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孟德爾豌豆生物學研究方法

孟德爾豌豆生物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6 11:24:34

⑴ 孟德爾在生物學研究方法上有什麼創新

⑵ 孟德爾豌豆實驗研究方法

孟德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種開紫花的豌豆種和一種開白花的豌豆種結合在一起,第一次結出來的豌豆開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間,第三次全白.豌豆花
對此孟德爾沒有充分的理由作出解釋.後來,孟德爾從豌豆雜交實驗結果,得出了相對性狀中存在著顯性和隱性的原理.雖然還有不少例外,但它仍然是一個原理.孟德爾根據自己在實驗中發現的原理,進一步做了推想.他認為決定豌豆花色的物質一定是存在於細胞里的顆粒性的遺傳單位,也就是具有穩定性的遺傳因子.他設想在身體細胞里,遺傳因子是成雙存在的;在生殖細胞里,遺傳因子是成單存在的.例如,豌豆的花粉是一種雄性生殖細胞,遺傳因子是成單存在的.在豌豆的根、莖、葉等身體細胞里,遺傳因子是成雙存在的.這就是說,孟德爾認為可以觀察到的花的顏色是由有關的遺傳因子決定的.

⑶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用了什麼方法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用的科學方法是假說-演繹法
1、選用豌豆的原因:
①豌豆是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植物,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干擾(玉米花是單性花,不能自花傳粉,故試驗不選擇玉米花);②豌豆具有容易區分的性狀。
2、使用范圍:①只研究一對相對性狀;②進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細胞核遺傳。
3、方法:假說—演繹法(發現問題—提出假說—驗證假說—總結歸納)

⑷ 孟德爾是怎樣研究豌豆遺傳實驗的

1853年夏,孟德爾又回到了布隆修道院,開始了他艱苦的實驗經歷。他利用後花園開辟了一塊實驗地,種植了豌豆、南瓜、紫茉莉、山柳菊、玉米等植物,還飼養了老鼠和蜜蜂,他利用這些植物和小動物作為材料,進行雜交試驗。孟德爾最成功的就是豌豆雜交實驗,這項遺傳實驗從1856年開始,直到1864年才結束,共進行了8年之久。

孟德爾在實驗方面是非常認真的。他的實驗思路謹慎周密,在選材上也很是審慎小心。他選用豌豆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就不是偶然的,因為豌豆作為遺傳學研究的材料有許多優點:一是豌豆是嚴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在開花之前就完成了授粉作用,這就避免了由於天然雜交而引起的混雜;其次是豌豆生長期短,容易栽培;還有就是豌豆的花朵較大,便於人工操作,以及豌豆的變異較多等優點。

孟德爾反復研究了豌豆的七種相對性狀的遺傳變異情況,而且用數學統計的方法分析了實驗結果,他發現:開紅花的豌豆同開白花的豌豆雜交後,第一代全部開出紅花;雜交一代自交產生的雜交二代,開紅花的約佔3/4,開白花的約佔1/4。也就是說,雜交二代豌豆開紅花的植株與開白花植株的數量之比是3∶1。

孟德爾在解釋這一性狀的遺傳行為時認為,在開紅花的豌豆和開白花的豌豆雜交後,第一代雜交後代全部開紅花,這說明豌豆開紅花的性狀遺傳下來了,而且呈顯性;而豌豆開白花的性狀雖然也存在於豌豆花中,但隱而未現,因此叫做隱性;到了雜交的第二代中,開紅花的豌豆佔到3/4,其中只含有紅花性狀的佔1/4,同時含有兩種性狀而紅花性狀呈顯性、白花性狀呈隱性的佔1/2,開白花的也就是說只含有白花性狀的佔1/4。這個實驗證明,雜交植物的不同性狀在它的第一代後代中會全部包含,只不過有顯性和隱性的區別;在第二代之後,這些植物的不同性狀會通過一定的規律逐步分離出來,返回到其原來的狀態中去。這就是著名的孟德爾分離定律。

同時,孟德爾還研究了子葉的顏色、種子的圓皺、植株的高矮等性狀的遺傳和變異行為。他發現,如果同時考察兩對性狀,如花色和株高時,性狀的分離是互不幹擾的,在雜交二代里,紅花高稈、紅花矮稈、白花高稈和白花矮稈的比例接近於9∶3∶3∶1(高稈為顯性性狀),這就是植物遺傳學上著名的孟德爾獨立分配法則。

孟德爾的工作揭示了生物遺傳的兩個基本規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後人統稱為孟德爾定律。

孟德爾認為植物的每一性狀,是由一個遺傳因子負責傳遞的。遺傳下來的並不是具體性狀,而是遺傳因子,因為性細胞里並沒有紅花、白花等具體性狀,他還認為,遺傳因子在體細胞內成雙存在,而在性細胞內成單,並成顆粒狀存在,雜交以後它的顆粒仍保持獨立,彼此不融為一體。在雜交產生配子(即性細胞)時,不同遺傳因子各自分離開來。並分配到不同的配子里,完整的遺傳紿下一代。這就是孟德爾的顆粒遺傳因子的概念。

孟德爾的法則與遺傳因子的概念,是植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也為生物的基因學說奠定了基礎,拉開了現代遺傳學研究的帷幕。

到20世紀初,在眾多科學家的辛勤努力下,遺傳學又有了新的發展,這其中貢獻最大的是美國學者摩爾根。摩爾根和他的學生們及其研究組用一種雙翅目昆蟲——果蠅作為實驗材料,對其遺傳和變異進行了大量的遺傳學和細胞學的研究,提出了染色體遺傳理論。

人們大都是飼養豬、狗、貓、雞、鴨等等,你有沒有聽說過有人居然喜歡養蠅類,而且成千上萬的飼養呢?有這種喜好的人還真的存在,他們便是摩爾根和他的研究組員們。不過摩爾根和他的弟子們養的是一種比較特別的蠅類——果蠅。果蠅的身體很小,飼養成本低、繁殖快,在25攝氏度的時候,果蠅12天就可以繁殖一代,而且一隻雌果蠅一次可以生產幾千個後代,這就是摩爾根飼養果蠅的原因。事實上,果蠅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還有許多優點,這是摩爾根當時沒有想到的。

摩爾根當時用來做實驗的雄果蠅具有黑色的身體、紫色眼睛、殘缺翅等性狀,並且這些性狀是可以真實遺傳的隱性性狀。它們相對應的野生型果蠅是灰色身體、紅眼和長翅,這些性狀都是顯性性狀。用具有隱性性狀的雄果蠅和具有顯性性狀的野生型果蠅進行雜交,得到的第一代雜種,全部表現為灰身、紅眼和長翅。當把這種雜交的雄性果蠅和具有隱性性狀的雌性果蠅做回交實驗時,按照孟德爾的自由組合規律,它們的後代應該表現出相等的十六種不同的組合。可是,事實上,它們的後代僅僅出現了兩種組合:與它們的祖父母的性狀完全一樣,不是黑身、紫眼、殘翅,就是灰身、紅眼、長翅,此外就再也沒有其他類型了。

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科學家們又遇到了一個大難題。但是,越是有困難就越能激發科學家們的興趣。為此,不少科學家紛紛進行研究,提出各種假說,但是,只有摩爾根才對這個現象給予了一個成功的解釋。

摩爾根首先假定這三個性狀的基因都位於一個染色體上,那麼,不同染色體上的基因是按照自由組合規律進行分配的,但是在同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便不能自由的組合了。摩爾根就把這種現象叫做連鎖。後來,科學家們又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證明了連鎖現象的存在。科學家們把連鎖在一起的基因叫做連鎖群,而且他們發現,不少生物的連鎖群和單組染色體個數總是相互吻合的,例如果蠅的單倍染色體數目為4,而果蠅恰恰有4個連鎖群;玉米有10對染色體,對於玉米已經研究過的400多個基因也剛好屬於10個連鎖群;孟德爾實驗中所用的豌豆有7對染色體,有趣的是孟德爾所用的7對相對性狀的基因恰好位於僅有的7對染色體上,所以也就表現出了自由組合的規律。

後來,摩爾根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具有黃體、白眼兩種隱性性狀的雄果蠅,同具有顯性性狀的灰體、紅眼的雌果蠅交配,所生出的子女全部都是顯性性狀;再將雜交第一代的雌果蠅,同具有黃體、白眼兩種隱性遺傳性狀的雄果蠅回交,便會得到4種孫輩個體,4種個體中,有兩種和它們的祖父母相同,或者是黃體、白眼,或者是灰體、紅眼,占孫代個體總數的99%。這一點說明,親代聯合在一起的性狀,在雜交後代中絕大多數還是合在一起的。可令人奇怪的是,在孫輩後代中還出現了兩種新的類型:一種是黃體紅眼,另外一種是灰體白眼,這兩種類型占後代個體總數的1%。摩爾根認為,這兩個基因一定是位於同一染色體上,所以絕大部分(99%)後代依然連鎖在一起。可是有少數(1%)個體,在配子形成時,在兩個基因間曾經發生了交換,以至於產生了新的組合,他把這種現象稱為互換。

摩爾根和以後的學者們為了驗證這1%的新個體不是偶爾得到的,而是具有一定規律的,還做了許多實驗,對其加以證實、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基因之間的確是存在著一定的互換,而且互換率實際上是高低不一的,這就是遺傳學上著名的連鎖與互換規律。

真想不到,我們看起來平平常常的豌豆和令人有點討厭的果蠅,竟然成為人類發現生物遺傳規律的載體,看起來,豌豆和果蠅對遺傳學發展的貢獻可不小呢。

⑸ 孟德爾在豌豆雜交實驗中發現問題採用的實驗方法是什麼

(1)發現問題並作出假說的實驗方法:
孟德爾用純種高莖豌豆與純種矮莖豌豆作親本進行雜交,雜交後產生的第一代(F 1 )全部為高莖豌豆.F 1 自交,結果在子二代(F 2 )植株中,不僅有高莖,還有矮莖,其比例為3:1,發現子二代中出現選擇分離.
(2)驗證假設所採用的實驗方法:
讓F 1 與隱性純合子雜交,這個方法可以用來測定F 1 的遺傳因子組合類型,孟德爾所做的測交實驗結果驗證了他的假說.
綜上所述孟德爾在豌豆雜交實驗中,發現問題用雜交和自交的方法,驗證假說所採用的實驗方法是測交.
故選:D.

⑹ 孟德爾在研究豌豆雜交時,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

A、孟德爾在研究豌豆雜交實驗時,運用了假說-演繹法,A錯誤;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結構時,運用了建構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確;
C、利用細胞內各細胞器的比重不同,在分離時常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差速離心法)將細胞器分離出來,C正確;
D、格里菲思利用肺炎雙球菌研究遺傳物質時,沒有運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D錯誤.
故選:BC.

⑺ 關於孟德爾豌豆實驗的解釋

這些看看吧不同品種的豌豆之間同時具有多對相對性狀,為了便於分析,孟德爾首先對每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分別進行研究。孟德爾用純種高莖豌豆與純種矮莖豌豆作親本進行雜交,雜交後產生的第一代(F1)全部為高莖豌豆。F1自交,結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僅有高莖,還有矮莖,其比例為3∶1。2、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的假設:①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②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的;③生物體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④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3、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 孟德爾為了驗證他對分離現象的解釋是否正確,設計了測交試驗。就是讓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這個方法可以用來測定F1的遺傳因子組合類型。孟德爾所做的測交實驗結果驗證了他的假說。4、分離定律 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結果及其解釋,後人把它歸納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又稱分離定律,即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5、基本概念 自花傳粉(自交)、異花傳粉、父本(♂)、母本(♀)、去雄、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顯性遺傳因子、隱性遺傳因子、純合子、雜合子、測交。 1、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孟德爾用純種黃色圓粒和純種綠色皺粒的豌豆作親本進行雜交,結出的種子(F1)全部為黃色圓粒的。讓F1自交,產生的F2中出現了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的種子,其數量比接近於9∶3∶3∶1。2、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 孟德爾的實驗:①選用兩對相對性狀:粒色―黃色(Y)和綠色(y),粒形―圓粒(R)和皺粒(r);②兩個親本的遺傳因子組成是YYRR和yyrr,分別產生YR和yr的配子;③F1的遺傳因子組成是YyRr,性狀表現為黃色圓粒;④F1產生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不同對的遺傳因子可以自由組合,這樣F1產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種:YR、Yr、yR、yr,數量比各為1∶1∶1∶1;⑤雌雄配子的結合方式有16種,遺傳因子的組合形式有9種,性狀表現為4種,它們之間的數量比是9∶3∶3∶1。3、對自由組合現象解釋的驗證 孟德爾為了驗證他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是否正確,又設計了測交試驗,即讓F1(YyRr)與隱性純合子(yyrr)雜交,無論正交還是反交,結果都符合預期的設想。4、自由組合定律 人們把孟德爾的上述兩對相對性狀的實驗結果及其解釋,稱為孟德爾第二定律,也叫自由組合定律,即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5、孟德爾實驗方法的啟示 孟德爾經過8年的潛心研究,終於揭示了生物遺傳的兩個規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①正確地選用實驗材料;②由單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③應用統計學的原理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④科學地設計了實驗的程序。

⑻ 5.孟德爾(1822-1884)從 1856 年起開始豌豆試驗。 孟德爾的基本方法是什

基本方法就是選擇遺傳穩定的嚴格自花授粉,具有易於區分的7對性狀的豌豆進行研究,並進行了大量合理的統計計算與歸納!
他的研究報告,其內容可概括為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⑼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提出遺傳定律——研究方法

①1866年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提出遺傳定律——假說—演繹法
②1910年摩爾根進行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位於染色體上—假說演繹法
③1903年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類比推理法
①②都是通過雜交實驗發現了問題然後提出假說,之後利用測交的方法驗證了假說的內容,進而得出的結論。所以均為假說演繹法。

閱讀全文

與孟德爾豌豆生物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換熱器的計算方法 瀏覽:136
電子秤的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886
三星電話儲存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66
自製最簡單的折疊方法 瀏覽:235
15X104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45
excel如何轉換成word無表格的方法 瀏覽:206
高速離心機使用方法 瀏覽:734
去除手機網路緩存的方法 瀏覽:910
辣椒鹼檢測方法 瀏覽:38
烏葯種植方法 瀏覽:177
平常如何側方入庫最笨方法 瀏覽:490
踝骨軟化鍛煉方法 瀏覽:421
如何活到極致的方法 瀏覽:599
平面圖鋼筋計算方法 瀏覽:675
用什麼方法給小孩做棉褲 瀏覽:597
鰱魚怎麼做才好吃簡單的方法火鍋 瀏覽:638
和田籽料二上色的鑒別方法 瀏覽:716
聖荷納米霜使用方法 瀏覽:169
貨車多利卡打不著火解決方法 瀏覽:395
韓束緊致水分面膜使用方法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