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藝術方法與研究心理的距離

藝術方法與研究心理的距離

發布時間:2022-06-25 01:46:32

❶ 對審美心理距離說的看法

20世紀初,英國心理學家、美學家布洛在《作為藝術因素和審美原則的「心理距離說」》一文中提出了「審美距離說」。他認為,距離是審美知覺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一種恰當的心理態度。這種態度主要是:「通過把對象所產生的感受與一個人的自我分離而得到,是通過把對象放到實用和目的之外而得到。」可見,在審美過程中,心理的距離是十分重要的。

這種心理距離,其實是藝術家和欣賞者共同創造的,尤其是藝術的創造者。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就是能把切身的情緒擺在某種適當距離之外去觀照。因為,無論創造或欣賞,我們不能同時在所表現的情感中生活,應站在客位把情感當作一幅畫去觀賞。如果畫家畫人體、觀眾欣賞人體作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那就和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一樣,只是生活實用而非美感經驗了!

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見到樹就想用它來做傢具,見到瀑布就想用它發電,見到美食就吞口水,見到美人就想多看幾眼。的確,這個世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這些事物除了生活實用之外,是否就沒有其他意義了呢?我們不妨把上述事物拍成照片,就不難發現,同樣一棵樹、一條瀑布,同樣一餐美食、一個美人,在照片中就很美妙(形象與色彩之美)。因為照片中的事物是「假」的,是沒有實用價值的,所以我們這時才有「閑暇」關注該事物實用之外的東西,這一定使我們覺得照片中的物象比實物更加美妙(鏡中的事物、水中的倒影也如此),這便是直覺的美感經驗。從現實的「真」到照片的「假」,這之間就是一種「距離」。

同樣,人們在外出旅遊時之所以感覺到一切都很美妙,是因為新的環境還沒有變為實用的工具。一條街還沒有成為通向銀行的道路,也不必關心哪兒是學校、哪兒是醫院,即還沒有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發生瓜葛,它們與我們同樣也有一種距離。

藝術家和欣賞者應該善於製造距離,把作品中的事物擺到某種距離之外去看。一條街就是一條街,不是通向銀行的道路;一棵樹就是一棵樹,不是做傢具的材料;瀑布就是瀑布,不是用來發電的資源。在藝術家和欣賞者的心目中,世界是由形象和色彩組成的。

人們通常認為,自己見到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而藝術家見到的僅僅是幻象。其實哪個真實哪個是幻象?一棵樹是自有本來的面貌真實呢,還是僅是做傢具的材料?藝術家在製造「距離」的同時就是在創造藝術。同樣,欣賞者在接受「距離」之外的意象的同時就是在真正欣賞藝術了。

既然「距離」如此重要,它是否越遠越好呢?不是的。「距離說」認為審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於主體對客體保持了適度的「心理距離」,距離太遠和太近都無法產生審美情感。單從藝術形式來看,雖然「距離」越遠可能越美妙。但是,另一方面,藝術歸根結底源於生活,是切身的,是要表現情感的。哪怕是抽象藝術,它的源頭也是生活的啟迪。所以藝術家和欣賞者對作品內容不能不了解。如不了解作品內容,就得不到共鳴,更談不上欣賞。

繪畫大師畢加索的線描人體可謂是這種心理距離「恰到好處」的典範。本來,現實生活中的裸體是最能挑起異性慾望的,與實際生活再近不過了。但畢加索在作品中採用變形、遞轉、錯位和重組等手段,把心中的意象單純用線條表現出來;而「色彩的魔術師」波納爾在作品《浴女》中,把一個仰卧在浴缸中、寫實的青年裸女安排在極其抒情又富有韻律的色彩合奏之中。於是,觀眾的意識被這種美妙和諧的形相與色彩佔住,便不會去想其他事了。

如此看來,在美感經驗中,一方面要從實用中跳出來(製造距離),一方面又不能脫盡實際生活(限制距離),這是「距離」的矛盾。創造和欣賞成功與否,就看是否

❷ 藝術設計與心理學的關系

基於設計心理學的圖形設計,可以有助於提高圖形本身的藝術價值。設計心理學研究的是:設計中不太被人們重視經常會被忽視的設計原理和規則,假如這些設計原理、規則一旦被我們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就可以有效的解決設計中遇到的問題,並提供一些合理的解決方案。

本文所討論的設計心理學問題,是希望能夠幫助平面設計師通過了解設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人與圖形之間的交流互動關系有著重新的認識,拓寬設計思維,增強圖形設計的有效性,加深對圖形設鑒賞能力、設計能力和評價能力。

圖形設計中的心理學知識的應用,既能夠影響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眾的接受程度,這就直接關繫到圖形設計的傳播效果。在圖形設計中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是設計圖形的必經之路。

所謂的差別閾限簡單理解就是視覺沖擊力。研究表明,如果外界差異性不超出常規,不管畫面如何設計,都很難提供「沖擊的感覺」。設計師對圖形進行設計時,要使圖形對主體的刺激達到觀者的閾限以上,才能引起受眾的注意, 產生視覺沖擊力。這也是圖形設計為什麼如此重視差異性的原因。

錯覺是圖形設計中常用的感覺體驗之一。錯覺指的是錯誤的知覺,錯覺的圖形設計是受眾在錯誤的方式下體驗刺激的感覺。

錯覺在圖形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令人眼花繚亂、趣味昂然的圖像。比如利用透視變形使圖形顯得比例失常的標志顯得比例正常易於識別。錯覺的運用是目前圖形設計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用技巧。

圖形設計中常使用的錯覺現象主要是:

①兩可圖形

②錯覺輪廓

③不可能圖形

④倒置的圖形

⑤似動和主觀顏色

⑥形態錯覺(大小、長短),包括距離與深度知覺(透視)

情感設計首先應該從藝術設計作品本身入手。形式優美、涵義深刻的設計作品,具有顯著的藝術價值,能激發受眾的情感體驗。其次是圖形設計的功能性。具體包括:提高設計可用性,交流的趣味性和樂趣,並且在某些設計作品的溝通交流中提供一定思考的餘地,使受眾具有想像的空間,體會到自我實現的樂趣等。在圖形情感設計中,我們應該這樣運用其設計法制。

是刺激人感官的情感設計最直接、最易於實現的情感設計,常通過對比度、變化度、新鮮度以及增加飽和強度的方式來實現。

①恐怖刺激。也是圖形設計中常用的設計心理。圖形的表現通過激發人的恐怖感而達到特定目的的設計。恐怖感對於人的感官刺激十分強烈,除了可以迅速地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外,還能夠使廣大受眾加深記憶,激起持

❸ 藝術,設計和心理學有很大的關系

藝術和設計圍繞著人進行,人思維的研究就是心理學的一部分,所以和心理學有很大關系,心理學的研究從側面幫助設計、藝術、美學的研究,比如格式塔心理學等。

❹ 藝術創作與心理活動的聯系

藝術只是一種表現形式,是表面上「死」而精神人「不死」的技術表達方法。而心理活動是無形無定局的思維。藝術的創作是離不開心理活動的。或是說藝術的表現是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

❺ 請問一下:藝術設計的思維與心理有什麼關系

設計,在權威的漢語大型詞典《辭海》里解釋為:「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制定方案、圖樣等。」在漢語中,「設計是作為表示人的思維過程與動作行為的動詞而出現的」。我們所說的設計是源於英語「DESIGN」的外來語,這個詞除了漢語「設計」的基本含義以外,「藝術」一詞的含義佔了相當的比重。我們很難在現代漢語中找到一個完全對等的詞彙,於是我們採用了一種折衷的方法,在設計前面冠以「藝術」形成「藝術設計」的片語,以滿足公眾理解的需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三次大社會分工,然而藝術設計在它的發展道路上依然延續了社會分工演進的基本模式,即從整體到分得越來越細,「視覺設計藝術」隨之被分化出來成為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培養正確的設計藝術思維成為一直以來業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

視覺設計藝術思維對於從事視覺設計活動的從業人員至關重要,正確的訓練方式可以事半功倍。人的大腦是思維的物質前提,人腦受遺傳等方面的影響,本身有著一定的思維差異,研究人員發現後天的訓練和環境的改變可以使腦組織發生變化,使人腦思維更加活躍,提高腦利用率。思維的訓練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和系統的教育活動,思維訓練的目的是不斷改善思維的品質,從多方面進行訓練,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視覺設計藝術思維的訓練方法可以藉助於思維訓練的基本方法,結合藝術創作方面的具體實際來進行。

設計學科的邊緣性特點,決定了設計心理學也是一門與其它學科交叉的邊緣子學科。心理學和生理學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姊妹,心理的內容大都通過對生理反應的測試得以驗證。而設計心理學與生理學相結合,可以對設計成果的評估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設計心理學的范圍很難絕對界定,它會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而進步。
設計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決定設計結果的「人」的因素,從而引導設計科學化、有效化的新興設計理論學科。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應該包括設計師。消費者和設計師都是具有主觀意識和自主思維的個體,都以不同的心理過程影響和決定著設計。產品形態、其使用方式及文化內涵只有符合消費者的要求,才可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良好的市場效應;而設計師在創作中受其知識結構的影響,即使在同樣的限制條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創意,使設計結果大相徑庭。為避免設計走進誤區和陷入困境,更應該從心理學角度予以分析和指導。因此,設計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消費者心理學,主要研究購買和使用商品過程中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可以由設計來調整的因素;另一個重要的內容是設計師心理學,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如何獲取、運用有效的設計參數,發展設計師的技能和創造潛能。
按照設計的內容不同,設計心理學的側重點也不同,但有關「人」(包括設計師和消費者)的研究內容基本一致,這是設計心理學的基礎。當然,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的技術含量較高,與工程心理學密切相關,這將在專門的內容中有所論述。因此,設計心理學不但要有各設計專業普遍適用的基本原理,而且應有針對地建構與之相適應的設計心理學內容,才能使設計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必要的設計心理學知識

❻ 設計心理學是藝術設計與心理研究的關系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設計心理學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❼ 藝術鑒賞的主要心理要素有哪些。他們如何發生作用

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 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包含極其復雜的審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機制。 審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聯想、想像、情感、理解等等。它們彼此間相互影響、相 互作用、相互滲透,存在著微妙與復雜的關系。有時是在一瞬間完成,卻含有審美心理的各 種要素,各種心理因素都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選擇性,把需要感知和認識的事物從眾多事物中挑選出來。 2、集中性: 把主體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選擇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時間內暫撇開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紀初,英國心理學家布洛「距離說」 ,認為審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於主體 對客體保持了適度的「心理距離」 ,距離太遠和太近都無法產生審美快感。 太近距離:英國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聲警告 太遠距離:欣賞繪畫或雕刻時「估算它值多少錢」未能進入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 心理學上將注意分有, 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 藝術鑒賞活動中多採用有意注意, 保持各種心理活動的積極運轉。 (eg.川劇《秋江》描繪思凡下山的尼姑陳妙常搭乘老艄 公的船順江而下,無場景竟然導致頭暈))二、感知 感覺是指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產生的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 映,感覺是一切認識活動的基礎,也是審美感受的心理基礎。 感覺和知覺合稱為感知,感覺是知覺基礎,知覺是感覺深入在藝術欣賞中二者通常 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和恆常性等基本性, 它是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 人的感官,作為審美的感官,主要是視覺和聽覺,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類 感知所得信息總和的 85%以上來自視聽感官。鑒賞主體要想提高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 首先就應當逐步訓練和培養自己敏銳的藝術感知力。通過大量中外優秀藝術品,反復感 知、體驗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藝術鑒賞力。 三、聯想 心理學上的聯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包括,1、由當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關的事物。 (冰河解凍,想到冬去春來) 2、由已經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 (如想到冬去春來,萬物復甦) 聯想分類: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自由聯想、控制聯想。 (eg.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運用實驗方法來研究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創立了現代聯 想主義心理學。) 聯想在審美心理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聯想不僅使得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內容更加的豐富 深刻, 從而使藝術欣賞活動不只是停留在對藝術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 而是能更 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蘊含的更為豐富的內在意義。 (eg.音樂、山水畫、古詩(比、 興手法)電影(蒙太奇)) 蒙太奇:通過影響觀眾的情緒,激發觀眾的聯想和啟迪觀眾的思考,使電影具有 了神奇的藝術魅力。分類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據是相似聯想。 對比蒙太奇,對比聯想,不同形象的對立或反襯來強化新片的心理沖擊力。 聯想有相似聯想、對比聯想。 聯想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因素,受到鑒賞主體的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和情感情緒 等主觀條件的影響。 四、想像 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鑒賞主體並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運用 想像和其他心理功能對藝術形象進行著積極、主動的再創造。 想像, 是指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想像的基本材料是 表象,但想像的表象與記憶的表象不同。 人類勞動與動物本能行為的根本區別在於藉助想像力產生預期結果的表象。任何勞 動過程必然包括想像。是藝術、設計、科學、文學、音樂以及任何創造活動的一個必要 方面。 藝術鑒賞活動中的想像與藝術創作活動中的想像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原 因如下: 作為想像,二者都是飛躍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變化無窮,具有能動性和創 造性。但是,鑒賞者的想像必須以藝術家的想像為前提,鑒賞主體的想像必須以藝術作 品為依據,只能在作品規定的范圍和情境中馳騁想像,藝術作品對鑒賞活動的想像起著 規定,引導和制約的作用。 心理學將想像分為: 再造想像,根據語言描述或圖形、音響示意在頭腦中再造出相應新形象的過程。 創造想像,不依據現成描述而獨立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藝術鑒賞活動以再造想像為主,同時也包含有一定的創造想像。 (eg.李白詩;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運用化靜為動的想像力;齊白石的蝦,徐悲 鴻的馬;戲劇藝術、舞台藝術、傳統戲曲,虛擬想像,所表現揮鞭疾走,操槳劃動。) 影視藝術:蘇聯導演羅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軍。 音樂藝術,雖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確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給聽眾提供了 樂曲的基本內容和想像的基本方向,給聽眾提示和指引。 文學藝術,王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五、情感 強烈的情感體驗,正是審美活動區別於科學活動與道德意識活動的一個最為顯著的 特點。 心理學家把人所特有的復雜的社會性情感稱為高級情感,並劃分為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三種。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 種復雜的心理反映,是主體對待客體的一種態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於極其多樣的自然 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許多美學家都認為,審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聯想、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種 心理因素為一體。它們並不是機械地相加或簡單地規程,而是通過情感作為中介,形成 了有機統一的審美心理。藝術鑒賞中的情感活動,以注意和感知為基礎,與聯想和想像 密不可分,並通過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現理發,在理性中積淀感性。 1、 藝術鑒賞中,情感總是以注意和感知來作為基礎。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總是 針對特定的對象而產生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 「觸景生情」 ,在藝術鑒賞也有這種情形。 (eg.(南齊)劉勰《文心雕龍》 「登 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事實上,任何一個讀者、觀眾或聽眾在藝 術鑒賞中,對於藝術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會受到情感的影響。同時,在特定情 感影響下進行的藝術感知,又會作用於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動。 2、 其次,藝術鑒賞中的情感又與聯想和想像密不可分。 一方面,聯想和想像常常受到鑒賞主體情感的影響。 另一方面,這種聯想和想像又會進步強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鑒賞中的聯想與 想像總是以情感為中介。《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3、 此外,藝術鑒賞心理中,情感與理解也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心理學認為,人的 情感與人對事物的認識、硬度有著直接的聯系,尤其是對於美感、道德感這一 類的高級情感來說,必然將「評價、判斷、觀點作為一個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 感之中」因此,這些情感滲透著理智的因素。 《苔絲》 當鑒賞主體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內容和寓意, 才會對作品所傳達的感情有更深的 體會,從而在藝術鑒賞中達到情感高峰體驗的程度。 顯然, 情感在審美和藝術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它與其他心理因素相 互影響和滲透,並在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六、理解 藝術鑒賞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廣泛滲透在感知、情感、想 象等心理活動中,共同構成完整的審美心理過程。因此,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 於通常的邏輯思維,而是往往表現為似乎是不經思索直接達到對於藝術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認識事物的聯系、關系直到認識其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理解包 括直接理解和間接理解。 直接理解:沒有中介思維參與,而是個體通過目前的親身經驗實現的理解; 間接理解:借用前人經驗和個體以往的經驗,通過一系列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中 介思維而實現的理解。 審美與藝術活動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領悟的特點,表現為一種心領神會、不可言 傳的體驗。因此,藝術鑒賞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為主,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間接理 解的參與。在藝術鑒賞中,必然是情感體驗與欣賞判斷的結合,是感性因素與理性因素 的結合。 藝術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層含義: 首先,對於藝術作品內容的鑒賞離不開理解因素。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人們必 須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來理解作品的內容。 《紅樓夢》 其次,對於藝術作品形式的鑒賞離不開理解因素。 (京劇的程式和技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每一部藝術作品的內在意蘊和深刻哲理的認識, 更不能脫離理解因素。在中國美學中,藝術作品常追求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 。西方美學中,藝術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蘊、哲理」

❽ 藝術設計與心理學的關系

藝術設計與心理學的關系:
它試圖從心理學角度研究設計的事件、人物、產品甚至歷史。
第一,預見事物的發展發現,是通過研究它的歷史而確定的。這個是藝術設計心理學的第一個實踐意義。
第二,既然是心理學,更多的是注重人的心理,確切地說,是消費者的心理。把消費者的需求、心理研究透徹,對於產品的滿意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藝術設計與心理學對於設計師來說是必修課。一是了解市場的需求,同時也了解藝術構成等方面,使得設計更美觀,有更好的銷路。
第四,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作品不需要實用。而對於設計師來說,實用是首要條件,而美觀是市場的催化劑。這些也是藝術設計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❾ 心理距離說的優缺點

心理距離說的優點:

距離是審美知覺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一種恰當的心理態度。這種態度主要是:「通過把對象所產生的感受與一個人的自我分離而得到,是通過把對象放到實用和目的之外而得到。」可見在審美過程中,心理的距離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距離說的缺點:

不能同時在所表現的情感中生活,應站在客位把情感當作一幅畫去觀賞。如果畫家畫人體、觀眾欣賞人體作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那就和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一樣,只是生活實用而非美感經驗了。

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是一種解釋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產生,是來自於觀賞者主觀感知與藝術品之間的心理距離。據《科學美國人》報道,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對問題產生「心理距離」有助於提升創造力,讓人們更宏觀、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而使難題更有可能得到解決。

心理距離是一種解釋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產生,是來自於觀賞者主觀感知與藝術品之間的心理距離。設喻者在情感方面對本體懷有關心、熱愛、同情、憐憫、留戀、懷念、欽敬、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懷有厭惡、憎恨、憤慨、冷漠、鄙棄等惡意情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心理距離說

❿ 美學上的心理距離理論指的是什麼

由瑞士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布洛(Edward Bullongh,1880—1934)提出。
布洛在批判傳統美學拘泥於美的客觀性的基礎上,專注於由對藝術品的觀賞而生的心理效應——審美意識或態度,於是他提出了「心理距離說」。首先,他對傳統的「距離」概念加以否定,這種概念通常在藝術上指「空間距 離」——觀賞者與藝術品之間的實際空間距離。而美學距離是一種「心理距離——即介於我們自身和那些作為我們感動的根源或媒介的對象之間的距離。我們觀賞者對於作品所顯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離,這種距離由於消除我們對作品的實用態度而使美感有利於快感,因而使我們對眼前的事物產生嶄新的體驗。
布洛的「心理距離說」的實質是指出人的審美活動和人的現實活動的本質區別;強調審美活動中的普遍差異性。為審美活動的獨特性和非規律性尋找理論根據。完全排斥對美的本質的追究,強調審美活動中主體方面的美感和藝術修養的重要性。他將西方主觀論美學的各派學說加以重新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一定借鑒價值。

閱讀全文

與藝術方法與研究心理的距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ed軌道射燈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13
淘寶賣家留言欄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69
種菜的方法視頻教程大全 瀏覽:884
秋天嗓子啞了有什麼方法可以恢復 瀏覽:848
小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的研究方法 瀏覽:695
數學廣角的方法與技巧圖片 瀏覽:331
比利時壺使用方法 瀏覽:806
用簡便方法計算65000除以700 瀏覽:638
帶狀皰疹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154
換熱器的計算方法 瀏覽:140
電子秤的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892
三星電話儲存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4
自製最簡單的折疊方法 瀏覽:239
15X104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851
excel如何轉換成word無表格的方法 瀏覽:210
高速離心機使用方法 瀏覽:737
去除手機網路緩存的方法 瀏覽:914
辣椒鹼檢測方法 瀏覽:40
烏葯種植方法 瀏覽:181
平常如何側方入庫最笨方法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