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中有哪些策略
一、把握幼兒科學教育意義,培養幼兒對科學教育活動的興趣
二、豐富、擴展科學教育內容是培養幼兒科學意識與興趣的關鍵
(一)從知識自身體系和特點出發,對事物進行豐富、擴展或延伸。
(二)以事物之間橫向聯系為線索進行設計。即藉助事物之間某些聯系引導幼兒認識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規律。
(三)以事物縱向發展和變化為線索進行設計。
(四)以單元的形式將一些相關的內容巧妙地組合在一起。
(五)從幼兒日常生活中挖掘題材。
三、充分運用好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設問語言是幼兒科學教育重要途徑
⑵ 你認為怎樣才能學好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這門課
具體運用的實踐手段如下:
1.在課內我們的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成功地運用了模擬幼兒園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組織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2.利用教學實踐時間,集中安排學生到幼兒園進行見習,參觀幼兒園的科學教育角、參與區角科學區的創設活動,觀摩學習幼兒教師如何設計和組織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以及學習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最新的教學模式。
3.觀摩幼兒園科學教育優秀課程的錄像及幼兒科學教育的系列短片,豐富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4.充分利用各階段實習進行觀摩與實踐活動。實習結束後,各實習點進行優秀課程的匯報交流,全系學生進行觀摩學習。
5.在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帶領學生到幼兒園進行現場教學,師生共同進行教學評價。
6.積極開發隱性課程,如教學技能大賽、環境創設大賽、社會實踐活動、幼教動態講座等,貼近崗位進行實踐訓練,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形成,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了學生的崗位應用能力,教學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⑶ 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模式有什麼
一、觀察—討論的模式 1. 教學目標幫助幼兒學會運用各種感官觀察事物的特徵,學習觀察的方法,發展觀察力;引導幼兒主動注意周圍的自然環境,喜歡觀察常見的事物和現象,能關心、愛護自然環境;幫助幼兒獲得有關季節、動植物、環境等的感性經驗,了解它們之間及其和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 2. 程序與策略程序一:引起興趣。觀察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幼兒對於觀察對象的興趣,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謎語、詩歌、故事、幻燈、圖片是教師常用的方法。另外,出示實物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觀察的興趣。程序二:觀察活動。觀察活動可以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它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教師在指導觀察活動時要做到以下四點。第 一,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指導幼兒觀察。幼兒由於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轉移,觀察時間短,因此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明確觀察的目的,可以減少觀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幼兒的觀察活動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第 二,在觀察活動中引導幼兒思考,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在幼兒觀察物體時,教師可以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什麼像什麼」,「什麼有什麼用處」等引發幼兒豐富的聯想,促進他們去積極思考、想像;還可以啟發幼兒使用已感知和保持的信息,遷移尋求新穎的不同答案,發展幼兒的集中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第 三,引導幼兒發揮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觀察活動中運用的感官越多,對於物體的了解就越深入,越全面。第 四,教幼兒觀察的方法。幼兒在觀察事物的時候,經常是憑興趣進行的,看到的只是他感興趣的那一部分或者是事物顯著的特徵,觀察的時候是雜亂無章的,教師要教會幼兒從上到下、從頭到尾、從中心到四周、由外到里的順序觀察法。如果觀察對象是兩個以上物體,要教會幼兒用比較的方法,發現物體的異同點,從而形成類概念。程序三:討論表達。觀察活動和幼兒的語言表達是密切相關的,觀察完物體的特徵後,教師應該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事物的特徵,也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交流,共同分析、綜合、概括物體的特徵。程序四:游戲活動(或操作活動)。這個程序的游戲活動或操作活動主要起到加深認識觀察對象的作用,可以開展相應的美工活動、文學活動等。二、探索—發現的模式1. 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度,使幼兒喜歡並能主動參與科學與科學探索活動;指導幼兒探索周圍生活中常見的理化現象,獲取有關的科學經驗;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與同伴、教師交流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提出問題並參與討論,能夠表達發現問題的愉快,並和他人交流和分享。2. 程序與策略程序一:引發興趣。探索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運用實驗材料、環境布置等配合語言的運用,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有了活動的動機和心理准備,促使他們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程序二:自由探索。幼兒的自由探索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身參與的,主動探索發現的過程,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教師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都動手來操作和實驗。教師在具體指導時應該注意:第一,為幼兒提供充分的物質條件,包括准備足夠的材料、適宜的環境,並反復檢查,確保安全。第二,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幼兒探索發現過程中,教師要觀察每個孩子的表現和情緒,傾聽他們的談話,從而了解每個孩子的操作情況和思維過程。第三,啟發幼兒思考。在探索活動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問題和障礙,教師可以抓住機會,積極啟發引導幼兒動腦筋解決問題。第四,給幼兒嘗試錯誤的自由,並在適當時機給予關鍵性的指點。對幼兒來說,在操作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錯誤當中醞釀著成功,從錯誤到成功的轉變過程,需要幼兒付出一定的努力,這種努力的意志品質就是一種科學態度的獲得。教師應當允許幼兒失誤,教幼兒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失誤,並積極引導幼兒從失誤中找出原因,再經過自己努力達到成功。教師要鼓勵幼兒的自信心,並且啟發幼兒正確的思考途徑和探索方法。第 五,教師要學會必要的等待。在探索活動中,幼兒主動地探索發現並獲得知識和了解事物,使他的認知結構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不能急於求成。此外,幼兒具有個別差異,反應的快慢不同,能力的強弱也不同,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必然存在差異,所以不能強求一致,應該給予幼兒充分思考和探索的時間,不應該過分急躁。程序三:引導發現。探索和發現是密切聯系的兩個過程,在幼兒自覺的、無拘無束的探索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活動的目標,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去發現有趣的現象與知識。程序四:交流討論。在幼兒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幼兒有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或者對該活動的感想、心得等,教師應鼓勵和允許幼兒以各種方式進行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討論,幼兒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充分思考,使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更清楚、更全面,也促使幼兒學會與他人進行交流,懂得與他人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意見,以及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的科學態度。在幼兒討論交流的時候,教師要做兩件事,一是聽,二是說。也就是聽一聽幼兒在說什麼,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沒有發言的孩子說話,鼓勵人人開口,積極討論;在幼兒將零碎的感性經驗匯集整理後,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小結,幫助幼兒形成科學概念。程序五:遷移運用。在幼兒理解了某種科學現象,學習了相關的科學知識後,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情景讓幼兒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將鐵屑與大米混合在一起,請幼兒動腦筋將它們分開;把白糖和黃豆混在一起,讓幼兒想辦法把黃豆挑出來;在認識了彈性以後,請幼兒找一找生活中什麼東西有彈性。幫助幼兒真實地體驗到科學的價值,理解科學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並進一步去探索和求知。三、操作—實踐模式1. 教學目標引導幼兒學習運用簡單工具和多種材料進行科學製作活動,使幼兒能夠發現周圍物體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積累科學經驗;幫助幼兒學習運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的方法,並能夠按照不同的標准對物體進行分類;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積極參加 各種科學製作活動。2. 程序與策略程序一:認識活動。這里的認識活動主要指認識操作材料和操作對象的一般特徵,為開展操作活動做好知識經驗和興趣上的准備。程序二:操作實踐。操作實踐,即通過幼兒的親自動手操作,視覺和觸摸覺的協同活動,使幼兒加深對事物的認識,積累豐富的科學經驗,同時發展幼兒的科學探索技能。操作實踐主要包括分類、測量、小製作等多種方式。分類活動是指根據物體不同的特點和性質進行劃分歸類,可以指導幼兒按照物體的形狀、顏色、氣味、聲音、質地或本質特徵分類。通過分類,幫助幼兒整理紛繁復雜的感性經驗,使之條理化,從而有助於幼兒更好地探索事物之間的關系。測量是指幼兒使用一些測量工具或者自然物品來測量物體的特徵,如用溫度計測量室內外溫度,用繩子測量植物長高了多少等。測量活動可以使幼兒更准確地描繪事物,了解事物的變化,同時它也是幼兒學習數學和其他科學的基礎。小製作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動手做一些簡單的自然物品,如製作簡單的風箏、風車或者萬花筒等。小製作經常帶有游戲的成分,小朋友非常喜歡。在製作的過程中,幼兒不僅鍛煉了手指的操作能力,而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些科學原理。程序三:討論小結。在幼兒操作實踐後,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講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並通過討論幫助幼兒總結正確的科學經驗,形成科學概念。
⑷ 幼兒科學教育的6種方法
科學活動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做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的生活是豐富而又多彩的,無論是大環境,還是各自的小環境,每天都有許多新鮮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著孩子們的各種感官,令他們感到興奮和激動。而孩子也在有意和無意之中,以他們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靈收集著這些信息,享受著其中的樂趣
。於是,當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時候,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瑣屑屑,就會從他們的嘴裡源源不斷的流露出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老師做為一個傾聽者,只要仔細辨別,就不難發現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以此來生成幼兒感興趣的且熟悉的活動內容。
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活的更美好,因此科學教育應以幼兒的生活及周圍環境為基礎,使教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感性經驗相結合,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最終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創設有助於幼兒主動探索的環境和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有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與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諧、自由的氛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自由創造的才能,幼兒與老師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育與活動環境,能有效的激發幼兒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
在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仍很脆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做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在幼兒探索創新活動中,教師應多表明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甚至應該淡化教師的權威意識,讓幼兒感到教師只是一個對自己活動很感興趣並能提供有益建議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錯了,活動失敗了,也不會受到指責,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種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發幼兒科學活動的創造慾望。
三、提供多樣化的可操作性、探索的材料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對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可操作、探索的材料,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好奇心,使他們樂於並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中,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科學的啟蒙及科學經驗和技能。
如:在《有趣的郵票》的探索活動中,首先為幼兒提供許多不同的、精美別致的單張郵票,引導他們在觀察、相互議論中了解郵票不同的形狀、結構,對花花綠綠的郵票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
同時,在整套郵票中幼兒又發現了郵票之間有小孔,又引起了議論:有的說是為了區分一張張的,有的說是為了好看......,為了使幼兒能自己得到正確的答案,又提供了兩張不同的手工紙,一張有摺痕、一張有小孔,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材料,得出了"有小孔的手工紙能整齊的撕開"的結論,自己解開了"郵票有齒孔"的秘密,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積極主動,不僅獲得了科學道理,而且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首先,要發揮幼兒多種感官,在教學過程中解放幼兒的口、眼、手、腦,讓幼兒充分感知、操作、探索、發現、歸納、概括。如:在《風的形成》的活動中,可讓幼兒用嘴吹吸管而形成風,或用扇子扇而形成風。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通過自己各種感官作用,會對有關實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並參加實驗過程,讓幼兒在操作和探索中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如:在《認識磁鐵》的活動中,為了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遷移能力及創造能力,可以先讓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提供磁鐵和各種質地不同的材料,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磁鐵的各種現象,當幼兒發現隔著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釘不易吸住鐵製品時,帶領幼兒討論為什麼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使幼兒知道磁鐵隔著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引導幼兒設法讓磁鐵在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還要讓他們移動,來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
⑸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具體方法有什麼
這是一道概念問題
幼兒園科學教育方法具體方法指:
實驗法
製作法
展示法
討論法
游戲法
五法就是實驗具體方法。
展開談一下:這種方法主要是結合了科學技術,比如教小朋友吹泡泡,自己動手製作,叫實驗法。製作吹泡泡的圈,叫製作法。在小朋友面前吹泡泡,引起他們注意。叫展示法。讓小盆友全場觀察你的製作過程,留給他們自己討論自己思考怎麼吹泡泡,叫討論法。最後讓他們自己動手製作,自己製作成功後自己吹泡泡玩,教游戲法。
這就是寓教於樂
——————————作者:-王凌宇
附原文出處:上海宏星保育員培訓-知識點滴
⑹ 幼兒園科學課應該怎麼上
如何面向每一位孩子,為孩子們構建一個科學探究的樂園。系統地、全方位地為孩子們創造享受科學教育平台的氛圍。通過觀察發現、興趣、接觸大自然、創設情景、做試驗,實現科學教育的立體化,使教學效果、學生思維、玩中學、做、手腦並用得以提高。
1/5 分步閱讀
帶孩子們走進科學發展室。
設置迷人的科學課堂。在常規科學課堂中,通過對教材的大膽創新和精心的材料准備,引領孩子們以課堂為主渠道進行科學探究。上好科學課,讓孩子們喜歡科學,那就走進科學發展室。我們幼兒園有專門的科學發展室,這間教室是老師們的作品,使孩子們置身於濃濃的科學學習環境之中,孩子們和老師們的作品近距離的接觸,科學對孩子們而言,那是觸手可及。
2/5
激發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不是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作為首要目標,而是讓幼兒在主動的探索活動中產生興趣,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興趣是探索和學習的原動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3/5
培養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1.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動的源泉,幼兒真正的主動探索是從有了疑問尋求答案開始的。因此,對於幼兒五花八門的提問,不能胡亂解釋或一口拒絕,而要耐心地回答,並引導幼兒積極探索,讓幼兒產生參加活動的興趣。
2,豐富的活動內容。豐富的科學教育活動,更能開闊幼兒的視野,滿是幼兒探索科學的慾望。所以我們選擇了一些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小青蛙上了發條就會跳、小火車打開開關就會跑……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4/5
利用鄉土資源讓幼兒認識生態環境中的物質。
大自然的草木蟲魚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農村隨處可見的觸手可及的水、石、沙、土這些無生命的物質同樣能給幼兒以驚喜,這些在成人世界裡很平常的事物在幼兒的眼裡,卻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自然的、幼兒身邊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在戶外活動時,幼兒會樂此不疲地把細沙捧在手裡,瞪大眼睛看著細沙慢慢從小手掌的縫隙中漏出,驚奇和興奮會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漏沙速度,細細軟軟的東西、具有流動性,變化無常但又易於把握、能滿足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需要,也會給幼兒以巨大的空間感和流動感。因此,在農村幼兒園中教師可以抓住教育契機,如組織活動「好玩的沙子」,分採集細沙粗沙,玩沙,讓幼兒體會沙的流動性。「
5/5
課堂上教師的評價方式幼兒園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鼓勵幼兒園生的好奇與求知慾,使幼兒對科學的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但幼兒園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大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幼兒園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最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幼兒的積極性。例如上課時常這樣表揚:「老師發現你真會傾聽,而且總結得也非常有條理!」「你知道的知識好豐富!我們大家都要向你學習!」「你能提出這么有水平的問題來,真是太了不起了!」 「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么多發現!」等等。對於幼兒的回答,無論正確或是錯誤,教師都要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美的眼神,一個表揚的動作,一句激勵的話都能使幼兒的心得到滿足,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點我在教學中感受較深。在教學中,我還進行獎小紅旗和智慧星的辦法,就是在上課時給予表現,好的小組分發一面小紅旗或是一顆智慧星。
⑺ 淺談幼兒園如何進行科學教學
教師要想上好科學活動課,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還要做出很多准備。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上好科學活動課容易,但是成功的上好科學活動課很難。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談談我對上好科學活動課的一些想法。我從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活動課的選課
一節成功的科學活動課,選課是很重要的。科學活動課在選課時,一定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適合幼兒探究,一定是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一定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是幼兒身邊的現象,是幼兒生活中能見到,千萬不要脫離幼兒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范疇。
例如:在《小動物過冬》活動中,我選擇的小動物都是幼兒喜歡的、熟悉的。選擇的時間在12月份,幼兒能輕松的感受到冬季的寒冷,學習小動物過冬的樣子才更貼切。
2.科學活動課的活動目標制定
科學活動課的目標制定要符合幼兒的能力水平。要細,要具體化,且不可籠統,一節課制定的目標不要過多,過高。目標過高,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外,幼兒因能力達不到,完不成任務就不能從中獲得成功感,失去興趣;如果低於幼兒實際水平,幼兒會覺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勞,而失去了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制定教學活動目標時要結合本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原理。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在目標制定的同時,還要想到目標能否順利達成。
例如:在《沉與浮》活動中,在制定目標的時候,為了使課堂活躍、豐富。我制定了太多的目標,如下:(1)通過探索活動使幼兒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是沉的,哪些是浮的。(2)初步學習簡單的記錄方法。(3)激發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興趣。(4)大膽探索、嘗試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5)能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
經過研討,把目標調整為:(1)引導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與下沉。(2)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總之,一節課下來,我是為了完成目標而講課,孩子沒有得到真正探究的機會和過程。
3.科學活動課的活動材料選擇
科學活動課活動材料的選擇要豐富,可以是幼兒生活中的物品和學習中的物品、也可以是自己動手改造的物品。教師選擇的活動材料時應是幼兒身邊觸手可見的,因為我們面對的都是5、6歲的孩子,太陌生的材料不適合活動的開展,會給你的活動帶來阻力。
例如:在《誰能站得穩》活動中,我選擇的活動材料都是幼兒的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像鉛筆、毛巾、吸管、卡紙筒、橡皮泥、大米、化妝品的包裝盒等,對於這些幼兒熟悉的活動材料,幼兒在操作時會更容易更輕松,想到的方法也更多,為了讓吸管站得穩,幼兒把吸管插在橡皮泥上,把吸管插在大米里。為了讓毛巾豎著站得穩,把毛巾豎起來放在空心的卡紙筒里。
4.科學活動課的語言
科學活動課不同於其他領域的活動課,科學活動課的語言不但要親切、溫柔,有親和力和感染力,還要組織的嚴密,有邏輯性,太多的理論性術語幼兒聽不明白,說的太簡單,課堂的效果會受到影響,所以,在組織語言的時候,一定要簡單、易懂、嚴謹。
例如:在《沉與浮》活動中,我問幼兒物體是漂在水面還是落在水底,幼兒說出後,我再告訴幼兒漂在水面的物體是浮,落在水底的物體是沉。
科學活動課中的肢體語言也很重要,有時不需要說話,一個肯定的眼神,可以鼓勵孩子大膽的進行探究、發現,從而得出結論。
例如:在《連接的秘密》活動中,我讓幼兒把毛根連接起來,小朋友用的都是系在一起的方法,只有一個小朋友用鉤的方法,孩子用求助的眼神看著我,我只是輕輕的點了一下頭,孩子就高興的跳了起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點頭,讓幼兒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5.科學活動課的導入
科學活動課的導入很關鍵,有效的導入,可以直接激發幼兒的探知慾望和興趣,有了探知的慾望和興趣,那麼,孩子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的活動中,才能聽得認真,做的認真,那樣你的課堂效果會更好。有效的導入,要直擊課的主題、直擊知識點。
例如:在《有趣的空隙》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更好的理解\"空隙\"這個詞,我用了游戲導入,讓幼兒將手指並攏,擋在眼前,問幼兒:你看見了我了嗎?接著又讓幼兒將手指張開,問幼兒:看見我了嗎?就是這樣簡單的動作游戲,手指並攏和張開,讓幼兒輕松的理解了\"空隙\"這個詞。可見有效的導入有多重要,既理解了知識,又激起了幼兒的興趣。
6.科學活動課的問題設計
科學活動課的問題設計要合理,要層層遞進,由易到難。首先讓幼兒對問題產生興趣,願意去探討,願意去發現。問題的結論要在游戲中得到,要在動手實踐中得到,真正的體現幼兒在做中學、玩中學。
例如:在《吹泡泡》活動中,為了讓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