染料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如何抓住這一機遇,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課題。
三、化纖工業的發展趨向
(一)現狀
纖維是印染織品的主要原料,品種、質量、紡織工藝都直接影響到印染布的質量,也影響到染料品種、用量,它的發展趨向也影響到染料的發展。紡織纖維一般有天然纖維如:棉、麻、毛、絲等,化學纖維包括人造 (再生)纖維和合成纖維等。近年在國際上,紡織纖維年產量約在4600噸左右,年增長速度約在2.5%。其申:化纖年產量接近2400萬噸,占紡織纖維的52%左右,年增長速度約5%左右。天然纖維則穩定在2200萬噸左右,占紡織纖維的48%,棉纖維已由過去的老大,退居第二位。由於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要養活世界22%的人口,國家為了解決糧棉爭地,歷來就重視發展化纖工業,它包括人造(再生)纖維和合成纖維,到"九五"末,化纖年產量已達650萬噸,比"八五"末期翻了一番多,佔世界總產量的27%左右,目前已成為世界化纖產量最大的國家。因化纖在國際和國內均為紡織行業的主流原料,本文僅就化纖原料作一探討。
據統計,1999年常規化纖品種產量如下表:
化纖品種
產量(萬噸)
所佔比例(%)
化纖總量
653.9
100
其中;人造纖維
55.2
8.4
1.粘膠長絲
10.0
2.粘膠短纖
45.2
其中;合成纖維
598.7
91.6
1.滌綸
458.9
2.錦綸
47.0
3.腈綸
49.2
4.維綸
9.5
5.丙綸
33.4
6.氨論
0.7
(二)發展趨向
雖然化纖年產量已突破600萬噸,但每年進口的化纖量始終維持在我國化纖總產量的30%以上,就與我國近年來化纖行業經濟效益持續下降的局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國化纖行業的產品結構不合理,常規產品生產能力過剩,而許多高檔面料或出口產品所需的新型化纖原料,國內又無法滿足。
同時,使用纖維的後道紡織加工企業,對積極使用新纖維原料及研究開發投入力量不足,風險意識不強,新產品開發資金投入不足,對市場發展趨勢了解不多,
新產品開發速度和質量難以滿足市場和消費潮流的發展需求,致使原料和面料二個行業難以互動,導致我國紡織面料水平,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始終處在劣勢。在"十五"期間,將大力發展纖維新型品種和各種高檔面料,染料行業要了解這一市場動態,制定我們的發展策略。
現將主要的已有或即將發展的新型品種收集分析如下:
由於新型纖維品種的分類方法很多,且還沒有公認,暫以常規分為天然、化學和改性纖維等來敘述。天然纖維雖然通過改良品種,有了很大變化,但最快的還是化學和改性纖維,化學纖維又可分成合成和再生纖維,近年來發展特快, 本文暫以此分類,就紡織部門提供的資料,以在服裝或家紡領域當前已十分熱門,或即將成為發展主流的化纖新品種,有重點的簡介如下:
1.新型合成纖維
新型合成纖維的應用范圍在不斷的擴大,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柔軟絨面外觀紡織品:如桃皮絨、仿鹿皮、仿皮革、仿
真絲綢等;
(2)表面磨擦阻力小的紡織品:如滑雪服、泳衣、潛水服等;
(3)化學化工用纖維材料:耐熱或絕熱、耐化學性、過濾材料等;
(4)復合纖維材料:離子交換纖維,增強塑料、超導電纖維等;
(5)生物相溶性纖維材料:血管、人造骨、血液分離、固定酶和細胞培養基質等;
(6)吸水及疏水性纖維材料:透氣拒水織物、吸水吸油纖維材料、特種毛巾、油水分離材料等;
(7)吸塵清潔紡織品:清潔布、吸塵、過濾布等。
此外,還可用於絕緣、印刷、密碼及識別織物或高級紙張等,所有上述產品都需要經過染整加工和使用染料。有以下幾種:
(1)超細纖維(細旦纖維)
本品種是將滌綸纖維物理改性而成,到70年代工業化生產,現在最細的纖度已達到0.0Oldtex,克服了合纖的手感、外觀及服用性能的不足,現已成為新合纖中的主要品種。超細纖維主要是滌綸纖維,也還有其它化學纖維,滌綸超細纖維己廣泛用於仿毛、模擬絲織物。
使用的染料仍是以分散染料為主,但要經過篩選,符合以下染色特性:
*上染速度快:超細纖維不僅比表面積比普通纖維大得多,吸附速度快,擴散速度快。
*顯色性或深染性差:纖維比表面積大,折射率高,對光的反射和散射強,顯色性比普通纖維低得多,要得到相同染色深度,染料濃度就要高得多。
*勻染性差:上染速度快,就不易染得均勻,織物上易產生所謂"閃光點"。
*染色溫度依存性差:在較低溫度就有較快的上染速度,起始溫度要低,染色最高溫度比其它織物要低,保溫時間可稍短,移染性較好,提升性也較好。
*染色牢度差:這是由於纖維比表面積大和半徑小的關系,染色深度愈高,耐曬牢度愈低。
(2)滌綸改性織物
普通滌綸織物需在高溫高壓下,用分散染料染色,能耗大,染深色用的染料量也多,為了改進聚酯纖維染色性能,在分子鏈中引入含可結合離子染料的基團,或將可染組份混合到纖維中,開發了分散染料常壓可染、酸性染料和陽離子染料可染的改性滌綸,已大批量工業化生產。
(3)聚乳酸纖維 (PLA)
本品也被稱為可生物降解的環保型纖維,由玉米澱粉製成乳酸 (2-羥基丙酸),縮聚成聚乳酸,再製成纖維,它的特點是製成的織物質輕、手感柔軟、乾爽、有蠶絲樣的柔和光澤,最大特點是廢舊紡織品填埋後,分解成CO2和H2O,再經光合作用成為玉米漿,不給環境帶來任何污染。可製作運動服、外衣、內衣、毛衣、地毯和各種產業用品,用途很廣。現在美國已製成地毯投放市場,也是我國紡織行業在入世後,紡織品進入綠色通道的主要措施之一。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成本會不斷降低。主要使用分散染料染色,但比滌綸織物的染色溫度要低。
(4)大豆蛋白質纖維
本品屬再生植物蛋白質纖維,系我國河南濮陽華康生物化學工程聯合集團公司多年研究紡絲成功,也是唯一由我國率先取得工業化生產的化學纖維。是將榨油後的大豆粕浸泡,分離出豆粕中的蛋白提純後經生物酶作用製成一定濃度的大豆蛋白質紡絲溶液,經濕法紡絲、凝固、交聯、水洗、烘乾、捲曲、切斷製成短纖維。具有:單絲纖度細 (0.9-1.2D)、比重輕、強伸度高、耐酸耐鹼性好、光澤好、吸濕性好等特點,還有羊絨般的柔軟手感、蠶絲般的優雅光澤、棉纖維的吸濕導濕性、羊毛的保暖性等優良服用性能,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紡織行業認為是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纖維。現將收集到的己生產品種及廠家列於下:
*真絲/大豆蛋白纖維面料 (約40/60):蘇州東吳絲織廠、吳江新民紡織公司、吳江新聯絲織廠、浙江華源達昌絲綢廠、浙江展望集團。
*羊毛/大豆蛋白纖維面料 (約65/35):常州第三毛紡廠、江蘇陽光集團、蘭州第三毛紡廠、江陰三毛集團、上海三毛集團、無錫第一毛紡織廠、無錫協新毛紡織廠。
*大豆蛋白質纖維/化學纖維面料 (約40/60):吳江新民紡織公司、華源達昌絲綢公司、紹興展望集團。
*純大豆纖維面料:青島國棉六廠、洛陽白馬、紹興展望集團、鄭州一棉、華源達昌絲綢公司、紹興展望集團。
還有很多針織類產品。
適用的染料有:弱酸性、活性、中性、直接染料等,但由於纖維的化學和物理結構不同於天然蛋白質纖維,對染料選用、染色工藝及使用助劑等都需做調整,主要是它的染色深度低於絲、棉、羊毛等。
(5)聚氨酯纖維(氨綸,Lycra)
本品主要是聚氨基甲酸酯 (約在 85%以上),為一嵌段共聚物,有剛性鏈段和柔性鏈段。已是生產彈性服裝的主要材料,與橡筋相比,模量相對較高、化學穩定性好,不僅用於泳裝及襪子等針織物,還用於各種機織品。具有抗皺、定形、懸垂性好、耐水洗等優點。用分散染料染色,在95℃下,加入助劑,可提高上染率,改善勻染性和提高濕牢度。
2.新型再生纖維
新型的再生纖維素纖維為TenceI(或稱Lyocell) 纖維,由於是用木漿溶解於氧化N-甲基嗎琳(NMMO)水合物中,制備成10%粘稠紡絲液,經紡絲加工得再生的天然纖維素纖維,由於NMMO的毒性很小,回收率很高,生產過程對環境無污染,它的織物被視作為"綠色紡織品",干強度僅次於滌綸,比棉和粘膠纖維要高,濕強度僅降低15-17%,具有優異的濕模量,縮水率很低,徑向縮水率低於2%,超過所有纖維,吸水性和保水性與粘膠纖維接近,服用性能舒適,世界產量已超過20萬噸,預計將作為綠色纖維在本世紀得到快速發展。可用各種纖維素染料染色,以活性染料力最佳,特別是含有二個不同活性基或相同活性基的高溫染色用染料,如國產的EF型、KE型活性染料。
(三)紡織品必須進入綠色通道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紡織品進入了世界貿易自由化發展進程中,雖取消了配額限制,但遇到了"綠色壁壘",當前在國際服裝領域主要有兩類:一是針對紡織品服裝從設計生產到報廢回收的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所設置的壁壘;二是由產品本身對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影響的壁壘。出口產品必須符合一些國家的政府或地區性國際聯盟頒發的有強製作用的法律或技術法規,及衍生出來的各類具體條例。這些法規、條例也是對染料發展的間接壁壘,必須要重視(可參考Oeko-tex標准100的2002年最新版本).
(四)染整工藝及設備的發展
印染行業工藝及設備的發展方向主要是:適應環境保護、節約原材料和節約能量、即時、小浴比,使印染加工更可靠,更簡便。這就對染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967年出現了噴射染色機後,解決了滌綸染色的困難,可染針織物及表面凹凸的織物。現在又出現了新的溢流染色機,小浴比 (1:4~7),短流程,小批量和大載量,可低溫染色,全自動控制,環保型染色設備,適於染特殊織物。
這就要求染料的溶解性、上色率、勻染性、提升力等性能均要優越。
2、為了降低染色用水和廢水的處理成本,非水系統的染色技術的開發有了發展,近年研究成功的為超臨界二氧化碳非水系統染色的新技術,並已開發出適用這種工藝的新設備,使這技術有了實用價值。它的原理是:應用超臨界二氧化 碳做染色介質,染料隨介質的溫度和壓力提高而溶解,促使其擴散到纖維內部,實現上色與固色。可完全不產生污染廢水,分散染料染色不用分散劑,用流體壓力控制染料溶解,易控制深度和色澤,染料利用率可達90-100%,並易得到均 勻染色,由於是綠色工藝,是極有發展前途的加工模式,國外已實現工業化生產,國內正在大力開發。主要是使用分散染料,但要篩選在超臨界二氧化碳中有適合溶解度的品種。
3、數字噴墨印花技術是一種無版印花技術,即紡織品在印花過程中不需任何網版,直接由電腦將印花設計圖案的信息輸送給一組染料 (顏料)噴嘴,並控制噴嘴的開放和閉合來完成織物印花的新技術。優點是:可大量節省網版,不會造成任何壓糊、壓花病疵;印花時無對花和套色問題;打樣和生產可同機進行而不會產生色差;對小批量、多品種的轉換速度極快,可實現快速交貨。但要有一套較好的CAD系統。當前針對各種織物已開發成功分散、活性、酸性染料噴墨墨水。
4、滌/棉混紡織物轉移印花技術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己採用,但由於染料轉移率低,摩擦牢度較差,末能廣泛使用。新開發的方法是採用新的含有氯乙醯基的活性分散染料在195±5℃,將織物轉移印花40秒,轉移率達到52.6-70%,有較好的水洗牢度和摩擦牢度,是有發展前途的印花新工藝。
四、結束語
我國自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染料工業發展很快,已有大小生產廠點二千個以上,年產量己超過40萬噸,佔世界染料總產量的50%左右,而80%以上是供應紡織行業。入世後,紡織行業將有極大發展,染料工業也必將由原來的單一對染料生產工藝、設備的開發,逐步轉向為印染行業提供高檔次、高質量的染料產品的開發,這是一個發展趨勢。根據印染行業同仁提供的資料,對幾類主要染料發展方向歸納如下供參考;
1、分散染料
在所有染料中用量最大,國內產量超過20萬噸,經過篩選,適用於滌綸超細纖維染色的品種有,C.I.分散黃54、64、60、64、163;C.I.分散橙30、76;C.I.分散紅73、82、131、146、152、153、167、177、258、278、343、356;C.I.
分散紫26、28;C.I.分散藍56、60、73、79、79:1、165、165:1、183、257、270、284、295;C.I.分散棕 19等。節能、省時、小浴比的快速染色染料也還是一個發展方問。用途十分廣泛的溶劑染料有不少品種的結構與分散染料完全相同,也可考慮。前述轉移印花用的活性分散染料,當前基本尚未有生產,宜及早開發。
2、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主要用於羊毛、錦綸、絲綢的染色和印花,也是羊毛及錦綸混紡產品的重要類別,還用於紙張、皮革著色和溶劑染料、有機顏料等。它的特點是品種多、用量小,很大噸位生產的品種不多。我國2000年羊毛和錦綸產量分別為30萬噸和37萬噸,紡織行業使用的國內品種約120個,從紡織部門的發展看,主要是弱酸性染料和1;2型金屬絡合染料。。
3、活性染料
根據印染行業的分析,活性染料需用量增長快的原因是:棉纖維的耗用量仍是增長較大,直接染料不少品種遭到禁用,硫化、還原、冰染染料使用量減少;加上自身的色澤鮮艷、色譜齊全、應用簡便、價格便宜、適應性強、污染少、牢度優良等特點。國內年產量無准確統計,估計在2~3萬噸之間,
生產廠家約近70家。
紡織部門己使用的活性染料有以下幾類,
型號
活性基團
X
二氯三嗪
K、KM
一氯三嗪
KE、KP
二個一氯三嗪
KD
一個或二個一氯三嗪
KN
β-硫酸酯乙基碸
M、EF、ME、B
一氯三嗪/β-硫酸酯乙基碸
R/CN
間羧基吡啶三嗪
E
2,3-二氯喹惡啉
F
三氟一氯嘧啶
S/SX
二氯三嗪
P
膦酸基
PW
溴代丙烯醯胺
以上種類的活性基團均為國內資源可得,有條件生產的。印染行業認為最常用的為X型、K型、KM型、KN型、一氯三嗪加二氯三嗪型、一氯三嗪加乙烯碸型等。印染行業為了提高固色率,希望用雙活性基或多個活性基的品種。ME型和B型染料具有較高固色率、好的勻染性、適合於中溫染色 (60℃)。EF型染料有良好的相溶性、勻染性、重現性和低塵性、竭染性和提升力,以及好的濕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