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學方法論該怎麼學
數學方法論主要是研究和討論數學的發展規律,數學的思想方法以及數學中的發現、發明與創新等法則的一門學問。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科學,它和別的科學比較起來還具有較高的抽象性等特徵,為了有效地發展它、改進它、應用它或者把它很好地傳授給學生們,就要求對這門科學的發展規律、研究方法、發現與發明等法則有所掌握,因此,數學研究工作者、數學教師、科技工作者,以及高年級大學生、研究生等都需要知道一些數學方法論。
我國著名數學家、數學方法論的倡導者和帶頭人徐利治先生指出:「方法淪(methodology)就是把某種共同的發展規律和研究方法作為討論對象的一門學問……。
數學方法對於數學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推動作用,許多比較困難的重大問題的解決,往往取決於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上的突破,如歷史上古希臘三大尺規作圖難題,就是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之後,數學家們藉助解析幾何,採用了RMI(關系——映射——反演)方法,才得到徹底的解決;這又啟發了後來的數學家們採用類似的辦法解決了歐氏幾何與實數理論的相對相容性問題。又如,代數方程的根式解的問題,也是在伽羅瓦群論思想方法的指導下,才得以圓滿解決;不僅如此,群論的思想方法還使得代數學的研究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古典的局部性研究轉向了近代的系統結構整體性的研究。
對數學方法論的早期研究,十七世紀就已經開始了,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都曾做過這方面的探討,並出版過專著,歷史上不少著名的大數學家,如歐拉,高斯、龐加萊、希爾伯特等人也曾就數學方法淪的問題發表過許多精闢的見解,但是,對數學方法論進行系統地研究,還是最近幾十年間的事,在這方面做了突出的貢獻,當首推美國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最近幾十年來.由於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已經進入了人工智慧和摸擬思維的階段,就更加促使數學方法論蓬勃發展起來;資訊理論,控制論、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繼引進了數學方法論的領域。而徐利治先生正式提出「數學方法論」這一名稱,並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迄今僅二十來年。
數學科學和數學史料是數學方法論的源泉,同時,數學方法論還涉及到哲學、思維科學,心理學、一般科學方法論、系統科學等眾多的領域。
數學方法論分為宏觀數學方法論與微觀數學方法論。
數學宏觀方法論所研究的是整個數學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數學理論的構造,以及數學與其它科學之間的關系。研究宏觀方法論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研究數學史。研究宏觀方法論的另一條主要途徑是研究數學理論體系的構造。
數學微觀方法論所研究的是一些比較具體數學方法,特別是數學發現和數學創造的方法。包括數學思維方法、數學解題心理與數學解題理論等等。
這門學科看起來不是很難 只要認真讀,並且自己理解的話很容易掌握的
㈡ 課題研究方法(像觀察法,調查法,案例法等等)分別是誰提出的,我需要寫這些方法論的
摘要 關注
㈢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後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徵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引起結果的辯證思維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內因與結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
要注意結果與原因的逆關系,一方麵包括「用原因來證明結果」,同時也包括「用結果來推論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結果,而且一個結果往往有不同層次的幾個原因。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對所分析的問題必須尋根究底。
4、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又稱類推或類比法。它是對事物或者問題進行區分,以認識其差別、特點和本質的一種辯證邏輯方法。在資料不多,還不足以進行歸納和演繹推理時,比較分析法更具有價值。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5、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就是通過確定事物的質的關系和數量關系以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問題都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的質量。表現為一定的量,又表現為一定的質。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質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規律性的問題。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據事論理,劃清事物質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對問題的規模、范圍、數目等數量關系的情況及變化,進行精確的統計,計算、分析、對比,就是弄清事物發展中量的變化關系。
6、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7、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3)研究學問的一些方法論擴展閱讀: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1、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
2、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
3、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
4、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
5、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
6、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
7、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
8、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
9、凱庫勒以基本靈感與想像發現了苯的環狀結構式;
10、門捷列夫用分類、比較法發現了元素周期表;
11、海特勒與倫敦等把量子力學的理論引入了化學研究,創立了量子化學。
達爾文用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等提出了進化論。從中不難發現,這些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實現的。吳文俊的數學、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採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須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㈣ 數學方法論主要研究什麼
數學方法論主要是研究和討論數學的發展規律,數學的思想方法以及數學中的發現、發明與創新等法則的一門學問。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科學,它和別的科學比較起來還具有較高的抽象性等特徵,為了有效地發展它、改進它、應用它或者把它很好地傳授給學生們,就要求對這門科學的發展規律、研究方法、發現與發明等法則有所掌握,因此,數學研究工作者、數學教師、科技工作者,以及高年級大學生、研究生等都需要知道一些數學方法論。
㈤ 研究生如何做學術
1.廣泛閱讀,尤其是讀外國人編著的原版著作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說過:「沒有理論的具體研究是盲目的,而沒有具體研究的理論則是空洞的。」這就需要我們的研究生進行大量的學術閱讀,而閱讀也正是研究生的學術素養生成的一個必要途徑。沒有廣泛的閱讀,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觀點,更不可能提出自己的獨特理論,除非憑空臆想。對研究生而言,廣泛閱讀學術著作以及期刊、網站文章是一種重要的儲備知識、啟發思維、習得方法論的途徑。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研究生既能夠獲得知識與信心,又能夠獲得思維與方法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對於研究生的學術素養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學術素養集中體現在其撰寫的學術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上。學術論文的特點是「論」:「論點」、「論據」和「結論」。學術論文總得探討並回答一個問題,包括這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它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問題,探討和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理論上或實踐上的意義。問題就是事物發展中影響其發展變化的變數之間的我們要去探索的某種關系,比如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與他的社會責任感之間有沒有關系,有著怎樣的關系,二者之間相關程度有多高。此外,對於論文研究中的某個或某些問題,它在歷史上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的;前人或同時代的人對此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文獻資料值得重視,都需要梳理清楚。要想把這些問題弄清楚,閱讀學術著作就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認為,研究生應該多閱讀國外的學術類的著作和期刊雜志、專業網站上的學術類文章。因為國外的知識產權保護嚴格,在學術論著中很少有剽竊、抄襲之類的現象發生,並且創新性較強。更為重要的是,外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採用的方法論與我國的區別很大,通過對他們的學術成果的閱讀,研究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並且可以及時了解國際學術動向。
2.勤寫論文,特別是選題要能以小見大的論文
論文寫作是培養、鍛煉、提高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根本目的。多寫學術論文不僅能夠促使研究生不斷尋找新的學術興趣點,佔有學術資源與資料,與此同時還促使他們利用這樣的機會反思已有的學術成果,這對於他們以後的學術研究無疑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倡導研究生應多寫學術論文,為以後的進一步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於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選題不要太宏大,不要動輒就是什麼什麼的嬗變、某某的思想述要之類,而應從小問題切人,深入挖掘,從而以小見大,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由於研究生的學術經歷、人生閱歷和理論水平都還有限,因此建議最好不要選擇那些太過於理論化、思辨性太強、抽象性過高的論文選題。作為打基礎的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非常細致又不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形成。對於寫論文而言,以小題目反映大問題是最佳的選擇。此外,論文的題目也要細心打磨、精煉概括,能夠讓人一眼就看出論文的所指所論。
3.重視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的訓練
方法論意識和方法論是做學問的核心要素。方法論的優劣與否,能夠直接決定一項學術研究的質量甚至是成敗。因此,我們在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把方法論的學習作為首要的方面。缺乏方法論或者方法論選擇不當,都會對學術研究產生消極的影響。
方法論的核心是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顯而易見,囿於一種方法只會阻礙研究的進展。嘗試多種研究方法或者多種研究方法一起綜合使用,會對學術研究大有益處。對於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學術研究能不能有創新,關鍵在於研究中所採用的思維模式與研究的方法是否對該研究有所助益。我們的研究生要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的素養和能力,那麼方法論的學習就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重大方面。廣泛涉獵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方法,將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有所裨益。
總而言之,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長期工作,既需要導師在教育教學時予以切實的重視,同時也需要研究生自覺地鍛煉自己的這方面的能力。事實上,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自身的學術能力培養是衡量研究生學術修養或素質的一個極為關鍵的要素。在研究生持續擴招的今天,研究生學術能力較低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這是一個極其緊迫的不可迴避的重大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對待,並且應該盡早著手,切實提高研究生的學術能力。
㈥ 什麼是方法論/認識論/本體論
1、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2、認識論(epistemology)即個體的知識觀,也即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關知識結構和知識本質的信念和有關知識來源和知識判斷的信念,以及這些信念在個體知識建構和知識獲得過程的調節和影響作用,長久以來一直是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3、對本體論這個詞的定義雖有各種不同,但一般對它還是有一定的理解。大體上說,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所用的本體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別,馬克思主義之後哲學融入實踐。
從廣義說,它指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這種本性需要通過認識論而得到認識,因而研究一切實在最終本性為本體論,研究如何認識則為認識論,這是以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稱。
從狹義說,則在廣義的本體論中又有宇宙的起源與結構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為宇宙論,後者為本體論,這是以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稱。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採取本體論與認識論相對立、或本體論與宇宙論相對立的方法,而以辯證唯物主義說明哲學的整個問題。
(6)研究學問的一些方法論擴展閱讀:
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科學方法論,包括培根闡述的實驗方法與歸納邏輯、笛卡兒論述的數學方法與演繹邏輯,以及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方法與中國曾邦哲的系統邏輯《結構論》。
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理論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學科,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理論是具體科學方法論。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哲學方法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帶有決定性作用,它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是最一般的方法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有著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方法論
網路-認識論
網路-本體論
㈦ 本體論、控制論、方法論是什麼
本體論
譯自英文ontology,又譯存在論或是論,它是形而上學的一個基本分支,英語詞ontology是來源於希臘語單詞ον(存在)和λόγος(學問)的組合。ontology主要探討存在的本身,即一切現實事物的基本特徵。
有的哲學家,如柏拉圖學派認為:任何一個名詞都對應著一個實際存在;另外一些哲學家則主張有一些名詞並不代表存在的實體,而只代表一種集合的概念,包括事物或事件,也有抽象的,由人類思維產生的事物。例如「社團」就代表一群具有同一性質的人組成的集合;「幾何」就代表一種特殊知識的集合等。ontology就是研究到底哪種名詞代表真實的尋在實體,哪種名詞只是代表一種概念。所以ontology成為某些哲學分支的基礎。
基本問題
ontology的根本問題是:「存在的最初分類是什麼?」不同流派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
這個問題使得在神學、圖書館學和人工智慧的研究方面都需要運用本體論的知識,而且反映到宇宙學、道德和審美觀念上。另外存在論提出的問題還包括:
1、什麼是存在?
2、什麼是物質物體?
3、什麼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4、用什麼區別確定一個物體?
5、「物質物體存在」的基本定義是什麼?
6、物體的特性是什麼?
7、存在的特性是什麼?
8、什麼時候物體不再存在?並不僅僅是變化。
9、為什麼物體可以相對於虛無存在?
存在論歷史
存在論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曾經定義存在論為「研究物體的存在的科學」。具體地說是研究物體的分類,也就是說:最什麼情況下,一個物體可以被定義為「存在」。比論包括「普遍」的問題和「具體」的問題。
觀念,物體,聯系
關於存在可以提出許多問題:「什麼是存在?」「什麼在存在?」「我是什麼?」等,對於本體論來說,最基本的是找出什麼是物體、什麼是觀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啟蒙時代笛卡兒提出的「我思故我在」開啟了本體論基本問題的先例,但笛卡兒並沒有深入研究,也認為沒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他認為「我思故我在」證明了上帝的存在,後來的神學家們也認為:「究竟是誰可以將著句話普遍應用到一切事物中?」當然只有上帝。
但到了20世紀,當數理哲學,科學哲學和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新發現,將以前許多物質的所謂界限都打破了,人們不再滿足於神學的說法。
實體和環境
在20世紀各個不同時期存在著形而上學的主觀主義學派,客觀主義學派,相對論學派等不同流派,後現代主義的實體哲學家們力圖通過在不同環境下的哲學行動來重新定義上述的各個問題,主要依賴於生物學、生態學和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動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環境中的認知情況。
命題相對於不同環境的變化,使得存在更難定義。如果人們說:「A是B」,「A必定是B」或「A曾經是B」究竟有什麼含義?有的哲學家主張曲調英語中的「是」一詞,改用 以免造成容易混淆的抽象含義;另一些哲學家力圖了解詞彙中的深層含義和使用方式;馬丁·海德格爾想區分開「存在」和「物體」的意義。
存在
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說「是」,動詞「是」有許多種用法,因此是易於混淆的,所以有許多種存在。
控制論是「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是自動控制、電子技術、無線電通訊、神經生理學、心理學、醫學、數學邏輯、計算機技術和統計力學等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的產物。控制論的奠基人是維納,他於1943年在《行為、目的和目的論》中,首先提出了「控制論」這個概念,第一次把只屬於生物的有目的的行為賦予機器,闡明了控制論的基本思想。1948年維納又發表了《控制論》,為控制論奠定了理論基礎,標著著它的正式誕生。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
方法論是笛卡兒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學論著,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科學研究方法有極大的影響,有人曾說:歐洲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笛卡兒主義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論的影響,而不是指笛卡兒的二元論哲學。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盡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說,女人比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可以將要研究的復雜問題,盡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
4、將所有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兒的方法論進行的,對西方近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體功能,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羅號登月工程的出現,科學家們才發現,有的復雜問題無法分解,必須以復雜的方法來對待,因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方法論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統工程的出現對許多大規模的西方傳統科學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如環境科學,氣象學,生物學,人工智慧等等。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還第一次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第一次引入笛卡兒坐標系。對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理論有很大的作用。
㈧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具體有哪些
社會科學研究的三大方法:
1、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
2、個體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3、實證性與評價性相結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三大方法是對社會科學中三個基本關系(定性與定量、個體與整體、事實與價值)的辯證解決,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精神,又與社會現象的復雜性相結合的,因而,它們可以構成適應現代社會整體化趨勢的方法論基礎。
(8)研究學問的一些方法論擴展閱讀
馬克思曾預言:「科學只有從自然科學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現實部分。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統一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頁)。
一百多年來,人類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面均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尤為突出,不僅深入到了自然界的宏觀領域、宇觀領域和微觀領域,還深入發展到了人類機體(包括大腦)和人類社會領域,而且這兩個方面仍在不斷地進行相互滲透、相互整合。
社會科學(包括思維科學)越來越多地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許多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已經卓有成效地應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之中,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社會科學的這種不斷地採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稱之為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
㈨ 哲學方法論什麼
方法論,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9)研究學問的一些方法論擴展閱讀:
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科學方法論,包括培根闡述的實驗方法與歸納邏輯、笛卡兒論述的數學方法與演繹邏輯,以及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方法與中國曾邦哲的系統邏輯《結構論》。
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理論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學科,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理論是具體科學方法論。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哲學方法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帶有決定性作用,它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是最一般的方法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有著指導意義。
㈩ 數學方法論的介紹
數學方法論主要是研究和討論數學的發展規律,數學的思想方法以及數學中的發現、發明與創新等法則的一門學問。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科學,它和別的科學比較起來還具有較高的抽象性等特徵,為了有效地發展它、改進它、應用它或者把它很好地傳授給學生們,就要求對這門科學的發展規律、研究方法、發現與發明等法則有所掌握,因此,數學研究工作者、數學教師、科技工作者,以及高年級大學生、研究生等都需要知道一些數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