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層作業課題研究方法

分層作業課題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5 19:54:12

⑴ 初中英語如何分層布置作業

一、英語作業布置的現狀分析

目前,
許多教師已擺脫了傳統的英語作業布置方法,
不再把機械
地抄寫單詞、
片語甚至是課文放在首要位置,
重視了英語閱讀和技能
的訓練,
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來獲取知識和能力,
避免了使學生成為
一台「機器」而處於學習的被動地位。因此,在作業布置的總量上較
以往有了明顯的改觀,
注重作業效果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發展學
生的思維能力,避免使學生形成對英語的厭學情緒。而且,在英語學
科中,大量的作業是口頭作業,依賴於學生的朗讀和記憶。每天,老
師會布置一定量的口頭和筆頭作業,並根據學生的學習時間加以調
整。例如,逢雙休日、節假日作業的總量要多於平時。

從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按時完成教師的要
求,及時背誦和做練習。但學生做作業的自覺性不夠,抄寫的作業能
完成,動腦筋的作業極為馬虎,多有一「抄」了事的現象。這就使得
教師不能及時正確地了解學生的學,
教學工作難以開展。
如何杜絕此
類現象,
除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的發揮、
班主任及其他教育教學手段
的運用外,
探索初中英語教材的作業布置方法,
想方設法,
認真鑽研,
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作業習慣,無疑是一種
很好的求得英語教學質量提高的嘗試。

二、英語作業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所謂研究英語作業布置,
即優化英語作業設計,
從最基礎的英語
作業入手,改革傳統的英語「題海戰」方式,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業規
律,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英語作業「高耗低效」現象,通過嚴格
控製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法來實現既減少學生過重作業負
擔,又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
、英語作業的研究內容

1
)英語作業的形式:

但凡英語作業,均可分為兩大類: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口頭作
業包括聽錄音朗讀、背誦、
聽錄音復述和自編復述等。書面作業包括
抄寫、練習和寫作。

2
)英語作業的時間

a.
口頭作業時間:每項口頭作業時間控制在二十分鍾以內,放
於課後回家完成。

b.
書面作業時間:每項書面作業時間控制在二十分鍾左右,練
習類作業盡量放於課堂內完成,
不出現於回家作業之中,
以杜絕抄作
業現象的出現。寫作類作業限於課內指導,然後在課外完成。

3


英語作業的內容

a.
口頭作業內容:口頭作業的內容多是背誦或朗讀當天所學的
單詞、片語及課文。大量的新單詞在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從被接收
到被掌握還有一個認識過程。
英語單詞是認識的初級階段,
只有熟練
掌握基礎,才能在更高層次上認識和掌握。現行教材每冊配有錄音,
學生可以自己聽錄音邊學習邊訓練聽力。
必須讓學生養成每天聽錄音
的習慣,這樣學生既培養了自學能力又提高了聽力。

b.
書面作業內容:

抄寫類作業全部在課後完成。

練習類書面作業多以選擇題或填空題形式出現。
內容是當天英語
教學中所出現的語法功能項目。
每天出現典型題十題,
盡量在課內或
自習時完成。

寫作類作業都與所學課文有關,
可在每篇課文學好之後布置,

學生自己創作,以獲得創新的快感,激發學習興趣。

2
、英語作業的布置方法

1
)分層次布置英語作業
英語作業的設計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
每位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知
識面前不可能人人等同,處於同一水平。在英語作業布置中,分檔地
布置作業可以解決這一矛盾。

a.
基礎類作業:

面向全體學生,包括了所有的口頭作業及書面作業(十題精選
題),每生必做。重點布置與教材有關的最基礎知識和最基本技能的
訓練。在作業布置中,一不要求全,一次落實一項訓練,從宏觀上控
製作業量。
二要有精品意識,
教師對所設計的作業中的每一項能達到
怎樣的目的要有清楚認識,避免出題的盲目性、隨意性,確保一題對
應一個教學目標、
一項對准一個訓練重點,
真正從微觀上控製作業的
量。

b.
提高類作業

面向學有餘力的學生,
屬機動性作業。
這是為了顧及少數特殊學
生、優等生,而特意補充的一些難度較大的附加題。學生可隨意選擇
一些力所能及的綜合題。這樣就激勵、挖掘、發揮了學生的智力因素
和非智力因素。
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調動,
優生滿足了更高的求知慾,
感到了學習有味道;
中差生減輕了心理壓力,
有了跳一跳也能摘到
「桃
子」的機會;差生也能天天按時完成作業,增強了學習信心。

如八年級第二學期
Lesson 11
分檔作業可如此設計:

基礎類:(
1
)抄寫並背單詞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ary
(school), elementary (school), public (school), private
(school), ecation, receive, government, (go to) college,
university,
graate,
expense

expensive,
pay

paid

paid
for,
go on doing/with
(放於家庭作業,二十分鍾內完成)


2


用投影片出示練習題
10


a. Most children go to ____ schools in China. (public,
private)
b. I

ll wait for you ___ six o

clock. (
填寫介詞
)
c. After he finished his homework, he went to bed.
(同義
句)
He ___ ___ to bed ____ he finished his homework.
d. I spent 5000 yuan on this colour TV.
(同義句)

I ____ 5000 yuan ____ this colour TV.
This colour TV ___ ____ 5000 yuan.
e. She wasn

t able to catch the early bus because she got
up late.(
就劃線部分提問
)
____ _____ she able to catch the early bus?
f.
Many
college
students
work
ring
the
holidays
in
order
to make money for their college ___(expensive).
g. Most students go on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n
they leave ____ school.(second)
h.
My
father
started
to
work
when
he
was
sixteen
years
old.
(同義句)

My father ____ working ____ ____ ____ ____ sixteen.
i.
Yesterday
Mary
got
a
letter
from
her
cousin,
Jane.
(同
義句)

Yesterday Mary _____ a letter _____ her cousin, Jane.
j. The old lady was too tired to go on ____(walk) .
(
放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十分鍾內完成
)
提高類:
(1)
Or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students
work while they studying. Do you think it a good idea?
(2) Written work:
a. Must I finish the work now?

No, you ____ ___ ____.
b. Mr. Wang graated fro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He
is a ____ of it.
c. Write a few sentences about ecation in China.
(學生
可做可不做,有較大隨意性)

應該注意的是,
對所設計的作業要有兼容性,
既要有剛學到的
「新
知」,也要有已學過,需要進一步鞏固的「舊知」,要注意作業內容
的梯度性、啟發性和思考性。這種分檔作業的設計,題題目標明確,
生生學有所得,激發了學生的認識,擴展了學生掌握新知的內涵。

2
)運用學習策略,指導記憶方法,布置口頭作業

口頭作業的完成取決於學生本身。
教師所起的作用便是激發學生
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師不是單純傳授知識,
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的學習
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a.
對於某些形相似的單詞,可採取機械識記與有意識記相結合
的方法。如:
mouth-
嘴(嘴要裝東西,所以開口向上
--u

month-

(「月」字與
n
開口均向下)

b.
對於一些意義易混淆的內容,可採取挖掘其內部相關聯的方
法,
創設情境記憶,
從而使學生能自由操縱語言。
如:
pot-
茶壺

「泡」
茶要用壺「泡」的)
top-
頂(「抬」頭看「頂」)

c.
其餘諸如語法項目中要識記的內容,
可採用下法。
如:
true

成副詞
truly
,
以及
terrible

terribly,
這兩個單詞
「真的可怕」

可怕在哪?得去
e

ly
。還可以運用構詞規律指導學生記憶單詞,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absent-----absence;
different---difference; important

importance
等。這樣,由於
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想方設法創設精境,喚起了學生好奇的心理,
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自身覺得不滿足。由於學而知不足,
反過來又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切實落實了口頭作業的完成。

3
)創設情景,傳授知識,布置書面作業

把書面作業分散在課內完成,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鑽研每課的
作業題,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規律性
的知識,並能舉一反三,去解決今後的英語學習中會遇到的問題。具
體方法如下:

a.
先布置作業題,後傳授知識
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
教師以拋磚引玉的方式先給出十題典型
題,布置好作業,讓學生思考。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知識
加以分析和推斷,然後教師再進行知識點的講解。

如:
interested

interesting
的用法區別便可用投影儀出示
幻燈片。(如下圖所示)

interested
感興趣的
or interesting
有趣的

The TV is ____ (interest)
The boy is ____ in it. (inerest)
接著教師便可進一步出示有關
interested

interesting
區別
的題目,如:

Tom is____ in science.(key: interested)
This story is very _____ .(key: interesting)
又如:在教
Lesson Seven
時,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就布置出以下
兩題作業題:

Could you ask her to call me when she ___(get) back?
I

ll tell her as soon as she ___(get) in.
學生通過聽錄音、觀察、對比,很快給出了
gets
這個正確答案,
然後教師再講解時間狀語叢句必須注意的問題。
這種先做作業,
後傳
授知識的方法,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提高學習效果。雖然
有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答案,甚至是錯誤的答案,但這並不重要。重要
的是學生開動了腦筋,啟動了思維,獲得了一種滿足感與愉悅感,使
得學生愛學、樂做。對於這種類型的作業,難易要掌握在「跳一跳,
能摘到果子」的程度。教師必須要獨立鑽研,一一回答。因為只有教
師自己摸索鑽研過,才知道怎樣正確地引導學生去學、去做。

b.
邊授課,邊布置作業題

教師在授課時,
為了能及時了解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

時採取對策,隨機出題。如
Lesson
7
中,有這樣一句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在授課時,可抽掉單詞
say
,布置成這樣一個
作業:
Could
you
please
____
that
again
?/
Could
you
please
____
that?

say,
repeat
)這種方法,加深了學生對語言內含的理解,從
整體上把握住了作業題的內部結構,將聽、說、讀、寫熔為一爐,從
而使學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訓練。
其中更可以防止學習成績較差學生由
於解題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
而形成錯誤概念或知識。
有利於他們養
成自覺作業的好習慣。
這類作業,
其中有許多都是學習課文內容和加
深知識的過渡點,教師只要認識鑽研,會有不小收獲的。

c.
創設情景,傳授知識,後布置作業題

教師在對知識點進行講解時,
可靈活創設學生中的情景。
如在進

put on

wear
的比較時,可請一位視力不好的學生站起來,邊
聽教師發指令邊做動作。「
Please put on your glasses, and then
you can see the words clearly. Now look at him, he is wearing
his
glasses.

然後為了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布置作業題。
It

s cold outside. Please _____ your coat. /The men ____ a blue
T-shirt is our class teacher.
這時,學生大腦中已經接受了大量
的信息,
這些零亂分散的信息要得到系統地整理和鞏固
,
他們可以根
據知識得出正確答案
put on

wearing


又如在講解對比完
stop to do sth.
之後,
stop doing sth.
便出現作業題:
Class begins. Let's stop ____ (talk). / Class
is over. Let's stop ____ (talk).
根據所學知識,學生經過仔細
推敲之後,便能給出答案
talking

to talk
。這種新授結束後,讓
學生做與教學重點相關的書面作業,
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
有利於教
師重點地復習某一知識點。
學生通過對習題中語法點的相同與不同之
處進行仔細分析和比較之後,
提高分辨力,
同時也加深了對語言內含
的理解。這類作業,要求師生共同努力,按習題的深層結構對習題進
行分類,看似簡簡單單的一道題,卻包含有很大的思維訓練價值。它
解決了許多學生放學回家之後遇到作業上困難時的抱怨,
讓學生對學
習充滿了信心,對學習成績較差學生更是如此。

4
)擴大閱讀量,拓展課外學習內容,培養寫作能力

現在,
每個學校都在使用不同的教材,
而考試時卻使用一本大綱,
一份相同的試卷。
對於統編教材的學生,
如何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問題
也是作業布置中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因此,
在學習每篇新課文的時
候,適時增加相類似的閱讀材料,以彌補所用教材的缺陷,是教學中
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例如在教學
Smoking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
時,就找來兩篇初三練習中曾出現的相似內容地閱讀理解讓
學生課內完成練習,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擴展詞彙,提高閱
讀水平。
長期堅持不懈地在每篇新課文上完後補充兩篇課外閱讀材料
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這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於那些學有餘
力的同學,
每天自覺地背一定量的牛津單詞也是迅速提高閱讀能力的
一個有效方法。通過自學、
自主閱讀以提高學生的能力,並堅持讓學
生完成一定量的寫作內容,
可以養成學生英語的寫作習慣,
並在批改
中加以鼓勵,
讓學生在作文中自覺地運用新單詞新詞彙,
以提高英語
的寫作能力。

通過以上過程的展開,學生不僅學了新知識,完成了作業,而且
促進了邏輯思維的發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需
要說明的是,
在具體操作中,
模式並不是固定的、
例題化的、
不變的,
應講究一種最佳的選擇與結合。
而作為教師,
必須要有一種奉獻精神,
傾注很大的心血,
犧牲大量的休息時間去備課,
並千方百計地選取精
典習題留給學生去做。這樣訓練才會得當,教學任務才能當堂完成。
從而形成一種學生學得有勁,練習負擔也不重的局面。

三、作業布置研究的效果與分析

採用此種作業布置之後,
效果比較好的原因除了學生學習能力自
然增長,
班主任及其他學科教學等因素外,
作業布置起了不可忽視的
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
內在的興趣。」通過精選題目,回家不布置書面作業等方法,提高了
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求知慾,使學生在學習上贏得了主動。

現代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指出:
「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
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
由於它不能撥動人的心弦,
很快就會被遺
忘。」由於作業題數量減至每天「十」題,撥動了學生樂學的心弦。
而練習題的難易程度掌握在讓學生
「跳一跳,
能摘到果子」
的水平上,
使學生產生了成功感。
這種成功感,
不僅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超強記憶
力,而且能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心理潛能。

對作業完成得不好的學生,
堅持給以思想教育,
正面引導並熱心
幫助,從而杜絕學生怕學、厭學的抵觸情緒。

研究效果表明,研究英語作業布置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我們
努力去做,
「提質減負」是完全能實現的。在實施英語作業布置的過
程中,還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繼續提高綜合知識能力,利用
「提質減負」的大氣候,積極探索,使作業布置逐步得到完善。

⑵ 如何有效分層布置作業

長期以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習慣了千篇一律,所有學生的作業一刀切,全班所有學生做的是同樣的課內作業。其結果是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長期的這種作業方式已經使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比如馬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學的答案、字跡潦草、錯誤率高、不認真思考,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等等。而且大量的重復性作業佔去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抑制了他們自身興趣愛好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造成學生兩極化發展,優等生成為機械學習的獃子,後進生則全無學習興趣,某些人甚至於因害怕作業而形成對學習的恐懼。《新課程標准》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關注、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就是說,要重視學生語言潛能和智商的差異,學習風格不同,經驗背景不同及情感態度不同所帶來的差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此布置彈性作業即分層布置作業的作法,正是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也響應了「以學論教,教是為了促進學」的課改要求。以下談談我在分層布置作業中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1、樹立新的作業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頭腦中充滿著「是什麼?」和「為什麼?」是好奇心和求知慾驅使下初中學生的一大心理特點.因此,生物學教師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注意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並引導學生開拓視野、自由自主、馳騁思維的廣闊空間,並享有足夠的時間.布置並組織指導學生完成適當的課後作業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有效的課後作業過程是學生學習成長的歷程,每一次作業都應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在完成課後作業的過程中,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新問題,同時,在產生困惑,解除困惑的循環中,不斷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愉悅.長此以往,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參與、自主探求的精神得以升華;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綜合應用生物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激發並持久保持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樹立並不斷鞏固學好生物學的信心;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課後作業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額外負擔,而是一種學生成長的需要.積極努力並高質量地完成課後作業將成為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
2、科學的分層布置作業
2.1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認知結構、接受能力將全班學生分開幾個層次。並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
A層:生物基礎扎實,思維能力強。B層:生物基礎中上,思維能力較好。C層:生物基礎中下,思維能力一般。D層:生物基礎不好,思維能力不強。在分層時便給學生講清分層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心理,讓他們積極配合自己的工作。對學生分層是動態的,要隨時注意學生層次的變化,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展。
2.2作業分層
新課程在課程目標上致力於「打好基礎,促進發展」。要促進學生發展,並非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都要按統一標准來劃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差異,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著力點。因此,我在設計作業時注意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可以將作業分為三層
基礎類作業針對基礎較差、學有困難的學生而設計,作業的份量較少,難度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礎性為主,作業內容基本可以通過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通過練習,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有成就感,真正減輕學困生的心理壓力,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提高類作業針對基礎一般、學業中等的學生而設計,面對的是班級的大多數學生。作業內容屬於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及其變式、判斷比較和一般綜合題等。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和相關的基本技能,完成學習目標,並通過一定量的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創新探究類作業這類作業面對的是班級中學有餘力的學生。以綜合性、拓展性為主,一個題目盡可能安排多個知識點綜合練習。這一類作業綜合面廣、操作靈活、創意性強。達到拓寬學生思路和知識面,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能力。
2.3作業的布置
根據根據學生所在的年級特點及班級的不同特點,可以採取採取不同的分層措施布置作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教師給出所有層次的作業范圍,學生自由在所有的層次中選做自己認為合適的作業。這種模式適合在思維能力強,能領會事物的相互關系的年級和班級進行。
(2)教師具體指定各層次的作業,這一模式主要在思維能力不強,補能領會事物的相互關系的年級和班級進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兩部」是指練習或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三層」就是上面談到的作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C 、D 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 A、B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展的餘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由於分層作業的份量、難度適宜,選擇自主、完成時間靈活,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結果馬上就收到了明顯的效果。首先作業全交齊了,字跡工整的人數多了,而且沒有出現抄襲的情況。若使作業達到相應的效果,評價的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要以鼓勵為主。學生李某,作業字跡工整,但准確率非常低,可以看出他的態度比較端正,我在正確的題目旁畫出大大的紅鉤,並附加評語「你已經掌握了部分知識,繼續努力!」一句簡單的評語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讓他輕松面對生命科學。

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⑷ 分層作業的實施方法

主要圍繞作業種類、家庭作業種類、分層設計、批改激勵四塊進行思考討論。
思路:每天學習內容在變,學生對新知掌握程度的具體情況在變,學生完成作業的目的就需要變,作業形式和內容也要變,變得更有針對性。每天針對不同學生為達成不同的目的設計形式各異的作業。具體地說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作業數量、作業內容、作業完成的要求和標准上要「分層設計」 「量體裁衣」。拓寬孩子們的關注點,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協同發展,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力。
提供設計作業的5個方向: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樂中求知;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行中求知;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活中求知;設計「非常規」作業,讓學生各顯其能。
關鍵詞:我的作業我做主——(在老師的引導要求下)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作業,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老師提前設計好不同層次的作業,同時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作業進行相應的分層:1、硬性分層:即老師只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分層abc三類,而不考慮其他因素。這種分層相對比較快速,因為分數是硬性的。但也有很大的弊端,因為忽略了學生的其他因素,如智力水平的差異,學習興趣的差異,和學習潛力的差異等。
2、軟性分層:即老師給出分層題目,比如說同一節課後,布置三個層次的題目,讓學生自選願意做的層次完成就可以了,同時鼓勵a層學生挑戰b層題目,b層學生挑戰c層題目,c層學生挑戰課外資料。或者布置好對於絕大部分中等層次學生適當的作業後,可對層次好的學生布置幾道加大難度的附加題,當然也可鼓勵中等生嘗試去解決難題,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軟性分層的好處是使學生能夠在自願的基礎之上進行自主選擇,滿足不同的需要。不足之處是容易造成惰

⑸ 如何做好課上作業的分層設計與研究

一、 選准切入口,以點帶面。
開學初,針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有部分教師作業布置往往追求量而缺乏質的思考,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種種情況表明,有效作業設計已經迫在眉睫,它關繫到我們能否把「優質、輕負」的高效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到底。針對這一情況,我將「有效作業設計」作為研究高效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通過學習,確定目標。
通過學習和交流,我確定了學生作業的目標:一是作業設計要能全面反映三維目標。二是作業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參與度,特別要強調分層設計,讓學生有選擇地訓練,從而避免不做或抄襲作業的現象。三是作業設計要能反映出教師的引導作用,讓「輕負」和「高效」不再矛盾。
三、 從兩個方面進行「學生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
進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我發現,「有效作業設計」可以從學生的「做」和教師的「評」兩個層面開展。
1、第一層面:學生的做
(1)作業設計要重視分層訓練。
這里的分層指的是作業難度分層和作業量分層。作業難度分層是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都能完成作業。我們認為作業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難度層次:A、第一個層次的適用對象是班上成績優秀的學生和部分學習態度比較端正的學生,這個層次的作業不僅有基礎題、易混題、易錯題,更要有拓展學生思維的重點題和變式題。 B、第二個層次作業適用於班上成績較差和部分學習不夠踏實的學生。這些學生由於接受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習慣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時優質地完成作業,面對這個層次的學生我們嘗試只給他們布置基礎題,讓他們有能力通過努力而完成作業,在端正學習態度後鼓勵他們去嘗試完成第一層次的作業,從而達到全班共同進步的目的。C、第三個層次作業是針對學困生制定的,他們的作業可以是本年級的內容,更多的時候甚至可以是以前學過的內容,這樣做是旨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和對學習的恐懼心理,讓他們也能完成作業,去嘗試體會成功的樂趣, 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作業量分層是針對不同學生完成作業時間不同而提出的,一般來講,第一層次的作業題型較多,題目較活,題量也相應的較多;第二層次的作業旨在打牢基礎、端正態度,題量要有所控制;而第三層次的作業關鍵是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所以在作業量上嚴格控制。
(2)作業設計要體現形式多樣。可以包括基礎型作業、思維訓練型作業、實踐型作業、學生自創作業、超前作業等多種類型。
(3)作業設計中嘗試「收集錯題二次作業」。由於學生的思維存在一定的共性,在學習中會出現部分題錯誤率較集中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平時批改作業時將這些錯題在書上標注出來進行整理,在單元復習或期未備考時將這部分題目設計成作業,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再次練習來達到提高正確率的目的。
2、第二層面:教師的「評」
我們不僅注重學生的「做」,還重視教師的「評」。教師不僅要及時地批改作業,更要在批改中注意方式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極力提倡教師進行「作業本上的對話」。通過對話,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健康成長奠基。
「學生有效作業設計」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會遇到各種困難和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勇氣和努力。讓我們在「和諧奮進,追求卓越」的學校團隊精神的感召下,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共同創造教育輝煌!

⑹ 如何有效地進行分層教學或指導的策略研討

有效地進行分層教學或指導的策略研討方法如下:

1、了解學情,對學生劃分層次。

劃分層次是分層教學的前提,教師必須充分調查,根據學生平時表現,作業完成好壞,學習習慣好壞,課堂聽講、,回答問題等情況,通過詢問、調查、測試等方法,將學生分為甲、乙、丙三類,而不分成好中差,這樣即可分層,又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受傷害。

2、備課時教學目標分層。

物理教師在備課時,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於丙類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對於乙類學生側重基礎知識,同時注重培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於甲類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側重發展能力,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師要按照同樣的《物理課程標准》、同樣的教材、同樣的進度備出不同層次的課,講課時也由易到難,針對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使他們不同層次的掌握學習內容。總之對於不同的學生要提出切合實際的不同目標要求,採用不同的指導方法,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

3、上課時,課堂教學的分層。

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環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共同目標,統一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更應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應給甲等生足夠的發揮空間和自主空間,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動研究、自主創新的精神,對乙等生教師在教學之餘,應在教學重點、難點內容上給予適當的指導,以幫助他們高效掌握,帶動其學習更多的知識。

4、布置作業時,作業分層。

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在作業的布置上,需分層布置。學生作業分課內、課外兩類,課內作業全班統一標准,統一要求。這是根據課標、教材的基本要求設計的,面向中等學生,差生經過努力也能完成,課外作業則分層設計。

一是拔尖提高題,即根據甲等生的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布置一些難度較大、思考性極強的習題,刺激學生的求知慾;針對乙等學生應該以課後習題為主,使其會運用課堂知識。

針對丙等生,應以簡單的知識鞏固題為主,反復練習,使其對課堂知識進行再次復習,加深印象。將難度較大的課後習題分解成幾個小題或給予具體提示。

5、學習評價分層。

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也不能採用統一的標准。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考卷、回答問題,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丙等生,要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看到希望,逐漸消除自卑感。

對乙等生,採用激勵評價,既指出優點,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甘落後,積極向上;對學習信心足的甲等生,採用競爭評價,堅持高標准、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更加努力。在考查、評價的基礎上,每學期集中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兩到三次,並進行必要的層次調整。

對進步明顯的學生提高一個層次,對學習退步的學生則給予提醒、鼓勵,幫助其分析原因,樹立信心。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而且有利於學生看到自身的進步和不足,保持積極進取的學習熱情。


分層教學教師的要求:

(1)進行分層教學前,教師必須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正確評價學生的情況,然後對學生分層劃類。

(2)學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學生的分層也不能一成不變。作為教師要以動態的觀點實施分層教學,體現在組織分層、目標分層、合作學習、信息反饋、練習分層、評價過程分層等方面。

為了有利於每個學生的發展,要經常了解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只有這樣,教學方法才能切中要害,使分層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3)教師也要積極學習,了解信息,更新知識,更新觀念,經常補充教案,更新例題、實驗和學生練習題、檢測題,完善方法,提高分層教學效果。

⑺ 小學生分層作業課題如何抓准點

首先是根據孩子的學習程度,如果學習程度較好的可以請他們提前預習新知識,復習舊知識!或者是學會遷移!如果是程度差的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即可!

⑻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分層施教課題研究

實施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
面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傳統教育,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質疑,逐漸認識到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人應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教育要以人為本的呼喚已越來越強烈。這種質疑,促使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處於不斷變革之中。

我校從「正視差異,承認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基本理念出發,
1997年起在房地產價格評估專業等進行數學分層教學的嘗試,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區別對待差異、分層遞進,達到個體優勢發展為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模式,努力走出一條穩步提高教學質量之路。

一、 分層教學實施背景分析
(一) 理論背景
1. 分層教學的提出背景

分層教學是一個古老的教學話題,17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闡述了「班級授課制」。從此,班級授課製取代了歷史悠久的個別化教學。「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口號,拓展了教育的知識范圍,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教育,開始從貴族走向平民。它顯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一位老師可以同時教幾十個學生,按年齡隨機編班,照統一時間授課,教師以相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則以相同方式學習相同的學科,然後以相同的測試接受統一的評價,從而甄別出成績好與差的學生。

有其利,必有其弊。班級授課難免顧此失彼,顧了共性就顧不了個性。而人是差異最大的生靈,世界上不會有兩個或多個相同的人。

19世紀末期,有人開始倡導「按學力、成績分班分組教學」的組織形式,以糾正班級授課制的弊端。可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遭到非議:不民主、易造成對「低能兒童」的歧視和「高能兒童」的嬌寵。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歐美各國意識到科學技術落後的危險,產生了加速培養尖端人才的緊迫感,於是,對上世紀的「分組教學」又重新認識評價。

真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 因材施教理論

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為什麼不能「賢人三千」呢?個性差異使之然。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宋代朱熹將孔子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經驗概括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二程遺書·卷十九》),意思是說孔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長期以來,這項教學原則得以繼承和發揚,已形成為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在中國現代各類版本《教育學》論著中論述教學原則均認為因材施教是一項主要的教學原則,是公認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現代教育學對因材施教的涵義解釋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長、性格、原有基礎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教育。

3.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教學與智力發展關系的新思想——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主要觀點是指學生已具備的基礎和水平與學生尚未達到但經過教師的引導就可以達到水平之間的距離。當教師在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後,再利用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水平之間的矛盾來組織教學,就可以高速度、可持續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加快發展的速度。

(二)生源背景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對學歷的追求日益加劇,高中熱、大學熱的不斷升溫,使得職業學校生源的質量不斷下降。多年的招生統計數據顯示,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存在著參差不齊的多種層次。如我校2004年新生中考數學成績分布為:100分以上16.3%,40—99分42.6%,39分以下41.1%。統計數據顯示出學生數學基礎的層次跨度較大,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三)實施分層教學研究的意義

面對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個性極強、對學習需求層次不同的學生,如果教師仍按統一化的標准實施教學,將較難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和要求,課堂教學難以有效地開展;如果沒有把握好學生興趣、需求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適應關系,將不能很好地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部分學生容易產生煩學情緒,課堂難於管理。另外,統一化的教學不利於基礎較好的學生進一步發展,對那些本來就是數理化學習失敗者的學生學習興趣無疑是莫大的打擊,導致這部分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流失。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讓所有學生學有所得、促進學生成才的有效途徑。同時,實施分層教學能促使教師不斷探索適應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分層教學實施指導原則

以往幾年的探索表明,分層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些影響學生發展的弊端,如佔多數人的中間層在教學目標有所降低的情況下,相對容易地獲得成功,因而會產生滿足感和懈怠情緒,他們即使有能力也不願再往上一層學習;而部分處於較為低層的學生由於在降低教學目標後仍未能完成學業從而容易失去學習自信心。為了盡可能地顧及到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我校分層教學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一)差異性原則

研究分層教學,首先要研究學生差異。根據心理學研究,我們把學生的差異分為可變差異和不變差異。可變差異就是指學生在知識儲備、學習策略、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習得的,是可以改變的。不變差異是指學生在個性特徵、學科特長、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相對於可變差異而言,他們在短時間內不可改變,這些差異是學生的優勢差異,我們要利用學生的這些特質促進學生個體優勢的發展,做到學有專長。基於這些認識,我們制定了「正視差異、承認差異、利用差異、消除差異、發展差異」的區別對待差異的原則,為分層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努力方向。

(二)合理性原則

對「分層」的正確認識是分層教學取得成效的前提,實施「走班制」分層教學,要面對學生、教師及家長如何看待的問題。對此,把建立正確的分層觀念作為實施分層教學的首要內容,務必使他們認識到:分層是為了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給學生劃分等級,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以往只著眼於少數優秀生或「齊步走」的狀況,教師只有提供不同層次的教學,才能促進有差異的學生得到普遍發展。脫離那些不切實際、無用的教學,盡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這才是真正的教學中的平等。

學生是發展的。學生的基礎水平、能力水平已發展到了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最高點時,則應提升到新的更高層的「最近發展區」去發展;相反,若負向發展到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最低點以下時,則應去到最適合自己再度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去發展。學校需要提供學生合理的流動機會,也就是分層必須是動態的。制定的分層依據具體體現為:多元化、不惟成績;考慮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和決心;尊重學生意願和選擇。

(三)主體性原則

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形成有利於創新的民主氛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諧關系,徹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滿堂灌、一言堂的弊病。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與選擇的機會、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創設問題的環境,容忍學生幼稚的甚至荒誕的想法,使學生逐步做到想問、敢問和善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習成為學生「我願意、我能夠、我深信」能做好的事情。在實施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分層教學的效果才可能有質的提高。

(四)激勵性原則

成功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需要和潛能。分層教學注重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為不同層次學生創造各種嘗試、探索、發現、發展的條件和機會,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包括成功激勵、評價激勵等。成功激勵是從已有的成功中獲得激勵,從而增強創新的動機、熱情和信心,主動去爭取新的成功;評價激勵就是評價學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尋找學生成功和進步,評價要以學生個體表現為參照系,即強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的進步,堅持表揚、激勵,對學生的不足要寬容。

三、分層教學實施情況
(一)學生分層
1. 調查准備

我校在2004級選擇相近的三個文科專業(物業管理、國際商務、房地產管理)8個班試行「走班制」的數學分層教學。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收集可靠的信息、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數學組向試點班的459名學生進行全面的情況調查。學生的反饋信息如下:
認同 一般
不認同
1.數學是重要的學科 39.1% 25.6% 35.3%
2.願意學數學 25.3% 34.5%
40.2%
3.接受分層教學 75.3% 10.4% 14.3%

從統計數字看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傳統的基礎課提出了質疑,他們在初中(甚至小學)已經是數學學習的失敗者,他們中的大部分放棄了對數學的追求;另一方面:雖然他們不能完全接受數學的學習,但支持數學分層教學的比率較高。

2. 摸底分層

組織進行數學入學摸底考試,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內容不超出初中教學大綱,考慮到學生中考完後沒復習初中知識的實際情況,命題時盡量避免記憶類的試題。成績分布:

分數 100~80 79~60 59~40 39~20 19~0
百分比 8.3% 14.6% 35.2% 23.9%
18.0%

原來設想按1:2:1的比例分3個層次a、b、c,由於摸底成績有點出乎意料。經過充分研討,根據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決定分成4個層次——a、b1、b2、c,8個班共兩個捆綁。對學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識與能力差異」進行分析,學習成績好、學習興趣濃,學習主動、接受快或勤奮的學生屬於a層;接受能力一般、學習成績中等或學習情緒不夠穩定的屬於b1層;能力較差、學習有困難、但仍然願意學的學生屬於b2層;學習困難大,消極厭學或頑皮不學的學生屬於c層。

3. 師資選配

師資選配依據適合性的原則,依據教師教學的特點進行選配a、b1、b2、c班的教師。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原來行政班教學都積累了豐富教學經驗,難免會形成教學的思維定勢,若分層教學後還按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組織教學,則不符分層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勢必會影響分層的教學質量。因此,要求教師能及時研究出新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教學方法,以使各層的教學質量有保證。

(二)目標分層

目標分層指的是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相適應的教學目標,它包含大綱所規定的認知目標和智能目標。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為操作,將教學大綱中最基本的教學要求確定為基礎目標,適用於低層學生;將教學大綱中所有教學要求確定為層次目標,適用於中層和上層學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標,具有普適性,屬於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後者是選擇性目標,具有挑戰性,屬應用范疇,有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標分層由教師把握,與學生密切聯系;既能達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勵個體發展。各層次的教學目標如下:

a班 b1班 b2班 c班
要進一步拓寬視野,發展思維,揭示本質,提高能力,創造性地完成數學教材的學習任務。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能夠掌握數學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爭取向上一層次發展;
以就業、生活知識為教育目標,基本掌握數學教材最基礎的知識,具有最初步的計算技能,基本能完成課堂教學的學習任務;
從他們的數學能力出發,不強調一定要從中專的知識開始學習,以補習初中數學基礎知識為主,以求對生活、就業的數學有常識性的了解。

(三)教學分層
1. 課堂分層

a、b1、b2班的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的核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的課堂教學策略是:
a班 b1班 b2班
(1)
同一內容同一速度減少基礎題的講解,適當增加能力題的梯度,揭示知識內部聯系與規律; 同一內容同一速度以基礎題為主,小梯度增加難度,強調基本知識和方法的應用;
精選內容同一速度講解基礎題,了解基本知識和方法的應用。
(2) 課堂以分析為主,講清思路,板書為輔,加大容量,針對性強;
課堂分析與板書並重,鼓勵學生參與,教會學生審題、解題; 課堂分析細致,板書詳細,充分調動學生注意力,教會學生理解題意,模仿解題。
(3)
多用「發散」和「探索」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 多用「啟發」和「問題」 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邏輯能力; 多用「情感」和「賞識」
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條理性。
(4) 課堂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的意志和敢於競爭、拼搏的精神,強調危機意識;
課堂講練結合,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多鼓勵、少批評,培養學生成就意識;
課堂精講多練,培養學生對學習的專注意識,多鼓勵、齊進步,培養堅持學習毅力。
(5)
多培養學生「演繹」能力,注重知識和方法總結,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 多採用「歸納」法,引導學生對知識和方法總結,使之了解數學思想、培養一定數學思維;
多應用「模仿」方式,抓好基礎知識學習,使學生思維得到初步鍛煉,保持學生學習興致。
(6)
重點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和廣闊性,逐步訓練抽象思維; 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重點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直覺性和形象性;
重點培養學生模仿思維和可持續性,逐步提高想像力。
c班的教學則以初中知識為主,課堂採取練習的方式,循序漸進。要求學生「坐下——提筆——
模仿——思考」,點滴積累,不求多,只求懂,不能放棄學習。
2. 練習、作業分層

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能力,教師分層次選編基本鞏固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綜合性練習。同時教師輔導、批改作業體現不同的方式。
a班 b1班
b2班 c班
課堂練習 鞏固知識的a組題、部分思維訓練的b組題 鞏固基礎的a組題、部分強化理解的b組題
鞏固基礎的a組題、增加基礎練習及部分b組題 學習初中知識,鞏固基礎
課後作業 以綜合運用知識進行練習、增加每周一題的研究性習題 適度增加強化訓練
以鞏固知識為基礎練習 以初中基礎知識為主
3. 輔導分層

不同層次的學生從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指導都因人而異。c班學生要及時、細致、耐心;而b班要加強檢查、督促,注意反饋;對a班學生定期定時檢查,加強課外輔導和設計試驗的探討和研究。

a班 b1班 b2班 c班
課堂輔導 教師針對學習相對弱的學生輔導,組織學有餘力的學生參與輔導 教師講評思路、解題格式,盡量逐一輔導
教師增加練習時間,講評思路、解題格式,逐一輔導 教師逐一輔導,掌握學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課後批改
教師全批全改或抽改,學生互批,針對錯誤較多的問題講評 教師全批全改,講評全部作業 教師全批全改或面批面改,詳細講評全部作業
教師全批全改,詳細講評。

(四)評價分層

評價堅持差異性、及時性、鼓勵性原則,具有總結、反饋、矯正、提高的功能。分層教學是實現發展性評價的有效手段,評價分層需要體現促進課程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作用。既然分層教學的目的不是把學生歸類,那麼學生的評價體系也不應熱衷於排名次,比高低。具體做法是教師為每個學生作成長檔案,記錄學生興趣、進步情況,經常性地與學生共同分析個人的進步軌跡,關注對過程的評價。評價分為三種:

(一)過程評價

記錄學生平時的課堂行為(如出勤情況、學生的專注力、聽課質量),從課堂提問、作業批改、日常小測、每周一題等中,看學生達標遞進情況,及時給予一種經常性的過程評價。

(三)個案評價

由於分層教學中,學生處於相對平等的地位及相對一致的認識水平,教師容易掌握學生內部的細微變化,教師通過觀察,交談及與班主任溝通等方法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可以進行全面綜合的考察,從而矯正傳統教學中忽略個案評價弊端。借鑒日本教育評價專家辰野千壽提出的學生學習適應性評價,對每位學生非認知因素進行個案評價內容有:

1. 學習態度:包括學習慾望、學習計劃;
2. 學習方法:包括讀書方法和筆記方法、記憶方法和思考方法;
3.
學習環境:家庭物質和心理環境、學校環境、朋友關系;
4. 身心健康:自主態度、毅力、焦慮狀態、心理敏感度、身體健康。

學期的評價由教師、學生及學習小組共同完成,體現平等、理解、互動原則。各種評價占學生學期總評比例為:
過程評價 考核評價 個案評價

30% 50% 20%

(五)其他工作

為使教師及時掌握教學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內容與進度,改進教學方法,我們在不同的階段對學生作了不同目的的定性調查與定量調查,具體如下:
1.
分層前的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學生的意願,為分層分班作準備;
2.
適應期的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所在層次適應度,以便作小范圍的調整;
3.
中期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分層教學教師教學方式、教學進度的適應程度,要求與建議等。其中了解到學生認為班級之間缺乏競爭的信息,各層次教師馬上採取不同的獎勵機制以鼓勵學生參與層內競爭及層間競賽;

4. 調整期調查目的是了解分流對學生學習情緒、學習態度、學習目標的影響,以便作學生的心理輔導;
5.
後期調查的目的則是對分層教學的整體認識,以作今後全面鋪開分層教學的依據。
四、分層教學的收獲

採用了「分層教學」後,老師覺得教得較為輕松,學生也學得非常愉快,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一)學生學習有較大進步
1.
願意學習

目前,學校在課程教學中碰到的最大問題是部分學生厭學,特別是對數學等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我們分析,這部分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由於基礎差、對課程內容難以接受從而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是放棄。分層教學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特點,設立了恰當的教學目標,選擇了合適的教學內容,保證了課堂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被學生接受,學生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開始嘗試參與學習。

2. 參與競爭

由於建立了層間流動機制,因此,分層教學存在著競爭的氛圍。這種氛圍,對那些要求上進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動力,將促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對那些處於中下游的學生也是一種促進,他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都置身在這競爭的氛圍中,學習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調查數據顯示,75.7%的學生認為分層教學後教師的講授內容更有針對性,45.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效果比以往好得多。

(二)教師教學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五、分層教學的體會
(一)做好學生的心理調適工作,以利於開展教學

「走班制」的分層教學不同於固定專業分層及隱性分層,教師、學生都有一個心理調適的過程。可能從心理適應能力、理解水平上,教師比學生更容易應變。因此,教師要盡量保持與學生同一高度去理解這種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的沖擊。例如:如何分班?依據是什麼?如何爭取上流?降到下次層次怎麼辦?現在的學生表面很逞強,但心理很脆弱。遇到這些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觀察到學生的行為舉止、面目表情的變化,盡量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平時上課,多做動員、心理輔導。

如:如何對待分流中的問題?

把a、b1、b2、c四層次臨界點上的學生進行了分流考試,然後決定該部分同學是繼續留在本層次學習,還是上升或下降。對於向上流動的學生,有些同學不願意進入較高層次學習,反映出他們對本層次學習已有較大程度的認同,同時也反映出這部分學生自信心不足。他們的想法是與其在a層次墊底,還不如在b層次領先,使自己能體驗到更多的成功與歡欣。對於這部分同學我們在充分徵求其本人意願的前提下,同意其留在原層次學習,滿足他們心理上的需要。事實上,這部分同學不流動,並未影響分層教學的總體原則。而對於向下流動的學生而言,在本層次學習已明顯脫節,選擇新層次進行學習對他們來說是必要和必然的結果。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對向下分流學生心態狀況的了解。通過觀察和談話,這部分學生總體情緒比較低落,有自暴自棄現象。他們的自信心重建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關心。事實上,半個學期後,這部分學生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如由a層次申請進入b1層次學習的李同學,他發現自己在b1層次學習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自信心大增,原來在a層次數學從未及格過,而到了b1層次,每次課堂練習都主動回答。相反,原在b2層次學習,腦子還算不錯但學習不夠用功的一位學生,到了b2層次後,便自暴自棄,非但自己不學,還要影響其他同學。從中可以看出這部分學生的心態是極其復雜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切忌把他們定為被a、b1、b2層次淘汰的對象,要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關心,讓他們盡快融入新的集體,找回自己的自信。

(二)分層依據多元化,以穩定教學秩序

單一的根據學生摸底成績去分層,單純地根據學生成績分成a、b1、b2、c四個層次進行教學,還遠遠解決不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真正發展;同一層次中學生的學習潛能差異較大等。勢必引起部分學生的「不滿」,影響他們的學習。情況有a班的部分學生想對自己放低要求,想去b1班,而故意地上課睡覺等以求「後退」;b班的部分學生爭取上a班,以驗證自己的實力,部分則想退;c班學生悠然自得,不求上進……這些問題的發生很大原因是摸底一錘定音所造成的。針對一種情況的普遍性,可增加了班主任推薦、個人自願的調整方式,以滿足學生的要求,穩定教學秩序。

(三)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以符合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

各層次任課教師應根據本班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個性特徵,來確定恰當的課程目標和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採取多樣的、合適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因為不同的學生,其認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對數學的感悟是不同的。我們就如何確立c班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與學生進行過多次的調研、調整,是補習小學、初中知識?增加練習課?還是上中專的課程等問題多次引起爭論,還在探討試行中。

六、分層教學發展方向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教師素質提升

學生普遍希望數學課堂內容豐富、氣氛活躍。教師除了要多想辦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之外,也要強調再學習的過程,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進行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與評價,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更要明確目的性、計劃性和針對性。

(二)完善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體現教學的民主和激勵原則,符合各層次的教學目標。分層評價的目的重在考核學生學會了多少,而不是考核學生有多少不會做。實施分層教學,學生如何獲得合理、公平的學分,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三)規范相應的管理制度

實施走班制的分層教學方式給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管理制度需要隨之規范與完善。例如,走班教學與傳統行政班在教學管理上的差異,任課教師與行政班班主任管理的配合,教務科、學生科與行政科等各部門的協調管理等問題需要通過學校制度或規定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四)全面推動分層教學

數學分層次教學改革的經驗為學校05級全面鋪開分層教學打好了實踐基礎。學生的個體差異總存在於各學科之間,基礎學科可以借鑒推動分層教學,專業學科的教學則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志向試行隱性分層。

以上分層教學發展方向將作為新的課題繼續深入探討,以形成更為有效、科學、完整的經驗和策略,加以推廣和應用。

事實上,分層教學模式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學生能主動地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潛能規劃設計自己的學習,可以從更深層次上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潛心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閱讀全文

與分層作業課題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肥料結塊的種植方法 瀏覽:311
對牆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695
手腕鍛煉方法圖片 瀏覽:52
如何度過低潮專家傳授6種方法 瀏覽:956
衛生間頂板排水支管安裝方法 瀏覽:367
led軌道射燈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14
淘寶賣家留言欄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69
種菜的方法視頻教程大全 瀏覽:884
秋天嗓子啞了有什麼方法可以恢復 瀏覽:848
小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的研究方法 瀏覽:695
數學廣角的方法與技巧圖片 瀏覽:331
比利時壺使用方法 瀏覽:806
用簡便方法計算65000除以700 瀏覽:638
帶狀皰疹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154
換熱器的計算方法 瀏覽:140
電子秤的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892
三星電話儲存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4
自製最簡單的折疊方法 瀏覽:239
15X104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51
excel如何轉換成word無表格的方法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