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相結構分析的方法

相結構分析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4 19:39:49

㈠ 礦物物相及結構分析方法

在礦物物相分析和晶體結構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粉晶和單晶X射線衍射分析,其次為紅外和拉曼光譜分析、熱分析及陰極發光分析等。

1.X射線分析法

本方法在礦物晶體結構分析、礦物鑒定和研究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常規分析手段。

X射線是一種波長很短(0.01~1nm)的電磁波,在實驗室里它是通過一個高度真空的玻璃或陶瓷管(X射線管)產生的。X射線管中有兩個金屬電極,陰極為鎢絲捲成,陽極為某種金屬的磨光面(習稱「靶」)。用兩根導線通入陰極3~4A的電流,在鎢絲周圍產生大量熱電子。在陰極和陽極之間加以高電壓(30~50 kV),鎢絲周圍的熱電子即向陽極作加速度移動。當高速運動的電子與陽極相碰時,運動驟然停止,電子的能量大部分變為熱能,少部分變成X射線由靶面射出。射入晶體的X射線(稱原始X射線S0),引起晶體中原子的電子振動,這些電子因而發出與原始X射線波長相同的次生X射線(如S1、S2)。晶體中各原子所射出的次生X射線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行程差,當某些方向上的行程差等於波長的整數倍時,X射線便相互疊加(增強)成為衍射線,通過探測器即可收集到衍射數據。

圖24-6 面網對X射線的衍射

圖24-6中各點代表晶體中相當的原子,面網1,2,3是一組平行的面網,面網間距為d,波長為λ的原始X射線S0沿著與面網成θ角(掠射角)的方向射入,並在S1方向產生「反射」。產生「反射」(即衍射)的條件是相鄰面網所「反射」的X射線的行程差等於波長的整數倍,即:nλ=2dsinθ(n=1,2,3,…整數,稱為「反射」的級次)。此式經轉換可得到

結晶學與礦物學

式中:dhkl為面網(hkl)的面網間距;θhkl為面網(hkl)的掠射角;λ為波長。該公式稱為布拉格公式。

X射線衍射分析是通過儀器得到晶體的面網間距d和衍射線的相對強度I/I0兩組衍射數據,根據衍射數據進行物象分析。

X射線衍射分析有粉晶(多晶)衍射分析和單晶衍射分析兩種方法。粉晶衍射採用粉末狀(1~10μm)多晶為樣品(50~100 mg),粉晶衍射儀通過轉動2θ角,用輻射探測器和計數器測定並記錄衍射線的方向和強度,獲得衍射圖譜(圖24-7)。衍射圖中每個衍射峰代表一組面網。每組面網的面網間距d直接列印在峰上,它的衍射強度與峰高成正比,用相對強度表示,即以最強峰的強度作為100,將其他各衍射峰與之對比確定相對強度I/I0。獲得衍射數據後,與鑒定表(ICDD卡片或其他礦物X射線鑒定表)中標准數據對比,即可作出礦物鑒定,也可採用計算機資料庫檢索分析軟體進行輔助鑒定。

粉晶衍射物相分析快速簡便,解析度高,記錄圖譜時間短,精度高,用計算機控制操作和進行數據處理,可直接獲得衍射數據,對礦物定性、定量都十分有效,目前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單晶衍射分析一般採用小於0.2~0.5mm的單個晶體(或單晶碎片)為測試樣品。目前較多用四圓測角系統的單晶衍射儀。它是通過一束單色X射線射入單晶樣品,用計算機控制4個圓協同作用,調節晶體的取向,使某一面網達到能產生衍射的位置,用計數器或平面探測器記錄衍射方向和強度。據此,可測定晶胞參數,確定空間群,求解原子坐標,計算鍵長、鍵角,最終得到晶體結構數據。

圖24-7 單晶硅粉末衍射圖(Mo靶)

2.紅外光譜和拉曼光譜分析法

紅外光譜(IR)為紅外波段電磁波(波長0.75~1000μm;頻率13333~10cm-1)與物質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吸收光譜,是物質分子振動的分子光譜,反映分子振動的能級變化及分子內部的結構信息。

紅外吸收光譜是由礦物中某些基團分子不停地作振動和轉動運動而產生的。分子振動的能量與紅外射線的光量子能量相當,當分子的振動狀態改變時,就可以發射紅外光譜,而因紅外輻射激發分子振動時便產生紅外吸收光譜。分子的振動能量不是連續而是量子化的,但由於分子在振動躍遷過程中也常伴隨轉動躍遷,使振動光譜呈帶狀(圖24-8)。分子越大,紅外譜帶也越多。將一束不同波長的紅外光照射到礦物上,某些特定波長的紅外射線被吸收,就形成了這個礦物的紅外吸收光譜。每種礦物都有由其組成和結構決定的獨有的紅外吸收光譜,可以採用與標准化合物的紅外光譜對比的方法來做分析鑒定。

紅外光譜儀有兩類。一類是單通道測量的棱鏡和光柵光譜儀,屬色散型,它的單色器為棱鏡或光柵。另一類為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它是非色散型的,有許多優點:可實現多通道測量,提高信噪比;光通量大,提高了儀器的靈敏度;波數值的精確度可達0.01cm-1;增加動鏡移動距離,可使分辨本領提高;工作波段可從可見區延伸到毫米區,可以實現遠紅外光譜的測定。

圖24-8 石英的紅外光譜圖

拉曼光譜(RS)為分子振動能級間的躍遷產生的聯合散射光譜。用單色光照射透明樣品時,一部分光子與樣品分子發生非彈性碰撞,進行能量交換(因分子大多處於基態,故光子通常將損失能量)後成為拉曼散射光。入射光頻率(v)與散射光頻率(v′)之差等於分子的某一簡正振動頻率(vi),而物質振動的頻率及強度由物質內部分子的結構和組成決定,因此,拉曼散射譜線能夠給出物質的組成和分子內部的結構信息。

現代激光拉曼光譜儀除其主要部件激發源(氬離子激光)、樣品室、信號檢測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外,還常加裝顯微鏡,構成顯微拉曼探針儀。其空間解析度為1μm2,檢測限為10-9~10-12g,是微粒、微區、微結構中的分子類別及含量鑒定的有力工具。

近幾十年來,紅外和拉曼光譜技術不斷有新的發展,成為礦物學和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此外,隨著寶玉石業的蓬勃發展,作為非破壞、快速鑒定的方法,紅外、拉曼光譜也在寶玉石鑒定中被廣泛認可和使用。

3.熱分析法

熱分析法是根據礦物在不同溫度下所發生的熱效應來研究礦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目的在於求得礦物的受熱(或冷卻)曲線,以確定該礦物在溫度變化時所產生的吸熱或放熱效應。此法常用於鑒定肉眼或其他方法難以鑒定的隱晶質或細分散的礦物;特別適於鑒定和研究含水、氫氧根和二氧化碳的化合物,如粘土礦物、鋁土礦、某些碳酸鹽礦物、含水硼酸鹽及硫酸鹽礦物、非晶質的鈮、鉭礦物等;還可以測定礦物中水的類型。

熱分析法包括熱失重分析和差熱分析。

一些礦物在受熱後可能發生脫水、分解、排出氣體、升華等熱效應引起物質質量發生變化,在程序控溫下測量物質和溫度變化關系的方法稱熱重分析法,在加熱過程中測量得到物質質量和溫度的關系曲線稱熱失重曲線(圖24-9)。在含水礦物中測定礦物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失去所含水分的質量而獲得溫度-質量曲線,從而查明水在礦物中的賦存狀態和水在晶體結構中的作用。不同含水礦物具有不同的脫水曲線。利用這種方法,可以鑒定和研究含水礦物,如粘土礦物等。

操作過程是:從低溫起至高溫(1000℃左右)止逐漸以各種不同的固定溫度加熱礦物,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然後稱礦物的質量,算出因加熱而損耗的質量(脫出的水分質量)。以損失質量的百分數及加熱的溫度為縱橫坐標繪成曲線,即得失重曲線。

圖24-9 熱失重曲線圖

差熱分析法是將礦物粉末與中性體(不產生熱效應的物質,常用煅燒過的Al2O3)分別同置於一高溫爐中,在加熱過程中,礦物發生吸熱(因相變、脫水或分解作用等引起)或放熱(因結晶作用、氧化作用等引起)效應,而中性體則不發生此效應,將兩者的熱差通過熱電偶,借差熱電流自動記錄出差熱曲線,線上明顯的峰、谷分別代表礦物在加熱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效應。不同的礦物在不同的溫度階段,有著不同的熱效應。由此可與已知礦物標准曲線進行對比來鑒定礦物。本方法對粘土礦物、氫氧化物、碳酸鹽和其他含水礦物的研究最有效。

目前,礦物的差熱分析法有了很大的進展,不僅用來定性地鑒定礦物,有時還可以做定量分析、探討礦物在加熱時結構的變化和研究礦物的類質同象混入物等。差熱分析曲線的解釋如下:

1)含水礦物的脫水:普通吸附水脫水溫度為100~110℃;層間結合水或膠體水脫水溫度在400℃內,大多數在200或300℃內;架狀結構水脫水溫度400℃左右;結晶水脫水溫度在500℃內,分階段脫水;結構水脫水溫度在450℃以上。

2)礦物分解放出氣體:CO2,SO2等氣體的放出,曲線有吸熱峰。

3)氧化反應表現為放熱峰。

4)非晶態物質的析晶表現為放熱峰。

5)晶型轉變通常有吸熱峰或放熱峰。

6)熔化、升華、氣化、玻璃化轉變顯示為吸熱峰。

差熱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適用於受熱後有明顯的物理、化學變化的物質,並有許多干擾因素而影響效果。因此,它必須和其他測試方法結合起來,如和X射線分析、電子顯微鏡、化學分析等密切配合使用。

4.陰極發光分析法

陰極發光是物質表面在高能電子束轟擊下發光的現象。不同礦物或相同種類不同成因的礦物,在電子束的轟擊下,會發出不同顏色或不同強度的光,同時能顯示與晶體生長環境有關的晶體結構或生長紋,可輔助礦物鑒定。

陰極射線發光分析方法是研究礦物結構和能態的一種重要方法。近年來,這種分析方法的靈敏度和功能等都獲得很大改善,特別是在掃描電鏡中,將陰極射線發光、二次電子、背散射電子和X射線特徵譜等結合起來形成的綜合測量方法,成為研究礦物結構和微區性質的有力工具。

㈡ 結構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手段是什麼

結構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結構化方法)是強調開發方法的結構合理性以及所開發軟體的結構合理性的軟體開發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給出一組幫助系統分析人員產生功能規約的原理與技術。它一般利用圖形表達用戶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數據流圖、數據字典、結構化語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樹等。
它的設計原則包括:
使每個模塊執行一個功能(堅持功能性內聚)
每個模塊用過程語句(或函數方式等)調用其他模塊
模塊間傳送的參數作數據用
模塊間共用的信息(如參數等)盡量少
基本實現手段如下:
一: 數據流圖
含義
數據流圖是SA方法中用於表示邏輯系統模型的一種工具,它從數據傳遞和加工的角度,以圖形的方式來刻畫數據流從輸入到輸出的變換過程。

(1)、元素
A、數據流。是由一組固定成分的數據組成,箭頭的方向表示數據的流向,箭頭的始點和終點分別代表數據流的源和目標。除了流向數據存儲或從數據存儲流出的數據不必命名外,每個數據流必須要有合適的名字,以反映數據流的含義。
B,外部實體。代表系統之外的實體,可以是人、物或其它系統軟體,他指出數據所需要的發源地或系統所產生的數據歸屬地。
C,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加工是對數據進行處理的單元,它接受一定的數據輸入,對其進行處理,並產生輸出。
D、數據存儲。表示信息的靜態存儲,可以代表文件、文件的一部分、資料庫的元素等。
(2) 分層數據流圖
對於一個大型系統,如果在一張數據圖上畫出所有的數據和加工,則會使得數據流圖復雜而難以理解,為了控制復雜性,結構化分析法採用數據流圖分層技術。一套分層的數據流圖由頂層、底層和中間層組成。
(3)保持數據守恆
(4)加工細節隱蔽

二、數據字典
數據字典是關於數據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對數據流圖中包含的所有元素定義的集合。數據字典是結構方法的核心。數據字典有以下幾個條目:數據項條目、數據流條目、文件條目和加工條目。

三、判定表
有些加工的邏輯用語形式不容易表達清楚,而用表的形式則一目瞭然。如果一個加工邏輯有多個條件、多個操作,並且在不同的條件組合下執行不同的操作,就可以使用判定表來描述。


四、判定樹
判定樹和判定表沒有本質的區別,可以用判定表表示的加工邏輯都可以用判定樹來表示。

五、結構化語言
採用一種介於自然語言和形式化語言之間的結構化語言來描述加工邏輯,既可以像自然語言那樣最方便,也可以像形式化語言一樣能夠精確描述事物,且被計算機易於處理。

六、E-R圖
E-R圖包含實體、關系和屬性等3種成分。這三個成分來理解現實問題,接近人們的思維方式。
注意事項:

一,命名。
二,畫數據流而不是控制流。
三,一般不畫物質流。
四,每個加工至少有一個數據流和一個輸出數據流。
五,編號
六,保持父圖和子圖的平衡
七,數據流圖的一致性
八,提高數據流圖的易懂性

㈢ 結構化工作分析方法

結構化工作分析方法包括職位分析問卷法(PAQ)、美國勞工部工作分析程序和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

具體來講:

1)職位分析問卷法(PAQ)。

職位分析問卷是由麥考密克、珍納爾和米查姆設計的。它圍繞任職者進行信息收集,以對任職者從事工作需要進行的活動進行統計分析為基礎。

①職位分析問卷的項目。

職位分析問卷由194個項目或者職位要素構成,這些項目可分為六個方面:信息輸入、心理過程、工作輸出、人際活動、工作情景與職務關系以及其他方面。

②職位分析問卷的評分標准。

PAQ給出了6個評分標准:信息使用度、耗費時間、適用性、對工作的重要程度、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特殊計分。

③職位分析問卷的優缺點。

它真正的優勢在於,問卷的實施者可以根據是否負有決策/溝通/社會方面的責任、是否執行熟練的技能性活動、是否伴隨有相應的身體活動、是否操縱汽車/設備和是否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這五個基本維度對工作進行等級劃分,對於每一項工作可以分配到一個量化的分數。職位分析問卷的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對職位的特定工作活動進行描述,且可讀性不強。

2)美國勞工部工作分析程序。

它是由美國勞工部所採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核心是對於每一項工作都按照任職者和信息、人、物三者之間的關系來進行等級劃分。其基本程序為

①清理出任職者在信息、人、物這三個維度上有哪些基本活動,並予以歸納總結;

②根據目標職位的任職者在理論上需要哪個層次的活動,並賦予相應的分數;

③這三項的分的總和就成為此項工作的等級劃分的基礎。

(3)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

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不僅僅是依據信息、人、物三方面來對工作進行分類,它還考慮以下四個因素:

①在執行工作時需要得到多大程度的指導;

②在執行工作時需要運用的推理和判斷能力應達到什麼程度;

③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備的數字能力有多高;

④執行工作時所要求的口頭及語言表達如何

拓展資料:

結構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結構化方法)是一種軟體開發方法,一般利用圖形表達用戶需求,強調開發方法的結構合理性以及所開發軟體的結構合理性。

結構化分析方法_網路

㈣ 用戶如何使用結構化分析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結構化方法)是強調開發方法的結構合理性以及所開發軟體的結構合理性的軟體開發方法。結構是指系統內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結構化開發方法提出了一組提高軟體結構合理性的准則,如分解與抽象、模塊獨立性、信息隱蔽等。針對軟體生存周期各個不同的階段,它有結構化分析(SA)、結構化設計(SD)和結構化程序設計(SP)等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給出一組幫助系統分析人員產生功能規約的原理與技術。它一般利用圖形表達用戶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數據流圖、數據字典、結構化語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樹等。 結構化分析的步驟如下:①分析當前的情況,做出反映當前物理模型的DFD;②推導出等價的邏輯模型的DFD;③設計新的邏輯系統,生成數據字典和基元描述;④建立人機介面,提出可供選擇的目標系統物理模型的DFD;⑤確定各種方案的成本和風險等級,據此對各種方案進行分析;⑥選擇一種方案;⑦建立完整的需求規約。 結構化設計方法給出一組幫助設計人員在模塊層次上區分設計質量的原理與技術。它通常與結構化分析方法銜接起來使用,以數據流圖為基礎得到軟體的模塊結構。SD方法尤其適用於變換型結構和事務型結構的目標系統。在設計過程中,它從整個程序的結構出發,利用模塊結構圖表述程序模塊之間的關系。結構化設計的步驟如下:①評審和細化數據流圖;②確定數據流圖的類型;③把數據流圖映射到軟體模塊結構,設計出模塊結構的上層;④基於數據流圖逐步分解高層模塊,設計中下層模塊;⑤對模塊結構進行優化,得到更為合理的軟體結構;⑥描述模塊介面。 結構化設計方法的設計原則 使每個模塊執行一個功能(堅持功能性內聚) 每個模塊用過程語句(或函數方式等)調用其他模塊與 模塊間傳送的參數作數據用與 模塊間共用的信息(如參數等)盡量少 機構化方法 A.概念: 結構化方法是強調開發方法的結構合理性以及所開發軟體的結構合理性的軟體開發方法,也稱為新生命周期法,是生命周期法的繼承與發展,是生命周期法與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的結合。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統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得方法,根據用戶至上的原則,自始自終按照結構化、模塊化,自頂向下地堆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 B.特點: ⅰ面向用戶的觀點; ⅱ自頂向下的分析、設計與自底向上的系統實施相結合; ⅲ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分別進行; ⅳ嚴格區分系統階段; ⅴ結構化、模塊化; ⅵ開發過程工程化。

㈤ 相結構的相關信息

鄭建宣,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合金相圖和相結構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合金相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測定了大量稀土元素的二元、三元相圖,發現了大量稀土元素中間相,對綜合利用和開發中國稀土資源做出了貢獻。畢生致力於高等教育事業,曾任廣西大學副校長多年,培養了大批各民族的科技人才。
鄭建宣於1938年所發表的論文《合金Co2Al5的晶體結構》,是世界上首次對Co2Al5的晶體結構進行的測定。盡管Co2Al5的X射線粉末衍射照相圖樣比較復雜,他運用X射線晶體學的理論,首先成功地標定了復雜的衍射線指數,確定Co2Al5所屬的晶系;接著根據衍射線指數的消光規律,推斷出Co2Al5結構所屬的空間群;最後由比較所有衍射強度的觀察值和計算值,確定出晶胞中各個原子的具體位置。為了提高精確度,在拍攝X射線照片時,他在實驗方法和技術上進行了改進。測量的結果為:Co2Al5屬六方晶系,α=7.656A,c=7.593A,空間群為D46h—C6/mmc,每個晶胞有28個原子,其中8個是鑽原子,20個是鋁原子。還發現Co2Al5結構是一種新的結構類型。在30年代要分析出這樣復雜的結構,難度很大。此一結果發表後很受學術界的重視。至今一直被國際晶體學界所公認和採用。它先後被收集在M.漢森(Hansen)編的《二元合金的結構》和美國國家標准局編的《晶體數據》中,A.泰勒(Taylor)在所著《X射線金相學》(1961年版)一書中也引用了這一結果。1977年,美國粉末衍射標准聯合委員會出版的《粉末衍射文獻》一書中還收編了這一成果,而且它是該書中關於Co2Al5晶體結構唯一的數據。鄭建宣回國之初,沒有條件開展合金相圖的研究工作,直到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的X射線實驗室建成,有了必要的設備後,他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始了合金相圖的研究。當時他主要使用X射線衍射方法,不斷改進實驗技術。1954年,鄭建宣為畢業班開設X射線金屬學,這是中國首次開設此課程,武漢大學、東北工學院、中南礦冶學院等院校派進修教師前往聽課。在1956年指導學生作畢業論文過程中,他提出將粉末樣品封入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內,在600℃以下保溫後淬火的方法,由學生試驗成功,此方法至今還在使用。此法操作簡便可靠,適用於許多種合金粉末的淬火處理。

㈥ 地下儲層結構分析方法

自從Miall在1985年和1988年發表了兩篇經典性的論文以來,結構要素分析法得到了沉積學工作者普遍關注。Miall隨後對這種方法做了進一步的完善,並逐漸從露頭研究轉移到地下儲層非均質性的研究,為解剖地下儲層非均質性提供了方法。

1. 儲層細分單元

岩心上,交錯層系和交錯層系組分析提供了一級和二級界面限定的岩性體的信息。這些岩性體一般是不能在井間對比的。

根據Miall的西水谷段的研究經驗,要恢復由四級界面限定的壩單元和三級界面限定的亞單元就需要3口/km2甚至更大的井網密度 (圖8-9,底部)。Busch (2002) 用6.3口/km2井網密度編制一個直徑為6km的點壩。在較大的河流體系,巨型底形相應地發育較大,因此較大的井距也許可以進行對比。

如果有合適的井距,就能用測井曲線井間對比確定五級和六級界面限定的制圖和模擬單元。在許多成熟盆地,上述單元的井間對比是可行的。由於單元內部侵蝕和席狀砂體的分叉和合並,井間對比仍難以解決問題。例如,Santos &Turner-Peterson (2004) 報道了在細分Morrison組時存在的困難。另外,Brown (1995) 已經描述了用三維地震編制五級或六級界面限定的砂岩體或礫岩體圖,因此在描述高級別界面限定的單元時三維地震是有相當潛力的技術。

由於帶狀砂岩體的寬度通常小於井距,因此在編圖時會出現特別困難的問題。裘懌楠指出:由於順直和限制性河道砂體在側向上的不連續,精細解剖它們需要特別密的井網(圖8-9)。

制圖單元的確定要根據研究區資料密度、解析度及開發深度。在特別復雜的儲層中,如果無法確定與開發要求相適應的儲層單元,可以採用大一級別的儲層單元進行制圖,但是在單井上必須劃分與開發要求相應的儲層單元,而儲層單元內的結構要素的井間展布只有通過地質知識、三維地震及井資料約束隨機地生成。

圖8-9 3種規模的沉積單元與地下制圖方法

2. 地下儲層結構要素劃分

裘懌楠 (1993) 指出,就石油開采而言,開采井網的布置必須適應砂體的規模和幾何形態。一套含油層系由多個被不滲透岩類 (泥質岩類為主) 所分隔的砂體組成。一個砂體內部不同的結構、構造形成了不同的滲透率單元,不管其地質成因如何,石油開采中各種流體總是以最高滲透率的單元作為優先滲流的通道。依據滲透率的大小和連通狀況,自然構成了很多的不同滲透率的流體流動單元 (Fluid Flow Units)。同時砂體內還存在很多不連續的不滲透隔夾層,各種產狀的不連續的薄層泥質夾層、泥質披覆層、泥質紋層、成岩條帶以及某些界面現象等等,使得流動單元之間的連通狀況大大復雜化。就沉積學而言,儲層砂體內流動單元、各種隔夾層、界面的配置,實際上就是各級 「結構要素」(Architectural Elements) 相互疊置的結果。只有通過對砂體內部結構要素的詳細解剖,才能建立起正確的流體流動單元的組成。搞清它們的幾何形態和大小,是開發地質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從上面論述可以看出,裘先生的結構要素概念為我們地下儲層精細解剖拓展了思路,結構要素的劃分更加具有了靈活性,適合於不同沉積體系儲層的精細描述。

在油田開發後期,精細油藏描述中結構要素劃分到那一級呢?這主要取決於資料的密度。Miall (1998) 認為要描述由四級界面限定的巨型底形砂壩單元及其內部由三級界面限定的亞單元需要3口/km2的井網密度。這就是說,根據目前老油田的資料,已經能描述微相以下級別的結構要素。

吳朝東 (2003) 在研究孤東和孤島等油田新近系館陶組河流沉積時,通過岩石相和測井相分析,結合平面圖綜合分析,確定孤島和孤東油田館陶組上段油層為河流沉積,主要發育河道、河漫及天然堤沉積,進一步劃分了10種結構要素 (表8-5)。很顯然,這些要素是微相單元的進一步細化,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儲層非均質性的研究精度。

表8-5 沾化坳陷館陶組上段結構要素

3. 精細儲層描述步驟

我國學者根據油田儲層研究實踐系統總結了河流-三角洲相儲層精細描述法 (趙翰卿,2009)。他們認為,應根據油田密井網測井資料所反映的各種沉積特徵和沉積界面,由大到小、由粗到細分層次逐級解剖砂體幾何形態和內部結構,精細地建立儲層地質模型,系統描述儲層的非均質體系。具體步驟如下:

(1) 劃分不同結構的岩相段——建立層段結構模型

依據各小層相帶及砂、泥岩空間分布結構特徵,在垂向上劃分出若干個砂、泥岩空間分布結構不同的岩相段。所採用的油層細分對比方法:如果把油層劃分為孤立水道型、疊加水道型、穩定互層型及不穩定互層型4種岩相段,那麼前兩種岩相段中可採用河流相對比方法,第三種類型採用湖相小層對比方法,而第四種則要同時採用上述兩種對比方法。

(2) 岩相段內細分對比單砂層——建立單砂層對比模型

採用 「相控旋迴等時對比方法」 (即旋迴對比、分級控制、不同相帶區別對待) 進行區塊閉合對比。在泛濫分流平原相岩相段內,依據河流旋迴特徵與隔夾層發育狀況,把相互疊置的厚層河道砂岩細分對比到井間可追溯的單一河流沉積單元 (一般5~6m厚,主力油層7~8m);在三角洲前緣相岩相段內,依據小層內次級旋迴和薄隔夾層的發育程度,把儲層細分對比到內部無明顯連續夾層的單砂層 (砂岩厚度多數小於2m)。這一層次的描述相當於在縱向上把儲層劃分到區域性最小可對比的流動單元,相當於五級界面所限定的單元。這是儲層精細描述的基礎。

(3) 單砂層平面上細分沉積微相和相對均質單元——建立微相分布模型

依據各井點單砂層內測井曲線形態類型 (如正漸變中厚層、反漸變中厚層、薄互層等基本類型) 詳細描繪各類砂體的幾何形態。在區域沉積背景 (相和亞相) 控制下,以現代沉積為指導,結合各類砂體的幾何形態和相互配置關系,進一步確定砂體的微相類型,並對各種微相的分布面貌進行描述,如在泛濫分流平原相中細分出主河道砂、廢棄河道砂、決口水道砂、天然堤、河漫灘及決口席狀砂等沉積微相;在三角洲前緣相中識別出水下分流河道、前緣席狀砂、河砂壩及濱外壩等微相,並在大面積分布的前緣席狀砂中,又根據岩性、物性的相似性,在平面上進一步細分出主體席狀砂、非主體席狀砂及表外儲層等相對均質單元。這一層次是儲層平面描述的關鍵環節。

(4) 在復合砂體中識別和描述單砂體——建立單砂體分布模型

在側向復合型河道砂體中識別和描述單一河道砂體。首先要依據復合砂體的成因類型和分布模式、河間及廢棄河道沉積的分布狀況,初步勾繪出單一河道砂體的分布輪廓。然後根據砂岩的層位、發育程度、曲線形態的變化以及每條河道砂體可能的寬度、厚度及河曲形態的演變趨勢,結合復合砂體的宏觀分布模式綜合識別單一河道砂體的分布狀況。並參照現代沉積的分布特徵,描述單一河道砂體的井間邊界位置、幾何形態、分布規模、連續性和方向性,進而判斷每條河道砂體的成因類型。在交錯疊置的河間砂體和不連續分布的三角洲前緣亞相砂體中,可依據相互間的層位關系,及其與主河道或主體砂岩的平面配置關系、自身的幾何形態等,進一步識別描繪出由一次性沉積事件形成的單一成因砂體,同時判別它們的成因類型及其與主體砂岩的連通關系 (圖8-10)。單砂體的識別和描述,實質上是平面細分流動單元的工作,也是儲層描述的難點所在。

圖8-10 三角洲前緣亞相單砂體的識別

(5) 描述儲層平面非均質特徵——建立單砂體精細沉積模型和平面非均質模型

針對不同成因砂體特有的沉積規律和沉積模式,採用模式預測描述法和小間距等厚圖(1m等值距) 的形式,預測性描述儲層沉積模型 (圖8-11)。並在沉積模型指導下,精細繪制砂體內不同層段滲透率平面分布圖或流動單元分布圖,建立儲層物性非均質模型,描述砂體宏觀非均質特徵。這是儲層定量表徵的基礎。

(6) 解剖單砂體內部結構——建立單砂體內部非均質模型

精細沉積模型可揭示各種河道砂體的內部結構和加積方式,結合各井點層內薄夾層與韻律段分布狀況、露頭與現代沉積知識及河流水工經驗公式等,能夠定量估算各類河流古地貌參數 (如河寬、河深、寬/厚比、曲率、曲流波長及河曲振幅),進一步展現各種單一增生體 (或翻譯為加積體,如點壩側積體) 及其間薄夾層的分布方式、幾何形態、規模、傾向、傾角、分布密度,以及高滲透大孔道層段的分布狀況等砂體內部非均質特徵(圖8-12)。

圖8-11 曲流河砂體沉積模型

圖8-12 單一河道砂體內部非均質模型

怎麼分析復合材料相的組成和結構

一般復合材料指纖維增強材料,你可以取一部分材料在坩堝中在馬弗爐中800度培燒,剩下的就是纖維了。前後的質量比,可得出纖維含量。聚集狀態與結構可用電鏡分析,但注意不要採用透射電鏡。樹脂可用紅外分析。一般只能得到大致的組成,很難做到把所有組成都分析完全。

㈧ 物相分析的分析方法有

①物理方法,如磁選分析法、比重法、X射線結構分析法、紅外光譜法、光聲光譜法;②化學方法,選擇不同溶劑使各種相達到選擇性分離的目的,再用化學或物理方法確定其組成或結構。由於自然界礦物的成分極為復雜,因此在用溶劑處理的過程中,某些物理、化學性質的改變(如晶體的破裂、結晶水和揮發物的損失、價態的變化、結構的變異,以及部分溶解、氧化、還原)都會影響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㈨ 分析方法有哪些

1、系統分析法:市場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組合的系統,既有營銷要素的結合,又有營銷過程的聯系,還有營銷環境的影響。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進行市場分析,可以使研究者從企業整體上考慮營業經營發展戰略,用聯系的、全面的和發展的觀點來研究市場的各種現象,既看到供的方面,又看到求的方面,並預見到他們的發展趨勢,從而做出正確的營銷決策。

2、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是把兩個或兩類事物的市場資料相比較,從而確定它們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的邏輯方法。對一個事物是不能孤立地去認識的,只有把它與其他事物聯系起來加以考察,通過比較分析,才能在眾多的屬性中找出本質的屬性。

3、結構分析法:在市場分析中,通過市場調查資料,分析某現象的結構及其各組成部分的功能,進而認識這一現象本質的方法,稱為結構分析法。市場分析的方法是這樣子的,可以供你參考。

㈩ 語法結構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1)替換法。把語言切分成若干單位,使用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切分語素。
(2)分布分析法。根據語言單位出現的語境(包括上下文)加以歸類。例如:分析「吃、喝、抽」等動詞。
(3)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布分析法考察語言單位的外部關系,直接成分分析法考察語言單位的內部結構。這種
分析法切分語段的層次。語言可以從大到小,層層切分,也可以先確定單位(語素或詞),層層歸納。
(4)變換分析法。用來說明語句之間的關系,如主動句與被動句、肯定句與否定句的關系等等;也可以用來說明形式相同而實際上有差異的語句。
結構主義語法學還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例如:把片語分為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
向心結構中至少有一個直接成分跟整個片語的功能相同,如「新書」、「很好」;離心結構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個片語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德州 這種分析可以用來區分同形結構。例如「出租汽車」代表兩種不同的向心結構:一種是以「汽車」為核心(即通常所說的偏正結構),一種是以「出租」為核心(即通常所說的動賓結構)。
正因為單劃分層次還不能完全說明片語之間的內部關系,所以要區分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同時又認為向心結構的核心可以有不同位置。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性質決定了語言的運用必然牽連到整個社會,牽連到每一個人。社會的變化發展推動了語言的發展,語言的變化發展又反過來折射出社會的變化發展。語言和思維是同勞動一起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其社會性幾乎可以說是與生俱來。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過去有一些家把生物相比附,認為語言也要經歷生。老死的生物生命史的過程,於是斷定語言是一種自然現象,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語言雖然也有產生、發展和可能死亡的過程,但與生物的生、長老、死有本質的區別。生物的生、長、老、死是生物個體的可見的變易。一種語言分化為許多方言,或是演變為另一些語言,都是全社會的語言行為的逐漸的演變,語言的「死」與「活」,這是比喻的說法,只是說有這種可能性,能否變為現實,決定於具體的社會條件,決定於它是否為全社會服務,為人們所運用。語言是一種既不屬於基礎,也不屬於上層建築的特殊社會現象。所謂「特殊」,是說語言區別於其他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在於:語言是作為人們交際的工具、一視同仁地為全社會服務的,這種工具能使人們相互了解並調整他們在人類活動的一切范圍中的共同工作。
語言是一種符號,因為它能代表或指稱現實現象。
語言符號是由音、義的結合構成的。"音"是語言符號的物質表現形式,"義"是語言符號的內容,只有音和義相結合才能指稱現實現象,構成語言的符號。例如"人"這個符號,rén是它的語音形式,"會說話、用兩條腿走路、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進行勞動"是和這個音結合在一起的意義,構成符號的內容。德州論壇音與義是語言符號的兩個"面",彼此依存,猶如一張紙有正反兩面,我們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與此一樣,只有和特定意義相結合的聲音才能叫做語音,由特定語音表達出來的意義才能成為交際所需要的語義。
語言系統的組成規則主要表現為結構的層次性,就是說,語言是一種分層的裝置,可以從低到高、或者從下到上分出若干個層次,使音、義以及由音義相結合而組成的符號"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種現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處於一種互相依存、彼此制約的關系之中,形成一個嚴密的系統。我們可以從下到上去觀察語言系統的結構層次。

閱讀全文

與相結構分析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彩漂粉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459
排卵期出血有無排卵檢測方法 瀏覽:276
球機插手機卡添加螢石網方法 瀏覽:265
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與技巧 瀏覽:121
氧氣瓶氧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86
蘋果怎麼更改時間顯示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23
手機qq視頻橫屏三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10
雲三七超細粉食用方法 瀏覽:161
畫愛心表白的簡單方法 瀏覽:807
如何禁色的方法 瀏覽:953
跑步抽空的正確方法 瀏覽:807
androidview的使用方法 瀏覽:786
誇老師的教學方法好 瀏覽:208
線粒體膜電位流式檢測方法 瀏覽:403
魔力冰使用方法 瀏覽:454
想像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0
829中學物理教學方法 瀏覽:48
肥料結塊的種植方法 瀏覽:311
對牆的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695
手腕鍛煉方法圖片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