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質的研究方法的注意事項

質的研究方法的注意事項

發布時間:2022-06-25 17:05:30

1. 質性研究方法哪些

1、參與觀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實際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觀察。

2、實地勘察調查法,專門從事勘查的部門或人員利用現代科學原理、現代科技知識和方法,對需要取證的事實進行勘驗、檢查、調查訪問、尋找、發現、固定和提取與有關的痕跡、物品等證據材料和信息,為科技鑒定、綜合分析判斷提供服務。

3、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案例研究法。

4、視覺分析,包括水平視野分析、垂直視野分析和視野協調分析三部分。對道路的空間線形及其與周圍自然景觀和沿線建築的協調等進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視覺的連續性。

5、論述分析,指分析論述的內容,也分析論述的規則、論述的形成背景、論述間競合的規則等。

2. 質性研究的質性研究的基本步驟

1、確定研究現象,聚焦研究問題,明確研究目的
2、文獻綜述,反思自我經驗
3、選擇研究對象,探討研究關系
4、選擇研究方法
5、進入研究現場,收集資料
6、分析資料,建構理論
7、寫研究報告
8、質量檢測(效度、信度、推廣度、倫理問題)

3. 四種研究方法的優缺點

四種研究方法的優缺點:

1、文獻研究法屬於非接觸性的研究方法。其類別主要有內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和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法。在完成文獻綜述的過程中應當符合針對性強、突出重點、客觀全面等要求,並且應該按照既定步驟來完成整個文獻綜述部分。

2、討論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主要有普查、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三種類別。其具體操作方法包括訪談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和表格調查法。實施調查研究時,一定要明確調查研究的四要素和專題設計的基本要求。

3、實驗研究法是一種旨在揭示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可控制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有嚴格的邏輯推斷,更多地摻雜了人的因素,但是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一個相對完整的實驗過程可分為准備、實施、總結三個基本階段。

4、實地研究法是質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使用的是類似於數學上的歸納總結,特別強調研究者的融入,考察的對象是較為具體的個案。這種研究方法雖然具有很高的效度,但是其本身也有各種各樣的缺陷。在進行實地研究的過程中,應當按照既定程序逐步實施。

4. 質性研究中,訪談要注意哪些問題

質性研究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量化研究而言.質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由於他們都不屬於量化研究,被歸成同一類探討.其中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是一種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在自然狀態中獲得整體理解的研究態度和方式.質性研究一描述的方式實現意義的理解,意義乃是她根本的問題.質性研究在盡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與思辨的研究、科學的研究不同研究傳統,具有了獨特的研究風格和特色.
相關理論及方法
ground theory(根基理論):
現象學:
認識論epistemology:
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義
個案研究 (case study):
實地勘察調查法(Fieldwork):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5. 質性研究方法的介紹

《質性研究方法》是2009年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該書作者是(澳)利亞姆帕特唐、(澳)艾子。該書將系統闡述質性研究法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的類型及其具體應用,並附輔導練習。在目前國內研究者還不太熟悉質性研究方法的情況下,該書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人文學科類的研究生是非常好的教材,對研究人員則是非常好的研究工具書。

6. 質性研究方法的內容簡介

質性研究方法是一種非常復雜,涉及多個研究範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總稱,如果把質性研究方法的全貌作呈現,則顯得十分繁雜,不容易理出思緒,本書努力將復雜的問題簡潔化,以便讀者能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本書是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叢書之一,主要針對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人員而編寫,針對社會工作與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而展開,通過本書的學習能夠了解質性研究方法的具體研究過程和程序,以便能夠在實際中具體應用。
本書主要針對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人員而寫,共分八章,對心理咨詢研究的質性研究方法作了系統並深入淺出的闡述。包括:質性研究方法簡述、理論基礎、研究設計、資料收集的方法、質性研究報告的撰寫、質性研究的檢測、嚴謹性與關聯性、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方法的爭議及未來出路等。是從事心理咨詢研究的工作人員身邊必備的指導性書籍。

7.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容提要: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評介「質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專著,對目前國際社會科學界提出的有關理論問題以及新近發展出來的操作手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結合有關西方學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實例對其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和說明。「質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與「量的研究方法」相提並論、交相輝映的一種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會現象,通過親身體驗了解研究對象的存在方式和意義解釋,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相關理論。
因其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合,本書既可以作為社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方法論以及方法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供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和業余愛好者參考使用。

8. 質性研究的方法及怎麼樣去做研究

一、質性研究方法的定義及特點

「質性研究」這個詞在台灣、港、澳地區用得比較多,在大陸有的稱其為「質的研究」、「質化研究」;還有的為將其與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較,稱為「定質研究」。

  1. 質性研究的定義

  2. 所謂質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3. 2.質性研究的特點:

  4. 1)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

  5. 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自然探究的傳統要求研究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關系性。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考察時,不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發生和變化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對該實踐與其他事件之間的聯系。

  6. 2) 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

  7. 質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由於理解是雙方互動的結果,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了解自己與對方達到理解的機制和過程。

  8. 3)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

  9. 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研究者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設計,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因此對研究的過程必須加以細致的反省和報道。

  10. 4) 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

  11. 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和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得到充實和系統化。因此,「質性研究」的結果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

  12. 5) 重視研究關系

  13. 由於注重解釋性理解,質性研究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視,特別是倫理道德問題。研究者必須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所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並合理回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

  14. 「質性研究」就是一種「情境中」的研究。質性研究的特點決定了這是一種非常適合教育領域的研究。

如何選擇研究的方法

從實際操作的層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幾個方面組成:進入現場的方式、收集資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建構理論的方式、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

9. 課題研究是怎麼做的,包括那些步驟啊

(一)選題
1.課題來自哪裡
2.選題的一般原則
科學性:要有理論基礎和事實依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預期結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確嚴謹。
可行性
創新性
3.選題的一般過程
(1)明確方向——發現問題
(2)濃縮范圍——經驗分析
(3)提示焦點——形成課題
4.選題的注意事項
(1)選題宜小不宜大
(2)選題應結合實際。選題要有新意。
(3)選題要考慮研究者的優勢,與自身工作相結合,與研究者的能力相適應。
(二)申報課題
申報課題,也就是設計研究方案,是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是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證研究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體化的中心環節;是研究成果質量的重要保證;有利於檢查和自我檢查;有利於協作研究。一般上級部門開展的課題研究都附有課題申報表。

1.課題申報表(課題研究方案)組成:

(1)課題的表述與界定:課題的名稱或題目必須明確表述所要研究的問題,要體現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如「初一政治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

研究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義:即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包括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外在目標(目的)、內在目標目的——學生發展)。

研究綜述:本課題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問題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圍: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范圍的界定;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對關鍵概念的界定。

(4)研究內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體的研究內容,就無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項:注意多種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寫詳細些;不能濫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

行動研究:

實驗研究:

個案研究:

調查研究:

文獻研究:

(6)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結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7)研究程序(步驟):研究的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收集資料、開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8)預期成果的形式:①論文、研究報告、著作等;②學生變化

(9)研究成員(及負責人、分工)

(10)經費預算及其他所需條件

2.填課題申報表(立項論證)

3.填寫課題申報表的注意事項

(1)認識填寫申報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應付。

(2)一式幾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電腦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義、研究步驟、研究內容方法。

4.我的課題申報表

(三)開題論證

1.開題論證的含義、意義

2.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

3.與立項論證(申報課題)區別

4.召開開題論證會

(四)實施研究

1.重視理論學習和理論的指導作用

2.重視選擇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的特徵:

⒈ 為行動而研究

為行動研究指出了行動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構建系統的學術理論,而是解決實踐工作者所處的情境遇到的問題。研究目的具有實用性。問題的解決具有即時性。

⒉ 在行動中研究

在行動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實際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並非是經過特別安排的或控制的場景。行動研究的研究過程,即是實際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種行動的表現,也是實際工作者學會反省、問題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

⒊ 由行動者研究

由行動者研究指出了行動研究的主體是實際工作者,而不是外來的專家學者。專家學者參與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見與咨詢。是協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體。

3.重視資料的積累

(1)收集和學習與課題相關的背景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後測的統計資料要收集;與課題相關的理論、概念的界定和相關研究動態的資料要收集;自身學習和研究的過程資料要記錄和收集;對材料進行分類歸檔;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收集資料。

(2)經常撰寫研究過程中的體會與論文

(3)收集與整理課題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一定數量的典型教例;學生發展變化的典型材料。

(4)及時收集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效憑證:學生變化發展的材料;教師教學水平變化材料。

(5)要有一本研究過程的大事記。

4.重視利用電腦和網路工具;

5.我的研究過程

(五)總結和推廣階段

1.整理相關資料;撰寫報告或論文;

怎樣撰寫結題報告

①題目:清楚、准確地呈現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時可加副標題。

②前言(有時用「問題的提出」):表明研究的目的;說明選題的依據、課題價值與意義;目前國內外研究成果、現狀、問題、趨勢;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理論框架。字數不宜多、表述要具體、清楚。

③方法:對方法進行說明,主要考慮:對課題進行界定;研究目標;研究程序、步驟;所使用的方法及其說明(實驗法還需要解釋假說)。

④具體操作:

⑤結果

說明:學生日記、作業、自己觀察記錄、體會感受、家長教師學生反饋等來說明和獲得結果。

呈現方式:用文字或圖表、數據、案例來分析;用邏輯或統計的方式來呈現結果。

注意事項:結果一定是自身或成員獲取的;要定量與定性結合;資料翔實、文字簡明。

⑥討論:

結果是否與目標一致?為什麼一致或不一致?

對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和論證;

找出優劣、得失,進行討論;

提出有待深入的問題進行討論。

⑦參考文獻及附錄。

我的結題報告

怎樣撰寫論文

我的研究論文

2.鑒定(使研究成果得到認可)

3.應用和推廣階段
拓展資料:
課題研究基本程序
課題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課題開題、實施課題研究和課題總結。下面主要介紹怎樣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和怎樣實施課題研究。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一是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
二是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
三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
四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
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⑴提煉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⑷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課題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
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

實施課題研究
實施課題研究,主要是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概括結果。
(一)搜集資料。
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2.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

10. 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

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稱為質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隨著心理學界後現代主義思潮與本土化運動的發展,定性研究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後,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潮形成,主張採用自我參照的現實性來代替客觀的現實性;他們引用新物理學派的觀點來否定因果律,認為人們的觀察方式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觀察的結果,提出有必要重新考慮因果決定論的普遍性和預測性;他們重視人的高級心理,提倡用歷史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對人的思維、創造性、人際關系、共存意識等高級心理進行多信息源的綜合性研究,使心理學真正成為指導人發展的實用科學。同時期,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也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創構的理論以及研究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心理學許多問題的研究也必須紮根於本土。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對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發掘和充實,形成了新型的定性研究——質的研究方法。
國內的陳向明將其定義為「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國外學者費舍(Fischer)認為「質化的心理學研究探討的是性質,即人的經驗和行動的獨特的、本質的特徵。質化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的、解釋的和描述性的努力。它從特定情景中的參與者的角度來理解和描繪人的經驗和行為。」
特性:
1、自然性
即強調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質的研究對研究的情境不進行操縱或干預,它運用各種辦法去收集與現場自然發生事件(即研究對象)相關聯的一切資料,然後從其中的關系結構中去發現事件發生的緣由和意義。在研究者的眼中,現場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細節都是重要的,都可能是一條線索,有助於更廣泛地了解所研究的對象。現代錄音、攝像技術的進步又使質的研究較傳統的定性研究更趨於客觀和現實。
2、描述性
即以豐富的資料來描述心理現象和過程。質的研究依靠的是文字或圖片的描述。研究中收集到的資料,諸如現場記錄、訪談記錄、官方文件、私人文件、照片、錄音帶、錄像帶等,都是描述性資料,結果的呈現也是以文字來表述。
3、解釋性
即以了解研究對象自己的觀點為目的。質的研究以解釋為己任,它不期望尋找到普遍規律,而求再現所研究心理現象的實質;努力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他們行為的意義和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而不作任何價值判斷。
4、互動性
即正視研究者對研究的主觀影響。質的研究不迴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互動,並且主動地將研究者本人作為重要的研究工具,認為研究者的個人特徵,如研究動機、角色意識、個人經歷、視角等,不僅會對研究產生一定影響,而且可以為其他研究者提供豐富的信息,以對研究的可靠性作出判斷。它強調研究者對這一類的研究背景材料要進行反省,有清醒的認識,並寫入研究報告中。因此,80年代以前的定性研究報告大都採用第三人稱形式,以確保報道角度的客觀性,而近年來用第一人稱撰寫的研究報告越來越多。
5、動態性
即研究過程是開放、變化的。質的研究逐步發展出了一套操作方法和檢驗手段,其研究過程包括:確定研究現象、提出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背景、構建概念框架、抽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作出結論、建立理論、檢驗效度和推廣度、撰寫報告。這些步驟在形式上與定量研究的相似,但其運行順序、所含內容、操作手段都不盡相同。在質的研究中,以上這些環節是彼此重疊、互相滲透、循環往復的,它要求研究者是具有彈性、易適應的人,能根據現場的情況積極調整研究程序,包括研究方向和焦點。因此質的研究方法是不完全規則的,不可標准化的。

閱讀全文

與質的研究方法的注意事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肥料結塊的種植方法 瀏覽:311
對牆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695
手腕鍛煉方法圖片 瀏覽:52
如何度過低潮專家傳授6種方法 瀏覽:956
衛生間頂板排水支管安裝方法 瀏覽:367
led軌道射燈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14
淘寶賣家留言欄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69
種菜的方法視頻教程大全 瀏覽:884
秋天嗓子啞了有什麼方法可以恢復 瀏覽:848
小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的研究方法 瀏覽:695
數學廣角的方法與技巧圖片 瀏覽:331
比利時壺使用方法 瀏覽:806
用簡便方法計算65000除以700 瀏覽:638
帶狀皰疹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154
換熱器的計算方法 瀏覽:140
電子秤的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892
三星電話儲存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4
自製最簡單的折疊方法 瀏覽:239
15X104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51
excel如何轉換成word無表格的方法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