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大學學術研究方法講座

大學學術研究方法講座

發布時間:2022-06-24 10:25:31

⑴ 中國各有名大學學術報告或者講座視頻下載

給你個網路地址,全是學術講座視頻,自己看。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D1%A7%CA%F5%BD%B2%D7%F9

如何科學的學習研究方法

學習科學的定義: 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s)是在反思認知科學等學科關於學習的研究方法和觀點的基礎上新近興起的一門科學。它借鑒建構主義、認知科學、信息技術、社會文化研究和關於知識工作等相關領城的研究成果,匯集和整合關於腦的研究和內隱學習、非正式學習、正式學習等已有對於學習的研究,採用多種現場研究的方法,對不同情境脈絡中的學習發生機制進行分析和探索,提出的若干關於學習的漸觀點,並通過創新性項目的實踐和基於設計的研究,創設新型學習環境,革新學習實戲。 學習科學興起的背景:(學習科學從認知科學中誕生) 學習科學最初是一門認知科學,它是站在認知科學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正如達菲(T.Duffy,2004)所定義的:「學習科學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它重點關注真實世界境脈中的思維」。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在認知科學領域卓有建樹的科學家,如柯林斯(A.Collins)、科羅德納(J.L.Koloder,2004)等人普遍感到「對當時的認知科學感到沮喪」。沮喪的原因來自於認知科學的關注對象和研究方法過於遠離人在真實世界中認知發展的際狀況。 學習科學是認知科學家在思考傳統的、以實驗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為主要支柱的、統認知科學的局限和困境中,吸收了認識論、社會學、人類學以及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所展開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城。事實上,從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二十多年的總結.學習科學家們在有關學習的一些基本事實上達成一致:深度的概念理解的,要性、聚焦於學而非教、創建學習環境、在學習者先前知識上建構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反思的重要性。 學習科學萌發於70年代末以來對於人類學習本質的多學科深究,當各領域中有關學習的假設達成一致、形成了一些相對獨特的方法論、並且積累了若干設計實踐後,學習科學在90年代後開始走向成熟,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脫穎而出,至新世紀來臨之際,這一新興學科已經開始影響課堂教學、校外教育、學習產品設計、學習組織設計、教師教育、職業培訓等一系列諸多方面的變革與創新。 學習科學關注的主要關鍵問題是: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人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如何設計有效地學習環境促進深層學習。 學習科學的目標是:更好地理解產生最有效的學習的認知和社會過程,並運用這方面的知識去重新設計課堂和其他學習環境,

⑶ 有什麼方法能提高一間大學的學術氛圍

提高知識含量,營造學術氛圍之環保學術講座
活躍學術氛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舉辦研究生學術系列講座
"自主創新"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是"科教興國"的靈魂,而"自主創新"的基礎是人才的培養。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校研究生院圍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這一永恆的主題,從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強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本學期開始,為增進廣大研究生的科學知識並拓寬學術視野,提高廣大研究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校研究生院將定期舉辦一系列的專題講座,涵蓋文科和理科等各方面的內容。
歷年來,自中學教育開始,我們的人才培養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科現象,在校學生普遍對我國的國粹了解不夠,人文素養不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我們本學期開始,將組織書法、美術、音樂和文學等方面的專家和教授,就其研究專長開設專題講座,希望能夠增進研究生對中國經典文化、先進文化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個人文化修養。
理科類講座涉及文獻檢索、科技查新、學術交流、科技論文寫作以及各項高新儀器設備的使用等內容。該類別講座的實用性較強,目的是為了鍛煉和培養同學們的動手能力,提高研究生學術論文的創新水平。講座中還將介紹一些科學儀器和設備的使用和實際操作,由專家當場對同學們手把手的傳授其使用方法,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動手能力。
報告初步定於每周三晚6:30~8:30,地點為田家炳樓214室,屆時將邀請各個學院及相關部門的教師主講,其中有著名的院士、教授,也有在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的資深專家和學者,他們將結合自己豐富的科研經歷和研究領域的最前沿動態與研究生分享、交流,大家也能在聽取精彩報告的同時,充分感受到他們的個人魅力,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和優秀的科學品德。講座的具體時間、地點將在研究生院培養處主頁上定期公布(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處網頁鏈接如下:http://www.yjsy.ecnu.e.cn/pyc/lecture/main/main.asp)。
每場講座結束後,研究生院還將對講座的效果作具體調查,開辟適當的渠道聽取同學們的意見、建議和收獲等方面的想法,以便及時更進,更好的將報告的內容與同學們的需要結合起來,使之能夠吸引更多的同學參加,並且能真正能夠提高同學們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
提高我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術創新是我們每個華東師大人的責任,歡迎我校研究生踴躍參與,為創造濃郁的校園學術氛圍、提高我校研究生各方面的素養、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而共同努力!

⑷ 在大學期間參加過哪些有意義的學術活動和講座

一般學校和各個學院舉辦的學術講座都很好,特別是一些學校的名師舉辦的講座都是很好的,在大學建議多聽聽講座,對大學的學習都是很有幫助的。

⑸ 陳力丹的學術講座

《新聞傳播的媒介和內容:新中國60年來新聞報道方式的演變》、《傳播學研究方法:學術論文寫作》、《馬列主義新聞和傳播思想》、《傳播學在中國》

⑹ 學術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工作按照系統論、實踐論、資訊理論、相似論、整體觀的科學思想,以大陸造山帶、區域成礦學、礦產勘查學、成礦作用地球動力學、資源工程學、構造-流體-成礦系統、成礦譜系、地質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源地學信息集成礦產預測等新理論與新方法為指導,以礦集區綜合研究為主線,以典型礦床系統研究解剖為支撐,以成礦研究服務於找礦預測為原則,以建立成礦模式和總結找礦標志為目標,把地質研究與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研究結合起來,把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結合起來,把野外地質觀察與室內資料研究結合起來,把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實踐、勘查方法技術研究結合起來,把樣品測試分析與成岩成礦作用分析結合起來,按照相似類比、存同求異和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地質思維,最終以獲得新的成礦認識、勘查靶區、找礦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體系為目的,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開展研究工作。遵循微觀求證、宏觀分析、點面結合、整體聯動、循環反饋、綜合集成的技術路線,突出專題重點和主攻方向,實現研究突破。

地球經過46億年漫長的歷史演化,形成了今天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含人類圈)的地球系統。行星地球系統是在太陽等外源影響下,由流體地球子系統、固體地球子系統和生物地球化學子系統所構成的。從全球尺度上看,地球是由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耦合的各具特性的地核、地幔、地殼、水圈、氣圈、生物圈、人類智慧圈和地球空間系統各圈層綜合集成的連續開放的復雜動力系統。其各圈層或子系統是多級、多時、多性、多相、多尺度、多因素、多作用的。因此,按照地球系統科學的思維,堅持系統論、整體觀,成岩成礦研究與地質演化、構造運動、流體運移、殼幔物質分異等相結合,勘查模型建立與不同找礦信息的綜合集成相結合,礦床模式、勘查方法與找礦預測相結合,實現地質特徵、找礦標志、礦化信息與勘查方法的相互統一。

研究方法遵循以上學術思想,以成礦系列、礦床模型和找礦方法技術優選為基礎,以秦嶺造山帶陝西段主要礦集區、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不同層次的解剖分析為核心,結合秦嶺造山帶區域地質構造演化,尤其是熱水沉積盆地、構造岩漿過程的形成演化研究,分析其成生關系、成因類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及成岩成礦機制; 系統收集分析工作區不同尺度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和礦山開采資料,開展區內鳳-太、柞-山及勉-略-寧礦集區成礦條件、成礦規律研究,總結和完善區內鉛鋅、銅、銀、金礦床成礦模式與勘查模型,建立區域綜合找礦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在此基礎上,按照分析資料—確定問題—系統調研—建立模型—預測選區—驗證反饋的技術思路,採取地質研究、異常篩選、相似類比、集成選靶的工作路線,篩選圈定找礦靶區,實施工程驗證,及時反饋改進礦床模型和勘查方法技術組合。

⑺ 請問研究生期間要求參加10次學術講座,如果沒達到會怎樣

具體看學校,有的學校可能會放放水,讓你畢業,有的學校可能學分不夠不讓你畢業。我們學校沒有硬性規定,學術講座每次加0.1的德育分。

⑻ 萬輔彬的學術講座

5月12日,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研究所「百家講壇」之「萬輔彬教授談銅鼓文化與銅鼓研究」專場講座在基地樓202室舉行,萬輔彬教授講述了銅鼓文化、銅鼓文化的傳播、研究以及保護等方面的內容。
萬輔彬教授分別從銅鼓的含義、起源、社會文化功能等方面對銅鼓文化進行闡述。他說,數以千計的銅鼓出土於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其「鑄銅為之,虛其一面,覆而擊其上」,極具地域特色。眾所周知,銅鼎在古代有著多重的社會文化功能。萬輔彬教授則認為,銅鼓比銅鼎具有更豐富的社會文化功能。銅鼓作為打擊樂器問世,又作為權力象徵的禮器,具有傳遞信息,指揮軍陣的功能。銅鼓還可用以賽神、祭祀,同時也是財富的象徵。萬輔彬教授說,銅鼓是流傳千古的青銅藝術瑰寶。它雄渾的鼓聲給眾多古老民族世世代代帶來歡樂,它以無窮無盡的奧秘,誘發著人們不斷去思考和探索。
萬輔彬教授還結合圖片介紹了有關銅鼓的類型、主要紋飾等方面的知識,並提出自己的分類新說。同時指出,為了便於國際學術交流,最好還是採用黑格爾分類法,適當加以補充和修訂。銅鼓文化是跨國文化,應該有國際視野,應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銅鼓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財富。
對於銅鼓的研究,萬輔彬教授認為銅鼓不僅是一本不成文的民族文化網路全書,而且也是一個豐厚的民族科技史的資料寶庫。目前隱藏在銅鼓上的很多信息還未提取,很多秘密還未揭示,銅鼓研究呼喚自然科學研究者的加入。最後,萬輔彬教授以自己做過的工作為例,就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在銅鼓研究中的作用做了詳細說明。他說,銅鼓文化必須加強多學科、跨學科的合作,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期待與自然科學的專家結成聯盟,開拓銅鼓研究新局面。

閱讀全文

與大學學術研究方法講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爾的風險分析的方法 瀏覽:303
iphone3194錯誤的解決方法 瀏覽:545
彩漂粉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463
排卵期出血有無排卵檢測方法 瀏覽:278
球機插手機卡添加螢石網方法 瀏覽:269
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與技巧 瀏覽:125
氧氣瓶氧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88
蘋果怎麼更改時間顯示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26
手機qq視頻橫屏三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13
雲三七超細粉食用方法 瀏覽:163
畫愛心表白的簡單方法 瀏覽:809
如何禁色的方法 瀏覽:955
跑步抽空的正確方法 瀏覽:809
androidview的使用方法 瀏覽:788
誇老師的教學方法好 瀏覽:211
線粒體膜電位流式檢測方法 瀏覽:405
魔力冰使用方法 瀏覽:456
想像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2
829中學物理教學方法 瀏覽:51
肥料結塊的種植方法 瀏覽:313