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於一個寓言怎樣才能正確的分析出它的寓意
解讀寓言,一是通過分析它的內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寓意;二是通過分析它的表現手法,了解寓言的寫作特點。 二、寫作準備 1.了解寓言的基本內容,學習理解寓言的寓意。 2.了解寓言的一般特徵,了解寓言的寫作特點。 三、知識儲備關於寓言寓言是寄託著深刻思想意義的一種簡短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有人說寓言是「理智的詩」,「是穿著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況下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東西和現象。主題思想大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其內容在於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看法,或對某種社會現象作某種批評,或對某一階級、某一個人有所諷刺,或提供某種生活的教訓,或進行某種善意的箴誡。 寓言的基本特徵是教訓和諷刺。作者通過諷刺和嘲笑揭露敵人的丑惡殘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強團結,打擊敵人。也用諷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虛偽、愚蠢、懶惰等缺點,使人在笑聲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這些教訓,諷刺一般在作品的開頭點出來,有的在作品的最後直接說出來,有的則隱含在故事中間,讓讀者加以思索找出來。《南轅北轍》的最後一段中就直接點明了:「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另外,寓言常用擬人、比喻手法,把動植物、無生物「人格化」,用它來比喻社會上某些人。 我國古代的寓言,起源於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遠古時代就在各民族之間流傳。戰國時代,由於士階層的興起,他們或者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或奔走於各國,游說諸侯,都必須致力於言談的技巧,使之寓於說服力,因此,在他們的著作或言談中就出現了許多精彩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四、寫作指導 寓言往往是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寄託某種深刻的道理。故事是外殼,道理是內核,因此解讀一篇寓言就是要善於透過表面故事去探尋其中蘊涵的深層道理。要寫好這樣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會多種角度思考。解讀寓言,一般要從其內容(即故事)入手,在分析它的內容和形象的基礎上,揭示其深刻的寓意。有的寓言內容簡單,寓意單一;有的寓言內容豐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會有不同的理解,就會得出不同的啟示。因此,我們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篇寓言的寓意。如《黔之驢》,我們可以從驢的命運方面總結寓意:批評那些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患的人;也可以從虎的角度去思考得出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還可以從虎與驢的關系角度思考,總結出寓意:要想做事成功就得堅持,不放棄,而且要知己知彼,不要虛榮和賣弄;甚至還可以從好事者的角度去思考,得出辦事要因地制宜,否則會勞而無功的寓意。這樣多角度的思考,有利於拓展自己寫作的思路,並有利於自己在此基礎上選擇最有利於自己寫作的角度進行相關寫作。 二、學會聯系生活解讀。在進行解讀寓言的寫作,解讀寓言的寓意時,可聯系現實生活中的類似事例加以說明。如理解《南轅北轍》時,聯系實際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即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或者說,方向對頭,條件越好,成績越大;方向錯了,適得其反。也說明了朋友的提醒忠告是很重要的。這樣聯系現實生活來談感受,會使文章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三、學會從形式談特點。解讀寓言還可從它的形式入手,分析其表現形式和寫作特點。自然,這對大家的要求要高些,同學們必須掌握文章的一些表現手法,再結合所要解讀的寓言的表達特點來具體分析。如《杞人憂天》是通過人物對話來展開情節的。杞人把自己的憂慮說出來,「曉之者」作解答,這樣一問一答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並使文章結構如一條線貫穿起來一樣,層次分明。此外,有些寓言還常常採用對比、誇張、以小見大等手法來表現寓意,這些都值得我們注意。
2. 綜合分析如何用多角度回答呢
在結構化面試中,有一種能力考察的非常多——綜合分析能力,這類題目通常是要求考生對某一話題談看法。想答好這類題,必須具備准確的判斷能力以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其中,對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往往較為容易,符合主流價值觀即可,但是涉及到多角度分析問題,往往就令考生們非常頭痛了,很多人只能夠想到一兩個點,思維打不開,因此導致作答內容過少而失分。今天教育專家給大家分享一些多角度分析問題的好方法。
一、辯證分析法
辯證分析法指的是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通俗來講就是能夠看到一個問題的兩面性。比如「校園暴力」,當看到這類話題時,大家往往會譴責施暴者的冷酷和囂張,校園暴力行為不但對受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也者擾亂了校園秩序,破壞了社會穩定。但是,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時,就會發現,這些施暴的孩子,其實也是隱藏的受害者,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疑惑、煩惱和苦悶,沒有得到監護人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因此思想上出現了偏差。再加上部分父母的過度溺愛、校園管理的缺位以及部分老師的不作為等因素,校園暴力事件屢屢發生也就有其必然性了。
二、主體分析法
主體分析法是相對簡單的一種分析方法,指的是圍繞題目中所涉及的各個利益方來進行原因分析或者影響分析,並且可以為後續的對策建議提供借鑒。常用的主體有個人、家庭、學校、企業、社會、政府等等,在具體題目中,拆分出的主體也各有不同。例如,分析「網路直播亂象」這個話題時,涉及的主體就有網路主播、網路平台、監管部門、廣大網友等,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打開思維,再進行分析作答。此外,當涉及「個人」這個主體時,不同的題目中可以有不同的寓意,根據題干信息,「個人」這個主體可以是「公民」、「青年人」、「黨員幹部」、「消費者」、「網友」等等。
三、層面分析法
層面分析法屬於比較有深度的分析方法,通常在分析原因或者是對策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層面分析法。層面法包括觀念、制度、操作三個方面。具體來說,在觀念方面,通常有思想、意識、態度、覺悟、素質、誠信等;在制度方面,通常有法律、制度、機制等;在操作方面,通常有監督、管理、軟硬體投入、激勵、懲罰、技術等。比如針對「高鐵霸座」這一話題,我們就可以從思想、制度、監管等角度進行原因分析或者是提出對策。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進行分析,都要根據題目的信息作出具體的闡述,不能太過籠統。比如,當我們在分析原因時,不能只說「意識不到位」,要講清楚什麼意識不到位,比如法制意識缺失、誠信意識缺失等。在提對策時,也不能只說「加強宣傳」,要講清楚以什麼方式宣傳、宣傳什麼內容、達到什麼目標等,比如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可以進行線上的公眾號宣傳以及線下的社區宣傳,通過播放視頻、發放垃圾分類手冊等方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讓人們快速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
3. 如何分析句子的深層含義
分析句子的深層含義作為中考命題的考查點之一,近年來已成為中考卷中的熱門題.所謂句子的深層含義,\x0d是指句子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沒有從字面上直接反映出來的意思(似乎應當以肯定的、正面的表達為好).\x0d它蘊涵在表層含義之內,具有深刻的內涵、深透的意蘊.對於這樣的句子,我們在閱讀中應多角度地反復推敲、揣摩,它將有助於我們把握文章的主題,領悟作品的內涵,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也有助於學生檢驗思維的深刻性、發散性以及充分利用已知信息求解未知的能力.從命題范圍來看,句子的深層含義包括理解句子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從考試題型來看,大多以「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有什麼含義」、「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示」「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是什麼」等這類方式出現.在答題時,結合中心抓住關鍵詞,結合語境理解關鍵詞,或藉助生活的經驗理解句子所講的道理,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方法.閱讀是思維的過程,閱讀水平的層次標志著思維水平的層次,要提高自己體會句子的深層含義的能力,首先就必須加強對自己深層思維的訓練.下面讓我們以2005年部分省市中考卷中的典型題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x0d一、理解句子深層含義,要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x0d對文中任何一個句子的理解,\x0d都應該是在句與句、句與段、句與篇的聯系中去分析認識的.如果把句子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抽出來,\x0d與文章的整體脫節,\x0d就句論句,\x0d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內容,\x0d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x0d下面請看《父親不寫信》(2005年河南題)中的一道題:\x0d④我讀高三那年,母親去世了,本來就不大寬裕的家庭變得更緊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沒有考上大學,心情壞到了極點,父親並沒說我什麼,只是話語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給了一沓錢:「你去復讀吧.」我奇怪哪裡來的錢,但終究沒問他.後來才發現,那頭跟了我們家多年的毛驢沒了.從此父親更加艱難地挑起了家裡所有的擔子,從那年起,他的白發我再也數不清了.\x0d⑤我把淚咽進肚裡,苦讀了一年.一年後當我把通知書交到父親手上時,他也並沒表現出太多的高興,只記得他喝了許多酒,過後他看著地圖自言自語地說:「蘭州,到底遠了點.」我分明看到\x0d他冷峻的臉上有了一絲難以掩飾的慈祥的傷感\x0d,但很快他便忙著給我打點行李,到處借學費去了.\x0d⑦沒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卻風塵僕僕地從百里之外趕了回來(這時他才去了兩天),「老覺著不放心呢,回來看看,看看!」看著父親那一頭汗淋淋的灰發,淚,在我眼裡打轉.夜裡,父親說:「到了蘭州給家裡回句話.」我應著.沉默了一陣子,他又說:「用錢就言語一聲,一個人在外頭,別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讓人家瞧不起,家裡怎麼也好對付……」典型題例:「第4段中寫「他冷峻的臉上有了一絲難以掩飾的慈祥的傷感」,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題目解析:如果單由第5段來看,答案顯然歸納不出.但是溯回至第4段,我們發現父親在極為拮據的生存狀態中仍念念不忘兒子的學業,\x0d最後竟然賣掉了家裡的毛驢替兒子交納學費,父愛之深,可見一斑.再往後看第7段,父親本已說好不送兒子上學,結果還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風塵僕僕地從百里之外趕了回來,一個勁地說著「老覺著不放心呢,回來看看,看看!」這種言行的變化進一步強化了父愛的偉大,也使我們明白父親的傷感其實是來自於父子相別時的感慨與牽掛.經過對上下文語言環境的分析,我們很容易就得出題目答案:\x0d父親在為兒子考上大學而欣慰,又是在為兒子即將遠離而傷感,這是不善於表達而又難以掩飾的父愛的流露.\x0d二、理解句子深層含義,要聯系文章的中心意思.\x0d作者寫文章時,為了凸顯中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常常會採用一些藝術表現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達到含蓄委婉,耐人尋味的效果.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對其深層含義的把握,我們應從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入手,結合中心思想來分析,進而領會句子的含義.請看《初冬月》(2005年資陽題)中的一道題:\x0d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體,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國般的寧和.獨處月下,平和而安寧的心靈,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審視,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靈也應該是美好的,我們的所作所為應無愧於這美好的世界,無愧於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靈才能照進美好的月光,心靈美好的人,才敢於獨自靜靜地面對這美好的月色而靈魂安寧.\x0d……⑧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僅有屬於自己的那一縷月光,稍不珍惜,就會去日苦多,萬事成蹉跎.\x0d初冬月高懸不語,娟然如洗.
4. 如何從多角度分析一件事情
一件事情的分析要想全面,你必須得站在多個角度,這個角度是指立場不同的人,不是說一個人不同的思想出發點,比如說有一件事情你在學校的時候評了三好學生,你就要想自己報的是什麼想法,老師報的是什麼想法,同學報的是什麼想法,然後學校這件事情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對一件事情必須要從多個立場出發,而不是說你單純的從自己的角度去想自己成了有什麼好處,失敗了有什麼壞處,自己得付出什麼,自己能得到什麼,這只是你單人的個體的角度,而不是全面的角度。
5. 理解寓言寓意有什麼方法
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還有作者當時的創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