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戴姓的歷史和現狀
戴姓,中華姓氏之一,西周時期的宋國君主宋戴公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二。在大中國區及海外華人中皆有分布,其中華東地區約占所有戴姓人口的六成。
【姓氏源流】
源於子姓宋國
出自商朝後裔、周朝諸侯國宋國君主宋戴公的謚號,屬於以謚號為氏。據史料記載,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監之亂」後,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建都商丘。微子啟逝世後,其弟仲衍嗣位為宋公。傳至宋國的第十一位國君,逝世後被謚為戴公。宋戴公長子子司空(宋武公)繼位,宋戴公的其餘諸子以其謚號「戴」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國執政的 華氏、樂氏、老氏、皇氏,四族統稱戴氏,《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記載「宋戴惡會之」,戴惡應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後裔。
另,宋朝學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書中說:"殷氏有改為戴者,以義改也。」所謂「以義改也」,並非指的是兩個姓氏在字義上的相通,而是指他們系出一源。
源於子姓戴國
春秋時期諸侯國戴國。《歷代州域形式》記載:戴今河南睢州考城縣故城(今河南商丘民權縣東北一帶),即古戴國,為子姓國。隱十年,鄭取戴。(宋)《輿地廣記》記載:畿考城縣本子姓戴國,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謂之谷縣,楚漢兵起,邑多遇災,因名甾縣。 漢屬梁國。後漢屬陳留郡,章帝東廵詔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義也。 後魏曰考陽置北梁郡。北齊並廢之以為成安縣。 隋開皇十八年復改曰考城屬梁郡。唐屬曹州。梁開平元年屬開封府。宋朝崇寧四年來屬。
考古工作者發現古戴國封地(今河南商丘民權縣東北一帶)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叔慶父之妻為姬姓之記載,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習俗;《春秋釋地韻編》和《中國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稱戴國是子姓國;《通志.氏族略》列戴國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國」;查周所封之五十五個同姓國中也沒有戴國。《 路史.國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後;因而戴國更可能是子姓諸侯國。更有一種未證實的說法為戴國首任受封國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紂王的堂兄弟,周朝滅商後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為諸侯。
源於姬姓
衛有戴公,衛康叔10世孫,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魯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改稱塔塔喇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羅氏,出自陳蒙古八旗的岱簸羅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該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滿語稱其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後改漢姓為戴氏,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集達河北岸)、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
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時期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渾郭(今遼寧)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
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源於鄂溫克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溫克族塗克冬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戴氏、塗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其他少數民族改姓
今回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戴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演化】
遷徙
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八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2%左右。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
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里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布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
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台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
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
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佔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姓氏始祖】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後謚號曰「宋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謚號為氏,稱戴氏。後世尊宋戴公為戴姓得姓始祖。
【戴姓祖廟】
三陵台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居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處,為西周宋國宋戴公等三公王陵。 三陵台三座陵墓突起的頂部並峙,像三座駝峰。墓區里的400多棵古柏蒼勁挺拔,疏密有致。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戴姓大約有11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為戴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戴姓總人口的3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占戴姓總人口的47%,其次分布於湖南、江蘇、山東、河南、湖北五省。全國以浙江為中心向西、向北散發,形成浙、贛、湘、鄂、蘇、豫、魯七省聯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戴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7%,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為戴姓第一大省,約占戴姓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布仍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大約占戴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江蘇、山東、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間,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於戴姓的主體早已進入江南,在這600年間得到穩定和發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國仍以浙江為中心向三個方向散發,形成了浙、贛、鄂、皖、蘇、魯、閩七省聯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戴姓的重心開始向北面的江蘇移動。
當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80萬,為全國第四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2%。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占戴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布於湖南、四川、廣東、重慶、浙江、貴州,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總人口的12%,為戴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皖蘇為首,沿長江向西延伸到川貴的戴姓聚集區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間,戴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西部的回遷和移民是主流,同時,向東北的移民成為新的流動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皖蘇滬浙、湖北大部、贛湘、雲貴川渝、粵閩台大部、魯豫東南、陝西南段、遼寧大部、吉林南段、黑龍江東端和西北角、內蒙古東南和東北角,戴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4.6%,居住了大約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雲南橫斷山脈以東廣大的地區,戴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約23%的戴姓人群。
B. 戴姓的起源詳細點
戴姓起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主要是在豫東的商丘市和民權、蘭考一帶。歷史上,戴姓人才輩出,先後有《大戴禮記》的編撰者戴德、《小戴禮記》的編撰者戴聖,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學者戴震,以及南朝畫家戴逵、明代畫家戴進等名人。在當今中國的100個大姓中居第54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左右。
一
戴姓的來源主要有四支:
1.以謚號為姓
商湯的後裔,以祖上的謚號為氏,成為後來的戴姓。據《元和姓纂》記載:「宋戴公之後,以謚為姓。」
西周建國之初,周公平定東方後,大量分封諸侯,其中封微子啟(子姓)於商丘(今屬河南),建立宋國。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多次勸諫紂王,紂王拒不採納,為了避免像比干那樣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滅商後,微子啟歸順周朝,至此被封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這就是微仲。微仲死後,其子宋公稽繼位。以後世代相傳,至宋惠公的孫子,已是宋國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謚為戴公,史稱宋戴公。戴公傳位於兒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為宋國大夫,他的兒子便以祖父的謚號「戴」為氏,如春秋時期有宋大夫戴惡。這就是今天的戴姓來源,宋戴公被認為是戴姓的始祖。
因為商王族為子姓,所以,宋人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後,以謚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中也說: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孫,以祖父謚為氏。宋國於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
2.以國名為氏
據《世本·氏姓篇》記載:戴氏,古戴子國,姬姓之後。在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中,有一個姬姓戴國,在今河南民權、蘭考一帶。
當時,由於戴國處於鄭國和宋國兩強之間,經常受到鄭、宋兩國的欺凌。到隱公十年,終於為鄭國所滅。亡國之後的戴國公族就以原國名為氏,稱為戴氏,這樣,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關於這件事,宋人鄭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記載:「戴氏,開封封丘縣戴城是其國,隱十年,鄭人伐取之。或雲,舊考城縣是,為宋人所滅,改名谷城,子孫以國為氏。」
3.改姓
據《鼠璞》記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周武王滅商以後,有不少殷(商)族遺民便以國名為氏,稱為殷氏。
另據新修《內黃縣志》記載:河南省內黃縣二安鄉小槐林村有戴、馬同宗墓,碑文記載:始祖戴子成、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間遷民時,為謀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遷至此,死後並肩築二墓,謂之「雙立祖」,現在已經傳至24世,兩姓共有1500餘人。內黃縣戴六村、前安村,湯陰縣武窪等地的戴姓、馬姓皆來源於此。
4.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記載:滿族戴佳氏,原居杭佳、葉赫、扎庫木等地,後改為戴姓、代姓;達爾充阿氏居於黑龍江、吉林等地,後改為戴氏;鄂溫克族塗冬克氏,改漢姓後有塗、戴兩姓。此外,瑤、回、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二
戴姓人口的播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時期。
1.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先秦時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即今天的豫東一帶生息繁衍。春秋時代的宋國大夫戴惡即為一時名流。
到西漢時,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聖叔侄,同為禮學大家。西漢時戴姓還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遷往汝南的慎陽(治今河南正陽縣北江口集),一支遷往汝南的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字子高),為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傳》中說他家資巨富,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家中所養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之多,當時的人稱他為「關東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氣節而名聞於世。由此可見,戴遵這一支定居慎陽已不止一代,而且在當地屬於家大、業大、勢力大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東漢初以解經聞名京師、官任侍中的戴憑,為平輿人。這就證明,至遲在西漢後期,戴憑這一支已經遷到平輿。
戴姓在向豫南遷徙的同時,也向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遷徙,如西漢時官至九卿的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曾向張禹學習《周易》;東漢時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戴宏及西華令戴封,均為濟北郡剛縣(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氏又有徙居於今安徽、湖北的。如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戴乾為丹陽(治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鎮)人。在魏晉時,戴姓在譙國(今安徽亳州一帶)、廣陵(治今江蘇揚州)、清灑(治今山東臨清市東)三地成為望族,形成三處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譙國、廣陵、清河為堂號。
戴姓向江南地區遷徙,最晚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如:西漢時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東漢時官至光祿主事的戴就,為會稽郡上虞縣(治今浙江上虞縣百官鎮)人。大約在東漢末年,廣陵戴氏有一支遷徙到江南。《晉書》記載:戴烈為三國時東吳的左將軍,其子戴昌為東吳太尉、晉會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兒子戴淵,是琅琊王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的心腹大將,並隨司馬睿南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因為西晉後期,中原地區戰火連綿,八王之亂前後延續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黃河中下游一帶動盪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遷,流向相對比較安定的江南地區,其中有許多人都是舉家或舉族南遷,戴姓也在此時跟隨眾人來到江南。
2.隋唐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進入福建,並流向台灣以外的全國各地。據《漳州府志》記載: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遷居福建。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縣(今屬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領將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閩,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間的「蠻獠」嘯亂。這些將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統計,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當時,隨陳氏父子入閩的戴姓將佐主要有陳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們都是光州固始人,在開辟漳州之後,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學者普遍認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是戴姓人入閩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顏為夏州(治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人,戴簡為長沙(今屬湖南)人,戴護為婺源(今屬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當時戴姓人口分布范圍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3.宋元明清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從江浙、福建等地遷至台灣及海外各國。
從宋代開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遷到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有一部分人還進一步飄洋過海移居海外。
據廣東蕉嶺縣《戴氏族譜譙國堂世系源流》記載,蕉嶺戴氏一世祖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蕃盛,傳至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遷往台灣屏東,13世、14世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後裔分布於台灣的高雄、美濃、內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清代還有福建戴氏陸續不斷遷往台灣。雍正年間,福建戴氏遷居台灣省苗栗縣大甲鎮孟春里開基,這是大陸戴姓大規模入台之始。此後,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墾苗栗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開墾。
如今,戴姓在台灣居第52位,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時,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國、阿根廷、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許多國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三
戴姓在遷徙繁衍的過程中形成七處郡望:濟北、譙國(郡)、吳興、魏郡、河東、清河、廣陵。
譙國是曹魏黃初元年(220年)置,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靈璧、蒙城、太和與河南省鹿邑、永城等縣市之間的地方。西晉時改為譙郡。譙郡的戴姓,乃是晉代戴逵之後,位居譙郡八姓之首。而今,戴姓多稱「譙國(郡)」。
廣陵郡是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以廣陵國改置,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西北),轄境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交界處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晉代戴邈為廣陵人。揚州廣陵郡三姓之首為戴姓。
清河郡是漢武帝以清河國改置,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於今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東漢戴涉為清河人。
魏郡始置於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戴德的後人居於魏郡斥丘縣(今河北成安東南)。
河東郡始設於秦代,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戴涉的後人居河東郡桑泉縣(今臨猗)。
吳興郡始設於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治所在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市南)。晉代有戴洋,為著名的方術之士。
戴姓的宗祠堂號有「二禮堂」、「注禮堂」、「獨步堂」、「避貴堂」、「譙國」、「廣陵」、「清河」等等。其中「二禮堂」、「注禮堂」都是指西漢今文禮學大師戴德、戴聖叔侄而言的。「獨步堂」和「避貴堂」,典故源出於後漢名士戴良。戴良才高八斗,特立異行,曾經說過:「我若仲尼長東魯,大禹出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地方官吏推舉他為孝廉,他堅決不接受。後來,朝廷又徵辟他到司空府任職,他仍然堅辭不受,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來做官,他便跑到山裡躲起來。
各地的戴姓還有許多楹聯,這里僅舉數例:
業擅禮經 席傳易學
上聯是指西漢戴德、戴聖叔侄。下聯是指明代鄞縣人戴圭。戴圭潛心研究《易》學,並身體力行。他常對人說:「學習要謹慎對待獨處之時,誠心誠意來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時間長了就會與自然合為一體。」著有《易經大旨》、《四書要略》等。
逸情霞舉 峻節山高
上聯是指南朝宋縣人戴。他曾與兄長戴勃一起隱居桐廬,二人都善於作畫、鼓琴。後來,戴游歷到吳下,當地士人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於是集資為他建房,又為他聚石、引水、種樹、開澗,他在那裡專心著述,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徵召,他都不應。著有《逍遙論》,又為《禮記·中庸》篇作注;下聯是指東晉戴逵,戴的父親。他善於畫山水、人物、走獸,也畫宗教畫,並雕鑄佛像,還善於鼓琴。太宰王曾派人召他鼓琴,他當著使者的面把琴弄壞,說:「戴安道不做王門的伶人!」
C. 根據戴姓氏的圖騰,有人能看出來什麼悠久的歷史和發展嗎
戴淵、戴法興、戴胄、戴叔倫、戴才等。
1、戴淵
戴淵(269年-322年),字若思(《晉書》避唐高祖李淵諱作戴若思)。廣陵郡(今江蘇揚州)人。東晉大臣、名士。
戴淵年輕時受陸機推薦,在東海王司馬越幕府任職,累官散騎侍郎,封秣陵侯。後渡江歸附琅玡王司馬睿,任鎮東將軍右司馬,後歷任前將軍、尚書、中護軍等職,頗受司馬睿信任。
太興四年(321年),任征西將軍,都督六州軍事、假節,加散騎常侍,出鎮合肥。王敦之亂時,任驃騎將軍,率軍勤王,兵敗後與周顗皆為王敦所害。王敦之亂平定後,獲贈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號「簡」。
戴淵工書法,張懷瓘《書估》將其書列入第四等。
2、戴法興
戴法興(414~465年),字型大小不詳,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朝宋大臣。
出身貧苦,少賣葛於市,後為吏傳署,好學能文,頗通古今,文章盛名當時。彭城王劉義康掌權期間,戴法興以才用被劉義康引見,被任命為記室令史。
劉義康失勢後,轉投劉駿,擔任劉駿的征虜、撫軍記室掾,隨劉駿遷轉多地,後隨劉駿率軍攻入建康。孝武帝劉駿即位後,提拔戴法興為南台侍御史,兼中書通事舍人,加建武將軍、南魯郡太守。
又以參與密謀討伐劉劭之功,封為吳昌縣男,食邑三百戶。後又轉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太子旅賁中郎將,侍太子於東宮。以頗知古今,又擅文筆,為孝武帝所重,參與中樞機要事務的處理和商議,權重當時。
前廢帝劉子業即位後,戴法興遷越騎校尉,凡詔敕施為,悉決戴法興之手,益假專權。時劉子業欲有所為,戴法興每相禁制,引起劉子業不滿。
戴法興更多次裁減劉子業對寵臣濫加的賞賜,劉子業所寵親信對他都十分痛恨。後被閹人華願兒進讒於帝,免官賜死。著有文集四卷,盛名當時,今佚。
3、戴胄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唐朝宰相。
戴胄早年在隋朝為官,曾效力於王世充,歸唐後為秦王府士曹參軍。唐太宗繼位後,戴胄被擢升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數次犯言直諫,後改任尚書左丞。
629年(貞觀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書,主持選官,次年又以民部尚書之職參預朝政,成為宰相。633年(貞觀七年),戴胄病逝,追贈尚書右僕射,謚號為忠。
4、戴叔倫
戴叔倫(約732——約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
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
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偽。
5、戴才
戴才,明太子少保,兩京兵部尚書,晉菴公滄州人,嘉靖十三年進士。曾巡撫甘肅。當時甘肅剛剛遭受寇兵。
戴才去後撫起創痍,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加強防衛,建學明教。使甘肅大治。後又巡撫陝西、河南等地。官至戶部左侍郎、兵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法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叔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才
D. 「戴」姓的由來
「戴」姓源於子姓宋國,出自商朝後裔、周朝諸侯國宋國君主宋戴公的謚號,屬於以謚號為氏。據史料記載,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監之亂」後,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建都商丘。
微子啟逝世後,其弟仲衍嗣位為宋公。傳至宋國的第十一位國君,逝世後被謚為戴公。宋戴公長子子司空(宋武公)繼位,宋戴公的其餘諸子以其謚號「戴」為氏,形成戴氏一族。
宋國執政的 華氏、樂氏、老氏、皇氏,四族統稱戴氏,《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記載「宋戴惡會之」,戴惡應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後裔。
戴玉強
(4)戴姓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戴姓大約有11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七位。浙江為戴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戴姓總人口的35%。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占戴姓總人口的47%,其次分布於湖南、江蘇、山東、河南、湖北五省。全國以浙江為中心向西、向北散發,形成浙、贛、湘、鄂、蘇、豫、魯七省聯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戴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為戴姓第一大省,約占戴姓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布仍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大約占戴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江蘇、山東、安徽、湖北、福建五省。
當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70萬,為全國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占戴姓總人口的34%。
E. 關於戴姓的歷史和現況的研究報告結論100字
愛情是憂郁的母語
F. 誰能告訴我戴姓的起源。分支。和一些詳細情況
戴
一、姓氏起源
1.黃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號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遷徙分布:先秦時期,戴氏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發展繁衍。到了漢代,戴氏開始有遷居豫南、江浙、山東等地的。三國至南北朝時,戴氏又有遷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漢時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縣北)人,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又如東漢時的戴就為上虞(今屬浙江)人,戴宏、戴封均為剛(今山東寧陽縣北)人。唐初,戴氏開始入閩。據《元和姓纂》所列當時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等。清代初年時,廣東焦嶺縣一支戴氏後裔遷往台灣屏東,其後分布於高雄、桃園、新竹等地。清代以後,還有福建戴氏陸續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氏族人遷往海外。
三、郡望堂號
【堂號】「獨步堂」或曰「避貴堂」 都是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跡。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另外還有「譙國」、「廣陵」、「清河」等堂號。
【郡望】
譙郡: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縣),三國時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今揚州)。東漢建武中改為郡。相當今江蘇、安徽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四、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G. 近代史上百姓級戴姓名人
戴熙(1801—1860):
清代畫家、官員。字醇士,號榆庵、松屏、鹿床居士、井東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進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後引疾致仕歸。曾在崇文書院任主講。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克杭州時,投水死,謚號文節。工詩書,善繪事。四王以後的山水畫大家,被譽為「四王後勁」,與清代畫家湯貽汾齊名。山水早年師法王翚,進而摹擬宋元諸大家,對於王蒙、吳鎮兩家筆意更有所得。晚年觀摩巨然真跡,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領會。道光時宮廷書畫多出於其手。又能畫花鳥、人物,以及梅竹石,筆墨皆雋妙。秦祖永的評論是:「臨古之作形神兼備,微嫌落墨稍板,無靈警渾脫之致,蓋限於資也。所寫竹石小品停勻妥帖,尚為蹊徑所縛,未能另立門庭也。」有《習苦齋集》、《習苦齋畫絮》等。
戴煦(1805—1860):
清代數學家。字鄂士,號鶴墅,又號仲乙。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與項名達同時研究三角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和橢圓求周等問題,並代項氏續成遺著。他的代表作有《對數簡法》等四種九卷,合刊成《求表捷術》。得出了指數為任意實數的二項展開式、對數展開式及三角函數對數展開式,並用來計算對數表。還著有《四元玉鑒細草》等。戴煦在研究無窮級數時發現了「開方求對數」的簡便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定理級對數」和「自然對數級數術」兩項定理,比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演算法要簡單實用得多。
戴修瓚(1887—1957):
中國法學家。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法律系主任兼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省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等。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戴芳瀾(1893—1973):
中國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號觀亭。湖北江陵(今荊州)人。歷任廣東農業專科學校、東南大學、金陵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後,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科院應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水稻、果樹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以後從事真菌的分類、形態、遺傳等方面的研究。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態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建立起以遺傳為中心的真菌分類體系,確立了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研系統;對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的作用。著有《真菌》、《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中國真菌總匯》等。
戴季陶(1890—1949):
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於四川廣漢。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早期幹部和理論家。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五四期間,思想激進。曾先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戴笠(1897—1946):
字雨農,原名戴春風,浙江江山人,中華民國情報機關將領。曾就讀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黃埔軍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軍周鳳岐部當兵,後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交易所結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因得到蔣介石的信任,長期從事特務與間諜工作,負責國民政府情報機關,擔任軍統局負責人,號稱蔣介石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的希姆萊、中國最神秘的人。1946年因飛機失事而身亡,死後被追任為陸軍中將。時人有「雨農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安瀾(1904—1942):
抗日名將。又名炳陽,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旗桿戴村人。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庄、武漢、昆侖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斗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地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
戴望舒(1905—1950):
中國現代詩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餘杭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克敏(1906—1932):
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戴松恩(1907—1987):
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江蘇常熟人。1931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麥作系主任,湖北省農業改進所所長,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場長,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秘書長、研究生院副院長、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第四、五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小麥赤霉病抗病性研究》、《試論中國作物育種工作的發展問題》、《充分發揮作物良種的增產作用》和《為什麼研究小麥非整倍體》等。
戴曙光(1911-1944):
江蘇射陽人,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幼讀私塾,後在阜寧讀小學,鹽城中學讀初中。畢業後,去上海浦東高中、同文書院(日本人辦的學校)、復旦大學讀書。為尋求真理,救國救民,他經常讀些馬列主義書籍,思想進步,要求革命,很早在上海就參加了我黨地下工作。1944年05月30日被內奸出賣,在去射陽河南和蔣信富面談中遭伏擊,胸口中彈,壯烈犧牲。1940年,新四軍開赴鹽阜地區,他不辭勞苦,找到行署主任宋乃德和秘書長劉丹等,並經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愛人唐棣華介紹,參加了革命工作,其妻顧乃湘也參加了革命工作。他開始任我阜寧幹校大隊長、阜寧縣政府第三科科長,1941年9月,又調任縣政府第二科科長。10月,由於革命形勢的需要,又劃出射陽縣,他們夫妻二人都調到射陽縣做敵工工作。1943年初,射陽縣政府為開辟對敵斗爭,決定在通洋、陳洋、小河東、射陽河南、黃沙港北至濱海一帶地區,成立第七區,由他任區長兼武裝大隊長。同年7月7日,射陽縣人民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為了悼念他,上級決定將他犧牲地仁水鄉改為曙光鄉,以示紀念。
戴伯勛:
1930年7月生,湖南湘鄉人。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專業研究生畢業。俄語可讀、譯。曾任遼寧大學經濟系系主 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副會長。享 受政府特殊津貼。主編、自編、參編教材專著30多部。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中國工業經 濟管理》1992年獲國家「光明杯」榮譽獎;《經濟聯合·企業集團·企業兼並》1992年獲遼 寧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1995年獲全國普通高校首屆人文科學科研成果二等獎。《老工業 基地的新生——中國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研究》,1997年獲遼寧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 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第二屆人文科學科研成果一等獎。
戴 亮:
1934年12月出生,福建仙遊人。195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現 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從事石油 、高能燃料的紅外光譜和質譜分析。在色譜一質譜聯用技術研究和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簇合物 的質譜研究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其中「SZJ—1型色譜—質譜—計算機聯用儀」獲1978年全國 科學大會獎,「柬埔寨梯克油評價加工利用」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遼寧科學大會獎;發表 《陸森(Roussin)鹽陰離子質譜及其斷裂過程》等論文40餘篇。
戴白夜:1935年生。四川璧山人。1953年入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學習, 1958年畢業於河北大學中文系。曾任張家口市作協副主席、電影觀眾學研究會副會長、河北 省廣播電視廳《電視文學》雜志編輯部副主任。現任河北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河北電影制 片廠)藝委會秘書長。一級編劇。河北省影視家協會理事。發表作品近300篇(部)。拍攝的電 視劇有《舞會皇後》、《最後一次報告》、《OK!暑期「小小虎隊」》、《神州之戀》等。1 981年在國內倡導「電視觀眾學」研究,發表論文《電影觀眾學初探》、《關於電影與觀眾 的幾點思考》(獲1985年河北省首屆文學振興獎)。
戴文彬(1909-1982)
湖南省瀏陽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東獨立師3團排長、連指導員,紅8軍27師64團代政治委員,湘贛軍區第2兵站政治委員,紅2軍團6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獨立第1支隊政治委員,獨立2旅政治部副主任,獨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第120師衛生部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後方衛生部部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總衛生部政治部主任,東北軍區衛生部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衛生部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11月28日因病在長沙逝世,終年73歲。
戴正華(1901-1966)
安徽省肥東縣湖濱鄉六家畈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為支持抗美援朝戰爭,曾多次率領醫務人員志願入朝,及時研究解決了志願軍後勤衛生部門工作中的許多困難,為保障志願軍將士的健康作出貢獻。1952年12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1960年因病離休。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6年6月22日因患直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65歲。
戴克林(1913-1990)
原名戴道駒,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先隊大隊長,紅四方面軍第9軍27師8團宣傳隊隊長,第27師衛生隊隊長,第80團連政治指導員、連長,第81團副營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3支隊6團連長,第3支隊司令部偵察參謀,挺進縱隊第1支隊支隊長,新四軍第1師1旅4科科長,江都獨立團參謀長,第1旅2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2旅5團團長,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2師6團團長,師參謀長,第三野戰軍20軍59師副師長、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59師師長,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朝鮮東海岸反登陸防禦。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59師師長,第20軍副軍長,安徽省軍區參謀長,工程縱隊司令員。1961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任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90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終年77歲。
戴克明(1915-1986)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黃安縣赤衛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共黃岡縣區委書記,黃安縣特務大隊大隊長,中共光山縣委書記。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四支隊電台警衛隊隊長、支隊供給處會計科科長、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中共伊川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1縱8團政治委員。中原突圍時,指揮8團搶渡襄河,為主力部隊打開通道。8團被國民黨軍兩個整編師包圍,他身先士卒,率全團殺出重圍,到豫西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受到縱隊通電表揚。後任鄂豫軍區潢川軍分區4團政治委員,河南軍區潢川軍分區副司令員,洛陽軍分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江西軍區寧都分區副政治委員。1955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政治系。歷任第5步兵學校政治委員,信陽步兵學校校長,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6年1月21日因病逝世,終年71歲。
戴金川(1918-——)
河北省高陽縣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司令部隊列科科長、研究室主任,山西朔縣武工大隊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團政治委員,西北野戰軍第3軍9師副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1軍7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區第1軍7師政治委員,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軍7師政治委員、第1軍政治部主任,志願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院副政治委員,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後勤學院院長,總後勤部政治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錯誤,未能獲得功勛榮譽章。
戴潤生(1916-——)
江西省吉水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學校政治營青年幹事,公略步兵學校政治指導員,軍委幹部團俱樂部主任、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保衛局政治指導員、巡視員,第4師10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343旅686團營政治教導員、政治處副主任,獨立旅第一團政治委員,黃河支隊、教導第4旅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冀魯豫軍區第11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旅政治委員、旅長,第二野戰軍第16軍、17軍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部長,軍政治委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政治委員,軍事電訊工程學院院長,海軍東海艦隊政治委員、顧問組組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戴學江(1930.2-—)
江蘇省靖江市人。1946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0師28團營文化教員,第三野戰軍23軍67師199團政治處技術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師政治部秘書。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營副政治教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政治部組織處助理員,沈陽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科長、副部長,師政治委員,陸軍第23軍政治部主任、軍政治委員。1985年起任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軍區副政治委員。1992年11月-1995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政治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1994年晉升為上將軍銜。
戴怡芳(1940-2001)
河北省東光縣人,1960年考入河北大學,196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文書、班長、排長、參謀、股長、團副參謀長、副團長等職。1979年調軍事科學院工作,歷任戰役戰術研究部副團職、正團職研究員,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指導部副部長、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在部隊工作期間,刻苦鑽研戰術技術,積極探索部隊建設規律,為提高部隊訓練水平做出了顯著成績。在軍事科學院工作期間,參加過戰斗條令、教令的編寫、實驗、修改和定稿工作。組織編撰的一批研究報告和理論專著,獲得了軍事科學院科研成果獎。先後組織領導了全軍軍事科研工作「九五」計劃的編制工作,組織召開了第四次全軍軍事科研工作大會,主持了軍事學學科調查,組織領導了一系列重大現實課題研究。認真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在組織領導戰略、作戰、外軍和軍事運籌研究工作,特別是在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研究中,傾注了大量心血。豐碩的軍事科研成果為繁榮和發展中國軍事科學做出了貢獻。
1994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1999年晉升為中將軍銜。2001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1歲。
H. 戴姓五行帶土么
戴:現代筆畫17,康熙字典筆畫18,字意五行屬火。
戴,字意五行屬火,但是從土、從田,所以也帶土。
說明:「戴」的筆畫數存在一個問題,在現代《新華字典》里是十七畫,按照《康熙字典》則是十八畫。其實這是一個簡體和繁體的問題,簡體是十七畫,繁體是十八畫。繁體的寫法有些不同,「土」和「戈」是獨立的,而不是簡體中的「土」和「戈」共用了一畫,故簡體少了一畫。姓的筆畫要按照繁體字的筆畫計算,因為姓名學是在繁體字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成果。所以「戴」在姓名里按筆畫排序多以十八畫計算。
戴,增益。《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戴,形聲。字從「土戈」(zāi),從「田共」,「土戈」亦聲。「土戈」指像軍隊方陣一般整齊劃一的田地。「田共」本義指「兩家或多家共有的田畝」、「共田」。「土戈」與「田共」聯合起來表示「處在軍陣般整齊劃一的公私田畝包圍之中的共田」。
本義:產生額外收益的田畝。
引申義:三種性質的田畝所生產的穀物的運輸方式:肩挑的是公糧;手捧的是私糧;頭頂的是幾戶人家平分的額外糧食。
再引申義:用頭頂物(走路)。加於頭頂。
說明:古代存在三種性質的田畝:私田,相當於今日的自留地、口糧田;公田,古代井田制中的政府所有的田地,由農民無償耕種,所產糧食歸政府糧倉收儲;共田,既非私田也非公田,而是屬於兩戶或多戶人家,由這些家庭合力開墾和耕種,所得收益在這些人家之間平分。這種田畝中所得的增益,就是《說文》所說的「分物得增益曰戴」中提到的「增益」。
I. 有沒有關於"代"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代姓,中國姓氏。代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五十位,人口約五百二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起源有二。代國,為周時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北蔚縣東南),戰國時為趙襄子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又有北魏太祖時乙弗部有首領代題,其後有代氏。戰國時有趙人代舉、漢時有京兆尹代武、宋時代淵,宋史有傳、以及贊善大夫知蒙州的代象、明時有崖州人,歐寧縣丞代賢、以及山後人,西安衛指揮代升,皆為古代代姓名人,與戴姓不同。
後因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將「戴」簡化為「代」,致使部分戴姓也改稱代姓,使二姓混為一談,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後廢止,這部分代姓也有人未改回戴姓,使戴姓成為代姓一大來源。
J. 修水縣全豐鎮戴姓的由來
戴姓發源於今河南省,主要分布在豫東商丘,民權,蘭考地區。從歷史上看,姓戴有才華,也出現了「大戴禮記」的編輯戴德,「小戴禮記」的編輯戴生堂名與戴頭盔,待制德的兒子,戴震清代學者和南部藝術家戴逵,戴進明代畫家和其他名人。在今天的大姓的100中排名54在中國,約佔0.39%,中國漢族人群。戴姓的主要來源有四個:1,以謚姓殷商後裔以先祖謚號的,成為了戴姓。據「元和姓纂」記載:「後宋戴公,以謚為姓。」西周建國開始後,周公平定東,大量的封建領主,這在商丘密封微子啟(子姓)(今屬河南),建立宋。中微子舒淇是紂王的哥哥,多次勸諫紂王,紂王不肯採納,以避免殺害比干,他乾脆逃離。後武王商,周效忠微子啟,現在被稱為宋公,以保持商人宗祀。微子啟後,他的弟弟閆寶座,這是微秒。微仲後,他的兒子宋公曠日持久的寶座。經過一代又一代,以松匯功的孫子,是第11宋君主,他的名字史毅,石岱公眾,被稱為宋戴公。位於兒子嵩午龔出鞍戴公司空(765 - 在位748年前),宋之錙兒子在醫生的文字,他的兒子將是祖父的遺作「穿」為氏,如春秋時期宋醫生穿著邪惡。這是今天的戴姓的來源,宋戴公戴姓被認為是祖先。因為供應商王室的姓氏為孩子,所以世界唐宋的名字「古名書綜合征」中說:從子姓戴名,宋戴公後謚的。 「新唐書·宰相世系」中也說:從孩子戴姓,宋戴公的孫子的祖父後的。宋在公元前286,被齊摧毀。 2,根據國家的名稱為「世界上姓鍾的論文」記載:戴古戴子國,姓之後。早在西周封建諸侯國,在河南公民權利之一,姓戴國,蘭考地區。當時,該國由於磨損和宋錚兩強,往往是由鄭,宋兩國之間的欺凌。在隱公十幾年,終於被摧毀鄭。戴國公家庭原來,被稱為傣族的國家的名字亡國後,所以他們成立了一個居民姓戴。在這個問題上,宋鄭樵書「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記載:「戴,戴封丘縣開封市是他們的國家,隱藏多年,鄭人服用或切割雲舊考試縣是為宋毀改名谷城,以國為氏「。3,根據姓」鼠璞「記載的後裔:獎勵他有戴姓。後武王上,許多吟(供應商)家族的追隨者到國家的名字將被稱為偃師。根據新建「,在黃色」記載:河南內黃縣槐林兩個小鄉村安戴,馬氏宗族墓,碑文記載:始祖戴李自成,馬是山西本土隧道,明洪武年間的時間來打動人,策劃手在一起,腳,一姓兩兄弟一同被搬到這里,兩個並排建墓,即「雙待機的祖先,」世界現在已經蔓延到24,共亡後1500多人兩姓。內黃縣穿著六村,前村,抑鬱等地湯陰縣鄔代姓,姓都源於此。 4從少數姓「清通志·氏族略」記載:滿族傣家石,土著航嘉,慈禧,庫木酒吧等場所,後來改穿名,代表姓氏,達爾富爾生活在黑龍江省負責Apgar評分與吉林,後來改名戴;冬衣後克氏鄂溫克族,改變姓氏是畫,戴兩姓。此外,瑤,回,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也有穿名字。第二個戴姓人口分散,可分為三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明,清時期。 1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戴姓,今天的人口主要是沿魚洞生息繁衍在它的發源地。宋春秋醫生戴著邪惡是暫時的名人。當西漢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聖叔侄子,為禮人上同一所學校。戴姓大漢會有兩個徙居河南南部:一招給沉洋汝南(治今河南正陽北江口集),此舉是為了平輿汝南(今河南平輿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被稱為「關東大豪」戴遵(字子高),沉洋到汝南人。 「漢書·隱士」,說他家資富有,慷慨,行俠仗義,家裡已經提出了食客往往有多達三四百人,再稱他為「關東大兒子岱豪的高度。」他的兒子戴良以至孝,腦,但還是著名的完整性。因此,合規與和解戴養腎有不止一代,而且在一個大家族,財富當地部分,迫使大市長。在東漢晚期至西漢早期著名訓詁學資金,與政府官員戴任何侍中為平輿人。這證明,不遲於西漢後期,戴已經轉移平輿這一個。河南一位姓戴遷移的南部,也給現在江蘇,山東,河北等地的運動,如西漢官方時間九卿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誰曾張瑜學習「書「;官方禮泉太守東漢末年,」世稱Ruzong,著名的東夏「戴維,西華法林戴字母,既經濟(今山東寧陽縣東北)縣,北縣正義的人們。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今天有徙居安徽,湖北等地。如東漢末年,曹操謀士戴干丹陽(治今當塗縣丹陽市東北鎮)人。在魏和金玳姓譙(今安徽亳州地區),高麗(治今揚州),清除泄漏(治今臨清東)3成為市長,三個繁育中心的形成。因此,戴姓喬國,高麗,教堂路清河。戴姓遷移到南部地區,最晚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如:西漢有更多(今浙江)人穿的和;官光祿在東漢時期,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省上虞縣百官治鎮)人民政府的主要磨損時。圍繞東漢末年,高麗戴有一個遷移到南部。 「晉書」記載:戴強如三國東吳左將軍,他的兒子東五台山俞昌傣錦會稽太守,太守五菱,黛黛元暢的兒子,是移動司馬睿(後Adminstration)知己一般,並與司馬睿南建康(今江蘇南京)。由於後期西晉末年,中原戰火連綿,後8混亂持續了16年,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有南,沿黃河動盪,大批人口被迫南遷,流量相對穩定的江南地區,其中許多人是家庭或南下,戴姓此時隨波逐流到南部。 2這隋代姓人口在福建和台灣流到國外。據「漳州政府」記載:早期,中原戴姓遷居福建。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縣(今河南)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領將領123,府兵3600福建泉州放下,蕭亂「潮州人之間追捕」 。有這些士兵誰是中原的很大一部分。據統計唐代有陳政,陳元光父子姓福建總量的45「台灣省志氏族章民通志」,其中戴名。當時,陳和他的兒子穿姓與Qiangzuo主要是福建的兒子陳元戴軍仁等人的頭盔,穿,他們是固始人,開放後,漳州市,福建省已在解決居住。姓學者普遍認為,戴著頭盔和他的兒子,陳俊從河南固始與政,陳元光父子福建,穿的是一個姓開始福建。此外,唐代穿了夏炎洲(治今靖邊縣東北白城)的人,穿著簡單的長沙(今湖南)誰是身穿防護婺源(今江西省的一部分)的人。 「元和姓纂」中列出戴定居點是:濟北(今山東長清西南),譙(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盛),桑董區犴(現山西臨晉)。當時廣泛的人口姓戴明顯。 3元,明,清三代戴姓人口在此期間,來自台灣及海外國家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移動。從宋代,一個大男人穿著姓蘇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有些人還進一步飄洋過海移居國外。據廣東蕉嶺縣,「戴家譜譜系起源巧國家教會」記載,蕉嶺戴戴玉林,原福建省漳浦縣的祖先,在平遠徙居鎮(今蕉嶺)趙復黃泥鄉興起,後人范生,蔓延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任公安兄弟遷往台灣,屏東在一起13世界裡,有幾十人14世遷台,位於台灣高雄的後代美濃,寶,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有戴晴福建遷台後,再繼續。雍正,戴遷往台灣的福建省孟春大甲鎮,苗栗縣開組,這是一個大規模的大陸對台灣戴姓開始。此後,乾隆九年(1744),另一個福建戴姓入墾苗栗鎮;道光26年(1846),有泉州戴南仁到這個新的豐富的新竹回收。如今,戴姓在台灣排名52,比較集中的地區新竹,嘉義,台南,也有很多的磨損在台北,南投姓人口。清代,許多人移居姓戴,現在很多在英國,阿根廷,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家都戴姓結算。濟北,喬州(縣),吳興,魏軍,侗,清河,高麗:形成遷移乘7縣的過程中磨損的三個姓氏。喬偉黃初狀態是第一年(220年)置,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市),這是整個安徽弗朗西斯,蒙城,太和及河南鹿邑等司法管轄區,及永城地方之間等縣。改變的時候西晉譙縣。戴姓譙縣,但晉戴逵後,譙郡八姓中排名第一。今天,有超過一位姓戴說,「喬州(縣)。」廣靈縣是東漢建武十八年(42歲)在該國改為高麗,高麗的地方(今揚州市西北),相當於該路口領土的統治,安徽,江蘇洪澤湖東部和六合,思洋寶應南,灌溉南,西串場河,長江以北。戴晉廣陵苗族人。第一廣陵郡三姓身穿姓。清河縣是挾天子以令清河家庭對國家,那裡的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的規則。經過相當於其管轄下領土的每一部分天皇和棗強縣這清河,南宮,臨清,夏津,武漢市和平原高唐的每個部分。傣族漢族人參與其中清河。衛軍起點漢高祖十年(195年前),其中掖縣(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的規則。生活在戴德縣衛軍後裔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河東設在先秦時期,初在那裡安義縣(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的規則。戴涉及生活河東桑泉縣(今臨沂)的後裔。吳興縣位於三國吳寶鼎元年初(266年),其中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市南)的規則。有戴陽晉代著名學者煉金術。姓宗祠都穿著數「兩館」,「堂記」,「無與倫比的教會」,「避免昂貴的大廳」,「喬國」,「廣陵」,「清河」等。 「兩館」,「堂記」均指西漢今文禮大師戴德,戴聲樹侄子的目的。 「無與倫比的教會」和「避免昂貴的教堂,」源名人穿著韓亮的故事。戴良充足,特立異行,曾經說過:「如果我仲尼長東魯,余出西羌,獨步天下,誰是扯平了!」孝廉地方官員選他,他堅決不接受。後來,他去法院及征費提供司空府,他依然沒有堅辭,周冠縣官員強迫他出來做官,他跑到山上躲起來。有許多楹聯姓戴的國家,僅舉幾個例子:行業擅儀式後,我傳給學習聯指Xihandaide,戴聖叔侄子。第二行是此人身穿桂賢明代。戴桂潛心研究「易」的學習和實踐。他常說:「學習要慎用獨自一人時,修身養性的誠意,不怨天,不尤人,與自然將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為一個治療。」著有「大用途易經」,「四書要略」等。愛夏宜春節舉行的高山向導向接頭磨損嵩縣。他與他的兄弟戴波桐廬隱居,兩人都擅長繪畫,古琴。後來,戴前往武,當地文人聽到他的名字,於是集資為他的建築,也為他多石,水,樹,開流,在那裡他專心於寫作,從不初,元嘉年,法院一再叫了起來,他不應該。 「開心」的理論,並記「禮記·中庸」一章的作者;第二行是指東晉戴逵,戴的父親。他擅長畫山水,人物,動物,也畫宗教畫和雕像雕鑄,也善鼓琴。太宰治稱他為古琴王曾派他的特使的臉在鋼琴前分手,說:「。演員黛安景路,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